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经济统计论文,经济统计模型在研究经济问题中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已经形成共识,关键的是如何设定模型。一个好的模型取决于变量的选择和技术的选择,相比较而言,技术的选择难于变量的选择,这也是研究的重点。(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经济统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优秀经济统计毕业论文范例篇一
1绪论
1.1研究背景
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是一门结合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产生的学科,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将生物信息学定义为:“研究、开发或者应用计算工具和方法来扩展对生物学、医学、行为科学和卫生数据的使用,包括获取、储存、组织、分析和可视化这些数据” [2]。在计算机和网络的快速发展、各种生物数据库高速增长的背景下,生物信息学需要解决如何在错综复杂的数据中挖掘出有效的信息这一难题[3]。20世纪末,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4] (Human Genome Project, HGP)的实施使得生物信息学得到了迅猛发展。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从生物对象中获得了大量与生物相关的信息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研究进一步促进其自身的发展。伴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发展和基本任务的完成,生物信息学的研究经历了两个历史时代[5]:测序基因时代和功能基因组时代。其中后者以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为研究重点,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检测基因突变、分析基因序列、分析多态性、发现与鉴定新基因、研究大规模基因功能表达谱、对完整基因组的比较研究、分析非编码区信息结构、模拟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药物设计、研究遗传密码起源和生物进化[6]。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HGP)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三大科技工程之一,人类基因草图的完成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后基因组学(Post-genomics)这样一个新的时代[7]。后基因组学由功能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学科组成,而功能基因组学是整个后基因组学的核心内容[8];功能基因组学采用一系列生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挖掘与基因功能相关的信息,以揭示基因活动的规律。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中利用微阵列技术(Microarray)获得了海量基因数据,微阵列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生理学和生物技术的理念。利用这种技术可以一次性对大量基因序列进行检测,并进行初步性质的基因序列分析,得到高维的基因微阵列数据(MicroarrayData),即基因表达数据[9],生物信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利用这些高维的基因表达数据对基因的功能和活动规律进行探索。
…………
1.2基因表达数据概述
细胞内的DNA承载着遗传信息,DNA分子特殊的双螺旋模型为解答生物遗传的秘密提供了坚实的分析基础[1G];同时基因又是DNA分子上携带有遗传信息的最小单位,微阵列技术就是从全新的角度以更高的效率来研究基因之间内在关系的一种方法[12],与此同时运用该技术还可以一次获得数量巨大的基因表达数据,这一突破性技术无疑将成为新世纪里人们探求生物知识的核心内容。DNA微阵列[13]是微阵列技术的基石,由大量cDNA探针或者寡核苗酸紧密罗列而形成的探针阵列,并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的规律来分析核酸的组成、DNA微阵列首先把大量已知序列的探针集成在同一个基片上,然后将经过标记的若干祀核酸序列与基片特定位置上的探针相互杂交,再按照碱基互补匹配原理确定目标基因的序列[9]。具体来说,首先是运用一定的生物学技术生成探针列阵,按照一定的顺序将探针集成在同一个基片上,形成DNA微阵列;然后通过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和RT-PCR技术扩增和焚光标记生物样本DNA、RNA后,与芯片上的DNA序列杂交;最后使用生物激光技术刺激配对序列,通过刺激可以获得以劳光表现的数据信息图。
…………
2基因表达数据聚类分析
2.1基因表达数据预处理
通过实验获得的原始数据容易受到高噪声、实验误差等影响,同时容易发生数据缺失现象,若直接利用这些数据,会得到不理想、甚至是错误的分析结果。故在进行分析前,首先要进行预处理。数据预处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挑选可分析数据、处理异常数据和数据标准化。挑选可分析数据指的是挑选出符合一定条件的基因表达数据,通常是通过设定一个标准以剔除表达值为负数或很小的数据以及由于误差等原因导致的不可用的数据。处理异常数据则是将那些取值为负数或取值很小的在生物学上不可用的数据删除掉。数据的标准化的目的是为了降低由于样本的差异性所产生的随机误差[38],是数据预处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通常可以选择的数据标准化方法主要有“看家基因法” [39]、回归方法、比率统计法等。本文获取的实验数据已经经过预处理,在后文的数据分析中不对数据预处理的过程进行细节上的介绍。
…………
2.2冗余变量剔除
基因表达数据变量个数多达几万个,而对样本识别有贡献的基因变量在整个基因样本中只占有非常小部分的比例,因此在基因聚类之前要删除一些无效或者贡献很小的基因变量,这样可以减少由于各种因素带来的误差所产生的影响,确保筛选出的变量能够客观的体现出样本之间的生物学差异特性。变量筛选方法较多,按类别可以分为:①基于统计量的方法,如验、方差分析法,Wilcoxon秩和检验;②基于分类树的方法,如Breiman所采用的随机森林法[4i],通过在随机变量空间中抽取变量建立分类树用来计算每个变量的重要性,以删除无用变量和贡献率小;③基于模型的变量筛选方法,如相关系数法(Correlation-basedMethod)、逐步回归法、无信息变量消除法[36] (UVE)、遗传算法(GA)等方法。其中,基于模型的变量蹄选方法中的无信息变量消除法最早由Centner等人提出来,用于处理NIR光谱数据,这种方法不仅能较大程度地减少了模型所涉及到的变量的个数,同时还提升了模型的识别能力。无信息变量消除法可以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基于偏最小二乘法[43] (PLS)的PLS-UVE法,另一类是基于蒙特卡罗法(Monte Carlo, MC)的 MC-UVE 法。
…………
3基于最大平均统计量方法的变量筛选........ 24
3.1基因富集性分析........ 24
3.2基因集显著性判断........ 25
3.2.1最大均值统计量的构造........ 25
3.2.2随机化模型和数据排列模型........ 26
3.2.3重标准化模型........ 26
3.3本文方法 ........27
4基因组变量筛选实证分析 ........28
4.1模拟数据变量蹄选分析......... 28
4.2实验数据变量蹄选分析 ........29
4.2.1冗余变量删除........ 29
4.2.2实验数据聚类分析........ 30
4.2.3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31
4.3本章结论........ 36
5结论与展望........ 37
4基因组变量蹄选实证分析
4.1模拟数据变量蹄选分析
本文模拟了两类样本即:控制组和试验组,每类样本中都是1000个基因20个样本。将所有基因分为50个基因组,每个基因组中有20个基因。为了避免产生负数,数据都是由服从iV(5,l)分布产生,由于负数在生物学中没有意义,故对出现的负数用均值5来代替,并且对第二类样本(试验组)的前10个基因的表达值都增加2个单位值,理论上认为这些基因的表达水平是具有显著差祥的。本章节首先通过模拟数据验证了基因集显著性判断(GSA)方法较GSEA方法的优越性,并以直方图的形式直观地显示了分析的结果。然后对实验数据进行冗余变量删除,反复实验获取了出现频数较高的前1681个基因,但是对于实际分析来说基因的个数仍然较大,采用S0M聚类分析方法对这1681个聚类,分成了 50个类,由此构造出50个基因组。构造最大均值统计量方法选出四个差异表达的基因组,分别是第17组和第5组两个上调基因组,第3组合第13组两个下调基因组。用每一组基因对两类样本进行分类,都很好的识别出了两类样本,从理论和实证上说明了最大均值统计量方法的可靠。
…………
结论
基因表达数据典型的特征是高维数、小样本,这对经典的统计分析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为基因之间复杂的关系,目前还没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方法对基因表达数据进行分析。本文在研究相关文献提出的方法基础之上,提出来一套比较系统的方法来筛选含有理想生物信息的基因。本文模拟了一组含有两类样本的数据,同时用基因集富集性分析(GSEA)和基因集显著性判断(GSA)方法对所模拟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GSA方法具有更显著的结果。在利用G&4方法进行基因筛选实例验证中,实验数据来源于某医院测试的8个样本数据:4个正常样本和4个癌变样本的45037个基因表达值。首先运用无信息变量删除法从45037个基因中删除几乎不含有生物信息的基因变量,反复操作,保留了前1681个含有较多信息的变量;但是基因变量个数仍然较多,进一步采用对高维数据具有较好聚类效果的自组织特征映射(SOM)方法对这1681个基因聚类,构造了五十个基因组;然后运用GSA方法对这五十个基因组进行选则。这四组共83个差异表达基因可以很好的划分样本。
……………
参考文献(略)
优秀经济统计毕业论文范例篇二
1引言
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郎咸平教授在《谁在谋杀中国经济》一书中说:“2006年至2007年,中国股票市场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牛市,同时房价高涨,资产严重泡沫化。随后受全球金融海啸的影响,股市大跌,泡沫,破裂。中国政府为保证经济增长,实施4万亿财政刺激政策,地方配套资金约19万亿人民币,这使得政府财政压力过重、货币超发物价高涨、产能过剩。其后又受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导致严重的输入型通胀,在多类通胀的综合影响下,中央银行多次加息及提高货币准备金率,导致国内中小企业难以生存,绝大多数接近倒闭,企业家转投房市、奢侈品等市场,又进一步导致国内房价高涨,奢侈品市场过热。” 中国的经济状况与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经济极为类似。而日本经济之所以陷入二十年停滞,其中一个幕后推手就是高盛主导的金融创新,即在日本推出股指期货。当时的日本政府并不了解这种工具,从而导致了资产泡沫破裂后的严重亏损,导致大量企业倒闭,经济陷入停滞。由此引发了我对股指期货的研究兴趣。至2010年4月16日我国推出股指期货以来,国内众多学者对股指期货的跨期套利、期现套利做了大量研究,大多釆用的是协整模型。但是,是否.其他模型在进行股指期货套利时优于协整模型?在指数上升时期与指数下跌时期是否有相同的套利效率?这些问题国内学者还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探究,这有利于帮助投资者在不同时期选择套利策略,为投资者在实际操作中提供参考。因此,本文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践意义。
………………
