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探求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8873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以我国 45 家城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以 2013 年至 2018 年的数据为基础,在第四章采用三阶段 DEA 模型测度经营效率。在实证过程中,选取员工人数、固定资产、营业支出为投入变量,贷款余额、营业收入、净利润为产出变量,市场份额、成立时间、是否上市为环境变量,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进行客观真实的测度。在第五章运用面板Tobit 模型,进一步探讨内部因素的影响,涉及盈利能力、资产配置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创新能力、人力资源能力五个方面。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城市商业银行由城市信用社发展而来,是我国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产物。1979 年,我国第一家城市信用社在河南驻马店成立。此后,各地开始建立城市信用社并不断发展壮大,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在这一过程中,许多风险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因此,1995 年,部分地级城市开始组建城市商业银行。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发展,城市商业银行走过了风风雨雨,它们采取多种手段来化解风险,经历了更名转制、引资重组等,也不断完善经营模式和治理结构,提升了自身的综合实力和市场地位。目前,城市商业银行已经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为我国经济的稳定运行贡献了诸多力量。城市商业银行以服务当地居民为基本定位,在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百姓民生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增长。而且,随着规模的扩大和跨区经营的尝试,城市商业银行紧抓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是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问题的主力金融机构。截至 2018 年底,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共有 134 家,其中 20 家已上市,从业人员达到 40 万人以上;总资产规模达 34.35 万亿元,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占比达 12.80%;实现净利润 2461 亿元,不良贷款率为 1.79%,总体发展状况良好;为小微企业提供的贷款为62,622 亿元,占商业银行小微贷款总规模的 24.63%,并呈现稳步增加的趋势①。
但是,中国的经济正迈进新常态,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等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加之监管政策更加严格,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而且由于一些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以及识别和抵御风险能力较差,导致其在经营中出现了规模增速放缓、盈利能力下降、不良资产攀升等问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虽然在目前的形势下,城市商业银行由原来追求规模增长逐渐转为结构调整,发展战略也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和监管要求适时做出了调整,但是,它们面临的业务结构和风险管控等方面的状况依然十分严峻。因此城市商业银行有必要重视这些问题并积极寻找多种途径来改善。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对实体经济的作用、尤其是为小微企业提供服务,城市商业银行必须加快业务转型、增强抵御风险能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以此背景为基础,本文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进行了研究,旨在对其发展成果有直观的认识,并对进一步提高其经营效率提供建议。从不同效率的概念上来说,技术效率能够体现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因此,本文重点研究城市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状况。
............................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西方学者逐渐开启了对商业银行效率这一领域的研究。最初以规模效率和范围效率为研究方向,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理论的丰富,更多的学者展开了对前沿效率的研究,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
(1)商业银行规模效率的研究
最早对银行业效率展开研究时,西方学者从企业生产规模的角度入手,根据其达到的经济水平来衡量效率,即主要聚焦于规模效率。如果银行在扩张规模时,以较少的投入较少获得了较多产出,则认为该银行实现了规模效率;反之,如果以较多的投入获得较少产出,说明该银行未实现规模效率。Alhadeff(1954)[1]以美国加州的 200 多家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将“总费用/(信贷+投资)”的比例作为投入指标,信贷和投资资产作为产出指标,他研究后得出结论,在商业银行扩大规模时,会出现产出增加、成本减少的现象,即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Baumol、Hanweek 和 Humphrey(1982)[2]却发现,银行在扩大规模时,平均成本曲线是先降低后上升的 U 型曲线,说明银行存在最佳的生产规模,在这一点上成本最低,过大或过小的生产规模都会增加成本。Simeon 和 Stelios(2009)[3]以欧洲银行为研究对象,发现,规模较大的银行效率较低,而规模较小的银行效率较高,这可能是由于随着规模的扩张,银行缺少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浪费比较严重。
(2)商业银行范围效率的研究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西方国家兴起了金融创新的浪潮,金融业集中于综合经营模式和分业经营模式,学者们也逐渐开启了对范围效率的研究。这是指银行通过扩展多项金融产品、增加业务种类、在更多地区经营等方式,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Bailey和 Friedlaender(1982)[4]认为银行经营多元化业务能够减少成本,获得范围效率。在此之后,Kolari(1989)[5]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他认为如果银行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有利于分摊固定成本、共享资源、降低风险。对于地域扩张是否能够带来范围效率,学者们出现了分歧。Koskela 和 Saidenberg(2000)[6]认为银行扩大地域范围,能够实现资本在地域上的最优配置,是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Berger and De Young(2001)[7]对美国商业银行进行研究后,发现效率水平不同的银行在进行跨区域发展时表现也不同,本身效率较高的银行通过这一做法更有利于提高效率,而效率较低的银行则会遭受损害,经营状况更差。


图 1.1 本文的研究框架图

.................................

