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经济辐射力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9396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经济学论文,本文就是在国家明确建设武汉为国家中心城市的背景下,从区域中心出发,立足武汉城市圈,促进中部崛起,放眼全国,把武汉市的经济辐射作用最大程度的激发出来。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武汉居地理优势,位于长江中部、经济圈层中心位置,在辐射带动全国经济方面能够兼顾四方,同时水陆空交通发达,运输便利,地域广阔,适合资源聚集和产品输出,但是由于中部地区城市发展水平相当,缺乏能够领导地区发展的中心城市,导致中部发展受阻,周边城市恶性竞争,造成项目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局面,此次国家发改委能够同意建设武汉市为国家中心城市,也正是看到了武汉市在辐射长江中游方面的重要作用,把武汉和郑州共同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也显示了国家对支持中部崛起的决心。武汉市应当抓住此次机遇,以自身发展为前提,带动区域发展为使命,在新时期担当国家复兴战略的生力军。
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是 2005 年住建部在《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首次提出的,是我国城镇体系最高位置的城镇层级,其地位不言而喻。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聚集了一个区域乃至全国的优质资源,其中心地位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多个方面,不仅对内是区域发展的领头羊、辐射源,而且对外是国家的形象,代表国家城市发展水平。自 2010 年,我国确定第一批国家中心城市名单以来,这一名单多年未曾变化,一方面是由于集中力量发展少数地区,更能够带动全国经济发展,如果数量过多,则失去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初衷,破坏了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另一方面竞争国家中心城市的城市数量众多,大家都明确知道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地位,都想在政策上占得先机,频繁的变动也会引起地区发展的不安定。从 2016 年,国家发改委综合考虑发展时机,对这一名单进行了适当的扩充。成都、武汉、郑州、西安先后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根据地区发展需要,有的区域是双中心,如华北地区、西南地区,有的区域是单中心,如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国家中心城市的选取更多的是考虑区域带动作用,比如深圳和苏州,虽然发展实力很强,但是依然没有成为国家中心城市。
......................

(二)研究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一般来说,都市圈是城市发展的高级形式,而中心城市是都市圈的核心,是都市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国外对于都市圈和中心城市辐射力方面都有丰富的理论成果,相比较而言,人们出于对自己生活的环境的关注,中心城市的概念产生的更早一些。在城市发展早期,城市功能区的形成,主要是来自产业区位的划分。德国冯·杜能(Johann Heinrich Von Thunen,1783~1850)在其 1826 年发表的著作《孤立国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中,提出以城市为中心,农业分布呈圈层状向外扩散,也被称为“杜能圈”。在 1909 年,德国的另一位经济学家韦伯(Alfred Weber,1868~1945)出版了《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一书,阐述了工业的区位及选择,提出影响工业区位布局的三个影响因子运输、劳动力和聚集。区位选择理论实际上就是中心城市对外辐射的一种说法,这为后来“中心地”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营养。1933 年,克里斯塔勒(Walter Chistaller)在《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中,创立了“中心地理论”。他认为,组织物质财富的生产和流通的最有效的空间结构为以中心城市为中心的网络体系。
区域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载体,区域空间组织的变迁,总是为了促进区域经济更好的发展。在发展经济学中,区域空间组织理论又称为非均衡增长理论,主要有增长极理论、中心—外围理论、梯度理论、点轴开发理论和网络开发理论等。
发展极(development poles)的概念和理论是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Perroux)在 1955 年提出了的,他认为增长并不是均衡发生在所有部门、行业或地区,而是不同的部门、行业或地区以不同的速度不平衡增长的,这些增长较快的地方形成增长极,带动其他地区发展。随后,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经一些学者的发展,形成“增长极”(growth poles)理论。
.......................

二、经济辐射力的基本理论

(一)经济辐射的理论基础
1.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该理论最初是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rancois Perroux)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为解决落后地区发展问题而提出的。他认为,经济发展不可能是均衡的发生在所有部门或地区,某些部门或地区优先发展起来,不仅自身成长速度快,而且能够以乘数的形式带动其他地区增长,这一作用类似磁场中磁极的辐射作用,因此把这一快速发展的地方称为增长极。最初的方案用于解释部门间不均衡发展的问题,后来,这一概念和思想被区域经济学者引入区域经济研究中,融入地理空间概念,从而产生了增长极的空间意义。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J.R.Boudeville)认为,增长极在拥有推进型产业的复合体城镇中出现,所以增长极也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性工业;二是地理空间上产生聚集的城镇,即增长中心。他所定义的增长极和佩鲁提出的观点极其相似,只不过引入地理空间的概念,他把增长极放在了城市之中,阐述了增长极对经济活动的引导作用。同时,他还指出,人为的配置增长极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后来一些经济学家对增长极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类似的概念。比如 1957 年缪尔达尔(1898—1987,Myrdal.G.)在《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一书中,提出了“扩散效应”(spread effects)和“回波效应”(backwash effects)概念,说明了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相互相互影响的两种作用力;1958 年赫希曼(Hirschman,A.O.)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了“涓滴效应”(trickling-down effects)和“极化效应”(polarized effects)的概念,这一提法和缪尔达尔不谋而合。
......................