1.2本文的研究对象和工具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股指期货当期合约和沪深300指数之间的统计套利。国内很多学者用ETF基金复制沪深300指数,并用复制后的资产与股指期货建立套利配对组合,在复制资产过程中必然形成估计误差。而本文研究的是不同时期股指期货统计套利效率的优劣性,以及不同模型在对股指期货进行统计套利时的效率优劣性。因此本文直接利用股指期货与其标的资产沪深300指数建立套利组合,这可以排除资产复制时的误差影响,使本文得出的结论更加稳健。统计套利方法在欧美、日本等发达资本市场己经广泛使用。统计套利是一种利用资产价格偏离其均衡价格的机会,并获取利润的投资技术。本文将建立协整模型和卡尔曼滤波模型对比分析指数上升时期与指数下跌时期的统计套利效率,并对两个模型进行比较。国内学者在研究统计套利时,通常采用协整模型。协整模型可以检验序列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也可以通过估计固定参数对序列建立套利资产组合,因此是一种优良的统计套利方法。但时间序列可能存在时变效应,而卡尔曼滤波是估计时变参数的良好方法。因此本文选择卡尔曼滤波模型估计资产组合之间的时变参数。其原因在于虽然股指期货的标的资产是沪深300指数,但股指期货作为金融衍生品,已具有其独立的内在特性,二者之间可能受到某种不可观测因素的影响。通过建立卡尔曼滤波模型可以过滤这类不可观测因素,建立股指期货和沪深300指数之间的真实内在关系。
…………
2文献综述
2.1国外资本市场套利综述
2004年,Alexander,Dirnitriu (2004)用协整方法与指数追踪方法比较投资组合之间的效率优劣性,发现在市场上涨时,二者没有优劣之分;在市场下跌时,协整方法较优。国外学者对统计套利做了大量研究,并且最常用的方法是协整方法。如:Burgess. N (2000) 利用协整方法对股指期货进行套利取得了优良效果;Brenner (1990)用日经指数期货合约与大阪50指数期货合约建立协整模型进行套利分析,发现两个期货合约之间存在大量套利机会。近年来,国外学者对统计套利的文章主要有以下几篇:Christian (2010) 选取Euro Stoxx 50指数与指数基金的6个高频数据,并基于均值回复理论利用卡尔曼滤波模型和协整模型建立了 Euro Stoxx50指数与指数基金的统计配对套利组合,并利用信息比率作为衡量统计套利效率的标准。研究发现各类高频数据都存在获利概率,即使将交易成本加入模型,也不会影响模型的套利效率。TURAN (2006) [5]应用GARCH模型建立了股票市场上高频数据之间的风险收益模型,发现股票市场上旳价格条件均值与条件方差之间具有正的相关性。文章验证了风险收益理论,即风险越大收益越高,反之亦然。YU-Chia Hsu, An-Pin Chen, Jia-Haur Chang (2011)选取台湾股指期货、远期合约和股票市场近六年的一分钟高频数据以及随机交易策略建立了市场内部套利模型,研究发现通过加入价差、交易时间等要素的市场内部套利模型比加入风险要素的市场内部套利模型获益更低。
……………
2.2国内资本市场套利综述
胡玲娟(2007) 基于理论推导并通过对ETF与股指期货的期现套利、股指期货与股票套期保值的实证研究,发现股指期货的推出可以帮助投资者有效规避股票市场的系统风险,增加股票市场的流动性,资产组合的风险更加可控。张海波(2008) 114]利用优化的指数跟踪模型研究了沪深300指数成分股与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指数跟踪能力,并且对这两类组合进行了流动性改进。研究发现:(1)行业分层抽样优化复制组合相较于无行业分层抽样组合具有更稳定的指数跟踪能力;(2)成分股现货组合相较于ETF组合跟踪沪深300指数的能力更好。仇中群(2008)利用上证50ETF基金和深圳100ETF基金复制沪深300指数,并与沪深300股指期货构建期现套利模型。仇中群选取2008年5月19日到2008年5月21日的沪深300仿真期货交易数据,并以一分钟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改进的跨期套利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在存在协整关系的时段内,套利机会较多,并且风险可控。林碧波(2009)基于封闭式基金折溢价及超额波动性的测算,并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噪声交易在中国市场的表现进行了研究,发现当初期价格偏离长期均值较小时,且套利者预期价格会以一个很大的概率进一步下行时,套利者在初期就会倾向于不投资;当初期的价格偏离长期均值足够大时,以至于套利者预期价格会以一个很大旳概率回调而不会进一步下行时,套利者在最初就会倾向于较大投资。由于噪音交易,在多数情况下套利者并不会投入大量资金纠正价格偏差。
……………
3股指期货概述............ 15
3.1股指期货的发展历程 ..........15
3.2沪深300指数的编制规则.......... 16
3,4股指期货的交易规则.......... 20
4套利理论概述 ..........23
4.1市场有效性理论.......... 23
4.2股指期货套利理论.......... 24
4.2.1套利的定义.......... 24
4.2.2股指期货套利的分类.......... 25
4.3统计套利理..........25
4.4本章小结.......... 30
5实证研究.......... 32
5.1研究思路.......... 32
5.2假设条件.......... 32
5.3数据划分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33
5.4统计套利策略..........40
5.5协整模型.......... 41
5.6卡尔曼滤波模型.......... 51
5实证研究
5. 1研究思路
本文将对沪深300指数和股指期货当期合约建立套利资产组合,研究在指数上升时期与指数下跌时期统计套利效率的优劣性,以及协整模型与卡尔曼滤波模型的套利效率优劣性。因此,实证研究分为以下五个部分:样本选择。首先,分析股指期货当期合约与沪深300指数五分钟高频数据,并参考沪深300指数,划分多个指数周期,互为参照组;其次,划分周期内的上升期与下跌期。最后,分析各个时期的数据特征。根据统计套利理论建立统计套利策略。建立协整模型。首先,用单位根检验验证市场是否有效。其次,根据划分的样本周期和指数上升、下跌期,建立协整模型。最后,根据既定的统计套利策略计算套利结果,并比较分析上升期和下跌期统计套利效率。建立卡尔曼滤波模型。首先,根据划分的样本周期和指数上升、下跌期,建立卡尔曼滤波模型。其次,根据既定的统计套利策略计_套利结果,比较分析上升期和下跌期统计套利效率。最后,与协整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小结实证研究部分主要过程和主要结论。
……………
结论
首先,本文通过分析股指期货当期合约和沪深300指数从2010年4月16日至2012年12月4日的五分钟高频数据,并采用基于沪深300指数的周期观察法选取了两个样本周期作为对照样本,两个样本周期处在高低不同的点位水平上。再在两个样本周期内分别划分了指数上升期和指数下跌期。其次,在既定的假设条件下,本文对四个时期的样本数据建立了协整模型和卡尔曼滤波模型,系统全面地分析比较了在两个样本周期内的指数上升期和指数下跌期的统计套利效率。并对协整模型和卡尔曼滤波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
……………
参考文献(略)
优秀经济统计毕业论文范例篇三
第一章 概述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行人数量统计是指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从监控摄像机获取的视频序列中统计出行人的数量,其是一个自动化处理和分析的过程,基本上无需人工的干预。而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行人数量统计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和社会管理等多个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的重要性和广泛性已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的关注。在交通管理方面,通过统计行人的日流量、月流量甚至年流量,可以为优化交通基础设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有助于改善交通和行人安全管理的实践方式。同时,集成了行人数量统计功能的智能交通监控系统可以根据当前路面上人流量的大小来决定是否采取相应的行人分流或其他措施,以确保公路交通的正常运作[1]。对于应急管理,在实时统计特定场景中的行人数量的情况下,如果发现人流发生不正常的变化,如行人数量急剧增加,或者所有的行人突然向某个方向快速移动,可以及时通知管理人员查看是否发生了突发事件,以便快速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而且,在确切发生灾难事故需要紧急疏散人群时,智能应急响应系统可以利用行人数量统计功能探测各条疏散通道的拥挤情况,从而为人们选择合适的疏散路线[2]。在商业应用上,尤其对于商场业和酒店业,随着商业竞争日益激烈,单凭管理者的主观判断和经验已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而利用行人数量统计技术可以获得客观的人流量数据,为评估促销或其他商业活动的收益效果提供了有力的判别依据,从而可以让管理者做出更有效的决策。此外,还可以根据营业场所内行人数量的实时变化,及时调配工作人员到人群密集的地方进行引导,以提高营业管理的效率[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行人数量统计主要分为两种方式:LOI(Line of Interest)统计和 ROI(Regionof Interest)统计。LOI 统计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统计经过检测线的行人数量,而ROI 统计是指在某一特定时刻统计场景某一区域中的行人数量[4],如图 1-1 所示。无论是 LOI 统计还是 ROI 统计,它们所使用的统计算法均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特征回归(Feature Regression)和行人检测与跟踪(Pedestrian Detection andTracking)。特征回归方法是将行人统计过程作为一个回归问题进行近似估计。在该方法中,输入数据是从视频图像中提取的视觉特征,输出结果是行人数量,而所使用的回归函数可以预先利用训练数据(如视频图像中标注的特定数量的行人)估算得到。Davies 等人[5]使用了几何特征作为特征回归方法的输入数据,其中包括图像块的面积(图像块中的像素点个数)和周长(在图像块边缘上的像素点个数),并采用了线性回归模型来连接特征和行人数量的关系。由于行人的尺寸大小取决于摄像机的视角和图像平面与行人的距离,故 Ma 等人[6]和 Chan 等人[7]对几何特征进行了归一化以消除尺度变化的影响。与直接使用几何特征不同,Marana 等人[8]采用了描述图像边缘的不规则性的闵可夫斯基分形维数来关联视频图像中的行人密度。Dong 等人[9]建立了一张映射表来关联行人外形和行人数目,其中,行人外形通过在图像中的行人外部边缘上提取样本点,并使用离散傅里叶变换将这些样本点转换到频率域来进行构建。尽管这种方法的效率和准确率均比较高,但它只能处理人群密度比较低的情况。Albiol 等人[10]采用了移动角点并运用正比关系来快速估计行人数量,该方法可以解决人群密度较大的情况,但忽略了行人在视频图像中的尺度变化。
…………
第二章 时空上下文预处理
2.1 空间上下文预处理
在现阶段的计算机视觉研究中,常用的空间上下文处理方法包括几何投影(Geometry Projection)[22][23][24]和特征归一化(Feature Normalization)[4][25][26],两者分别是预处理和后处理方式。预处理可以缩小检测范围,提高算法的效率和准确率。而后处理则是对检测结果进行校正,以获得更准确的效果。这两种处理方式分别是行人检测与跟踪方法和特征回归方法常用的空间上下文处理方法。基于对行人数量统计算法的效率和准确率的考虑,本文提出了一种有效的预处理方法——基于关键区域标定行人的线性插值法。下面先对传统的两种空间上下文处理方法进行简要的介绍,然后再详细描述本文采用的预处理方法。受物理设备所限,目前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几乎都是基于二维平面图像和视频的。由于真实世界中的物体投影到二维平面后会丢失许多重要的三维几何结构信息,因而不少计算机视觉算法都会无可避免地产生偏差,甚至出错。为了提高算法的准确率,还需要更多其它的辅助信息,以确认真实物体投影到平面后的变化情况。显然,摄像机作为源数据的产生器,其本身所具备的内外特性必然可以提供帮助。一般来说,摄像机的内部属性包括焦距和投影中心等,外部属性包括摄像机高度、垂直倾斜角度和水平旋转角度等。一系列相关的研究[22][27][28]表明,在获知摄像机的内外属性参数的情况下,可以大大简化图像和场景之间的度量关系计算。
…………
2.2 时间上下文预处理
