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经济统计论文,经济统计是以国民经济现象为研究范围,从宏观角度反映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各种数量关系和数量规律。它包含3个方面的含义:经济统计学、经济统计工作、经济统计资料。经济统计学是关于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国民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统计方法论;经济统计工作是搜集、整理和分析国民经济数量资料的工作过程;经济统计资料是经过搜集、整理和计算分析以后所得的反映国民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各种统计数据。(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经济统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硕士经济统计论文精选篇一
第 1 章 引言
1.1 统计信息网概述
以往的以纯数字化的、二维表格形式的统计信息数据己经逐渐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决策的需求,并且难于直观图表可视化及在网络上直接体现表达。并且长期以来,在统计资料的管理上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存在数据冗余;偏重以报表形式而忽视了地理区域关系和政府决策支持,信息利用率偏低等。由于统计数据具有区域的地理特性及时态特性,因此人们迫切需要将统计信息与地理空间信息有机匹配和结合起来,以掌握这些信息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更合理的统计比较分析,从而为决策提供有利用价值、图形、直观的信息。从 2000 年以来我国的统计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有着快速的发展。在此期间,国家统计局及相关省、市有关部门先后建立了相关的关于统计地理信息系统。自 2002 年后,国家统计局普查中心在“863”计划支持下牵头开展了以甘肃省、北京市昌平区、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为试点的国家社会经济统计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并初步取得了省级与市、区(县)级的应用成果,其中课题成果之一的“国家社会经济统计电子地图”,为我国两会提供了诸多的服务[3]。我国在统计信息网试点建设已取得一定阶段性成果,目前已经有多个省市对成果建设系统进行应用和试点,充分利用专题图和相关图表等多种数据表(图)等形式进行查询定位功能、空间分析;方便管理维护后台统计数据,统计数据定制灵活,系统保证数据源的安全性、开放性等具有一定创新性。
………….
1.2 国内外 Web GIS 统计信息网研究综述
由于 WWW 与 Internet 应用的普及,Web GIS 在被引入到统计方面得到了更多的普及。在国际上,一些机构、杂志、期刊、会议等都有报道一些关于统计数据与 GIS 技术相集成或者结合的研究。世界各国开展人口普查使得统计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更加紧凑。在国外,地理信息技术在数据采集、分析与展示工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已经融入到各类普查活动与日常统计业务的整个过程中,并在不断深入。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认识到 GIS 在统计行业的应用前景,积极统计 GIS 的概念问题,在 2003 年的议题中就重点提到利用空间分析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和统计数据挖掘,对各种统计现象进行地理空间建模等问题[1,16]。美国的 TIGER(Topologically Integrated Geographic Encoding andReferencing)系统是国际上应用最早且较为成功的统计地理信息系统实例。继美国之后,加拿大、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也基本建立了与普查或者统计有关的统计地理信息系统。印度、非洲等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陆续将GIS 作为统计普查的重要手段。欧洲各国成立欧洲地理信息基础组织中心(EGII),目的在于提高统计行业对 GIS 的认识,促进 GIS 的在统计行业的应用。芬兰统计协会举行“介绍和例证空间统计工具与 GIS 集成的会议”,美国的统计协会和统计与环境部组织学生参加论文竞赛,比赛的内容就是有关统计方面,涉及到如何将 GIS 在环境统计数据方面的有效的分析中的应用,如环境中污染源的 DEM 统计分析[17]。加拿大和瑞士等多个国家的统计机构[18]。例如,韩国的统计厅将 KOSIS(统计厅的统计数据)与 GIS 空间数据库相连结,开发出网络版的 GIS 应用系统,对于统计地理信息,构筑多样化的统计分析结果,提供不同需求者使用,在 2003 年以转换成货币价值形式的数值地形图,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结果,约为 2 千亿韩元(合约 14 亿人民币)以上,平均收益达 38%,呈现投资具正面和高效的成果。
……………
第 2 章 构建福建统计信息网关键技术
2.1 富互联网(RIA)技术平台
富互联网应用程序(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s,RIA)作为Web2.0的关键技术之一,其很强交互性的富客户端技术,RIA会在这个引擎中运行所有编译过的脚本及相关的资源。通过这个引擎的中介作用,提高了客户端的处理和交互能力,具有无接触部署、自动更新、离线运用、动态加载应用组件和个性化用户界面等特征。系统架构从基于主机模式发展到 C/S 模式,到 B/S 模式,再到现在的 RIA模式,使得 RIA 发展历程也历经了三个发展过程[26]见图 2.1:开发者选择一个集成的开发环境,在此环境中使用某种语言(如ActionScrpt)编写 RIA 应用[27]。但是 RIA 同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在两方面:①客户端引擎的下载与安;②目前比较难于难于做到 SEO。目前 RIA 界中的几种主流技术 AJAX、Silver light、Flex、JavaFX 、Curl等,无论是哪一种技术,其基本的架构和组成体系基本是相似的。下面分别介绍其技术特点,以便选择合适的 RIA 作为二次技术开发平台。Microsoft Silver light作为微软公司为了发展Web而开发的前端应用程序开发解决方案,是微软公司开发的一个安装简单的插件程序,是微软公司想要在该方面发展的一个领域,可以和Visual Studio等工具进行了结合,主要还是其主要基于.NET框架设计,可以和C#等开发语言结合,很多人将其视为Flex的主要竞争对手。Silver light的XAML描述语言同样也基于XML设计的,以浏览器(InternetExplore等)基于.Net框架设计方式的外挂组件,是微软 UX(用户经验)策略中的一环,用户只要安装了该插件程序,就可以在IE、火狐、傲游等多种浏览器中运行该应用程序;对于开发设计人员而言,作为前身是WPF/E的Silver light是一种融合了微软的多种技术的Web表现层技术[28-30]。
……….
2.2 组件式 Web GIS 技术
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Components GIS,以下简称 Com GIS),是指基于组件对象平台,以一组具有某种标准通信接口的、允许跨语言应用的组件提供的GIS[34]。其基本思想是把 GIS 的空间统计等各功能模块做成(组件)控件,利用软件开发工具以搭积木形式集成起来,构成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和应用系统,实现软件重用。组件式 Web GIS 无需专门的 GIS 开发语言或工具,开发成本低、周期短、可进行重复和代码移植,易于集成到其他专业的应用中。与 Com GIS类似,直接通过一些网页开发软件就可以调用 Web GIS 的客户端组件。组件技术为开发 Web GIS 提供了一种灵活高效、复用性高的开发模式,同时也为开发者开发 Web GIS 应用系统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的方法[35]。组件式 Web GIS 体系结构建立在传统 Web GIS 的三层结构(表现层,Web服务器层,GIS 构件层)之上,并且增加了空间数据管理服务层和数据层组成 5个层次,其中,Web 服务器层,GIS 构件层,空间数据管理服务层共同构成中间层(见图 2.3)。在该模型中,这 5 个层次可以分布于网络不同节点,通过远程调用协议来进行通讯。
…………
第 3 章 基于 Web GIS 的福建统计信息网的设计....23
3.1 系统需求分析 .....23
3.2 福建统计信息网技术路线设计 ........26
3.3 统计地图数据库组织与管理.......30
第 4 章 福建统计信息网系统功能实现....41
4.1 开发工具与开发环境配置 .....41
4.2 系统服务配置 ....41
4.3 福建统计信息网系统功能架构以及功能实现.....42
4.3.1 福建统计信息网系统功能架构 .......42
4.3.2 福建统计信息网系统功能实现 .......46
4.3.3 福建统计信息网专题统计和挖掘功能实现 ........62
4.4 福建统计信息网系统测试及 Web 发布.....74
第 5 章 结论与展望......75
5.1 结论 .........75
5.2 本论文的创新点 .........76
5.3 后续研究 .....76
第 4 章 福建统计信息网系统功能实现
4.1 开发工具与开发环境配置
福建统计信息网服务配置:需要需要进行系统 Server 端服务配置。系统WebGIS 服务器端的 MapGIS IGServer 安装配置,具体步骤:首先通过安装证书服务程序获得软件的使用许可——接着安装 MapGIS K9 平台(采集制作福建省空间统计地图数据,管理福建空间统计网的数据库——再安装 MapGIS IGServerFor Windows——通过 MaoGIS IGServer 数据管理加载相应的瓦片数据库,矢量、属性数据库以及地图文档(注意地图需要在 GIS 平台中创建生成一个地图文档)——启动服务(需要分别启动瓦片服务和矢量服务,如果更改空间统计数据,则需要重新启动服务重读数据进行更新),这是实现空间统计数据发布的重要服务,也是实现数据服务与客户端数据交互的一个关键环节(可以通过系统的服务管理查看 MapGIS DataStorage Service 是否启动,默认服务自动启动的)。通过日志管理可以管理查看服务的发布情况以及异常情况,参照图 4.2。
……….
