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认为临夏市自精准扶贫以来,产业扶贫绩效整体上效果较好且呈递增趋势。第二,临夏市产业扶贫对政府扶贫资金有长期的依赖性。从产业扶贫资金投入量对产业产业绩效的单一影响的角度看,两者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但基于产业扶贫绩效的可持续性和长效性,产业扶贫不应对政府扶贫资金产生长期的依赖性,而是应该合理分配产业扶贫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夯实基于市场的产业扶贫模式的主导地位。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贫困治理是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主要内容之一,体现了消除贫困的紧迫性、艰巨性。基于我国的贫困属性以及反贫实践,让贫困群众真正能够自力更生才是扶贫政策的落脚点,而产业扶贫是一种建立在区域产业发展基础上的能力建设扶贫模式,是探索脱贫致富的内生性机制的重要手段。因此,中国政府将产业扶贫视为缓减农村贫困的主要力量和政策工具,产业扶贫举措在我国扶贫体系中的地位也日益增强,其脱贫成效取得了重大进展。2019 年,全国减贫人口超过 1000 万,约 67%的脱贫人口主要通过产业带动实现增收脱贫,产业扶贫已经成为脱贫攻坚“五个一批”中涉及面最广、带动人口最多的扶贫举措。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甘肃省的贫困人口规模较大,贫困发生率偏高。甘肃省是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大省,但其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综合实力落后,是典型欠发达的偏远西部穷省,整体上呈现出涉及面广、程度深的贫困特点,具有典型性。全省 75 个贫困县(市、区),占全省 86 个县的 87%。其中,有 58 个被纳入六盘山、秦巴山和藏区三大集中特困片区,是甘肃省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在贫困治理过程中,甘肃省始终将产业扶贫作为主要攻坚手段。2018 年,甘肃省依据其区域特点和资源禀赋,逐步形成了“牛、羊、菜、果、薯、药” 六大特色主导农业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并贯彻“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和到户产业扶持政策;2019 年全省上下拉开架势,全力构建“生产组织、投入保障、产销对接、风险防范”的产业扶贫体系,切实解决了贫困户“干什么”以及“如何干”的关键问题。甘肃省近年来的一系列连贯性产业扶贫举措,极大地激发了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动力,为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贫困地区长足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国外研究综述
2.1.1 贫困研究
从 18 世纪开始,西方经济学家开始涉及贫困问题的研究,但对贫困问题比较深入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1]。国外研究中有关贫困的定义很多,1901 年,英国学者 S-Rowntree(2007)最早提出贫困的定义,他指出贫困是“家庭总收入不足以支付仅仅维持家庭成员生理正常功能所需的最低量正常生活必需品的开支”[2]。但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深受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变动而不断改变,贫困线在货币上的体现会有所提高,其衡量贫困的标准也发生显著的变化[3-5]。基于此,AmartyaSen(2001)向传统的贫困观念发起挑战,提出了能力贫困理论,认为“贫困可以用可行能力的被剥夺来合理识别,反贫困的关键是提高人的可行能力等[6]。所以,贫困是一种动态的概念,在基于不同角度对贫困这一概念的定义中,任何一种定义都不是对另一种定义否定。
2.1.2 国外扶贫模式以及启示
(1)国外扶贫开发模式
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各国政府的顽疾,贫困的原因也一直备受学者关注。Deaton(2013)认为, 贫困国家之所以存在大量的贫困和落魄, 主要是因为国家能力的缺失[7]。国外的扶贫模式非常多样,例如意大利针对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的贫困问题而提出的南方扶贫开发模式[8];贫困程度深重的发展中国家巴西实施 “发展极”反贫困战略,以缓解区域性贫困状况并缩小区域发展差距[9];韩国的人力资本投资扶贫模式,旨在培养贫困地区的农村农业人才,提高农户的文化素质[10];美国的“社会保障方案”模式,即直接对贫困人口发放社会补助,该模式作为一种福利制度成为经济实力雄厚、贫困面较少的发达国家的主要反贫困措施[11]。虽然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是当前解决贫困问题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但考虑到扶贫成效的有效性、可持续性,产业扶贫逐渐成为国内外扶贫开发的一种重要形式。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依托其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特色产业扶贫模式和休闲旅游产业扶贫模式[12-14]。 日本、泰国、菲律宾、巴拉圭、蒙古等国家积极开展“一村一品”运动,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打造特色农业产品的品牌优势,从而建立政府和农户间良好的交流机制以保证资源的优化配置[15-17]。
..........................