时间上下文主要是指视频图像中的像素点在时间这个维度上的变化情况。在一个较短的时间里,如果没有任何的运动物体,则视频序列中同一像素点上的像素值应该是保持不变的,只有当运动物体出现时,像素值才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在目前的计算机视觉算法中,用于衡量像素点在时间域上的变化情况的常用方法是背景建模(Background Modeling)[30][31][32]。利用背景建模对视频序列进行预处理,能够获取视频图像中具有潜在运动行人的前景区域,进而可大大缩小检测算法的计算范围,提高算法的效率。本文采用了背景建模作为时间上下文预处理的核心内容。由于背景建模是基于多帧视频图像来进行全景范围计算的,其时间复杂度比较大,而且单纯的背景建模结果并不能很好地满足检测算法的要求,因而,本文采取了一系列的前处理和后处理措施。背景建模是时间上下文预处理的核心部分,建模算法是基于像素的,视频图像中的所有像素点均需要进行计算。显然,随着视频分辨率的增大,预处理所需的时间也会随之增加,从而降低算法的整体效率。考虑到时间上下文预处理这一过程主要是为了获得标识了前景的二值图像,该二值图像与视频图像中场景的像素值无关,因此,可以通过缩放视频图像的方式来加快预处理的速度,即首先缩小视频图像,然后进行背景建模,最后将获得的前景二值图像放大到视频图像原来的尺寸。
…………
第三章 自底向上假设过程......24
3.1 特征点检测 .......25
3.2 基于光流估计的运动约束 .......32
3.3 基于局部最近邻的特征点匹配....34
3.4 本章小结 .......35
第四章 自顶向下验证过程......36
4.1 特征点轨迹分析 .......37
4.2 基于贝叶斯框架的特征点轨迹聚类....41
4.3 基于结构特征和表观特征的跟踪过程....43
4.4 本章小结 .......46
第五章 实验结果 .....48
5.1 背景建模算法对比 .......48
5.2 行人数量统计结果展示 .......50
5.3 行人数量统计结果分析 .......55
5.4 本章小结 .......59
第五章 实验结果
5.1 背景建模算法对比
鉴于单高斯背景模型的实用性较低,本文仅采用了混合高斯背景模型、基于LBP 空间邻域信息的背景模型与基于 PCA 和时空邻域信息的背景模型这三种背景建模算法,这些算法的效果对比如图 5-1 所示。从图 5-1 可以看出,混合高斯背景模型的算法效果较差,其结果中包含了大量的干扰噪声、无关图像块和图像块孔。而基于 LBP 空间邻域信息的背景模型与基于 PCA 和时空邻域信息的背景模型的结果则更为准确,并且后者的效果较优。图 5-2 所示是在采用基于 PCA 和时空邻域信息的背景模型的基础上加入本文提出的前后处理操作后得到的结果,可见本文方法能够比单纯采用这三种背景建模方法取得更准确的前景区域。表 5-1 为单纯采用这三种背景建模方法和加入本文的前后处理操作后的背景建模方法的处理效率比较,由于本文采用了图像缩放技术(背景建模时采用的图像大小为源图像尺寸的 4 )和其他一些后处理技术,因而本文方法的平均处理时间分别约为对应的三种背景建模方法的 4 ,再加上额外的一些后处理时间。在实现行人统计算法的过程中,本文将根据视频场景的复杂程度来选用合适的时间上下文预处理方式,视频场景越复杂,所采用的背景建模的数据处理级别也越高。
…………
结论
行人数量统计技术在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均能给人们提供较大的使用价值,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如何实现兼具高准确性和高实时性的行人统计算法已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的关注。本文主要针对行人检测与跟踪算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混合方法的行人数量统计算法,主要工作包括如下:
(1)采用时空上下文预处理的方式来为行人检测与跟踪算法提供空间域上的“位置—尺寸”约束和时间域上的像素变化约束。
(2)在空间上下文预处理阶段,提出了基于关键区域标定行人的线性插值法以提取视频场景中的空间先验约束信息。
(3)在时间上下文预处理阶段,在不同级别的背景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现有技术和创新方法作为前后处理,实现快速提取有效的时间约束信息。
(4)将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这种模仿人类视觉识别事物的模式应用于行人检测与跟踪算法,实现基于“假设—验证”过程框架的行人统计方法。
……………
参考文献(略)
优秀经济统计毕业论文范例篇四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伴随着工业生产与竞争的逐步发展,质量作为企业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成为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战略问题,质量的优良反映着企业的综合实力的强弱,衡量着一个企业的实力,并成为左右这个企业在行业中地位及市场份额的重要因素。为了对产品质量进行科学管理,建立质量的预防性控制与事后检验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统计过程控制是数理统计技术与质量管理理论的完美结合,它的提出和蓬勃发展将质量管理的重点转移到对过程状态进行监控,从根本上改变了质量管理的事后检验状态。实施有效的统计过程控制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减少不合格品损失,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都具有积极意义。一个有效地统计过程控制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消费者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的变化,企业的生产从专注于单一大批量产品的生产逐步发展成为多元化多品种小批量产品的生产。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成为现代制造企业为提高竞争力而选择的生产形式。传统的统计过程控制的应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针对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统计过程控制迫切需要持续改进。因此,本文针对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环境下统计过程控制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并选用贝叶斯估计来解决传统统计过程控制的失真问题,为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环境下选择合适的统计过程控制提供了具体的方法、技术,对现代制造类企业的产品质量改进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本文的研究将进一步完善统计过程控制的理论体系。
………………
1.2 统计过程控制概述
统计过程控制是20世纪20年代有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的Shewhart博士提出的的一种统计控制方法。统计过程控制的目的是建立并保持过程处于可接受的并且稳定的水平,以确保产品和服务符合规定的要求。为达到保证产品质量的目的,SPC 利用统计技术对过程中对各个阶段进行监视。应用 SPC 技术可是质量管理从产品事后的被动检验阶段进入到主动的预防阶段,以确保生产过程始终处于统计过程状态,从而达到提高产品质量及成品率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以及企业对应用 SPC 技术认识的加强,SPC 技术必定能得到更广泛、更深入的应用。作为一种质量管理技术,SPC 主要用于解决的问题包括:一方面确认过程运行状态是否稳定,此问题选用控制图;另一方面判断过程能力是否充足,此问题选用过程能力分析。目前,大批量连续生产过程的 SPC 理论较为成熟。若控制图显示生产过程处于稳态,就需要进一步测试过程所生产的产品是否能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这种能力称为该过程的过程能力。
……………
第二章 小批量生产过程中的统计过程控制的局限性
2.1 基于最大似然估计的统计过程控制在小批量生产中的局限性
产品的质量特征值是表征产品性能的指标,产品的性能普遍具有随机性,所以其质量特征值就是随机变量。随机变量的分布可作为描述过程质量的模型。正态分布是最常见的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在质量管理中,许多质量特征值都服从正态分布。故常用的统计过程控制就是建立在随机变量为正态分布的基础上。但最大似然估计只有在样本容量足够大的时候才可以得到较为精确地估计。一些研究[3,4]已经证明只有当样本容量为 50 以上时,最大似然估计才较为有效。而传统的统计过程控制通常运用最大似然估计对未知分布参数进行估计,因此,传统的统计过程控制只有在大批量规模生产时才可以起到有效的质量管理作用。而对于本文研究的规模生产初期及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这类拥有小批量生产环境下的样本容量不足的特点,基于最大似然估计的方法无法建立切实有效的统计过程控制模型。
……………
2.2 针对小批量生产的控制图研究发展
由于传统的控制图在小批量生产环境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许多学者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综合国内外对小批量生产环境下控制图的相关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向:基于精确控制界限的控制图方法;基于成组思想的控制图方法;基于统计变换的控制图方法和基于贝叶斯理论的控制图方法。在生产正常但点子偶然出界的情况下,根据其出界判断生产异常,就犯了误发警报的错误。为保证控制图发生误发警报的错误概率保持固定的小概率值,就基于成组思想的控制图方法是利用相似或历史生产信息中的相关信息来克服小批量生产环境中样本容量不足的限制。成组技术就是识别和发掘生产活动中有关事物的相似性并加以充分利用。成组技术的关键在于如何构造成组对象。现主要有两种基于不同成组对象的控制图方法:成组工件的控制图方法和成组工序的控制图方法。基于成组工件的控制图建立过程主要经历以下几步[6]:首先选取相似的质量信息,然后将生产过程的当前数据与历史数据进行标准化变换,以达到将来自不同质量特性的数据转换为同一分布的目的,最后将数据转换后的当前数据以及历史数据都打点在同一控制图上,从而解决当前样本容量不足的问题。基于成组工序的控制图方法主要把监视的对象着眼于工序,通过控制工序质量来达到控制工件生产质量的目的[7]。虽然基于成组思想的控制图方法设法充分利用历史数据来解决传统控制图在小批量生产上的局限,但是这个方法依旧存在一些限制。比如在相似工件的理论中,虽然通过数据变换建立的控制图对质量起到一定限度的控制作用,但此时的控制图并不能反映实际质量参数的状况。而且如果需要将基于成组思想的控制图方法运用在实践当中,还需要在体系和理论方面更深入地归类具化原则并且建立全面的理论依据。
………………
第三章统计供应链金融的效果.......... 10
3.1统计供应链在统计生产生活中的地位......... 10
3. 2统计供应链模式的实证分析......... 11
3. 3统计供应链的成功之处......... 12
3.4统计供应链金融为黑龙江省统计带来的利益......... 13
第四章统计供应链金融的应用和推广......... 15
4.1应用和推广统计供应链金融体系 .........15
4. 2统计供应链金融的实施 .........16
4.2.1政府对统计供应链金融釆取的措施......... 16
4.2.2企业对统计供应链金融采取的措施......... 16
4.2.3多方面地积极参与统计供应链条金融......... 17
第五章结论与对策建议.........19
5.1结论.........19
5.2对策建议 .........19
5. 3进一步研究方向 .........21
第五章 某铸造企业的实际运用案例
5.1 企业概况及生产工序简介
第一个工序是在另一个厂区进行压铸。压铸市压力铸造的简称,这是一种利用高压强制将金属熔液压入形状复杂的金属模内的一种精密铸造法。其具体过程包括将熔融合金液倒入压室,用高速来充填钢制模具的型腔,并使合金液在压力下凝固而形成铸件。压铸是一种有别于其他铸造方法的工艺,这个区别源于其两个最主要的特点:高压和高速。为了让金属液在压力下填充型腔,并在更为高的压力下结晶凝固,压铸常用的压力为 15~100MPa。而其高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在压铸时,通常使用 10~50 米/秒,甚至有时还超过 80 米/秒的高速将金属液充填入型腔。这里的速度是指内浇口速度,即指通过内浇口导入型腔的线速度。正是因为其高速的特性,通常金属液的充型时间极短,只须约 0.01~0.2 秒的时间即可填满型腔,当然这个时间须视铸件的大小不同而不同。
