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不同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水平乃至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都紧密相联。伴随改革开放,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也同时开展。经过 30 多年的努力,多层次、较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在我国得到了建立和发展,农村金融在带动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进步等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但同时,我国农村金融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金融机构涉农信贷供给不足、农村资金外流等。在农村,融资难、资金借贷需求得不到满足仍是许多中小企业和普通农户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农村金融优化提升仍是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关键一环。
从 21 世纪初,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的改革和发展,2004 年到 2018年,中央 1 号文件连续十五年聚焦“三农”,农民增收难、农村内部与城乡之间贫富差距大等成为我国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村金融至关重要,农村金融资源分配的不均是引发农民收入问题的重要原因,这意味着农民收入与农村金融存在内在联系。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普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金融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核心,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并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日渐完善,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事实上,早在上世纪 70年代,Mckinnon(1973)和 Shaw(1973)创立金融发展理论,国内外学者经过研究一致地得出了金融对居民收入及收入分配有重要影响的结论,人们开始深入研究不同金融发展状态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大小及传播途径等问题。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从县域农村金融抑制的角度,探讨农民收入的相关问题。
浙江省在经济金融发展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地形的关系,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同样存在,西南地区居民较东北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同时县域金融发展水平相对其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略显滞后,金融支持力度较弱。这就引发了我们对经济发达的浙江省县域金融发展与居民收入问题的思考。故本文将浙江省县域金融作为研究对象,从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两个视角,来考察浙江省县域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的相关关系。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国内外研究中,金融已被证明会影响居民收入,但很少有人从农民收入不平等的角度出发来研究金融抑制。我国当前阶段金融抑制如何调整金融资本在不同居民之间分配进而影响不同居民的收入值得深入研究。已有的金融发展理论和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关系的研究为本文研究金融抑制与农村内部社会公平问题提供了参考。从已有的研究脉络出发,对国内外研究金融与居民收入关系的现状进行综述如下。
一、关于金融抑制的研究
(一)金融抑制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就被金融学家罗纳德·I·麦金农(R·I·Mckinnon)和爱德华-S·肖(E-S.shaw)提出,用以揭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根据 Mckinnon(1973)提出的概念,金融抑制主要指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政府管制金融的现象,政府多通过制定政策如规定存贷款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实施通货膨胀、实施信贷配给、严格监管金融机构等手段对国家和不同地区的金融发展进行管制和干预。当前,我国的金融抑制现象依然存在。
很多学者指出政府的过分干预是金融抑制产生并维持的主因。麦金农与肖两位金融学家便强调金融抑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过分干预与管制。在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的产生既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的因素,也有源自农村自身条件的因素。已有文献主要从供给方面来分析,少数学者考虑到农民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供给方面,多数学者赞同政府实行赶超战略是主因的观点,如林毅夫等(1994)认为我国金融抑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发展赶超战略:政府通过金融抑制的方式来降低违背本国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生产成本,这一观点得到了张建武和王茜(2014)的实证支持。另外,从政府财政税收的角度考虑,金融抑制的存在有其必然性:政府在某些时候需要金融抑制为其平衡财政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陈宇峰、贵斌威,2015)。对于农村金融抑制,还有基于农村自身特点的供给与需求方面的原因。首先,因农业经营风险、不完全信息和交易成本存在,金融机构出于成本和收益的考虑,会减少农村金融服务供给(Mark D.Wenner 和Francisco J.Pronenza,2000,祝健,2007 等)。另外,农村金融抑制现象的产生还有农民需求不足的原因(Johansson 和 Wang,2012,王定祥等,2011),传统生产模式以及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并不会给农民带来太大的成本,因此农民资金需求相对有限。
.........................
第二章 金融抑制与农民收入关系概述
第一节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理论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理论体系,作为金融理论分支,农村金融理论主要围绕农村借贷、政府定位等研究如何建立改善农村金融体系,使其更好发挥作用。经过不断的发展与深化,农村金融理论逐渐形成农业信贷补贴论、农村金融市场论与不完全竞争市场论三个流派。
一、农业信贷补贴论
农业信贷补贴论产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前,该理论假设: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户因农业收入微薄、收入来源少而没有多余的储蓄能力。此外,农业具有 收益低、收益不确定性大、投资时期长等特点,很难得到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部分资金紧缺的农民将资金需求转向非正规金融机构,但是非正规金融机构的高额利息会加重农民的生活负担,导致农民生活更加贫困。农村资金供给不足导致的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成为农村长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有学者提出政府有必要介入,通过设立由政府控制的非盈利性的农村金融机构,降低对农业资金需求方面的贷款利率来解决农村的资金融通问题,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进而促进农村金融经济的发展。
根据这一理论,许多发展中国家实行了相应的金融政策,将大量贴息贷款运用于农业领域,虽然农村信贷补贴理论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的资金短缺问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增长。但是该理论也带来了较大程度的负面影响:第一,政府补贴资金并不会到达真正有需要的贫困农民手中,更多的将补贴给予农村高收入者,这将拉大农村的收入差距;第二,农村过分依赖政府外部资金,储蓄意愿下降,导致商业性金融机构缺乏活力;第三,存在较为严重的不良贷款现象,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最终,农业信贷补贴理论所主张的措施不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即使付出了较高的成本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二、农村金融市场论
