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经济统计学论文,经济统计学专业是统计学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学科,是以经济数据为研究对象,包括经济数据的采集、生成和传输,用统计方法分析经济数据背后的经济现象以及复杂经济系统的规律,从而为经济和管理决策服务。(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经济统计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经济统计学硕士论文篇一
第 1 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以及研究目的意义
20 世纪 70 年代,全世界范围内爆发的第一次能源危机,使能源问题便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特别是在近年来能源消耗呈飞速增长得态势下,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2009 年,联合国环境署可持续建筑促进组织研究了建筑能耗与气候变化间的关系,并指出全球能源消费中建筑能耗占 40%[1]。在中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能源能耗的比例约 30%,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这一比值将逐渐增加到 40%[2]。中国农村人口约为 7.37 亿,占全国总人口数的比重为 56%。农村建筑总居住面积约为 2300 万 m2,占整个国家总居住面积的比例为 60%,农宅建筑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为 37%[ 3 ]。据清华大学调查,北方农村建筑能耗平均为27.4kgce/(m2•a),供暖能耗占农村建筑总能耗的 60%以上[4]。东北三省在整个北方地区属于较冷地区,冬季寒冷、采暖期较长等都是造成东北三省高供暖能耗的主要原因。从用能行为上来讲,农村建筑能耗主要包括采暖、降温、炊事、热水、照明以及家用电器等消耗的能量。从用能能源类型上讲,农村建筑使用能源可以分为商品能源和非商品能源两大类。目前农村能源供应、优化用能方面也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1)、农宅建筑商品能源消耗比例增大,加剧了化石燃料的消耗;2)、农宅用能能源利用效率低;3)、农村可再生能源丰富,但利用方式单一。不同农宅之间的结构尺寸、几何形状和围护结构材料等都有区别;居住行为差别很大,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既定农宅的能耗;农宅的隐私问题也会限制能耗数据的回收;详细的用能计量统计代价较高。以上这些共同造成了农宅能耗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近年来,建筑节能研究受到全世界各国的重视。建筑节能需要完善的建筑能耗统计数据,所以建筑能耗统计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关于建筑能耗统计方法、能耗影响因素研究以及农宅能耗研究,国内外都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根据研究所需数据类型,居住建筑能耗研究方法可大致分为两大类:自顶向下、自底向上[5],参照图 1-1。本研究是对农宅供热能耗的统计,为建筑能耗供热终端的能耗,因此只涉及使用自底向上的能耗统计方法。统计方法是自底向上研究方法里的一个分支。统计方法主要分为三种:1、回归----回归方法是运用回归分析来确定模型中输入变量的系数,这些模型是拟合总的建筑能耗与能影响能耗的变量或变量组合的关系,并根据拟合优度来评估这些模型的准确度。为了简化,确定影响很小的输入变量可以被移除;2、情景分析----把用能终端家用电器的拥有量作为变量作回归拟合。这个方法最根本的优点是可以很容易得到需要输入的信息,然而,为保证统计的准确性,需要的是大量数据调查样本;3、神经网络-----这个方法是利用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根据确定的主要影响因素,选取多家能耗值训练人工神经网络,训练好的神经网络即可应用于能耗估算。
…………
第 2 章 东北三省农宅能耗调查设计与测算方法
2.1 东北三省概况
随着中国经济等各方面的日益发展,农民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目前农村的生活水平已得到很大改善。在炊事用能方面,已从传统的生物质能秸秆等能源逐步转变为液化气、电等卫生便捷能源。但与此同时,也加剧了商品能源的紧缺。目前东北三省农宅供热存在以下两大特点:1、采暖与炊事用能混合型供热是东北地区供热的主要形式;2、大部分家庭是采用火炕与土暖气联合供暖。首先,东北地区仍然延续火炕供暖的优良传统,因为它具有热惰性较好等优点。火炕供暖用能主要是农作物秸秆,东北三省的主要农作物秸秆是玉米秸秆和稻草秸秆。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农宅冬季室内温度和空气品质,大部分农宅采用火炕与土暖气两套供暖系统。土暖气的热源是小型锅炉,主要燃料是煤。土暖气供热系统是城市供热系统的微系统,详细到膨胀水箱补水这种细节的设计,真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也是农宅供热的一个发展趋势。本文旨在通过一系列方法来掌握东北三省农宅的供热能耗及总能耗的情况,决不仅仅是一个能反映平均用能水平的用能指标,所以我们在调研与实测过程中,秉承全面的思想,使我们调查的能耗结果尽量符合东北三省的农宅供热用能特点。从建筑外观上看,东北三省农宅类型主要有独栋建筑和联排建筑两种。在黑龙江省,建筑外墙结构以 49mm 砖结构居多,在辽宁省,则以 37mm 砖结构居多,这其中,条件较好的家庭会使用砂浆或装饰面转来装饰外墙。因为东北三省冬季是多雪天气,屋顶多设计为坡屋顶,为防止冬季冷风渗入,农民朋友会通过糊窗缝、贴塑料纸等一些辅助措施来提高室内的热舒适性。从农宅平面设计图上看,东北三省农宅多为仅有一栋房子,没有厢房的设计,厨房均在室内设计,这是与其它气候区农宅建筑的重要区别。
……………
2.2 东北三省农宅能耗调查方法
影响农宅供热能耗的因素有很多,将可能的影响因素归为五大类。本次问卷设计内容包括的五部分,分别是:家庭基本情况、建筑基本信息、冬季室内环境、建筑能耗信息和围护结构基本信息。总体结构见图 2-5。农宅能耗统计问卷详见附录。该部分主要调查家庭常住人口总数、家庭成员结构、经济水平等。其中,家庭成员结构设置的问题为家里是否有老人或小孩,有“是”与“否”两个选项;家庭经济水平有三个选项:较低、中等、较高;这些项目能使我们获得调研对象的家庭基本属性数据,也是影响农宅能耗的基本因素。该部分主要调查住宅类型、建筑层数、屋顶形式、建造年代、总建筑面积、冬季采暖面积以及住宅朝向。其中,住宅类型设有三个选项:独立院落、联排院落、其它;建筑层数设有三个选项:一层、二层、三层及以上;屋顶形式设有两个选项:坡屋顶、平屋顶;建造年代设有五个选项:1970s、1980s、1990s、2000s、2010s;总建筑面积设有三个选项:小于 802m 、80~1202m 、大于 1202m ;冬季采暖面积设有三个选项:小于 402m 、40~802m 、大于 802m ;住宅朝向设有三个选项:南北向、东西向、其它。以上这些项目可使我们掌握农宅基本信息,用于初步评判各项因素对东北三省农宅供热能耗的影响。
…………
第 3 章 农宅供热能耗描述性统计分析.... 20
3.1 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 20
3.2 东北三省农宅供热能耗统计分析 ..... 26
3.2.1 农宅用能汇总分析 ...... 26
3.2.2 农宅供热能耗分析 ...... 28
3.3 本章小结 ......... 34
第 4 章 农宅供热能耗影响因素研究........ 35
4.1 农宅供热能耗影响因素研究的统计理论方法 ......... 35
4.2 农宅供热能耗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独立样本 t 检验 ........ 36
4.3 农宅供热能耗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方差分析 ........ 38
4.4 农宅户均年供热能耗的显著性单因素差异分析 ..... 44
4.5 双因素交互作用显著下的单纯主效应分析 ....... 46
4.6 本章小结 ......... 56
第 5 章 农宅供热用能实测与分析...... 58
5.1 测试农宅概况 ....... 58
5.2 测试方案 ......... 59
5.3 测试结果分析 ....... 60
5.4 本章小结 ......... 73
第 5 章 农宅供热用能实测与分析
5.1 测试农宅概况
关于东北三省典型宅的选择,我们遵循均匀的方法,分别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选择三户农宅。以下对东北三省九户测试农宅的建筑概况作简单描述。黑龙江省三户测试农宅均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某村。1#测试农宅是联排建筑,东侧邻接另外一户农宅,西侧是一不采暖车库,夜间仓房使用,外墙厚度为 550mm,外墙内贴 4mm 苯板,外窗为双层单玻。建筑供暖面积属于中等,家庭条件相对较好,是火炕与土暖气联合供暖,室内温度较为适宜;2#测试农宅为独栋建筑,南向房间不采暖,西侧房间不采暖,冬季无人居住。外墙厚 450mm,外窗为双层单玻。建筑供暖面积较小,家庭条件相对较差,是火炉与火炕联合供暖,室内温度较低;3#测试农宅为独栋建筑,建于 2008 年,外墙厚 450mm,外窗为双层单玻。建筑供暖面积大,家庭条件好,是火炕与土暖气联合供暖,室内温度较为适宜。吉林省三户测试农宅均位于吉林省榆树市城郊南门某村。4#测试农宅为联排建筑,西侧邻接另外一户农宅,东侧是外墙。外墙厚 490mm,外窗为双层单玻木窗,建筑供暖面积较小,家庭条件相对较低,室内温度适宜,是火炕与土暖气联合供暖,其中火炕连接柴灶,土暖气热源为煤炉。5#测试农宅为联排建筑,东侧邻接另外一户农宅,西侧为外墙。外墙厚度 490mm,建筑供暖面积较小,家庭条件相对较低,室内温度适宜,火炕与土暖气联合供暖,其中,煤炉与柴灶均和火炕相连,土暖气热源为煤炉。6#测试农宅为联排建筑,西侧邻接另外一户农宅,东侧是外墙。外墙厚度为 490mm,建筑供暖面积较小,家庭条件中等,室内温度适宜,其中供热系统组成形式与 5#测试农宅相同。
…………
结论
本文首先对东北三省供热能耗进行了问卷调查,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SPSS19.0 统计处理软件对问卷统计信息进行了基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并首次将方差分析应用于供热能耗影响因素遴选研究。最后,在东北三省选择九户典型农宅进行供热能耗测试。论文主要结论包括:针对东北三省农宅的家庭基本信息、建筑基本信息、冬季室内环境、农宅能耗信息和围护结构信息共五部分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关于农宅能耗信息,农宅每户年总能耗均值为 2561.5kgce,户年供热能耗均值为 2158.4kgce,人均年供热能耗均值为 751.6kgce。从调查总体上讲,供热能耗占农宅总能耗的比率均值为0.835,离散系数位 0.087。农宅供热类型为采暖与炊事混合型的占 90.4%,供暖燃料仅为商品能源的农宅占 37%,使用非商品能源多于商品能源进行供热的农宅占调查总农宅的 51.9%,供热用非商品能耗占年供热总能耗的 46.14%。供热能耗中非商品能耗与总供热能耗的比率均值为 43.8%,中位数为 46%,离散系数为 0.753,且比率均值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辽宁(0.78)、黑龙江(0.341)、吉林(0.168),辽宁地区的非商品能源得到了较好的利用。
