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文创新点怎么写?写论文讲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些同学写起论文创新点比较苦恼,这里为大家准备了3篇论文创新点范文,希望可以帮到你哦。
论文创新点模板范例一:3D 混凝土打印成形质量分析与路径优化研究
5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如下:
(1)初步建立了 3D 混凝土打印构件成形质量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及评价方法
明确了材料性能、工艺参数、规划路径等三类决定性因素和硬件性能、设计参数等两类约束性因素,初步建立打印构件成形质量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五类因素的耦合作用。引入制造业中 GD&T 体系,设计影响因素试验对平面和角的平整度误差与轮廓误差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定量研究,通过对试件的成形质量进行光学三维扫描检测。依据误差结果分析揭示成形质量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四个特性:①成形质量解析的多样性——一个几何元素的成形质量可解析为多种范围不同的成形误差;②成形质量影响因素作用的相对重要性——某个几何元素成形误差将受某个或某几个关键影响因素的主要作用;③成形质量影响因素作用分布的区域性——某些影响因素对几何元素成形质量的作用仅在特定区域存在或显著;④成形质量影响因素变化的可推测性——某种误差与一关键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模型可以对其他因素变化进行推测。最后,基于构件关键几何元素进行打印过程的成形能力估计,预测打印构件成形质量,并建立成形质量评价模型对实际成形质量进行定量评价。
(2)提出了体积成形 3D 混凝土打印理论及路径优化算法
提出并创立了新型体积成形混凝土增材方式,定义了由端面位置尺寸信息、挤出流量和端面中心点距离等多个参数描述的体素,通过可变化截面体素在法向或切向的有序组合来代替等截面线条的累加,构建体积成形理论,以实现良好成形质量。将目标构件分为单道次挤出体积成形的条纹状图案构件和多道次挤出体积成形的实体构件两种类型;通过选定定位方向绘制体素定位线、体素定位线与模型求交、交点间距与物料挤出尺寸对比确定分层、求解边界点等算法过程,分别完成单、多道次挤出体积成形可变层厚曲面切片,并与传统等层厚切片对比以验证其成形质量优化效果;基于 Voronoi 图算法生成图形轮廓骨架线段并提取出中轴线,若轮廓宽度小于物料可挤出宽度,则修剪、光滑中轴线而规划出单道次可变宽度路径,若轮廓宽度超出物料可挤出宽度,则以中轴线为中心将次骨架线分区并均匀分段连接而规划出多道次可变宽度路径,最后将可变宽度路径与传统平行扫描、轮廓扫描路径进行对比以验证其成形质量优化效果。
(3)研发了体积成形 3D 混凝土打印多参数协同控制优化工艺
设计开发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 CN107042632A,公开审查中;实用新型专利 CN207028192U,已授权)的体积成形 3D 混凝土打印多维联动原型软硬件系统,该系统的具体功能包括:①可读取 STL、SLC、DXF 等格式图形文件;②图形界面可显示输入的三维模型和其各层二维切片轮廓图形;③可通过控制台手动操作或由模型处理得到的路径程序联动控制各硬件模块的运行,包括运动模块的 XYZ 三轴和挤出模块的物料挤出轴、喷嘴转向轴、喷嘴变径轴等三轴;④可实现最大/最小宽度分别为 24 mm 和 8 mm 的条纹式图案构件的打印,以及 1.5 mm × 1.5 mm × 1.5 mm 以内曲面实体构件的打印。在此基础上,基于满足打印混凝土工作性能要求的材料配合比,通过工艺试验测定并拟合关键工艺参数——喷嘴尺寸、喷嘴移动速度、物料挤出速率和路径曲率半径等的匹配关系,建立在物料工作窗口时间内的多参数协同控制机制,对设备运动卡顿感、单道次路径关键点、多道次多层层面光滑度等关键工艺细节进行处理,形成体积成形多参数协同控制优化工艺,并实例验证了其成形质量优化效果。
5.3 研究展望
3D 混凝土打印成形质量对实现复杂造型建筑构件的审美和功能、促进 3D 打印技术有效推动建造行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展望今后的工作,仍有某些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3D 混凝土打印构件成形质量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完善及控制策略的建立