第 2 章 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经济效率
“经济效率”在经济学中简称为效率,是指资源配置效率。经济学辞书[51]认为“资源配置效率意味着在资源和技术条件限制下尽可能满足人类需要的运行状况”。帕累托则认为“对于某种资源的配置,如果不存在其他生产上可能的配置,使得该经济中的所有个人至少和他们的初始时情况一样良好,而且至少有一个人的情况比初始时严格地更好,那么资源配置就是最优的。”因此,效率侧重的是对资源配置能力的衡量。从宏观角度来看,社会的经济体制和制度安排会将各类资源重新安排,而效率可以反映资源是否在不同部门之间进行了合理分配、是否实现最优化等配置情况。从微观角度来看,经济效率是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来描述,衡量某个企业使用资源的能力,主要通过企业内部的管理和技术来实现。本文以城市商业银行为对象,从微观视角展开研究。
2.1.2 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
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是指从最优化的角度出发,将商业银行在经营中投入的各种成本与其实际得到的产出进行对比,以此来衡量其有效性,因此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在给定的投入下,银行获得了最大产出,或在给定的产出下它的投入最小,那它就是有效的。在具体研究中,学者们最初从规模效率、范围效率来展开,后来深入到了前沿效率,不断丰富了银行效率的概念。
规模效率从企业生产规模的角度出发,根据其实现的经济水平来进行衡量。银行在扩张规模时,如果投入较少但产出较多,则认为该它实现了规模效率,而相反,如果投入较多但产出较少,则认为它没有实现规模效率。
范围效率是从银行对业务组合的安排上来衡量其经营能力,适用于经营多元化业务的情况。在给定的产出下,比较银行经营多项业务投入的成本和经营单项业务的成本,如果前者低,说明该银行实现了范围效率,如果后者低,说明银行未实现范围效率。前沿效率是通过测算银行所处水平与前沿面之间的距离,来衡量银行以最小的投入成本获得最大产出的能力。X-效率是指除了实现规模效率和范围效率外,还可以通过技术和配置来达到更高的水平,体现了银行控制成本能力、竞争能力等。因此,X-效率包含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技术效率衡量的是银行在投入一定时获得最大产出的能力或者在产出一定时需要最小投入的能力,配置效率反映了企业在给定投入价格下以最优比例利用各项投入的能力。
对这些概念认识和了解之后,本文选择研究城市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
..........................

2.2 测度方法介绍
在最初研究银行效率时,学者们以各项财务指标来进行评价。这种方法在应用时操作简便,但 Sherman and Gold (1985)[52]和 Yeh(1996)[53]认为财务指标法只能反映短期内银行的效率,不能表现出长期的经营管理水平,而且在选择指标时带有主观性和随意性等。因此,这种方法已经逐渐被淘汰,使用最多的是前沿效率分析方法,这一方法又分为非参数法和参数法。
2.2.1 非参数法
非参数法无需估计前沿生产函数的参数和具体形式,主要有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无边界分析法(FDH)等。由于 DEA 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客观,使用的最为广泛。这种方法由著名的运筹学家 Charnes、Cooper 和 Rhodes 等人建立,他们以线性规划技术为基础,构建 CCR 模型,以评价多投入多产出的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但是该模型假设生产是在规模报酬不变前提下进行的,应用范围十分有限。因此,Banker、Charnes、Cooper 等人建立了适用于规模报酬可变的 BCC 模型。
2.2.2 参数法
参数法需要先建立假设,在不同的假设条件下选取不同形式的生产函数并对参数进行估计。这种方法根据选择的不同假设,有随机前沿法(SFA)、自由分布法(DFA)、厚前沿分布法(TFA)等。随机前沿法受到广泛使用,它将误差项分解为随机误差项和管理无效率项,并假设前者服从标准正态分布,后者服从半正态分布,通过估算函数中的各个参数来进行调整和分析。本文在第二阶段运用该方法测度环境因素的影响,将所有决策单元调整至相同的环境条件和随机干扰下,进行更准确的测度。


图 3.1 各类银行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的资产规模占比

.......................

