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标
1.1.1 研究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四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 GDP 在 2018 年已经突破 90 万亿人民币的大关,人均 GDP 也已经接近 6.5 万人民币。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经济在过去四十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在 2012 年末,我国农村仍然有 9899 万人没有充分享受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红利而依然处于贫困状态,但是这一群体的发展又直接影响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目标,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脱贫扶贫成为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经过 6 年的脱贫攻坚,截止至 2018 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 1660 万人,比 2012 年减少了 8239 万人,贫困发生率也从 2012 年的 10.2%下降至 1.7%。尽管脱贫攻坚任务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需要更加关注的是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那些至今仍未摆脱贫困的深度贫苦地区该如何实现脱贫致富。
在国家大力消除众多的贫困地区中有着一个特殊的群体——中国革命老根据地,简称革命老区或老区。因为自然和历史等原因,老区往往远离中心城市,整体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严重不足,尽管党和政府长久以来从多个方面对老区的发展加以支持,但是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和地区整体性的贫困问题仍未解决(何立峰,2016)。2016 年 2 月,为了加快老区开发建设步伐,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与之前的扶贫政策不同的是,该指导意见除了要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之外,更加强调的是要充分利用老区的优势资源,培育壮大老区特色产业,在必要的“输血式”扶贫基础上实现向以产业扶贫为特征的“造血式”扶贫的转变。然而,产业扶贫最重要的原则是因地制宜,即所要发展的产业要充分符合地区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所以,对于老区而言,基于地区资源禀赋的产业选择则成了老区脱贫致富的关键。
...........................
1.2 研究方法、思路和框架安排
1.2.1 研究方法
本文在参考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等相关理论及方法,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旅游促进效应进行了分析。在理论分析中,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入手,结合文献给出发展旅游产业的理论基础;在实证分析中,本文综合运用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以及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有效的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大数据应用实现本文的研究目的。
另外,已有研究大多是通过定性或者案例的研究方法对红色旅游景区的经济效果做出评价,并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利用科学的计量方法和大样本数据对红色旅游景区设立的经济效果做出研究。因此,本文在已有定性分析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大样本数据和双重差分方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s)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
1.2.2 研究思路
在导论部分,本文首先从贫困的角度指出发展旅游经济的意义,继而揭示出本文研究所能带来的理论和现实研究意义,并通过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现有文献的不足,指出本研究的贡献,最后通过对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的介绍,为本文的研究开展指明方向。
在理论分析及文献综述部分,本文首先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入手分析发展旅游产业的理论基础;其次,结合文献指出发展旅游产业对地区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最后,结合文献指出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
在红色旅游的背景部分,本文对我国红色旅游产业的总体概况及发展脉络进行了介绍,着重对国家设置 100 个经典红色旅游景区的初衷、思路和目的加以详细说明。
..............................
第二章 发展旅游经济的理论分析与文献综述
2.1 发展旅游产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2.1.1 发展旅游产业是马克思有机构成理论的必然要求
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增长是经济学中永恒的主题。经济增长一方面体现在经济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还体现在在经济规模扩张的同时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一般而言,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后发国家,并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扩张,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往往更为重要。对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价值规律的作用开始,通过社会再生产理论进行展开,通过对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相互关系的讨论,刻画了产业升级的基本逻辑,其核心要求是在国民经济中保持各产业合理的比例关系,达到资源合理配置的最终目的。
马克思认为,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国民经济都是由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各产业部门组成的。各产业部门只有按照客观要求的比例关系进行生产,使得实物补偿和价值分配能够按比例地实现,因而,社会经济才会稳定、持续地发展。劳动根据价值规律的作用在各产业之间进行合理配置并进行动态调整,而产业结构产生的源泉则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所影响的不是个别商品,而是各个特殊的因分工而相互独立的社会生产领域的总产品”[1],这就使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不同商品之间按比例地进行分配,其外在表现为劳动力在不同的行业间的分配,从而形成不同产品生产的比例关系,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就反应为产业结构。同时,马克思认为产业结构是动态调整的“不同生产部门由于投入其中的资本量的有机构成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利润率,资本会从利润低的部门向利润高的部门流动[2]”,利润的流动使各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相同,使的投入资本和产出利润相匹配。这种平均利润的调整过程就是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最终在最优的资源配置下实现最优的产业结构。
...........................