结论
随着组件式 Web GIS 系统中包含的 GIS 方面的功能和业务越来越完善和方便简单,并且 Web GIS 也由 C/S 架构发展成为 B/S 架构,甚至是多层体系架构的。鉴于 GIS 功能重用和代码可移植性的目的,在 Web GIS 中引入了组件式模块形成组件式的 Web GIS。使得服务器端的负载更趋均衡、GIS 功能特点也更加易于开发与维护。在客户端,为了改善用户体验,将 RIA 的 Flex 技术引入 WebGIS 中,让数据从服务器端下载到客户端暂存,提高用户在浏览和查询空间数据的速度。通过基于 Flex Builder 的 RIA 二次开发平台结合 MapGIS IGServer 的组件式 Web GIS 平台,充分利用 RIA 的优势,使得 Web GIS 的使用在表现上更加丰富、更好的视觉效果,交互性更强,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本文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综述了 RIA 技术,分析比较 Silver light、JavaFX、Cuel、AJAX、Flex等几款主流的富互联网 RIA 技术的特点,从中选择主要的 RIA 二次开发环境;
(2)综述了 GIS 技术,分析比较目前主流的国内外组件式 Web GIS 平台,比较分析其组件式 Web GIS 方面的优缺点;
(3)阐述了基于 RIA 的组件式的 Web GIS,不同于 AJAX,Sliver light 等的Web GIS 框架,通过 Flex 技术的支持,将地图浏览功能以及空间数据统计分析功能放置于表现层(显示页面)中,使得用户具有与桌面 GIS 软件相似的体验。
…………
参考文献(略)
硕士经济统计论文精选篇二
第一章绪论
1.1国内外保险业发展状况
2012年,全国保险保费收入15487.93亿元,同比增长8.01%。其中,健康险业务保费收入为862.76亿元,同比增长24.73%;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为5330.93亿元,同比增长15.44%;人身意外险业务保费收入为386.18亿元,同比增长15.58%;寿险业务保费收入为8908.06亿元,同比增长2.44%。2012年,保险公司赔款与给付4716.3亿元,同比增长20%。在北京暴雨事件、“布拉万”台风等重大灾害事故中,保险公司也较好地履行了赔付责任。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各国的保险市场也在不断融合,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全球90%以上的保费收入来自于发达国家,保险发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欧洲、美洲,保险市场发达的国家主要有英国、美国、德国、瑞士、日本等。具体来讲,美国的保险市场规模全球第一,2012年保费收入占全球市场份额27.55%;英国的保险业历史悠久,是世界公认的保险发达国家之一,以保险费外汇最多而称霸保险界;德国、瑞士两国保险市场规模虽然较小,但其保险深度、保险密度排名很高,国家保险普及率非常高,德国社会保险业发达,是再保险倾国,瑞士人均保费全球第一;相对于美国、欧洲诸多保险强国,日本的保险业起步较晚,但在二战时期发展迅速,保险形式多样,2012年保费收入占全球市场份额14.18%,是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
…………
1.2研究现状
保险数据分析是统计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目前研究最多的是保费收入模型的建立及预测。保费收入直观地反映了一个地区的保险发展水平,是反映保险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其主要预测模型有:ARIMA模型(梁来存、皮友静(2006) [7])、灰色预测模型(赵长利、陈海泳、陈德阳(2005) [25])、乘积季节模型(张云、高鱼(2009)[26])等。陈权宝、聂锐(2005[27])对预测保费收入的各种模型进行归纳比较,并将各模型的预测值进行组合。此外,还有部分文献对保险赔付机制、保险资金的运用进行分析,但更多的是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则比较欠缺。在宏观方面,研究内容集中在对我国各地保险业发展差距分析,研究方法主要有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得分法等。刘志雄(2005选取指标:保费收入、保险密度、保险深度,用聚类分析法对我国2002年各地保险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郑伟(2012[4])在《2012年中国保险业发展报告》一书中用得分法讲述了2011年我国保险业的地域性发展差距。参考其他文献,发现我国的保险业地域发展差距较大,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而且这种状况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发现虽然我国对保险市场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保险行业发展欣欣向荣,但保险数据的分析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内容比较集中,在微观分析,即针对某一地区、某一公司的具体分析研究较少,像对我国保险地域性分析,得到的只有一些比较宏观的结论,但并未对这些结论具体应用。
……….
第二章我国保险市场的区域性分析
2.1我国保险业的区域性差异指标分析
图2.1.1是我国2012年全国各地区保费收入图,按升序排列。可以看到,2012年保费收入最高的是广东省(1692.13亿元),保费收入最低的是西藏(9.54亿元)。从图中可以看到,保费收入最高的6个省份分别是: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北京、河南;保费收入最低的6个省份分别是:甘肃、贵州、宁夏、海南、青海、西藏。从保费收入方面考虑,西部地区要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略逊与东部地区。下图是我国2012年全国各地区保险深度排名,按升序排列。可以看到,2012年保险深度最高的是北京(5.19),保险深度最低的仍是西藏(1.36)。从图中可以看到,保险深度最高的6个省份分别是:北京、上海、四川、山西、新疆、广东;保险密度最低的6个省份分别是:吉林、天津、广西、青海、内蒙古、西藏。与前两个指标又有不同,各地的保险深度地区差异相对较小。保险深度这一指标是在保险密度法的基础上加入了对经济因素的考量。但是不管是保费收入,还是保险密度、保险收入指标,全部表现出明显的中、东、西部发展差异。这说明我国的保险业发展带有明显的地域趋势,东部发展较快,中部次之,西部发展则较为落后。不妨以山西省为例,山西省2012年保费收入、保险密度、保险深度的排名情况分别为14、11、4。这一系列数据说明,山西省的保费收入规模在全国排名处于中间位置,但是由于山西人口排名较为靠后,所以其保险密度排名略有下降,但是由于山西省的经济发展状况也较为靠后,所以其保险深度的排名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通过具体分析、比较,既可以大致了解某地的保险业发展情况,也能对其经济情况、“人均保费”等方面有所了解,可以说,这三个指标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均可说明某地区的保险业的基本发展水平。
……….
2.2聚类分析
人们在认识世界之前会下意识地对所要了解的对象做一个分类:在超市里,商家会把他的货品自动分为日常用品、五金、蔬菜等等,以便于客户寻找;在银行,客户经理会将他的客户分为不同的层级;在古玩市场,会将某些文物进行比较严格的时间划分,等等。但是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这种带有主观意识的分类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带有数据考量的分类幵始出现,随着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分类越来越来科学化、体系化,于是出现了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分类方法。聚类分析实质上是寻找一种能客观反映元素亲疏关系的统计量,然后根据这种统计量把元素分成若干类。常用的聚类方法有系统聚类法、动态聚类法、有重叠聚类、分解法等。保险市场发展良好的城市有四川、河北、河南、广东、浙江、江苏、山东。山东、河南并非经济达区,但这两个地区人口众多,保费收入分别排在第3、第6名,保险密度、深度排名均位于中部,说明这个地区群众保险意识较强,参与度比较高。第一、第二类主要以东部城市为主,保险业相当发达。
…………
第三章时间序列模型及实证分析.......... 12
3.1季节指数模介绍........ 12
3.2实证分析(一)........ 12
3.3向量自回归时间序列模型介绍........ 16
3.4实证分析(二)........ 18
第四章实证分析的意义........ 24
第五章结论及建议........ 26
第四章实证分析的意义
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与四川、河北、广东、浙江、江苏、山东划分为一类,该省的保费收入、保险密度、保险深度的排名分别为6、20、11。河南省人口基数大,保费收入比较高,但人均保费排名靠后,将其经济情况与保险情况综合考虑,则排名处于中间位置。与同等类别的城市相比,河南省保险业发展较为落后,保险参与度较低。保险公司每年都会有未结案件归入下一年继续处理,但是该数据对公司比较重要,本文作者并未拿到该公司的未结案数据,在此只能粗略地估计该公司的结案率,仅供平安保险公司参考。经分析发现该公司的结案率逐年递减,说明该公司可能存在下列两种情况:(1)该公司的处理案件效率比较低,可以对各个部门的处理时间进行统计、分析,找出滞后部门,重点整改;(2)该公司的人员不足,需要进行人员补充。根据第三、四章的实证分析,可对2014年的报案量进行预测,再结合该公司往年的报案量及人事情况,可以及时进行人事调整,提高作业效率。
……….