20 世纪 80 年代,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出现,并逐渐取代农业信贷补贴论,该理论以肖和麦金农的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论为基础,针对农业信贷补贴理论的缺陷,提出了与农业信贷补贴理论完全相反的观点。农村金融市场论认为没有必要从外部向农村注入资金,因为农村地区居民消费水平低,储蓄意识强,且人口众多,可以吸收相当大数量的存款。而农业信贷补贴理论过度注重政府干预和低利率,会影响农户的储蓄积极性和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抑制市场活力。因此该理论强调以市场机制为手段,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实行利率自由化,主张减少政府管制,并适当鼓励支持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作为对正式金融的有效补充。该理论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
第二节 县域金融内涵
一、县域金融
根据现有学者的定义,县域经济是在一个行政县的区域范围内运行、财政独立的国民经济基本单元,整个县域经济可视为一个综合经济体以进行资金、劳动力、信息等多方面的流通。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农村性,属于弱势经济,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均处于劣势地位,农村经济依然在县域经济找中处于主导地位。
目前,县域经济己经成为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其发展有利于缓解“三农问题”、调整产业结构。县域金融则是指在行政县的区域范围内金融的发展,它包括农村金融且以农村金融为主,实际上是农村金融的发展,是连接农村金融和城市金融的桥梁。我国县域金融体系主要是包括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以及非正规金融机构在内的金融机构体系。综合国内外学术界研究,县域经济金融与农村经济金融高度相关,县域经济金融发展包含农村经济金融发展,农村经济金融是县域经济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选定县域金融作为研究对象的分析对农村经济金融现象具有重要的解释作用。与此同时,我国四分之三的人口以及不少于 65%的农村劳动力,都生活在县域地区,研究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与居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县域金融抑制
县域金融可以看做县域范围内金融机构、金融体系、金融从业人员,以及金融活动的综合。当前我国正处于县域金融较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县域经济中金融抑制问题仍然广泛存在的阶段。县域金融抑制实际上是指县域经济中大部分为农业经济,金融市场化程度低,金融服务不足,县域居民资金需求主要靠非正规金融机构满足。我国县域金融抑制的一般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资金供给不足,县域金融机构吸储的资金逐利性流向城市,县域农户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二是金融结构失衡,缺乏中小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服务种类单调,多为邮储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少数金融机构提供的存款业务;三是县域信贷配给问题严重,县域的信贷配给即政府以行政指令的方式强制县域金融机构以低利率向政府支持的企业贷款,为这些企业带来可观隐形补贴的同时,个体与中小与企业的贷款需求被严重抑制;四是县域非正规金融机构活跃,非正规金融以易获取、借贷程序方便等优势广泛存在,同时使部分农户的资金需求得到满足,但是其存在会对正规金融机构运营产生冲击,并且难以监管。我国县域金融抑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制度体系不健全、县域金融机构供给不足、县域人民资金需求不足三方面。一般来说,县域金融抑制对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均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后果:金融资源配置错位、阻碍经济长期増长、金融风险加大等。缓解县域金融抑制,建立良好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应作为县域经济金融发展的重要一环。同时,县域金融抑制的存在也可能帮助集中决策,提高效率。
................................
第三章 浙江省县域金融与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 18
第二节 浙江省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 24
第四章 浙江省县域金融抑制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 32
第一节 县域金融抑制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研究 ............................ 32
第二节 县域金融抑制对农村内部收入分配的影响 ...................... 37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含义 .................. 42
第一节 结论 ............................ 42
第二节 政策含义 .............................. 43
第四章 浙江省县域金融抑制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县域金融抑制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研究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节研究以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对数值作为被解释变量,金融抑制指数作为主要解释变量,并包含其他指标作为控制变量。其中,纳入的控制变量主要有以下方面:
财政支出(FISCAL):指县域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与年末总人口的比值。早期对政府支出和居民收入的研究表明,政府的税收和转移支付与社会福利密切相关,政府财政支出是考察居民收入不容忽视的因素。
固定资产投资(INVEST):用县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年末总人口的比值即人均固定资产投资获得额进行表示,固定资产投资可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进而影响区域内居民收入。
产业结构(STRU):选用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与 GDP 的比值进行表示,较大的产业结构值代表高水平的第一产业发展,预期将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
人均生产总值(NGDP):由于农民收入受宏观经济的运行环境影响程度较大,借鉴王波(2005)的研究成果,将县域人均生产总值纳入模型,以控制影响。
乡村就业率(REMP):用县域乡村从业人员数与乡村总人口的比值代表当地的就业水平,因为前文统计数据表明浙江省农民收入的一个主要来源是工资性收入。
对外开放(OPEN):用县域进出口总额之和与 GDP 的比值表示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通过对地区经济增长和劳动力流动的显著影响,进而对居民收入产生影响。
.............................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含义
第一节 结论
为研究浙江省金融抑制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本文首先基于研究的背景、意义、思路、方法等进行阐述,并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结论(第一章)。然后本文介绍了农村金融与农民收入的相关理论(第二章)。在以上理论基础支撑下,对金融抑制影响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第三章)。文章还分析了浙江省金融发展现状和农民收入现状,测算了浙江省县域金融抑制指标,并分析了区域差异(第四章)。最后,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实证分析(第五章)。另外,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分别对县域金融抑制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单探讨。得到如下一些结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