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国际贸易因素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483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国际贸易论文,本篇论文具体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宏观因素分析我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然后根据市场占有率,显性比较优势以及贸易竞争指数等指标分析两国农产品贸易水平,并且结合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对日本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并给出建议和对策。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现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各国之间的贸易不断推进,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贸易全球化的必然趋势,各国之间的贸易越来越紧密,相互依存度很高,在这个大背景下,各国都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商讨合作,为贸易创造更加有力的条件,因此自由贸易区便逐渐形成。自贸区的建立有利于减免关税和市场准入的贸易环境,减少贸易成本,增加贸易效率能够使国际贸易更便捷的进行。我国和日本都是贸易大国,对世界 GDP 的贡献都很大,加之日本与我国相邻,我国与日本的贸易非常紧密,已经成为重要的贸易投资伙伴,我国与日本签订自由贸易区的计划,既有利于中日贸易朝着更繁荣的进程发展,又能够促进周边国家共同发展,对亚洲经济发展意义重大。2012 年,中国日本以及韩国决定开起自贸区计划,到目前为止已经进行九轮谈判,但由于对部分商品的贸易开放程度没有达成一致意见,目前还没签订完成。中外学者也会从自贸区这一方面重点分析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现如今,日本有超过八成的农产品是进口我国的,我国相继成为日本第二大进口国,连续十年占据前三,我国与日本的农产品贸易已经成为两国贸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可以说两国贸易超九成成交额来自农场品成交额。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而日本属于高度发达国家,我国与日本的经济总量相差不大,但人均 GDP 却存在明显差距,由于我国先天的地理环境,地域辽阔,资源丰富,这就有利于我国农产品的发展和出口,同时加之我国有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成本不高,更加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对于日本出口农产品上存在显著优势,同时也促进了我国与日本的双边贸易。然而,由于日本资源匮乏,国土面积小,人口密集度高,这就迫使日本不得不从国外进口农产品,以满足国民需求,更是由于这方面的原因,日本政府保持本国农产品发展,会设置跟高的贸易壁垒,以避免国外农产品占领本国市场,对进口的农产品收取高额的关税并且制定较高的贸易标准政策,同时对本国农产品实施高额的农业补贴税。我国与日本相邻,这也促使我国大量农产品出口日本,为了推进两个共同进步,我国积极响应自贸区的建立,努力促成谈判,对农产品的自由贸易积极响应,但日本当局对农产品进出口持谨慎态度,不支持也不反对。
........................

1.2 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都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且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不同的是国外学者大多从理论方面研究贸易的发展,对中日贸易实际问题的研究却不是很多,而国内学者对中日贸易研究问题主要集中于非贸易关税壁垒和汇率等方面,都是从单个因素来研究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以前的学者主要都是从贸易壁垒等方面来研究我国对日本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比如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现今,学者们换了角度来分析我国对日本农产品贸易出口影响因素,从一国国民生产总值、汇率以及两国贸易差距等因素来分析。

1.2.1 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大多使用贸易引力模型或者恒定市场份额来研究贸易影响因素。Pietrzak (2015)采用引力模型,选取 1999-2010 的数据,分析了贸易总量、人均 GDP、人均 FDI 、汇率、地理距离对欧盟国家双边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贸易总量、人均 GDP、人均 FDI 的增加会促进贸易的发展,而汇率、地理距离的增加则会制约贸易发展。Muraleedharan(2007)利用 CMS 模型研究东南亚出口胡椒粉,研究表明,进口市场的需求对出口有显著作用。大多数学者都把影响贸易的因素分为技术性贸易壁垒、贸易总量、人口规模、距离、汇率等,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会阻碍贸易发展,值得人们重视。Henson Spencer(2002)实地调查发现技术性贸易壁垒会减少发展中国家出口,发达国家会制定严格的进口标准,从而导致大量商品无法出口。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1973)提出边际产业转移理论,他认为国际贸易与 FDI 是互补关系,FDI 应该从处于劣势的产业开始转移。Björn Alecke(2012)用面板数据证明本国出口与 FDI 存在替代关系。ECOYS(2009)运用引力模型证明 TTIP 协议能减少非关税壁垒的影响,预测 2018 年GDP 能够增加 1%左右,并且自贸区国家制定的统一标准能够减少贸易成本,增加全球贸易总量。Estrada(2012)对比分析了中日韩和东盟自贸区,中国逐渐成增加邻近国家贸易的主力军,大多依赖我国的发展,而减少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赖性,有利于中国贸易的发展,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摩擦。
.........................

