第一章绪论
1.1选题依据
整理当前国内的摄影理论研究发现人们更多的关注在现代及后现代的摄影文化,人文视觉、观感方向——更多人愿意为未来世界摄影发展趋势做预测,而忽略历史的研究。中国影人对中国摄影史的研究缺乏深入化和体系化,特别是在现有的摄影艺术史学研究的框架和模式下,很多学者忽略了“社团”、“流派”二者的根本属性和艺术的特质差异,造成了摄影史研中“兴风格流派研究、轻社团研究”的学术格局。
19世纪后50年,“艺术摄影”(Pictorial Photography)作为摄影艺术问世后不久形成的创作主流,曾在欧洲有过长达半个世纪一统天下的局面。而那时的中国,掌握摄影技术的多是些工匠或手艺人,他们为人拍照谋生而已。直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西学东渐,摄影才被称为“艺术”,在中国的文化阶层中登堂入室。彼此结社团体,北有“光社”、南有“华社”,摄影名家则有“南郎北张”之说。艺术摄影的地位颇似明清时期的“文人画”,在当时的艺坛上占据半壁江山,这毫无疑问地值得在中国摄影史上大书一笔。
题目中涉及的“二三十年代”具体是指: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37年“七七”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短短的十八年,是我国摄影艺术从萌芽发展成为一门独立艺术的时期,是所谓的“摄影术”到“摄影艺术”演化进程,在摄影艺术发展史中属于开创时代,占有重要地位。
在这个时期里,我国许多中上层知识分子掌握了摄影技术,他们把照相术从照相馆中解放出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摄影创作和研究工作,组织摄影社团,举办摄影展览,把摄影推上艺术舞台。正因如此,二三十年代摄影艺术团体蓬勃兴起,它是摄影科技的发展和传播,与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它一经产生,又在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制约下,促进了艺术摄影的形成和发展,对摄影的艺术化和摄影艺术的民族化,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简言之,二三十年代的摄影不仅具有“五四”时期以来新文化运动的政治思想特征和民族情绪,而且充满着国民政府时期,人民生活相对稳定下所迸发出的艺术创作热情。本文通过对具有典型意义的摄影团体及相关背景的研究,希望可以获得对中国摄影艺术形成时期更全面深刻的历史认识,并对中国摄影未来将如何发展“艺术化”与“民族化”有实际的借鉴意义。
1.2国内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华民国史研究成为中国历史研究中的一门新兴学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是国内最早成立的民国史研究机构,其组织编写的《中华民国史》是目前国内代表民国史研究较高水准、较为全面反映民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状况的研究著作。都广泛以政治史为中心,兼及军事、外交、经济、文教,对所涉研究时段的民国史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真实地再现了民国历史的复杂进程。
对此,一方面我们看到民国史研究近些年来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重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日渐频繁。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除政治外交外,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特别是摄影艺术)等方面还亟待更多人深入研究。
摄影史中中国目前最全面的为《中国摄影史》一书,主要描述了摄影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摄影风格的分类——纪实、风光、人物摄影等的发展过程,以及对历史上摄影活动的一一记录。且不说史研中对于中国摄影艺术体系的建立仍不充分,就二三十年代摄影社团的历史叙述,居然现有的多部摄影史书都相差无几,在全国最大期刊网上对“摄影社团”“二三十年代摄影艺术”的搜索结果居然也都是零。更多的是着手于某些摄影大师个体的个人成就研究,如:蔡子谔著《沙飞传:中国革命新闻摄影第一人》,霓震著《吴印咸_中国革命影像史的杰出作者》,朱洪编著《刘半农传》等等。不得不说,这是对于中国摄影艺术起源年代历史研究的巨大忽视和缺憾。
目前中国缺乏对断代摄影史的深入研究,将历史细分为一定局部,横向与纵向并存的研究结构。更缺乏注重史学研究中的民族倾向和艺术倾向问题,从美学——到政治——到政治美学——再回到美学中去。
1.3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创新
二十一世纪视觉文化时代来临,摄影作为最易上手的视觉资讯传播工具,早已拥有大量深入的群众基础,越来越多的人以此交流,并对现代、后现代影像如数家珍。但是,目前国内现状是许多成名艺术家、摄影师在向西方标准俯首称师,后殖民主义无孔不入的渗入中国摄影界,中国影人对中国摄影史的研究缺乏深入化和体系化,这一方的权威著作还相当少,资料不全。而源于民间的个人研究多具有较小的范围性,缺少整体时代性的东西,缺乏对历史的审慎、反思,再作用于发展我国民族摄影的东西。
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如何才能落脚、生根,在中国开出鲜艳的花朵,为中国人民所接受,所喜爱?这也是二三十年代摄影艺术团体与摄影人必须回答的问题。他们在民族化的道路上经过多方面的摸索和探讨,特别是在摄影作品的民族形式上做过各种各样的尝试,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本文希望可以系统全面的总结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37年“七七”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同时也是中国摄影艺术形成传播时期,摄影社团——这一集结了当时社会最能代表大众新兴思维的组织。通过对摄影术形成时期全面深刻的历史认识,人物与人物之间、学社与学社之间的互动关系,并结合历史背景,探讨当时社会艺术创作的思想变化,总结出二三十年代摄影团体在中国摄影艺术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在文化、艺术乃至政治中的推动作用。让更多人了解这一中国视觉影像中不断争论、探索的所谓“民族化”与“艺术化”的源起年代。并希望对中国摄影未来将如何发展“艺术化”与“民族化”有实际的借鉴意义。
第二章有关于“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摄影艺术社团”.............4
2.1“社团”的概念界定.............................................................4
2.2“社团”与“流派”..........................................................................6
2.3对“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间界定.....................................8
第三章百花初放的二三十年代摄影艺术社团...........................................9
3.1摄影艺术社团兴起的时代背景........................................................9
