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测度与优化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9250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经济论文,本文首先基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来对区域经济发展及协调发展理论进行梳理,进而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测度方法、影响因素和协调研究三个角度进行文献综述。然后,在此基础上为了剖析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分别从时间趋势上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测度、分解,从空间分布上对其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综合分析与空间格局展示。最后,运用Panel Data从生产要素投入、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对外贸易、政府政策制度五方面对长三角区域经济总体以及省际差异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凭借“人口红利”、“结构红利”、“入世红利”等刺激经济增长的“红利”,中国成功从一个贫困国家逐步跨入中等收入国家。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90亿大关,比上年增加了近8万亿元。按照可比价格口径计算,GDP增长率实现预期6.5%的发展目标。但是在经济高速腾飞的同时,东、中、西部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保持平稳、高效运行的前提。经济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平衡现象是正常现象,适度的不平衡发展有利于经济总体全局效率的提高。然而如果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过大,不仅会严重降低全局的经济效益,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也会造成落后地区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受阻,甚而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经济整体健康运行。党的十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新时期的背景下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问题可以包括领域不平衡、区域不平衡和群体不平衡等问题。区域经济不平衡问题凸显严重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长三角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理区位优势明显,拥有丰富的水、土地和矿产等自然资源。区域经济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的第一大经济区,其中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城市更是发展为国际化的大都市。但区域各省由于受自然资源条件、交通基础设施状况、教育科技水平和经济政策等因素影响,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省内以及省际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明显、区域内各城市发展定位和分工不合理等。这种不平衡严重阻碍了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进而给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研究并测度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并对不平衡发展提出优化对策对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回顾和梳理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理论,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其次,选用典型性测度方法对长三角区域的省际以及省内的不平衡发展程度进行定量测度与分解,并构建能够评价长三角区域经济差异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揭示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的一般性问题;然后,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最后,结合并借鉴国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经验,提出若干优化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以期为推动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经济一体化进程提供有益的帮助。
由此,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阐述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并进行文献综述。
第三章运用统计数据与模型测度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的省际以及省内的不平衡发展程度,并对数据和模型所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与研究。
第四章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第五章搜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国际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与借鉴。
第六章在本文的实证研究和经验借鉴的基础上,提出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优化对策。
第七章为本文的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二章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一、理论基础
20世纪50年代,世界经济飞速发展。伴随着许多国家先后进入资本主义工业化阶段,国家之间及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日益凸显。国际众多学者纷纷展开对区域以及区际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提出一系列经济理论,这些理论可以分为均衡发展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新中国成立以来,基于非均衡发展理论造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我国学者提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并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开始广泛研究。下面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进行理论梳理。
(一)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在区域内通过投资等手段促进各个产业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使增长率的提高大体相同从而促进工业化水平提高,最终使区域经济获得全面而快速的发展。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主要包括:
1.大推进理论
对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探索的第一个理论是大推进理论。由英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1943年在对东欧和东南殴工业化发展进行研究时最早提出。他认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了改善经济状况,必须优先发展工业,提高工业化水平。资本不足是提高工业化水平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他主张对工业部门和各个产业进行全方位、大规模的投资,以此促进经济增长。重点投资领域集中于基础设施和轻工业部门,投资方向不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所有部门,而是几个相互补充的产业部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由于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应把资本主要投向经济社会基础设施部门,以及具有相互联系的轻工业部门。投资来源一是在不降低居民原有消费水平的基础上,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资本进行投资,二是积极引进国际资本投资。同时,为了解决不同产业产能过剩等问题,各个产业之间投资必须保持相同的投资比例,以减少工业发展过程中的阻碍,使各产业产品供需平衡,部门之间协调合作,工业整体健康快速发展。
............................

