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城镇化水平是权衡一个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建国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截止 2015 年年底,我国的城镇化常住人口高达 7.7 亿,城镇化率提升到56.1%,年均提高了 1.23 个百分点,城市数量达到 653 个,其中城区居住人口超过100 万的城市,已有达到 140 个。然而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遭遇了瓶颈。因此,为调整我国城镇化的长期发展战略,2014 年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中,走以提高城镇化质量水平的发展模式为主要发展方向。
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代表,城镇化启动较早、进程相对较快。2015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 67.35%,高出全国平均(56.10%)11.25 个百分点,在全国各省区中仅列广东之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升级换代,扩大了内需,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城乡之间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了全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带动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提升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辽宁省新型城镇化质量与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并不同步。城镇化速度与质量不够匹配,高投入、高消耗的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也阻碍着城镇化质量的提高。比如,产业结构转型困难、资源粗放式消耗严重、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日益严重、居住环境差、城市病等一系列问题。因而,加快辽宁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是辽宁省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集聚了各种生产要素,促进了服务业快速发展,实现了传统产业与新型产业共同发展。同时注重居民的生活质量,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是转变辽宁省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必要选择。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是在产业的基础上发展的,是在实现城市、人口、产业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全发展,这与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一致。产城融合的发展,强调产业、城市、人口三者之间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研究产城融合的发展如何影响新型城镇化的质量的发展,是未来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发展的关键。因此,建立评价辽宁省新型城镇化质量的指标体系,通过测算辽宁省新型城镇化质量水平,客观评价产城融合对于对新型城镇化质量水平的影响,为进一步促进辽宁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升其质量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1.2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1.2.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定性与定量分析法、实证分析方法等研究方法,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规范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以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为主。以新型城镇化质量和产城融合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在阐述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使用SPSS17.0 软件和熵值法,对相关数据进行了主成分分析、标准化正交旋转法、赋权法等计量分析,最终得出城镇化质量与产城融合的关系。
1.2.2研究内容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各部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等。
第二部分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主要从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上,对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质量相关含义及相关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另一部分先对产城融合的内涵及释义进行了阐述,再对产城融合对新型城镇化的作用机理,进行了阐述。
第三部分,首先对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及产城融合发展的现状进行了介绍,接着对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和产城融合发展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
第四部分实证研究,通过 SPSS 软件及熵值法,对辽宁省新型城镇化质量水平、产城融合发展进行实证分析。
第五部分政策建议,综合实证研究结果及辽宁城镇化发展及产城融合发展的特点,提出加快产城融合发展,促进辽宁省新型城镇化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新型城镇化的涵义及相关理论
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变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了解其内涵及其相关理论,对进一步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本小节主要对城镇化及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进行区分和介绍,并对有关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
2.1.1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及内涵
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是在原有城镇化的概念上发展起来的,是根据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演变而来。它是原有城镇化的发展与深化。了解原城镇化的概念及内涵,是进一步了解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及内涵的前提。在介绍新型城镇化概念及内涵之前,对城镇化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一定的梳理和介绍是必要的。
2.1.1.1 城镇化
“城市化”(Urbanization)即“城镇化”,国外常用来表示乡村转变为城市的过程。对于城镇化涵义的理解,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诠释。城镇化的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目前对于城镇化概念的理解,主要从人口、地理、经济和社会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从人口角度研究,城镇化的发展,是农业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和集聚并最终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城镇化不仅仅将大量的人口吸引到城镇,并将他们社会化,从行为习惯到生活方式,使之更为适应城镇生活;从地理学角度研究,城镇化是居民集聚的场所,同时也是经济布局在空间上的重新分布,并呈现出日益集中化的现象;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城镇化则是指劳动、自然资源、资本、科学技术等各种非农业的经济要素向城镇聚集的过程。不仅包括农村劳动力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还包括各种高新技术及其资本在城镇中聚集,为实现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发展两者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
2.2 产城融合的内涵释义
产城融合的概念,是在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了“产”“城”分离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产城分离的一系列现象,诸如产业关联性不强、配套设施不完善、功能结构单一、与城市联系性不紧密等,为城市的发展带来环境、交通、生产等负面影响。同时造成了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有城无产”的过度城镇化及“有产无城”等产业发展与城镇发展一前一后的现象,进而虚耗了城镇的大量资源,阻碍了中小城市的发展。
有效解决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产城分离”, 是进一步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产城融合”着重强调产业、城镇与人口发展的相互融合。产城融合的本质是以人本为导向。产城融合的本质是从注重城市和产业功能视角转向注重人本主义导向的一种回归。产城融合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反应在空间上的产物,也是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寻求新的空间生产的产物。城镇的发展经历了“纯工业生产,到工业生产和配套功能相互协调,再到综合功能完善的新城”的过程,从空间上看,城镇化发展经历了“生产空间主导,到生产空间和配套服务空间相互协调,再到最终的消费空间主导”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城市规划由功能主义导向回归人本主义导向的趋势[29]。产城融合要求产业结构发展和城市功能综合提升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并最终实现以人为本的城市综合规划。产城融合要求城市功能和产业功能相互融合。从工业发展的进程可知,制造业是工业发展初期的主体,制造业服务化是推动工业成熟期发展的主体,同时也是城市功能和产业功能相互融合的必然时期。同时,不同的产业类型对空间需求不同,随着产业结构的发展升级,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日益紧密联系。譬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更需要与生活空间紧密联系。产城融合的发展,需要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的融合,一方面有助于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为创新性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创新的环境。就业结构与人口结构相匹配是产城融合发展的核心。一方面城市产业结构的发展决定了当地就业结构层次,根据不同的就业结构需求,城市居民的人口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动。产业结构的发展对就业弹性系数具有较高的要求。就业弹性系数越大对于就业人口的吸纳能力就越强;另一方面,就业结构的发展与社会服务需求层次紧密相连。人口的职业决定其收入,而收入的高低决定其社会服务需求层次,不同层次的收入决定了社会需求层次的不同。而产城融合的发展要求就业结构与新城镇的服务配套设施一致。只有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三者之间相互协调发展,才能真正促进产城融合的发展。
.........................
