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十篇经济统计论文范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9426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经济统计论文,经济统计学由于所学范围宽广,知识涉及学科较多,学得广而不精,所以在就业的时候就存在一个转向的问题。但数据处理是统计学的优势所在,是会计,经济等专业都没有的优势,所以不必为就业的问题担心。(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经济统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精选经济统计论文范文篇一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增暖,从而影响当前的气候,且如果未来人类活动造成这些温室气体持续增加,这种影响将会加剧。20世纪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74±0.18)。C[i],中国年平均地表温度近100年增幅为0.5~0.8°C,同时降水量增幅微弱,日照时数、蒸发量和平均风速下降显著P~4];气候变化致使海平面上升,洪密、干旱、高温等极端气象灾害加剧,严重影响农业、林业、水文、生态及人类健康等相关领域。气候变化预估,即分析未来气候变化的可能趋势,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对各相关领域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对气候变量进行较可信的预估是影响评估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因为影响评估一般通过相关气候变量驱动影响模式得到,例如驱动农业影响评估模式DSSAT的气候变量为日最高与最低温度、日降水量与日辐射值。温度和降水是气候模式模拟最主要的两个气候变量,也是各类影响评估中最常用的两个气候变量。温度与干旱、温度相关的死亡率与电力需求等方面的影响评估紧密相关;极端降水的变化可用来预估旱榜频率的变化,极端降水的增加会导致洪游灾害频繁发生,中小型降水则是维持和补充土壤水分的重要来源。气候变量的预估通常由全球气候模式(GCM)或区域气候模式(RCM)模拟得到的。大气-海洋稱合全球气候模式(AOGCM)模式尝试模拟整个地球系统,并在假设的人为排放情景下进行模拟,做出未来气候变化的预估(例如,文献5)。RCM是目前使用较多的区域化技术,属于GCM的动力降尺度方法,首先由Dickinson等[6]和Giorgi["^发展并应用到气候模拟中来。利用嵌套在GCM中覆盖有限区域的高分辨率RCM进一步模拟各区域或局地未来气候变化的细节,通常以某一排放情景下GCM的输出结果作为RCM的初始和边界条件。RCM能够有效弥补GCM分辨率不足的缺陷,改善GCM预估未来排放情景下的区域气候响应,从而提供详细的气候预估信息-PRECIS (Providing Regional Climate forImpacts Studies)、RegCM3是在中国应用较为广泛的RCM。

数值预估由于其明确的物理机制,被认为是长期气候预估的发展方向。但是由于目前气候模式发展存在一定不足,模式许多方面不够完善,致使气候模式的预估结果包含许多偏差,例如:利用有限的变量来表示大气的物理过程引起的结构不确定性、物理和次网格参数化方案存在的不确定性、计算中的离散化过程以如何最优选取模式参数所带来的不确定性。RCM虽然在GCM的基础上提高了分辨率,但是仍存在较大偏差。由于GCM的输出结果本身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受其驱动的RCM包含GCM的偏差,这可能是RCM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另外,RCM本身的模式偏差以及参数化过程也造成了 RCM输出结果的偏差因此,减小气候预估结果的偏差是提高模式预估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进一步完善模式是一个比较直接的减小预估偏差的方法,例如,改善模式的物理过程和参数化方案。然而,由于目前对大气运动过程认识的不完全以及数值预估存在众多的随机过程,仅仅改善气候模式模拟水平对实际预估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通过统计释用方法进一步减小模式偏差是目前模式水平下提高气候模式预估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气候模式的统计释用方法指利用统计方法,结合已有历史资料,从中提取出尽可能多的对预估有帮助的信息,减小数值预估的模式偏差[15]。有研究表明,模式的输出值如果不经过统计释用便应用于评估模型中则可能偏离实际因此,通常不直接利用RCM的原始输出值来驱动评估模式,而是有必要针对输出值的模式偏差进行统计释用处理。由于评估一个气候变量的预估是否可信涉及到均值、极值、变率、季节循环等各方面,目前无法找到一种释用方法能一次性完全改善所有这些方面的预估。现有的方法都各有侧重。例如,分季节/月使用释用方法能够考虑季节循环的订正,差值法与比值法侧重均值的订正,基于GEV分布三参数调整的释用方法侧重极值的订正。各种释用方法可产生非常不同的结果(例如,文献[20-22])。

第二章模式、资料与方法

首先介绍模拟气候预估数据的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与SRES A1B情景,其次介绍所需的模拟与观测数据及其来源,并重点介绍本文所研究的基于平均态调整(DC)与基于概率分布调整(DBS)的两种统计释用方法,最后介绍释用效果对比分析所用的检验方法。

2.1区域气候模式系统

中国自2003年引入PRECIS系统,用来构建中国区域高分辨率的气候情景,其产生的部分情景数据应用于农业〖55~5力、林业水文与水资源生态系统人体健康[67]等领域。PRECIS是一个单向嵌套的准静力平衡模式。大气部分应用静力平衡方程;采用规则的经讳网格和混合垂直坐标系,垂直方向分为19层,最低层为50m,顶层气压为0.5hPa。其在旋转坐标下的水平分辨率为经度0.44°x讳度0.44°,在中讳度地区水平格点间距约为50km;模式的时间步长为5min。本文使用的PRECIS在SRES A1B情景下的作业,其初始和边界条件是由低分辨率全球气候模式HadCM3 (水平分辨率为经度3.75°><讳度2.5°)提供的。利用温室气体、气溶胶、太阳辖射、火山喷发以及臭氧的历史外强迫以及IPCC SRES A1B情景的未来温室气体浓度来驱动HadClVB,再以其输出场驱动PRECIS。其陆面过程应用的是MOSES-I方案(Met Office Surface Exchange Scheme);并釆用 了新的辖射方案,包括6个短波段和8个长波段;海洋边界条件是由HadCM3提供;包括硫化物气溶胶辐射作用。关于PRECIS详细介绍请参阅文献[10~11]。

第三章气候平均态的释用结果对比分析........ 20

3.1空间分布........ 20

3.1.1日降水........ 20

3.1.2日平均温度 ........23

3.1.3日最高/低温度........ 26

3.2年内循环 ........30

3.2.1日降水........ 30

3.2.2日平均温度 ........33

3.2.3日最高/低温度........ 35

3.3小结与讨论 ........38

第四章气候概率分布的释用结果对比分析........ 40

4.1概率分布一致性........ 40

4.1.1日降水 ........40

4.1.2 日平均温度........ 42

4.1.3日最高/低温度........ 44

4.2分位数 ........47

4.3小结与讨论 ........49

第五章极端气候事件的释用结果对比分析........ 51

5.1极端降水指标........ 51

5.1.1连续干曰数(CDD) ........ 51

5.1.2连续5日最大降水量(R5D) ........ 54

5.1.3极端降水贡献率(R95T) ........ 57

5.2极端温度指标 ........59

5.3小结与讨论 ........70

结论

分别利用基于平均态调整(DC)和概率分布调整(DBS)的统计释用方法对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在SRES-A1B情景下验证时段模拟的中国区域日降水、日平均温度、日最高/低温度进行统计订正,对比分析其在平均态、概率分布以及极端气候事件方面各地区的改善情况,发现:基于概率分布调整的DBS方法相较基于平均态调整的DC方法,其对气候变量均值的统计释用结果与DC方法相近,但其在大多数地区的年内循环、概率分布以及极端降水与温度指标方面的释用效果相对显著得多,然而,DC方法对模拟低温均值与低温相关的极端温度指标的释用结果相对DBS方法略微更接近观测。平均态方面的释用结果对比主要结果如下.两种方法能够有效订正模拟降水与温度均值的空间分布,特别是对模拟偏差大值的显著减小,且释用结果相近。全国模拟降水、温度均值的绝对偏差减小均达80%,各地区模拟降水平均的相关性从0.5提高到0.95以上,温度平均的相关性均从0.9提高到1.0。相较日降水与日平均温度,模拟日最高/低温度均值应用两种方法的差异略微更大,DC、DBS方法分别对多数地区模拟日最高、最低温度均值的改善效果更显著。两种方法对模拟降水、温度均值的释用结果在极少数地区存在过订正,比较明显的是DC方法对热带地区模拟日最高温度均值的过订正。两种方法能够有效订正模拟降水与温度的年内循环,对全国模拟变量年内循环绝对偏差的减小均以日最低温度最大(42%、53%)而日最高温度最小(18%、33%)。各地区模拟降水年内循环的相关性从0.7提高到0.8,温度年内循环的相关性与模拟基本一致接近1。DBS方法对多数地区模拟降水与温度年内循环的释用结果更显著,但DC方法对华南与西南地区模拟日最高温度年内循环的改善程度相对更大。

参考文献

[1] Solomon S,Qin D,Manning M,et al. Climate Change 2007: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Panel on Climate Change[M].Cambridge, UK and New York,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2007:996.

[2] 丁一汇,何建坤,林而达.屮国气候变化:科学、影响、适应及对策研究[M].北V: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3] 丁一汇,任国:七,刘洪滨等.中国气候变化科学概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

[4]林而达,吴绍洪,罗勇等.第一.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礼2011.

[5] Meehl G A,Stocker T F and Collins W, et al.: Global climate projections. Ln: Climate Change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UK,2007.

[6] Dickinson R E, Errico R M, Giorgi F,et al.A regional climate model for the western UnitedStates[J].Climatic Change,1989,15(3):383-422.

[7] Giorgi F.Simulation of regional climate using a limited area model nested in generalcirculation modeI[J]. Journal of Climate, 1990,3:941 -963.

[8] Denis B,Laprise R,Cay a D,Cote J.Downscaling ability of one-way nested regional climatemodels: The big-brother experiemnts[J].Climate Dynamics, 18:627-646.

[9] Wang Y, Leung L R,McGregor J L, et al.Regional climate modeling: Progress, challenges,andprospects[J] J.Meteor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 Ser 11,2004,82:1599-1628.

[10] Jones R G, Noguer M, Hassell D C,et al.Generating high resolution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using PRECIS[M].Met Office Hadley Centre,Exeter,UK,2004:35.