二、文献回顾
区域经济不平衡性的研究与分析是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核心。如何缩小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差异,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的问题。针对该问题,国内外学者作了诸多研究。



(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测度方法
建国初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和布局处于极不平衡的发展状况,工业基本集中于沿海少数几个大城市。为了改善这种不平衡状况,中国采取了以平衡为目的的不平衡发展布局模式。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给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带来了严重危害,为此学者开始对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广泛研究,以期为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如李国平、范红忠认为造成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的原因是竞争机会的不均等和经济运行机制的根本差异。王小鲁、樊纲认为吸引外资政策、劳动力流动、人力资本存量、城市化水平、市场化程度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导致经济区域差异扩大。王英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分阶段实证分析了GDP、固定资产投资额、FDI、出口额和技术市场成交额各因素对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并提出FDI的区域分布差异是造成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梁隆斌、张华认为中国各区域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不同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厚华玉在探究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原因中提出历史条件、自然资源因素和市场资源限制是造成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

第三章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测度.......................18
一、长三角区域经济差异测度.......................18
(一)方法的选取与介绍.......................18
(二)长三角区域经济差异测度结果分析.......................19
第四章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因素实证分析..................36
一、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因素分析.................36
(一)区位资源禀赋.................36
(二)资本投入.................36
第五章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国际实践...................50
一、国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经验总结...................50
(―)法国——大巴黎地区...................50
(二)日本——东京都市圈...................50

第六章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优化对策

一、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提髙人力资本质量
人力资本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因此人才教育、科技创新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力量,长三角拥有大量劳动力,同时聚集全国众多高等学府,但是表现在三省一市的劳动力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经济发展落后的安徽省地区。在这些地区人们普遍接受教育时间少,人力资本匮乏,从而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水平的发展。2017年安徽省平均每万人高校在校生人数仅为114.74人,而江苏省和浙江省同期数值为190多万。教育是创造人力资本的基础,因此需要重视教育,加大教育投资,提高人力资本质量。
首先,政府应重视基础教育,增加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基础教育是提高人的科学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关键,是未来学习和深造的基石。而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基础教育发展很不均衡,上海、江苏和浙江部分发达城市的财政资金充足,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很大,师资力量较强。而安徽部分经济落后的城市以及一些偏远山村,基本教学条件简陋,师资力量匮乏,从而导致很多学生无法完成学业,只能进城打工,经济条件无法得到很好的改善。因此政府应加强重视,改善落后地区基础教育环境,让孩子享受平等基础教育。只有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提高长三角地区劳动力质量,为经济发展累积强大的人力资本。
其次,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事业,提高人力的技术水平。政府加大职业教育力度,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便是提高就业者的能力水平。目前,国家已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充分体现国家对于人才技能的重视。在长三角区域内,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等措施强化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积极建立和引导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的健康发展,为高技能人才开辟职业技能发展通道。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制度体系,注重职业道德和知识水平的技能培养机制。通过人才技能的提升,为长三角经济发展培育更多有用之才。
.......................

第七章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一、主要结论
在理论分析中,本文首先基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来对区域经济发展及协调发展理论进行梳理,进而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测度方法、影响因素和协调研究三个角度进行文献综述。然后,在此基础上为了剖析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分别从时间趋势上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测度、分解,从空间分布上对其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综合分析与空间格局展示。最后,运用Panel Data从生产要素投入、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对外贸易、政府政策制度五方面对长三角区域经济总体以及省际差异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由此本文研宄结论主要有:
第一,从时间趋势上来看,长三角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相对差异从2004年以后呈缩小的趋势。长三角地区内江苏、浙江和安徽省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并不明显,且差距呈逐渐缩小的趋势;而长三角地区内省际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省际之间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分界线;从地区差异贡献率的演变趋势来看,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地区差异主要来源于超变密度和地区间差异,地区内差异贡献率较小。
第二,从空间格局分布状况来看,主成分综合分析得分排名可以将长三角各市经济发展划分三个梯度。第一梯度的区域经济差异最大,第二梯度和第三梯度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小,三大梯度间总体差异较大。根据聚类分析与ARCGIS绘图结果显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格局上基本呈现从东到西逐渐递减的趋势,即表现出空间非均衡性特征。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