结论
本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我国保险业地域性差异做出分析,再针对中国平安河南省分公司的车险保费收入、报案量、结案量的现状分析及未来的预测。我国的保险业自1980年复苏后,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发展速度快,当地居民的保险意识也在逐渐加强,但是发展规模、成熟度远远不及发达国家,诸多问题还需改进。
(1)不管是在国内金融市场,还是国际市场,我国的保险业地位仍比较低。2012年,我国的人均保险(即保险密度)仅为1144元,而美洲、欧洲等保险发达市场的人均保险则分别为1649.2美元、1724.4美元,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发展滞后;另外,我国的保险业起步晚,而且在发展过程中一波三折,近些年,虽然国内保险资产所占比重有所提高,但“强银行,弱保险”的状况仍旧存在。保险市场发展与社会保障制度息息相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家应该加大对保险业的重视程度,提升我国公民的保险意识,完善监督体系,并建立与之匹配的法律、法规。
(2)我国的保险市场具有很大的地区差异性,中、西、东部发展并不平衡,东部地区保险产业发达,保险公司也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较,中部次之,西部最为落后。对此,国家应该提出‘‘扶贫”政策,针对保险市场发展缓慢、经济落后的区域,加大投资,引导东部保险发达集中区域慢慢向中、西部地区扩散。
…………
参考文献(略)
硕士经济统计论文精选篇三
第1章导论
1.1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要真实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全貌、深刻揭示经济社会运行规律、为国家和各级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优质服务,就必然要求政府统计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真实可信。在我国现阶段,统计工作主要由作为公共部门的政府统计部门完成,因此其提供的统计信息、统计资料、统计数据和统计指标等也自然成为“公共产品”。既然统计数据作为“公共产品”,那么促进统计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就是公共管理政策中一项重要内容。政府统计部门应该把提高数据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和中心工作来抓,维护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际统计界对统计数据质量的认识主要停留在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方面。但随着人们质量观念的不断变化,人们发现统计数据质量应该是一个具有多维要素、内涵丰富的综合性概念,准确性并不能代表统计数据质量的全部。比如,如果统计用户获得统计数据的时间不及时,即便获得的统计数据是准确的,其作用也要大打折扣。在人们不断改变的质量观念的推动下,世界国际组织和各国统计机构根据统计数据质量发展的需要,为满足统计数据用户的需求,制定了各自的数据质量标准,从而提出了多种统计数据质量概念。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局衡量统计数据的质量标准是准确性、适用性、可取得性、方法专业性或完全性;美国分析局要求国民核算数据质量必须满足可比性、准确性、适用性;加拿大统计局从适用性、准确性、及时性、可取得性、衔接性、可解释性等六个方面标准来衡量统计数据质量;荷兰统计局从五个方面(适用性、准确性、及时性、有效性、减轻调查负担)制定质量标准等等。这些标准是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统计机构对统计数据进行质量检测、监管的重要内容和依据,虽然上述各个统计数据质量标准的表述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它们的核心差异并不大,因为这些统计数据质量标准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准确性仍是评价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标准;二是准确性不是评价统计数据质量的唯一标准,及时性、适用性、可取得性等也应该是评价统计数据质量的标准。
………..
1. 2研究意义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际统计界对统计数据质量的认识主要停留在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方面。但随着人们质量观念的不断变化,人们发现统计数据质量应该是一个具有多维要素、内涵丰富的综合性概念,准确性并不能代表统计数据质量的全部。比如,如果统计用户获得统计数据的时间不及时,即便获得的统计数据是准确的,其作用也要大打折扣。在人们不断改变的质量观念的推动下,世界国际组织和各国统计机构根据统计数据质量发展的需要,为满足统计数据用户的需求,制定了各自的数据质量标准,从而提出了多种统计数据质量概念。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局衡量统计数据的质量标准是准确性、适用性、可取得性、方法专业性或完全性;美国分析局要求国民核算数据质量必须满足可比性、准确性、适用性;加拿大统计局从适用性、准确性、及时性、可取得性、衔接性、可解释性等六个方面标准来衡量统计数据质量;荷兰统计局从五个方面(适用性、准确性、及时性、有效性、减轻调查负担)制定质量标准等等。这些标准是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统计机构对统计数据进行质量检测、监管的重要内容和依据,虽然上述各个统计数据质量标准的表述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它们的核心差异并不大,因为这些统计数据质量标准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准确性仍是评价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标准;二是准确性不是评价统计数据质量的唯一标准,及时性、适用性、可取得性等也应该是评价统计数据质量的标准。
………….
第2章我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 1我国政府统计工作发展历程回顾
中国统计是从前苏联引进并在计划经济时期发展起来的,虽然经过了二十多年在诸多方面的改革,但目前仍有许多统计观念、统计行为和统计规则与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规则并不吻合,比如:常规统计的范围和内容存在一定缺口;专业统计制度之间协调性差;统计指标体系不够完善;统计标准化程度还不适应现代统计的需要;重复调查多,基层负担重,但统计信息浪费严重;对统计调查制度执行情况监督、评估和纠偏不够等等。1949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成立统计处。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国家统计局,着手创建全国统一的统计工作。从1953年起,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为适应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1953年1月,政务院决定加强各级政府及各业务部门的统计工作,并统一制定全国性的统计制度和统计方法。“大跃进”幵始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作风被践踏,高指标、浮夸风盛行。在“左”倾错误思想和“全民办统计”、“统计大跃进”的口号指导下,统计工作的集中统一原则遭到破坏,中央及地方统计部门和人员被精简,一些重要统计数字严重不实,统计工作受到重大挫折。1961年初,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4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1963年3月,国务院颁发《统计工作试行条例》。
……………
2.2我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现状
回顾中国统计的发展历程,中国统计是从前苏联引进并在计划经济时期发展起来的,许多统计观念、统计行为和统计规则与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规则并不吻合。正是因为统计观念、统计行为和统计规则的“滞后”性,使得中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和国际组织及西方发达国家的数据管理有着较大的差距。统计指标的含义从理论上来讲应包括这么六个构成要素:指标名称、计量单位、计算方法、时间限制、空间限制和具体数值。因此,要想准确掌握一个统计数据所代表的经济社会意义,就要从这六方面进行理解和把握。但是,我国政府各个部门公布的数据往往含义不明晰,指标的计算方法也是如此,这样难免让统计数据需求者对所公布的统计数据产生怀疑。比如,2008年12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发布的《社会蓝皮书》中称中国城镇失业率超过了 7%的国际警戒线,攀升到了 9.4%;但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2009年3月份公布的200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数据4.2%,两者相差1倍以上。这样一来,人们到底相信哪个数字,无所适从。实际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数据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公布的失业率指的是同国际惯例接轨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后者公布的则是城镇登记失业率,正是因为指标含义的不明晰,造成的结果就大相径庭了。
………….
第3章我国在数据质量管理方面的研究及措施 .........19
3. 1我国政府统计部门在加强统计数据质......... 19
3. 2我国政府统计部门在加强数据质量管理方面.........20
3. 3当前研究和措施的不足......... 21
第4章西方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研究及经验借鉴......... 23
4. 1西方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研究......... 23
4.2国际组织和西方国家统计机构的数据质量保证框架......... 25
4. 3国际组织和西方发达国家数据质量管理......... 29
第5章全面全过程加强数据质量管理......... 31
5.1全面评价统计数据质量 .........31
5. 2加强政府统计部门自身业务流程的数据......... 33
5. 3多方面保障统计数据质量......... 36
第5章全面全过程加强数据质量管理
5. 1全面评价统计数据质量
数据质量是指统计信息对用户需求的满足程度。我国政府统计工作一直以来以“准确性”作为第一目标,但是随着人们对“质量”认识上的变化,人们对“统计数据质量”的要求从统计数据提供者、生产者和用户等多个角度来衡量数据质量,统计数据质量的概念也从狭义向广义转变,确性已不再是衡量统计数据质量的唯一标准。统计数据质量应该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尤其是要从“统计数据用户”的角度对统计数据进行评价。参照联合国NQAF评价统计数据质量的相关.标准,我国政府统计数据应该从“统计数据生产”(统计数据生产者)和“统计服务”(统计数据用户)这两个角度来进行评价。具体说就是用“准确性、可比性、一致性和有效性”来评价统计数据生产的质量,用“适用性、及时性和可获得性”来评价统计服务的质量。准确性是指统计数据和客观实际即真实值的接近程度,在统计数据生产过程中要让统计数据尽可能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情况。具体而言应该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把抽样误差尽可能控制在预计的范围内,另一方面最大程度降低现场调查、调查单位名录提供、数据处理等各个环节的非抽样误差。可比性是指名称相同的统计指标其数据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可以比较分析的程度。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方面:统计指标的口径范围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国家、地方和部门统计的统计指标的相关定义、分类和计算方法在各级统计部门要规范统一;如果统计制度方法发生变更,要及时对历史数据进行了调整以保持数据的可衔接性。
………….