……………
参考文献(略)
经济统计学硕士论文篇二
第一章伽玛暴研究概述
1.1伽玛暴的观测特征
根据目前对伽玛暴的观测知道,伽玛暴具有极高的各向同性能,福射主要集中在10keV~300MeV能段,持续时标非常短,从毫秒到千秒量级。瞬时福射光变结构复杂多变没有规则,一般呈现单峰或多峰结构。能谱是非热谱,一般能用Band谱拟合。发现的余辉福射波段可以从光学、X射线、红外到射电或亚毫米波段,余辉光变也较为复杂均由多成分组成。余辉能谱为多波段,大部分遵循分段幕律谱,不同波段会有不同的谱指数e。下面对这些方面进行介绍。首先,伽玛暴在天球上是随机爆发的,呈现各向同性分布。在前面已经提到,利用CGRO/BATSE探测器十年探测到的伽玛暴在银河坐标系下进行统计,发现伽玛暴在空间上是各向同性均匀分布,任何空间角尺度上都没有成团的现象,支持了伽玛暴的宇宙学起源[I7]。最近Swift和Fermi卫星观测统计也得到同样的结果。但是,伽玛暴并不具有重复爆发性,也就是说,对于同一个爆发源是不可能产生两次或两次以上的伽玛射线爆发据分析。最近的研究表明伽玛暴的爆发率与恒星形成率(SFR: star forming rate)的比值随红移的增加而增大[25][26][27][28],说明伽玛暴的爆发率不仅仅跟恒星形成历史相关,很可能还存在其他的演化因素。此外,观测到高红移(z〉4)的长暴爆发率明显高于从恒星形成历史估算的值。为了探究这种现象其中的原因,Shu-FuQin,etal.(2010)[233]利用蒙特卡洛(Monte Carlo)方法对BAT触发和康普顿伽玛射线观测到的以及有耀发源的样本进行数值模拟,并与观测样本相比较,发现如果高红移长暴偏多是因为宇宙学金属丰度的演化影响的话,模拟结果与观测将非常吻合。
…………
1.2伽玛暴的前身星性质
对于伽玛暴的前身星问题,普遍认为长暴是来自于大质量恒星的塌缩[79][80],而短暴来自于双致密星的并合对伽玛暴寄主星系的观测也支持这种看法(参见2.2.1 节)。在观测上我们虽然很难直接证实伽玛暴的前身星,但是通过观测和计算得到的伽玛暴具有极大福射能量(1048 erg ~1054 erg)、光变时标极短具有毫秒量级等信息,以及对中心能源的分析,知道伽玛暴是出现在一个恒星级的致密天体中,而这颗致密星正经历一个灾难性的能量释放以结束它的演化过程。满足这种情况的恒星其中一种就是中心塌缩的大质量恒星[79][85][86],它可能是与伴星并合的源。像大质量的沃尔夫-拉叶星(Wolf-Rayet,WR)就是超新星和伽玛暴的可能前身星。另一种就是中子双星(SN-SN)或中子星-黑洞双星(SN-BH) [81][87][82][88],它们因引力波福射和并合而损失轨道角动量。这两种前身星类型最终都将形成一个有几个太阳质量的黑洞,周围环绕着吸积盘,它们的吸积可以使引力能突然释放,足以产生一个暴。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这些不同前身星之间的总能量差别不超过一个数量级这种模型中暴的持续时间跟物质在黑洞周围形成吸积环的时间[soma]或者环的吸积时间有关。另外可能的情况就是:致密星被105~106MSU黑洞的瓦解和中子星在极高磁场中快速旋转形成的恒星塌缩。
……………
第二章伽玛暴寄主星系
2.1伽玛暴寄主星系研究现状
伽玛暴爆发的星系环境(即伽玛暴寄主星系:GRB host galaxy)的观测为了解它们基本的前身星提供重要信息。伽玛暴是宇宙中最亮的爆发事件,同时在高低红移都很容易被观测到,自从Swift卫星上天后,伽玛暴余辉就开始被大量观测到,使得我们对有关伽玛暴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研究高潮。目前,对于它的起源问题和爆发环境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门话题。正是由于伽玛暴及其余辉易被观测到、样本也越来越大,通过光度测量和谱分析可获得丰富的信息,促使我们期望能够通过它来获取它爆发的环境信息,了解伽玛暴产生环境的一些相关机制。因此,对伽玛暴爆发所在的寄主星系的研究成为了对爆发环境研究的重要途径。随着Swift卫星的出现,与伽玛暴寄主星系有关的结果的数量也在迅速上升。虽然到目前为止观测到最高红移的暴已达到z=9.4,GRB 090429B,但是并不是每个伽玛暴都能够探测到它的寄主星系。经过统计伽玛暴寄主星系红移从零开始最高[98]到z=6.3。对于每一个伽玛暴的寄主星系,从光学到近红外波段都能够得到它们的光度测量研究以及它们的辐射线流量,而且光度和辐射线流量都来自恒星形成区。因为伽玛暴寄主星系一般都比较暗,用那些要求有很长的累积时间的一般技术是很难发现它们的,所以对它们的观测甚至需要更大且最有效的望远镜。我们都知道光度测量以及光谱分析是我们唯一探索遥远宇宙的纽带。目前已存在一些最大的光学望远镜,例如:欧洲南方天文台在智利建造的大型光学望远镜VLT(Very Large Telescope),口径4X8.2 m,它的4台望远镜不仅可以单独使用,还可以组成光学干涉仪,然后进行高分辨率的观测;美国凯克天文台的Keck land 11,口径2X8.4 m;意大利的阿策特利天文台口径为2X 8.4m的LBT (large Binocular Telescope);日本国立天文台口径为8.2 m的Subaru望远镜,还有美国双子天文台的Gemini望远镜,它的口径是2X8.1m。
…………
2. 2寄主星系的物理特征
对于长暴的前身星,它是由大质量恒星的中心塌缩形成的。我们都知道星系是大量恒星、双星、星团组成的天体系统。我们所观测到的视亮度的大小取决于这些天体的光度、距离和星际介质对福射的吸收和散射三个因素。如图2-2的示意图,寄主星系与观测者之间存在的一些物质[1GI]。伽玛暴寄主星系中存在大量的星际介质(ISM:interstellar medium)和恒星。星际空间普遍存在极为稀薄的物质(弥漫星云),恒星就是由致密的球状星云逐渐塌缩形成的。最初,弥漫星云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收缩成比较密集的气体并进一步收缩成为原恒星,收缩过程引力势能转化为热能,内部温度快速地升高并发生核聚变同时辖射能量,最终成为真正的恒星。寄主星系中的星云分为两个区域,一个是外层的分子云和HII区域,镶在分子云中(即HI区)的HII区域温度达到T=104K,而HI区大约是102 KoHII区是一个较为规则的斯特隆根球(Stromgren sphere),这个区域内由于内部的热星福射的紫外线将中性气体完全电离,而内部的离子与电子又再次复合,所以最终达到平衡形成了一个球状的区域。伽玛射线爆发同时伴随超星新喷射物,还会有前身星风以及一些壳层。伽玛暴福射从中心引擎以喷流形式辖射,由于伽玛暴是非常亮的,必会与星际介质和星系介质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我们所观测到的并非完全是伽玛暴本身的特性,但是它却暗含着伽玛暴余辉的吸收特征信息,同时这些特征间接提供关于金属丰度、运动形态和寄主星系气体密度的丰富信息。
……………
第三章伽玛暴寄主星系性质的统计分析......... 27
3. 1伽玛暴寄主星系样本及性质的统计分布......... 27
3. 2伽玛暴寄主星系性质的相关性研究......... 32
3. 2. 1寄主星系金属丰度-质量关系......... 32
3.2.2恒星形成率-质量关系 .........33
3.2.3寄主星系消光与恒星质量关系......... 35
3. 2. 4寄主星系消光与氢柱密度......... 35
3. 3讨论寄主星系性质与宇宙演化的关系......... 37
3.4 本章小结 .........39
第四章总结和展望......... 43
第三章伽玛暴寄主星系性质的统计分析
从前面的章节中我们了解到,伽玛暴是探究恒星形成、暴周环境和宇宙演化研究很好的探针。同时也可以看出寄主星系的性质对这些研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伽玛暴寄主星系的研究己取得一定的进展,随着观测设备和观测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星系金属丰度的观测资料也越来越多,比如那些近邻星系、中等红移以及高红移星系。在星系研究中,光致电离模型方面进展也很大,这些都有助于理解金属及恒星组成的累积历史。正如前面章节提到的,大多数伽玛暴寄主星系都是比较暗的,比目前所拥有的高红移星系探测系统的极限星等还要暗,所以对伽玛暴寄主星系的观测还是比较困难,它们的特征研究也并不是很容易。但是伽玛射线和硬X射线光子拥有极强的穿透性,因此受到消光等影响非常小,让我们能够准确理解爆发的能量。而光学和软X射线受到消光和氧的吸收,通过它们谱的观测分析从而让我们能够探测到有关爆发的环境的信息(例如尘埃消光以及氧柱密度),而且暴周环境信息是认识暗暴本质的关键。我们希望能够更为系统地了解伽玛暴寄主星系的性质以及探索它们性质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特殊关系,它们的统计分析我们将在本章中做详细的介绍,而且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所选用的样本数据参量主要是针对单个寄主星系而言。
…………
结论
伽玛暴的研究也为研究其寄主星系特征(恒星质量、恒星形成率、金属丰度、消光、氧柱密度等)提供了重要信息。从光学到近红外波段都能够得到它们的光度测量研究以及它们的辐射线流量,而且光度和福射线流量都来自恒星形成区。虽然目前对伽玛暴寄主星系的研究已取得很大的进展,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我们的研究也只是得到伽玛暴寄主星系总体的大概特征。恒星形成活动随恒星质量的增加而受到一定的抑制。金属丰度质量关系比普通星系的低的原因仍然未知。到目前为止,大多数伽玛暴寄主星系是不均勻的而且偏向于伽玛暴光学余辉观测。X射线和光学余辉同时观测到的伽玛暴的高红移寄主星系在我们的样本中只有5% (z〉4)。事实上,虽然目前观测到伽玛暴红移已达到9.4,但是高红移寄主星系的样本还是很少的。对于“暗暴”的寄主星系又是怎样的我们无从知道,因为观测上还没能够观测到。这些研究都需要有更多的观测数据支持和探索。对观测设备的要求也更高,目前甚大望远镜(VLT)、Fermi卫星和即将发射的SVOM卫星(预计2014~2015)都为研究伽玛暴寄主星系提供很好的条件,希望在未来能够得到更高空间分辨率的图像和光谱,同时也希望在其他波段(射电、亚毫米和近红外或中红外)能够得到更多的观测样本。相信随着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不断出现,我们将会进一步了解伽玛暴及其环境特性。
……………
参考文献(略)
经济统计学硕士论文篇三
第 1 章 绪 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来源于某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项目子课题。在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研制初期,对其进行较准确的动力学响应预示,可以缩短研制周期,降低研制成本等,所以合理有效的动力学响应预示非常重要。在高超声速飞行器的中高频动力学环境预示技术的研究中,针对飞行器整机建模中的关键难点进行研究,这里的关键难点主要是指典型复合板(蜂窝夹层板,防热金属复合材料复合板等)的中高频动力学建模。随着新型工业技术(航空、航天等)的快速发展,为了解决工程上越来越多的高频宽带噪声振动问题,统计能量分析理论被人们提出,并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补充[2],在航天,航空,船舶以及汽车领域得到有效的广泛应用。在高频区,由于结构振动模态变的密集,振动波长变短,采用有限元方法建模分析时,网格尺寸需要划分的更小,从而导致有限元方法计算量很大,同时,高频计算精度变差以及计算结果受边界条件等不确定性因数的影响非常大,所以传统的有限元方法在高频动力学环境预示时显得无能为力,这时统计能量方法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来为了解决中频问题,有学者提出了采用统计能量分析和有限元分析混合建模分析的方法(FE-SEA)[3-5],对刚度较大的小尺寸子结构通过有限元方法建模,而对刚度较大的大尺寸子结构采用统计能量方法建模,文献[3]从模态分析的角度对有限元分析和统计能量分析混合法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文献[4,5]从波动分析的角度分别对混合法(FE-SEA)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并且得到广泛应用。国内外均有大量采用统计能量方法(SEA)解决高频问题,或用统计能量分析和有限元分析混合建模分析的混合法(FE-SEA)解决中频问题的实例。
