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语言学论文,本文从结构类型看,复合式定中结构具有绝对优势,因为定语与中心语所呈现的“动物成分+称谓成分”“非动物成分+动物称谓成分”的两种组合模式,与语义结构关系中的两种基本表达模式高度契合。
1 绪论
1.1 选题理由
1.1.1 动源称谓语是现代汉语称谓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词汇作为词汇单位的集合,来自于一个个的词和固定短语,在一定的共时阶段,词汇自成系统,而词汇系统性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词汇内部成员和成员之间的聚合关系。现代汉语词汇系统内部有各种各样的从不同角度划分的共性类聚,称谓语作为汉语词汇系统中的重要成员,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制约,共同构成表示亲属关系、社会关系、情感态度等的汉语称呼体系,这种称呼体系较之其他民族语言的称谓体系,有其独特之处,是反映汉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生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表现。所以,有关汉语称谓语的研究,历来是汉语词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我们观察到,在称谓语中,与动物有关系的不在少数。一类如“苍蝇”“老虎”等,原本指称自然界中真实的动物,后分别衍生出表示贪腐级别不高和贪腐级别高的官员之义;还有一类如“单身狗”“孔雀男”等,由含动物成分构成。这两类直接或间接地由表动物的词语所参构的,用来对人加以指称的词语,我们称之为“动源称谓语”。动源称谓语和其它的传统称谓语一样,有对人的指称功能,应该看成是称谓语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其也有鲜明的特质,具有独特的表达价值,值得研究。
1.1.2 动源称谓语语料丰富而系统性研究缺乏
汉语称谓语的研究成果,尽管较为丰硕,但还有待进一步细化深入。这种细化深入,需要对称谓语中的词汇单位的关系作更为细致的观察和分析,以期划分出更为细致的称谓类聚。而源自于动物的汉语称谓语,就是称谓语系统中有特色的类聚,如“黑马”“应声虫”“眼镜蛇”“老黄牛”等等。
而且,随着社会生活和语言生活的变化,汉语称谓系统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由动物成分所参构的新兴称谓语,如“单身狗”“考研狗”“孔雀男”“凤凰女”等等。这些新兴动源称谓语,不仅丰富了现代汉语称谓语系统,而且反映了现代汉语称谓语生成过程中,人们对动物与人类之间密切关系的新认知,也为从动源称谓语角度观察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提供了新的窗口。而对此类新兴的动源称谓语的研究,学界目前只是局限于对其中个别成员或某一小类的探讨,还缺乏整体上的系统性研究。
...............................
1.2 研究现状
1.2.1 汉语称谓语的研究
1.2.1.1 称谓语的性质和范围的界定
据考证,称谓语的概念最早源自《晋书》。《晋书·孝武文李太后传》云:“虽幽显而谋,而称谓未尽,非所以仰述圣心,允答天人。宜崇正名号,详案旧典。”此处的“称谓”即是表示对人的指称的概念。有关称谓语的性质和范围的界定,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主要体现为有关称谓、称谓语与称呼、称呼语之间界限的纠葛。
第一种观点认为,称谓语等同于称呼语。如孙维张先生(1991)认为:“称谓就是称呼,就是人们在交际中怎样称呼别人和自己。”《汉语大词典》(1997)、《辞源》(1981)也用“称呼”对“称谓”进行释义,对“称呼”的释义则是“表示被招呼对象的身份、地位、职业等等的名称”,杨应芹、诸伟奇(1989)在《古今称谓辞典》的“自序”中也持有此种观点。
第二种观点认为,称谓语包含称呼语。《现代汉语词典》(第 7 版)对词条“称谓”的释义是“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对词条“称呼”的释义是“当面招呼或背后指称用的表示彼此关系或对方身份的名称,如同志、哥哥、王主任、李老师等”。两个词条的释义都表明,“称谓”和“称呼”是表示人际关系、身份等方面的名称,但是“称呼”(称呼语)明显强调是因当面招呼或背后指称而获得的表人名称,而这种名称显然包含于“称谓”(称谓语),属于“称谓”所指对象的范围。
第三种观点认为,称谓语和称呼语的范围有同有异,是一种交叉关系。曹炜(2005)认为,两者范围不同,称谓语包括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两大类,而称呼语包括社会称呼语、亲属称呼语、姓名称呼语三大类;两者性质不同,称谓语是有一定系统性、稳定性、社会性、书面性的静态词汇类聚,而称呼语则是具有灵活性、非系统性、个人性、口语性的动态词汇现象。持此观点的还有么孝颖(2008)。
............................
