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经济论文,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检验我国油脂期货市场中是否存在羊群效应,之所以选择油脂期货市场,一是因为我国油脂期货市场的活跃度在不断增大,油脂现货市场的需求量也在飞快增长,对期货市场进行羊群效应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了解该市场的运行情况。二是目前从行为金融视角来研究我国油脂期货市场的文献较少,相关研究有待补充。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经济论文怎么写
现代金融理论中包含着众多的假设与前提,其中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提出的经济人假说至今仍然是众多金融理论成立的基石。而随着金融学和其他领域学说的不断融合,人们发现市场上的一些现象已无法完全被经济人假说所解释,如在金融市场中存在的“日历效应”“本地偏好”和“羊群行为”等非理性经济行为。如今,市场中的非理性行为已变得随处可见,且随着行为经济理论的不断完善,市场中有非理性行为的存在已经成为了业内共识。在此背景下,行为金融学作为一个包含了心理学和金融学等众多学科的交叉学科逐渐步入了人们的视野,并且随着该学说支持者的不断增多,其发展势头正在有力的冲击着传统金融理论的地位。
行为金融学是一门强调实际应用的学科,它将行为分析理论、经济运行规律、经济科学以及心理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期从微观个体行为的角度对金融市场做出一定的解释和预测。这门学科存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推翻原有的经济理论,而是期望从另一种角度对现存的经济学模型或经济学假说进行适当的补充,从而为其提供补充说明,也可以说行为金融学是依赖于传统金融理论而发展的,二者相辅相成,并不对立。行为金融学的起步时间并不晚,但是在20世纪中期开始遭到传统经济学拥护者的打压,从而消沉了近半个世纪。直到心理学家Daniel Kahneman和经济学家Vernon L. Smith荣获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科学奖,行为金融学才开始进入大众的视线。随后以Richard Thaler为代表的反传统经济学者继续致力于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并在2017年再次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至此,行为金融学成为金融学的分支学科已被广大学者所接受,该学科旗下的理论为解释金融市场中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
1.2 文献研究综述
“羊群效应”最早应用在金融学领域是1936年凯恩斯提出的“选美比赛”。他认为投资者要想在股票市场中盈利,就要学会去猜测市场中大部分投资者的想法,并且据此制定自己的投资决策。此外,凯恩斯还对长期投资者是否会通过逆市而行来确保投资表示怀疑[2]。他认为,投资者可能不愿按照自己的判断去行事,因为他们会担心自己的逆市场行为会损害自己作为明智投资者的声誉。凯恩斯的这两种的假说都包含了一个核心理论,即市场上的大多投资者在决策时大都会选择跟随大众,作出与大多数人相同的决策,而这一现象便是羊群效应在金融市场的表现形式。
1.2.1 国外研究现状
羊群效应分为理性羊群效应和非理性羊群效应,本文讨论的主要是理性羊群效应,即该效应下的投资者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来制定策略的。目前国外有关研究羊群效应的文献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1)理论研究方面。Bikhchandani(2000)将羊群效应定义为:由于投资者在制定决策过程中存在模仿行为和学习行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间内表现出相同的投资倾向[3]。Bikhchandani(1992)提出了信息流模型(Informational Cascades),他认为市场交易者会忽略自有信息,选择从前人的决策中获得信息从而采取相应的行动[4]。Banerjee (1992)提出序列决策模型,该模型中的决策者会考虑历史决策者所作出的决定,因为他们认为其他决策者掌握有自己所不知道的有利信息[5]。Welch(1992)认为,发行者的定价决策会产信息级联,即后期投资者会因盲目跟从前期投资者的决策,而忽略自有的信息[6]。Scharftstein等 (1990)提出了声誉羊群行为(Reputational Herd Behavior)模型,他认为基金管理人会因为模仿同行而放弃自己拥有的信息[7]。