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经历了四十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增长奇迹,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接近 100 万亿元1,稳居世界第二经济体的地位,人均产值也踏入了中高经济体的行列。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通过解放生产力,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与此同时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人民生活水平也明显改善。经济数量上的快速增长固然值得肯定,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资源浪费、贫富差距拉大、地区发展不协调等发展问题也逐渐显现。针对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2017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做出了“我国经济己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论述,表明了中国经济已从数量型增长模式转变为质量优先的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正式成为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方向的新表述,而高质量的发展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依据。随后 2018 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各方面的部署也都围绕着高质量发展展开,因此当下探索高质量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经济质量变革,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将是我国政府未来一段时间工作的重心。
步入经济新常态时期,国内经济也表现了新的特征,在这个阶段如何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金融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金融资源的高效配置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十三五”规划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同时强调了金融发展对经济的重要影响。《规划》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十二个方面论述了金融的重要性;同时也对金融体制改革提速、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进行了阐述。由此可知,金融是现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认清金融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无疑能为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思路。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一)政府干预影响信贷资源配置的研究
西方学术界关于政府干预金融资源有着丰富的理论研究。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金融抑制论和金融约束论,两者均从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发展问题出发,肯定了政府在信贷资源配置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并分别阐述了政府过度干预和过度自由化的弊端。RonaldMckinnon(1973)提出的金融抑制论认为,政府对存贷款利率的绝对控制,扭曲了信贷的价格机制,使得大量信贷资金流向效率低下的项目中,进而降低了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学者们开始关注金融过度自由化的现象。Thomas Hellman、Kevin Murdock 等(1997)首次提出了金融约束论,他们认为市场条件下,金融作为稀缺的资源难以得到有效配置,政府需要施加适当的干预,尤其在金融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中,政府需要对银行信贷在不同企业部门间的配置进行调控。
对于绝大多数国家而言,政府对银行信贷资金的结构配置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干预。AlejandroMicco(2007)通过测算发现截至 1970 年末,发达国家中 40%的大型银行信贷资金由政府控制,而发展中国家政府可控制的信贷资金占比高达 65%,即使经过银行民营化发展后,各国政府控制的全球银行体系中的资金仍占很大比例。随后西方学者们对政府干预的动机也进行了丰富的研究,并得出公共利益和政治目的是干预的主要原因。Hendrik Hakanes(2018)认为银行的逐利行为会使信贷投放降低社会公共福利,而政府干预可以改善这一现象。Englmaier和 Stowasser(2013)发现德国的信贷投放存在政治周期性,即在选举年度,政府倾向于扩大贷款规模。
图 1.1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政府干预下信贷结构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信贷结构
信贷资金在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持有者属性等上的配置与配比形成了信贷结构。结合信贷结构的定义以及本文的研究内容,本文所指的信贷结构具体包括三个维度,分别为信贷规模结构、信贷所有制属性结构以及信贷行业结构。其中信贷规模结构是指我国信贷资金在各个地区的规模大小。信贷所有制属性结构是研究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贷款余额在各地区贷款总额的占比。信贷行业结构则是信贷资源在不同行业的分配情况,由于细分行业较多,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研究的可行性,无法将所有行业纳入研究范围。另一方面,我国信贷政策始终强调要使信贷资金回归本源,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对信贷的行业结构进行研究时重点考察了信贷资源流向占比较高的房地产业、制造业以及电力行业。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之后,学者们围绕“高质量”纷纷展开了相关研究,但由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概念提出的时间不长,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和测度体系。本文参照已有文献,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五大新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出发,赋予我国高质量发展经济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增长稳定、基础设施完善 6 个维度的含义,并细化至 20 个指标,构建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体系,测度系数即为本文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衡量。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经济发展理论
