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思考——以Z银行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8301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笔者认为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中小企业本身的特点特性,导致其在发展的过程中时常面临亟需资金支持以保证规模扩展的问题。商业银行作为可以向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发放贷款的一个重要渠道,需要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充分了解与评估,这是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开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因此,研究和完善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对于减少银行和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稳步向前,中小企业已逐步成为我国重要的市场主体和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超过300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且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和80%以上的劳动力就业。然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官网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余额约为44.29万亿元,占银行业整体贷款余额总数的比率约为30.55%,占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17.62%,由此可见,我国广大中小企业所获得的融资支持与其整体规模和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并不匹配,中小企业面临着融资难的困境。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如何识别和界定客户的信用风险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首要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有效降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信用评级体系应运而生。然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体制起步较晚,发展程度与国外相比还稍显滞后,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仍有提升空间,各家银行采用的评级方法、指标权重也有所区别,缺乏相对统一的标准。在前文提及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现象的诸多因素中,商业银行尚未建立一套完全符合当前中小企业发展态势的信用评级系统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


图 1-1 技术路线图

........................

1.2 文献综述
1.2.1 中小企业信用风险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金需求,企业信用评级随之出现。美国借助于其经济的霸主地位,成为全球企业信用评级行业的发源地。通过百年来的发展,世界各国基本都建立起了适合本国国情的信用评级体系。中小企业信用风险是在以信用关系为纽带的交易过程中,交易一方不能履行给付承诺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1931年,英国金融产业委员会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提出了“麦克米伦缺陷”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中小企业对债务和资本的需求量高于金融体系确定的供给量,从而导致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资金缺口,制约其发展[1]。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小企业信用风险问题。相较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破产率明显高得多,且中小企业的信息不透明,企业信息难以被充分、全面地采集,形成了信息壁垒,因此,商业银行会对中小企业要求更高的利率来降低银行逆向选择风险,该行为则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随着利率升高,中小企业违约率也随之升高,形成恶性循环[2] [3]。国内外学者认为,中小企业信用的缺失与中小企业生命周期较短、抵押物较少、产权意识薄弱、经营者素质较低,以及自身信用管理机制欠缺等特点及行为都有着直接关系[4]。一旦出现经济环境恶化或突发事件冲击的情况,中小企业通常会受到极大影响,资产价值大幅下降,不仅单个企业的违约风险急增,企业间的违约相关性也明显变大[5]。
1.2.2 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存在问题
中小企业具有助力地区经济发展、增加社会就业机会、促进社会财产累积等的优势和作用,商业银行通过信用评级确定企业金融服务政策,给予中小企业支持,对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意义重大。然而,目前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发展仍然存有缺陷与不足,评级结果无法最大程度地客观反映出中小企业的真实信用情况,从而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贷款等行为受限,出现“融资难”的现象。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信用评级基本概念
现代信用评级的概念与研究起始于美国。1909 年,John Moody 在《Moody’s Analysis of Railroad Investment》一书中使用简易字母首次评价了铁路债券的信用,并提出采用多变量评价替代单变量评价,以此提高信用判别准确性。他认为信用评级就是在有效期内,对评级对象的特定债券或相关债务及时偿付的能力和意愿进行的评估[25]。人们普遍认为这是现代信用评级业的开端。
目前,各国信用评级法规及各家评级机构对信用评级的定义不尽相同,迄今尚未有统一的界定,但内涵基本类似,强调的是对经济主体的偿债或执行其他义务的意愿和能力做出评价,目的在于揭露违约风险的大小。一般来说,信用评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用评级是指对评级对象履行兑现各类经济承诺的意愿、能力和可信度等信用风险的独立评价过程[26]。狭义的信用评级是指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专业评级机构在一定原则基础上,按照某种方法和标准对债务人或贷款人的经营环境、守信程度、偿债能力及履约状况等进行衡量和测定,对债务偿还风险进行评价,并以直观、简单的符号、字母来表示评估结果,评估计量结果即违约概率[27] [28]。
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是商业银行作为评级机构,采用科学的方法和规范的程序,对企业履行经济承诺的能力和意愿进行调查、测定和评价,通过科学的计量方法对企业的各项评价指标进行横向比较和综合评估分析,对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违约风险做出全面的评价,并以直观简单的等级符号表示结果的过程[29]。对商业银行而言,信用评级是其对企业客户信用风险定量化的识别,是制定企业信用政策的主要依据,是进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