…………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高超声速飞行器在研制初期,动力学环境条件制定的关键技术,主要就是中高频动响应分析建模与计算方法。以统计能量分析方法为基础的中高频动响应分析建模与计算技术,包括单纯的统计能量分析,以及统计能量分析和有限元分析共同建模分析的混合方法(FE-SEA),已经被国内外工程界公认为可用于复杂飞行器结构相对成熟的方法,李跃明等[1]对 X-43A 高超声速飞行器进行了 FE-SEA(统计能量分析与有限元分析混合法)整机建模。对于常规的飞行器结构形式及材料,已经积累了一些较为合理的建模经验,但是对于复杂结构和新型材料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例如高超声速飞行器采用的各种复合板结构,包括蜂窝夹层板、阻尼夹层板结构、热防护复合板结构以及新型防高温金属复合材料复合板结构,还没见到有深入的建模指导,而这些复合板结构的建模正是高速飞行器整机动力学环境预示的难点。其中蜂窝夹层板、阻尼约束层复合板结构有零星的理论研究结果,但没有系统的建模分析和试验验证研究,也就无从给出更为合理的建模指导,而高超声速飞行器常用的热防护复合板结构以及新型防高温金属复合材料复合板结构,国内外都少有研究结果可供借鉴,但是近几年国内外航空航天界对高超声飞行器表现出了愈来愈多的关注,相关的研究也就十分迫切。因此,本文有针对性地对高超声速飞行器整机动力学环境预示的关键难点进行研究,以统计能量分析方法为基础,系统研究这几类典型复合板结构基于统计能量分析的中高频动响应分析的建模方法与验证,给出合理有效的复合板建模指导。
…………
第 2 章 均匀平板的统计能量建模研究
2.1 引言
对于复合板结构,由于不同层结构材料参数不同(非均匀性),而使得复合板根据功能不同而呈现出结构形式的多样化,如蜂窝夹层板,阻尼约束夹层板,防热金属复合材料复合板等。由于复合板在高速飞行器中广泛应用,对于这种不均匀结构的统计能量建模非常重要。在对复合板的统计能量建模方法进行研究之前,本章对统计能量的基本概念及原理进行介绍,同时推导均匀平板的模态密度计算方法。对某个系统采用统计能量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时,我们首先应该获得系统的一些关键统计能量参数,主要包括子系统的模态密度 n ( )(Modal density),子系统的内损耗因子i (Inter loss factor),子系统之间的耦合损耗因子ij (Coupling lossfactor)。对于一些简单结构(如梁,平板等),我们可以对这些参数进行理论求解,对于复杂结构,我们一般只能通过试验方法测量这些关键参数。
…………
2.2 统计能量分析及其基本原理
统计能量分析理论(Statistical Energy Analysis Theory)是在统计热力学、室内声学以及热体电磁能辐射等理论的启发下建立起来的。“统计”指的是我们所研究的对象的很多参数是具有统计意义的,如激励的作用位置,频带内模态的分布,能量的分布等;“能量”指的是我们采用能量作为基本变量来建立动力学系统的基本方程,也就是一系列线性方程组,通过求解出各个子系统的能量,再通过能量与其他动力学参数的关系(如位移、速度、加速度),表达成我们所需要的动力学变量,采用能量的概念可以让我们很好地解决流体声场与固体结构的动力学耦合问题;“分析”指的是统计能量分析理论中的相关参数,如子系统中表征能量存储能力大小的模态密度,子系统中表征能量耗散能力大小的内损耗因子以及表征子系统之间能量传递大小的耦合损耗因子等,是和系统的材料、几何等紧密相关,我们只有通过细致的分析才能搞清它们之间的关系。统计能量分析是以能量为核心,通过建立能量—功率流平衡方程,从而描述整个动力学稳态系统。外界激励作用是以输入功率的形式出现在能量—功率流平衡方程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损耗因子总矩阵来体现,我们所求解的能量向量则代表着各个子系统的能量。
…………
第 3 章 三明治复合板的统计能量建模研究....16
3.1 引言 ....... 16
3.2 三明治复合板建模及模态密度计算研究 ....... 16
3.3 三明治复合板的模态密度计算及有限元验证 .... 22
3.4 本章小结 .... 24
第 4 章 铝蜂窝夹层板的统计能量建模.......25
4.1 引言 ....... 25
4.2 随机振动试验 ...... 25
4.2.1 铝蜂窝夹层板的随机振动试验 ...... 25
4.2.2 铝蜂窝夹层板内损耗因子试验测量 ........ 27
4.3 铝蜂窝夹层板的统计能量建模和响应分析 ........ 31
4.3.1 蜂窝夹层板的等效及模态密度计算 ........ 31
4.3.2 利用 VA One 对蜂窝夹层板进行统计能量....... 36
4.4 铝蜂窝夹层板建模合理有效性评估 ..... 40
4.5 本章小结 .... 41
第 5 章 金属复合材料复合板的统计能量建模研究.......42
5.1 引言 ....... 42
5.2 金属复合材料复合板建模及模态密度计算研究 ..... 42
5.3 Al_Carbon 复合板模态密度计算....... 48
5.4 Al_Carbon 复合板建模验证..... 51
5.5 本章小结 .... 55
第 5 章 金属复合材料复合板的统计能量建模研究
5.1 引言
对于高超声速飞行器上常用的防热金属复合材料复合板结构,其复合材料层厚度远大于金属层,而且复合材料层与金属层共同起到承力抗弯作用,所以对其进行动力学建模时既要考虑横向剪切变形,又要考虑复合材料层的弯曲刚度。通过 Patran/Nastran 有限元软件对复合板进行壳单元建模,并进行随机振动分析,为了保证计算结果的精确度,有限元网格尺寸至少包含 6 个波长,这里对复合板的网格划分种子分别为 100、110。由于统计能量分析时,输入功率的计算采用的是板的空间平均导纳与激励力均方值的乘积,所以激励力的作用位置对计算结果没影响,为了使得有限元建模与统计能量建模对比更加合理,我们对有限元建模分别取 9 个不同激励力加载点(由于结构对称,只在板的四分之一处进行加当频率继续增大,在中高频区,理论计算很好的表现了模态密度随频率增加的真实情况,弥补了 VAOne 建模在中高频区的不足。
……………
结论
本文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上常用的蜂窝夹层板及防热金属复合材料复合板的统计能量建模做了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本文首先推导了均匀平板的模态密度的计算公式,确定了平板结构的模态密度计算方法的一般思路,即先建立平板的动力学方程,然后对动力学变量赋予波动解,得到频率与波数的特征方程(波数曲线),通过求解波数曲线在波数空间下的面积,进而计算模态数与模态频率。
(2)对于三明治复合板,根据其在不同频段的振动特性,本文提出将复合板的模态密度计算分为三个频段(低频,中频,高频),在不同频段采用不同的建模方法,推导了三明治复合板的模态密度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在低频段模态密度较小,不随频率变化,当频率继续增大时,模态密度随频率增大而增大,当频率增大达到一定值时,模态密度保持定值,不随频率变化。最后根据一个三明治复合板算例分析,验证了三明治复合板统计能量建模的合理正确性。
(3)对于蜂窝夹层板,本文提出采用三明治板等效理论,将蜂窝夹芯等效为正交各向异性材料,根据三明治复合板的统计能量建模方法,基于 VAOne 软件对蜂窝夹层板进行了统计能量建模分析,计算结果与随机振动试验测量结果对比,验证了蜂窝夹层板统计能量建模的合理正确性。
……………
参考文献(略)
经济统计学硕士论文篇四
1 绪论
1.1 海洋溢油污染综述
随着全球工业化步伐的加快,石油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能源,在人口数量激增与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人类对石油的需求与日俱增,石油在世界范围内的供需量在不断的增长[1]。海洋是开采、运输石油的重要区域,海上石油勘探开发与石油运输规模的急剧扩大不可避免的导致溢油事故频繁发生。这些事故的发生会对相关海域及海域沿岸造成严重后果。据有关资料统计约有 2.37×106t/y 的石油进入海洋,方式其中以人类活动、大气沉降和自然泄露等形式为主。石油已经成为海洋环境的第一大杀手,海洋石油污染已经引起全球各国的关注[2]。近几年发生在国内外的溢油事件屡见报端,重大溢油事故时有发生。据统计,每年发生在我国的大型溢油事故有二十多起,小型溢油事故有五百多起。在1973~2006 年间,我国沿海共发生大小船舶溢油事故 2600 余起,其中溢油 50吨以上的重大船舶溢油事故共 60 起,总溢油量三万七千余吨,特别是自 2005 年以来,全国沿海和内河水域共发生船舶污染事故 250 余起,较大船舶油污事故也时有发生[3]。有关组织曾对全世界各类溢油事件调查结果显示,1974~2007 年间世界范围内共发生溢油事故近万余起,溢油量小于 7 吨的占 80%以上,溢油量7~700t 的溢油事故占了一成[4]。除了船舶碰撞等原因造成的溢油以外,在开采海域石油的过程中海上石油平台多发生的井喷和海底石油管道破裂等原因都会引发石油进入海洋中并引发一系列海洋环境问题[5]。
…………
1.2 海洋溢油油指纹鉴别
石油是从地下深处开采的可燃性黏稠液体,在加工提炼之前统称为原油,通常为棕褐色或暗绿色,在常温下为流体或半流体状态,其化学元素主要是碳(83%~87%)、氢(11%~14%),硫、氮、氧等,含量一般在 2%以下,另外还含有微量的金属元素 (钒、镍、铁等)和非金属元素(氯、硅、磷、砷等),石油不同程度的气味主要来源于其中少量的硫化物。石油中含量很少的含氧化合物(脂肪酸类)对石油加工过程的影响比较大[14、15]。原油的组成非常复杂,主要取决于其产地的来源以及地质环境,而经过加工的成品油由于本身的来源不同和炼制过程的差异使成品油组分构成也不一致[16]。这些化合物可以通过不同的分析检测手段获得不同的信息,如利用色谱获取的组分信息,利用光谱获得的各种光谱特征,这些图谱信息如同人类的指纹信息一样具有唯一性[17],“油指纹”就是这些信息的代名词。Wang 等[18]研究发现主要有三方面因素决定油指纹的差异性和唯一性:第一,原油的形成明显受到所在岩层有机质、热力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造成了原油的形成和聚集方式的差异性;第二,由于炼制方式以及运输和储存方式的不同,成品油也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指纹特征;第三,原油或成品油进入到环境中后,由于风化、降解等一系列理化反应,或不同油品相互混合,又使进入自然界的石油烃类物质指纹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正是基于油指纹的特异性,通过对环境溢油样品和可疑溢油源油样的“油指纹”进行比对,可以实现可疑溢油源的排查并确定两种油样是否一致,这种方法称为油指纹鉴别[19、20]。
…………
2 选题依据、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2.1 选题依据