3.2主要摄影艺术社团........................................................................12
3.3各地摄影艺术社团的兴起...........................................................17
3.4有较大影响的其他摄影团体..........................................................18
3.5社团的运作模式与组织状况.......................................................20
第四章二三十年代摄影艺术社团创作思维观及艺术表达.................27
4.1“机械印象”到“为艺术”思想的流变.......................................27
4.2“为艺术”到“为社会”思想的流变............................................43
4.2.1产生“为社会”观念的时代因素................................................43
4.2.2“为社会”表现出的中国摄影“民族化”...............................43
4.2.3缺陷.............................................................................................48
第五章二三十年代摄影艺术社团与社会的互动关系.........................50
5.1展览会与民族自觉.........................................................................50
5.2刊物出版与大众交流...................................................................52
5.3“艺术中国”与“艺术国际”.......................................................55
第六章二三十年代摄影艺术社团对近代摄坛发展的影响..................58
6.1摄影艺术面临的尴尬........................................................................58
6.2摄影社团创作观的现实传导意义..................................................60
结语.......................................................................................................70
注释........................................................................................................71
参考文献...............................................................................................73
结语
一百多年前,摄影术的诞生使人类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眼睛”。从此,人类凭借这一独具魅力的“目光”,保存了无数转瞬即逝的情景,在见证时代的同时诠释生活的模样,在捕捉影像的同时感动自己的灵魂。而今天,当图片的盛宴让人应接不暇时,那些视摄影为生命,带有着强烈爱国情操,义无反顾的为了中国影艺之路、为了唤了中国百姓沉睡的心灵、为了让中国摄影可以屹于国际之林,再也不用忍受屈辱的中国摄影先锋开创者们和他们的战斗伙伴,却越来越被大家遗忘。
中国摄影理论发展到今天,不能不说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深入探讨,且不说终极意义上的美学体系构建仍待完善,就连摄影史的梳理也较为不足。特别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摄影艺术从萌生到逐渐融合了中国老祖传下来的千古文明,形成中国人自己的影艺观念的这段特殊的历史时间,是极有意义而又较易被现代人忽视的。
那个时代的“特殊性”:一方面包括影艺在中国的萌生到成为独立的学科。一方面当时的创作观念很独特,摄影不仅具有“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和抗日战争爆发前的强烈政治思想特征和民族情绪,而且充满着民国政府时期,人民生活相对稳定下所迸发出的艺术创作热情。第三方面的特殊,表现在出现以“摄影社团”为主导的摄影艺术活动方式。在不发达的媒体环境下,人们唯有通过这样的方式集结力量,表达自己,为大众发声。
纵观二三十年代摄影社团的创作观。“写意”与“写真”并存。虽然他们接收外国最新的影艺资讯,学习欧洲办展览、出的、搞旅游创作,也把自己的作品送到国外,一切都是和乐融融的交流(连基本的杂志刊物都是中英双版),全部皆习欧美之风的同时,却明显的表现出有意识的回避着西方的现代主义精神、资本主义的价值观,这批在摄影艺术接受中国土壤培育之初的摄影人保持着内心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操,坚定的用中国美学的审美方式实践着摄影的艺术之路——不得不说,这种精神是保有作品世界活力的源泉,是我们当代人忽略而应借鉴和自我审慎的方面。
摄影社团带有社会属性的组织方式,人与人心理互动产生的庞大联结效应,为上一单位的人和下一单位的社会起到媒介调节作用。继而开展有效的社会活动推动百姓沉睡的自觉精神。今天的中国处于信息爆炸的社会,人们接收信息广杂,摄影面临发展的混融与作品形式或过于模仿西方等诸多尴尬。人们说这个时代没有大师,这个时代的中国艺术将在资本主义的物欲观中毁灭。归根究底无法回避的这是我们对自身民族文化的审慎不够。本文通过对二三十年代摄影艺术社团中表现出中国式摄影审美与民族情绪表达的梳理,通过社团以独特的组织结构和活动,将来源于社会的民众力量再反作用于民众的施行方式研究,总结出二三十年代摄影社团的历史角色和社会作用。让更多人了解这一中国视觉影像中不断争论、探索的所谓“民族化”与“艺术人”的源起年代,并可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也作为片断性、纵向摄影史的分析报告,为摄影艺术文化的研究进行基础的理论性工作。由于这一课题相关资料的收集难度很大,课题的研究可能不是非常透彻,论文的深度和广度还有不足,还敬请观阅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史研,《中国摄影史略》[J],摄影函授月刊,1985年1月刊--6月刊
[2]伍素心,《中国摄影史话》[M],辽宁美术出版社,1984年
[3]胡志川、马运增,《中国摄影史(1840—1937)》[M],中国摄影出版社,1987年
[4]蒋齐生,《中国摄影史(1937-1949)》[M],中国摄影出版社,1998年
[5]顾铮,《世界摄影史(1825-2002)》,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6]顾铮,《世界摄影史》[M],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年
[7]顾铮,《西方摄影论文选》[M],浙江摄影出版社,2007年
[8]丁彬萱,《上海摄影史》[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
[9]李新,李宗一,《中华民国史》[M],中华书局,1987年
[1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