…………
结论
在生产初期和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中,统计过程控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样本容量太小以至于最大似然估计失真从而导致无法有效进行质量控制。针对这个问题,本文选用贝叶斯估计作为统计过程控制中总体分布参数的估计方法。在分析了现有的基于贝叶斯理论的统计过程控制研究的优缺点后,选择共轭先验分布替代先前研究中的广义先验分布以达到为两个未知参数分别提供估计值的目的。共轭先验分布的最大困难就是选择合适先验信息,而本文利用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从历史数据中选取合适的备选信息,并通过假设检验等方式筛选出相宜的先验信息,从而得到总体分布参数的共轭贝叶斯估计值。
……………
参考文献(略)
优秀经济统计毕业论文范例篇五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大量以文字、图片、视频为载体的多媒体信息,在互联网上迅速而广泛的传播。这些巨量信息资源为我们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方便,但同时大量不良网站网页的存在,如以渲染色情、暴力、变态等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不良网页与链接,严重污染了网络环境,给广大网民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可估量的精神损害,对社会文化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并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据弃网络不良信息已成为全球各民族的共识。因此怎样创建一个安全、绿色、健康的互联网环境己经成为各国政府与家庭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及时地检测、过滤、阻断不良信息的“污染”,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世界各国都釆取了相应的措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政府纷纷釆取相应技术手段,由政府出资免费提供具有屏蔽淫移内容的过滤软件供广大网民使用,防止有害信息对青少年的毒害。在这种背景下,各类过滤系统的研究纷纷出炉,本文也是面向社会迫切需求,提出了快速检测不良视频的检测算法,并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研究。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深入,网络犯罪和网络传播的不良信息(色情、淫移、暴力、变态、反动)日益增多,破坏力越来越强,因其极具有隐蔽性、伪装性、多样性和动态性,从技术和管理层面上进行实时监控还存在许多现实问题,而这些短板恰好成为“不法分子”的活跃平台,使之迅速传播并繁衍。为遏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和蔓延,近年来,中央多次进行“净化网络环境”专项整治,党与国家领导人提出要在全国广泛釆取行动,上下齐动,全民互动,坚决遏制和打击网络淫移色情等不健康内容的蔓延和泛滥势头【2】。同时市场上,也出现了不少过滤色情信息的应用软件及系统,这些软件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不良信息的传播。但由于技术手段过于廣乏,管理手段过于简单,应用也未深受广大网名的喜爱,并且未曾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服务体系,导致堵截过滤的现实效果未能如愿。如“绿琐-花季护航”过滤软件,2008年工信部花4170万元人民币釆购“绿现-花季护航”软件,提供给网民免费下载使用,但由于此软件存在严重的技术缺陷和应用过程中一系列配套缺失,最后导致“绿现-花季护航”遭受广大网民的冷落,使用甚少。
……………
第二章视频格式与编码格式
2. 1视频格式
视频格式是各公司针对市场的具体需求而做的具体视频包装设计,存储介质不同、传输媒介方式不同、网络速率不同、客户需求不同等等都是各大公司考虑的问题。作为检测项目,面对复杂而层出不穷的格式模式,需要不断拓展研宄范围,针对给出的不同的具体封装方式,应进行不同的解封装。解封装也就成为检测项目的前期工作了。是微软推出的微软公司自己独立开发的编码方式的封装格式,可在网络直播观看,WMV格式的优点如多语言支持,可伸缩性等等,但由于是微软捆绑性的WMV 软件,解码需要Windows系统的支持,机顶盒如要解码应有P C功能,加剧了其他非windows系统的成本,且WMV文件容易携夹病毒,需要加密认证等等限制用户自由选择等短板。这是一种由RM视频格式升级延伸出的新视频格式,它优于原RM格式的是打破了原平均压缩采样的方式,采取动态压缩,对于那些平缓或静止的图段,进行RMVB较少编码,而激烈、快速变换部分又加大编码速率,从而大幅地提高了运动图像的画面质量,也提高宽带利用率。
……………
2. 2视频编码
视频格式更多的是在于封装方式与封装容器的设计,而视频编码则侧重于视频图巾贞的压缩及算法,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应属于两个过程。目前视频编码方式中,主要有以下几种:1、H. 26X,包括 H. 261、H.262、H. 263、H. 263+、H. 263++、H. 264 (MPEG4 -part 10)等一系列编码方式2、MPEG (MPEG-1、MPEG-2、MPEG-4、MPEG-7和MPEG-21 标准)视频/图像信息存在着大量的数据量,如以CIF (352X288, PAL)格式为例,帧频25f/s,24位GRB彩色,则1小时的数据量为:352X288X25X3X3600:25. 49G字节。可见如果不进行压缩,视频数据需要海量存储容器进行存储。而进行统计分析得知,每一视频数据中,存在大量相关性信息,这些信息成为信息冗余,其中包括空间冗余、时间冗余、和信息摘冗余。尽可能的消除这些冗余,从而实现数据的压缩。
………………
第三章运动矢量 ...........16
3. 1前言........... 16
3.1.1基于运动矢量的不良视频检测........... 17
3.2 小结...........26
4 解编码........... 17
3.3解码句法实现过程........... 21
3.4运动矢量的提取........... 23
3.5运动矢量的去噪与滤波........... 24
3.6运动矢量的归一化计算........... 24
3.7运动矢量的稠密度...........27
3.8矢量场空间检测和校正........... 28
3.8.1突变的检测与校正........... 28
3. 8. 2判断镜头抖动及推移带来的影响........... 28
3.9运动矢量的多维空间描述........... 30
3. 10运动特征及方向直方图........... 32
3. 11小结 ...........34
第四章基于时序特征曲线的视频检测........... 35
4. 1 前言 ...........35
4.2 运动矢量曲线........... 35
4. 3运动矢量时序曲线区域划分........... 36
4.4运动矢量曲线特征的匹配........... 36
1、直接匹配法...........36
2、动态时空规整........... 37
3、概率统计算法........... 37
4.5实验结果及分析........... 38
4.6小结 ...........39
第四章基于时序特征曲线的视频检测
4.1概述
在视频检测中,特别是视频检索,越来越多的研宄趋于时序特征方面,时序特征也因其携带丰富个性的内容,成为识别视频身份的特征“指纹“,由于视频由一系列的图像帧动态组成,帧中各描述单元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不同,组成了各种特征的图像序列变化曲线(如颜色,灰度,运动矢量)。如何利用好这些特征,己成为今天热门研究课题. 运动矢量曲线特征代表了一段视频中帧间宏块相对运动的动态个性特质,所有运动宏块或像素其时序的运动曲线包涵了丰富的运动特征,当时间足够长,帧幅足够多.那么其特点就呈现唯一性。当利用阈值来匹配这种曲线特征时,就可以得出多种类型的人体行为特征线. 视频特征曲线的相似性与匹配如果采用直接匹配算法,即利用对应时序的运动矢量特征值进行比较,利用样本曲线对检测视频中的k组序列曲线进行匹对,如果存在相似曲线特征,则表明此视频有相似运动。
………………
总结
通过运动矢量时序曲线和直方图来求证视频特征,在速度上得到大幅提升,为实时检测提供了有力支持,但同时由于运动矢量本身就是一种帧间编码运动估计值,这种估计值存在一定的误差和相对性。不同的编码方式,得到的运动矢量不同,甚至相差甚远,这为我们的检测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主要就是为了还原实物在镜头中的真实运动轨迹,消除相对量带来的统计宏差,在提取运动矢量的过程中,针对每一具体编码宏块的模式和参考宏块的信息容,计算出相同大小的参考宏块或像素在统一参考坐标的运动偏移量,从而为准确判断运动轨迹提供真实依据。在不良视频检测中,本文主要侧重于从动态的行动轨迹来进行判断和鉴定,并未判断运动主体,这也是我们检测误判率高的问题。因为不同的运动主体,即使是相同的运动轨迹,其内容表现也是相差甚远,不可一概而论。以后的研宂在这方面一要加上运动主体的判断,二要从运动轨迹中准确建模入手,以方便对人的行为轨迹在整副镜头的表达强度和数学特征的机器鉴别。在运动矢量时序曲线上,更多的其实是侧重于时序强度的判断,这在一定数理上也符合人的感官直觉。越是重点表达的视觉内容,其强度也更大,在人眼的主要敏感区表现的更为强烈。而不良视频的往复内容,其心理感知强度恰恰是运动矢量上强烈的集中的运动曲线表达内容。视频镜头(帧副内容)在不良视频的特点就是区域处于视焦集中区,其运动部分(运动宏块)相对整幅图的比例有一定的规律和特征,运动曲线也有一定特点,在弹性曲线的基础上,可以再精确匹配建模,从而为以后的鉴别提供更为精确的数理依据。
……………
参考文献(略)
优秀经济统计毕业论文范例篇六
第一章绪论
1.1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论文的选题来源于实际工程项目,意义在于能够自动的,并且尽量精确的选择出新的回归测试用例集。实习期间日常工作主要是对每一版的BMC firmware进行回归测试。由于每一个发布版本的改动较小,如果执行整个完整周期的测试作为回归,那么将有不必要的比重很大的测试资源开销。因此期望通过代码覆盖统计情况的分析,运用结构化测试方法,有效定位到更改代码所对应的测试用例,缩短回归测试周期。在这个背景之下,我们期望在开发人员改动相应部分代码的同时,发现这部分代码影响的功能所对应的测试用例。这样能在保证测试用例对修改代码充分覆盖的同时,尽可能的缩减回归测试需要执行的测试用例数量,从而提高测试效率。在一个项目的生命周期中,软件产品会有多次的发布。相邻的发布之间的改动往往不大,因此黑盒测试的回归测试用例集的选取会关注改动代码所在的模块,并对相应模块进行测试。但是很多情况下,代码中只是改动了几个关键逻辑,并不牵涉到模块整体。所以使用整个模块的用例集依旧冗余。另一个方面,黑盒测试相比于白盒测试,关注于软件外部特征。正是由于这个特性,其测试用例无法透析程序内部关联,无法精确量化对程序功能的正确程度的评估。多个模块协同工作的复杂情况在黑盒测试中无法度量。因此测试人员对整个项目的覆盖率缺失信心。为了保证质量,测试人员会加入其它测试用例,这或多或少又带来了其它的冗余。
………………
1.2国内外研宄现状与发展趋势
回归测试有重要的意义。在软件产品的维护中往往会依据需求的变更,对一部分代码进行改动,这些改动可能在无意间引入了一些新的缺陷,而回归测试就是保证修改的代码不会在无意间破坏了原有软件的功能,也防止引入新的缺陷。目前回归测试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为了达到对修改版本软件的充分覆盖而必须使用足够的测试用例,这本身并没有带来很大问题。但是考虑到整个软件的生命周期之中,需求可能频繁变更,软件版本将持续更替,每一次小的改动都需要一趟成本高昂的回归测试,这就显得不是很合理。因此降低回归测试的成本势在必行。当前业界主要着眼于三个方面来降低回归测试的成本:一是自动化测试。对测试脚本实现自动化可以缩减人力成本,定义良好的自动化测试脚本可以完整有效的创造输入输出、执行整套测试逻辑、并整理测试结果和日志。使用Python, Tel等语言可以方便灵活的集成其他己有的测试工具,实现自动化测试框架。这些语言还可以写出语义明了的自动化测试脚本,方便测试人员开发单独的脚本并集成进整个框架。自动化测试可以避免人工测试过程中的一些误操作行为,且可以利用下班时间持续进行测试,充分的调动了计算资源。
……………
第二章技术综述
2.1传统测试技术
软件测试是保障软件产品质量的重要关卡。在这个领域有众多的理论研宄和实践心得,各种不同的测试方法都是在不同的层次上评估、保证软件的质量,保证其行为或者产出符合期望。这篇文章所面向的实践领域是服务器上的固件测试,测试的对象是服务器管理控制器BMC,这是一个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并在其中对服务器的管理功能进行了实现。BMC作为一个底层的软件,和硬件的交互较多,而软件工作人员对硬件信号例如GPIO、I2C、SMI的跟踪和抓取手段较为有限。这种情况下,针对BMC进行的测试就形成了一些特定的做法。本节将对应用在传统BMC测试中的技术进行阐述,描述这些技术在业界的具体实践。