结论
论文在前人对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的研究基础上,对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和数据质量保证框架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通过对我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和国际组织及西方发达国家数据质量管理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探索我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分析得出了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加强我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的对策。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发现,我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之所以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对于统计数据质量评价标准不全面、统计数据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缺乏标准化流程、全面保障统计数据质量措施的缺失。针对以上原因,本论文通过对西方统计数据管理和构建统计数据质量保证框架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在前期我国在加强数据质量管理方面进行的探索和研究的基础上,笔者结合自己从事统计工作实践,认为加强我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应该做到全面全过程加强数据质量管理,具体而言就是:全面评价统计数据质量、加强政府统计部门自身业务流程的数据质量管理和全面保障统计数据质量。
…………
参考文献(略)
硕士经济统计论文精选篇四
第1章 绪 论
1.1 显著性检测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图像已成为信息的重要载体,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媒介。对于人类来说,图像场景中包含着丰富的语义信息;但对计算机来说,它们则只是由大量多维向量即像素点组成的矩阵,本身并不显式的包含图像的内容信息。计算机很难像人一样从语义层面理解图像的内容,大量的图像数据会给人工处理造成极大困难,智能分析图像内容,找到真正有用的信息,已成为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最初,科学家们普遍认为人类通过视觉系统接收周围环境的全部图像信息,在大脑中进行无差别的分析。然而,近些年的研究成果已经推翻了这种观点,其中,Daniel等人从心理学领域充分证明了人类能不断的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同时拒绝无用的信息[1]。在视觉领域,大脑能够在1/10秒内通过眼球获取视觉场景中重要信息,同时忽略不相关的部分,面对一幅图像,人们总是能在第一时间把目光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某一个小区域,这个区域往往就包含场景的主要信息。人类视觉系统所具有的这种特性被称为选择性注意机制,它可以有选择性的分析图像信息,调度资源,使得分析的过程更加高效和可靠[2]。因此,面对海量信息,通过计算机一视同仁的处理所有图像数据是不现实,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如何能准确的找到图像中“有用的”、“重要的”、“最吸引注意力的”部分进行优先处理就凸显出其重要的意义。
…………..
1.2 显著性检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神经生物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共同启发下[8],近年来,视觉显著性检测一直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以往研究者们已经提出了很多显著性计算模型。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划分方式是根据人类视觉系统的机理将视觉显著性检测方法分为基于数据驱动(Bottom-Up)自底向上的检测模型和基于高层理解(Top-Down)自顶向下的检测模型两大类。自底向上的显著性检测方法完全根据输入信号来进行计算,所以也被称为数据驱动型方法。这类方法几乎不需要什么先验知识,仅仅根据图像的底层特征,例如颜色、方向、边缘、梯度等属性就能计算出显著性区域。研究人员已经提出了大量该类方法的计算模型。早期的显著性检测模型主要模仿人类视觉系统处理信息的流程,属于基于生物启发式模型。随着该领域的不断发展,基于显著性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研究者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偏重计算的模型,这种模型往往能达到非常优秀的效果。自顶向下的显著性检测方法往往利用先验知识分析图像的显著性区域,通常根据具体的任务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计算策略,这也就决定了该类方法与自底向上的显著性检测方法相比,不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从实现角度来说,先验知识的获取需要依靠机器学习训练大量样本,从而建立的样本模型,检测显著区域的位置。为了提高检测的效果,需要建立尽量准确的样本模型,但是,精准的样本模型不仅需要研究人员对目标对象的结构和性质有着深刻的了解,而且需要大量的经过人工标注的训练样本,这是因为即使是属于同一类的目标物体,他们的形态也可能成千上万。除此之外,机器学习算法的设计也一直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作。
……………
第2章 构造图像单元结构
2.1 视觉处理单元的引入
数字图像处理往往都是以像素作为基本处理单位,一个RGB像素只是一个三维向量,本身包含的信息十分有限,难以分析更深层次的特征。除此之外,图像的像素数目往往都十分巨大,比如一副分辨率为300 400的RGB三通道图像,其像素数目在十二万,且每个像素都是一个三维向量,因此,以像素为处理单元往往会给后续工作带来很大计算量。以往的显著性检测算法中大部分都是以像素为基本计算单位,但若对图像所有通道的全部像素操作,将会导致计算量巨大,研究者们选择各种方式降低处理单元的数量,例如LC方法单独选择亮度通道计算图像显著性区域,但是这样也就抛弃了图像中的大量有用信息,导致该方法无法有效的处理复杂多变的自然图像。日常生活中,人们在观察场景时视觉系统都是以场景中的区域作为基本单位接收外界的刺激并处理图像信息,在这一点上与数字图像处理并不相同。图像的区域包含的信息十分丰富,包括颜色、大小、形状、位置等等,这为后续的处理提供了大量可供选择的特征。显著性区域检测正是在模拟人类视觉系统,因此应该与视觉注意机制保持一致性。以往的显著性检测算法往往采用多尺度方式模拟这种区域处理单元。IT方法作为一种较早的显著性检测方法,通过在多尺度空间基于多特征计算显著性图。IT方法共采用了9级高斯金字塔,首先计算其高斯金字塔序列图像,在这些序列图像反映了目标图在不同尺度下所包含的信息,模拟人类视觉系统,在不同尺度下基于不同特征计算显著性图,将显著性检测结果合并。
…………
2.2 Mean-shift算法在构造图像单元中的应用
在数字图像处理领域中,图像分割算法能够在保留图像信息的基础上高效的将图像划分成为多个非重叠的子区域,Cheng等人在RC方法中也是采用这种的思想,但RC方法所使用的图像分割算法是通过图结构的节点生长方式来进行图像分割[34],分割效果一般且计算效率低。但是,基于区域的显著性检测结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图像分割的效果,因此,为了克服前人算法的缺点,在构造图像单元的过程中,本文使用一种改进后的自适应Mean-shift图像分割算法,通过颜色空间多维数据样本的空间分布密度进行分割。将Mean-Shift算法应用到图像处理领域,在图像中像素点的空间维数是(x, y),每个像素点由(r, g, b)三基色构成,在进行图像分割时,Mean-shift图像分割算法通过使用一个滑动窗口扫描空间来找到数据密度最高的多维数据点聚集部分,即数据峰值。由于,空间向量与颜色向量的变化范围有极大不同,所以对不同的维度需要选择不同的窗口半径。当窗口移动时,经过窗口变换后收敛到该数据峰值的点都会连通起来并属于该峰值,这种所述关系是通过密集的尖峰辐射实现图像分割。Mean-shift算法能够综合考虑多通道颜色特征,区域大小,空间距离等因素,能将颜色相同或相近,且空间分布集中的像素划归到同一区域,同时将对比度大或者空间距离较远的样本划分到不同的区域,除此之外,还拥有良好的保边性,能够保留图像区域清晰的轮廓,约束图像中的物体形状,在颜色域和空间域上都具有良好特性[35]。
………….