第 3 章 辽宁省新型城镇化与产城融合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20
3.1 辽宁省新型城镇化与产城融合发展现状 .....................20
3.1.1 辽宁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20
3.1.2 产城融合的发展现状 ..................22
第 4 章 产城融合对辽宁省新型城镇化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28
4.1 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28
4.1.1 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28
4.1.2 评价指标的选择.....................28
第 5 章 加快产城融合提升辽宁省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对策.................. 49
5.1 加快产业结构转变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与城镇发展相融合................ 49
5.1.1 加快现代化农业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层次...................49
5.1.2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50
第 5 章 加快产城融合提升辽宁省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对策
5.1 加快产业结构转变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与城镇发展相融合
实现产业与城镇的共同发展,是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的主要方式之一。促进各类产业的共同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成功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变。辽宁省三次产业的发展中,重工业始终占有较高的比重;传统农业发展持续下滑,现代产业农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现代服务业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但仍不具有规模性,其发展潜能较大。加快辽宁省产业结构的转变需从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入手。
5.1.1 加快现代化农业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层次
第一产业稳定发展,有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辽宁省第一产业的增长比率在三次产业发展中,处于较低位置。大力发展农业,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将成为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一方面,传统农业的转型,将市场因素、科技因素转化到现代农业的生产过程。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完善的产业链,营造品牌价值,绿色生产,科技生产。鼓励农村土地向农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集合,一方面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和产业化,另一方面,逐渐促进农民转变为工人。在社会服务体系方面,加快完善多层次的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农民科技技能培训的完善。在生产上,进一步形成区域化分销的农业生产、专业化生产;在管理上,实现对农业的企业化管理、整合并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的新模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比较收入。
......................
结论
本文基于辽宁省新型城镇化质量发展的研究,先通过定量分析法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及产城融合发展现状进行初步分析;后通过因子分析法建立了辽宁省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又基于熵值法,对辽宁省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最终评价。对影响辽宁省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各因素发展进行分析,并对新型城镇化质量发展有较大推动的产城融合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一)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及产城融合发展所取得成就
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迅速。辽宁省新型城镇化的整体发展水平,在全国居于中上水平。从人口城镇化率上看,辽宁省 2015 年人口城镇化率高达 67.3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1.25 个百分点,在全国排名第五;从区域发展上看,辽宁省形成了以沈阳、大连两大城市为经济发展中心,形成双极增长,带动周边城镇快速发展;从城镇建设上看,根据城镇不同的资源优势,辽宁省已经建设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城镇发展,为城镇化的进一步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辽宁省产城融合取得了阶段性成就。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辽宁省产城融合也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从产业布局上看,辽宁省产业布局日趋合理。三大产业发展已从传统的二、三、一逐步向更为高级的三、二、一转变。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在整体产业发展中显得日益重要;从就业人口上看,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承载人口就业的重要产业。而辽宁省的人口就业趋势也展现出第三产业较强的人口吸纳能力;从居民生活水平上看,辽宁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居民生活质量,逐步提升。
(二)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和产城融合发展仍存在的问题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辽宁省新型城镇化质量发展不均衡。一方面从区域上看辽宁省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发展,14 个城市的城镇化质量水平呈现出三个梯度。较高水平的沈阳和大连,中等水平的阜新、盘锦、锦州、本溪、抚顺、营口;较低水平的鞍山、辽阳、朝阳、葫芦岛、铁岭及丹东;从评价值上看,与辽宁省新型城镇化质量平均评价值相比,14 个城市的城镇化质量评价值低于平均值。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区域发展不平衡。另一方面从辽宁省新型城镇化速度与城镇化质量发展方面看,辽宁省 14 个城市的人口城镇化率排名与城镇化质量排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即部分城市城镇化速度发展与城镇化质量发展并不同步,速度与质量的不同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