……………
2.2代码覆盖工具分析
本文获取代码覆盖信息使用了两种工具,分别是gcov和Bullseye。在对两者进行充分了解后,使用Bullseye继续论文的后续工作,本节将对两个工具的功能进行介绍,并介绍工具选型的参考依据,以及工具的潜在应用价值。在编译的过程中添加-ftest-coverage选项,这样在将C代码编译成目标文件的过程中,会生成同名的*.gcno (gcovnotes)的文件。该文件包含了重建基本块图和相应的块的源码的行号的信息。添加进去的代码使得程序流的弧得以被跟踪,在执行过程中程序会记录每个语句、分支和调用所执行的次数。在链接目标文件成可执行程序的过程中,添加-fprofile-arcs的选项,这样能够将覆盖后的目标文件正确链接。否则在链接过程可能无法识别插入的gcov引用,会出现—gcovjnit和—gcov_merge_add的未定义引用错误。随后执行文件,执行结束后,程序退出时候会将统计收集的弧跳变的次数和其他的概要信息整理在同名的*.gcda (gcovdata)的文件中。通过gcov命令作用于源代码,gcov会找到同名的*.gcda数据文件,并整理成人眼可读的*.gcov的文件。*.gcov文件对应于同名的源码,并在源码行首标注了行号,及每行代码执行的次数信息,函数名前的次数信息表示程序经过函数入口进行调用的次数。
……………
3.1技术路线与设计思路.......... 20
3.2系统需求分析.......... 21
3.3代码覆盖数据收集概述.......... 25
3.4回归测试用例选择系统概述.......... 28
3.4.1约定非通用性的术语 ..........28
3.4.2测试用例选择系统设计.......... 28
3.4.3测试用例选择系统示意.......... 32
3.5回归测试优化效果概述 ..........36
3.6本章小结 ..........36
第四章BMC代码覆盖数据收集的实现.......... 37
4.1正常BMC的编译和运行 ..........37
4.2加入代码覆盖机制的BMC的编译和运行.......... 41
4.2.1 BMC编译准备 ..........41
4.2.2 BMC 编译 ..........43
4.2.3 BMC运行与收集代码覆盖数据.......... 50
4.3本章小结 ..........52
第五章BMC回归测试用例集选择系统的实现.......... 53
5.1代码覆盖数据文件.......... 53
5.1.1代码覆盖数据文件内容.......... 53
5.1.2代码覆盖数据文件统计数据.......... 54
5.2代码覆盖数据处理.......... 55
5.3测试用例集选取.......... 63
5.3.1代码变更 ..........63
5.3.2选取回归测试用例集 ..........65
5.4索引粒度 ..........66
5.5本章小结.......... 67
第六章BMG回归测试优化效果度量
6.1理论分析
6.1.1严格控制的测试环境
这里定义,严格控制的测试环境,是指严格的采用特定版本的软件,运行环境相同,对固件测试来说,还需要保证硬件配置相同。[Rothermel, 1997]从理论上来说,一个有限状态机,只要接收特定序列的输入,且输入的内容严格相等的话,该状态机系统内的控制流和状态变化也会严格相等。本文课题的论证和数据收集均努力在严格控制的测试环境中进行:实践中有文档规定某一服务器平台测试的硬件配置、及固件版本,因此硬件固件上保证控制;测试用例的执行步骤都有明确规定,严格按照步骤执行。然而实验室的温度、湿度和通风基本恒定,但并非一成不变;一些时间相关的功能不能保证等待时间严格相等,一些手动加热或拔插风扇制造报警的测试在未被严格控制的测试环境中,系统控制流路径可能会随一些输入的变化而改变。实践中,往往有一些输入是无法直接控制的,例如待测服务器平台工作环境的温度不一致,会导致固件执行一些温度控制报警或是风扇控制逻辑,从而代码执行路径在前后若干次测试中不一致。
…………
结论
本文为优化BMC的回归测试提出了一种方法,并完成了 “基于代码覆盖统计的回归测试用例选择”的项目。项目尝试建立代码与测试用例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而精确定位出回归测试用例集。项目进展过程中,首先研究实现了使用gcov和Bullseye来对项目进行覆盖,获取代码覆盖数据。接着确定使用Bullseye作为代码覆盖信息收集工具,并通过逐步的研宄,克服了嵌入式Linux编译环境的特殊性,对BMC的代码完成了覆盖。本文课题进行过程中,通过讨论和阅读论文的方式,了解到了回归测试用例缩减这个领域的一些做法,对本文思路的展开提供了参考。在理论上对本文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证明,并通过实践中的一些数据来展示该方法优化BMC回归测试的效果。
……………
参考文献(略)
优秀经济统计毕业论文范例篇七
第一章绪论
1.1机械故障诊断概述
机械设备故障诊断技术测取设备运行状态下的多种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结合历史状态数据,识别设备及零部件实时状态,并预测未来状态,确定必要维修或使用策略,其基本过程大致可分为信号采集、特征提取、状态识别及诊断决策⑴。测得的设备信号是机械设备运行状态信息的载体,设备运行中可测的信号有很多种,按获取方法分类主要有:振动、温度、油液、压力、声音、声发射以及电流电压等电气参数、转速等工况指标等。其中振动信号容易获取,且包含了设备运转状态的主要信息,因此,振动信号分析是机械设备故障诊断中采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此外,由于声发射信号对裂纹十分敏感,常用于进行压力容器泄露探测及旋转部件早期故障诊断。声音信号具有非接触测量、容易获取、在非停机状态下即可进行传感器安装等优于振动信号的优点近些年幵始受到关注。机械故障诊断方法近几年的发展方向可总结为以下几方面:第一、诊断模式的研究,现行诊断模式主要有单机诊断、基于局域网的分布式诊断、基于互联网的远程诊断等。单机诊断模式对关键设备进行一对一诊断,是诊断技术发展早期的产物,由于不能广泛适用于不同类型与规格的设备监测,不能适应机械设备大型化、复杂化发展趋势而逐渐被淘汰。分布式诊断模式建立了计算机之间的通讯连接,根据现场设备及现场特点通过局域网技术实现多个监测对象之间的资源共享,分散监控、集中诊断、集中操作的模式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基于互联网的远程监测诊断模式在监测现场、诊断专家、企业管理部门与设备制造商之间实现通讯可能,一切数据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开启了智能诊断新纪元。第二、智能诊断方法与技术的研究,如神经网络、蚁群算法、粒子群算法、支持向量机等机器学习方法。智能诊断方法能够自动进行信号分析以识别设备状态,并可以开发出易于移植、操作简便的软件系统,虽然目前智能诊断方法很难应用于生产实际,不能带来经济价值,但智能诊断方法的应用表明机械设备故障诊断技术达到了智能化、自动化的程度,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
1. 2蚁群算法研究现状
故障诊断归根到底是通过设备运行状态信息识别工作状态,研究状态变化的原因进而提出合适的解决措施,状态识别过程可以归结为模式识别问题。模式识别利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判别、处理、分类[4]。常用的状态识别方法有:神经网络、统计模式识别、模糊聚类分析、逻辑推理等。其中统计模式识别又包括聚类分析、界面判别、统计判决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利用概率密度分布规律,建立充分表征该模式特征的向量,构成多维空间,进而形成类域,通过欧氏距离等判别方式按照临近原则进行模式判别[5-7]。蚁群算法是一种典型的统计模式识别方法,1991年由意大利学者Marco Dorigo首次提出。Marco Dorigo在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出第一个蚁群优化算法,并称为蚂奴系统(Ant System),成功解决了 TSl^问题[8]。此后,针对算法过早收敛、信息素暴涨等缺陷许多学者对最初的蚁群算法进行了改进,如精英妈蚁机制,即找出每代中性能评价最高的妈奴(称为精英妈蚁)仅对精英蚂紋所选路径信息素进行增强;MAX-MIN奴群算法,即对信息素大小进行限制,当某个候选解信息素超出所选范围后按规则进行调整;征税因子奴群算法针对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产生停滞的现象,提出模仿人类社会征税以缓解个体矛盾的形式,设定一浓度阈值及时间值,一定时间内信息素浓度高于该阈值的路径进行削弱,低于该阈值的进行补偿狮王竟比法则奴群算法为了加快算法收敛速度,废除了蚂蚁种群迭代机制,即设定一当前最优候选解(称为狮王竟比参数),每一个新产生的解都与竟比参数进行比较,若优于该参数则晋升为新的竟比参数,否则直接淘汰不进行后续循环[10]。也出现了许多将蚁群算法与其他智能算法进行结合的研究,如使用遗传算法优化信息素更新系数、蒸发浓度、选择概率等蚁群聚类参数,或利用遗传算法的快速收敛性对峡群算法候选解进行初始化Zhao D.B.等将小波分解与主成分分析结合对信号进行预处理,分频段提取能量特征作为奴群算法输入向量进行模式识别以提高钻床性能。Lei YG等使用蚁群算法优化自适应随机共振解调参数,进行行星齿轮振动信号特征提取[13]。
…………
第二章基于蚁群算法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2.1蚁群算法
蚁群算法通过对生物体智能机理和某些自然规律的观察总结,仿照大自然的智慧进行算法构造,借助计算机的强大功能,釆用数值计算等方法模拟和实现人类智能、生物智能及其他社会、自然规律。由此产生许多计算方法,如模糊算法、进化算法、群智能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禁忌搜索及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等[39_43]。蚁群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 ACO)是群智能计算的一种,受到自然界蚂奴觅食行为的启发,模仿蚂蚁通过个体信息素进行通讯完成对食物、蚂蚁尸体、蚂蚁幼虫等的分类堆放及路径寻优过程,来解决离散系统中优化困难问题。同其他进化算法类似,蚁群算法也是通过不断优化候选解以匹配目标函数达到寻优目的的,候选解之间通过调整自身结构并与其他候选解进行信息交流以产生更好的解。其间接通信的特点使其系统具有很好的扩充性,由于个体的增加而增加的通信幵销也较小,是蚁群算法作为群智能算法的优点之一,除此以外蚁群算法还具有蚂蚁个体能力简单,容易实现,执行时间短、较强的鲁棒性、优良的并行计算机制、易于与其他方法结合等优点叫。
…………
2. 2基于蚁群算法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原理
蚁群算法应用于滚动轴承故障诊断主要是进行聚类分析,也就是模式识别。奴群算法是机械学习算法的一种,与其他机器学习算法类似,先使用训练数据对系统进行训练,当准率达到可接受范围时训练结束,系统的重要参数与聚类中心得以优化,这时系统已可以进行故障识别。将待识别数据输入系统,即可输出信息素矩阵与聚类效果图,基于蚁群算法的故障诊断具体过程如图2-3所示。在系统训练过程中,首先对参数及候选解集合进行初始化,此时的候选解是随机产生的,此后,将通过信息素更新正反馈机制逐渐淘汰性能不佳的候选解,算法逐渐收敛,为了增强算法的可靠性与通用性,训练过程中设定迭代次数达到给定阈值或分类结果达到要求精度作为算法停止条件。
…………
第三章基于统计滤波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41
3.1统计滤波概述.......... 41
3. 1. 1统计滤波原理介绍.......... 42
3. 1. 2遗传算法参数优化原理.......... 43
3.2统计滤波算法应用于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45
3.2. 1基于振动信号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应用.......... 46
3.2.2基于声发射信号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应用.......... 48
3. 3本章小结.......... 52
第四章基于统计滤波与蚁群算法的滚动轴.......... 53
4.1统计滤波分析提取信号特征.......... 53
4.2蚁群算法聚类分析识别故障类型.......... 55
4.3本章小结 .......... 59
第五章基于非线性信号分析的滚动轴承诊断.......... 61
5.1随机共振原理介绍 .......... 61
5.2混沌振子原理介绍 .......... 63