本文定性分析了 3D 混凝土打印构件成形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初步建立了成形质量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今后,需要通过更多的试验和理论分析建立完善该作用机制,建立打印成形质量多目标优化模型和控制策略,同时进行相关算法的设计和实证研究,最终构建 3D 混凝土打印成形质量实时主动控制理论、方法和技术。
(2)3D 混凝土打印几何元素典型公差设计与后处理规范的建立
目前仅针对平面和角这两个几何元素的成形质量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研究,下一步则需要优化相应的成形误差检测方法,以适应其他更多常见几何元素(包括但不限于圆形/椭圆形表面、曲面边缘和孔洞等)的误差检测,在此基础上,建立 3D 混凝土打印几何元素典型公差设计与后处理规范,为 3D 混凝土打印构件的设计提供全面依据。
(3)3D 混凝土打印结构力学性能的研究
在考虑实现良好成形质量构件打印的同时,需要开展打印构件结构力学性能的研究,突破打印模式下的结构增强方式(如纤维植筋等),建立 3D 混凝土打印的结构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
(4)体积成形 3D 混凝土打印路径优化算法的完善
目前的可变宽度路径规划算法普适性仍不足,需要增强其对其他各类图案轮廓的适用性,同时需要提升规划路径的平滑性;同时,目前的算法无法适用于单道次与多道次结合的图案,需要通过对骨架线集合的长度变化研究,完成路径规划方式的自动区分与结合;此外,还需要实现可变层厚的曲面切片,打印出更加复杂的几何体。
(5)体积成形 3D 混凝土打印装备与工艺的提升
目前开发的体积成形原型系统的喷嘴最大尺寸为 25 mm,限制了装备体积成形的打印能力,需要将其扩大为 100 mm、200 mm 甚至更大,同时开发出更多形状的可变尺寸喷嘴(如矩形、圆形等),探索截面变化幅度更大、形状更丰富的体素实现方式,为此需要研发新的喷嘴机构、增加诸如抹刀等执行机构、将喷嘴机构移植至工业机械臂等。
(6)多种材料工艺体积成形 3D 打印技术的研发
目前的体积成形打印方式仅仅应用于混凝土材料的挤出打印,未来可以根据其他材料成型工艺,将体积成形扩展应用于其他多种增材建造技术中,例如基于砂砾分层粘合叠加的增材建造技术、基于金属高温熔融烧结的增材建造技术、基于塑料纤维或粉末粘结的增材建造技术等,同步开发复合材料体积成形工艺。
(7)高成形质量 3D 混凝土打印的经济可行性分析
为实现高成形质量的打印构件,经济可行性问题将不可避免,这主要来源于硬件性能提升、工艺改良和材料优化等方面,本文尚未进行相关分析研究;未来将在结合定量的经济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完善成形质量的相关控制技术。
博士论文创新点怎么写
论文创新点模板范例二:BIM环境下建筑部品釆购信息集成、检索与决策研究
6结论与展望
6.2创新点
(1)提出了一个基于BIM和Linked data的建筑业电子商务信息融含框架,为解决建筑部品采购过程中遇到的信总海量、分布和异构的问题提供了方法。该方法将各个异构的数据源转换为RDF数据格式,根据本文构建的电子商务本体进行关系匹配,最终形成了一个不同数据源能相互关联的融合数据环境。
(2)建立了BIM环境下的建筑部品检索模型,该模型能够根据用户输入的BIM模型信息或关键字,作为查询条件,并将检索结果返回给用户。
(3)建立了基于用户偏好的建筑部品电子采购推荐模型,该模型首先构建了用户偏好本体和上下文偏好本体,能够根据建筑部品采购用户特征推荐给用户所需的产品。
6.3展望
由于作者的研宄水平和时间有限,本文在研宄和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1)由于本文是一个实验研宄问题,在进行建筑业电子采购流程分析时,只分析了最通用的采购流程,识别出了最基本的实体关系,构建关联规则。而在实践应用中,关联关系要复杂的多,需要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时间来识别相对应的实体和关系,问题解决起来也会更加复杂。
(2)建筑业电子商务平台不仅仅包括检索模块和推荐模块,还应该包括很多其他的功能模块,后续的工作是开发相应的功能模块,增加各个模块功能同BIM的接口,为实现建筑业电子商务提供技术支持。(3)本文提出的信息集成、信息检索和决策方法均使用实验室测试数据进行案例测试,并没有在实际电子商务平台上应用,未来希望能够完善本文提出的算法实现商业应用。
博士论文创新点范文参考
论文创新点模板范例三: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的可持续性实现机理研宄
6结论与展望
6.2主要创新点