精选经济统计论文范文篇二

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意义

人类作为地球上的高智商群体,我们的大脑经历了几十万个世纪的不断演变形成了复杂的大脑神经系统网络。这个复杂的网络由大量神经元通过神经键相互之间微妙的连接,使我们的大脑可以在纷繁杂乱的世界里面像一个超级计算机一样源源不断的处理各种各样复杂或简单的信息。可以毫不犹豫的说,我们的大脑是整个世界中最复杂的系统之一。作为地球有机体内构成原理和潜在能力最复杂、精妙的组织,我们的大脑是高级指挥部。它接受来自本体以外各种各样的消息,在经过详细或简短的分析处理后发出具有主观意向的行为命令。它负责我们的说话、事件存储、事件分析、情感等很多细微的大脑活动,并对从本体以外的事件或物体中所得到的消息进行存储、处理、加工和整合,它的这些独特的功能运动也是自然界中最复杂的运动之一。认识人类大脑的构成原理和潜在或已知的各种能力,对预防、诊断、治疗等各种脑疾病,甚至仿生人工智能型计算机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实际情况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国都极其关注以探索人类大脑的奥秘、攻克各种大脑疾病和研究人工智能计算和分析为目的的脑科学研究。很多国家和地区先后做出了脑科学研究的长远计划,并将 这一个世纪命名为“脑科学时代”。在大环境脑科学攻关激烈追逐的情况下,开辟我们国家自己的脑科学研究事业具有不可轻视的长远意义,因此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并在资金方面上给予了很大鼓励。2001 年 10 月,我国成为“人类脑计划”的第 20 个成员国,同时脑科学和认知科学被列入了国家“十五”基础研究的 18 个优先发展领域之一。在广阔的自然界中我们的大脑是最复杂的系统之一,功能分化与功能整合是人类大脑功能的两大组织原则[1-8]。虽然我们的大脑分成了很多部分,且各自都具有不完全相同的指挥作用,但是就算遇到一个很容易的事情的时候也总是需要我们的大脑多个不同的分工部件的相互支持、不断通信,共同构成一个网络来发挥其作用。总的来讲,大脑的功能实现基本上要靠很多不同脑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因此,从网络的角度来研究人脑的功能及其构成原理还是极为有必要的。

这几年以来,抑郁症是一种见得较多的严重损害人类正常情感类精神的脑疾病,有的表现为情绪低落有的表现为快感缺失。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organization,WHO)统计,全世界受抑郁症困扰的人数达到一亿两千万人(121million),估计到 2020 年在全球范围内,抑郁症将成为继癌症之后给人类的生活造成严重负担的第二大疾病[9]。受抑郁症困扰的患者自杀几率算是比较高的[10],研究数据显示在我国有 15%的抑郁症患者选择自己终结自己的生命,而在其他许多自杀死亡案例中,66%是受抑郁症困扰的患者[11]。那些患有抑郁症的人给自己、家庭和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和难以消除的负担。可见抑郁症的研究对整个人类的健康而言其重要程度不容忽视。回望近几年出版的生物医学文献,仅仅 PubMed 医学文献库对抑郁症进行研究的文章数目就达到数十万的量级。而且,目前大量的脑相关研究文献基本把目光放在自己相关领域里面的范围还是相对狭窄,很多文献的发表不能得到广泛的分享和借鉴。很多人在进行相关研究的时候还把精力集中在前人已完成的工作上面,这种低效的研究方式急待一种对前人文献贡献的总结,也即需要一种基于文本数据挖掘的统计学研究,本文的目的也是希望提出这样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对众多抑郁症研究文献的文本数据挖掘,综合脑网络研究方法得出前人普遍认同的抑郁症关键脑区所组成的关键脑区网络,以期待这样的结果能提高广大生物医学研究工作者在研究中的效率。

1.2 研究背景

1.2.1 脑网络国内外研究现状

脑科学的研究是神经科学、认知科学中,乃至所有学科中,让人最着迷的研究领域之一。多少年以来人们基本想象不到,一个看起来并不算大的人脑组织是怎样接收来自本体以外或本体的各种繁杂信息,并对它们进行各种加工、处理完成各类高级分析计算任务的。广大的脑科学研究者们对此满是好奇,认识大脑的构成原理以及揭示大脑的运行原理成为当今科学界研究中的时不我待任务,且具有不可磨灭的科学意义和哲学意义。早期对脑功能结构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各种认知功能脑区的定位上,认为不同的功能脑区负责特定的认知任务,各个不同的脑区分工是分离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研究的不断发现,人们发现我们的大脑是通过许多不同脑区之间的神经元相互连接并且交流信息,最后共同完成各种各样的认知工作,这就需要对大脑的功能结构组成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我们大脑的功能网络整合又细分为不同功能脑区的连接和有效连接。到目前为止,很多研究者采用 了 Friston[12,13]给出的定义:功能脑区的连接指的是空间上没有必然相邻关系的脑区发生的各种细微的生理事件在时间上的一定程度相关性;有效连接说的是一个神经系统施加于另外一个神经系统的各种影响。功能脑区的连接的重点在于得出“是什么”,而有效连接的主要责任则在于分析“怎么样”。对不同的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的研究不仅对脑科学得研究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具有不可轻视的意义,而且对于许多脑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研究也具有难以估量的价值。例如抑郁症患者与正常被试人员相比结果存在不同的功能脑区连接,具体表现为有一些脑区之间的连接强度下降而另外一些脑区之间的连接强度呈现上升趋势。对功能脑区的连接分析的结果从客观的角度来讲对疾病的发病机理和提前预知贡献了更多的可利用信息。

第二章 脑疾病与脑网络

2.1 复杂网络

复杂网络的大部分理论出自于图论( Graph theory) ,而说到图论这个问题的话,最远要追溯到 1736 年。那一年,欧拉( Leonhard Euler)写了一些东西并且现在已经被广泛认可大力发展了。他那年说的东西就是七桥问题( Seven Bridges of Knigsberg)[29],这个问题讲了一个有趣的事情。有一个地方叫做哥尼斯堡,这个城市有一条小河流过,欧拉就把这些被小河分成块儿的陆地想象成了一个网络中的节点,他还把这些陆地之间的桥想象成了一个网络中连接不同节点之间的边,这样一来,这个小地方就被欧拉简简单单的想象成了一个图,并且他还做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这个事情的大概就是他让一个人在这个地方逛一圈,要求是这个人必须把这个地方被小河流分割的每块陆地都逛一次与此同时他还不能走他自己走过的路以及桥。其实欧拉说的这些有趣的事情就是图论,在他之后,他提出的这些有趣的理论经过不断的改进以及发展。比如说有任易( Alfred Rényi) 与额尔多斯( Paul Erd   s),他们也算为图论的发展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为他们研究了一些东西就叫做 ER 随机网络,后来他们提出的这种说法在图论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后来在 1998 年斯绰伽兹( Strogatz)与瓦兹( Watts)这两个人又为图论添砖加瓦了,可能科学研究就是这样需要前赴后继的研究人员不停地对一些理论和真理的不断追求才能有今天很多学科的发展程度。这两个人发现了的小世界( small-world) 网络模型[30],这个模型对脑科学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以本文为例,抑郁症的发病其实就是主要反映在一些关键脑区所组成的网络的小世界特性的变化,有的不同脑区之间的连接强度在抑郁症发病前后有明显的变化。阿尔波特( Albert)与巴拉巴斯( Barabasi) 在 1999 那一年又为图论的发展谱了新篇章,这个新的科学研究领域从此就算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他们提出的这个模型为后来其他学科的发展也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3.1 布鲁德曼脑区词典模板.... 14

3.2 脑区词表的初步整合...... 17

3.3 本章小结.... 23

第四章 脑网络统计模型的建立与实现.... 24

4.1 PUBMED 医学文献库简介 ......... 24

4.2 脑网络统计建模.... 25

4.2.1 节点权重计算模型 ........ 26

4.2.2 节点连接权重计算模型 .... 27

4.3 脑网络统计计算引擎...... 27

4.4 本章小结 ....... 42

第五章 统计模型验证及结果分析........ 43

5.1 全文解析搜索统计验证.... 43

5.2 计算结果分析及二维表达........ 46

5.3 统计三维展示及分析...... 52

5.4 本章小结.... 56

结论

本文以文本挖掘为基础,本着对大量抑郁症研究文献总结的心态开始了对抑郁症特征脑区网络的统计模型的研究。目前这样的脑科学研究方法在国内外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作为一名计算机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虽然研究过程中得到了本文涉及的许多领域的专家的帮助,但也只是做出了为数不多的贡献,只是希望自己为脑科学研究做的这些小事能对广大的脑科学研究工作者有所帮助。

第一,在接触脑网络这个概念的初期本文试着用网络的广泛定义去理解。渐渐发现,神经信息科学的很多基础壁垒还是比较高的。但也试着做了些工作,摆在本文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对目前较为繁杂的许多脑区词表模板的梳理。在生命学院李老师的帮助下,慢慢的对当前较为流行的几个脑区词表模板进行了初步的整合。虽然结果还是略显粗糙,但总的来讲还是有一点小小的成果的,整合结果包括了 177 个脑区的名称和坐标,并且简单的对它们进行了分层,这样一来也算为后续的研究做了一个较为良好的铺垫。

第二,基于文本挖掘的抑郁症脑网络统计模型的提出及实现。本文的核心贡献,提出了一种以统计为基础的脑网络研究方式。具体的统计细节涉及到目前生命学院脑科学研究者较为感兴趣的几个参数,其中词频是最为重要,然后像词频在文章的 review 中出现的论文数、该文献发表在近十年以及该文献中是否使用了被试数据(participant)这几个参数的重要程度仅次于脑区词频。统计模型的具体使用还可以调试各个参数的系数,最终得到了每个脑区关键词的节点权重。而不同脑区之间的链接权重则是由两个脑区同时出现在一篇文献中这样的文献数为基础的,结果再进行归一化处理就可得到不同脑区之间的链接权重值。在实现这个统计模型的过程中,以 PubMed 医学文献库的文献为基础建立了脑网络统计计算引擎。计算引擎中还解决了部分 PDF 文档挖掘的关键技术。

第三,基于上面的成果统计模型的提出及实现,生成了大量的实验数据。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统计模型和统计计算引擎的准确性。与此同时,基于这些脑区节点权重值和不同脑区之间链接权重值的计算结果,本文分别从二维和三维的角度对计算结果进行的绘制。从图的表现来看,二维散点随机分布图更容易让人看清楚抑郁症关键脑区网路中关键脑区的聚合度以及对抑郁症映射关系强烈的脑区子网(“小世界”)。三维的图形表达则更容易让人直观的感受这些抑郁症特征脑区在大脑中的位置分布情况,这里还用到了第三章的成果,整合过后的脑区词表坐标。

参考文献

[1] Friston K. Beyond phrenology: what can neuroimaging tell us about distributed circuitry? AnnuRev Neurosci, 2002, 25: 221-50

[2] Noudoost B,Chang M H,Steinmetz N A ,et al. Top-down control of visual attention[J]. Curr Opin Neurobiol,2010,20 ( 2) : 183 - 90

[3] Zeki S, Shipp S. The functional logic of cortical connections. Nature, 1988, 335: 311-7

[4] Wang L,Yu C,Chen H,et al. Dynamic functional reorganization of the motor executionnetwork after stroke [J]. Brain,2010,133 ( 4) : 1224 - 38

[5] Lee L, Harrison LM, Mechelli A. A report of th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workshop, Dusseldorf2002. Neuroimage, 2003, 19: 457-65

[6] Lynall M E,Bassett D S,Kerwin R,et al.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and brain networks inschizophrenia [J]. J Neurosci,2010,30 ( 28) : 9477 - 9487

[7] Tononi G. Consciousness,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and the brain. Prog Brain Res, 2005, 150:109-26

[8] He Y, Chen Z, Evans A.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aberrant topological patterns of large-scalecortical networks in Alzheimer’ disease. J Neurosci, 2008, 28: 4756-66

[9] Zhang D,Raichle M E.Disease and the brain’S dark energy.Nat Rev Neurol,2010,6:15—28

