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典小说《西游记》人物对话及目的论翻译概述
1.1 古典小说《西游记》人物对话概述
在四大风格中,小说的主要特点是从内外两个方面刻画人物,设置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表达作者希望突出的文章主题。既然有小说人物,就一定有人物的对话,对话可以非常生动地向读者传递出人物的外部形象和内在个性,吸引读者不断地跟随作者的笔触被逐渐代入到故事情节中去。对于小说的翻译者而言,在翻译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时,尤其需要根据上下文以及对人物的理解,注意保留原作文字的风格特点,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完成文字符号的转换。这样一来,对于同一个小说人物,无论是原文语言的读者,都能对人物产生同样的理解。在翻译界,小说人物对话的翻译一直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并且大都在中西文学作品的汉译以及英译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相比之下,研究国内民汉翻译的学者则是凤毛麟角,尤其对于人物对话的汉译哈研究成果方面几乎为零。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各色神仙鬼怪、世俗凡人角色众多,性格迥异,其相互之间活灵活现、生动流畅、幽默诙谐的对话占据了小说的大量篇幅,非常具有感染力,如能对这一名著中的人物对话进行汉译哈的深入研究,笔者相信这将会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和重大意义的。
..........................
1.2 目的论概述
翻译理论中目的论算是比较重要的理论之一。它属于翻译理论之功能学派理论,每个学派和理论真正成立之前就需要成长,完善和成熟。目的论也不例外,在一番完善和内涵的扩大后连续有学者再次提升了它的发展度和完善情况,最初时期,1971 年由德国翻译理论家莱斯提出,如原文和译文的功能上出现偏差,并不能只追求结构主义至上及对等至上而应该把关注点放在译文的功能,这说明莱斯主要把翻译理论的研究的重点放在文本,把文本当了前提,由此研究和确定文本的功能和它的重要性。此研究的意义在于推动了目的论的发展。再后来对等至上理论被莱斯的学生弗米尔推翻了,他则更着重的去探索的是文本功能,在他看来翻译过程中首要确定的前提应该是提出文本的功能,光想靠语言翻译理论是没办法对翻译进行根本彻底的研究。直到 1978 年发表了"目的论三原则",也就是目的论之"普通翻译理论"的首次提出。每个作品的翻译都是有目的的,而要翻译的文学作品的起初的目的则对翻译的过程中所需要的采用的方法和策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并提出了翻译活动需要靠的三大原则,首先是目的原则,原文的内容不得有改动,翻译活动必须依据原文的基础和核心进行的,那就是"目的原则"。可以说,无论翻译策略的采用方面还是所用的方法都必须沿着"目的原则"划好的路线去延伸。其次是连贯原则,译者在翻译时做到原文和译文的语义承接的自然恰当,还要考虑到所处的文化的关联所在。目的论的这三大原则之间并不是完全平等的关系,其重要性按照“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的顺序依次排列,也就是说,“目的法则”是翻译中的最高法则。相对于传统翻译理论而言,采用这一理论进行翻译的译者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可以根据其希望达到的翻译目的,来有选择性地采取他认为更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甚至还可以根据原文和译文的不同语言在各自文化背景下的差异,对原文进行适度的修改,而不需要强求译文与原文的高度一致。这可以说是翻译目的论这一理论的最大优点。
...............................