第3章 基于两种模型的显著性检测.......17
3.1 显著性检测评价标准介绍 ...... 17
3.2 基于图像单元对比度的显著性检测 ..... 20
3.3 基于图像单元主要颜色空间分布特性的显著性检测........ 25
3.4 本章小结 .......... 32
第4章 关键显著性区域增强.....33
4.1 多特征显著性图融合 ...... 33
4.2 关键显著性区域计算 ...... 34
4.3 基于关键显著性区域中心增强 ..... 36
4.4 实验仿真 .......... 38
4.5 本章小结 .......... 38
第5章 显著性检测模型对比与应用.......39
5.1 实验对比 .......... 39
5.1.1 实验平台的搭建...... 39
5.1.2 实验数据集和评价方法 ........ 40
5.1.3 显著性检测方法的全面对比 ....... 40
5.2 显著性检测的应用.......... 43
5.2.1 基于显著性检测的图像智能缩放 ...... 44
5.2.2 基于显著性检测的图像风格化 .......... 46
5.3 本章小结 .......... 47
第5章 显著性检测模型对比与应用
5.1 实验对比
实验硬件平台为:Intel(R) Core(TM)2 Duo,CPU E4500 @2.2 GHz 2.19 GHz,内存2.00 GB,硬盘240 GB。软件平台:Window 7(32位)操作系统,Microsoft Visual Studio2010集成开发环境,C++编程语言和OpenCV开放性计算机视觉库。开放性计算机视觉库OpenCV(Open Source Computer Vision Library) 是由Intel研发,是一个计算机视觉方向的开放性函数库,内部使用C/C++编程,可以兼容Windows/Linux/IOS/Android等多种操作系统。除了C/C++外,OpenCV 还支持Java、Python、Ruby、MATLAB等多种语言接口,它包含上千个功能强大函数,覆盖了计算机视觉的许多应用领域,为开发者编程处理数字图像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大大提高了计算机在进行数字图像处理时的运行速度,已经成为图像视频处理领域研究者和开发者不可或缺的工具。OpenCV是一个近些年刚刚兴起的开放性计算机视觉函数库,它是由Intel研发中心最先发起创立,后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不断的发展壮大,已经成为计算机视觉领域不可或缺的开发工具,无论是从事计算机视觉领域研究的学者,还是从事图像处理领域的公司都广泛采用OpenCV作为开发工具。
……………
结论
随着拍摄设备高速普及,数字图像已经成为人与人沟通的重要信息载体。特别是近些年来社交网站、微博等图像分享平台的兴起,更加促使了数字图像呈爆炸形式增长。面对海量的网络图像,如何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智能处理图像,已经成为计算视觉领域的研究热点。显著性检测基于生物视觉原理检测出图像场景中的目标区域,虽然并未使计算机获得图像承载的信息,但是可以自适应的对场景中的包含主要信息的区域进行筛选,完全脱离复杂繁琐的人工交互,为后续计算机理解图像语义信息提供帮助,在目标检测、图像分类、图像内容理解等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本课题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研究可靠的显著性检测模型,着力提升检测结果的精度和召回率,提出了本文以上章节所述的算法,通过实验验证本文算法的有效性,并将显著性检测付诸实践。
…………
参考文献(略)
硕士经济统计论文精选篇五
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石,农业稳经济才能稳,经济稳国家才能稳,国家稳才能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而农作物害虫是制约高产、优质、高效益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据统计,全球每年有 15%的粮食被虫害吞噬,美国因玉米螟每年的玉米收成损失达 3.5 亿美元。水稻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每年因虫害的损失也占我国水稻总产量的 10%左右。在我国,每年用于水稻虫害的防治成本高达几十亿左右[1]。近年来,由于各种生态环境等的变化以及农作物生长环境日趋恶化,害虫呈现出了不断加重的趋势,全世界范围内每年都有一些地区会出现重大虫害爆发或流行,呈现出此起彼伏的恶性循环的严重局面。农药的广泛使用,虽然给农业生产带来了重大利益,据世界谷物生产统计表明,投入 1 元的农药成本可取得 8~10 元的经济效益[2],但是也造成了作物和环境的污染,极大地威胁着粮食和蔬菜产品的安全,给人类生活和生产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与危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陈君石教授曾这样说过,“约 1/3 的人类癌症是吃出来的。”另有消息称,我国消费者每年因为食物中残留的农药和化学添加剂而中毒的人数超过了 10 余万人。而且,由于农民滥用农药造成我国的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出口的农产品被国外屡次拒收、扣留、退货、索赔甚至于撤销合同,给我国的经济造成了非常巨大的损失。由此可见,农作物虫害的防治在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1.2 计算机视觉技术的介绍
计算机视觉技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迅速成长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计算机视觉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代替人的眼睛和大脑完成对周围环境和目标的识别与解释。它包含了计算机科学、光学、模式识别、自动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综合。以计算机视觉为基础的智能识别代替人的视觉识别具有很大的优势和长远的发展前景[3]。现已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交通、军事等领域。目前在精细农业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杂草识别、植物生长监视、农业遥感分析、农业机器人、农产品分级、动物行为、品质检测等方面[3~9]。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自动统计已是自动化统计计数的必然趋势。与人类视觉相比,计算机视觉主要有计数精度高、自动化程度高、对农作物无损、计数过程受软件控制等优点。一般的计算视觉应用系统由光源、CCD 摄像机、图像采集卡和计算机组成。摄像机将所要识别和解释的对象以图像的形式保存下来,以电信号的形式将反映对象和背景的光信号记录下来。计算机内部的图像采集卡将图像数字化,以便于后续计算机对其进行各种必要的处理。
…………….
第二章 图像采集及图像预处理
2.1 引言
图像采集和图像预处理是对农作物害虫个数进行统计的前提工作。其中,图像获取任务由硬件成像装置完成。而在图像预处理的算法选择中,由于现如今关于图像去噪及图像增强的理论和算法已经相当成熟,可以直接将各种算法应用于图像处理过程,并分析比较,从而选出相对最优的算法作为实现本自动计数系统的预处理方法。图像预处理[33~35]是指将原来不清楚的图像变得清晰或在抑制不感兴趣区域的同时,强调我们感兴趣的某些特征,使得处理后的图像更符合机器识别系统的要求。由于图像在相机拍摄、转换以及传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噪声及受到各种外部信号的干扰,导致我们所采集的图像总是存在着大量的干扰噪声和冗余信息,所以,为了抑制噪声,增强和突出目标区域,提高图像质量,必须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图 2.3 所示是图像预处理的流程图。
…………..
2.2 图像获取
本文以稻飞虱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诱杀害虫的黄色粘板来诱集稻飞虱,将黄色粘板悬挂在温室水稻田里,待到粘板上的稻飞虱达到一定数量以后,用计算机视觉获取系统如图 2.1 所示,获取图片,系统由计算机、数码照相机、载物台、拍摄室和光源组成。计算机选取 DELL Inspiron N4010、CPU 为 Intel(R)Core(TM) i3、主频 2.53GHz、内存 2G、显卡 ATI Moblility Radeon HD 5650、显卡内存 1746MB,工作在 win7 操作系统下,同时安装了研究必需的 MATLAB2009a 软件,数码照相机选用 Canon G10,1470 万像素。用 2 只相同的 9W 白炽灯左右对称的放置于粘板的两侧,保证获取的图片亮度均匀。通过综合分析系统的时效性和准确率,文中拍摄图片时采用 640×480 的分辨率。稻飞虱的原始图像见图 2.2。数码照相机为了最大限度的保证图像信息的完整性,一般都采用 24 位真彩色来存储图像。然而彩色图像存储所占用的空间大,包含的信息量太大,因此,为简化处理和加快图像处理的速度,首先须将将彩色图像进行灰度化处理。彩色图像灰度化的实质是改变图像 R、G、B 分量的值。常用的灰度化处理的方法有三种:最大值法、平均值法和加权平均值法[36]。
………..
第三章 图像背景分割方法的研究....... 16
3.1 引言..... 16
3.2 阈值分割法........ 16
3.3 颜色模型的介绍.... 21
3.4 基于最小错误率的贝叶斯决策........ 24
3.5 稻飞虱图像背景的分割...... 26
3.6 小结...... 30
第四章 粘连的稻飞虱分割及识别计数........ 31
4.1 引言..... 31
4.2 数学形态学的基本理论..... 31
4.4 分水岭分割原理........ 38
4.5 稻飞虱的识别与计数 .... 39
4.6 小结..... 42
第五章 稻飞虱自动计数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验结果....... 44
5.1 引言..... 44
5.2 系统的运行环境........ 44
5.3 系统软件的设计步骤 .... 45
5.4 GUI 的介绍........ 46
5.5 基于视觉技术的稻飞虱统计系统的实现 .... 51
5.6 结果与分析....... 55
5.7 本章小结...... 56
第五章 稻飞虱自动计数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验结果
5.1 引言
本文中,通过利用 Matlab 中自带的具有可视化功能的 GUI 模块完成了对稻飞虱自动计数系统软件的设计。通过输入稻飞虱图片,就可以实现对图像中稻飞虱的计数。根据系统软件所面向的对象和要求的不同,设计出来的软件的操作界面也是各具特色。然而,从用户的角度出发,界面的设计应该遵循如下的原则:简洁性、统一性和常用性。在界面设计中,常用性指的是软件要包含一些人们所熟悉的功能。比如,一般的面向对象的系统都会包含打开、保存、退出等功能。这样,即使用户不是很清楚界面的具体使用方法,也可以凭借操作习惯摸索软件的操作方法。GUI 的最大优势就是使得用户在使用系统的时候,无需关注具体的操作是如何运行的,而是把重点集中在所提供的界面上,用户只需掌握界面的各个组件的使用方法即可。
…………..