[10] Raichle ME.111e brain’S dark energy.Sci.Am.,2010,302:44.49

精选经济统计论文范文篇三

1绪论

1.1选题背景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政府统计工作越发显得重要,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统计数据,对统计数据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政府统计部门作为社会统计数据的生产和发布机构,它所面临的复杂环境,使其压力更加突出。统计部门只有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向社会提供优质的统计服务,才能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近年来,政府有关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由于与实际情况不符而屡受公众的质疑。“被增长”、“被就业”等词汇一度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针对目前出现的情况,国家统计局把对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上,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2010年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全国统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提高统计能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和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要把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摆到统计工作的中心位置。”

1.2选题意义

多年来,我国统计部门在提高和改进统计数据质量方面进行了不断研究和探索,各专家学者也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由于统计管理体制、地方领导干部考核制度、人才队伍、公众参与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政府统计数据质量仍存在统计数据失真、数出多门、统计透明度过低等问题,使统计数据屡受质疑。地方政府统计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笔者在本文中试图通过对新乡高新区统计数据质量存在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地方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提升有所帮助。

1. 3研究综述

目前国际上就统计数据质量的概念而言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各自不同的定义。但总的说来,从用户、生产者和被调查者三个角度考察,衡量统计数据质量的标准共有11个,即适用性、准确性、及时性、可比性、可衔接性、可取得性、可解释性、客观性(或诚信)、方法专业性(或健全性)、有效性、减轻调查负担。这些标准可以理解为统计数据质量的内涵。笔者翻阅目前绝大部分的有关于统计数据质量的相关文献,发现统计数据质量仍然是以准确性评估为核心内容,因此统计数据质量存在问题我们一般都认为是统计数据失准或失真。目前国内关于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研究与国外相比还显得比较薄弱。建国以来,我国在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理论研究方面是随着政府统计工作的深入和需求的扩大而进行的,重点是在统计系统实施全面统计报表制度。我国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前,我国统计数据质量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数据质量误差的研究,该研究的重点是围绕实验数据测量误差进行的,且这方面的研究到现在还在进行。研究内容涉及测量误差的统计分布和检验、误差的基本概念、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误差的传递理论和误差的合成及实验数据的处理等。二是对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研究,主要围绕如何准确、及时提供全面统计报表数字而进行。但国内关于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的研究相对较少。在一些统计学教材中提到的统计调查误差,则主要是借用实验数据测量误差中的概念,简单介绍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对统计数据质量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继续深入研究实验数据测量数据误差的理论及应用。二是围绕如何提高政府统计技术的手段展开的,主要包括研究如何引进、借鉴、吸收、发展国外关于调查统计数据误差理论及应用。这方面研究的结果在政府统计实践中主要表现在抽样调查方法的推广与应用以及非抽样误差控制技术在政府统计中的应用。三是基于我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控制及管理实践的认识而进行的理论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统计在制度方法、内容范围以及组织体系等各方面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建立健全了统计指标体系,实施了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统计调查方法等。尤其是在2010年,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关于统计工作“三个提高”(即提高统计能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公信力)的总要求,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统计改革和建设的新举措。

2统计数据质量与统计管理体制

2.1统计数据质量

2.1.1统计和政府统计的涵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经济委员会设有统计处。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国家统计局,统一领导全国的统计工作。我国的统计系统自此开始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统计管理体制。1958年,受大跃进、浮夸风的影响,统计工作受到严重冲击。1962年4月4日,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即“四四决定”),提出实行“一垂三统”的统计体制,即各级统计机构在在统计业务上接受国家统计局的垂直领导,在编制、干部、经费上实行统一管理。从1966年开始在我国进行的“文化大革命”,使统计工作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政府统计机构被撤销,大批统计干部被解散,统计工作几乎中断。19n年以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统计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78年3月,国务院批准恢复国家统计局。此后国务院于1979年10月发布了《关于加强统计工作充实统计机构的决定》,1984年1月发布了《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明确了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1983年12月颁布、1996年第一次修订、2009年第二次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将这一统计管理体制法律化。

3新乡高新区统计数据质量现状........... 13

3.1新乡高新区统计体制现状......... 13

3.2新乡高新区统计部门机构设置......... 14

3.3新乡高新区在保障统计数据质量方面......... 16

3.4新乡高新区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 20

3. 4.1统计数据失真......... 20

3.4.2部门统计数据不一致 .........22

3. 4. 3统计数据透明度不高......... 23

4地方政府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成因分析......... 25

4.1现行统计管理体制的弊端......... 25

4.2现行统计制度方法改革滞后......... 25

4.3现行地方政府考核制度缺乏合理性......... 26

4.4统计执法难度大 .........26

4.5部门统计各自为政......... 27

4.6基层统计力量薄弱,人员、资金足......... 27

4.7调查对象统计意识薄弱 .........28

5地方政府提升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29

5.1完善统计管理体制......... 29

5.2改进统计调查方法......... 29

5.3改革地方政府考核制度......... 30

5.4健全统计法律制度......... 30

5.5夯实统计基础建设......... 31

5.6提高统计队伍素质......... 31

5.7提倡诚信统计......... 32

5.8完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 .........32

结论

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的生命,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统计数据及其质量问题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而目前我国的政府统计数据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失真、部门统计数据不一致,统计数据透明度不高等问题是政府统计亟待解决的统计数据质量方面的问题。提升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永恒主题,要在明确什么是统计数据质量的基础上,抓住影响统计数据质量关键,釆取切实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证统计数据质量的提升。统计数据质量的提升必将是一条艰辛而漫长的路途,只有各级统计部门、全体统计工作人员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对于统计数据质量提升方面的问题已有不少的学者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笔者作为基层政府的一名普通的统计工作人员,在本文笔者结合自身从事统计基层工作的经历并辅以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结合新乡高新区统计工作中数据质量出现的问题进行个案分析,以求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地方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希望能为地方统计数据质量的提升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马建堂.锐意改革、奋力创新,全面开创统计工作新局面——马建堂局长在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 2010

[2]鲜祖德主编.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3

[3]崔述强主编.统计知识简明读本[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45

[4]陶用之主编.官方统计数据质量评估与控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5]朱盛、冯亮能主编.调查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6]全国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编写委员会.统计基础知识和实务[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60-63

[7]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EB].2013, 3.

[8]李纲主编.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研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9]傅德印主编.政府统计数据质量体系研究[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

[10]黄良文、曾五一主编.统计学原理[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精选经济统计论文范文篇四

绪 论

0.1 选题背景与意义

0.1.1 选题背景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 “民生”与“国计”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息息相关,紧密相连。人民生活的提高是以国家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反过来,国家经济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生活的提高。纵观古今,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及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的发展,都十分重视民生。 “民贵君轻”、“民为邦之本”等一系列的思想从客观上显示出民生在中国历史上就已经受到足够的关注,民生思想在很早就开始滋生。中国共产党历来对民生问题特别重视,一直将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纲领,来领导中国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国的民生问题也在发展。在中国经济、社会获得高速发展之后,中国民生问题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扩展,一系列民生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使得民生问题成为当今中国人们谈论和学术探讨的焦点。特别在最近几年,诸如收入分配、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一系列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引起党中央到地方政府乃至普通民众的特别重视和关注。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所面临的如房价过高、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等一系列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越发严重,更加关注、切实改善民生,也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手段。为了找好解决新形势下民生问题的着力点、完善和解决民生问题、推进民生建设,从中央到地方我国各级党委、政府制定实施一系列相关社会民生政策,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使之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

0.1.2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民生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改善民生对于国家和人民有着深远的意义。党的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中, “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核心和关键,民生问题到达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在刚刚召开的十八大上继续再次强调民生问题的重要性,用较大的篇幅来阐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问题。以“民”自立党心,与“民”字有关的词汇在十八大报告中频频出现,指出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过程中,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际上切实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贯穿始终,切实保障人民的利益、努力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生活,从而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民生统计指标评价体系是民生问题的测量工具,它是了解民生发展状况的前提,是衡量解决民生问题绩效的依据。所构建的民生统计指标体系,与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思想建立的统计指标体系是紧密相连的,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都是这些统计指标体系构建的最终研究目的。并且民生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不仅继承和发扬了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思想,更是在此基础上对他们的一种补充和创新。目前,对民生问题的评价和学术研究比较少,还属于初步探索阶段。本文以辽宁省民生的实际状况为出发点,选取有代表性的民生统计指标,建立辽宁省民生统计指标体系,对辽宁省民生问题无论是从学术角度还是统计学的视角来分析评价辽宁民生的发展状况,都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1 与民生问题相关的理论基础

1.1 民生问题的概念界定及内涵

1.1.1 民生问题的概念界定

正确地认识和恰当地理解民生的概念,会在民生问题解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给民生一个比较准确的概念界定,对于做好民生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双重意义。假若给民生问题一个很宽泛的划分范围,就可能由此带来与之有关的政策方针过于庞杂、模糊不清的状况。相反,如果比较狭窄的界定民生问题概念,则在这种范围划分下制定的有关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方针也一定是不全面的,从而导致在改善和解决民生问题实践中的片面性。现代意义上对民生问题的概念界定存在着很大的争论和差异。但有一种界定方法是比较常见的,即从广义的角度和狭义的角度来区别划分。从广义角度定义的民生是指与老百姓生活相关的所有事情都属于民生的范畴,包括直接相关的和间接相关的。所有从广义民生这个角度来看,它更多强调的是民生问题综合性,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广义民生有着理论的广泛性及实践的重要性。但由于广义上的民生问题涵盖了社会的每一个领域,这个词过于笼统,所涉及的面过于宽泛,极易导致民生概念被滥用,使得不易操作和很难把握,从而使相应的解决民生问题的方针政策失去了它本应发挥的作用和实效。从狭义角度定义的民生是指老百姓最基本的生计与生活问题,重点指基于人民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所涉及的问题。这一狭义的民生概念着眼于社会层面,相对来说狭义的民生问题概念比较好理解,也能使其更易同具体层面的民生问题解决政策相吻合,从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在实践上就会更容易操作和把握。所以,从狭义角度界定的民生问题是中国大多数情况下研究和使用的。因此本文是基于狭义角度界定下的民生概念来探讨民生问题,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及辽宁省的省情,来评价分析与辽宁省百姓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就业、收入、消费、医疗、公共基础、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

3 辽宁省民生问题的实证分析....24

3.1 民生问题评价方法的选择 ....24

3.2 辽宁省民生状况在全国民生发展水平........26

3.3 辽宁省各主要城市民生发展水平的评价分析 ........33

3.3.1 数据来源及处理 ....33

3.3.2 KMO 和 Bartlett 的可行性检验....33

3.3.3 公因子的提取及命名 ........34

3.3.4 民生水平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 ....36

3.3.5 辽宁省各主要城市民生发展水平的比较分析 ....37

4 影响辽宁省民生发展水平的因素分析......39

4.1 辽宁省民生的发展现状 ........39

4.2 现阶段辽宁民生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40

4.3 辽宁省民生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 ....41

5 结论及政策建议......44

5.1 结论 ....44

5.2 政策建议 ........44

结论

在民生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的情形下,加上随着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改善和保障民生的迫切要求下,在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辽宁省的具体民生发展状况,构建一套关于辽宁省民生的统计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统计学方法,提取出裕民、安民、怡民三个公因子,从而在每个公因子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和全省各个主要城市之间来对辽宁省民生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及其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一方面辽宁民生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在全国综合排名比较靠前,说明辽宁目前的民生发展水平比较好。但在不同领域发展水平也不相同,尤其是在怡民领域的民生水平比较落后。另一方面,影响辽宁民生发展水平的主要是集中在辽宁省小城市以及辽西北地区的城乡民生问题。所以想要使辽宁民生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就要着力改善怡民领域的民生问题以及加快解决辽宁省小城市和辽西北地区的民生问题。

居民收入的最终来源是经济发展,所以第一,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使经济保质保量的快速发展。第二,进一步发展城乡民营经济,为居民收入的增长提供坚实的基础。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来看,民营经济将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它正逐步成为广泛提高居民收入的一个主要途径,所以鼓励发展城乡民营经济有着深远的现实战略意义。一方面规范行政执法和管理行为,为创业致富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税收政策,扶持城乡民营企业的发展;还有就是推进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扩大中小企业贷款工作区域和规模。第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以带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党中央、省政府应给予县级政府更大的自主权,因地制宜,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来发展经济、形成当地自己的特色经济模式。

参考文献

[1] Cummins, R.A.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qualityof life: An Interactive Model [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00(52):55-72.

