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保障化住房及法律政策探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4918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引 言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我国向来关注人民群众的住房问题,自上世纪 90 年代的住房改革以来,居民的住房条件整体上得到大幅改善。全国各类房地产相关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在带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致使房价的一路高歌,居高不下的房价已经严重影响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权、生存权,城镇居民在住房条件上存在着极大的反差。一些达官显贵通过“特殊手段”手握十几本房产证,炒房投机者低买高卖扰乱房产价格,各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追名逐利,保障房建设不尽人意。在过去的二十年间,房地产市场的空前繁荣造就了大批富豪,也让无数普通公民耗尽毕生心血换取城市一隅,沦为“房奴”。“蜗居”生活不是城镇居民最凄惨的生存表现,大量的外来务工者住房根本没有保障,买房对他们来说已经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我国针对保障性住房问题中存在的大量问题和缺陷,长期不懈的摸索与完善解决的机制。1994 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出台开始,到 2007 年《廉租住房保障办法》的出台。我国基本形成了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为主的保障性住房体系。中央政府近年来对住房问题的高度重视,不断出台积极抑制房价的调控政策,但现实成效却收效甚微。保障性住房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单纯依靠政府的政策调控很难从根本解决问题。笔者希望立足于人权,重新审视我国保障性住房的总总问题,强化政府责任,分析比较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完善相关法律及配套机制,制定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解决我国公民住房问题、推进我国民生建设。今年 3 月 17 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大会闭幕后,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李克强总理表示,“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受到社会高度关注。笔者通过对本文的研究希望,我国的保障房制度能够“行法治之大道,以住房为民本,谋百姓之福利。”


(二)研究现状
有关住房权的研究,一直以来西方学者对住房权这一概念有着相对深入的研究。在挪威学者艾德所著的《经济、社会、文化的权利》一书中解读了住房权的内涵并详细规定了国家应尽的义务。住房权领域最著名的国际组织“住房权与驱离中心(COHRE)”2官方网页中有大量论述住房权利的文章及相关论著,为本文论述住房权概念提供了有利的资源。我国目前对于住房权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也比较缺乏相关的系统论著。王宏哲所著《住房权研究》一书,主要以国际人权的视角研究了住房权的基本内容,并论证了住房权是基本人权的性质,书中详尽梳理了住房权的产生历程及论述了住房权在国际法中的确立过程,提出了国家对于住房权的一般义务和国际、国家对于住房权的救济方式,最后还回顾了中国现代住房权政策的改革内容。另外,金俭的《中国住宅法研究》是较早研究住宅权利的专门性论著,书中重点分析了中国住房问题中存在的法律问题,探讨了公民的住宅权,认为公民的居住权益和私有财产应得到完善的保障,运用民法理论和社会保障理论论证了住宅权的保护要立足与人权。此外,王雪的论文《中国公民的住房权研究——兼反思中国的廉租房制度》以适足住房权为研究起点,明确了住房权是人权的一部分,分析了中国廉租房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郑华的论文《我国保障性住房的法理与实践》论述了住房权与人权的关系,着眼与保障性住房的现实情况及问题,比较其他国家成果经验后,力求建议一套完善的住房保障房体系。这些文章都给本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和理论依据。
有关住房保障方面的研究,国内已有不少的研究成果。董保华的《社会保障的法学观》从建立法学体系的基本理论为入手将社会保障法定位与既不同于私法也不同于公法的社会法,并以社会利益作为线索,从多个方面探索了社会保障法学的基本范畴。刘琳的《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研究》明晰了住房保障的概念,重点分析了我国住房补贴的标准及住房保障对象的范围划分,确定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住房保障支出责任。田东海的《住房政策:国际经验借鉴与中国现实选择》及莫智、邓小鹏的论文《国外住房共有产权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文中都总结了多个地区住房保障制度的成功经验,为本文在国外制度比较上提供了很多材料。此外,李皓皓的《论我国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谭百灵的《行政法视角下保障房制度的研究》7等多篇论文都对本文在写作思路上予以启发,在理论研究上提供依据。在数据资料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我国经济适用住房政策的效果评估与发展前景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报告及中国住建部、中国指数研究院为本文提供了大量的实证数据。


