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认为当存在向心力和离心力时,债务政策会产生一些结果。临时的债务趋异政策会产生暂时的空间波动或永久性集聚,这取决于债务比是否低于或高于“断点债务趋异“的水平,永久性集聚的可能性随着移民成本的下降以及债务趋异的程度增加而增加;债务趋同政策也可能破坏稳定,债务趋同意味着高债务国家未来的税负增加,这导致流动因素从债务减少的国家转移出去,这种债务趋同也会产生暂时的空间波动或永久性的集聚,取决于债务趋同程度是否低于或高于“断点债务趋同”的水平。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994 年的分税制改革,规定了地方政府不能直接举债,但是地方政府又有发展当地经济的迫切需求,随之而来的城投债就是专门为地方政府融资的工具。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政府支持地方构建融资平台,通过发行企业债等融资方式来进行基础建设,使得城投债迅速增加。由于地方政府债务难以计算,城投债和地方政府债务划分不清,这就导致地方政府在融资上不受约束,政府利用自己的信用进行担保融资,夹杂着城投债的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债务违约风险也逐渐暴露出来。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从 2010 年的 107174.91 亿元①增加到 2018 年的 183862 亿元②,增长约 72%,在统计上还遗漏了一些没有办法测算的隐性债务。债务规模快速地增长也带来了经济杠杆率的提高,给地方政府的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而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当地的经济,必须冒着债务风险举债发展经济。
在 2015 年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去杠杆”,到 2019 年提出来的“稳”,说明了最近几年,政府的工作任务是在确保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还要使其稳定增长。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地方政府必须通过自身信用做担保融资搞基建,来刺激经济,这使得 PPP、短期债券等融资方式的出现,同时带来了政府债务的迅速扩张。伴随着政府债务的增长,基础设施进入了繁荣时期,区域的基础设施也决定了这个城市能否吸引到劳动力、公司、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在某个地区流入,那么这个地区就会产生规模经济,企业就在当地集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雇佣的劳动力,人口也相应的流入该地区,城镇化就在这样的集聚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地发展壮大。地方政府债务的增加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了经济活动集聚的可能性,但是政府债务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税赋挤压私人投资,资金可能会流入债务比较少的地区,这样又会使当地的经济集聚度减少。本文在此背景下,研究地方政府债务与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关系。
..........................
1.2 研究内容、方法和基本结构框架
1.2.1 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是研究债务政策对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并概述与税收竞争有关的一些含义。 像大多数有关地方公共财政的文献一样,本文允许因素的转移,但与大多数文献不同,本文删除了政府平衡预算的假设。迁移是由债务政策导致的跨时期税收结构驱动的,而不是由当前税率差异驱动的,因素的迁移对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有暂时或永久的影响,这取决于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和治理债务政策。为了了解驱动迁移的关键机制,考虑以下简化的对比分析,首先假定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具有完全相同的当前税率,并且政府预算最初都处于平衡状态,其次假设一个政府通过“今日”减少税收并在其“未来”增加税收,并与其跨期预算限制保持一致,从而临时增加了公共债务,“今日”税收折现价值没有变化。这项看似中立的政策促使移民从暂时负债累累的国家迁移出去,原因是通过在今天和将来之间进行迁移,移民可以享受今天的减税并避免将来增加税率。
迁移的动机在有关地方公共财政的文献中是缺少的,本文理论部分借鉴克鲁格曼的中心—外围模型,引入政府部门和有前瞻性的个人,首先,在假设贸易成本为零的基础上,简单地分析政府债务政策对经济活动空间分布影响的经济机制;其次,在假设有贸易成本的基础上,分别分析了有向心力和离心力的情况下,临时性债务分歧或和债务趋同对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得出了结论;最后,通过理论分析,提取出影响因子,建立实证模型,对理论分析结论进行实证检验。
1.2.2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关于公共政策和经济地理方面文献的收集整理,确定了本文所使用的基本理论模型,从基本理论模型进行扩展,推导出相应的结论。
对比分析法,理论中贸易成本为零和不为零的两种情况进行对比,得出两者相应的经济机制;实证中将全国分为两个地区,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全国、东部地区和其他地区之间的影响差异。
归纳法和实验法,研究 H 和 F 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得出相应的债务趋异和债务趋同对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可以将两个国家拓展到多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在研究当中,可以将公式中的变量赋予一定的值,进行模拟实验,这个过程使用软件 Mathematica 进行模拟分析。
理论和实证结合,理论是实证的基础,先通过理论的分析推导出政府债务对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影响,然后基于理论分析建立实证模型,使用 stata14 软件对变量进行统计描述分析,进一步回归做实证研究。
.........................
第 2 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空间经济学是研究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现象和规律的一门学科,简单地来说,就是分析企业和家庭等经济主体的区位选择问题。企业入住某地,可以为当地提供产品和服务,同时提供工作岗位,增加当地居民的消费和收入,使当地居民的生活更加便利和富裕。同等情况,家庭定居在某地,可以消费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提供给企业生产劳动力。有了企业和家庭等生产要素的区位,就形成了各区域之间的不同的企业和家庭区位,这种异质性会产生区域之间的贸易。企业和家庭的区位选择是互补、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区域贸易发展是建立在企业和家庭的区位选择基础上的,都为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在杜能、韦伯、俄林、克鲁格曼等学者的发展下,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空间经济学的理论,下面从选址理论和贸易理论两个方面进行回顾。
2.1.1 空间经济学的选址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是区位理论的开创者,他利用十多年经营特洛农场的经验和收集到的大量数据,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在 1826 年出版了《孤立国》著作,这本著作有的学者认定是空间经济学的起源。杜能以生产费用和运输费用最小化为研究农业区位论的切入点,探讨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孤立国的圈层结构分布。第一圈层是离城市中心最近的,主要生产水果、蔬菜等生鲜食品,中心地区对这些生鲜食品需求量比较大,而且对于食品的保鲜也要求比较高,离市场比较近的话,当天就能送达,满足家庭的需求,而且运输成本也较小。第二圈层可以种植树木,这些树木可以满足中心城市家庭的做饭和取暖,由于木材体积比较庞大,重量使运输费用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增加,而且运输也比较困难,所以不能在离中心较远的地方发展林业产业。第三圈层主要生产大米、小麦等农作物,这些农作物易于储存和运输,可以距离中心稍微远的地方生产。
........................