随着全球工业化程度的加深,石油作为人类现今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已经进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于此同时海洋溢油事故发生的更加频繁,为此产生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近年来,我国海洋溢油污染造成的环境损害不断加重,且涉外的溢油污染较多。但是由于海洋溢油污染损害影响的因素复杂,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海洋溢油事故损害司法鉴定的技术体系,从而制约了我国海洋权益的维护和有效确定司法责任。因此,集成和构建我国海洋溢油损害司法鉴定的技术体系,制定其科学的标准和规范,对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对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提高海洋执法水平具有战略意义,开展海洋溢油污染风险评估及应急响应关键技术集成及应用示范十分必要。大量的科研人员将研究重点放在溢油进入环境后的归宿和行为以及油品仪器分析手段的研究,在这些方面成果颇丰,这为海洋溢油的消除和回收工作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海洋溢油事故处理处置重要的一环——海洋溢油海事司法鉴定这一方面,虽然现有技术能够很好的还原油品油指纹信息,但如何精准的判定溢油油样与可疑溢油源油样是否一致缺少明确界定。统计分析学是环境法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科学的统计分析相关数据,才能够真正解读好油指纹特征比值等信息所表达的内在含义。正是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数据分析方法,许多溢油事故的司法鉴定无法得出科学的结论,无法支持事故索赔等事故后期处理工作。
…………
2.2 研究内容
(1)选择不同来源的五种油品,进行油样品、油平行样品实验,对各类样品进行气象色谱/质谱分析。通过实验对比 GC-MS 谱图,筛选诊断比值;进行海水-油样品实验,运用三种油指纹诊断比值多元统计鉴定方法对海水-油样品与不同油源进行比对分析,探究不同方法对海水-油样品与不同油源在本实验条件下的鉴定效果。
(2)选定长岛海域为溢油敏感区域,通过海水水质指标及沉积物总石油烃含量的测定,研究调查区域的环境质量及油污染现状。
(3)采集长岛海域海水、岸滩溢油块、近岸表层沉积物作为分析样品,运用三种油指纹诊断比值多元统计鉴定方法对上述三类样品与可疑溢油源进行油指纹诊断比值分析比对,研究该海域样品中石油烃是否与可疑油源一致。
…………
3实验部分...... 19
3.1 实验材料及仪器........19
3.2 气质联用仪测定条件.....20
3.3 质量控制.....20
4 油指纹数据多元统计方法研究 ........ 22
4.1 油样品实验......22
4.2 海水-油样品制备 .....28
4.3 重复性限法.....28
4.3.1 方法原理.....29
4.3.2 比对结果.....30
4.4 主成分分析法......34
4.5 聚类分析法.....43
4.6 小结........48
5 海洋溢油鉴别方法应用研究 ..... 50
5.1 研究区域概况.......50
5.2 海水样品....54
5.3 沉积物样品.....62
5.4 岸滩溢油样品......68
5.5 小结........73
5 海洋溢油鉴别方法应用研究
5.1 研究区域概况
长岛,又称长山列岛,历史上也称为庙岛群岛、沙门岛。其位于胶东和辽东半岛之间、黄海和渤海交汇处,南邻烟台,北依大连,西靠京津,东与韩国和日本隔海相望,是山东省唯一的海岛县。长岛县由 32 个岛屿组成,呈南南西—北北东分布。其中南部的南长山岛、北长山岛、大黑山岛、小黑山岛、庙岛(又称南五岛)和北部的砣矶岛、大钦岛、小钦岛、南隍城岛、北隍城岛(又称北五岛)为有居民岛屿,其余为无居民岛屿。主要为低丘陵地貌,岛陆面积 56 平方公里,海域面积 8700 平方公里,海岸线长 146 公里。南北间最远距离为 56.4 公里 ,东西间最远距离为 30.8 公里。属于东亚温暖季风区,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年平均气温 11.9℃,年平均降水量为560mm。长岛县最高的岛屿是高山岛,海拔 202.8 米;最低的岛是东嘴石岛,海拔 7.2 米。
…………
结论
重复性限法分析属同一油源样品时,其诊断比值的绝对差值部分已超过重复性限 r95%; 4-MD/1-MD、2-MP/1-MP、C17/Pr、C18/Ph 四个比值超出重复性限范围量较大;分析属不同油源样品时,C31αβ(S/(S+R))、C32αβ(S/(S+R))、C33αβ(S/(S+R))和 C27 αββ/(αββ+ααα)四个比值在样品间诊断比值的绝对差值仍小于重复性限 r95%。综合上述两方面结论可以推断,上述诊断比值指标无法继续满足重复性限的要求导致鉴定结果与实际不符,这些指标可能不适用于重复性限法的油指纹鉴定,该方法鉴定效率也较低,不适合大批量样品的鉴别。主成分分析法在分析差异较大的样品时,可以实现快速分类鉴别,但对差异较小的海水-样品与油源的分辨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本实验条件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很有可能造成误判。在本实验条件下,将聚类分析树状图信息与样品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结合,当样品在树状图中较短的距离内被聚类且两样品皮尔逊相关系数不小于 0.99 时可以得出与实际油源情况相一致的结论,有效避免误判的发生。在本实验条件下,引入皮尔逊相关系数的聚类分析法鉴定结果较另两种方法准确性更高。
……………
参考文献(略)
经济统计学硕士论文篇五
1 引言
1.1 非线性方程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方程的根可以是实数也可以是复数,在科技工程领域只研究方程的实根。高于4次的多项式方程不存在由系数确定的解析根,并且大多与方程根有关的问题只要求根的近似根而不要求真实根,这两个事实是寻找非线性方程根有效方法的两个重要原因。由常见的代数学基本定理已知,多项式方程根的数目和多项式的阶相等。但对超越方程,情况就要复杂多了,可能有根,也可能无根;如果方程有根的话,其根的数目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无穷多个。非线性方程的研究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许多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都可归为求方程的根。几个世纪以来,许多工程人员和数学家都曾从自己的需要或兴趣出发去对非线性方程的根做了不同角度的探索,因此非线性方程的根问题自古就不是专业的数值工作者的研究领域。早在十七世纪,牛顿就发明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牛顿迭代法,该方法是紧随微积分学产生的。到了十九世纪,柯西建立了优级数,该技巧对于研究方程的迭代序列的收敛性很是有效。到了最近的几十年来,人们大大的丰富了方程根的解法,遗传算法,鱼群算法等本不属于数学学科的算法也应用到非线性方程求根中来。很多求解的算法已经相当成熟,并且编写了标准的算法程序,但到目前为止,人们对方程求根的问题的热情始终没有减退。
……………
1.2 本文研究方法
1.2.1 迭代法概述
迭代法是一种不断的用原值推出新值的方法。迭代算法是用电脑解决问题的一类重要算法,它充分利用了电脑运算速度快、适合做重复性执行的特点。让电脑对一组指令重复执行,在每次执行这组指令时,都从变量的原值推出一个新值。使该过程无限进行下去,直到推出的新值满足特定要求的精度才结束迭代。迭代过程的控制通常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可以构建一个固定次数的循环来实现对迭代过程的控制;另一种是所需的迭代次数无法确定,利用精度等条件来控制,满足条件时立刻退出循环。什么时候结束迭代是所有的迭代法都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不能让迭代无限地执行下去,如果真的如此,在电脑上运行时,会使系统崩溃甚至电脑死机。在很多情况下,简单的迭代法满足不了人们对收敛速度的要求,因此有关学者设计了高阶的迭代法,与简单的迭代法相比,高阶迭代法收敛速度快,形势复杂,致使难以寻找,难以证明。最近的几十年来,人们好像找到了寻找和证明的诀窍;二步三步的迭代法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收敛阶数从三阶、四阶升高到七阶、八阶。W.Bi,C.Chun,J.Kou 等很多学者发表了不少该类文章。具体使用迭代法时应注意以下两种特殊的情况:⑴在使用迭代算法前应先在理论上判定方程是否有解,如果方程无实根,迭代序列自然就会不收敛,迭代过程会变成死循环。⑵迭代公式选择不当,或迭代法的初始值的选择与真实值相差很大,会导致迭代失败;所以迭代公式和初值的选择也非常关键。
……………
2 预备知识
2.1 非线性方程的基本概念、定理
本文设计的各算法在保证能够完成特定任务,追求算法的正确性和可读性的同时,更加注重算法的时间效率和空间代价。算法的时间效率和空间效率通常是矛盾的,本文在二者发生矛盾时,算法的时间效率优先被考虑。进行程序设计,必用到某种语言作为工具,否则只是空谈。为了达到更高的精度,更方便的分析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本论文没有用简单的 MATLAB 程序,而是选用了复杂的 C 程序。C 语言功能丰富,表达能力强,效率高;既有高级语言的优点,又有低级语言的特点,是目前使用最多的计算机语言。本文依据具体算法编写的每一个程序都经过严格的测试,几乎每一个功能函数都用 C 程序的特定方法测定了执行时间。这样作即是为了检验算法的正确性,也是为了显现的观察算法的执行时间。程序只是描述算法的语言,要理解程序需要学习具体的计算机语言知识,而所有的程序都是依据算法设计的。因此文中详细描述了算法,读者可以依据算法用自己精通的计算机语言验证算法的正确性。
…………
2.2 常用的基本迭代方法
牛顿法是迭代法中最有效的方法,对于单根情形,收敛速度达到二阶;对于重根情形,收敛速度为线性收敛。牛顿法的几何意义是将非线性方程 f ( x) 0一次次用曲线 y f(x)的切线方程来求解。牛顿法的优点是收敛快,缺点是需要求导数,导数值不能很接近0,对初值要求高。有很多改进牛顿迭代法,如经典的牛顿下山法。牛顿下山法是为了防止因0x 选取不当而造成迭代发散或无限循环的牛顿改进法。试位法是一种收敛性强,但速度慢的算法。抛物线法则是一种用三点进行插值的方法,其几何意义是用抛物线代替函数曲线。很多情况下,常用的二次插值法不能满足迭代要求;这时逆二次插值法派上了用场,该方法与二次插值法的区别实质是把坐标轴互换。虽然以上的非线性方程求根方法原则上也适用于多项式方程,但是多项式不同于一般的非线性函数。对于多项式有专门的求解方法,秦九韶算法,Newton—Machly方法,Bernoulli 方法,林士愕—Bairstow 方法等。
…………
3根的隔离
3.1 图解法,软件辅助法,单向索根法简介...... (11)
3.2 双向索根法 ......(12)
4 高阶迭代法求非线性方程的根
4.1 已有的高阶迭代法结果 .......(17)
4.2 自行设计的高阶迭代法的来由 ......(19)
4.3 自行设计的第一类高阶迭代法 ......(20)
4.4 自行设计的第二类高阶迭代法 ......(27)
5 统计实验法求方程的根
5.1 用统计实验法求方程的根简介 ......(33)
5.2 用统计实验法求方程的根....(33)
5.3 用统计实验法求方程根的算法 ......(34)
5.4 用统计实验法求方程根的实例应用 ........(35)
5.5 用统计实验法求方程根小结 ....(41)
5 统计实验法求方程的根
5.1 用统计实验法求方程的根简介