[2] D.Maclennan. Some Thoughts on the Nature and Purpose of House Price StudiesEconomic Growth[J] Journal of Region Science, Vol.45, No.2: 363.

[3] Noll,H.-H.Towards a European System of SocialIndicators: theoretical frameworkand system architecture[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02(58):47-87.

[4]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The Well-beingof Nations the Role of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J]. Center for EducationalResearch and Innovation of OECD, 2001: 33-35

[5] Statistical Office, UN.Handbook on Social Indicators, Studies in methods, Series F,No.49 [M]. United Nations, 1989.

[6] UNDP.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1990: Conceptand Measurement of HumanDevelopment[M]. Oxford UniversityPress, 1990.

[7] 邓平.建立中国民生指数的建议[J].特区实践与理论,2009(2):40-42

[8] 董永在.中国传统民生思想概述及其当代启示[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1(4):125-130

[9] 方卫星.从民生主义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中国集体经济,2008(12):37-38

[10]高汝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思路的三大转变[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1):60-62

精选经济统计论文范文篇五

绪 论

0.1 相关概念和范畴

0.1.1 相关概念

0.1.1.1 档案信息

一般而言,在学术界对档案信息的理解被认可的概念主要以下三种。第一种说法认为档案信息与档案不分主次,不分先后,完全相同。其理由是“任何信息都依附于一定载体之中,因此,我们在讲信息的时候,必须包括它的载体。独立于载体的信息是不存在的”①得出结论档案信息即是档案。第二种说法认为“档案信息就是指记录在档案文件中的数据、情况、知识和消息等”②就是档案所包含的内容。原因是档案是一个统一的,包括内容和载体,档案的所有内容允许从档案的原有载体上拷贝到其他的载体上,像这样从档案中拷贝出来的内容被称作为档案信息。可是由它的出现而衍生出来的载体,只能称其为档案的复制件,而不能称为档案。由此可以看出,档案信息仅包括档案内容而不包括载体。第三种看法认为档案信息与档案内容存在差异。档案是一种信息资源,是一种可以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资源,然而档案信息是档案中所包含的内容和价值。部分学者认为档案信息应从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角度来解释,广义的档案信息包括三层含义:档案载体信息、档案内容信息及再生信息(经过二次或三次加工)。大多数学者还赞同:“广义的档案信息是指关于档案工作和档案知识的音信与消息,狭义的档案信息是指用符号传送的有关档案工作和档案知识报道,报道的内容是接收符号者预先不知道的。”

0.1.1.2 档案信息资源

档案信息资源的定义方式与信息资源有些共同点,因为档案信息资源的概念也是建立在信息资源概念的基础上,所以同样地,档案信息资源的概念除了有狭义的概念之外同样也有广义上的概念。档案信息资源从狭义观上看包含的仅仅是档案信息的内容,档案信息资源从广义观上看不仅涵盖档案信息自身,而且为档案信息提供条件的各种要素像设备资源、人员资源、资金资源等其他资源都算是档案信息资源。至今为止,在学术界比较被认可的便是潘连根教授对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定义,这个观点在他的文章《档案信息资源相关概念》中有所体现:“档案信息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档案信息资源主要是指档案信息内容本身;而广义的档案信息资源则既包括档案信息本身,又包括有关提供档案信息的设施、设备、组织、人员、资金等其他资源。”①还有,周毅在其文章《论信息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及其控制》中对于档案信息资源有自己的观点。一种是狭义的解释:认为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后形成的有序化的、并大量积累起来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如科学技术信息、社会发展信息、市场信息等信息集合;一种是广义的理解:认为档案信息资源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积累起来的所有信息以及信息的生产者、信息技术等活动要素的集合。②此后当对档案信息资源这一学科的研究逐渐变多时,涉及到档案信息资源的更具体的内容时,由于概念没有一个定性的表述将会导致研究的难以进行、难以深入。在档案信息资源研究的起步阶段,可能不会因为概念的问题对于档案信息资源的研究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有问题凸显出来。此结果及其不益于档案学理论的发展,更有可能会波及到档案事业的进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建议应该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涵义进行反复推敲,深思熟虑,能够在概念上达到统一,做到更加尽善尽美、兼顾全局,从而推动档案信息资源这一学科的充分发展。本文中的关于档案信息资源的概念采用的是广义上的,因为广义的概念能够从全局上整体考虑档案信息资源发展的问题, 因此在档案工作中采用广义的概念会对研究的顺利进行更有益。这是一个信息的时代,档案信息资源不可能天马行空,而是要依靠外部条件来引导和开发的,所以我们专研档案信息资源时不仅要研究其本身的重要构成,更要将档案信息资源内容之外的有联系的部分也考虑在内,由此便会更加顺利的开展工作,也可以收获到所期待的完美效果。

1 档案信息资源研究论文数量的统计分析

统计档案信息资源研究论文的数量变化能够反映出档案信息资源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以及趋势,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学者在进行研究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从档案信息资源研究论文的变化数量上能够归纳出我国档案信息资源的发展阶段,能够更清晰地看出档案信息资源的研究现状。图 1-1 是 1985—2011 年档案信息资源每年论文发文量的折线图,此图横坐标为年份,纵坐标为档案信息资源每年论文发文量。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检索到关于档案信息资源的论文最早是 1985 年。一共有档案信息资源研究论文 2169 篇。从图上可以看出,1988 年之前档案信息资源每年的论文量呈上升趋势,1988 年后呈下降趋势,一直到 1991 年都以平稳的速度前进。1992 年到 1995 年是一个强劲的上升趋势。其后又经历了一个曲曲折折时而上升时而回落的前进。2001 年到 2004年的档案信息资源论文发文量又回到了两年前的数量并且以一个平稳的速度发展。不过从 2004 年开始,档案信息资源的论文发文量整体上都处于上升阶段,且 2004年到 2006 年之间大幅度攀升。2006 年之后直到 2011 年再一次以平稳的速度上升。档案信息资源每年论文发文量折线图是这样一个走势与当时的政策及大背景有关。1984 年,邓小平同志为《经济参考》报题词“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在此精神的指引下,1985 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揭开了档案界对“档案信息资源”研究的序幕。①从 1985 年开始就相继出现了关于档案信息资源的论文。而且,在这几年也有很多档案学刊物创刊,如创刊于 1985 年的上海档案、云南档案、机电兵船档案,创刊于 1986 年的兰台世界、湖北档案以及 1987 年创刊的档案学研究。这些刊物的创刊也为档案信息资源论文的发表提供了条件。档案信息资源的发展除了与国家的相关政策有关外,也与档案学科的大背景有关。这期间一些国家级的资助项目、各种征文比赛的举办也促进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发展,从不同程度上增加了关于档案信息资源的论文的发文量。

3 档案信息资源研究论文作者的统计分析.... 25

3.1 作者机构的统计分析 ........ 25

3.1.1 档案局、馆 ........ 26

3.1.2 高等院校 ...... 26

3.1.3 研究所 .... 27

3.2 作者合作的统计分析 ........ 27

3.2.1 合著率 .... 27

3.2.2 合著度 .... 28

3.2.3 合著人数 ...... 29

3.3 本章小节 .... 31

4 档案信息资源研究论文引文分析及基金论文分析...... 32

4.1 档案信息资源研究论文引文分析 ...... 32

4.1.1 引文总量的分析 ...... 32

4.1.2 引文年代的统计分析 .... 34

4.1.3 引文类型的统计分析 .... 35

4.1.4 引文语种的统计分析 .... 35

4.2 论文的基金项目数量与机构统计分析 .... 36

4.2.1 档案信息资源基金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6

4.2.2 档案信息资源基金资助机构的统计分析 ........ 37

4.3 本章小节 .... 37

结论

本文的题目是 1985 年以来档案信息资源研究论文统计分析,主要对这 27 年间知网上的关于档案信息资源研究论文做了详细的统计分析。从研究论文这些年的数量变化中可以看出档案信息资源的发展阶段,主题分布上可以看出哪些主题比较受到研究者的青睐,通过对期刊刊载档案信息资源研究论文的数量上能够分析出档案信息资源的核心期刊,第四部分、第五部分分别从作者、引文和基金论文方面来论述档案信息资源的统计情况,得出档案信息资源研究的主力军是高校和档案局、馆。档案信息资源研究论文的引文量非常低,且引文语种单一,只局限于英语,国家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投入不是很大,基金论文少等结论。希望本文的研究对于档案信息资源的研究现状能有一个大体的概括,使得后来的研究者可以了解档案信息资源研究发展情况,如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就已经很高兴了。

参 考 文 献

[1] 陈炜.档案信息数字化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02)

[2] 褚金涛.近五年来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成果的文献计量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6(03)

[3] 范宗斌.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几点思考[J].贵州档案,2003(02)

[4] 冯厚娟.1987—2010 年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研究综述[J].档案管理,2010(5)

[5] 冯惠玲.档案信息资源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贡献力[J].档案学研究,2006(03)

[6] 冯晓莉.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实施策略[J].兰台世界,2008(18)

[7] 傅荣校,周雪.十年来档案学研究成果简要评述基于 2000—2009 年中国知网学术资源总库档案学论文数据分析[J].档案学通讯,2010(02)

[8] 何嘉荪.论档号[J].中国档案,1990(05)

[9] 胡琨.档案学核心期刊的测定与分析[J].湖北档案,1999(01)

[10] 黄丽华,纪秀英.做好新形势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J].中国档案,2005(06)