结论
在现代农业中,解放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和农作物生产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对着农业信息化和精准农业的提出,对实现这一目标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水稻作为居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生产在国家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于水稻,对水稻害虫及时准确地识别和计数是实现害虫预测预报和监控信息化的必要前提。然而,目前对于水稻害虫的识别和计数,主要依靠植保人员的根据经验的判断和统计。这种方式存在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实时性差等问题,而且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这种传统的统计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水稻害虫日益加重的监测需求。稻飞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本文以稻飞虱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实现稻飞虱的自动计数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现对本文的结论和创新点归纳如下:本文针根据对采集到的稻飞虱图像的特征分析,对图像处理的算法做了相关的研究,通过对稻飞虱图像进行灰度化处理、图像增强、图像分割、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分水岭分割和基于区域生长的广度优先标记算法完成对稻飞虱图像的计数。
…………
参考文献(略)
硕士经济统计论文精选篇六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地球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地球上的生命完全由微观的生命形式构成,微生物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资源,在很多方面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就种类数量而言,微生物就远远超过了动植物种类的总和,它们生存环境的多样性更是其他生物所不能比的。微生物虽不能为肉眼所见,却切切实实分布在地球的每个角落。人体的每一个组织、盐水和淡水、极地冰川和沸腾的温泉中、表层土壤和深层基岩中、酸性矿井废水和碱性湖中,都富集大量的微生物[1]。细菌和古生菌不但生活于各种存在其它生命的环境中,并且在很多情况下它们是极端环境里(如温度达到340度的深海烟函、地表以下6千米的岩石中)唯一存活的生物[2]。微生物不仅无处不在,更是地球上所有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们在环境气候形成、地球化学循环、地质演化和生物进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3]。自然界中,微生物广泛参与生物圈内的物质循环转化并维持着生态平衡,尤其是与人类日常活动紧密相关的碳、氮、氧、磷、硫等重要元素的循环转化都离不开微生物的活动。据估计,地球上3XIO3。个原核生物细胞分解产生了 350-550拍克(1拍克=10i5克)的碳、85-130拍克的氮和9-14拍克的憐,成为了这些地球养分的主要来源[4]。与其它动植物相同,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问题也与微生物息息相关。微生物在人体的食物消化、毒素降解及机体免疫反应、环境污染物降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5],同时还很大程度地影响药物医;学、现代农业和发酵工业的发展。微生物同样会对人类造成巨大的危害,病原微生物引发的病变(如艾滋病、禽流感等)在人类的历史上曾带来了重大的灾难。微生物从发现到现在的短短300年间,已经在人类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了继动、植物两大生物产业的第三大产业。曾有定论认为了解人类生存条件的关键在于了解人类的基因组[6,7]。
………….
1.2微生物群落的比较分析方法
早期的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主要通过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技术对单个物种进行克隆培养,进而再测取基因组序列。但是由于缺乏对微生物生存环境的认识,以及微生物之间存在复杂的共生关系,能够单独培养的微生物只占到很小一部分比例(约1%) [15],使得克隆培养的方法受到很大的限制。测序技术的发展跨越了这一研究初期的瓶颈,使得我们能够直接从自然界的微生物群落中获取遗传信息。其中,直接从环境中提取出来的测序数据被称为宏基因组,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88年由Handelsman[i6]等人提出。宏基因组概念被提出之后,许多大规模的宏基因组和宏转录组研究项目开始涌现。这些项目从不同的环境中采集了上百个微生物样本,获得了大量微生物测序数据。用于比较微生物群落的免培养的度量方法被相继提出,其中基于16S核糖体RNA的方法是最主要的方法,而基于全宏基因组和宏转录组的方法还在探索中。16S核糖体RNA是原核生物的核糖体中30S亚基的组成部分,由于不同的细菌与古生菌间的16S核糖体RNA所属的基因是高度保守的常被用来标识微生物类别或物种。不少研究学者从微生物样本中,通过传统的桑格测序技术(Sanger Sequencing)或新一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i8]),对小亚基核糖体RNA,尤其是16S核糖体RNA进行测序,从而提出了在微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具有意义的结论。在基于16S核糖体RNA的研究调查中,一些分析过程是用不同的Beta多样性度量方法对多个微生物样本进行比对,度量方法中一般有两类:基于系统发育树的和基于分类单元的。
………………
第二章基于k-tuple频度统计的微生物群落比较分析方法
2.1基于k-tuple频度统计的序列特征方法
先前有研究对基因组序列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短序列片段的频率分布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呈现出稳定的趋势[45],而不同物种间短序列片段的稳定分布曲线又存在差异[39]。k-tuple频度特征的保守性在后续的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的数据验证和统计结果的支持。所以研究者认为,;k-tuple序列特征用序列的区域特征可以代表整体特性。k-tuple频率分布的稳定特性目前在生物学上还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但在统计学上可以通过概率模型来描述,研究发现原核生物的k-tuple频度统计值符合马尔科夫过程。由于k-tuple频率分布在基因组范围内存在稳定趋势和保守特性,使得不同基因组序列的序列特征存在相异性,因而宏基因组或宏转录组数据的序列特征上的差异可以反映出微生物群落样本在组成成分上的差异。所以在测序深度足够覆盖微生物群落的主要成分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可以通过统计整个宏基因组或宏转录组中k-tuple的出现频度,也就是通过统计k-tuple频度特征的方式对微生物群落进行特征描述,从而利用k-tuple频度特征向量度量微生物群落之间的相异度。此外,这种比较方式不需要将短读段配准到参考序列上,避免了微生物参考序列的不完整和难以测取两方面问题。因此,我们将该方法应用在宏转录组数据的比较分析中,设计了一系列的微生物群落的比较实验,详细内容可参见本文的第三章。
………….
2.2基于相异度矩阵的分析方法和评估标准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评估的是两个变量的单调相关性,即如果用单调函数来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拟合程度能达到多少。如果数据中没有重复值,并且当两个变量完全单调相关时,完美的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则为+1或-1。本文的研究工作中,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用于评估不同度量方法下梯度变量与主分量中间的关系。本文中,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通过R语言的软件包“stats”提供的“cor”函数来计算。我们用真实数据对d2Tools进行了测试,测试数据包括4个样本,每个样本的测序文件为fasta格式,大小约为200MB9整个测试数据共有2,830,286条读段,读段长度为164±102bp。软件包在1.45GB内存上,花了约4个小时,串行地完成了整个分析流程,生成了 k从2到10的所有相异度度量下的相异度矩阵。不同k值的分析过程可以通过操作系统的命令实现并行,这样则加快了程序运行时间,但要求更大的内存。htuple频度向量的计算时间与输入文件的大小和选择的k值有关,程序运行的内存只与k的取值有关
…………
第三章基于k-tuple频度统计的宏转录组数据........ 16
3.1宏转录组数据和宏基因组数据的总体描述........ 16
3.2实验1:来自全球海洋的宏转录组数据样本........ 18
3.2.1实验数据 ........18
3.2.2实验结果与分析........ 19
3.3实验2:宏转录组数据样本间的环境梯度........25
3.4实验3:宏转录组数据和宏基因组数据........ 30
3.5实验4k-tuple測序数据的聚类分析........ 34
3.5.1实验数据 ........34
3.5.2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3.6实验5:測序误差对相异度度量方法的性能........ 38
3.7本章小结........ 40
第四章关于k-tuple频度序列特征方法........ 41
4.1微生物群落仿真数据的聚类分析........ 41
4.1.1实验设计........ 41
4.1.2结果分析........ 43
4.2相似物种的聚类分析........ 44
4.2.1灵长类物种的聚类分析........ 44
4.2.2人种的聚类分析 ........48
4.3測试不同测序平台对聚类结果的影响........ 52
4.3.1实验设计........ 53
4.3.2结果分析........ 54
4.4基于k-tuple的序列特征........ 56
4.5本章小结 ........60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 62
第四章关于k-tuple频度序列特征方法的延伸性探讨
在第三章中,我们通过五组不同的实验,验证了基于k-tuple频度的序列特征方法的有效性,并且当选择适合的相异度度量时,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对样本进行划分组别。那么当微生物群落样本间的差异很小时,基于k-tuple频度的序列特征方法是否能够进行正确的分组?对于相似物种,序列特征方法是否有效?针对这以上问题,本文设计了两组实验,一组针对微生物群落样本的仿真实验,一组是基于真实的测序数据研究相似物种聚类的使用。此外,在先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测序平台对序列特征方法有很大的影响。本文第三章中,454平台和k-tuple平台的测序数据是分开进行实验分析的,实验5也只是针对454平台产生的测序误差进行了关于性能影响的分析,并未考虑不同测序平台所带来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本章中设计了第三组实验,来探讨不同测序平台对聚类结果所产生的影响。
……….