第 3 章 城市商业银行的现状分析......................... 17
3.1 城市商业银行现状 ......................... 17
3.1.1 资产规模现状 ............................. 17
3.1.2 盈利能力现状 .............................. 19
第 4 章 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测度的实证分析...................... 25
4.1 样本及变量选取 ......................... 25
4.1.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25
4.1.2 投入、产出变量选取 ......................... 25
第 5 章 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1
5.1 影响因素的指标选择 .............................. 41
5.1.1 指标选择 .................................. 41
5.1.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42

第 5 章 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影响因素的指标选择
5.1.1 指标选择
本章从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因素的角度出发,选择五个不同的因素进行分析,并设置合理的假设,通过实证结果来探讨这些因素对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
(1)盈利能力盈利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其开展业务、不断壮大的基本保障。在经营过程中,银行获得的利润的高低可以体现出经营管理能力和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银行的高盈利可以提高公民对银行的信心,吸引外界更多的资金投入、增加信贷,同时高盈利意味着其在控制成本方面更加合理,可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在衡量盈利能力上,本文选择的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 ROE。
假设 1: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与经营效率正相关。
(2)资产配置能力
在银行的经营过程中,合理配置资产负债至关重要,这不仅是银行自身经营业务一种表现,也会对整个社会中资源的配置情况产生影响。银行的资产配置能力是指根据业务要求和需要对各项资产、负债进行合理配置和期限安排。通过资源配置,首先要实现资金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可以试图创造更多价值。目前,在银行指标评价体系中,以贷存比例来评价资产配置能力,本文也以这一指标来衡量,即贷款余额占存款余额的比例。
假设 2: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配置能力与经营效率正相关。
..............................

第 6 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本文以我国 45 家城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以 2013 年至 2018 年的数据为基础,在第四章采用三阶段 DEA 模型测度经营效率。在实证过程中,选取员工人数、固定资产、营业支出为投入变量,贷款余额、营业收入、净利润为产出变量,市场份额、成立时间、是否上市为环境变量,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进行客观真实的测度。在第五章运用面板Tobit 模型,进一步探讨内部因素的影响,涉及盈利能力、资产配置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创新能力、人力资源能力五个方面。经过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从 2013 年至 2018 年,样本城市商业银行技术效率的平均值呈上升趋势,但是2018 年效率值最高时却仅为 0.708,说明城市商业银行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标准差曲线略有波动,说明城市商业银行之间已经逐渐产生差异化,不同个体的技术效率不同。从地区角度来看,效率最高的是东部地区,为 0.657,其次是中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为 0.649和 0.616,西部地区效率最低仅为 0.578。之后,进一步将样本银行分为已上市和未上市城市商业银行来具体分析。整体上而言,已上市城市商业银行的效率高于未上市城市商业银行。对于已上市城市商业银行而言,效率值均高于 0.55,其中盛京银行的技术效率值最高,达到 0.968。效率值较低的有青岛银行和西安银行,均为 0.570。对于非上市城市商业银行而言,效率波动较大,且大多数在 0.5-0.6 之间,其中厦门国际银行为和昆仑银行的效率值较高,分别为 0.967 和 0.931,而湖北银行和龙江银行效率值较低,均低于 0.4。
(2)在第二阶段对环境变量分析时,发现市场份额、成立时间、是否上市这三个因素确实对银行的投入及效率产生影响,因此在研究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时剔除这些因素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从结果来看,市场份额与员工人数冗余、固定资产冗余、营业支出冗余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即市场份额越大,这些投入的冗余量越小,在这些方面的资源浪费越少;成立时间与员工人数冗余、营业支出冗余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而与固定资产之间的正向关系不显著;是否上市这个因素与三个投入变量的冗余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说明已上市城市商业银行在这些方面的投入量过多,未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利用。因此,各城市商业银行应该认识到环境因素对于投入变量的影响,合理设置投入,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实现最优产出。
(3)在对影响城市商业银行技术效率的内部因素进行分析时,发现技术效率与净资产收益率、贷存比、资本充足率、本科及以上员工占比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因此,加强这些方面的能力可以促使经营效率得到提升。而非利息收入占比这一变量,虽然回归系数为正,但是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然而城市商业银行应该意识到金融创新对其长久发展重要性,重视创新能力,利用新技术、新金融工具、发展新业务来加强创新。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