Graham(1999)以Scharfstein、Stein(1990)的模型为模板对声誉羊群效应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其研究结果显示,如果分析师的声誉较好或较差,且有大量的公开信息与分析师的私人信息不一致,那么分析师就会更倾向于跟随主流的意见[8]。Roll(1992)和Brenan(1993)提出薪酬结构型羊群行为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就是当投资人的薪酬与其业绩有直接联系时,投资人便更倾向于跟随主流的投资意见。Maug和Naik(1996)随后又在该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他们认为机构管理者将投资人的薪资与业绩相联系可以避免逆向选择和投资人的道德风险,此时的羊群效应起到的将会是正面作用[9]。但是Admati和Pfleiderer(1997)对Maug和Naik在文中假定的资产组合进行了修改,最终得出了羊群效应是无效的结论[10]。Bikhchandani、Sharma(2000)认为在市场中要警惕伪羊群行为的存在[3]。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羊群效应,又称为羊群行为或从众行为,其所表达的核心内容就是社会中的个人会因为缺乏信息、缓解恐慌或迷信他人等多种因素而放弃自身的观念或判断,最终选择跟随大多数人的脚步。在经济学领域中,羊群效应最早是在1936年,由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研究不确定理论时提出的,凯恩斯在该理论中所阐明的思想主要是提醒投资者要学会利用市场中的羊群效应,这与我们各种现代投资理论中所强调的“顺势而为”的内涵基本相仿。羊群效应这一概念可以理解为一个中意词,因为我们不能断定趋同于群体的选择就永远是不利的。人类从古到今都是群体性动物,因此在面对抉择时通常都会趋近于集体的选择,并且根据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的人更厌恶独自承担风险,所以会选择融入人数较多的阵营以获取安全感,这是人类的本性所决定的,很难对其对错进行明确的界定。但是1895年古斯塔夫·勒庞所著的《乌合之众》一书中又从群体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人类群体往往更容易出现盲目、冲动、轻信等举动,且这一理论也被现代研究者所广泛接受,如果把羊群效应放在这种理论背景下,那它无疑是对趋同行为的一种否定。
在现代羊群效应的研究中,其含义大多是负面的。羊群效应中的“羊群”往往用来形容散乱且没有纪律的组织,该组织的内部成员在前进的过程中没有计划且易随波逐流,更重要的是当“羊群”中有“羊”产生了独立的思想后,他也会因为自己的“不合群”而感到不安,最终的结果往往是说服自己遵循大流,避免因自己的突兀而导致严重的后果。
在金融市场当中,羊群效应通常情况下表达的也是一种负面状况,因为金融市场的收益和损失都是直接的,市场中投资者的一系列操作都是以盈利为目标的,但是现实结果告诉我们能够在市场中稳定获利的投资者往往是少数人,这也就意味着大多数人的抉择并不明智。在这种市场环境下,羊群效应就用来形容那些信息不足或者没有形成自主思想的投资者所发生的行为,这些投资者往往会因为心理或现实等因素而放弃独立判断,最终选择盲目跟随大众。期货市场也是如此,如果在期货市场中产生了羊群效应,那就说明这个市场中的投资者的理性程度较差,一旦羊群效应过于严重,投资者群体之间就会出现大规模的同向操作,这将会阻碍期货市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市场的平稳运行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
2.2 理论基础
2.2.1 不完全信息型羊群行为理论
不完全信息理论主要是基于Banerjee (1992)、Bikhchandani & Welch (1992) 和Welch (1992) 所发表的相关文献。不完全信息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投资者手中都拥有独立的私人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是基于独立思考产生的,也可以是投资者在面临相同市场信息时因为学历、经验以及偏好等因素而分析出的不同信息。私人信息是很难直接获取的,因此在投资者面临相同或相似的交易决策时,他们会通过观察其他交易者的投资行为,以此来判断他们手中的私人信息。而当这一行为大规模出现时,就会使得交易初期的一些随机现象或是少数人的交易策略引导了整个市场的交易风向,从而产生了羊群效应。但是不完全信息理论存在一个问题,即它假设投资者面临的都是相同的投资价格,且信息传递的方向是固定的。而在真实的金融市场当中,期初投资者的决策往往会使价格产生波动,且我们无法确定信息传递的先后顺序,所以这一假设虽然可以对市场中的羊群效应的产生提供解释,但是过于理想化,不符合实际的交易状况。
2.2.2声誉型羊群行为理论