一、住房权的基本概念及其实践意义


住房权概念的提出,是 20 世纪中后期的事,伴随着保护人权越来越强烈的呼声,这一权利逐步从理念走入了实践。从相关文献资料来看,1948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在第 25 条中规定:“人人有权享受其本人及其家属康乐所需之生活程度,举凡衣、食、住、医药及必要之社会服务均包括在内。”但还没有把住房权作为独立概念明确提出。1949 年通过的《美洲国家组织宪章》是最早提出住房权概念的国际法律文本,它在 31 条中提到“adequate housing forall sectors of the population”(各阶层人群所拥有的适当住房权),首次提出了“Adequate Housing”的概念。1966 年联合国通过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中第 11 条重申了《世界人权宣言》第 25 条的精神,规定:“公民有享有其自己和家庭活动相当水准的生活,包括足够的食物、衣着和住房并且能够不断改善的权利。”1从实践中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国际社会,已普遍把住房权看作是一项体现人的基本尊严和价值的基本人权,如国际人权组织目前专门有一个“住房权与驱离中心”,负责在因土地开发拆迁引起的相关法律纠纷中为住房权受到损害一方提供法律援助。2住房权(Housing Right),或称适足住房权(The Right toAdequate Housing),是指公民获得房屋或者获得适当住房条件的权利。这一概念的确立,与保障性住房体系的制度建设和现实发展直接相关,所以有必要对其历史演变和法理内涵进行系统分析。


(一)住房问题的本质是人权问题


1.住房权是一项基本生存权
对住房权的含义,可以从公法与私法两个角度去理解。从公法角度看,住房权是公民生存发展所必须享有的基本权利,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必要权利,在我国文化中,人们常用“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来形容一个人被剥夺了一切、走投无路的境遇,在现代法治社会,国家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就是保障公民的各项人权。所以,在宪法中国家有着对人权保障不可推卸的责任与国家义务,住房权自然是国家保障人权问题中应有之义。从私法角度看,居住的房屋所有权及由房屋衍生的其他财产性权利是住房权的主要内涵,在民法中可以以物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完善予以有效地保护和实现。我国政府于 1997 年 10 月 27 日签署了联合国《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这一人权文件规定了由经济、社会和文化三部分组成的整体性权利,特别是公民社会中的核心权——生存权和发展权。其中强调,“公民有权获得与其个人及家庭活动相当水平的生活,其中包括足够量的食物、衣着和住房并且享有不断改善的权利。” 就此有学者指出,“住房权尽管被划分为第二代人权的范围,但是实际上住房权已经将公民权利、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和文化权利紧密联系在了一起。”1也就是说,住房权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是每个人生存的基本所需,如同水和空气一般。


二、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制度及其问题...........16
(一)我国保障性住房相关法规的发展历程.....16
(二)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的现实情况....21
(三)我国保障性住房体制的缺陷分析....22
三、外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启示及借鉴.......27
(一)新加坡的公共住房制度...........27
(二)英国的共有产权制度......29
(三)新加坡和英国保障房政策的启示....30
四、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建议...........34
(一)推进和完善法律层次的保障............34
(二)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体系中的协调机制..........36


结论


中国有句源远流长的俗话:“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人来说,“房”不仅是一个能够遮风挡雨的居所,还寄托着人们对“家”的期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个人在社会中若然找不到这样一个安身立命之地,那如何能够有尊严地生存、有目标地发展。正因如此,住房问题成了今天亿万中国人关注的焦点。为了建构和巩固这块维系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国家有义务帮助各个阶层特别是低收入的弱势群体实现住房的权利,让每一个公民感受到“家”带来的幸福和温暖,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到每个人的心田。从保障公民住房权入手推进我国法制建设,“人权”、“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等概念将不再抽象;当我们说依宪治国、依法治国是人权保障的基本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要求的时候,也可以更加理直气壮。为此,笔者期待能将住房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早日写入宪法,同时出台一部以调整和保护公民住房权为宗旨的《住房保障房》。好的制度离不开好的法律,但再好的法律也少不了高素质的执行者。在构建保障性住房法律体系的同时,需要改革相关的体制机制、转化政府职能、强化政府服务意识、提高行政水平。只要这样全方位、多角度地加以推进,经过 30 多年改革开放就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一定可以建构出同样令世界羡慕而又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保障性住房体系。
此次学位论文写作,存在很多缺憾和不足,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即是其一。加之自身学术水平和写作能力非常有限,对很多问题的认识还不全面,许多思考也很不成熟,所以,对保障性住房制度及相关体系的这个研究,整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另一方面,写作过程中在遇到大量挑战和困惑的同时,也深深激发出了我对选题的兴趣,万事开头难,本次研究只是一个开始,希望通过敬爱的师长的精心指点,通过日后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能够用扎实的理论和更有说服力的数据,真正形成一些规律性认识,为实现依法保障我国公民住房权的目标献上一点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金俭:《中国住宅法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
2. 王宏哲:《住房权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8 年版。
3. 董保华:《社会保障法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4. 刘琳等著:《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1 版。
5. 王启富、刘金国主编:《人权问题法理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6. 田东海:《住房政策:国际经验借鉴和中国现实选择》,清华大学出版,1998 年版。
7. 赵立人、李憬渝:《各国经济福利制度》,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
8. 盖锐、杨光:《社会保障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版。
9. 潘锦棠:《社会保障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
10. 徐显明:《人权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