2.2 公共政策与经济地理文献综述
2.2.1 公共政策与集聚相关的理论文献
关于地方公共财政的文献中,几乎没有研究债务政策对经济活动集聚的影响的文献,其中与本文关系最密切的是关于公共政策与经济地理的文献。尽管关于债务政策与新经济地理的文献很少,但是接下来仍然要根据新经济地理,重新审视一下公共政策的一些方面,这样有助于本文研究债务政策与经济地理的关系。新的经济地理模型的主要特征是关于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动力学对贸易成本和移民成本之类的参数值的变化非常敏感(Krugman,1991a,1991b),这样的特征主要用于研究经济活动集聚产生的经济机制,也可以用这些特征来研究一下税收竞争、环境管制和区域贸易政策,这些研究对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大多数关于税收竞争的文献都与基本税收竞争模型(BTCM)结合使用(Wilson,1999),是具有两个因素产生的单个商品的单周期模型,其中劳动在区域间是不流动的。贸易成本为零,企业面临完全竞争和恒定的收益,因此区域之间没有贸易,资本面临收益递减的平稳局面。一般情况下,政府在面临着劳动税与资本税的选择问题时,就会对两者进行纳什均衡博弈分析,结果是均衡税偏低至次优水平已得到极大地扩展和修改,但仍然是在最大化政府的社会福利之间进行税收竞争的公认观点。在一个扩展中,假定政府偏离了社会福利最大化,税收竞争可以通过使均衡利率接近社会最优值(以典型的次优方式)来改善福利,该文献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首先,由于集中在提高资本流动性上,因此缺乏对商品市场更紧密的整合和税收竞争的分析;其次,尽管该文献的一小部分(Janeba,1998)确实认为竞争企业不完善,但标准的税收竞争文献完全忽略了集聚外部性的问题。
.............................
第 4 章 政府债务对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实证分析
4.1 计量模型的设立
基于上述的理论模型分析可得到三个有待实证检验的命题:
命题 1:债务率对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影响是永久性集聚或者暂时性的波动,即影响方向是单向的。
命题 2:当债务率在一定范围内,对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影响是永久性集聚,而当债务率超过一定的界线时,影响方向反过来,最终回到原来的初始状态。
命题 3:区域经济差异会影响债务率与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关系,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债务率对空间集聚的影响较大,而在经济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债务率对空间集聚的影响就较小。
控制变量:(1)人口流动(PGR)。在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研究中,人口流动通常作为集聚现象的一种重要的要素,人口自然增长率也反映了一个地区的人口集聚过程,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使用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人口出生率减去死亡率,数据来源于历年各省的统计年鉴。(2)房地产投资水平(RE)。产业的集聚伴随着人口的流入、科技创新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又催生出房地产开发投资,因此,区域经济集聚离不开房地产投资,本文用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比地区生产总值作为代理变量,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3)财政支出水平(FGOV)。政府的宏观调控可以影响到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集聚,本文运用政府财政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来表示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财政年鉴》。
.........................
第 5 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结论
本文研究了债务趋异和债务趋同对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影响。通过删除财政平衡预算的假设,重点介绍了为避免未来税收负担而进行的移民机制。这种放宽预算平衡假设的直接后果是税收协调并不一定会减少因素的迁移,除非在债务比率没有差异的环境中进行。
当存在向心力和离心力时,债务政策会产生一些结果。临时的债务趋异政策会产生暂时的空间波动或永久性集聚,这取决于债务比是否低于或高于“断点债务趋异“的水平,永久性集聚的可能性随着移民成本的下降以及债务趋异的程度增加而增加;债务趋同政策也可能破坏稳定,债务趋同意味着高债务国家未来的税负增加,这导致流动因素从债务减少的国家转移出去,这种债务趋同也会产生暂时的空间波动或永久性的集聚,取决于债务趋同程度是否低于或高于“断点债务趋同”的水平。
债务趋异政策对经济活动空间分布具有稳定作用,而债务趋同政策如果偏激,可能会产生不稳定的影响。由于在移民成本较低时债务趋同更有可能不稳定,因此在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一体化之前而不是之后实现债务趋同似乎更为安全。进一步分析分析得出,债务趋异足够大或债务趋同政策过激时,核心-边缘空间配置将变得不可持续。
在研究税收竞争时,得出负债累累的国家在税收竞争博弈中的实力较弱,减少债务会使核心国在短期内变得更弱,而从长期来看则变得更强。这意味着负债累累的大国应该避免税收竞争,而债务少的小国应该反对税收统一。
通过理论分析得出三个基本命题,使用 2008-2018 年 25 各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验证提出来命题。得出,无论是全国还是中部和其他地区,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影响是倒 U 型曲线;东部地区对经济活动集聚的影响是最大的,对债务容忍度比较高,债务率的转折点也是其中最大的;对于控制变量,第二产业发展、政府支出、对外开放水平和经济密度对经济活动空间集聚都具有促进的作用,而东部地区的房地产投资正向影响经济活动空间集聚集聚,全国和其他地区都是抑制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