第二章 甘肃省产业扶贫现状及国内实践研究
1 甘肃省产业扶贫概况
1.1 甘肃省基本贫困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继续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截至2019 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 2012 年末的 9899 万人减少至 551 万人,累计减少 934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 2012 年的 10.2%下降至 0.6%,累计下降 9.6 个百分点,各省贫困发生率普遍下降至 2.2%及以下[67]。甘肃省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省份,全省 86个县市区中有 75 个贫困县,其中 58 个县市区列入六盘山、秦巴山和藏区“三大片区”贫困县,此外还有 17 个插花型贫困县。近年来,甘肃省深化脱贫攻坚,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充实帮扶力量等一系列举措,全力攻坚克难,全省农村贫困人口持续减少,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1.1.1 甘肃省农村贫困规模及贫困发生率
截止 2019 年末,全省农村贫困人口还剩余 17.5 万人,贫困发生率为 0.9%。与 2012年相比,贫困人口累计减少 522.5 万人,贫困发生率累计下降 27.6 个百分点。2019 年,甘肃省 93.5 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其中以产业为主实现脱贫的人口达 65 万人左右,占 2019 年脱贫总人口的 69.5%。2018 年甘肃有 18 个市县区退出贫困县序列,首次实现贫困县数量净减少,2019 年有 31 个贫困县摘帽退出。截至 2019 年底,甘肃省 75个贫困县中有 67 个贫困县摘帽,累计退出 6868 个贫困村。
.......................
2 国内产业扶贫机制运行实践分析
2.1 河北省威县产业扶贫实践及经验
2.1.1 案例背景
威县地处华北平原黑龙港流域、邢台东部,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同时是环渤海经济圈和中原经济圈的辐射区域,具有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条件。威县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耕地面积广阔,是典型的平原县,辖 11 镇 5 乡、1 个省级高新区,522 个行政村。威县在 2002 年被确定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成立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12 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教育部定点帮扶县,当时的贫困人口数为 17.1 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 34.1%。
在贫困治理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产业扶贫方面,威县在国家和省、市政府各项政策的支持下,探索出一条政府职能再设计与产业扶贫新活力的脱贫路径。不断简政放权,扭转政府职能的缺位、错位、越位现象,以便民利民为原则,充分发挥政务公开服务民生的作用。成立行政审批局,建设智慧威县数据中心,便民利企,改善营商环境,形成互为表里的制度保障机制,提高政府的执政水平,构建服务型政府。在产业扶贫方面,威县把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消除绝对贫困、乡村繁荣振兴的基础和支撑,打造形成全县域“三带三园”现代农业布局,创新实施“五大资产收益模式”。自2016 年至 2019 年,威县累计投入财政资金 16.47 亿元,支持脱贫攻坚和“三带三园”发展,其中涉农资金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2.18 亿元,入股标准化梨园、肉鸡养殖、蛋鸡养殖、奶牛养殖、葡萄种植产业为基础的五大资产收益扶贫项目,每年每人至少分红 500 元以上,每个贫困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6 万元以上,实现农户持续增收,贫困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通过一系列的优化政府职能的措施,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脱贫攻坚战的步伐。到 2018 年末,贫困人口数量降至 3704 人,贫困发生率为 0.8%。2018 年 10 月,经省级验收、社会公示和国家专项评估检查等程序, 符合贫困县退出条件,威县正式脱贫摘帽。
...........................
