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西藏是长江、澜沧江的源区和水源补给区,也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吴言松,2016)。草地畜牧业是西藏各族人民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Duan et al., 2019),然而西藏境内海拔高耸,地貌独特,畜牧业生产形成明显的地域分异特色(胡颂杰, 1995; 何永涛等, 2016),基本分为半农半牧区和纯牧区两种类型(余成群和钟志明, 2015)。无论是半农半牧区还是纯牧区,草畜平衡均是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草地生态系统维持健康的基础(Cao et al., 2020)。
我国目前关于草畜平衡的研究,要么集中于草畜平衡的内涵和方法分析(贾幼陵, 2005; 李青丰, 2011; 徐敏云, 2014),要么量化某一行政单元或某一地理单元内家畜需求和草地供给的关系(钱栓等, 2007; 徐斌等, 2012; 张朝晖, 2014),然而大多数研究在估算某一行政单元或某一地理单元内家畜饲草需求量时,基本采用单一的日食量标准(张旭等, 2011; 蔡福等, 2018)。而西藏境内半农半牧区与纯牧区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宗教影响程度和生活习俗均存在一定差异(苏大学, 2005; 周猛和朱海静, 2011; 何永涛等, 2016; 王宏辉等, 2016),其中半农半牧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牧民受宗教影响较弱,接受市场经济和财富现金化的意识相对较强(何永涛等, 2016),饲养家畜以获取经济收益为主要目标;而纯牧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刘兴元, 2011),牧民的宗教信仰根深蒂固,惜杀惜售理念深入骨髓,市场化和商品化意识相对淡薄(班班多杰, 2001),仅将家畜视为家庭财产和富裕水平的外在体现(许承琪等, 2018),饲养家畜只要能维持生存即可满足牧民的需求,不关注家畜所带来的经济收益(朱彦宾等,2014),而饲养家畜获取经济收益和维持生存时,家畜需要的日食量不同(郭雅婧等, 2014)。因此,西藏境内半农半牧区与纯牧区牧民饲养家畜主要目标的分异性,决定了家畜饲草需求量计算基准存在分异,若单一的以家畜获取经济收益或家畜维持生存时所需要的日食量为基准,估算西藏境内草畜平衡状况,不仅脱节于西藏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实情,而且不利于合理管理草地。虽然随着纯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牧民文化素质和商品意识的提高,未来有可能以家畜获取经济收益作为饲养家畜的主要目标(周猛和朱海静, 2011; 朱彦宾等, 2014),但需要很长时间,因为文化、宗教和习俗的改变不是短期内能实现的(王宏辉等, 2016)。
............................
1.2 文献综述
1.2.1 草畜平衡概念与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草畜平衡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学术界提出的“以草定畜,草畜平衡”,200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明确规定“国家对草原实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制度”,而草畜平衡的明确定义出现于 2005 年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颁布的《草畜平衡管理办法》。草畜平衡是指为保持草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在一定时间内,草原使用者或承包经营者通过草原和其他途径获取的可利用饲草饲料总量与其饲养的牲畜所需的饲草饲料量保持动态平衡(原农业部, 2005),其本质是保持饲草供给总量与家畜饲草需求总量之间的平衡(徐敏云, 2014)。
目前,基于饲草供给总量和家畜需求饲草总量评估草畜平衡的方法存在一定不足(表 1-1)。一方面,饲草供给总量需要全面考虑研究区所有能饲喂家畜的生产资料,包括天然草地、栽培草地、农副产品等(陈玲玲等, 2015)。然而有些研究在评估某一地区的饲草供给总量时,只考虑天然草地的牧草产量,忽略了区域内其他生产资料所提供的饲草量(李刚等, 2009; 卢苓苓和李青丰, 2009; Caoet al., 2020),客观上降低了区域内的饲草供给能力,其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间会出现一定的偏颇。另一方面,家畜需求饲草总量的核算通常以家畜日食量为基础,虽然农业农村部于 2002 年出台的农业行业标准《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的计算》(NY/T 635-2002)明确规定每标准羊单位的日食量标准为 1.8 kg 干草,但是有些研究采用了这个标准(张旭等, 2011; 蔡福等, 2018; 张雅娴等, 2018),而有些研究并没有采用这个标准(钱栓等, 2007; 郝力壮等, 2011; 李国梅等, 2018)。主要原因在于《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的计算》所规定的羊单位牧草干物质日食量标准以家畜的正常生产为基础,然而家畜每日所需要的牧草干物质会因饲养阶段(肉羊饲养标准, NY/T 816-2004)和饲养目标(郭正刚等, 2002; 郭雅婧等, 2014)的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特别是西藏地区。