精选经济统计论文范文篇六

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近几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图像处理[1]与计算机视觉[2]已经成为学术研究和商业应用的重要领域。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是在计算机视觉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图像处理技术,通过模式识别[3]和图像跟踪方法对图像序列中的目标进行检测、识别、跟踪的过程。它是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领域中的一个非常活跃的分支,而人流量统计[4]正是基于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技术的重要应用。人流量统计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实时统计交通车辆的客流量信息是当今世界智能交通研究中十分活跃的新领域[5],公共交通运营部门可以将乘客流量信息用于更好的调度整个交通运行。当然通过实时显示车内人数可以达到防止超载的作用,这对防止交通事故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型商场通过分析客流量信息,可以为商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6]。如货品排放更加人性化,促销活动也更加合理,从而达到商场管理的智能化。相比于人流量统计的应用需求,人流量统计技术的发展却过于缓慢,它的有效性也没得到广泛的研究。一般的自动检测方法用于机动车辆的数量统计,不常用于行人。传统的人流量统计工作一般是人工完成,自动人流量统计可以有效减少因手工统计带来的劳动成本,也可以记录传统方法无法记录的行人长期的活动信息[7]。然而自动化检测设备的成本可能会很高,一般的自动检测设备并不擅长收集行人特性行为信息。而基于视频图像处理的人流量检测算法具有准确率高、成本低、易操作、易维护等优点,成为自动人流量统计算法的研究热点。并且,研发基于视频图像处理的人流量统计系统要求结果能实时地返回,也要求系统具有稳定性,当然也要考虑到它的通用性和可移植性。这些对基于视频图像处理的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技术带来了新的更高的挑战。本论文就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工程应用为目的,基于开放的计算机视觉程序库 OpenCV[8]从视频图像处理中检测并跟踪运动人体,并进一步计算其人流量结果。

1.2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需要实时的人流量统计信息,如公共交通车辆、机场,大型商场等。人流量统计技术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国内也有很多商家开始应用该技术[9]。实时统计图书馆,展馆,会所等公共场所的人流量,能有效反馈出这些地方的日流量信息,可用于分析展览效果、调整人员分配等[10]。通过统计爆破作业等高危场地的人数,可以有效的确保参与人员的全部撤出,从而保证他们的安全。现阶段人流量统计系统的开发已经成为一个热点[11, 12]。国外相关的研究和产品开发比较早,英国的 Central London Partnership(CLP)在 2005 年开展了一个自动行人统计的项目,以更好地了解和展示伦敦户外环境中的现有产品[13]。IBM 的 SmartSurveil lance System[14]提出了以 IBM 智能视频分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视频监控系统,能够提供市政管理监控、交通管理监控、公众场所监控、人流统计等功能。objectvideo 公司的己经发行的 Object video VEW[15]系列产品、美国马里兰大学研究的 w4[16]系统和美国 FDI(Futuretel Digital Imaging)公司推出的智能视频监控系统SmartSystem 等都涉及人流量统计功能的实现。国内此类产品相关报道较少,爱彼得活力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无锡骏聿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飞瑞斯科技[17]有限公司等都有客流量统计的产品。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的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人流量统计方向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除此之外,国内其它高校也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如清华大学[18]、上海交通大学[19]等。一般人流量统计技术有以下二种:红外线计数[20]、计算机视觉。下面分别介绍它们的原理与应用情况:红外线计数器又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它利用红外遮挡计数,接收器接收由物体直射或者阻挡的红外线,进而将接受到的信号转换为电脉冲,之后由放大电路对这些电脉冲进行多级放大,然后由计数芯片分析,得出遮拦次数,再由数码译码器翻译,通过动态数字显示方式显示出人流量[21]。该技术的优点是成本低,原理简单,能区别出有生命和无生命物体,不受光线影响,有一定的市场前景。但是如果视频序列中出现物体相互接触和遮挡的现象,仅仅通过记录脉冲个数来达到统计人流量的方法,是不能满足准确率要求的。

第二章 运动人体检测

背景减除法最先的步骤是得到背景图像,一般的方法是通过对最初的序列图像建模获取初始背景图像,然后通过更新算法实时更新背景图像;进而通过当前帧图与实时更新的背景图像作差,获取前景图;最后经过必需的后处理,即可分割出运动人体[34]。现在我们讨论背景建模的方法,对于背景建模算法,一般可分为回归类建模算法和非回归类建模算法[35]。回归类建模算法与非回归建模算法的区别标准为是否基于每一帧新的图像更新背景。非回归建模算法中比较常用的有帧间差分法、中值滤波法。回归算法中线性卡尔曼滤波法、混合高斯模型是比较常用的。对于背景图像的获得,本论文采用的是混合高斯模型算法,混合高斯模型可以平滑模拟任意形状的概率分布[99]、能有效地减少背景中小型物体的移动对前景的干扰、能够处理复杂背景下前景的提取[36]。混合高斯算法的通用步骤如下:第一先建立几个高斯模型,利用视频中的序列图像计算它的参数。然后递归地利用每一帧图像更新高斯模型。具体操作是:将目前的高斯模型应用于新图像中的每个像素。如果模型能恰当的解释这个像素,就根据这个像素对已有的高斯模型进行对比看其是否匹配某个模型。若匹配,则将其归入该模型中,并对该模型根据新的像素值进行变更。反之,就可以根据这个像素新确定一个模型,这个新添加的高斯模型就可以解释这个像素了。这时背景模型就是所有模型中最有代表性的那些高斯模型。

第三章 运动人体跟踪........18

3.1 运动目标的预估计........ 18

3.2 运动目标的跟踪算法.... 20

3.2.1 特征跟踪结合区域跟踪算法 ....... 22

3.2.2 全局最优偶图匹配算法 ......... 24

3.3 人流量统计........ 27

第四章 人流量统计系统设计........29

4.1 OpenCV 的跟踪框架..... 30

4.2 新模块添加与系统实现...... 31

4.2.1 系统用例图 ..... 31

4.2.2 系统架构图 ..... 32

4.2.3 系统主要类图 ....... 33

4.2.4 系统时序图 ..... 34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38

5.1 结果与讨论........ 38

5.2 总结与展望........ 41

结论

论文在 Linux 系统下采用 C++编程语言,以面向对象的编程理念实现了整个系统。在系统的实现中,最终确定 54 个头文件和源文件,编写代码 7000 多行。通过本文的算法和系统设计,软件能在相互接触人数不超过四个的情况下,达到 95%的准确率,远远超过了红外检测和其它检测方法。在算法的设计过程中,各个算法具体的效果图在每节末尾都有展示。在系统设计和实现过程中我们也做了很多测试。具体的测试案例如下:测试案例 1:摄像头放置角度测试:开始在算法研究过程中,测试了摄像头在不同角度放置下图像的特点。在平行放置时,相互接触的物体容易完全被遮挡,很难完成分离工作。相反的,如果垂直放置,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被遮挡的区域最小化。基于人体形态学的改进 Blob分离算法要求人体的头部在图像中始终是偏向一个方向的,这样就可以只检测一个方向的凹点。而摄像头微侧放置就可以使图像中的头部始终在一个方向。所以最终的方案是微侧垂直放置。

参考文献

[1] R.J. Schalkoff.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and computer vision[M]. Wiley New York, 1989.

[2] S.E. Umbaugh. Computer Vision and Image Processing: A Practical Approach Using Cviptools withCdrom[M]. Prentice Hall PTR, 1997.

[3] C.M. Bishop.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machine learning[M]. 1: springer New York, 2006.

[4] M.C. Diogenes, R. Greene-Roesel, L.S. Arnold, et al. Pedestrian counting methods at intersections: acomparative study[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Journal of th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Board, 2007, 2002(1):26-30.

[5] L.E.Y. Mimbela, L.A. Klein. Summary of vehicle detection and surveillance technologies used in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J]. 2000.

[6] F. Helten, B. Fischer. Reactive attention: video surveillance in Berlin shopping malls[J].Surveillance & Society, 2002, 2(2/3).

[7] G. Sexton, X. Zhang, G. Redpath, et al. Advances in automated pedestrian counting[C]. In: Securityand Detection, 1995, European Convention on: 1995. IET: 106-110.

[8] 刘瑞祯, 于仕琪. OpenCV 教程: 基础篇[M].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7.

[9] 周瑞英. 基于神经网络的商场客流量统计系统研究 [D][D]. 河北工业大学; 2006.

[10] 何小映, 何红. 人流量统计系统设计[J]. 中国科技信息, 2007, 14:151-156.

精选经济统计论文范文篇七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城镇化过程就是增大城市人口、减少农村人口的过程[1]。城镇化的扩大必然导致人们对城市交通的要求越来越高。第一,城镇化的发展使城市人口基数大量地增加,导致城市交通压力剧增。第二,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交往更加频繁,这同样对交通构成了很大的压力。第三,现代都市人越来越多购买小轿车,城市交通道路已无法容纳如此高的增长。当前人们的出行距离不断增加,交通能耗,交通出行成本日益高涨,给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造成大量不便。交通拥堵、交通事故、交通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痼疾。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近日发布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2012》显示[2],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一直以来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始终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欧美一些大城市中乘坐公共交通占到城市出行中的比例达到 40%-60%,而目前在我国这个比例还不足 10%,俩者的差距很大。同时在我国乘坐公共交通的出行成本也居高不下。做过这样一个调查,选取中国百万人口以上的 50个主要城市,居民乘车上班时间平均要花 39 分钟。如果按照人口算,排名在前的 15 个城市居民每天乘车上班所花时间要比欧洲多消耗 288 亿分钟,折合为 4.8 亿小时,按上海每小时创造财富 2 亿元进行换算,15 个城市每天损失近 10 亿人民币。因此缓解交通拥堵,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减少城市居民乘车上班时间,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乘坐公共交通作为市民群众最为主要的出行方式,与市民群众的生活工作紧密相关,公共交通事业是一项关系着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符合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的实际需要,是提高城市交通资源利用效率、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手段。因此,公交优先原则已成为我国各城市管理部门的共识,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城市管理部门不断进行公交线网规划、设计和调整,城市公交得到快速发展。可是在公交规划优化、设计和调整时需要得到较大规模的市民出行和公交客流基础数据,调查这些数据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调查所得的基础数据多而杂,处理工作量大、耗费长,花费成本过高,制约着管理部门进行决策。另外,公交日常调度、行车组织也需要定期组织线路客流调查,同样存在调查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