2.2 信用评级理论基础
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以及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为企业信用评级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阿克尔罗夫、斯彭斯和斯蒂格利茨提出的。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在市场交易活动中,交易双方对信息的掌握程度是不同的。信息掌握程度高的人通常处于优势地位,可以获得更多利益,反之,则处于劣势地位。信息不对称问题广泛存在于市场交易活动中,尤其是信贷市场。商业银行与企业间所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尤为严重,企业想从银行成功获得贷款或获得更多贷款,就有可能虚造或隐瞒部分信息,在这种情况下,银行难以掌握企业的真实信息[30]。商业银行所产生的大部分信用风险都是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为了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信用评级应运而生。
2.2.2 交易费用理论
1937年,英国经济学家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首次提出“交易费用”思想,这是整个现代产权理论大厦的基础。所谓交易费用,是指企业用于寻找交易对象、订立合同、执行交易、洽谈交易、监督交易等方面的费用与支出[31]。该理论认为交易费用是企业的存在的经济原因,而企业采取不同组织方式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降低交易费用。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任何一项交易的完成都依赖于双方对对方信息的获取和互通,只有这样,交易才有实现的可能。但是,要想获取信息,必须耗费一定的时间和资源,这就意味着必须要付出一定的交易成本。信息的获取途径有两种,分别是自己收集和委托他人收集。一般而言,若自己进行信息收集所耗费的成本要高于委托他人所耗费的成本,那么更优的选择就是委托他人进行信息收集,这也就促成了信用评级机构的诞生。可以说,信用评级机构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商业银行有着天然的优势,能够使用较低的成本实现信息的收集,建立起信用评级体系,并综合考虑各指标获取的成本收益,防止其在经营过程中面临不必要的信用风险,提高经营效率,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


表 3-1 信用等级含义及违约概率界限

........................

第三章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现状及问题....................17
3.1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发展现状...........................17
3.1.1 信用评级指标和方法..............................18
3.1.2 信用等级和标准划分................................19
第四章 Z 银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构建与优化...........................29
4.1 评级体系优化方向.............................29
4.2 指标体系设置原则.....................29
第五章 Z 银行优化后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应用.......................43
5.1 公司概况................................43
5.1.1 FJNF 公司定量指标分析.........................43
5.1.2 FJNF 公司定性指标分析..............................45

第六章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完善策略

6.1 商业银行方面的完善策略
6.1.1 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
目前我国对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的研究仍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实际应用于中小企业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相对欠缺、信用评级模型不够成熟,在评级过程中的尽职调查、数据录入环节敷衍了事、流于形式、操作不规范等问题时有发生。因此,商业银行要尽快建立行内信贷风险相关管理规范制度,明确信用评级的标准业务流程,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实现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优化完善的奠基石[58]。
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多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理念和经验,多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评级理论和评级体系,从而建立并完善具有我国特色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例如《客户信用评级管理办法》、《客户信用等级评定办法》、《信贷业务尽职调查操作规范》、《信用评级人员管理办法》等,从制度法规层面为信用评级工作提供可参考执行的文件依据。同时,商业银行要尽可能地确保进行信用评级工作的部门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受其他相关利益的干扰和牵扯,让评级工作在公平、公正的环境里进行,从而保证信用评级结果的客观性。
此外,商业银行要尽快确立标准化的信用评级流程,明确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进行评定时要遵循的步骤和方法,对各环节的操作规范和操作风险给予一定提示,并确保相关评级部门、评级人员严格执行该流程,尤其要强调贷前尽职调查流程的规范化操作。贷前尽职调查流程是信用评级工作中重要的一环,为了降低评级过程中人为因素、主观因素对评级结果的干扰和影响,商业银行要对进行中小企业尽职调查时应获取的资料明细、涵盖内容等有明晰的界定,而且应保留调查过程的录音录像及相关资料复印件,以备后道的风险审计,防止人为造假。商业银行通过建立制度、规范流程、提高专业性的方式进行优化,不仅有助于提高信用评级工作的合规性和信用评级结果的真实性,同时也利于相关政府监管部门及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中小企业本身的特点特性,导致其在发展的过程中时常面临亟需资金支持以保证规模扩展的问题。商业银行作为可以向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发放贷款的一个重要渠道,需要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充分了解与评估,这是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开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因此,研究和完善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对于减少银行和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信用评级理论及方法的基础上,立足于 Z 银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针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存在问题及可提升方向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信用评级指标选取需要考虑中小企业特殊性、全面评价企业发展潜力和外部环境影响等观点,引入层次分析法对指标权重进行重新赋值,并以 FJNF 公司为案例验证了 Z 银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优化后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决定了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需要从内部信用制度建设、共享数据平台搭建、评级体系优化完善、评级人员专业化等方面着手,提高对中小企业评级结果的准确度和公正度;而中小企业也需提高信用风险意识,真实披露企业财务数据,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为商业银行确定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提供参考依据,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