5.3基于非线性信号分析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63
5. 4本章小结 .......... 67
第五章基于非线性信号分析的滚动轴承诊断
5.1随机共振原理介绍
混沛振子是一种可视化非线性信号分析方法,通过相图的变化判断所测信号中是否含有待检频率。当周期策动力发生改变时,系统输出会发生改变,在小尺度周期、混纯、大尺度中期三种状态之间转变。不变矩是刻画图像敛散状态的指标,通过不变矩在检测前预先求得系统在待检频率下发生大尺度混纯现象的周期策动力值(即策动力曲线的左临界点),在该策动力驱动下将待测信号输入系统,若系统输出相图由大尺度混纯状态变为大尺度周期状态则证明信号中含有该待检频率。本节釆用信号为2.5.2节试验台采集的滚动体内圈复合故障信号,转速500rpm,采样频率l00KHz,该转速下内圈故障特征频率约为56.1Hz,滚动体故障频率约为39.3Hz。图5-3为该信号包络谱,由图可见55.69Hz与39.67Hz两条谱线与内圈故障特征频率及滚动体故障特征频率十分接近,但除此以外还含有接近8Hz与16Hz的谱线,及其他幅值不高的冲击谱线。首先使用统计滤波法进行信号特征提取,每段数据点数131072点,段数4段,遗传算法进行参数优化后置信度取值为0.05,图5-4为统计滤波后的包络谱,由图可见,幅值最高的谱线频率为55.69Hz,相对而言其余频率谱线能量被削弱。
………
结论
论文以圆柱滚子轴承为研究对象,基于统汁检验理论的自适应滤波方法及随机共振等非线性分析法幵展信号特征提取方法研究,同时将小波分析、经验模态分解及主成分分析等多种特征提取方法与蚁群算法结合,进行模式识别,所做工作及取得结论如下:
(1)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基于蚁群算法进行故障诊断的方法,即:使用前处理方法提取信号特征--计算特征参数--使用识别因子评价特征参数敏感度并选择较敏感参数构成输入向量进行系统训练--固定聚类中心--设定合理迭代次数进行模式识别。
(2)开展提高蚁群算法聚类性能的研究,分别使用基于频域参数、基于小波能量法、基于EMD分析、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奴群聚类算法进行滚动轴承内圈、外圈、滚动体故障(滚动体复合故障)及正常状态的单一模式及多种模式识别,几种方法均能有效聚类,成功识别信号类型,对比多种方法聚类结果,证明结合预处理方法适当选择特征参数可有效提高收敛速度,改善聚类性能。
(3)应用具有自适应性的统计滤波方法提取信号特征。该算法基于统计学假设检验原理,对比参考信号与故障信号的频谱图,通过点对点的统计分析滤除噪声。定义相似度因子评价滤波效果,使用遗传算法优化置信度因子,自动设定系统参数,增强算法的自适应性。引入频域信噪比系数评价对噪声的抑制性,结果证明统计滤波优于高通滤波。
(4)将统计滤波与蚁群算法结合,对滚动轴承微弱故障进行故障识别,对比高通滤波信号及未经处理信号的聚类准确率,结果表明统计滤波能有效提取信号故障特征,增强聚类算法准确率。
……………
参考文献(略)
优秀经济统计毕业论文范例篇八
第一章绪论
1.1课题研究背景
数据融合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军事上应用是促使其产生的最初应用领域⑴。计算机网络、微电子通讯技术以及传感器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传感器在其数量、种类、用途和功能等方面得以飞速地发展。同时也极大地扩展了传感器在频域、时域以及空域范围内进行探索检测的全位覆盖能力。此外,传感器应用领域不断扩张还得益于无线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急速飞跃,从而使得传感器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侦查和信息共享和传输,而转变成对多种传感器检测到的不同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目标和战场态势形成更为准确且实时的检测估计。多传感器的信息融合技术为军事带来的强大威力在近几年的几次局部战争中显现出来,尤其是在科索沃战争和海湾战争中,所采用的 C3I(Coinmand,Control, Communication and Intelligence)多源传感器融合系统为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使得各国对数据融合技术给予了高度关注,致使各国对数据融合技术的研究十分重视,进而掀起了世界上各个军事大国研究数据融合技术在军事应用的热潮[2]。数据融合技术研究的高峰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由于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研究和测试信息融合理论及数据融合算法的实验室在世界各国的各大院校、大型公司、和军事用地如雨后春夢般地纷纷成立【3】。例如,最早的是由美国国防部为进行数据融合研究并对融合算法作有效评估工作,先后于20世纪80年代成立一批专门的实验室,并且在80年代后期将数据融合作为本国最重要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研究,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由官方组织成立数据融合实验研究机构。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涌现出了一大批数据融合的新理论和新技术,这强有力地推动并支撑了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
1.2课题研究现状
国内各大院校以及研究机构对数据融合技术在现实应用领域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和广泛,但是构建有效的广义融合模型和创新有效算法以及解决数据融合问题仍然是该领域研究的主题。由于数据融合理论本身的基本理论框架至今尚无统一规范,所以当前幵展的研究大部分只是针对特定领域的问题和应用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融合算法和理论本身并不具普适性。从另一方面来讲,目前所谓数据融合在某一特定领域形博的最佳方案均是建立在各自直观认识原理或融合准则的基础之上,因此数据融合具有了面向特定对象的特点,即在这一问题所适用的算法在别的问题上则未必有效,从而数据融合理论至今还没有形成独立而完整的理论体系。相关领域的学者对数据融合的认识仅停留在某种意义上的一种多元信息处理的定义,认识的局限性也就阻碍了学者对数据融合这一理论体系完整而深刻的理解。也有学者曾对信息融合系统的性能评估进行尝试性的探索,但由于应用背景的特定性和融合算法面向对象的性质,使得融合系统的评估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从现有的信息融合系统来看,由于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作支撑,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研究工作还处于试探性或者仿真性的研究工作,对于多传感器提供大量冗余信息并没有充分且有效地加以应用,仅是驻足于先前原始的单一简单数据的信息合成。
…………
第二章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相关理论
2.1数据融合基本概念
在数据融合领域相关学者的探索研究下,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在民用领域取得了巨大地进展,例如旨在解决工业智能控制的复杂工业控制领域方面、海洋监测和管理、模式识别、交通管制等领域。由应用的实际功效来看,数据融合技术在社会、民用诸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与单一简单的传感器相比,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能够增强系统的生存能力,提高检测空间覆盖率、增加精度、增加检测信息的可靠度、提升整个系统的鲁棒性以及信任度,也增强了数据融合系统的冗余数据利用率和系统对外部环境的反应灵敏度等。随着传感器技术的逐步发展和成熟,与之相关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理论的研究也取得较快的进展,为得数据融合成为一门独立而成熟的学科打下坚实基础。
…………
2.2数据融合的层次
低层次的多源信息融合模式或者同质单一传感器的数据融合模式仅仅是模拟人脑对较低水平信息初级处理方式,对信息不能进行有效处理,加之传感器种类单一从而不能进行多视角环境监测。由于多传感器信息来源丰富,从而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系统能够更容易的获得监测环境和监测目标之间的有效信息。这也是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与先前经典信息融合算法相比而特有的地方,传感器的种类数量的增多也使得处理传感器信息的处理方式更加的复杂多样,并且如何处理处在不同层次中的信息的重要性也日益显著。由目前来看,按照待处理传感器原始数据的抽象层次来划分类别的话,可将数据融合系统的融合数据层次分为数据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决策级融合三个层次,这三种层次下文将分别描述之。
……………
第三章模糊集在数据融合算法的应用研究 ..........21
3.1模糊集的相关概念........ 21
3.1.1模糊集定义 ........21
3.1.1模糊集表示方法........22
3.1.2同质传感器数据融合模型........ 22
3.2模糊集在融合算法的典型应用与比较........22
3.3基于最优融合集的多传感器数据........ 27
3.4应用实例及仿真实验分析........ 30
3.5本章小结........ 33
第四章D-S证据理论在数据融合算法........ 35
4.1 D-S证据理论........ 35
4.2经典证据组合规则改进算法分析........37
4.3 D-S证据理论中冲突证据融合新方法........ 38
4.4实例验证及对比分析 ........41
4.5本章小结 ........47
第五章数据融合算法在温室环境控制........ 49
5.1温室环境控制系统概述 ........49
5.1.1温室环境控制因子........49
5.1.2温室环境控制的主要参数........ 50
5.1.3温室环境因子关系 ........51
5.2融合系统方案设计 ........52
5.3融合算法在温室果蔬栽培中的应用实例........55
5.4 本章小结 ........65
第五章数据融合算法在温室环境控制中的应用
5.1温室环境控制系统概述
温室大棚环境因子控制子系统是整个智能温室控制系统的核心模块,在我国,整个温室环境因子当中,包括果蔬植物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和养分以及温室内部空间的湿度、光照、光合气体浓度等果蔬植物生长所必须的因子皆由温室环境因子控制系统所掌控,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国外如德国、法国、荷兰等温室大棚技术成熟发达的国家,其他的一些环境因子像诸如温室外部的降雨量、凤速、室外气温等温室外部环境,也可由温室大棚环境因子控制系统所控制。更有甚者,一些发达国家的成熟智能温室环境控制系统还可以实时监控果蔬植物的长势状况、叶面蒸腾量、叶片温度以及果蔬叶面面积等生物生长信息。除此之外,环境监控系统还可以对果蔬的形态、大小、重量进行非破坏性和非接触性监控,以便对温室果蔬大棚进行除湿、加湿、C02施加、C02抽取排放、增加光照、遮阳、保温、增温、降温、施肥、以及灌溉等实时控制。温室大棚智能控制系统处理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寻找大温室大棚内的果蔬作物对外部环境参数改变所呈现出的规律,并以此建模来确立果蔬生长与外部环境参数改变之间的定量关系,即生物生长模型。第二个问题,是以第一步建立的果蔬农作物与外部环境参数的数学模型为基础,选择最适宜果蔬栽培的环境因子控制措施和管理方案,从而为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提供可能。
…………
总结