由于西藏境内不同地区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牧民对待家畜的态度存在较大差异(Chen and Tang,2009; 周猛和朱海静, 2011; 何永涛等, 2016),从而使不同地区的牧民饲养家畜的目标存在分异(郅堤港等, 2020)。西藏半农半牧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牧民接受市场经济的程度高(何永涛等, 2016),畜牧业通常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牧民饲养家畜的主要目的是获取经济收益;而纯牧区交通和信息相对滞后(刘兴元, 2011),牧民依然自给自足,惜杀惜售理念根深蒂固,将家畜作为活体财产,只关注家畜数量多少,不关注家畜带来的经济收益(朱彦宾等, 2014),所有家畜基本以架子畜的形式饲养。当家畜以不同目标饲养时,满足其饲养目标的日食量存在一定分异,其中家畜获取经济收益时的日食量要远远大于家畜维持生存(架子畜)时的日食量(郭正刚等, 2002; 郭雅婧等, 2014)。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和藏北高原地区。“一江两河”地区是指雅鲁藏布江中游及其两大支流拉萨河与年楚河的河谷地区,地处西藏自治区中南部,包括拉萨市、山南地区、日喀则地区三个地市的 18 个县区,是西藏人口较为集中、开发历史悠久、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也是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交通中心(刘玉洁等, 2020)。该地区地势平坦,资源条件较好,光能资源丰富,生长季长,越冬条件较好,水热同季,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同时该地区拥有大量的草地资源,畜牧业发达,畜牧业生产以半农半牧为主。藏北高原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处于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及冈底斯山脉环抱之中,包括几乎整个那曲地区及阿里地区东北部。该区域是青藏高原上地势最高、气候条件最为恶劣、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典型高寒地带,不适宜种植业发展,但藏北高原拥有广阔的天然草地资源,是西藏主要的牧业发展区(段呈等, 2019),其畜牧业生产以纯牧为主。
本研究选取相互毗邻的南木林县和申扎县为代表,对比研究西藏“一江两河”半农半牧区和藏北高原纯牧区的草畜平衡。南木林县和申扎县不仅具有畜牧业生产方式不同的特点,还有南申公路贯穿(胡颂杰, 1995),交通运输相对便利,为促进两县的相互发展提供了条件。
.............................
2.2 数据来源与方法
2.2.1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包括年鉴收集、实地调研和查阅文献 3 种途径。年鉴收集的数据包括,南木林县和申扎县的牲畜存栏头数、南木林县主要农作物青稞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其主要来源于 2016-2020 年的《西藏统计年鉴》,年鉴记录着 2015-2019年两县的草畜养殖和产量数据,用于核算两县的草畜平衡现状。南木林县和申扎县的地区生产总值、农牧业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普通中学在校学生人数、小学在校学生人数、中小学学校数量,主要来源于 2019 年的《中国县域统计年鉴》,用于对比两县的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
实地调研收集的数据包括,天然草地面积、单位面积天然草地可食牧草量、可利用耕地面积、栽培草地面积,以及牧民的基本信息、文化教育、收入水平和牧民认知草地生态环境的情况。2018 年和 2020 年 7 月研究团队先后两次赴西藏南木林县和申扎县农牧局分别收集了 2015-2019 年每个县的面积数据,其由两县农牧局实地监测所得,其中,天然草地面积、单位面积天然草地可食牧草量、可利用耕地面积的数据变化不大,而栽培草地面积有增加趋势。同时,2020 年 7月对南木林县和申扎县牧民进行入户调查,收集了两地牧民的基本信息(表 2-1)、文化教育、收入水平,以及牧民认知草地生态环境的数据,用于判断两地牧民对草畜平衡的认知异同。
文献收集的数据包括,标准羊单位日食量,家畜单位换算系数、青稞秸秆系数、秸秆利用率、青贮玉米单产、燕麦(Avena sativa)单产、紫花苜蓿单产。家畜日食量随季节、家畜种类和饲养目的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本研究通过家畜单位换算系数,将所有家畜整体核算为标准羊单位,按照标准羊单位的日食量核算全县家畜的饲草需求量。其中标准羊单位在维持生存和获取经济收益时的日食量(郭雅婧等, 2014; 肉羊饲养标准, NY/T 816-2004)、家畜单位换算系数(钱栓等, 2007)、青稞秸秆系数(顿珠次仁等, 2015)、秸秆利用率(杨正礼和杨改河,2000)、青贮玉米单产(王敬龙等, 2013)、燕麦单产(赵桂琴和师尚礼, 2004)、紫花苜蓿单产(余成群等, 2011)均来自不同的文献或标准。
经济管理论文参考
第三章 结果........................................12
3.1 南木林县与申扎县的草畜平衡现状.................12
3.1.1 家畜的饲草需求量........................................... 12