随着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及交通智能化的发展,图像处理技术在目前的智能交通系统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针对复杂的公交车上下人流统计方面,目前相关的研究还比较少,作为一个公交车大国,建立公交车视频监控人流统计系统对于解决公交车上下车人流统计的问题有非常实际的意义。为此通过查阅众多文献资料研究发现,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构建一个公交车乘客上下车人流统计系统,提取乘客上下车行为,记录大量公交客流 OD 信息。这将有助于提高公交线网调整、规划优化及公交营运调度质量,为公营运者进行公交运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降低相关的数据调查成本,不断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本论文结合公交车特殊环境情形,采用一种基于快速的 Hough 变换提取头部特征方法,然后通过一种基于 Camshift 算法自动调节搜索窗口的大小和位置的方法跟踪运动目标。通过实验表明,上述方法可以有效的检测出运动目标的状态,对乘客头部特征提取和识别有较高准确率,并且解决了存在部分遮挡的情况下依然能对运动目标进行有效跟踪的问题。因此,开发基于视频图像处理的公交车人流量统计系统有非常实用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城市公交人流量调查统计的方法众多,根据公交线路,城市化发展进程、城市经济区域分布等特点的不同,一般主要采用下面几种方法,有人工调查法、IC 卡信息提取法、压力传感技术统计法、红外传感技术统计法、自动数据采集法、图像技术处理法等[3]。人工调查方法,调查人员通过笔记或者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公交客流统计系统,长时间跟随公交车,从而记录公交站点乘员上下行情况,通过这种持续时间统计,大致可以得出公交线路市民出行 OD 信息。但是此方法统计难度大,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调查数据庞大,处理难度大,而且由于统计人员疲劳或者个人素质的不同,会造成统计精度不高等问题。IC 卡信息提取法,市民乘坐公交车时主要通过刷 IC 卡来支付,所以根据一站式 IC卡刷卡数据判断了乘客的上下车站点,然后构建模型对公交线路客流 OD进行估计。分析公交线路的站点吸引特征和客流 OD 出行特征。此方法也能大致推算出公交客流 OD。但是 IC 卡只记录了公交上车数据,而且在搭乘公交车时,还有一部分人是投递现金,这部分人员是无法进行精确统计。同时站点下车乘客的数据也是未知。统计方法会造成精度不高、只能统计乘客上车行为,无法得知完整公交 OD 出行数据。

第二章 视频图像预处理

在公交车的环境下,视频图像采集过程中,视频图像会受到不同强度的太阳光照、上下车时乘客间遮挡、乘客行为多样以及公交车辆未熄火时车体发生震动等复杂情况的影响,图像的质量会降低,图像中会出现某些失真变形和一些黑白点等,因此在对象进行深入处理之前,必须对图像进行预处理,以保障后续图像识别和理解。图像预处理技术[4][5]主要是最大限度的降低图像噪声,去除干扰因素和没用的信息,提取和保留对于图像处理有用的信息。如图像预处理技术包含有灰度化、二值化、数学形态学滤波、细化等等。颜色空间又称彩色模型[6],将自然界中的各种颜色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排列并容纳在一个空间内,通过创建一个三维坐标轴,将颜色的三个独立参数与三维坐标轴一一对应,从而构建了一个颜色空间。当前通过颜色空间改变某些局部的特征就可以应用在不同的数字图像领域。因此选择合适的颜色模型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其应用领域的不同,主要把颜色模型分为两类:一类是应用在日常生活的硬件设备中,例如计算机和电视机等彩色打印机或彩色显示器之类的,另一类是面向机器视觉感知,常用于以图像特征处理分析为主的应用中。常见的颜色空间有 RGB 、HSI、HSV、HSB、YUV 等等,针对本文实际需要,首先介绍 RGB 和 HSV 常见的颜色空间。RGB 颜色在目前众多的颜色模型中是实际应用最多的一种,RGB 颜色空间是有红(R)、绿(G)、蓝(B)三种基色按不同比例组合而成,在计算图像中,R、G、B 通道的取值范围是(0,255),即三基色可以有 256 个取值,所以一共可以构成 256*256*256=16581375种颜色。RGB 颜色空间是基于笛卡尔坐标系构建,可以用一个立方体来表示如图(2-2)所示,点(0,0,255)代表是蓝色,点(0,255,0)代表绿色,点(255,0,0)代表红色,点(255,255,0)代表黄色,点(255,255,255)代表白色等。

第三章 运动目标检测的研究...... 19

3.1 运动目标检测 .... 19

3.1.1 背景差分法........ 19

3.1.2 光流法......... 23

3.1.3 帧间差分差法......... 24

3.2 运动目标检测算法比较与分析...... 26

3.3 基于边缘检测提取运动目标轮廓的方法........ 27

3.4 本章小结...... 27

第四章 运动目标头部特征的提取与识别........ 28

4.1 运动目标特征提取的预处理.... 28

4.1.1 图像分割..... 28

4.1.2 细化....... 29

4.2 Hough 变换提取运动目标头部特征..... 31

4.3 实验效果 ...... 35

4.4 本章小结...... 36

第五章 运动目标头部的跟踪的研究.... 37

5.1 引言........ 37

5.2 运动目标追踪的常用算法分析...... 38

5.3 基于 Kalman 预测的 Camshift 算法的目标跟踪....... 40

5.4 本章小结...... 53

结论

本文通过对当前乘客目标识别算法的研究分析,提出了一种比较实用的基于视频图像处理的公交车乘客运动目标识别的算法,并且成功在 PC 平台上得以实现。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

(1)通过阅读大量参考文献,研究了视频图像的预处理相关知识。内容包括彩色图像的灰度化、图像的降噪方法、灰度图像的二值化、形态学滤波等;通过阅读大量有关乘客目标识别和自动乘客计算领域的文章,并对这些文章中一些比较优秀的算法进行了验证,总结出现有算法的优缺点。

(2)通过深入分析现有算法和复杂公交车环境下的检测技术难点,分析了背景差分法、光流法和帧间差分法在本文环境下的应用特点。

(3)结合实际环境下,本文研究了针对运动目标头部特征提取及识别方法。利用将 Hough 变换的圆检测原理来提取和识别乘客头部特征。

(4)研究了当前常用的运动目标的跟踪方法。综合分析了几种方法的优缺点后,选择了一种基于 Kalman 预测的 Camshift 算法对运动目标进行有效地跟踪。

(5)在实验室进行模拟环境下的测试,构建了软件平台,将设计的算法在 PC 机上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王丽娟.“公交都市”起步 探路城市发展[N].中国改革报,2012 年 11 月 8 日

[2]牛文元,王新玉,刘怡君.城市运行状况的一个综合度量指标——中国城市上班花费时间的模式计算[N].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 年 7 月 15 日

[3]何小映,何红.人流量统计系统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2007(14):97-98

[4]郑方,章毓晋编著.数字信号与图像处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年 9月 1 日:213-242

[5]王晓丹,吴崇明.基于 MATLAB 的系统分析与设计—图像处理[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年 9 月:l-22

[6]ShanC F,Wei Y C,Tan T N,et a1.Real time hand tracking by combining particlefiltering and mean-shift[J] .IEEE Computer Society,2004,669-674

[7]杨杰,黄朝兵编著.数字图像处理及 MATLAB 实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年 2 月:1-33

[8]Jan-Mark Geusebroek,Amold W.M.Smeulders,Joost van de Weijer.Fast anisotropicgauss filtering[J].IEEE Trans.Imageproeessing.2003,12(8):938 - 943

[9]ABILKJAIN,韩博,徐枫.数字图像处理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215-220

[10]谷口庆治.数字图像处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年

精选经济统计论文范文篇八

第一章绪论

1.1计算机视觉概述

如今的信息时代,几乎所有领域都有计算机的参与。时计算机的功能不断开拓,操作也随之更加复杂,难以学习,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在网络通信上的灵活性。计算机发展的初期,人们必须通过编写代码才能操作计算机,人机交互十分不便。为了使更多的人能操作复杂的计算机,让计算机来熟悉人的规则和习惯是有意义的研究课题。计算机视觉是人工智能的课题之一。用计算机信息处理的方法研究人类视觉的机理的研究被称为计算机视觉(Computer Vision)⑴。

1.1.1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

生活中,在我们的周围,含有着丰富的有关外形、方位、姿势、动作等的三维图形信息。人们能够利用这些信息思考,得出在其中传达的消息,再用同样的方式表达出来。如何令机器也获得这些信息,而且也对它们进行表达、识别、学习,这就是计算机视觉的研究内容。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令计算机可以通过影像信息达到人类的观察和理解世界的能力,以及自适应、自学习环境的能力。以上是开展计算机视觉研究的目的。计算机视觉研究是在上世纪中期开始的,当时的主要工作集中在分析和识别二维图像上,如字符识别,零件图像、显微图像、航空图像的分析等。计算机视觉技术得到重视并迅速进步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因为CPU的运算性已经能达到可以处理大数据的要求。然而,初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其他工业领域的需要而展开的,因此始终未对“计算机视觉”作出正式定义,应当如何处理计算机视觉问题也就没有成熟的理论。人们最开始仅仅掌握了部分仅适用于具体的目标(如:脸孔、指纹、文字等)的计算机视觉技术方法,因而无法被广泛地应用于不同场合。初期的解决计算机视觉任务的方法一般作为解决医学图像处理、工业质量测量等大规模复杂问题的-个组成。然而机器学习的解决手段日益成熟,未来“泛用型”计算机视觉的应用或许不再仅仅是梦想。计算机视觉是涉及诸多学科在内的交叉学科。涉及学科面十分广泛,其中占据比重较多的几门学科包括计算机科学、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阁像处理技术是指将原始图像经过运算而具备某种特质。依靠滤波获得具有较高的信噪比的图像数据,或采用增强算法重点凸显某些局部细节等等都是常见的图像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是计算机视觉中的重要手段,它通常被用作数据预处理和特征提取。模式识别是指依据图像中的特征信息,如统计特征、结构特征等,将图像归类。例如,文字识别、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在计算机视觉研究中,要对图像的局部内容进行识别或分类,或将某区域分割,则通常需采用模式识别技术。图像理解是指解释图像所代表的事物。图像理解技术既需要图像处理技术支持,还需相关的物理、自然科学知识。

1.2计算机视觉技术的意义和功能

视觉是人类最主要的捕获生活信息的方式,视觉信息中最主要的成分是动态视觉信息。通常的生活中,运动行为带来的视觉信息是最丰富和最有意义的。而不运动的事物所携带的静态信息却是对人类而言相对不感兴趣的。例如监控,交通画面捕获,安保,航天等等。计算机视觉技术研究的一个主要分支是在图像序列中查找运动信息,即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技术。该研究方向在技术和应用上都已进行了深广的发展。技术方面包括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视频信号处理、人工智能等学科;应用方面包括商业、公共事业、军事等领域,例如智能家居、医疗辅助、机场监控、弹道制导、自动猫准等。?视频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技术应用广泛,其中的三个最重要的是:监视,控制和分析。智能监控可以自动地从视频中分析和辨别出目标物体,以及与该物体有关的各种行为。智能监控功能强大,例如无人区的行为监测、空间拥挤程度监测、人员跟踪等。还可以应用在客流量庞大的机场、火车站、地铁站等公共场所。控制应用:电子游戏中已十分常见控制应用,用户体验感很棒,成为了游戏商家新的争夺领域。它作为一种人机交互界面十分受玩家所喜爱。在虚拟现实中的应用也十分出色,利用捕获的图形图像动作数据令计算机生产更为逼真的画面模型,当今普遍流行的3-D电影就是最好的例证。分析应用于诸多领域,包括医疗、体育、表演、搜索、工业等。例如运动员或演员的表现分析和优化;基于内容的视频检索;汽车气囊的自动控制以及汽车零部件的疲劳检测。