(一)西方经济发展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一些颇具影响力的经济发展理论逐渐兴起。所谓量变引起质变,经济发展的前提是经济增长的量累积到一定程度,因而在经济发展的研究初期,为其提供物质基础的经济增长理论成为研究焦点。上世纪 50 年代,哈罗德和多玛认为经济增长率与资本投入产出比相等时才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随后,经济学家索洛在其基础上,提出了索洛模型来解释经济的增长。该模型认为技术进步是人均收入增长率的决定性因素。阿罗认可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并将这一因素纳入了干中学模型中,用技术的外部性对经济增长做出了解释。至此经济增长理论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为经济发展理论做下了铺垫。
60 年代左右,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概念在经济学家中区别开来,此后经济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与经济增长相比,经济发展除了经济总量的增长,还涉及结构质量的改善和生产效率的提高。1958 年,美国经济学家金戴尔普戈在《经济发展》一书中将经济发展定义为根除人民生活中的贫困、文盲、疾病等问题;改变生产中的投入产出比;将适龄劳动人口就业视为重点;促进公共福利增长等。结构主义学派认为资本积累、工业化的发展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他们认可计划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强调了政府干预的重要性。有别于结构主义学派的观点,新古典主义学派认为应该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遵守市场机制,因此应当重新评估政府的作用,利用市场力量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图 2.1 信贷规模结构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
第三章 信贷结构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分析 ...............27
第一节 信贷结构的现状分析...................................27
一、信贷规模结构的现状分析..................................27
二、信贷所有制属性结构的现状分析..............................28
第四章 政府干预下信贷结构影响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证研究............41
第一节 研究设计........................41
一、模型设定..............................41
二、变量选取及描述性统计.............................42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65
第一节 研究结论.............................65
第二节 政策建议.............................66
第四章 政府干预下信贷结构影响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变量选取及描述性统计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变量
本文将各省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结果作为因变量。测度体系和方法如第三章所示,其中经济高质量衡量体系包括了经济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增长稳定、区域协调共享、基础设施完善六个维度,测度方法为熵权 TOPSIS 法。
(二)信贷结构变量
本文分别考察了信贷规模结构、信贷所有制属性结构、信贷行业结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其中信贷规模结构用各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对数值来代表。
所有制属性结构用国有企业贷款占比指数表示,这一指标通过宏观数据很难计算,本文借鉴刘新平(2017)的做法,用樊纲等《中国市场化指数》中“信贷资金分配的市场化”的指标表示信贷的所有制属性结构,由于该指数表示金融机构非国有企业贷款比重,10 分为满分,因此 10 减去“信贷资金分配的市场化”指数所得结果可以衡量国有企业贷款占比,该值越大表明国有企业贷款占比越高。由于该指标只公布至 2014 年,因此本文参考孙铮(2005)等相关学者做法,将此后的数据用 2014 年数据替代。
信贷行业结构是信贷资源在各个行业的配置结构,本文在行业分类的基础上,考察了投入到制造业、房地产业、电力行业的信贷资金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各行业的贷款占比作为信贷行业结构的衡量指标。由于各省市的金融年鉴并未披露分行业的贷款余额数据,本文借鉴张玲、刘澄(2015)等学者的做法,用工商银行年报中披露的分行业贷款规模情况作为衡量信贷行业结构的指标。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我们追求协调、创新、绿色、开放、共享的综合发展,是要求量质齐升的有机发展。从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出发,寻找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法就必须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资本作为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探讨其如何实现优化配置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因此本文从规模、所有制属性、行业三个维度探讨了信贷结构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此外由于我国信贷受政府调控的影响较大,在研究过程中也将政府干预的变量考虑在内。综合以上,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
1、信贷规模的扩张能够显著促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水平
整体来看,信贷总量的增加有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高,但各地区之间的影响程度不同,政府调控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也有所差异。中西部区域,信贷规模扩张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尤其是西部地区,但目前政府政策的倾斜没能够放大这种作用。而作为融资渠道丰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地区,信贷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政府对该地区信贷投放的干预反而会破坏资源配置的效率。
2、国有企业信贷占比的提升不利于区域经济高质量的发展
根据信贷所有制属性层面的实证结果可知,国有企业贷款指数这一变量的系数在两种估计方法下都显著为负,说明对国有企业信贷占比的提升会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信贷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对国有企业信贷投入的增加会抢占经济活力更强、发展潜力更高的民营企业的资源,长期将不利于经济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且政府干预放大了这一不利因素。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