2 现代汉语动源称谓语的框定
2.1 动源称谓语的界定
我们所研究的“动源称谓语”,是指由动物成分参构的、语义上与动物有渊源关系的表人指称。包括两种情况:
一、整个语形都是由动物成分构成的,但语义在表动物义的基础上,又产生出新的表人的称谓义;称谓义与动物成分所表动物的特征等存在渊源关系。如“苍蝇”,本指一种能传染霍乱、伤寒等疾病的昆虫,后又产生出表人的比喻义,喻指职位不高的腐败分子;“苍蝇”的这一表人喻指义,源自于动物成分“苍蝇”所表昆虫体型虽小而有疾病危害的相似性联想关系。再如“老虎”,本指一种头大而圆,毛黄色,有黑色横纹的凶猛的哺乳动物,后又产生出两个新的称谓义,一是喻指大量贪污、盗窃或偷漏税行为的人,二是特指职位很高的严重腐败分子;这两种称谓义所指对象与“老虎”的动物义所指本不相类,但动物所指所隐含的巨大危害性特征正是形成表人称谓义的语义源头。
二、语形中的某一部分是由动物成分构成的,但整个词语的语义是用来表人的称谓义;称谓义与动物成分所表动物存在相似性或相关性渊源关系。如“虎妈”,词形中的“虎”是表动物的成分,“妈”则不是,但“虎妈”整个词义是泛指采用咒骂、威胁、利诱等高压手段教育子女的母亲;动物成分“虎”是用以修饰“妈”的喻体,表明“妈”具有动物成分“虎”所指称的动物的凶狠的相似性特征,所以整个称谓语“虎妈”的语义与动物成分“虎”必然存在着渊源关系。再如“孔雀女”,构词成分中的合成词素1(也称语素组2)“孔雀”表动物,“女”是表人性属的成分,整个词义用以指称在城市里出生并成长,像孔雀一样有优越感的女人;“孔雀女”语义所指用以对这种有优越感的女人,其语义依据来自于动物成分“孔雀”所指对象的开屏而炫的特征。而“羊倌”中的“羊”只是表示“倌”的养殖对象,“羊倌”的整个称谓义与动物成分“羊”存在相关性渊源关联。
由此可见,动源称谓语,从构成成分上来看,语形必须整体或部分为动物成分;从语义上看,整个语形所表语义与动物有关系,最终语义表达的必须是对人的指称。
...........................
2.2 动源称谓语的命名
2.2.1 构词上动物成分的同一性依据
动物成分是动源称谓语的的必备成分, 从其产生之初的意义上看,毫无疑问是用来指称客观世界中具体的某类动物的,如“虎”“老虎”原本是对该类动物的指称,表达的是动物义;但用来作为动源称谓语的构成成分时,如以上所举表人称谓义中的“虎妈”“老虎”,虽然不再是表示对动物的指称的动物义,但是在称谓语内部其语义仍然没有与动物义完全脱离,而是与动物义存在着各种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保留和提取了动物义中的部分语义特征,如这种动物的[+凶狠][+危害大]等;正是基于这种语义特征,使得表动物义的成分在称谓语内部的动态发展而分离出来的语义,并未逾越单位的同一性,两者不是同音成分的关系,而是多义成分间的关系,是同一动物成分的不同的义项。正如索绪尔所言,共时系统中语言单位的同一性,主要是条件的同一性而非物质的同一性;这种条件的同一性就是语义所指上的联系性。1就动源称谓语而言,其内部与动物义有着渊源关系的构成成分义显然符合语言单位条件的同一性,更何况两者物质的语音形式也相同。
既然两者所在语义属于同一单位,而且动物义是动源称谓语内部新生语义的来源和基础,加之动物成分在其所参构的称谓语中具有凸显性特征,所以,从反映这类称谓语特点的角度出发,以动物成分作为动源称谓语的命名依据理所当然。
语言学论文参考
......................