多源信息融合技术是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由于待处理数据的非完备性、异构性和多来源性为数据进行有效的融合带来了一定难度,这也使得信息融合技术在该领域上的探索一直有较大的研究空间,从现有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来看,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理论还远未完备,还没形成统一而规范的模式和独立的科学理论,这也就使得数据融合要成为一门独立而成熟的学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以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数据融合算法为侧重点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1)针对已有的常用数据级融合算法往往需设置观测数据的融合上限,上限值的设定往往来至于主观经验,选取的不同的上限值会有不同的融合结果,影响了融合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健性。基于上述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最优融合集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通过定义最优融合集来获取有效观测数据,然后利用融合度矩阵计算并合理分配每个传感器权重系数,最后得出融合估计算式,应用实例和仿真实验均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2)针对经典D-S证据理论无法有效融合高度冲突证据的问题,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研究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证据合成算法。该算法综合了基于修改原始证据和基于修改Dempster合成规则两类方法的优点。充分挖掘证据间的一致性信息和冲突信息,且在冲突分配权重时充分考虑了证据源的可靠性。并且综合考虑了证据间一致性信息和冲突信息,对于证据间一致性信息,利用原有正交合成规则进行合成,而对于证据间的冲突信息,则对引发冲突的焦元分配不同权重系数,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可靠性低的证据对融合结果的影响。并且在冲突分配权重时充分考虑了证据源的可靠性,提高了融合精度,降低了决策风险。实验结果表明,与其他方法相比新方法更能客观反映证据的可信度,具有较快的收敛速度,融合结桌也更符合实际情形。
………………
参考文献(略)
优秀经济统计毕业论文范例篇九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研究对象和意义
1.1研究对象
老挝族分布在老挝境内从北到南的各省,但居住最集中的地方是平原、沿循公河两岸的城市,如万象、沙湾拿吉、占巴色等地。此外,还分布在川扩省、干蒙省等少数老挝族杂居的平原地区。老捉族语言和文字得到了普遍使用,成为各民族之间重要的交际工具?。老挺语语气词很多,一般位于句末或句首,老捉语的基本词汇以单纯词占大多数,四个音节连绵词很丰富并变成老挺语中精辟的定型词组,也是老挺语的词汇中最重要部分,被视为老挺语中的精华,使用非常广泛气尤其是在口语及其民间故事及诗歌方面。因此,本文选择老挝语四音格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的意义
老挝语使用人口约有2000多万,其中在老捉国内有400多万,老捉语的词汇单音节词比较丰富,多音节的比较少,合成词也比较丰富。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当中,老挝语吸收外来词来增加自己的语言词汇,造成多音节词越来越丰富。就目前来说,多音节词也成为老挺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四音节组成词(四音格)。四音格是汉藏语系的最重要特征,老捉语也是属于汉藏语系的一种语言,老挺语四音格研究对汉藏语系内部有一定的重要价值。本研究的价值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通过对老挺语四音格的细致分析,探究四音格的结构规律和形成机制,为汉藏语系语言学的语法比较研究提供四音格方面的新事实和新语料。
(2)通过全面和系统地描写老抛语四音格的语音音节结构、结构特征、语义特点、老挝语四音格的词性等方面,有助于深化对老捉语四音格语法特点的认识。目前来说,老挺语的各个方面还停留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出现较多的进展。因此,本研宄也可以促进老挝语研宄的深入发展。
(3)本文将运用大量老挺语语言材料,对丰富详实的老挝语四音格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揭示汉藏语系语言所蕴涵的普遍性和共性,丰富汉藏语系语言学研宄。
(4)老拔语四音格研宄有助于对学习老挝语的人提供相应的参考价值,并能运用到社会交际中。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2. 1研究方法
首先对老挝语四音格进行穷尽的计量统计。以《老挺语词典》及语言生活情景使用情况为基础,相关文献资料为辅。此外,还在老挺境内以及网站上收集了含有大量四音格的老挝语的民间故事、小说、诗歌及新闻的材料共500篇;其次进行统计文章中四音格的出现频率以及四音格的用例,这是描写和分析的基础,也是统计分析老拔语四音格的各种结构类型的基础。本文一方面借鉴前人对老挺语研宄的成果以及相关资料,同时参阅公开的民间故事、小说、诗歌及新闻的材料共500篇,查找关于相关老挝语研究论文3篇和其他语言相关四音格研宄8篇。此外,根据研宄需要,作者在老挝社会生活中还进行了田野调查。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互相补充、互相验证,使得本研宄建立在真实可靠的语言事实基础之上。老挺族的语言文字是老挺人民民主共和国的通用语文,人们认为老捉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老挝曾称为寮国,老挝语也曾称为寮语,是老挺人民民主共和国的主体民族一一老挺族的语言并为老挝的官方语言。老捉语有上察、中寮、下寮3个方言区,以中寮的万象话为标准语。老报语南北方言差别较大,老捉语与泰语相近。标准老挝语正在日益成为老挝各民族的共同语。目前的老挝文字共有32个辅音,29个元音,4种声调符号。老捉文字是从古代印度语言梵文、巴利文演变而来的,老挺文与梵文、巴利文在字母形式、表音法、正字法上有许多相同及相似之处。老捉文的形成及发展与小乘佛教的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澜沧王国时代,老挝国内同时使用两种文字,一种是源于梵文的老挝文字,运用在世俗民间和官方;另一种是巴利文的经书文字,是寺庙中的宗教语言(佛语)。由于佛教的盛行,吸引了广大的民众,解释佛教义的巴利文经书文字传播得很广,各地的乡村寺庙中的僧侶大都使用经书文字,而老挝文用得很少。十九世纪,英国、法国殖民主义者的魔爪伸向中南半岛。法国吞并印度支那,英国浸占了緬甸,竭力向逞罗推进,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英法双方决定以湄公河为界,把老族居住的地区划分为两部分,东部为法属老挺(即今天老挺的管辖境),西部属于退罗(即今泰国东北部)。
第二章 老抛语四音格的语音音节结构
老挺语四音格的语音结构是按照语音和语义的要求配合起来的,主要有叠音、叠韵、双声及其他的结构形式。叠音是指在老挺语四音格内部的音节完全相同;叠韵是指在四音格中的两个音节韵母相同;双声是指两个音节同声母,其它的是非叠音、非叠韵、非双声的形式。老拔语四音格的形式大多出现在第一和第三,第二和第四的双声,第一、二和第三、四音节叠韵。其它的还有第一、二、三音节重叠,第二、三、四音节重叠等等。本文就老挝语的四音格进行分析研究,共收集到语料2556条的四音格。根据音节的叠音、叠韵、双声及其他的结构形式,老挝语中的四音格可分为8类,即:AABB型、ABCD 型、ABCC 型、ABCB 型、ABCA 型、ABAB 型、AABC 型、ABAC 型,其中ABAC型、ABCD型和AABB所占比重较大。老挺语四音格从语音结构上可以分为8类。那么从语义上分,可分为几类呢?这问题在老挺语四音格相当比较复杂。对于语音方面来说,结构是内容;对语义来说,结构又是一种形式,结构有时很具体,有时抽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结构有时表示层次。老挝语四音格中的结构有的是单层,有的是双层。以下,就从结构层次、结构关系以及结构模式等方面来分析老挝语四音格的结构特征。
第三章老挝语四音格的语义结构特征...........34
第一节老挝语四音格旳结构层次.......... 34
1.1 单层结构的老挺语四音格.......... 35
1. 2 双层结构的老挝语四音格.......... 35
1.3 整体结构的老挝语四音格.......... 35
第二节老挝语四音格的结构关系.......... 36
第三节老披语四音格旳结构模式.......... 39
第四节老挝语四音格的语义特征.......... 41
4.1 老挝语四音格的语义涵量.......... 42
4.2 成分语义相互关系.......... 43
4.3 整体语义之间关系.......... 44
第四章老挝语四音格的语法功能及语用功能.......... 46
第一节四音格的词性 ..........46
第二节老挝语四音格的句法功能.......... 48
第三节老挝语四音格的语用功能.......... 51
第五章四音格特征统计 ..........
52第一节老挝语四音格旳语音分布统计.......... 52
1.1 声母形式分布情况.......... 53
1.2 韵母形式.......... 56
第二节老挝四音格结构特征统计.......... 57
2.1 层次结构类型统计 ..........57
2. 2 结构关系统计.......... 57
第三节老挝四音格性统计.......... 58
第四节老抛语四音格使用情况统计.......... 60
结论
本文在对老挝语四音格进行全面统计、描述的基础之上,从老挝语实际生活运用的四音格结构、四音格在语法方面的特点、四音格的语义形式,运用计算机软件辅助提取民间故事的文章和诗歌中的四音格频率和四音格的用例,总结四音格的押韵率的结构等等。语音音节关系和结构类型比较统计的描写与分析、用于分析老挝语四音格大量的语料,一部分来自老拔语词典,相关的老拇语谅语可能出现四音格的书及其前人对老挝语研究的成果;一部分来自自己常用的四音格,通过对这些语料的梳理和分析之后,提出如下观点和认识:
1.1四音格具有语法单位最优势的特点,在句子中可以作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句法成分;从语用方面来看,四音格有多种的作用功能,如:四音格的语义丰富、加深原词汇的语义等功能;从四音格的词性来看,老挝语四音格主要呈现,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及副词性。
1.2本文从老捉语四音格的语音结构、语义及音节关系的特征做出统计分析,同时在老挺语词汇化的作用下,由结构要素生成新的意义,创造新的词语,老挝语四音格有些一看就知道意义,但有的是隐身的意义。在语音结构的ABCD形、ABAC形、ABCB形、ABCA形、AABB形、ABAB形、ABCC形和AABC形等8个种类中,其中以ABCD形、ABAC形及AABB形三个种类为主,从这点可以说明老拔语四音格在语法结构种主要以并列关系为主,语音特征以描述为主,但在于结构功能相当复杂的语义关系中有多样性的特点。这些观点也表明老挝语是分析性比较强的语言,在现代化过程中也正在发展,从而生成新的四音格。
1.3老拔语从结构角度来看有多种多样的特点,如:同声母、同韵母、音节双声、叠韵等等。其中在老挺语四音格出现最多的是双声和叠韵,此外,老挺语四音格还存在大量的转换形式,这也称为语音形式的四音格。
参考文献
[1]刘劲荣:《拉祜语四音格研宄》民族出版社,2009年。
[2]布依语:《汉语的四音格结构及翻译》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4月。
[3]裴蓓:《壮语四音格研宄》广西民族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2年4月。
[4]覃国生:《老挺语与老披语比较研究》中国广西民族大学,1984年。
[5]袭锦文:《德宏傣语四音格的结构形式及其特点》民族语文,1999年第2期。
[6]李倩倩:《布依语四音格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2年4月。
[7]孟尊贤:《傣语四音格浅析》,见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编,民族语文论丛第一集,1984年。
[8]黄进炎:《现代泰语重叠词结构浅析》,现代外语1995年,第一期(总期67)
[9]陆志韦先生:《汉语的并列四字格》,语言研宄1956年第1期,第45 — 82页。
[10]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第171 — 17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
优秀经济统计毕业论文范例篇十