2.2 旅游产业发展如何影响地区经济发展
旅游产业作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绿色驱动力”,可以通过带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地区开放水平、优化地区产业结构、缩小地区收入差距、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等多种途径实现地区经济整体水平的发展。
2.2.1 旅游产业发展带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交通设施、酒店住宿等。一方面,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基础设施的供给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扮有重要的角色。Gearing 等人(1974)通过研究土耳其的旅游产业发展时发现,旅游目的地的交通便利程度构成了游客是否前往的重要因素。Prideaux(2000)的研究同样表明,旅游目的地交通便捷程度以及可供选择的交通方式是游客在选择旅行目的地时的决定性因素,另外游客在选择目的地的决策过程中考虑的更多的是票价、旅行时间和距离。汪德根、陈田(2011)在研究我国 2000-2008 年间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经济区域发展的差异时发现,地区的旅游资源禀赋和交通可达性是导致我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Getz 等人(1998)的研究表明地区的旅游接待能力,如酒店数量,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等因素也是决定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文献表明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是决定该地区旅游业发展快慢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文献表明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反过来也会倒逼地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适应旅游业的发展和需求。Mahony 和 Zyl(2002)分析了南非三个旅游项目的发展,研究发现旅游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农民的生活,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赵小芸(2004)的研究发现,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为自身带来投资,而且该类投资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效应。王如东和褚大建(2009)的研究发现,旅游投资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将极大地带动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地区经济水平的增长。苏建军等人(2014)通过 1982-2012 年的数据研究了旅游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旅游产业的发展对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驾马车”有巨大的拉动效应,尤其是对国内基础设施的投资拉动作用更为明显。
............................
第三章 红色旅游促进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机制分析.................................... 19
3.1 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基础............................ 19
3.2 完善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加速旅游业发展........................................ 20
第四章 红色旅游的发展历程及布局..................................... 23
4.1 红色旅游的发展进程..................................... 23
4.2 红色旅游的布局.......................................... 25
第五章 红色旅游与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实证检验........................................ 27
5.1 实证检验的策略...................................... 27
5.2 数据、变量与描述性统计.............................. 27
第五章 红色旅游与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实证检验
5.1 数据、变量与描述性统计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作为外生冲击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政策对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作用,除此之外,因为影响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还有很多其他因素,所以本文还引入其他控制变量。详细的变量设置、计算方法及描述性统计见表 4。
(1)被解释变量。为了分析入选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对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按照文献中的普遍做法,本文选择国内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接待人次作为被解释变量。
(2)核心解释变量。红色旅游经典景区(RedTour),可细分为三个指标,分别为地区是否存在红色旅游景点景区虚拟变量,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具体个数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内景点总个数。具体赋值则是以《2004—2010 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纲要》中要求打造的 100 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单为准。
............................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红色旅游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在特殊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宝贵的历史遗产,赋予了地方政府一类基于地域的政治资源,通过与旅游产业的深度结合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红色旅游。本文通过参考大量的文献资料,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并借助于 2005 年设置的 100 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这一“准自然实验”,首次利用 2002-2015 年 283 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的方法研究了“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对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本文的结论和相应的政策启示如下:
第一,借助于 283 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及双重差分法,其实证结果表明,入选 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对所在地级市的旅游经济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无论是旅游收入还是接待人次都显著为正,并且随着时间的推进效果越明显,这一结论在后续的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中得以加强。借助于这一研究结论,虽然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为国家层面的政治工程和文化工程,但又同时保持了旅游产业的基本属性。通过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不仅实现了地区旅游经济的繁荣发展,而且有利于增强名族自豪感。因此,本文的研究将为国家进一步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促进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事实依据,同时相应的政策建议分为三个层面:(1)在国家层面,应继续制定和完善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规划,推动红色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2)在地区层面,各级政府应贯彻落实国家红色旅游发展战略,积极制定并出台适合于当地的红色产业发展路径,加大对相关配套产业的支持力度,为红色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3)在产业发展层面,地区在推进红色旅游业发展时不应过于在意地区旅游资源的丰裕程度,同时利用好各类资金在建设好景区的同时提高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红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第二,在异质性分析中,本文分别从红色旅游与地区差异以及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红色旅游的发展在东中西三大地区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东部最好,中部次之,西部最差,虽然基于东中西经济水平的差异、人口密集程度、居民消费水平、交通便捷程度等因素,红色经典景区的旅游促进效应出现明显分化是符合现实情况的,但是也应该注意到的是中西部地区在发展红色旅游时也应加强其配套设施的建设,尽可能地打造一个全面健康的旅游产业;(2)从结果上看,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设置显著推动了当地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反过来地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提升也将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发展红色旅游,不仅可以带动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会对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带来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