Scharftstein (1990)提出了声誉型羊群行为理论,该理论主要是针对金融市场中的投资管理人提出的。声誉是一种无形因素,我们无法直接对其进行量化分析,但是它可以通过管理人的历史业绩来评判。通常情况下,历史业绩越好的投资管理人其声誉也就越好,反之则越差。当两个投资管理人同时对一个投资机会进行决策时,一旦有一位管理人先行做出了判断,而此时另一位管理人如果对自己的决策没有强烈的自信,那么他往往会选择模仿前一位管理人的决策,当这一状况出现在多个投资管理人之中,声誉型羊群行为就出现了。从社会角度来看,这种行为是不理性的,但是从基金管理人的声誉角度来看,这种效仿是可以被理解的,因为跟随大多数管理者进行相同的投资决策,即使遭到了损失也不会被公司和客户质疑,但是选择坚信自己的投资决策而造成损失时,便会被公司和客户认为其决策不当,从而影响到其职业声誉。这一现象出现的本质原因在于当管理人的投资策略和市场上大多数管理人的策略相一致时,不论最后该策略成功或失败,投资管理人都可以维持自己原本的声誉和地位。
.............................
第三章 我国油脂期货市场运行状况分析 ............... 12
3.1 我国油脂期货市场发展状况 ............................. 12
3.2 油脂期货市场的功能及作用 .................................... 13
3.3 我国油脂期货品种交易情况分析 ................................. 14
第四章 我国油脂期货市场羊群效应的实证分析 ............................... 20
4.1 模型选取与构建 ...................................... 20
4.2 数据选取 .................................. 23
4.3 平稳性检验 ............................. 25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33
5.1 结论 ................................. 33
5.2 对策建议 ............................ 33
第四章 我国油脂期货市场羊群效应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选取与构建
4.1.1 模型选取
经济论文参考
(1)LSV模型。Lakonishok、Sheleifer和Vishny在1992年对341位基金经理手中的投资组合进行了研究,由于羊群效应在金融市场上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交易者的趋同交易,他们便设计了一套羊群效应的检验模型——LSV(Lakonishok-Shleifer-Vishny)模型。该模型实际测度的是同一时期内单一交易者的买方力量与机构交易者的平均买方力量的偏离度,测度出来的结果可以反应出交易者之间的影响关系。
如果计算结果 H , 大于0,说明在这些股票中存在羊群效应,且得数越大羊群效应就越明显。相反如果计算结果 H , 小于0,则说明不存在羊群效应。但是在实际市场当中,我们不能仅仅只注重交易人数,还要注意成交数量,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反应市场的真实状况。而LSV模型只注重了买卖双方的交易人数,忽略了成交量的重要影响,这成为了LSV模型的一个主要漏洞。
(2)PCM模型。1992年Wermers在LSV模型的基础上创建了PCM模型,又称为组合动量变动模型,该模型在考虑投资方向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投资力度因素,弥补了LSV模型的缺点。
在PCM模型当中,随着投资组合A和B内股票交易数量的上升,ρ的值也会上升,这也就说明在市场当中可能存在羊群效应。相比于LSV模型,PCM模型能够反映出股票成交量对羊群效应的影响,但是该模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对于市值较大的股票来说,由于受其权重的影响,PCM模型检验出来的羊群效应就会较大,无法客观的反应出真实的羊群效应。其次,由于股票的价格一直处于波动状态,其市值也不是固定的,因此使得PCM的检验结果容易出现偏差。
..........................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结论
在对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我国油脂期货市场进行羊群效应实证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
(1)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由豆油、菜籽油和棕榈油所组成的我国油脂期货上行以及下行市场均不存在显著羊群效应。
(2)2020年1月至2020年7月间,我国油脂期货市场中的特殊性时段市场不存在显著羊群效应。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