第 1 章 前 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水,包括了孔隙水、裂隙水及溶洞水。据统计,2009 年中国水资源总量为 2.8 万亿 m3/a,其中地下水 0.83 万亿 m3/a,岩溶水资源占地下水资源量的 1/4,约为 2000 亿 m3/a。岩溶地下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方岩溶区,约占 91%(袁道先,1991)。“西南的人们年年都在与大旱做着斗争,而岩溶地下水则是用来缓解这一现状的有效方式。”中科院院士袁道先说,中国西南地区的岩溶地貌,使得这些地区水源难以存储,在这种情况下,合理开发利用岩溶地下水就显得十分重要(袁道先,2012)。据估计,全球岩溶地区的面积大约 2000 万km2,约占陆地面积的 12%。在中国,碳酸盐岩分布广泛,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包括埋藏在非可溶岩 之 下 ) 约 为346.3 万 km2,其中含碳酸盐岩的地层出露面积约为 206 万 km2,碳酸盐岩出露面积也有 90.7km2,在湘西、鄂西、贵州、广西、滇东较为集中(见图 1-1)。黄淮海平原、四川盆地及我国西部一些地区则是覆盖型的碳酸盐岩的主要分布区(中科院地质研究所,1979;袁道先,1994)。我国西南地区可溶岩分布面积约 114 万km2,出露面积约为 78 万 km2,埋藏的碳酸盐岩则共占全国面积 70%以上。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例由小到大依次为:广东、四川、湖北、云南、湖南、广西、重庆及贵州(卢耀如,1965;曹建华,2004)。
在我国南方岩溶地区地下河特别发育,地下河为一种重要的岩溶形态,同时也是地下水赋存的一种独特形式,可以成为南方各省的重要供水水源。2005 年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牵头的《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项目,就是为了解决西南地区,包括滇、黔、桂、湘、川、鄂、渝、粤八个省(区、市),干旱缺水,石漠化严重等问题。其中就包括对岩溶地区约 400 条地下河的调查,分析地下河近 20 年来的水质、水量变化,了解其开发利用状况。地下河不仅是一种重要供水水源,同时也是铁路、矿山、矿床充水及水利建设中的主要威胁。在岩溶地区铁路建设中,地下河管道沿线地表有较好的汇水区域,为地下河提供了补给。当地下河管道在隧道之上或附近,隧道开挖,裂隙切割揭穿了顶部的地下河管道,从而形成导水通道,地下河水向隧道涌入,造成突水突泥灾害。因此,探讨地下河的发育分布规律,调查水质、水量情况,对于寻找与开发利用地下河,改善岩溶山区用水困难,促进工 农业生产的发展,甚至是治理由地下河引起的岩溶工程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中部,地处长江上游,东部为四川盆地,西部为山地高原,共有 18 个地级市、3 个自治州。四川各市范围内不同程度分布着碳酸盐岩,总面积约 8.78 万 km2,岩溶主要发育于震旦系灯影组、二叠系栖霞茅口组、三叠系嘉陵江组-雷口坡组(四川省地调院,2007)。重庆地处西南,共有 20 个区,19 个县,碳酸盐岩分布总面积约 3.0 万 km2。在四川盆地东部及盆周山地碳酸盐岩裸露区分布相对较多的地下河。鉴于此,作者在导师的指导下,以四川盆地周边 1:20 万水文地质图及报告为基础,实际工作为依托,以“四川盆地盆周山地地下河发育分布规律统计分析”为论文,展开了对这一地区地下河的基础研究工作。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四川地区岩溶水文地质状况
四川省的地质构造具有明显的两分性:其西部是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东部为扬子准地台(赵友年,1984)。按区域地形地貌特征可分为西部高山高原、西南山地峡谷及东部丘陵盆地,每一区地形基本形态,都反映了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特征、相关水文地质条件。基于此,将区域分为川西高山高原、川西南山地峡谷和四川盆地及盆周山地三个一级水文地质区,十个水文地质副区,七个水文地质亚区(王告函等,1981)。该区域裸露型碳酸盐岩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盆周山地及盆东平行岭谷区(见图 1-2)。四川盆地盆周山地,由于新构造运动上升强烈,剥蚀、侵蚀作用强烈,形成中高山深切地形,且褶皱及断层发育。盆周山地的不同含水岩层(T、P、C、D、O、∈、Z)在盆地边缘出露构成地下水补给区,地下水交替强烈,以低矿化度岩溶水分布最为广泛;盆东平行岭谷,华蓥山以东,由华蓥山、铜锣峡、明月峡等一系列北北东向背斜和走向压性断裂构成的隔挡式山地。其向斜宽缓、背斜陡窄,背斜两翼多为三叠系须家河组和侏罗系,轴部多为三叠系嘉陵江组。由于本区岩溶受控于构造,表现为单槽谷或双槽谷形态。背斜构造顶部出露二叠、三叠系含水层(P、T),局部接受补给,浅层以低矿化度岩溶水为主。(王告函等,1981;朱学稳,1981)。
第 2 章 四川盆地盆周山地区域地质概况及碳酸盐岩分布情况
2.1 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四川盆地盆周山地主要包括四川省的东部及重庆,四川省介于东经 97°21'—108°33'和北纬 26°03'—34°19'之间,位于中国西南腹地,地处长江上游,东西长 1075km,南北宽 921km。与 7 个省(区、市)接壤,北连青海、甘肃、陕西,东邻重庆,南接云南、贵州,西衔西藏。其管辖 18 个地级市、3 个自治州,人口 8042 万,幅员面积约 48.6 万 km2;重庆市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四川盆地东南部,地跨东经 105°11'—110°11'、北纬 28°10'—32°13'之间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地界东临湖北省和湖南省,南接贵州省,西依北靠四川省,东北部与陕西省相连。辖区东西长 470km,南北宽450km,人口 3200 万,幅员面积约 8.24 万 km2。由于四川省内东、西地形差异悬殊,加之受不同季风环流的交替影响,使得气候复杂、多变,东部和西部气候明显不同。四川东部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具有冬暖、夏热、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秋季多绵雨、降雨充沛的特点。该区年均温 16~18℃,气温日较差小,年较差大,无霜期 230~340 天。盆地内全年日照时间较短,仅为 1000~1400 小时,比同纬度的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少 600~800 小时。雨量充沛,年降水量达 1000~1200mm;川西高原西北部,接近青藏,海拔很高,属于大陆性干寒气候,川西高原的东南部与盆地山地毗邻,气候寒冷,年均温 4~12℃,年降水量 500~900mm;西南山地峡谷区,河谷深切,气候垂直分带性十分明显,河谷底部气温高,是典型亚热带气候特征,该区全年气温较高,年均温 12~20℃,降水量较少,全年有 7 个月为旱季,年降水量 900~1200mm。
第 3 章 四川盆地盆周山地地下河的发育.....24
3.1 研究区地下河发育、分布情况及密度分区........24
3.1.1 地下河发育、分布基本情况......24
3.1.2 研究区地下河密度分区....27
3.2 研究区地下河发育强度.....28
3.3 研究区地下河富水程度.....31
3.3.1 地下河流量分类......31
3.3.2 地下河富水程度......31
3.4 研究区地下河开发利用状况.......33
第 4 章 四川盆地盆周山地地下河发育........36
4.1 地层岩性.........36
4.1.1 不同地层岩性地下河的发育、分布情况......36
4.1.2 岩组结构对地下河发育、分布的控制.....38
4.2 地质构造.........40
4.3 地表水系.........49
4.3.1 不同地表水系地下河的发育、分布情况......49
4.3.2 地表水系及地形地貌对地下河发育....52
第 5 章 四川盆地盆周山地部分地下河典型实例.....55
5.1 已有工作所涉及的地下河......55
5.2 典型实例一—筠连凉风洞、小渔洞地下河........58
5.3 典型实例二—重庆排花洞地下河....62
结论
地下河是生产生活中重要的水资源,也是工程建设中的威胁,对地下河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是在四川盆地周边 1:20 万水文地质图和报告的基础上,同时结合科研项目中所涉及的部分地下河进行现场调查、水化学及同位素分析,统计分析四川盆地盆周山地地下河的发育分布规律及开发利用状况,为四川及重庆地区地下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提供技术支持。论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根据区域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相关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将研究区四川盆地盆周山地共划分为 5 个水文地质区,分别为:Ⅰ龙门山断褶山地、Ⅱ米仓山-大巴山褶皱山地、Ⅲ巫山-大娄山褶皱山地、Ⅳ峨眉山-瓦山断块山地、Ⅴ四川盆地盆东平行岭谷。
(2)四川盆地盆周山地碳酸盐岩主要为震旦系灯影组(Zbdn)-寒武系麦地坪组(∈1m)、二叠系栖霞-茅口组(P1q+m)、三叠系嘉陵江(T1j)-雷口坡组(T2l),其出露面积共计 4.13 万 km2。其中龙门山断褶山地碳酸盐岩分布约 3792km2,主要可溶岩地层为 T、P、C+D、Z;米仓山-大巴山褶皱山地分布约 11441km2,主要可溶岩地层为 T、P、∈、O、Z;巫山-大娄山褶皱山地分布约 19610km2,主要可溶岩地层为 T、P、O、∈;峨眉山-瓦山断块山地约 3622km2,主要可溶岩地层为 T、P、Z;盆东平行岭谷约 2833km2,主要可溶岩地层为 T、P。
(3)四川盆地盆周山地地下河资料共来自于区域 32 幅 1:20 万水文地质图及报告,共包括地下河 563 条,其中有 27 条地下河水文地质图上有标注但报告上未见,有 104 条地下河在报告上有资料但图上未标注,有 474 条地下河可知长度,有 533 条地下河可知流量,有 553 条地下河可知其构造部位,有 530 条地下河可知所属类型,有 523 条地下河可知所属地表水系。
(4)四川盆地盆周山地共分布地下河 563 条,总长度超过 2785.69km,总流量超过 173.57m3/s。其中,Ⅰ龙门山断褶山地共有地下河 32 条,Ⅱ米仓山-大巴山褶皱山地共有地下河 131 条,Ⅲ巫山-大娄山褶皱山地共有地下河 301 条,Ⅳ峨眉山-瓦山断块山地共有地下河 10 条,Ⅴ盆东平行岭谷共有地下河 89 条并属于地下河高密度区。四川盆地盆周山地地下河以短而小的为主,长度超过 20km的地下河只占 1.24%,长度小于 5km 的地下河共占 43.34%。研究区地下河以中、小流量为主,其流量超过 2000L/s 的地下河只占 1.95%,小于 200L/s 的地下河占了 60.75%。
参考文献
[1] Brooke D.Aquifer development in folded and fractured limestone;the Scott Hollow drainagebasin,Monroe County,West Virgina [D].University of Akron,Akron,OH,United States.1999.
[2] Clark I, Fritz P. Environmental isotopes in hydrogeology [M]. New York: McGraw-Hill,Inc.1988.
[3] Ibrahim A. Effects of the tectonic movement on the karstification in Anatalia,Turkey[J].ActaCarsologica. 2003.
[4] Quinif Y. Karst and the evolution of rivers-a case study of Ardennes [J]. Geodinamica Acta.1999.
[5]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A Lexicon of Cave and Karst Terminology withSpecial Reference to Environmental Karst Hydrology [M].2002.
[6] White W.B. Geomorphology and hydrology of karst terrains [M].Oxgord Universitypress.1988.
[7] 曹建华,袁道先等.受地质条件制约的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J].地球与环境,2004,32(1):1-8.
[8] 陈任良,巫金裕,李芳贤.香花岭岩溶暗河特征及开发利用[J].中国岩溶.1985.
[9] 陈文俊,黄显强,宋怀则,董炳维.中国南方岩溶地下水[J].地质学报,1981(,2):149-160.
[10] 陈文俊.地苏岩溶地下河系[J].中国岩溶.19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