第二章 古典小说《西游记》主要人物对话汉译哈翻译特点及 语言选择
2.1 古典小说《西游记》主要人物对话汉译哈翻译特点
2.1.1 古典小说《西游记》人物对话翻译文化阐释特点
古典小说《西游记》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部,无论大人还是小孩,知识分子还是普通人,《西游记》的内容都让人过目不忘。这要归功于其语言的幽默和神秘。 魔、鬼、神、道之间没有冲突。 同时,它也非常贴近现实社会,介绍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引起了读者的兴趣。中国浪漫主义在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得到了生动的描述。 此外,《西游记》在世界历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其开创了神魔小说的新品类,它将严肃批评、尖锐讽刺、好意嘲讽相结合,为讽刺小说的发展而展开。此外,它还清楚地揭露了反对封建制度和反对封建政权的情况。中国著名文学并非不可能。中国的四本大书充满智慧和万能。研究这四部杰作,犹如品尝海天盛宴,它给人一种满足感,不同年龄的阅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当然,要把这些有影响的作品翻译成其他语言并不容易。它以另一种语言表达和传达中国文化的结晶,这么复杂的情景下的语言描写,把中华文化的结晶用另一种语言去表达和传授给更多的青少年及更多的不懂中文的其他同胞,完全称得上是对文学界很大的贡献。
2.1.2 古典小说《西游记》人物对话中的谚语、成语、固定搭配及歇后语翻译的特点
在古典小说《西游记》的人物对话中,作者不时插入一些睿智的词语、成语和寓言,使语言庄严、诙谐、诙谐。难得的好作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采用直译、意译、词序调整等翻译方法,对文章人物对话中的谚语进行翻译。比如:
谚语
原文:P86 页的“山高必有怪,峻岭却生精”汉译哈:P111“asqar taw albastəsəz, dʒəlʁa dʒənsəz bolmajdə ”这句言语按字面上的意思用了直译法。
原文:94 页的 “事不过三”汉译哈:P122“er kezeɡi uʃke dejin”这句用了意译法,因为哈萨克语本来就有这个意思的言语,按照意思直接有了原有谚语。
原文:P113 页的“请将不如激将,等我激他一激” 汉译哈:P153“ʃaqərʁannan ʃaʁəstərʁan dʒaqsə ”这句谚语哈萨克语里原本没有的,这里作者按照意思直译出了一句谚语。
.....................
2.2 古典小说《西游记》主要人物对话汉译哈翻译语言选择
古典小说《西游记》本身是个名著,包含着中国民间的一些文化和习俗,为了让读者更深刻的了解,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各方面的详细研究和选择。对话翻译研究当中,最为狭义的理解就是语言语境,因为汉语和哈萨克语两者语言特点、文化背景,以及生活习惯等存在巨大差异,故而在翻译时,对语言知识等方面进行选择时要保持谨慎的态度。
2.2.1 语言方面的选择
本次研究所引用的是有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的汉译哈版的古典小说《西游记》主要是针对大众的一本读物,在语言选择方面主要是,第一,要有趣味性。选择的语言要充分考虑青少年读者的年龄及心理状况。第二,语言优美,通俗易懂,古典小说《西游记》本身传递的是一种趣味的文化,所以给读者选择作品语言不能太过深奥和无味枯燥。在文章中译者也坚持了这项原则,比如:
例 2:
汉译哈 p123 第九回《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驱逐美猴王》最后当唐僧把孙悟空赶回去时,孙悟空对沙僧拜托师父时说的话: “bawər, sen dʒaqsə adamsəŋ, badʒjeniŋ səldər søzderinen saq bol, dʒol ystinde øte abajla,eɡer,albastəlar ʃəʁəp ustazəməzdə ustap dʒatsa, oʁan munəŋ ylken tʃækərtə men ekenimde ajtəp qoj, albastəlar meniŋ sjqər kyʃimdi biledi , oʁan qas qəla almajdə. - dedi”。
这是孙悟空对沙僧说的话,大僧原本是一个稳重,平易近人,虽然孙悟空平时对人态度比较简单粗暴,但对沙僧的态度还是特别的友好,带点客气的味,这里的称呼“bawər”用的非常好,接下来对沙僧的恳求翻译的也很合理。
语言学论文参考
第三章 古典小说《西游记》主要人物对话汉译哈翻译基本原则及翻译方法 ................ 14
3.1 基本原则 ........................................... 14
3.2 翻译方法 ......................................... 21
第四章 古典小说《西游记》主要人物形象在人物对话汉译哈翻译语言中的体现 ........ 25
4.1 孙悟空人物形象及对话在汉哈翻译语言中的体现 ........................... 25