2 贸易理论

2.1. 绝对优势理论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927-1790)在 1776 年《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他反对重商主义,认为贸易是自的,并且首次提出了自由贸易的理论。顾名思义,是说某两个国家生产一种商品在成本和地域上存在的差异,所以其中一个国家生产这种商品所花费的成本较低,从而这个国家就会大量生产该种商品。主要内容(1)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人们更倾向于进行分工,从而能够增加国民财富。(2)每个人分工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能够获利最大。(3)将家庭分工推广到国家层面,论证国际分工的必要性,主张进行自由贸易,斯密认为每个国家可以交换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这样对各个国家都是有利的,国际总财富也能增加。(4)自然条件同样会影响国家分工。每个国家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自有资源,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在国际贸易中获利。

斯密指出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每个国家根据自身的优势进行分工,在国际贸易中获取利益。但如果两个国家在各个方面处境不同,一方处于绝对优势另一方处于绝对劣势,这样的情况下,是无法运用绝对优势理论来解释的。

......................

2.2 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鉴于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也就是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认为即使一个国家的各个商品处于绝对优势,另一个国家的各个商品处于绝对劣势,因为劳动力成本不同,他们同样可以交换商品,进行国际贸易,获得利益,一个国家应该出口那些优势的商品,进口劣势商品,并且差距越大,进行贸易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 A 国和 B 国只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假设分别是 a、b,也就是说 A 国的劳动力全都生产 a 产品,B 国的劳动力全部生产 b 产品,A、B 两国同样可以进行贸易获取利润。李嘉图对进行国际贸易的条件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只是比较优势模型的一种特殊状态,李嘉图将“看不见的手”延伸到了全世界。那么,根据结论可以推导出国际贸易只会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换中,但现实却是国际贸易大都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这就使得该理论无法完全解释贸易的发生和产生贸易利润的原因。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阐述的是两个国家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随着贸易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贸易理论已经无法解释一些贸易现象,这样就催生了新的贸易的产生。20 世纪 60 年代初,产业内贸易这种新的贸易理论因运而生,产业内贸易又称双向贸易,是指一个国家能够既出口又进口同种类别的产品。产业内贸易否定了自由竞争市场,认为市场都是不完全竞争的,同时从需求供给要素说明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发展,理论还说明产业内贸易的利润来源于规模经济。该理论对于研究中日产业内贸易现状以及提出相应对策具有积极作用。

......................

3 中日两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 10
3.1 中国和日本农产品现状分析 .................... 10

3.1.1 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概况 .......................... 10

3.1.2 中日农产品出口贸易产品结构分析 ........................ 11

4 中国对日本农产品的特征分析 .............. 21
4.1 贸易政策 ......................... 21

4.1.1 关税 .................... 21

4.1.2 非关税措施 .................. 22

5 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 ............ 28
5.1 理论分析 ............ 28

5.2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 29

5 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理论分析

.......................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本文结论

本文主要阐述我国对日本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进行比较分析,选取市场占有率、显性优势以及贸易竞争指数等指标,并借鉴引力模型,来对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我国的 GDP 对日本农产品有促进作用,而影响日本农产品发展的主要是人均 GDP 和汇率。中国与日本的距离、农业的增值以及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对农产品出口没有太大的影响。总结如下:

(1)根据农产品贸易现状分析,农产品贸易规模也进一步加大,中国主要出口农产品到日本,贸易规模增大,但是双方的贸易增长率却相对于中国出口增长率来说增长缓慢,双边贸易规模还可以扩大。从劳动力角度上,日本的劳动力成本高,资源相对于中国来说比较匮乏,这使得中国在农产品贸易中具有优势。从农产品分类角度出发,中日之间出口种类比较类似,种类大的农产品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2)通过对中国和日本在农产品贸易特点上分析,可以得出中日之间农产品贸易主要是农业产业之间的交易,中日之间的贸易主要集中在进口,也就是说,农产品贸易进口要大于出口,而且还存在贸易以产业之间贸易为主。根据 TC 指数可以知道,中国贸易竞争指数相对于日本来说还是比较高,仅仅在指数上放映,但是主要贸易的竞争力体现的不太明显,存在一定差距。中国的农产品优势的种类多,但是之间的贸易额差距却很大,说明在农产品种类的选取上存在一定的不足。总体上中国和日本在竞争力上相当,各有优势,主要体现在产业间贸易。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