第三章 甘肃省临夏市区域性贫困和产业扶贫路径............................. 29
1 临夏市贫困概述............................ 29
1.1 临夏市基本贫困情况 ...................... 29
第四章 甘肃省临夏市产业扶贫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42
1 模型选择与指标选取 ............................. 42
1.1 模型选择....................... 42
第五章 甘肃省产业扶贫长效机制构建........................... 49
1 产业扶贫长效机制构建的现实意义 .............................. 49
2 产业扶贫长效机制的结构分析与运行 ............................... 49
第五章 甘肃省产业扶贫长效机制构建
1 产业扶贫长效机制构建的现实意义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与农村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贫困户的持续增收、脱贫致富息息相关[75]。随着脱贫攻坚日益深入,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工作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如何巩固提升现阶段发展产业扶持贫困已取得的成效,同时为未来相对贫困治理和农业农村农民可持续发展创造源源不断的动力是我国脱贫攻坚工作中要解决的实质性问题,这体现了构建产业扶贫长效机制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也是产业扶贫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总体而言,在脱贫攻坚的决胜决战阶段,要切实加强对发展产业扶持贫困的治贫工作体系和基本构架的梳理和优化,并针对当前产业扶贫实践,从理论与实践相适应性角度,以持续稳定脱贫为目的,构建产业扶贫长效机制。由此形成的产业扶贫成效的制度固化,能够让贫困户长期受益,并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完善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产业扶贫能力。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本文以甘肃省临夏市典型案例,以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熵权法模型,研究2013-2018 年临夏市产业扶贫绩效及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临夏市自精准扶贫以来,产业扶贫绩效整体上效果较好且呈递增趋势。第二,临夏市产业扶贫对政府扶贫资金有长期的依赖性。从产业扶贫资金投入量对产业产业绩效的单一影响的角度看,两者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但基于产业扶贫绩效的可持续性和长效性,产业扶贫不应对政府扶贫资金产生长期的依赖性,而是应该合理分配产业扶贫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夯实基于市场的产业扶贫模式的主导地位。第三,新型经营主体带贫能力较弱,主要表现为龙头企业的数量偏低和合作社的规范性和质量有待提高。产业扶贫需要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农村贫困群体具备相应的产业承接能力。因此,当地政府应该扶持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提高现有合作社的质量和管理的规范性,提高产业增值能力和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以增强新型经营主体的带贫作用,贫困人口培养一定的生产技能和市场经营理念,改善生产状态和社交空间,将有较强的带贫能力经营主体和自我脱贫能力的农村贫困户纳入由地方政府推动的产业化生产经营体系。第四,产业扶贫项目落实精准。根据农户发展产业的能力和意愿,临夏市产业扶贫项目以比较稳健的牛羊等传统养殖业和效益见效快的花卉、饲料等特色种植业为主,产业扶贫项目落实精准,且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本文在对制约甘肃省产业扶贫成效分析中,发现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不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地流转机制不完善、产业风险防范意识不强等问题影响甘肃省产业扶贫成效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并在国内产业扶贫实践的经验以及以临夏市为例进行典型性分析的综合基础之上,主要从新型经营主体带贫减贫机制、关联方利益联结机制、土地流转保障机制、产业扶贫风险防范机制等方面构建甘肃省产业扶贫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略)
甘肃省产业扶贫长效机制的构建范文研究——以临夏市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经济论文,长效机制,产业扶贫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经济论文文章
- 消费者对农林生物质乙醇汽油的购买意愿研究
- 政府债务与经济活动空间集聚范文研究
- 美国版权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 三明市省属国有林场与社区合作经营森林的利
- 投贷联动对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效率的范文影
- 我国物流业效率的空间差异性范文研究
- 地方政府债务扩张成因及其增长效应研究
- 互联网对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影响的
- 华东地区工业经济R&D空间溢出效应的测度与
-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
- 黑龙江省国有装备制造企业混合所有制股权优
- FDI与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
-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基于影响因
- 农户政策性贷款影响因素分析:以淮安为例
- 生计资本对农户生态保护行为的影响研究—以
- 森林公园安全管理能力的游客感知及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