(二)经济辐射力的研究工具
1.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是一种数学变换的方法,它从众多的指标中寻找出公共因子作为对一事件的主要解释项,根据总方差不变的原则进行数学变换,在实际应用中,因为主成分分析的优点就是降维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使复杂问题分析简单化,所以并不需要所有的主成分,而只是要去前几个主成分作为分析因子就可以了,在实际分析中,取多少个主成分要以能够代表原始数据的主要信息为原则。
新兴产业飞速发展,产业比例进一步调整,但比例仍不够协调。2017 年,三大战略新兴产业中,智能制造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 22.0%,生命健康营业收入增长 18.7%,信息技术营业收入 18.2%,武汉市三次产业比重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下降 0.3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 0.2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 0.5 个百分点。但是一三三产业的比例仍不合理,第二产业占比高达到 43.7%,高于全国 40.5%的占比,第三产业比重偏低。
经济总量大、增速快,但一城独大。2017 年武汉市 GDP 总量为 13410.34 亿元,同比增长 8.0%,在全国 26 个省会城市中 ,武汉市位于广州、成都之后,排在第三位,入选全国新一线城市,增速快于全省 0.2 个百分点,快于全国 1.1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武汉市经济总量占湖北省经济总量的 36.7%,占武汉城市圈经济总量超过 50%,破坏的地区发展平衡。
......................

三、武汉市经济辐射力的实证分析............................. 20
(一)武汉市经济发展概况................................ 20
(二)武汉市经济辐射力的主要因素分析......................... 21
四、制约武汉市经济辐射力的因素分析........................ 41
(一)总体经济实力不强,城市规模较小....................... 41
(二)创新的资金基础较弱,创新能力不强........................... 42
五、武汉市加强经济辐射力的建议对策.................................. 45
(一)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经济总量,夯实经济基础.................. 45
(二)贯彻落实“四大资智聚汉工程”,提升武汉创新能力 .................. 46

四、制约武汉市经济辐射力的因素分析

(一)总体经济实力不强,城市规模较小
由图3-7可以看出,武汉市资源创造能力、城市发展潜力方面得分都比较高,但是只有城市规模因子得分较低,可见城市规模因子是制约武汉经济基础的一个关键因素。该因子包括常住人口数量、GDP、A 股上市公司家数三个指标。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武汉市常住人口规模 1076.62 万,在所有的国家中心城市中排名仅比第三梯队的郑州和西安高一点,较小的人口规模反映了武汉市对全国的经济辐射能力有限。武汉市土地面积比广州、上海、重庆都大,但是常住人口不到上海的二分之一,差不多只有重庆的三分之一。经济总量方面,武汉市GDP 总值过万亿,但是在国家中心城市第二梯队中,排名垫底,和已建成的无座国家中心城市差距较大,总体经济实力较弱。A 股上市公司家数武汉市也只有 52家,也仅仅比同一梯队的天津、重庆多三家,并没有很大差距。由此可见,不论是反映在人口上还是经济总量上,武汉市经济规模总体来说还是较小,通过城市引力模型可以知道,人口和经济总量是影响城市经济辐射力的两个重要因素,而武汉市正是在这两个方面还需要继续发展。
.......................

五、武汉市加强经济辐射力的建议对策

(一)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经济总量,夯实经济基础
在所有的国家中心城市中,武汉市的经济基础处于中间水平,和北京、上海、广州相比还有差距,但比郑州西安好一些。把武汉建设成国家中心城市,最重要的就是把武汉建设成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这是对武汉建成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而当前武汉市离这一目标还有不小差距。经济实力是国家中心城市的基础,产业发展更是基础的基础,和其他国家中心城市相比,武汉产业结构并不合理,比如服务业总量小,占比低;工业规模小、聚集度低;高端产业规模小、创新度低等,这些产业发展缺陷势必影响武汉市长远的经济发展。武汉市必须在产业上下功夫,把经济基础做好,这是提升经济辐射力最根本的途径。
立足传统产业升级转型,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武汉市是全国的“工业重镇”,传统产业基础雄厚,烟草、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在全国都具有较大影响力,但是这些产业受实体经济发展环境影响较大,2016 年三个传统产业拉低工业增加值 3 个百分点,拉低 GDP 近 1 个百分点,可见实现产业升级转型迫在眉睫。首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必须按照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摒弃落后产能,增加有效供给。工业是立国之本,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头戏,武汉市应从生产端入手,帮助企业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工程,提升产品竞争力。其次,大力推进“互联网+”工程,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武汉市正在大力建设智慧城市,传统产业也可以借助信息化的东风,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的手段,在产品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领域都可以通过网络联系起来,实时监控,和市场保持密切联系。然后,延长产业链,增加企业收益。比如钢铁产业一直以来是武汉的重工业基础,当前武汉正在打造中国车都,这对于消耗产能方面是一个很好的配合,武汉市应该把原材料、生产、研发、销售、品牌建设全产业链统一起来,增强传统产业的生命力,通过延长产业链可以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加企业收益。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