求非线性方程 f ( x) 0的根有很多常见的方法,并且很多已经用各种计算机语言编制了标准程序,就像本文中的两类高阶迭代法,但通常的方法的收敛性,收敛速度与初值的选择密切有关。而我们选择初值通常是很困难的,如果选择错误,会使迭代不收敛或收敛速度慢。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所谈到的统计实验法对初值的0x 要求很低,它的收敛速度是随机的。实例表明,它的收敛速度是较慢的。但该方法在其它方法不能求根成功时,是最可能求出方程根的备选方法。它是以损失速度换取求根的成功的方法。随着计算机的高速发展,收敛速度慢这一缺点变的微不足道。使用统计实验法时,应该明确几点:首先,初值的选择和 rand 函数随机值的范围,非常关键;其次,精度的选择也非常关键;最后,收缩比例 p 和迭代次数在该算法中发挥了次要作用。刚开始时,rand 函数随机值范围应大,精度应该低,这样可以较易选出满足条件的方程的近似解。之后为了提高根的精度,可以把rand 函数随机值的范围变小,精度应该变高,这样可以提高近似根精度。不过,无论哪种情况,迭代次数越大越好。
……………
结论
(1) 在本文第三章,给定了函数具体形式和初值,只要选择的精度不是很高,步长设计合理,自行设计的双向索根算法可以很容易的找到离初值点最近的根或有根区间;并且用该法还可以隔离出特定区间内的所有根。
(2) 第二类高阶迭代法可以达到五至七阶的收敛速度;当为七阶时,效率指数很是让人满意;数值实验验证了推导理论。
(3) 当随机生成值函数能够在要求的区间平均取值,精度要求不高时,统计实验法可以实现根的隔离。当随机生成值函数能够在较小的区间平均取值,精度选择得当,统计实验法可以逐步的求出满足一定精度的根。
……………
参考文献(略)
经济统计学硕士论文篇六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我国的通讯行业自 1994 年经历企业化并引入行业内部竞争以来,发展与改革的步伐逐步加快。在经历了通讯业务剥离、南北电信业务分割等一系列的改革与重组后,在 2008 年形成了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为主的、三大企业共同发展的局面。在经历了这一次的改革重组后,占市场份额超过 50%、拥有绝对主导地位的电信业企业已经不存在了。这样的局面就导致了,各大电信运营商所面对的市场竞争和争夺客户的战事越演越烈,寻找如何能有效的保持市场份额、稳定营业利润、使得企业可以长久的发展的战略,是各大企业现阶段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大电信营运商之间的产品趋于高度同质化,特别是语音通信产品的市场竞争程度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状态。在现阶段,各大运营商处于产品高度同质化的品牌营销阶段,虽然表面上企业的基础竞争仍然表现为产品之间的竞争,但是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企业的竞争更主要的是表现在对终端客户的争夺上。“客户就是上帝”一直以来都是服务行业为了能长久发展而在提供服务时所必须尊崇的宗旨,正因为这一宗旨就促使企业将争夺尽可能多的客户作为其制定计划的出发点。这一行为尤其会发生在电信运营商新业务推广时所制定的初期营销策略中,比如移动对 GSM 业务的推广,电信对 3G 业务的推广等等。然而,绝大多数的企业在新业务的推广过程中,无暇顾及对已拥有的客户提供服务所能得到的满意度,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客户的流失,而客户流失问题会对企业的经营发展、业务收入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样的结果就导致各大通讯企业陷入一个困境——一边是大量的新客户开始选择该企业的商品或服务,而另一方面则是享受了一段时间商品和服务的客户却在不知不觉的消失。如果将企业的客户拥有量比喻成一个蓄水池,那么争夺来的客户和流失掉的客户数量出现过分的偏差时,就好似进水量和出水量的不平衡,蓄水池中的存水量必然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企业的利润会发生变化,甚至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运营。
……………
第二节 电信客户流失预测研究综述
一、 客户流失问题的影响因素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商品的交易还是服务的提供,只要想企业能够得以持续的发展,都是需要采取一定策略扩大市场份额来积累资本从而进行扩大再生产。这样客户流失就成了企业能够持续经营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由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多样性,就导致了影响客户流失问题研究指标选择的复杂性。S.J. Backman and J.L. Crompton(1991)通过四象限图的形式来表示客户对于企业的忠诚度情况,如图 1.1 所示。他们认为客户的忠诚度应当从行为与态度两个方面进行刻画。通常研究客户的忠诚度主要是从客户消费行为的持久性、牢固性和稳定性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客户持久性反映的是客户从选择一个企业到最后消费行为停止的时间长短。客户牢固性表示的是客户消费行为因受某种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动可能性。牢固性高的客户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较小,大部分会始终选择同一家企业的商品或服务;而有些客户,他们只有在促销、打折或大规模宣传攻势时才会选择购买某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这就表明他们的牢固性相对较低。客户稳定性是客户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的周期和频率的表现,每隔一小段时间就购买一次该企业产品的客户被认为他的购买行为是稳定的,而那些偶尔购买、购买时间随机的客户则被认为是不稳定的。这三个指标综合起来可以反映客户的忠诚度,是一个很好的对客户忠诚度进行描述的方法,因此很多对于客户关系管理的研究都是基于此篇文章的基础上展开的。赵莽(2006)将客户保持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认为客户满意度、客户忠诚度、提供服务的公平性和客户归属感是影响客户保持行为主要因素,还进一步提出了只有当客户从态度和行为两个方面同时对企业产品或服务忠诚时,他们才会长久的保留在客户名单里面。接着以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为切入点,找寻了与客户保持相关的因素,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以确定影响客户保持的主要因素。
…………
第二章 基本模型的介绍
第一节 广义线性模型(GLM)
广义线性模型与传统线性回归模型相比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误差项的分布不同——广义线性模型的误差项是服从指数分布族,而传统线性回归模型是基于正态分布假定。广义线性模型并不要求随机变量的均值是解释变量的线性函数,仅要求它以某一种连接函数的形式将其关联起来。这样,就使得在实证分析时所建立的模型更加贴近处理实际问题,适用范围更加广阔。第一阶段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统计学中的一些预测方法,这是 21 世纪初客户流失预测的主流方法。该类方法主要包括决策树、Logistic 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贝叶斯分类器(Native Bayesian Classifiers)和聚类(Clustering)。该类方法可以对定性或定类变量的客户数据进行分析,并且所构建的模型具有较强的解释性。邱义堂(2000)采用 C4.5 决策树方法对台湾某公司 GSM 系统行动电话客户进行分析研究,得到的结果显示该模型能在 10%的客户群中预测50%以上的流失客户。Louis(2002)引入决策树算法构建客户流失预测模型,并与 Logistic 回归、判别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Cardeln(2003)等人采用决策树(Tree-Net)对美国某公司的客户进行了流失预测,不仅获得了较高的命中率,还得到了有效识别客户流失的规则。Nath(2003)采用贝叶斯分类算法计算出了未来两个月内客户流失的概率;Yang Yiming(2004 )等人利用序列聚类方法,对仿真客户流失进行了非监督分类。
……………
第二节随机效应(Random effects)
在统计应用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分组数据。有的时候,分组的结构很简单,每个样本只属于一个分组,在数据中只显示了一个分组变量。而更多的时候,数据集是拥有一个高维的或者嵌套的结构,更或者是包含了纵向或者空间的信息。所有这样的数据,每个组内的观测值的相关关系都是一样的,因此假设每个观测值都是独立的进行分析就是不适合的。对于这样的分组结构的数据,使用随机效应来衡量组与组之间的差异是最普遍和最便捷的方法。固定效应是一个要通过数据来估计的未知常量。而固定效应参数的求解方法被广泛的应用于线性和广义线性模型中。相比较来说,一个随机效应就是一个随机变量。我们并不需要估计随机效应,而只是要估计用来描述随机效应分布的参数。如何确定什么时候用固定效应什么时候用随机效应,我们需要进行一些分析。有些时候这个选择是很明显的,但是在一些情况下,合理的统计量可能是不同的。在一些分析中,随机效应被简单的用于反映数据中一个确定的相关结构,并且能明确的显示通过什么样的选择级别将样本从总体中选择出来。Gelman 重新备注了对于随机效应的不同定义,并且找到了一个特别直接的方法用来解决如何选择使用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的困境——他给出的意见是大部分的情况都使用随机效应。
……………
第三章客户流失预测实证分析.... 25
第一节模型建立前的准备...... 25
第二节基于 GLM 的客户流失预测的模型...... 29
一、GLM 模型的估计....29
二、GLM 模型的预测....31
第三节基于 GLMM 的客户流失预测的模型..... 34
一、GLMM 模型的估计.........34
二、GLMM 模型的预测.........37
第四节本章小结........ 38
第四章模型比较.... 40
第一节常用模型评价指标...... 40
第二节改进的模型评价指标.... 46
一、错分代价与改进的准确率 .......46
二、模型比较分析——改进指标 .....47
第三节本章小结........ 50
第五章结论及展望........ 51
第一节本文的主要结论........ 51
第二节政策和意见...... 53
第三节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55
第四章模型比较
第一节 常用模型评价指标
在模型评价的过程中,常用的策略是选择一些通用的指标,对不同模型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通过比较不同模型的评价指标值,来辨别模型的优劣从而选择适合的模型。对于分类问题的模型性能的评价有很多的方法,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采用计算预测正确率或者错判率,即计算正确分类的样本占所有观测样本的比例,与此同时错判率就可以表示为:错判率=1-正确率,比较模型的优劣就是比较正确率或者是错判率的高低,从而选择较优的模型进行后续工作。除了这个基本方法外,模型评价指标还有 提升率、收益率、精确率、覆盖率和两类错误率等。为了进行模型比较的分析,本文除了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和广义线性模型对客户流失问题进行预测模型的建立外,还采用了一些常用的数据挖掘的方法进行问题的分析,例如决策树中的 CHAID 算法、分类回归树算法、QUEST 算法,以及人工神经网络中的多层感知机算法。下面将简单的介绍这些算法的原理并给出分析的结果。决策树算法着眼于从一组看似毫无关联的样本数据中推导出一些分类的规则。在一棵决策树当中,根据样本的条件和属性得出的结论在决策树的叶节点上,而其所依据判断的属性则表示在非叶结点上,而结点向下的分支对应属性的属性值,叶节点就表示的是样本的所属的类别。
