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通过识别 EPC 模式下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协同影响因素,构建起 6 个子系统、15 个序参量和 39 个二级指标组成的管理协同指标体系,并通过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子系统、序参量及相关二级指标的权重。研究表明,对 EPC 模式下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协同度影响最大的子系统为组织协同和制度协同,占到 21.8%,其次是资源协同(18.4%)、过程协同(15.6%)、环境协同(15.6%),信息协同最小,为 6.8%。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2019 年 7 月《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 城乡面貌显著改善——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中提到,我国成立 70 年来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趋优化、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建筑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1]。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筑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6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指出,全面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建筑方针,提升建筑能源利用效率,为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绿色发展提供支撑。基于建筑绿色化的要求下,装配式建筑应运而生,有别于传统的现浇作业,装配式建筑项目规模大、参与主体众多、专业化程度高、信息交换频繁、沟通协调难度大,需要各参建单位在项目过程中深度融合,“集成化”特征明显。
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尚处于起步阶段,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在新建工程总建筑面积中占比不足 5%。建设管理模式不成熟,缺少有效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各参与主体之间协同程度低,工作界面不清晰,专业割裂、信息孤岛等问题层出不穷,难以充分调动建设、施工、设计等单位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能动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装配式建筑的综合效益,成为阻碍其进一步发展推广的壁垒。
为充分发挥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实现建筑生产方式的变革,有必要结合协同的理论和方法,探究装配式建筑管理协同影响因素和协同方法,强化装配式建筑项目多组织、多阶段、多要素之间的管理协同,为装配式建筑建设管理模式优化以及相关政策制定等提供理论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针对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主要从预制构件的生产、装运以及循环利用等角度,分析其在项目进度、安全、质量以及成本管理等方面的优化措施。Jaillon 等人认为在装配式建筑项目应充分循环使用预制构件,老化的预制构件可以再加工,成为制作新预制构件的原材料,降低了整个项目的建设成本[2]。Marasini 等人认为,在工程管理过程中,应该注重科学保管预制构件。在现实中,预制构件常常随意摆放,不但引发预制构件受损,更不利于工地安全[3]。Tam 从预制构件运输的角度出发,研究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研究表明当工程对预制构件的需求较大时,应该提前做好规划,包括选用厂家、购置数量、运输路线等。预制构件购买之后通常都是由厂家直接运送到工地上,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不提前规划好有效线路容易引起工期延误[4][5]。
1.2.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术界对装配式建筑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装配式建筑逐渐成为建筑行业近年来发展的主旋律,国内的学者们加大了对装配式建筑的研究力度,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建设管理模式以及发展政策等方面。
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方面,学者们主要从设计管理、成本管理以及施工管理等方面剖析了装配式建筑的相关特点和要求,得到一些研究结论,指导装配式建筑的建设。张实国将装配式建筑设计管理分为设计管理、设计协调、设计成果控制三个大类以及 17个细分管理内容,构建起了体系。他认为,在整个工程承包管理中,装配式建筑设计应该处于核心地位。为此,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单位必须及时与构件厂家、施工单位保持联系,加强沟通,避免日后返工[6]。李大波将装配式建筑的设计管理分为设计前期管理、设计过程管理以及施工配合设计管理三个过程,建议以设计管理为核心,统筹协调构件拆分深化设计、预制构件生产、运输吊装及施工孔洞预留、设备管线预埋等工作。强调构件的合理拆分、节点标准化及运用 BIM 技术进行多专业碰撞检查,确保装配式建筑的质量先进、进度高效及费用合理[7]。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方法
2.1 基本概念
2.1.1 装配式建筑
新中国改革开放 40 年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0 年以后,我国进入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传统现浇建造方式带来的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等问题凸显,为保障建筑质量、减少环境污染,装配式建筑成为当前的首要选择。
装配式建筑是指建筑物的梁、墙、板、柱等构件在工厂预制,然后运输至施工现场进行拼接吊装而成的一种新型建筑物,主要特征为“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通过整合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现场装配等多个领域,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以及全周期价值最大化。
按照相关技术标准,装配式建筑可分为三类,分别是预制装配式木结构、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以及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PC),具体如图 2-1 所示。
........................