第二章运动检测理论基础

运动目标检测是指从视频数据中取出属于运动的内容。运动目标检测是计算机视觉的基础。在模式识别、基于内容检索、视频编码等领域中,运动目标检测往往是最先实施的重要环节。它在交、商、医、军、工等领域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而在智能监控领域,运动目标检测技术的地位更是不言而喻。成熟而有效的运动目标检测技术可以使安防工作变得即可靠又容易,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因天气变化、光线变化、运动阴影、环境杂乱以及摄像机抖动等不良因素经常出现,给目标检测带来了许多难题。作为图像处理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处理结果的正确性直接决定了能否正确识别以及跟踪目标,所以它已被列为计算机视觉研究中的重要的课题之一,也是目标识别与跟踪等研究领域的重点与难点。相邻倾差法也是目前针对运动目标检测方法中应用较多的算法之一,与光流法不同,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前后两顿图像对应像素值相减,由于前后两顿图像间隔时间较短,环境亮度变化较少,可以由对应的像素差值情况来判断图像区域中物体的运动状态。差值小于某一预设阔值的像素,可以被看做是静止的像素;相反,若差值变化超过预设阈值,则可认为该像素上出现了运动目标使得它的值变化剧烈,将这些像素保存并根据他们进行求算目标的位置、形状、动作等信息。差分图像的分割方法也会根据目标大小、背景亮度的不同釆用不同的分割方法;此外,当目标图像中攒在阴影干扰时,也会釆取特殊的处理方式。顿差算法的性能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学者先后提出了两种较为成熟的改进算法,分别为累积差分算法和对称差分算法。二者都可降低误检率,在效果上不分伯仲,各自有适用场合和实用价值。相关文献中提出了基于补偿差分的运动目标检测方法。在差分运算之前先对背景挪动进行补偿[8]。例如,通过闭环系统的自反馈对摄像头运动参数进行补偿,偿后可以消除背景相对运动造成的影响。还有一种完全不依赖于回路参数的方法:对背景具有明显特征的区域进行匹配,计算背景的偏移量后进行补偿。当视频中有典型结构特征时,配准精度高,采用这种方法可使补偿效果更出色。中贞差算法的缺点是多数情况下只能检测出目标轮廓,目标内部经常出现真空,也就是所谓的空洞现象。优势也十分明显,它对背景变化的适应性、鲁棒性较好,可以很大程度抑制背景缓慢变化带来的干扰。

第三章时空域滤波技术研究.......... 19

3.1时间域滤波技术......... 19

3.1.1可疑点的抽取......... 19

3.1.2时间窗状态匹配......... 20

3.1.3时间域搜索......... 22

3.1.4时域滤波结果分析......... 26

3.2空问域滤波技术......... 29

3.3本章小结 .........37

第四章基于累积2-D直方图的运动检测算法......... 39

4.1基于2-D时空状态直方图的阈值算法......... 39

4.1.1累计2-D直方图 .........39

4.1.2自动划界曲线......... 40

4.2自适应系统......... 46

4.2.1全局参数......... 46

4.2.2局部参数......... 47

4.3直方图判决的后续相关工作.........49

4.4本章小结 .........51

第五章实验结果与结论......... 53

5.1基于时空滤波数据建立2-D直方图的实验效果......... 53

5.2 2-D时空状态直方图检测实验结果......... 55

5.3 2-D时空状态直方图抗噪实验结果......... 59

5.3结论......... 61

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有关视频监控序列中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本算法借鉴图像变化区域检测算法以及二维时空熵阈值分割算法的思路,创新性的提出将视频序列在时空域评测并将数据以时空状态的形式映射到2-D直方图中,即完成从视频序列到2-D直方图序列的转换,将相互混杂的前景目标与几类典型噪声和干扰从视频序列中映射到相互较大程度分离的2-D直方图序列中。并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了新算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本文提出的二维时空状态直方图检测算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完成从视频序列到2-D直方图序列的转换,使前景与背景在2-D直方图序列中形象易分。

2.相比于混合高斯背景建模算法其有史强的抵抗噪声能力,可以在干扰严重的场景中检测运动目标。

参考文献

[1]AND0 A,MOLIGLIANI F. The life cycle hypothesis of saving :aggregate implications and tests[J]. AmericanEconomic Review, 1963,1: 55 — 84.

[2]GREENSPAN A. Federal Reserve board's semiannual monetary policy report to the congress[J]. Washington,D.C:US Federal Reserve Board, 2005.

[3]SKEINER JONATHAN. Housing wealth effect and aggregate saving[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Economics,1999,19: 305 — 324.

[4]ENGELHARD G V. House prices and home owner saving behavior[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1996, 26: 313 — 336.

[5]HOYNES H W, MCFADDEN D L. The impact of demographies on housing and non-housing wealth in theUnited States[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for NBHR. 1997.

[6]LEVIN LAURENCE. Are assets fungible Testing the behavioral theory of life-cycle savings[J]. Journal ofEconomic Organization and Behavior, 1998, 36: 59—83.

[7]TRACY J,SCHNEDDER H,CHAN S. Are stock overtaking real estate in household portfolio[J]. Federal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Current Issues in Economics and Finance, 1999. 5: 1—5.

[8]POTERBA J. Stock market wealth and consump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 2000,14: 99— 198.

[9]YOKO MORIIZUMI. Current wealth, housing purchase and private housing loan demand in Japan[J]. Journal ofReal Estate Finance and Fxonomics, 2000,1: 65 — 86.

[10]PHANG S. House prices and aggregate consumption: do they move together? Evidence from Singapore[J].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 2004,13: 101 — 119.

精选经济统计论文范文篇九

第一章 绪论

伴随着近几十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办公、教育、娱乐、休闲场所越来越多,人群的活动也越来越频繁,如何在特定场合中统计人群数量以获取信息已经成为数字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领域中的一个前沿和热门课题。在大学校园中,人数的统计也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不仅可以在上课时能高效迅速的考察各门课程的出勤率,也能在学生自习时更好的管理和安排自习教室。由于教学环境的特殊优势,如背景固定简单,人员基本上处于坐姿且不会过于密集,课堂中也不会出现走动等人员运动的情况。因此统计的结果会有较好的准确性,从而使整个系统具备了一定的实用价值。本章主要介绍了人数统计的课题背景、目前在国内国外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及其论文的主要工作、组织结构等。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由于早期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水平有限,无法根据图像来进行人数统计,而且统的人数统计方法非常落后和原始。如在大的会场和大的购物商场都使用过人工目测来统计人数和客流量,即派出若干工作人员在出入口,对进出会场和商场的人员进行人工计数,用以掌握当前场所的人员流动信息。在大学校园也经常采用类似的方法,派出专门的同学去各个教室查看人数情况进而统计各课堂的出勤情况,或由授课教师在课堂上按名字或学号一个一个的点名来得到各学生是否缺课。使用人工统计的方法有着很明显的缺点,在人员流动量非常大或者数量非常大时,技术误差比较大,另外统计的效率过于低下。随着电脑技术从 1946 年来的迅速发展,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机器学习技术、模式识别技术也在水涨船高。因此根据图像来进行人数统计的效率和准确性都已经有了巨大的突破。因此很多地方已经开始使用图像处理和人工智能相结合的人数统计系统来代替原有的使用人工目测的方法来快速、高效、准确的进行人数统计以完成各项任务。如大型会议场所、商场超市在出入口使用人数统计系统来记录场内人数情况。城市交通运输使用人数统计系统来更好的管理调配资源。人数统计不仅在上述场合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意义,并且在大学校园中也能大显身手,目前在北京一些高校已经设立了专门的学生自习网站,学生在去自习前可以先查询哪些教室有空位来决定去哪自习,避免盲目的在教学楼寻找而耽误时间。另外,课堂占名也非常浪费时间,某些全校必修课一个班有近 200 人,如果每个点名花费 5-8 秒,那么课堂上的一次点名也会花费 16 分钟以上。这不仅会占用教师的时间与精力,也会耽误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因此有少数高校已经在尝试使用拍照点名了,通过数字图像来进行人数统计与识别来达到考核学生出勤率,这种新颖的技术手段无疑会大大减少传统点名方式所占用的教学时间。

1.2 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1.2.1 研究现状

随着计算机各项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提高,用这些新兴方法来进行人数统计已经有了巨大的突破。因此很多地方已经开始使用图像处理和人工智能相结合的人数统计系统来快速高效准确的进行人数统计以完成各项任务。如在一些大的场所为了控制场内人员的数量确保人员的安全和防止拥挤,已经在会场的各个出入口安装了人数统计系统。在汽车站、商业街、大型超市等人员往来密集的地方,也会有公安使用专用的人数统计系统来确保人员安全。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在公交车上也使用了人数统计系列来计算客流量以给公共交通工具的所有者和管理者提供了实时、清楚、准确的乘客交通统计数据作为规划、调度、运营管理的依据。在学术研究上,针对特定场所进行人数统计已经成为数字图像处理和人工智能中模式识别领域的一个前沿和热门课题。世界各国学术人员对此也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算法。可以按照不同的划分依据来对这些算法进行分类。一.图像来源,分为来自于从视频中取频和静态图像这两种。二.采集视角,分为采用单个摄像机利用单一视角的情况和采用多个摄像机利用全方位立体视角的情况这两种情况。三.摄像机类型,分为常见常用的普通摄像机即可见光摄像机和特殊用途摄像机如红外线摄像机等类型。

第二章 需求分析与系统设计

2.1 整体目标

本文主要使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 BP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针对校园环境中的教学场所如教室进行人数统计。首先从研究性出发,要求尽可能多的尝试不同的方法并比较它们的优劣之处。同时按工程性软件的要求,该系统能够打开多种主流格式的图像文件,并对这些图像文件进行人数统计,人数统计的结果要尽可能的精确以保证整个系统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同时检测所花费的时间不能过长即整个系统要具有较高的运行效率。在完成人数统计后,应该在图像中显著的标记出人头位置以方便查验。在功能扩展方面,为了方便后继的人脸识别以确认图像中人员的身份,系统还要输出一份人脸区域图像包含检测图像中所有人脸区域。此外,为了方便实验室对该系统进行日常维护和功能扩展,整个系统应该具有良好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Visual C++6.0 不仅拥有强大的功能,在用户体验上,也是细致入微。它拥有函数提示、变量提示、自动编译链接、断点调试等一系列实用功能。这样就能极大的提高软件开发工程师们的工作效率。因此 Visual C++6.0 自面世以来就获得了用户好评并拥有极高的市场占有率。在 2005 年,微软公司又发布了 Visual Studio 2005。这是能够支持.NET 框架的计算机编程工具。与 Visual C++6.0 相比,它能方便的开发跨系统的应用程序,如开发针对移动设备的软件。总体来说 VS2005 是一款非常巨大的开发平台,并且针对学生和个人开发者提供了可以免费使用的 Express 版本。