…………
结论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是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框架下,构建客户流失预测模型,通过得到的模型找寻出适当的客户流失问题的影响因素,从而为电信企业的电信客户挽回策略提供依据。由于广义线性混合模型结合了广义线性模型和线性随机效应模型两种算法的优点,同时也使得建立的模型更加的符合实际问题的研究,因此考虑将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引入客户流失领域的研究中,不仅为电信客户流失问题的分析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也拓宽了广义线性混合模型的应用领域。为了能进一步的证明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对于客户流失问题的适用性,后又采用昆明市电信客户数据进行了客户流失预测模型构建的实证分析研究。由于在描述统计部分对两个地区的客户月话费消费额的分析以及对两个地区分别建立流失预测模型,发现地区间的流失行为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考虑将地区因素设定为随机效应加入广义线性混合模型的构建中进行分析。得到的预测模型无论是采用传统评价指标,还是使用加入了错分代价而构建的评价指标,都显示出了较优的预测精度。
……………
参考文献(略)
经济统计学硕士论文篇七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近年来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水声通信已经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但由于水声信道中存在着时变、多径效应等复杂特性,造成接收端存在着严重的码间干扰(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ISI),从而降低了信息发送的速率和可靠性。因此为了消除码间干扰,提高水声通信质量,需要采用均衡技术来消除。传统的自适应均衡技术需要对接收端发送训练序列以达到让均衡器收敛的目的,此技术虽然可以跟踪信道变化,补偿信道特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码间干扰,但是所发送的训练序列占用了大量的带宽,无法满足人们对水声通信高速率和大容量的传输要求。盲均衡技术因其不需要发送训练序列的优点而成为了水声通信领域研究的热点,盲均衡技术无需外部提供系统期望响应,就可以在均衡器的输出端产生误差信号,系统期望响应由该误差函数通过非线性变换得到,传统盲均衡算法虽然结构简单,计算量较小,但其收敛速度慢,稳态误差大的缺点越来越不满足人们对实时水声通信的要求,因此对于收敛速度快,稳态误差小且只需要较小计算量代价的盲均衡算法的研究已经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课题。
…………
1.2盲均衡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自从日本学者Y. Stao于1975年提出盲均衡概念之后,盲均衡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许多专家学者对盲均衡算法进行发展和改进,提出了多种盲均衡算法以适应不同的通信要求,下面列举近年来前人所研究的几种盲均衡算法。CMA对信号进行均衡时存在着收敛速度和稳态误差之间的矛盾,为了使CMA在获得相同稳态误差的同时收敛速度也有所提高,将WT引入到CMA中,利用WT对信号良好的去相关性,加快算法的收敛速度,设计出性能良好的均銜器,得到基于正交小波变换的盲均衡算法(Wavelet Transform Constant Modulus Algorithm, WTCMA),此算法有效克服了CMA均衡之后收敛速度和稳态误差之间的矛盾。分集技术[23~24]的基本思想是把接收的多个衮落独立的信号加以处理,综合利用这些信号的能量改善接收信号的质量,也就是使同一信息通过多个统计独立的信道到达接收机。分集技术对各径信号进行及时跟踪,从而对更多的信号分量进行处理,可以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因此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也可用于水声通信。将分集技术引入到盲均衡算法中,得到基于分集技术的盲均衡算法(Constant Modulus Algorithm based on persity, DCMA),利用分集技术克服信号传输过程中的多径效应,减小信号的衰落,从而减小了剩余误差。法神经网络具有较好的模式识别能力[25~"26],但不能对所做的决定做出合理的解释,模糊逻辑系统具有较好的不确切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合理地解释自己所做的决定,但不能自动获取它以之作决定的规则。而结合两者特性的模糊神经网络[27~28]有效地克服了各自的局限性并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优点。将模糊神经网络与盲均衡算法相结合,得到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盲均衡算法(Constant Modulus Algorithm based on Fuzzy Neural Network, FNNCMA),该算法同时利用了模糊规则和神经网络两者的优点,使算法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和更小的稳态误差。
……………
第二章a稳定分布噪声
2.1 a稳定分布及其特点
a稳定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相比高斯分布具有更厚的拖尾,是广义的高斯分布,更适用于对具有尖峰脉冲特性的信号和噪声建模,并且特征指数a可以控制不同的拖尾厚度,从而适用于不同特征的信号。a稳定分布的理论依据源于中心极限定理。由经典中心极限定理可知,将无穷多具有有限方差、独立同分布的高斯分量之和近似为高斯分布。又由广义中心极限定理可知,对于无穷多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不管各独立同分布分量的方差是否有限,它们的和都将收敛于a稳定分布,因此对于很多被视为独立同分布变量之和的信号或噪声都可以使用a稳定分布模型。a稳定分布的另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其稳定性质。稳定性质是指具有相同特征指数的两个独立稳定随机变量的和也是稳定的,并且它们具有相同的特征指数。a稳定分布是唯一具有这一稳定性质的分布。稳定性质对于随机噪声的建模具有重要作用。
………
2.2 a稳定分布随机变量的产生
由矩理论可知,统计矩是随机信号的一个重要特征,其谱分布可以从零阶一直延伸到无穷阶。如果我们以二阶统计矩为一个分割点,二阶以上的统计矩称为高阶矩(Higher Order Moment, HOM). 二阶以下的统计矩称为分数低阶矩(Fractional Lower Order Moment, FLOM)分数低阶矩又称为分数低阶统计量。传统的盲均衡算法都是利用信号的二阶及以上统计量对其进行分析与处理,处于高斯噪声中的信号,只存在二阶及以上统计量,此时利用基于信号二阶统计量的均方误差准则对信号进行盲均衡处理是可行的,而对于a稳定分布噪声中的信号,只有分数低阶统计量存在。此时基于信号二阶及以上统计量的盲均衡处理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是用一种基于分散系数的最小分散系数准则代替均方误差准则定义盲均衡算法的代价函数,通过对分数低阶统计量的最小化来寻找算法的最优权向量。近年来,分数低阶统计量因其良好的铺性而成为了信号分析与处理的重要工具,受到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
第三章a稳定分布噪声下的盲均衡算法.......1 10
3.1基于分数低阶统计量的盲均衡算法.......1 10
3.1.1常数模算法 .......111
3.1.2基于分数低阶统计量的常模盲均衡算法.......11
3.1.3算法仿真实验.......1 12
3.2基于分数低阶统计量.......1 13
3.3本章小结 .......115
第四章基于分数低阶统计量的小波频域盲均衡算法.......16
4.1基于分数低阶统计量的频域盲均衡算法.......1 16
4.2分数低防1充计量的小iii常数.......117
4.3本章小结 .......120
第五章基于分数低阶统计量的小波频域多模.......122
5.1加权多模盲均衡算法.......1 22
5.2基于正交小波变换的频域加权多模盲均衡算法.....26
5.3基于低阶统计量的小波频域加权多模盲均衡算法.......132
5.4基于低阶统计量的小波硬切换判决频域.......1 36
5.5本章小结.......1 42
第八章基于低阶统计量的模糊神经网络频域盲均衡算法
传统常数模算法都是釆用基于数学理论的步长调整方法,该方法虽然能够较好地克服算法收敛速度和收敛精度之间的矛盾,但是这样会使算法的计算复杂度增加,减慢算法处理信息的速度,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将模糊推理理论与神经网络结构相结合,构造了一种基于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的常数模算法(Constant Modulus Algorithm based on Fuzzy Neural Network, FNNCMA),该算法具有自动调节常规常数模算法迭代步长的功能模糊神经网络通过结合模糊理论和神经网络的优点,采用模糊数学中的计算方法和模糊化运行机制,使一些处理单元的计算变得较为简便,从而加快了信息处理的速度、加强了系统的奔错能力增强了系统处理信息的手段、扩大了系统处理信息的范围和能力,此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信号处理的各个领域。
……………
结论
在以往对信号处理领域的研究中,环境噪声都被假设为高斯噪声,这种假设对描述信道噪声特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且也易于在理论上对其进行分析。然而在实际的自然界环境中,很多噪声表现出较强的脉冲特性,它们并不服从高斯分布特性,可以使用a稳定分布对这类噪声进行描述。传统的盲均衡算法都是在基于高斯噪声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然而在a稳定分布噪声中,信号并不存在二阶及其以上统计量,此时基于高斯噪声模型的盲均衡算法已经不再适用,对于《稳定分布噪声,信号的分数低阶统计量是存在的,因此可以采用分数低阶统计量对信号进行盲均衡处理。通过研究更适用于《稳定分布噪声环境的盲均衡算法,可以为水声通信提供更实用的参考价值。本文以分数低阶统计量为基本工具,在前人研究的分数低阶统计量盲均衡算法的基础上,结合正交小波变换、快速傅里叶变换、硬切换判决算法、模值变换、自适应均衡算法等工具,研究了几种适用于a稳定分布噪声的小波频域盲均衡算法.