4.2 唐僧人物形象及对话在汉哈翻译语言中的体现 ............................. 26
第五章 古典小说《西游记》主要人物对话汉译哈翻译评析 ....................... 29
5.1 古典小说《西游记》主要人物对话汉译哈翻译优点 ...................... 29
5.2 古典小说《西游记》主要人物对话汉译哈翻译不足之处 ................. 30
第五章 古典小说《西游记》主要人物对话汉译哈翻译评析
3.7 古典小说《西游记》主要人物对话汉译哈翻译优点
本文以德国的翻译目的论作为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在目的论的指导之下对古典小说西游记及其翻译的版本当中的人物对话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说明,总结出了古典小说西游记汉语本当中的目的论视角上的翻译特点,主要总结如下:
1.让人物对话的翻译达到了原文当中的交际的最基本目的。
由于古典小说西游记原文涵盖众多的故事,而且每个故事都有不同的人物有特点,在人物对话过程当中其方法十分独特,灵魂当中的对话目的就是为了传递基本的信息,表达出作者的态度以及人物的态度,从而从话语当中来体现出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古典小说西游记汉译哈本未达到原文的翻译状态,通过目的论对原文的人物对话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探讨,从而利用了多种翻译方式进行翻译。
例 24:
第十回《碗子山沙僧被擒,宝象国三藏化虎》p126 中有这样的几段对话“saxawat tilep ketken wnəŋ qalajʃa keʃikti? - dedi.
ustazəm, sen æli bilmejmjsiŋ. saxawat beretin adam køp bolsa kerek, qursaʁən tojʁəza almaj, bizdi qojəp, øz qamən kyjittep ketken ʃəʁar. – dedi ʃasəŋ.”
原文 p97:“悟能去化斋,怎么这时候还不回来”沙僧说:“你还不知道哩。一定是给饭的人多,他肚子又大,只顾自己贪吃,不管我们了。”这两段对话中,读者能获取到两种信息,一个是猪八戒出去化斋迟迟未归,第二个信息是从沙僧说的话中可以得知猪八戒贪婪又自私的性格特点。
语言学论文怎么写
...............................
结语
《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典范,是中华民族源源不断历史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它的研究意义和文化内涵,至今任何一部作品都无法替代。《西游记》内容极其丰富,涉及面广,其魔幻主义色彩已超越时代约束,超乎现代人的想象。本文以吴庆先改编版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8)和 æbdildæbek aqəʃtaj 的翻译版本《batəs saparnamasə》为实践素材,基于目的论视角,通过五个章节来具体研究了古典小说《西游记》哈萨克语版本翻译中的人物对话,提出了对文学作品中尤其是这类文化色彩浓厚的作品中的人物对话的翻译的不成熟的几点建议。
笔者认为,在对文学作品中尤其是《西游记》这类文化色彩浓厚的作品中的人物对话的翻译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正确把握文学作品的翻译目标和原则,灵活运用翻译行文所必需的翻译方法、策略和技巧,通过多种方法的结合,合理解决翻译过程中人物对话的难点和重点。二是在翻译人物对话,特别是文学作品中的对话时,必须符合翻译目的、原文交流目的或作者写作目的,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适当、合理的调整、改编或重新创作。三是对于原文中含义丰富或复杂的词汇和短语,本着目的论的前提和对目标读者负责的态度,可以通过注解和补充说明将原文翻译到适当的地方,确定它的意思,使得原文高度还原、故事流畅。
本文从目的论的角度,对经典小说《西游记》及汉哈两个版本的对话进行了比较、分析和总结。在翻译文学作品的人物时,要注意以下内容,避免出现难读的字眼和难以推广的情况,因此我们必须结合时代的特点,在翻译词汇和句子时的采用现代语言习惯,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让读者了解文学作品内容的“美”,给予读者与原读者相同或相近的阅读理解,译文也将长期为读者所接受,生命力将得到增强。归根结底,文学作品中人物的互动翻译需要正确的翻译目标、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对原文的准确理解,为了恰当、合理地翻译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对话,我们需要结合各种翻译方法,结合时代特点不断推陈出新,随着时代和语言的发展不断更新和出版,使经典文学作品历久弥新,被更多的阅读和接受。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