第三章 图像预处理模块的设计及实现......... 24

3.1 图像降噪模块的设计及实现..... 24

3.2 光线补偿模块的设计及实现..... 25

3.3 彩色图像均衡化模块的设计及实现..... 28

3.4 彩色图像转化为灰度图像的实现....... 31

3.5 本章小结......... 32

第四章 人数统计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33

4.1 Haar-like 特征与积分图简介 ......... 33

4.2 基于 Haar 特征的人脸检测...... 35

4.3 Haar 分类器的人脸检测效果 .... 44

4.4 基于 Haar 特征的人脸检测的分析...... 46

4.5 BP 人工神经网络的设计及实现 ........ 47

4.6 BP 神经网络的人头检测效果 .... 51

4.7 基于 BP 人工神经网络的人头检测的分析...... 52

4.8 本章小结......... 52

第五章 后期校验模块与系统整体实验......... 54

5.1 肤色校验......... 54

5.2 根据参照物来校验人数检测结果....... 59

5.3 系统整体测试..... 63

5.3.1 系统界面与使用介绍 ..... 63

5.3.2 测试结果 ......... 64

5.4 本章小结......... 68

结论

本人在阅读了大量的参考文献下,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学、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软件开发领域中的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并设计实现了检测率和准确率较高的人数统计系统,希望该系统可以对人数统计领域有所贡献,并能实际运用于高校校园环境中的教学场所如教室的人数统计及人脸识别。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

1.尝试了不同的方法和技术来进行人数统计,使用本文具有良好的研究性。

2.对人数统计系统进行了软件总体分析和设计,划分出各个功能模块,这不仅有利于系统的维护,更有利于系统的功能扩展和升级。

3.介绍了数字图像处理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设计与实现了中值降噪、图像光线补偿、彩色图像直方图均衡化、彩色图像灰度化。

4.介绍了弱学习算法、和强学习算法。并阐述了 Boosting 算法和 AdaBoost算法,这两种算法都可以将弱学习算法提升到强学习算法。针对强学习算法在实际检测中的不足,又介绍了级联分类器。这是由多层强分类器组成的具有较好的检测精度。然后介绍了物体检测中的 Haar-like 特征检测模板和积分图,使用Haar-like 特征模板的级联分类器可以称为 Haar 分类器。然后训练了具有针对性的人脸检测 Haar 分类器。经过实际测试,该分类器表现优良。

5.针对 Haar 分类器没有充分利用人体肤色信息这一特点,增加了肤色校验并对人脸区域的重叠情况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 吕凤军.数字图像处理编程入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56-60

[2] 朱志刚.数字图象处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43-70

[3] 衣淑凤.基于小波变换和神经网络的人数统计方法研究[D].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4,40-60

[4] 胡伏泉.复杂背景下快速人脸检测与识别[D]. 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4,20-32

[5] 郎锐.数字图像处理学 Visual C++实现[M]. 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12-70

[6] 冈萨雷斯.数字图像处理(MATLAB 版)[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89-112

[7] Simon Haykin.神经网络原理(第 2 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34-65

[8] 蒋宗礼.人工神经网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4-63

[9] 丛爽.面向 MATLAB 工具箱的神经网络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89-94

[10] 朱大奇.人工神经网络原理及应用[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42-69

精选经济统计论文范文篇十

第1章导论

1.1研究背景

统计信息是政府信息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公民素质的不断提升,统计信息应用越来越广泛,统计信息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力也越来越显著,统计信息的决策支撑作用也不断凸显。市场经济越发达,统计信息的作用越显著,也对提高统计能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公信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条例》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信息列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这是新形势下党和政府赋予统计部门的重要任务。2009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为统计的“三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伴随着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关注程度的提高,对统计调查科学性的评论与对统计数据的质疑日益增多,各部门统计数据“打架”屡见不鲜,大家对此无所适从,对统计部门的权威性产生动摇和不信任与日俱增,统计信息的公信力也不断受到质疑。如2010年4月6日,国土资源部下属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全国城市地价监测组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去年(指2009年,笔者注)我国住宅均价上涨了 25.1%。这与一个多月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去年我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涨幅1.5%”的统计结果有相当大的差异,两个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相差近20倍。这些现象既误导了社会公众,又影响了政府决策,更使政府统计丧失权威性和公信力。还有一些数据与人们实际感受相去甚远,近年来,GDP、CPI、房地产指标数据、城市失业率指标及平均工资等与公众经济利益、自身感受密切相关的统计指标一经发布,就在社会上引来一场不小的“口水战”。网络上不断传出“被增长”、“被就业”的声音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表明我国统计数据公信力不断下降,我国政府统汁面临着有知名度而无美誉度的逾她。种种现象表明,我国统计工作严重滞后经济发展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提高统计公信力已经是当务之急的工作。统计信息,尤其是不涉及国家安全、私人商业秘密及个人隐私的政府统计信息,系由政府统计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获取的,是有国家公共财政支付成本费用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属性,依法应归全民所有、全民共享,相关机构有义务向全民及时、平等的提供。因此,作为政府主要信息部门之一的统计局,及时、准确、全面地提供信息,做好统计信息公开工作,不仅是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统计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统计的权威不在于垄断统计信息资源而在于为社会成员提供最新最全最可靠的统计数据”。公众对统计数据质量质疑及不理解一定程度上与统计工作的公开透明度有关,社会公众关注统计数据,却又没有正常渠道了解统计数据生产的方法及过程,难免会对统计工作和统计数据产生误解或者错误的认识。一旦信息公开,很多质疑、误解便不攻自破,所以,提高统计工作的公开透明度是提升政府统计公信力的当务之急。为此,国家统计局把提高统计能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公信力作为了新时期统计工作主线,更为重要的是,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是关系到政府统计机构能否有效开展工作和发挥作用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意义尤其重大。基于以上毕竟,笔者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统计信息公开的工作人员,本文立足于研究社会公众质疑统计数据的原因,探索建立完善的统计信息公开工作制度,以利维护和提高统计公信力。

1.2文献综述

1.2.1有关统计信息公开的文献综述

统计信息公开的意义无需赘述。我国著名行政管理学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毛寿龙教授就曾谈到,“数据透明的最大好处是节约决策成本,否则可能导致决策失误。如果独立地做出统计数据,决策就是客观的依据。”权贤佐(2001)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数据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政府需要它、企业需要它、公民需要它,国内需要它、国外也需要它,社会各界都是统计数据的用户,因此,统计信息公开非常有必要性。近年来,国家统计局近几年着力打造公开透明的政府统计,及时公布重大统计改革和政策预案的主要内容、相关背景和重要统计工作的进展情况,积极推进统计制度方法的公开化,认真做好统计数据丨全释和解疑释惑工作,大力提高统计数据生产方法及全过程的透明度,正是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的及时雨。对统计信息公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统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方面。在统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方面,毛蕴诗(2005)认为我国统计法在对有关统计信息披露制度方面的规定,很大程度上已不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主要表现在公开获得的统计信息少;《统计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规定了统计资料的管理和公布制度,第十五条规定了统计资料的保密制度,但对保密设限的程度和范围界定不清,限制了统计信息的公开;我国部分城市的统计部门引入有偿地为社会提供统计信息服务,但普遍而言,在数据管理、服务范围、收费标准等各个环节都还很不规范,限制了统计信息公开的推行。在此基础上,毛蕴诗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杨琴(2004)认为应从确立统计信息公开责任制度、规范统计信息公开发布的方式、培育完善发达的统计信息服务市场、健全统计信息公开救济制度等角度推进统计信息公开工作。

第2章概念界定及有关理论

2.1概念界定

统计信息公开,即政府统计部门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相关管理办法,依法主动或者依申请向人民群众和社会公众公开的统计信息。统计信息公开主要包括统计信息公开总量与统计信息公开质量两方面。信息公开总量为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信息的物理数量总和,是保障信息公开水平的基数。统计信息公开质量是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信息的质量水平,衡量标准为公开的信息能产生的效能高低,是保障信息公开水平的驱动力。按照统计信息公开的动态特征,我们将统计信息公开的要素性质分为四个方面:信息总量的可提供性与满足性,即能否提供足够的统计信息量,这与数据采集能力和信息生产加工能力有关;信息的及时性与正确性,即统计数据的质量,这与数据釆集方式和釆集渠道有关;信息汇总与加工过程的正确性与权威性,这与信息的加工过程和统计信息资源体系的组织结构有关;信息公开内容的针对性与可理解性,这与信息发布内容的定制能力和口径设置有关。通过以上分类可以看出,总的来说,统计信息公开的要素对于统计信息提供方而言,是保证信息的足量、正确和针对性,对于统计信息接收方而言,是应用过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第3章国内外统计信息公开经验借鉴.......... 18

3.1国外统计信息公开发展与现状.......... 18

3.2我国统计信息公开与应用的历史沿革.......... 20

第4章四川省统计信息公开与公信力的现状.......... 24

4.1四川统计信息公开的沿革 ..........24

4.2四川统计信息公开与公信力的基本状况.......... 25

4.3四川统计信息公开对统计公信力的影响.......... 27

4.3.1四川统计信息公开中存在的不足.......... 28

4.3.2存在不足的主要原因分析 ..........29

第5章强化统计公开提升统计公信力的对策建.......... 32

5.1加强统计自身建设.......... 32

5.1.1完善组织机构..........32

5.1.2把握源头数据..........33

5.2优化流程以提升统计公信力.......... 34

5.3控制终端以提升统计公信力.......... 36

5.4加大公众对统计工作的参与程度 .......... 38

结论

提升统计公信力的关键在于统计信息公开,统计信息公开的要素由四个方面组成:信息的可提供性与满足性,即能否提供足够的统计信息量;信息的及时性与正确性,即统计数据的质量;信息汇总与加工过程的正确性与权威性;信息公开内容的针对性与可理解性。当前制约统计信息公信力的主要因素在于统计信息公开中存在的四个方面的不平衡:统计信息公开供给与需求量的相对不平衡、统计信息公开内容与公众需求的相对不平衡、统计信息公开时效与公众要求的相对不平衡及统计信息公开形式与公众需求的相对不平衡。提升统计公信力,应立足于以下四个方面:

(1)加强计自身建设,提高统计公信力。首先,完善组织机构,实现管理机制的最优化;其次,把握源头数据,实现数据质量的最优化。

(2)优化流程以提升统计公信力。加快信息化建设、提升统计信息公幵的时效;准确把握公众信息需求,实现信息公开供需平衡。

(3)控制终端以提升统计公信力。科学解读统计数据以提升统计公信力,健全统汁信息发布制度、加强服务后期追踪反馈。

(4)加大公众对统计工作的参与程度。主要从培育公众的统计素养、统计数据发布与背景解读相结合及强化对公众质疑的回应力及答辩力等三个方面入手。

参考文献

[1]刘祺.社会资本:政府的新维度[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校报,2008,(3):45 — 46

[2]郭峻.提高政府统计部门公信力之我见[J],中国统计,2010,(7):27-30

[3]杨清华.统计数据公信力探析[J],价值工程,2010,(5): 149-149.

[4]吴伟,刘艳丽.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制度路径[J],企业文化.策略,2010,(3):87 —88.

[5]尚建宝?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升政府公信力[J].改革与开放,2010,(4) : 114 - 115.

[6]曾全邦.提升优质统计服务[N],广西日报,2006-03月-21.

[7]马建堂.“十二五"时期中国统计服务科学发展努力的方向[N],人民日报,2011-01-26.

[8]杨少浪.关于统计信息共享机制建立的思考[J],统计制度方法研究,2011,03.

[9]张芄等.建立统计数据发布规范化体系,服务政府统计公信力提高[N],中国信息报,2010-05-20.

[10]刘淑霞.提高统计公信力刍议[J],载于威海市统计信息网.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