……………
参考文献(略)
经济统计学硕士论文篇八
1 引言
1.1 极端降水的研究状况
早期人们对极端降水事件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频率和强度的变化上,随着人们对极端降水事件认识的深入,人们开始关注研究极端降水的成因机制及年际变化原因,并进一步研究其可预测性。对于极端强降水,很早以前国外学者就开始关注并做了大量的研究。欧盟的STARDEX 计划定义了几种极端气温和极端降水的指数,对欧洲的极端天气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极端气温和极端降水的变化趋势及其变化的可能原因,并用模式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变化进行了预测。IPCC 的第 4 次评估报告(2007)指出,在过去 50 年中,极端天气事件特别是强降雨、高温热浪等天气事件呈现不断增多增强的趋势,预计今后这种极端事件的出现将更加频繁。国外许多学者对极端降水事件的研究发现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强降水事件极有可能以更大比例增加在总降水量增大的区域, Brunetti 等(2001)、Karl and Knight(1998)、Stoneand Weaver(1999) 和 Yamamoto and Sakurai(1999)等对各自国家区域的降水研究都证实了上述结论。Milly 等(2002)在对 20 世纪的气候变化研究发现,北半球大陆中高纬度降水整体上呈增加趋势,大部分地区降水增加了5%-10%,极端降水事件的频率上升了 2%-4%,大洪水事件也呈增加趋势。Kunkel(2003)分析发现,美国大部分地区的大雨和暴雨频率显著增加,其中美国东部地区在 20 世纪后 30 年增加最显著。
……………
1.2 河套地区降水及强降水的相关研究
与其他地区的极端强降水研究相比,对河套地区以及整个黄河流域的强降水的针对性研究较少。杨金虎等(2007)对中国西北汛期极端降水分析发现,中国西北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次同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有很大的差异。卢敬华(2002)等用月降水资料分析了长江黄河流域上中下游汛期重旱涝的气候特征。孙安健等(2003)利用黄河中游地区 15个台站 7-9 月的月降水量资料讨论了黄河中游汛期的旱涝气候特征,发现黄河中游地区严重雨涝主要发生在盛夏 7、8 月份,严重雨涝和严重干旱表现为年代际的气候振荡。周连童(2008)分析了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及其对应的大气环流变化特征,发现华北地区夏季降水自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开始明显减少,当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偏多时,华北地区上空 700 hPa 为气旋型环流异常,并出现偏南风异常,上升气流加强,水汽输送辐合。孙即霖和宝乐尔其木格(2012)分析了黄河流域降水异常与渤海﹑黄海水温,大气环流异常,入海流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黄河流域降水水汽输送受孟加拉湾水汽输送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风场影响,副高偏西不利于黄河流域降水,巴尔喀什湖附近异常低槽的发展有利于黄河流域的降水。李春等(2012)研究发现黄河河套地区的夏季降水和北太平洋东部亚热带的海温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并进一步分析了北太平洋东部亚热带的海温的异常是如何通过遥相关波列影响河套地区降水的,此外李春和曾刚(2013)还就 ENSO 影响河套地区秋季降水的可能性机制进行了分析。钟梅岭(2006)等利用多年各月降水资料对河套地区及其邻近地区降水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发现近 40 年河套地区降水有减少趋势,而且东南部略快于西北部;20 世纪 60 年代、80 年代降水相对偏少,70 年代 90 年代降水偏多,但 90 年代末期、21 世纪初降水又有回升趋势。Ding and Wang(2006),在分析北半球夏季的全球性遥相关时,选取 200 hPa的位势高度夏季异常年份进行了分析,发现整个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存在一明显的波列,相应的年份夏季印度半岛北部以及我国华北地区(黄河中下游)降水明显偏多;陈晓光,朱乾根,徐祥德(1993,1996)初步分析了河套华北地区旱涝前期的环流异常和遥相关机制,探讨了河套华北地区旱涝前期的环流异常与大西洋海温异常的关系;Yu 等(2012),在东亚和西北太平洋和夏季季节性天气预测的极限性发现,丝绸之路波列的存在能较好的解释 2010 年东亚夏季气候异常。
…………
2 资料和研究方法
2.1 资料
(1)站点资料为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中国大陆 740 个台站 1960-2009 年的逐日降水资料,根据台站资料的缺测情况,从中筛选出 537 个站点。河套地区选取的范围为 37。N-41。N,104。E-112。E,选取区域内 40 个站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夏季取 6,7,8 三个月。图 2.1 为选取的中国 537 个气象台站分布,图 2.2 为选取的河套地区区域范围及 40 个站点分布。
(2)格点资料由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国家大气中心(NCAR)提供的 1960-2009 年逐日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为 2.5。×2.5。,要素场包括位势高度,纬向风场,经向风场,比湿。
……………
2.2 研究方法
2.2.1 极端降水阈值的确定
本文对极端降水阈值的选取是这样的:根据每一个测站的日降水量定义不同台站极端降水事件的阈值,其具体的方法是,把研究时间段内的所有降水日(≧0.1mm)的日降水量按升序排列,取第 95 个百分位值的对应的日降水量定义为极端降水事件阈值,如果某站某日的降水量超过了该站极端降水事件的阈值,则认为该站该日出现了极端降水事件。本文中极端降水的统计分析研究主要是以极端降水事件(极端降水日)作为研究对象,此外文章中以极端降水事件为基础,还采用了其他指标来描述极端降水,有:极端降水日降水总量占降水总量之比;以及以发生极端降水事件站点的个数的多少定义的区域性极端强降水。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也称特征向量分析,或者主成分分析,是一种提取主要特征向量的方法,常用于气象和海洋场的分析,例如降水场,海温场,应用非常广泛。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是对变量场进行时空分解,时间系数就是变量的主成分,空间函数就是主成分的系数。EOF 分解的优点有:没有固定的函数,能在有限区域对不规则分布的站点进行分解,展开收敛快,很容易将变量场的信息集中在几个模态上,分离出来的空间结构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
……………
3 中国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12
3.1 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空间分布特征....12
3.1.1 夏季极端降水事件阈值与频次的空间分布......12
3.1.2 夏季极端降水事件变化趋势空间分布........14
3.2 极端降水事件频数时空变化特征....15
3.3 本章小结........18
4 河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的基本特征....19
4.1 河套地区夏季降水的基本特征........19
4.1.1 河套地区夏季降水基本气候特征....19
4.1.2 河套地区夏季降水的时空主模态....20
4.2 河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的基本特征......22
4.3 本章小结........28
5 河套地区夏季区域极端强降水基本特征....29
5.1 区域极端强降水日选取........29
5.2 区域极端强降水的时域特征......30
5.2.1 区域极端强降水日极端降水站点统计分布......30
5.2.2 区域极端强降水日数年际变化特征......30
5.2.3 区域极端强降水季节内变化特征....31
5.3 河套地区区域性极端强降水年际异常环流背景....31
5.4 本章小结........33
6 区域性极端强降水水汽输送及环流演变特征分析
河套地区处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地带,河套地区的强降水水汽来源于哪,强降水发生时水汽输送异常又具有什么特征,本章将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进一步分析河套地区区域性极端强降水发生时的中期环流演变特征。在前一章中选取的 53 个区域极端降水日基础上,本章中在对区域极端降水日的气象要素场进行合成分析之前,对 53 个极端降水日进行了筛选,区分了两个强降水日是否为同一次降水过程,规定两个强降水过程之间的间隔必须大于 3天,对于一次降水过程的几个强降水日,则选取其中单站出现降水量最大的那天,最后从中选取 50 个强降水过程个例。对于区域一般降水过程的选取,参照第五章中区域极端强降水日所选的区域范围,规定区域内有不少于 10 个站点出现有效降水(≥1mm)但没有站点出现极端降水,则定义该日为河套地区一般降水日。在进行合成分析时,进一步去掉和强降水日属于同一次降水过程的一般降水日,此外若某次降水过程中含有几个一般降水日,则选取其中降水站点数最多的一天,最后满足以上条件的总过有 67 个一般降水日个例。
……………
结论
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极端强降雨事件时有发生。河套地区处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地带,极端强降水具有较强的突发性。本文首先利用中国 740 个台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国际上较为常用的百分位值法定义了极端降水事件,分析了我国夏季的极端降水的时空特征,发现中国河套地区一带的极端降水事件具有显著特点,然后选取河套地区40 个台站近 50 年夏季逐日降水资料对该地区的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定义了区域性极端强降水,选取区域性的极端强降水日,采用合成分析方法分析其水汽输送和环流演变特征。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我国夏季极端降水阈值的空间分布与降水量的分布相似,呈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大的空间分布特征,夏季极端降水事件频次的空间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大体呈现由北向南增加的分布特征;近 50 年极端降水事件西北地区东部,淮河流域,长江以南地区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在华北地区,极端降水事件呈显著减少趋势;EOF 分析发现中国东北东部,华北地区,河套一带,华南以及东南沿海一带与中国其他地区呈反向变化特征是中国夏季极端降水事件异常的主要空间模态。
……………
参考文献(略)
经济统计学硕士论文篇九
第一章 绪 论
1.1 背景及选题意义
随着工人阶级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工会组织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东营市总工会是山东省地方级总工会,目前,全市下辖 5 个县区总工会、2 个开发区总工会、15 个产业(系统)工会,26 个市属基层工会,40 个乡镇(街道)总工会。据统计全市现有大中小型企业 11048 家,职工 643790 人,已建会 7250 家,会员541953;党政机关、事业单位 1102 个,全部建立工会组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和会员相对固定,大中小型企业基数大,变动相对较大,每年都有新建企业和破产倒闭企业。近年来,东营市总工会在工会组织建设的统计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完善,由原来的 Excel 表到统计软件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规范了统计管理。但是现在使用的软件是全国总工会开发的,在针对性上还不能满足东营市的实际需要。一方面,随着东营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类型不断增多,相对应的组织分类也不断丰富。另一方面,我市所辖的 40 个乡镇(街道)都已成立总工会,工会统计年报调查软件无法普及到乡镇这一级,而乡镇街道是直接与企业和基层工会接触的关键环节,他们不能直接参与统计就造成了统计结果不全面、不及时。因此,及时有效的掌握工会组织建设工作的进展情况,为工会各项工作决策提供准确的统计数据资料,是工会科学有效开展工作的需要。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东营市工会组织建设管理需求为研究背景,开发适合东营实际的工会组织建设统计管理软件,基础数据以 2011 年开展的全市“广普查、深组建、全覆盖”集中建会行动普查数据为主,结合乡镇(街道)所辖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随时更改录入,及时更新数据库,对全市工会组建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准确掌握全市工会组织建设发展情况,为工会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资料。
……………
1.2 国内研究现状
经过调查发现,目前用于工会组织信息管理工作的系统有两个,一个是全国总工会开发的全国非公企业工会组建动态管理软件,2009 年 7 月份正式启用,它是将原有的“全国非公企业法人数据库”与“全国小型非公企业工会联合会数据库”进行了关联,其出发点是,因为当前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绝大多数已建会,而非公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但其数据不清,所以全总以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企业法人单位数为依据,把数据导入到数据库中,由各级工会进行普查核实,然后建会。其优点是数据全,缺点是此数据是由统计部门统计的,都为预置数据,因考虑当地经济发展和政绩等因素,已经停产或不存在的企业、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也包含在内,但其数据库不能结合多种因素来实现,如其经营形式停产、半停产、不存在等条件不存在,不能及时修改;当前实际存在,但数据库中没有的不能及时增加,数据库中有但不存在的不能及时删除,不便于数据的更新和准确掌握建会情况。另一个现用的软件是工会统计年报调查软件,这个软件统计的是已建会的各级各类单位情况,包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由各级工会自下而上填写统计,按照地域区间进行分类,每个单位一个代码,由上级工会下分区间,基层工会根据个数填写。其优点是数据详细,不会重复统计。缺点是它是一个有组织的年度报表,只能反映年度某一时间点的工会组建情况,不具有动态性和指导性。由此可见,以上两个管理软件,虽然技术先进、功能繁多,但都不是专门针对东营市工会的实际管理情况进行开发的,作为地市级的工会机构,对工会组织建设的管理和统计缺乏自主性,在功能上也存在一些不足。因此,设计和实现一个适合东营市工会的实际管理系统软件已经是势在必行了。
……………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
2.1 系统的概述
工会组织建设统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工会组织管理,通过总结现有工会信息管理系统的优缺点,根据东营市工会组织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求,以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为依托,采用流行的 Java 开发工具和技术,来开发基于 Web 的工会组织建设统计管理系统,以实现工会统计管理工作的网络化、科学化和高效化。本系统设计考虑到工会各部门的多样性要求,以满足东营市工会各部门的多样性需求。通过业务模型图可以看出系统的模块包括:连接管理模块、报表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通知管理模块、站内提醒模块和注销六个模块。在系统中,对每个模块的功能逐一实现。系统管理模块,它与其他模块不同,即要管理工会的各种信息,又要管理企业的各种信息,为了方便用户的管理和使用,本系统将企业信息和工会信息分开管理,每个子模块都具有查询和统计功能,这样就增大了系统的实现难度,但是方便了用户的使用需求[19]。
…………
2.2 系统目标和解决的问题