结论
随着宏基因组学的提出,关于微生物的研究往前迈了一大步。微生物群落的比较是宏基因组学中一个重要部分,是生态学研究的重点问题。基于k-tuple频度的序列特征方法在宏基因组样本的比较中的有效性在先前的研究中得到了验证,而本文用真实的宏转录组测序数据首次验证了序列特征方法在比较宏转录组样本上的有效性,并对不同的相异度度量方法进行了性能评估,还开发了相应的软件包来实现主要的分析流程。本文对序列特征方法进行了延伸性的探讨,分别研究了序列特征方法对相似的微生物群落样本、相似物种和不同测序平台的测序数据所表现出来的聚类特性。从实验结果中,我们发现在相似物种的聚类分析中,RNA数据样本要比DNA数据样本更容易划分,这也从侧面表明了宏转录组的测序数据对于微生物群落比较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实验的结果也反映出序列特征方法和各相异度度量方法的一些不足,如测序平台的敏感性高、对于复杂微生物群落的聚类效果差,这些方面的不足也为改进序列特征方法提供了指导方向。
…………
参考文献(略)
硕士经济统计论文精选篇七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连锁经营在美国已经有了 140年的历史,不过在中国却是只有20多年的时间,这种对传统商业模式改变巨大的经营策略,在中国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零售业的发展进程缓慢,直至上世纪90年代起才在东堯出现了第一家连锁超市企业一美佳连锁超市。之前百货商店的统治地位自此开始受到了撼动,两种类型的零售企业展开了激烈的价格竞争,抢夺市场份额。但是从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发展情况来看,连锁经营更加符合中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因此相对于历史悠久的百货商店,连锁超市企业显示出了强大的竞争力,发展潜力巨大。1996年,沃尔玛进驻中国市场,跨国零售商开始陆续加入‘中国市场的大舞台,包括了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企业。外国零售商由于有着相当长的销售经验,因此无论在经营方式还是在管理模式上都领先于本土企业,这给中国本土的零售企业带来了冲击和压力,传统百货商店全面衰退,剩下中国零售连锁企业与国外连锁企业相抗衡。目前,许多外资零售企业釆取了货源本土化的策略,大大降低了进货成本,想要通过先进的管理取胜。这虽然导致了中国的市场份额被一定程度上的瓜分,但同时也是为我国企业学习外国先进管理经验提供了机会。之后我国本土连锁超市积极学习外国企业的运营模式,取得了突破性的大发展,直至今日,很多国内的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如联华超市、华润万家、苏果超市等本土品牌在国内的规模已经超过了外国大型零售企业。
…………
1.2文章的结构
本文主要研究的方向是统计学方法在补货各管理环节中的应用,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使用CLRM及GARCH模型对市场未来需求的预测,第二方面是使用统计相关指标来确定补货方式,最后一方面是使用面板数据模型来决定库存的管理。文章将统计学、计量经济学以及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应用到研究中,具体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首先介绍了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历史,外国零售企业进驻中国市场,对于中国零售业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然后说明了零售业行业目前的形势,急需解决的问题,从而自然而然的引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最后简要地概括了文章的结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特色。第二章CPFR统计管理模式,首先介绍了供应链的概念以及供应链管理的发展现状,自然地提出了目前供应链管理中最为前沿的CPFR方法;接着对于CPFR的含义、特点做了简单的介绍,交代了其核心词汇是“协同”,针对CPFR的过程特点,提出了统计方法可以应用在其中哪些方面。本章最后说明了目前国内外对于CPFR的研究进展,结果显示了关于CPFR的统计实证研究较少,本文会对统计在CPFR中的应用进行一个实证的探索。第三章是未来市场需求联合预测模型,本章介绍的是整个CPFR协作过程中最难实现的部分,即对于未来商品市场需求的预测。本章开始介绍了常用的联合需求预测模型,之后重点介绍了几种高级计量经济学里经典的回归模型在需求预测中的应用,经过实证方法的探索,得到了与实际数据拟合良好的模型,并用数据校验证实了模型较好的预测能力。第四章介绍了利用统计指标确定补货方式的问题,在对市场未来需求进行预测之后,补货量也就确定了,但是对于各类商品的补货方式还需要通过与供应商的沟通来确定。本章首先介绍了目前比较常见的三种补货方式,交代了它们各自的特点,之后通过建立相关统计指标和补货方式决策树来比较直观的反应一种对于补货方式的决策思路,最后对决策的思路进行了分析,对实际运用时的方法进#行了阐述,希望为企业制定具体补货决策计划提供参考。
………..
第二章CPFR统计管理模式
2.1供应链管理与CPFR
在世界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货物供应关系变得日益复杂,这种关系不仅仅涉及到制造商和零售商,而且在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各职能部门都有交织。企业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使自身更具竞争力,不得不重新思考这种合作竞争的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供应链的概念被提了出来。不断升级的世界和国内竞争压力迫使许多企业在他们的产品特色、质量、成本、服务、功能上做努力。但是他们渐渐发现光是这样是不够的,这些公司正在探索一种有效的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 management, SCM),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客户的满意度。对于传统意义上的供应链管理,每个部分都被独立地分割幵来,各个单位只是关注自身的目标。这种模式造成了供应链中各成员之间一定的利益冲突,限制了企业实现目标以及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潜力。时间一长,企业为顾客提供服务的能力已跟不上需要,结果就是市场份额被抢占,利润被缩减。这就是只关注自身成本最小化、不考虑顾客价值最大化的结果。单个企业由于其规模限制,往往很难满足客户各个方面的需求,因此企业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客户需求,必须把整个供应链管理提升到一个战略高度。为了更好地适应供应链管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企业开始从各自为阵向互相合作而转变。
………..