2.2 相关理论与方法
2.2.1 建设项目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现存多种项目建设管理模式,本文选择以下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建设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分别是设计-招标-建造模式(DBB 模式),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DB 模式)以及项目管理承包模式(PMC 模式)。
(1)设计-招标-建造(DBB)模式
DBB 模式是国际上最为通用的一种建设管理模式,该模式强调项目的进行要严格按照“设计-招标-建造”的顺序,只有前一阶段结束后才能开始下一个阶段的工作,即项目的设计方案通过相关行政部门审查和批复后,才可由建设单位组织施工招标,施工单位严格按照审批后的图纸进行施工。
DBB 模式下建设单位作为项目业主,分别与设计、施工及供货商等签订专业服务合同。DBB 模式的合同结构如图 2-3 所示。
..........................
第三章 EPC 模式下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现状研究....................... 19
3.1 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现状分析....................19
3.1.1 装配式建筑项目调研情况...............................19
3.1.2 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模式现状.............................19
第四章 协同评价指标体系与系统模型构建..........................26
4.1 EPC 模式下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协同影响因素识别...................... 26
4.1.1 识别原则........................26
4.1.2 识别方法...........................26
第五章 EPC 模式下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协同度评价模型................... 44
5.1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44
5.1.1 算法原理..........................44
5.1.2 算法步骤.........................44
第六章 实证研究与模式推广
6.1 项目总体概况
6.1.1 基本概况
广东某大学装配式建筑 A 项目位于广州市,总规划用地面积 110.59 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为 140 万平方米,其中地上 120 万平方米,地下 20 万平方米。
项目计划分两期建设,一期建筑面积达 50 万平方米,其中地上约 40 万平方米,地下约 10 万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学院、研究院、网络中心、报告厅、宿舍、食堂、市政配套设施以及道路广场、绿化、综合管廊、公用工程等配套设施。项目总平面如图 6-1所示;
.........................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引导下,取得了广泛的发展,但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建设管理错位等问题,如何实现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集成化”,是破解其建设管理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在详细梳理装配式建筑及 EPC 建设管理模式基本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管理协同的思想,构建了 EPC 模式下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协同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以广东某大学装配式建筑项目为例,验证上述模型的可靠性,分析项目管理协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本文的主要结论有:
(1)通过识别 EPC 模式下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协同影响因素,构建起 6 个子系统、15 个序参量和 39 个二级指标组成的管理协同指标体系,并通过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子系统、序参量及相关二级指标的权重。研究表明,对 EPC 模式下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协同度影响最大的子系统为组织协同和制度协同,占到 21.8%,其次是资源协同(18.4%)、过程协同(15.6%)、环境协同(15.6%),信息协同最小,为 6.8%。
(2)在 EPC 模式下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协同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项目管理系统模型。研究认为,制度协同是系统模型的基础,组织协同是保障,资源协同、过程协同、环境协同以及信息协同通过竖向上子系统内部的协作,横向上子系统之间的协作,共同维持整个装配式建筑项目的高效运作,实现项目整体效益最优。
(3)研究以序参量功效函数协同度为基础,构建 EPC 模式下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协同度评价模型,并通过实例进行了验证。通过计算,将协同度分为不协同、低度协同、中度协同、高度协同和协同一致五个等级,并以 A 项目一期装配式建筑项目为例,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项目六个子系统的协同度大体均衡,均位于 0.35-0.68 之间,在合理的范围内波动,未出现显著偏差,从项目进展上看,项目设计阶段(协同度为0.079)、施工阶段(协同度 0.129)和试运营阶段(协同度 0.017)均处于低度协同状态,采购阶段协同度为-0.250,不协同状态。
参考文献(略)
EPC模式下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协同范文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工程管理论文,装配式建筑,EPC模式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工程管理文章
- 输变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以A变电站
- G215线柳敦高速PPP模式投融资风险评价研究
- 空间计量视角下技术创新与能源禀赋对省域雾
- 基于SEM的装配式建筑成本影响因素研究
- 安徽省住宅地产和商业地产供需协调度对比
- 基于熵权-TOPSIS的市政工程质量缺陷综合评
- 公众满意度视角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 公立医院PPP项目风险评价范文研究——以PY
- 基于六西格玛DMAIC改进的划片刀弯曲刚度提
-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投标
- 公共建筑用能模式及能耗影响因素研究
- 基于IDE创新理论的政府招投标信息化路径构
- 基于碳排放的电缆选择模型研究
- Z公司集装箱起重机系统客户服务的优化研究
- F市北斗产业园区建设项目PPP融资模式研究
- ZB辽宁分公司屋面防水工程质量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