本系统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网络平台,实行网上数据报送和管理。市总工会、各县区、开发区、市产业(系统)、乡镇(街道)工会组织都建立各级别的用户帐号和密码,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对工会组织情况进行及时更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动态管理。本系统主要是实现建会和未建会单位基本信息的添加、修改、查询、统计、报表的导出等功能。以完成工会组织建设统计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本系统解决以下几个主要问题:工会组织管理统计过程中涉及到许多基础数据,这些基础数据包括企业基础数据、基本情况,工会基础数据、基本情况,对于这些基础信息要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进行增加、删除、修改等处理[5]。工会和企业的数据统计,准确掌握工会组织建设情况。一是能够及时查找全市各单位的基本情况,如单位名称、地址、性质、投产开业时间、产业类别、经济类型、产业结构代码、职工等相关信息。二是能够准确查找全市工会组建情况,如全市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工会组建数量,未建会单位数量及基本情况;建会单位工会基本情况,包括工会组织机构情况、工会会员、工会工作人员、工会基本工作开展情况等。
……………
第三章 系统的架构设计.... 15
3.1 系统设计目标和原则....... 15
3.1.1 系统的设计目标 .... 15
3.1.2 系统的设计原则 .... 15
3.2 系统技术架构设计...... 16
3.3 系统运行环境.... 17
3.4 系统部署架构.... 17
3.5 系统逻辑架构.... 18
3.6 系统总体功能架构...... 19
3.7 本章小结....... 22
第四章 系统的详细设计.... 23
4.1 系统体系结构.... 23
4.2 系统建模....... 24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31
4.3.1 系统数据库逻辑结构 ...... 31
4.3.2 系统数据库的物理结构 ....... 32
4.4 本章小结....... 35
第五章 系统的实现....... 36
5.1 系统的总体实现..... 36
5.2 连接模块的实现..... 38
5.3 工会数据管理功能的实现.... 39
5.4 数据查询统计功能模块的实现...... 43
5.5 系统用户权限管理的实现.... 47
5.6 报表管理功能模块的实现.... 50
5.7 本章小结....... 52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测试目的及背景
工会组织建设统计管理系统在充分考虑用户对工会组织建设情况、企业发展情况的统计分析需要和具体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制作而成,其强大的功能和便捷的操作将提供给广大的工会管理人员科学有效的数据和分析。因此,系统运行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工作的效率和工会的形象。根据东营市工会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系统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缺陷,系统在设计和实现完成之后,通过广大测试人员对系统进行测试,尽早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更正,使系统能够顺利的满足用户的需求是我们进行系统测试的目的。系统测试工作始终贯穿于系统开发的全过程,通过系统测试工作,使系统的开发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本系统采用B/S和C/S混合结构,选用一台IBM Systemx3400(797452C)主机搭建服务器端,用普通电脑为客户端,网络环境是东营市工会网。
………………
结论
经过近一年的分析、设计和实施,工会组织建设统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工作已初见成效。在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中,我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认真做好项目实施的每一个环节,学以致用的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应用到实践中,同时也体会到了项目分析、设计工作的不易与艰辛。本论文以方便、实用为出发点,在分析现有工会组织管理工作的基础上,根据东营市工会组织管理工作的现实需求,采用 RUP 作为开发软件的方法,使用统一建模语言 UML 作为描述语言来进行分析设计,采用了 Java 技术作为平台架构,结合并运用了 SQL Server2005 数据库。通过以上设计,实现了一个基于 B/S和 C/S 混合体系结构的工会组织建设统计管理系统。本文在阐述上是按照软件具体开发流程、工会在组织建设统计管理系统需求方面的分析,系统的架构设计、详细设计以及设计实现、功能测试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文章根据工会“广普查、深组建、全覆盖”行动的真实情况,通过充分广泛搜集资料和走访,从而对工会组织建设统计管理系统的需求做了深入实际的调研,在此基础上对系统进行了设计,具体分析和设计了连接管理、系统管理、报表管理、通知管理等功能模块。在对系统的功能设计基本完成以后,又对系统的运行进行了测试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对系统在测试中出现的问题及不足进行调整,改进提高了系统整体功能。
……………
参考文献(略)
经济统计学硕士论文篇十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利率是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特别是宏观的经济调控,一般由各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控制调整,比如在中国是中国人民银行,在法国是法兰西银行或者欧盟央行决定。作为央行货币政策中的重要一员,利率调控经济的作用体现在控制通货膨胀和信贷控制上,需要刺激经济增长(前提是通货膨胀在合理控制范围内)时,可以适当调低利率,放宽信贷政策,反之则提高利率,当然宏观经济调控一般都是组合拳模式出现,很少单独调整某种工具。总而言之,利率在我国乃至国际上都是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1]。利率作为一种宏观调控手段是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之一。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循序渐进的扩大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自主权,在国内各金融机构(例如银行业监督委员会、保险业监督委员会成立等等)优化改革,同时国内利率市场化逐步向前推动的大背景下,人民银行作为央行,势必通过各种经济政策工具间接调控,进一步引导利率发挥金融资源配置功能,提高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功能。同时利率定价自主权也带来了一定的运行风险,需要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进行汇总统计,掌握实际利率水平,不断优化利率政策。
……………
1.2 利率统计分析现状
1.2.1 发展历程
纵观近年来我国利率统计分析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也就是由市场资金供求来决定,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利率的有效传导、利率结构的优化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就是取消央行自主决定利率的权利,通过金融机构根据资金供求状况以及对市场波动的判断进行自主决策,最终形成以央行基准利率为基础,通过市场供求来决定的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最终实现利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为此需要逐步展开各项工作,包括:利率统计工作、利率分析工作等等。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首次尝试,中国央行在八十年代末期发布文件迈开贷款利率的步伐。1995 年,央行初步提出了利率市场化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在其后数十年中,央行出台一系列文件,政策,逐步放开贷款利率,从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到推出改革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从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到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浮动幅度,再到中资和外资金融机构,只要在中国境内开办的,都享受一样公平的外币利率政策。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各商业性金融机构包括城市、农村信用社已经 起一套基于利率市场化的风险管理制度。
2、继续推进,人民银行坚定人民币贷款利率市场化路线。随着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条件的不断成熟,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脚步也从未停止,2004-2005 两年间央行针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商行贷款利率上限、变革融资风险等等陆续推出四个重要文件、政策,积极推动了商业银行朝利率市场化方向发展。2004 年央行决定推出再贷款浮息制度,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制度,阶段性的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目标。2005 年完全放开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除存款利率上限、贷款利率下限、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外,进一步将所有有关利率的金融产品纳入到利率市场化进程中。
………………
第二章 J2EE 及相关技术简介
2.1 J2EE 简介
本系统采用 java 语言,java 平台编写,J2EE(2005 年之前的称谓)现在称之为 Java EE(Java Enerprise Edition),它是在 Java SE(Java Standard Edition)基础上,整合 Java SE 的技术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标准开发架构,主要用于企业级应用程序的开发。在 Java EE 开发中是以 B/S 作为主要的开发模式,提供了多种组件和多种服务,例如(Applet,Application Client,Web Container)等。除 JavaEE 之外,还有 J2ME 和 J2SE 两个版本,J2ME 一般用于智能卡类的非桌面系统,J2SE 相当于 Java EE 的前身,一般用于服务器级别的应用程序和服务,因本文所开发系统不采用以上两个平台,在此不多赘述。J2EE 架构来源于 J2SE 架构,其优势体现在 3 个核心部分上,分别是 J2EE 容器、J2EE 组件和 J2EE 服务,三大核心提供的组件和服务支持能满足应用程序所应对的扩展性高、可靠性高和可应用性强的要求。另外,JavaEE 还提供了对 EJB(适用于分布式开发)组件的支持,可以使开发者大大缩短开发周期,这也是 J2EE发展的一个方向[4]。J2EE 体系结构通过容器、组件以及大量的服务,为开发者提供了统一的开发平台,这对于降低开发团队的费用和程序复杂性非常重要,特别是多层应用开发上。JavaEE 架构的优势还体现在其扩展性和对其他应用程序的支持性上,大大增强了应用程序的安全机制,大幅度提高了应用程序的性能。
……………
2.2 MVC 架构
J2EE 中,最核心的设计模式就是 MVC(Model- View- Controller)设计模式,即模型、视图、控制器三部分。MVC 架构工作原理是用户发出请求,将所有请求交给控制层处理,由控制层调用模型层中的模型组件,通过这些组件进行持久层也就是数据库的访问,再将所有结果保存在 JavaBean 中,最终由 JSP 和 JavaBean完成页面的显示。模型层、视图层、控制层的关系功能结构图,如图 2-2 所示。顾名思义,视图层(View)的用处在于外观,界面,与用户交互的界面显示。页面一般来说是 html 界面,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 XML 和 Applet 也广泛应用在界面显示上,在本系统中采用的是 JSP 和 Applet。视图层的特点是只负责显示,无论采用何种界面,只是负责数据的处理(输入,输出),而不牵扯数据的逻辑处理,比如显示一张班级成绩单,视图层的作用是接受用户的显示请求,然后展示出来总之,视图层的任务是显示。生成客户端显示、交互的页面。由 JSP 负责处理页面的表示。只接受数据页面美工。
………………
第三章 银行利率统计分析系统需求分析.... 13
3.1 系统需求 .... 13
3.2 系统用例 .... 15
3.3 本章小结 .... 19
第四章 银行利率统计分析系统设计...... 20
4.1 银行利率统计分析系统设计概要 ...... 20
4.2 系统模块设计 ........ 24
4.3 数据库设计 ...... 28
4.4 本章小结 .... 36
第五章 系统实现........ 37
5.1 持久层实现 ...... 37
5.2 业务层实现 ...... 41
5.3 控制层实现 ...... 44
5.4 数据存储实现 ........ 46
5.5 系统登录界面和主界面 .... 50
5.5.1 系统登录界面 .... 50
5.5.2 主界面 .... 51
5.6 数据采集上报模块实现 .... 52
5.7 数据统计模块实现 ...... 54
5.8 报表生成模块实现 ...... 56
5.9 系统管理模块实现 ...... 61
5.10 用户管理模块 ...... 63
5.11 本章小结 ........ 65
第六章 系统部署和测试
6.1 部署环境
系统的部署环境分服务器端和客户端,服务器端的部署环境分为软件配置和硬件配置,软件配置方面操作系统安装 Suse linux 10.2,应用服务器为 Tomcat6.0.20,数据库系统为 DB2 V8.0,而且要求服务器必须能够正常流畅运行软件方面部署。针对软件环境的部署,对服务器端硬件配置的要求是 CPU 不低于四核 2.5G,内存不低于 4G,硬盘容量不低于 500G。客户端 PC 机的配置相对简单,能支持 IE6.0 以上浏览器即可,该软件支持Win XP,Windows 2000,Windows Vista 等操作系统。系统开发完成后,我们采用黑盒软件测试的方法对系统的各项功能进行详细测试,包括系统压力测试,并邀请系统使用单位采用各自历史数据进行测试,重点放在报表生成模块上,实践证明,采用后台处理报表生成,大大减少系统等待时间,满足了客户需求。总体来讲,用户登陆、报表查询、系统管理等模块基本上实现了业务需求,当然在系统测试过程中,我们根据测试人员反馈的 BUG,如页面显示不全,报表格式不准确等问题进行了及时修正,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应该说,从系统运行稳定性、数据安全性、处理高效性上,系统都表现的非常良好。下一步的工作是系统的扩展和维护,因为该系统的开发背景是利率统计试点,所以以后会根据利率政策的变化,实时根据需求对系统进行应用性拓展,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从总体上看,本系统的开发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系统稳定性良好。
……………
结论
随着金融机构改革和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在人民银行不断扩大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自主权的大背景下,需要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进行汇总统计,掌握实际利率水平,不断优化利率政策。银行利率统计分析系统的开发,为各金融机构利率数据的报备、统计实现了统一化,标准化和高效化,为决策部门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参考。本文的组织结构是根据各业务需求部门的需求汇总和开发人员实地考察,访谈,确定系统需求书,然后在开发组内讨论确定技术路线和开发目标。在第二章中简单介绍了本系统所用的技术和开发平台,如 Java EE,MVC 架构,DB2 等等,第三章和第四章是系统设计部分,详细设计了系统的各功能模块,并设计出各部分的系统流程和系统实例,确定了采用 MVC+JDBC 进行框架开发的技术路线。第五章是系统实现部分,也是重点部分,针对系统的重点部分(如数据库连接实现,DAO 层的 Spring 配置等)给出实现代码,第六章针对系统的各个功能进行了系统测试,及时修正系统存在的 BUG,从测试结果来看,我们开发的银行利率统计分析系统达到了用户的需求,实现了开发目标。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