本研宄主要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揭示了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可持续性的内涵及其系统构成。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可持续性是住宅功能可持续性和建造方法可持续性的结合,以工业化建造方法为基础,通过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和环境可持续性三重基线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可持续性内涵和系统构成的揭示是实现可持续性目标的基础。本研宂界定了三重基线各维度上具体的可持续性要素,划分了可持续性系统的层次结构,分析了三重基线之间的交互关系及各系统要素所发挥的作用,确定了可持续性的系统构成与关系。可持续性内涵及系统构成的分析为可持续性问题的认知提供了系统全面的解答,为后续SI住宅研究,工业化建造研究和可持续性问题研宄提供了系统参考、分析视角和研宄基础。
(2)构建了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可持续性的元网络协同模型,提出了面向可持续性的SI建造模式。网络协同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工业化建造方式的选择平衡可持续性目标的实现及各利益相关方的诉求,本研宄根据元网络模型分析了可持续性目标、工业化建造方法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网络协同关系,通过二模网分析确定了能够高度协同的工业化建造方法与利益相关方,系统剖析了网络协同机理;通过分级标准化将住宅划分层级,建立各层级与SI体系填充体和支撑体的联系,并与多类型工业化建造方式对应起来,提出了SI建造模式。网络协同机理是建立在SI住宅设计理论、工业化建造理论、协同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融合基础上的对可持续性实现问题的深度剖析,为可持续性机理研宄提供了系统性理论指导。SI建造模式为SI住宅建设方案选择和具体实施提供了直接参考依据。
(3)构建了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的过程优化模型,提出了支撑体与填充体并行建造方案。工业化建造方案需要通过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全过程各项核心工作的统筹安排和优化调度来实施,针对SI住宅建设更新过程的碎片化问题,本研究运用IDEFO功能模型和设计结构矩阵模型进行了过程集成优化,构建了过程集成优化模型。过程集成优化模型消除了系统过程的迭代返工,强化了系统过程的耦合工作和并行工作,可以为可持续性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为建设决策者提供了SI住宅建造与更新过程管理的理论依据。支撑体与填充体并行建造方案可以实现施工过程有效集成与优化,控制建造成本与时间,并且为SI住宅的现场建造实践提供具体的方案指导。
6.3研究不足及展望
本研宄受SI住宅建设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所限,还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1)SI住宅在中国的住宅建设实践中尚处于初级阶段,建设管理研宄尤其是工业化建造管理和可持续性研究相对较少,缺乏对具体可持续性指标和工业化建造方法实际效果的精确测算,科学研宄中难以进行大量属性数据计算,本研宄是在基本理论和实践调研的基础上以关系型数据为主进行研究,优先考虑关系机理的研宄。在关系机理研宄明确的基础上,随着SI住宅的开展和研究的丰富可获取更多属性数据,从而继续采用多类型模型方法深化研究。
(2)SI住宅和工业化建造发展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和动态性,在实践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新的方案、技术、工法和材料,本研究分析的工业化建造方法和提出的集成方案是基于当前所处时间节点下的具体状态,具有当前实践和认知的局限性。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工业化建造管理需要因具体设计、制造、建造和信息化方法技术的不断创新而持续改进,可持续性的建设管理水平与技术发展相匹配,保证可持续性目标的实现。
(3)本研宄根据SI住宅支撑体和填充体的特殊属性,主要关注SI住宅的实际建造与更新的层面,研究与之直接相关的可持续性问题,并未展开论述城市肌理层级的间接可持续性问题,随着中心城市人口集聚效应的进一步增强,在超大城市中使用SI体系实现填充体、支撑体和城市肌理之间的有机统一具有重要意义,SI住宅可以与可持续住区治理及城市可持续更新相结合,开展城市可持续性层面的研究。
以上是博士论文创新点模板,大家可以研究学习,如果有其他论文创新点需求可以在本网查阅,如果有论文创新点需求,欢迎随时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