3 现代汉语动源称谓语的构成...............................17
3.1 音节构成..................................................17
3.1.1 音节类型........................17
3.1.1.1 单音节型...............................17
4 现代汉语动源称谓语的语义分析............................39
4.1 构成成分的语义分析...............................39
4.1.1 表动物成分的语义分析..................................39
4.1.1.1 动物成分的语义类属分析.........................39
4.1.1.2 动物成分与称谓语语义关系分析......................................55
5 现代汉语动源称谓语的语义认知机制..........................88
5.1 转喻..........................................89
5.2 隐喻.......................................89
6 现代汉语动源称谓语的价值
6.1 语用价值
语言中的词汇单位进入句法层面被使用后,不仅存在着句法结构上的关系,而且与客观世界之间,也存在着语义上的联系,同时也与符号的使用者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这种关系启示着我们在语言研究,尤其是语法研究中,必须三者兼顾。语法研究中,胡裕树和张斌先生所提出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相结合的三个平面的理论,以及邢福义先生所提出来的语表、语里、语值相结合的小三角的理论,都是这三者关系在语法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中的表现。在词汇研究中,也有“表里值”的问题,要关注词汇单位的表层形式,独特语义,以及特殊的语用功能。动源称谓语的创设和使用,服务于特定的语用目的,这种语用目的可以通过其独特的语用功能而映现出来;语用功能展现了动源称谓语的语用价值。我们主要从指称功能、形象功能、评价功能、谐趣功能四个方面来分析。
6.1.1 指称功能
在语义学中,指称(reference)一般是指名词性词语对其用来命名的具体目标对象(object)的称说,目标对象也就是“指称对象”(referent)。动源称谓语都是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人,进行语义范畴化并分类命名的结果,都与特定的指称对象建立起了相应的约定联系。因此,在言语交际中,动源称谓语都有自己明确的指称对象,能够达到对现实生活中特定对象称说的目的,指称功能是动源称谓语最基本的功能。
现实生活中有各种不同类型的人,交际中需要加以细化区分,但语言词汇系统中有时缺乏对应的成员,出现了词汇的符号化空缺,这种指称的需要和需要无法得到满足的矛盾,便催生了动源称谓语的产生。产生的基本路径往往是两条:一是在现有动物词的基础上衍生出新的义项,如“鸳鸯”“豺狼”等;二是通过动物成分与其他成分的结合创制新成员,如“鱼霸”“虾米族”等。所以,无论何种方式所生成的动源称谓语,首要和基本的功能,是能够满足区别化指称的需要。
语言学论文怎么写
..............................
结语
一、结论归纳
首先,对动源称谓语的音节、结构,动物成分的数量、语形、位置的分布等,进行了全面的考察。
在音节类型上,双音节化是动源称谓语的趋向性选择,这与现代汉语词汇双音化规律、汉语音步型韵律词的特点有关;三音节词长模式的显著增长,是表意复杂化、精确化的需要,也与汉语中姓名的三音节主体称谓习惯有关。
在动物成分的数量构成上,单动物式远远高于双动物式。这是单动物性质特征的鲜明性、易感知、造词便捷、方便辨识使然;也与人易于与单个具体动物建立起某种联系有关。
在动物成分的语形构成上,非全动物成分式的占比远远高于全动物成分式,这是由非全动物式可拆可装的自由组合,在表义和指称上,具有灵活性的优势决定的。
从动物成分的位置分布看,居前式和居后式占主体。并且,这两种类型在结构和表义上,呈现出明显的互补分布关系,反映了动源称谓语生成方式和基本表义方式的特点。从结构类型看,复合式定中结构具有绝对优势,因为定语与中心语所呈现的“动物成分+称谓成分”“非动物成分+动物称谓成分”的两种组合模式,与语义结构关系中的两种基本表达模式高度契合。
其次,从语义的角度,探究了现代汉语动源称谓语内部构成成分的语义关系,其与整体称谓语义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称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还考察了动源称谓语的语义理据和色彩义类型。
从各动物成分的构语能力看,在表类属关系的“鸟”“兽”“虫”“鱼”中,“鸟”“虫”“鱼”分别都是各自语义类别中的构词能力最强者,而“兽”则没有与之合作构词的成员;但观察这四种属概念下的表具体动物的种概念成分,兽类的总体构词能力却最强。就具体动物成分所参构的动源称谓语数量而言,存在高频、中频、低频三个差别明显的分布区间,其中,“虫”“马”“狗(犬)”“虎”“鸟”“牛”等 6 种动物的构语指数最高。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