3.1.2 饲草的供给量..................................... 12
第四章 讨论..............................................31
4.1 不同地区牧民对草畜平衡的认知与实现草畜平衡的关系........................31
4.2 草畜平衡背景下西藏草地生态保护与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关系................33
4.3 国家宏观政策的普遍性与西藏微观政策的特殊性的关系........................34
第五章 主要结论、存在问题与展望............................ 37
5.1 主要结论........................................37
5.2 存在问题与展望..............................38
第四章 讨论
4.1 不同地区牧民对草畜平衡的认知与实现草畜平衡的关系
虽然草畜平衡领域的一些技术性改进与政策性指导有助于退化草地的恢复和保护,但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的推广与政策的应用,需要广大牧民贯彻和落实。因此,提高牧民对草畜平衡的认知度,是技术与政策发挥效果的前提(Hardin, 1968; 李静, 2016)。不同地区的牧民受区域内经济、教育和宗教的影响程度不同,对草畜平衡的认知也不同,同时也会产生不同的家畜饲养目标,进而带来牧民对草地资源利用的不同需求和程度。通过分析半农半牧县南木林县牧民和纯牧业县申扎县牧民对草畜平衡的认知,可以从侧面反映不同地区的牧民对草畜平衡的响应度和对草地的保护意愿,从而为今后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曾珩, 2009)。
草地作为牧民赖以生存的重要家园和基本保障,牧民主要依靠草地获取最基本的生活和生产资料的客观事实,决定了无论牧民的收入水平如何,受教育程度如何,均能认知到草畜平衡的重要性,只是认知程度有所差别,表现为南木林县牧民对草畜平衡的认知程度大于申扎县牧民,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知通常随着其受教育程度的上升而提高(陈秋红, 2009; 赵雪雁,2009; 谢先雄等, 2018)。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南木林县的学校数量和在校学生人数均远高于申扎县;实地调查数据也表明,地处西藏教育中心“一江两河”地区的南木林县牧民的受教育程度高于地处偏远落后的藏北高原的申扎县牧民;因此,南木林县牧民认知草畜平衡的程度更高。其次,由于南木林县的农牧业生产总值高于申扎县,其畜牧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且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南木林县牧民的月平均收入水平高于申扎县牧民。这促使南木林县牧民与外界的接触相对较多,牧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信息量增大,从而间接深化了该县牧民对草畜平衡的认知(赵雪雁, 2012)。最后,南木林县牧民饲养家畜以获取经济收益为主要目标,且该县牧民相对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和日益增长的支出需求反哺牧民产生了更为强烈的经济收益的追求欲望(谭淑豪等, 2008);而牧民通常认为增加家畜数量就是增加经济收益(王丽佳和刘兴元, 2017),这促使南木林县牧民饲养更多的家畜,从而对草地表现出更强的依赖性。
经济管理论文怎么写
第五章 主要结论、存在问题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本研究以西藏半农半牧区的南木林县与纯牧区的申扎县为对象,以牧民饲养家畜获取经济收益和仅维持家畜生存两种目标下的家畜日食量为基准,评价了2015-2019 年间南木林县和申扎县的草畜平衡现状;从牧民认知、技术、政策三个层面系统分析了南木林县和申扎县草畜平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依此提出有助于实现草畜平衡的对策,为西藏地区实现草畜平衡的分区管理和优化草畜平衡的政策制定提供思路和依据。主要结论如下:
1. 评价了西藏地区南木林县与申扎县的草畜平衡现状
2015-2019 年,南木林县和申扎县无论是以家畜维持生存时的日食量为基准,还是以家畜获取经济收益时的日食量为基准,两县均处于饲草供给未满足家畜饲草需求的匮缺状态;且南木林县的饲草匮缺量大于申扎县。当以家畜维持生存的日食量为基准时,南木林县的饲草匮缺量介于 1.46×105 t 至 2.07×105 t 之间,申扎县的饲草匮缺量介于 7.94×104 t 至 1.02×105 t 之间;当以家畜获取经济收益的日食量为基准时,南木林县的饲草匮缺量介于 3.03×105 t 至 3.93×105 t 之间,申扎县的饲草匮缺量介于 2.36×105 t 至 2.67×105 t 之间。
2. 剖析了西藏地区南木林县与申扎县草畜平衡中存在的问题
南木林县和申扎县的牧民均能认知到草畜平衡的重要性,但南木林县牧民的认知程度更高,主要原因在于牧民受饲养家畜获取经济收益的目标驱使,反哺牧民对家畜的依赖性增强。因此,南木林县应采用能满足家畜从事畜牧业经济生产的日食量核算草畜平衡;而申扎县牧民在惜杀惜售意识理念的影响下,应采用仅维持家畜生存的日食量核算草畜平衡。草原补奖政策中的草畜平衡奖励方案与牧户人均承包的草地面积挂钩,未考虑人均承包草地面积因县域草地面积大小不同而存在差异的事实,从而导致承担更多减畜任务的半农半牧县南木林县因人均承包草地面积小,获得的补奖资金少。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