2. 2统计与CPFR的结合
如图2.1,整个CPFR分为九个步骤,在部分重要环节中我们可以将统计的相关原理加入进去,使得管理过程变得更具有科学性、精确性,例如以下几点:协同销售预测环节,相比于传统的销售预测,参与供应链协同销售预测的零售商将来自顾客的信息与供应商分享,供应商根据各供应商提供的实时数据,进行更加全面的预测,之后经过协商,出具预测报告。这个环节作为整个CPFR的核心环节,在实施难度上也是最大的。如果将统计的方法运用到对于销售的协同预测中将大大改善该环节的运行情况。我们可以根据将各个零售商的历史销售数据汇总,来建立统计学模型,再运用该模型去做整体的未来市场需求预测,这样的方法预测出的结果会更具有可靠性及准确性,同时为以后的合作环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协同订单管理环节,在进行了未来销售情况的预测后,零售商与供应商应该针对不同的商品制定不同的补货方式,以完成订单的下单。传统的方法在确定补货方式时,通常是由零售商或者供应商一个人说了算,谁占据交易关系中的主动谁就根据自身情况来决定补货方式。CPFR下的协同订单管理环节,讲求的是根据买卖双方的情况综合考虑,来制定各类商品的补货方式。事实上我们可以在考虑综合情况时,加入几个相关的统计指标概念,通过对统计指标规则的确定,来更加方便、直观地对补货类型进行判断,甚至可以实现自动的流程化管理。
…………
第三章未来市场需求联合预测模型........... 13
3.1联合预测的建模......... 13
3.2回归模型在CPFR需求预测中的应用......... 17
3.2.1经典线性回归模型......... 17
3.2.2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 19
3.2.3多元广义自回归异方差模型......... 20
3.3供应链联合需求预测的实证研究......... 22
第四章利用统计指标确定补货方式......... 31
4.1补货方式分类及相关统计指标......... 31
4.2补货方式决策过程......... 32
4.2.1决策树的制定......... 32
4.2.2决策判断流程......... 34
4.2.3决策过程分析......... 35
4.3统计指标决策树在实际补货决策中的应用......... 36
第五章面板数据模型在协同库存管理......... 39
5.1面板数据模型的建立 .........39
5.2混合效应、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的选择......... 42
5.2.1 F统计量检验 .........42
5.2.2 Hausman 检验......... 42
5.3协同库存管理模型应用过程......... 43
第五章面板数据模型在协同库存管理中的应用
5. 1面板数据模型的建立
在进行企业库存管理的分析时,我们考虑使用面板数据模型。在模型中假设有四个零售商A、B、C、D,他们将以前库存的相关信息告诉给唯一的供应商,供应商通过分析第三章中求得的联合需求预测信息以及自己的库存信息,来为各零售商制定合理的库存水平,并将分析后的结果反馈给各零售商。如表5.3所示,PBLGI与PBLGO两个变量非常不显著,几乎对模型没有解释作用,其实在实际情况中这是很好理解的。如本文第四章对PBL概念的阐述中所说,PBL的补货方式是不经过存货中心的,因此它对企业的库存水平影响很小。我们将PBLGI与PBLGO两个与库存变量STOCK无关的因素剔除,再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如表5.4的结果所示,各自变量的t统计量都十分显著,R平方及调整R平方也较之前有所提高,F统计量也很显著,回归效果较好。
…………
结论
本文在提出了供应链管理的新方法CPFR后,先后运用统计的相关方法分析了供应链中各企业对市场未来需求的联合预测、企业补货方式的决策、供应链的协同库存管理这三个问题,基本上涵盖了 CPFR中企业进行补货合作决策的各个部分。企业CPFR模式的协同补货合作的第一步是通过信息共享来对市场未来需求进行联合预测,企业先通过各自的预测得到一个初步结果,再将初步结果进行汇总实行联合预测方法,得出的最终结论共享于整个供应链中,本文第三章通过实证数据对CLRM预测模型与GARCH预测模型进行模拟,构建了一个可用于供应链联合需求预测的模型,通过这个模型我们便可以较好地对未来市场的各方面需求进行预测,无论是商品总需求量还是各类商品需求量都适用于该模型;合作的第二步是零售商对于补货方式的确定,零售商基于各类商品的性质、以往销售获得的信息以及供应商提供的信息,来判断商品应该选择的补货方式,之后将判断结果反馈给供应商,本文第四章设计了一套判断商品补货类型的流程,运用相关统计指标与决策树的构建,使得零售企业根据决策树的规定通过观察各指标的情况,就能较为便捷地解决补货方式判断的问题;合作的最后一步是供应链企业协同对库存水平进行管理,通过之前进行的联合需求预测和补货方式确定,我们掌握了协同存货管理时所需的信息,本文第五章采用面板数据模型,为企业最优库存的制定提供了一种协同式的预测方法,这种方法解决了使用传统库存管理方法时供应链成本未达到最小化的问题,通过站在全局的髙度使得供应链库存管理最优化。
…………
参考文献(略)
硕士经济统计论文精选篇八
1 绪论
1. 1研究背景
近年来,四川省经济保持平稳、快速、持续的增长势头。1998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3474. 09亿元,之后经济总量一路攀升,2007年成功进入万亿元俱乐部,达到10505. 30亿元,2011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为21026. 68亿元。1998年,四川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27.08元,2002年实现6610. 80元后一路走高,2007年达到11098. 30元,至2011年升至17899. 12元。与此同时,四川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8年的1789. 17元增至2006年的3002. 40元,2011年达到6128. 60元。尽管近年来四川省GDP保持了较高的增速,但是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却明显低于经济增长速度。这不得不令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经济在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时,为何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却迟迟跟不上它的步伐?作为西部地区的经济翅楚,该现象更成为了政府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人们更为迫切的想探寻出居民收入增长率赶不上经济增长率背后到底隐藏了怎样的经济解释。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了重大问题的导向,在收入方面,明确了要加快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进程。要健全分配领域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体系,努力实现两个“同步”,也就是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2013年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为了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作为西部地区的领头羊,四川省在发展中有着自己明显的客观实际。“十二五”规划中提到:“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仍然是我省最大的省情,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初级阶段特征明显仍然是我省最大的实际,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仍然是我省最大的问题。在四川省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再上一个新台阶之后的“十二五”时期,尤其是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十二五”攻坚时期,规划中多次提到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实现居民收入可持续稳定增长。这正说明了四川省政府仍然将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的适度协调性发展,放在了战略性高度的位置上。
……………
1. 2研究价值
实现居民收入可持续稳定增长,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四川省“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确保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的重要任务。四川省“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在“十二五”期间使得四川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省生产总值要突破3万亿元大关,年均增长速度要达到12%左右,至2015年底,全省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5万元左右,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争取在2015年底,使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3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9000元3。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是否形成一个良好的协调增长关系,会直接影响到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双拉动作用。同时,急剧攀升的收入差距,不仅会降低一个经济社会的各种资源配置效率,严重者更会动摇到整个社会的根基。这更提醒我们要时刻警惧经济增长中出现的居民收入不协调增长现象。国内相关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居民收入增速赶不上经济增速现象的直接解释,相对而言,就比较缺乏对所依赖数据的仔细识别以及二者之间数量关系的系统剖析。换言之,对诸如二者之间差距到底有多大、具体原因何在等问题,迄今为止尚无形成研究体系。因此,本文试图充分利用现有的相关核算数据,特别是通过对近年来四川省资金流量核算资料的相关挖掘,对上述问题做出尝试性回答。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四川省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探寻这背后的经济学解释,就比较有现实意义了。
…………
2文献回顾与述评
2.1描述性分析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研究人员(2007) 曾经利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测算居民部门收入占比,来解释居民收入占比下降是当前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主要问题。陈志武(2008) 6通过直接比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政府税收收入以及企业利润的增速与GDP增速的关系,阐述了居民收入赶不上GDP增速的原因。张雪瑞、王彦东(2009) 7在他们的相关研究中指出,为了更好的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现实经济问题,在比较GDP、居民收入的绝对值时需要将范围扩大至全国平均水平。冯久先等(2012)的研究表明,四川省在多数时间内出现了城乡居民收入尤其是实际收入增速低于经济增速的现象,与此同时更存在着阶段性的特点。周魏、苏昭红(2012)通过研究得出与冯久先等(2012)相类似的结论8。他们指出,源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收入分配政策的不尽完善、居民收入渠道缺少多元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在多数时间与经济增速不一致并且呈现出阶段性特点。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比较直观的看出居民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速存在不一致的现象,但其缺点就是不能做深入的定量分析。
…………
2.2计量模型分析
戴魁早(2010) 用计量VAR模型,通过研究指出,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之间不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只单向表现为经济增长是影响居民收入变化的原因。刘光英、张建锋(2010)同样利用计量VAR模型,通过研究发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格兰杰原因,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之间存在单项格兰杰因果关系,而且显著水平不足10%。从长期趋势看,云南省国内生产总值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协整关系。雷明广、崔瑞东(2012) 的VAR实证研究,同样得出与上述研究相类似的结论,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不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较强的相关性,而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却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相互独立性。黄思宁、纪宏(2012) 以北京市城镇居民为例,也是运用计量VAR模型的分析方法,逋过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判断后,得出GDP增速是北京市居民收入增速的格兰杰因子的结论。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利用计量模型大致看出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但其缺点同样是在进行深入的定量分析时有所欠缺。
……………
3.概念界定、理论依托与分析依据 ........ 9
3.1概念界定........ 9
3.2理论依托........ 10
3.3分析依据........ 11
4.四川省居民收入增长率偏低的原因........ 13
4.1指标选取 ........13
4.2数据来源........ 13
4.3住户部门可支配总收入结构分析........ 14
4.4收入分配结构分析........ 16
4.5收入分配结构与统计调查误差对居民收入........25
5.四川省居民收入增长率偏低的经济学解释........ 30
5.1宏观层面——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方式........ 30
5.2微观层面 资本和劳动的博弈........ 32
5.3制度层面——现行税收制度缺陷对收入 ........32
5.四川省居民收入增长率偏低的经济学解释
5.1宏观层面-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方式对居民收入增速的影响
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到现代增长理论,资本积累都被作为明显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雷辉,2006) 国际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证明了适度的投资规模是保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陈汉臻,2004) 有学者这样认为,在现阶段以投资为主导的需求拉动型经济增长格局中,收入分配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有利于资本的形成,从而为投资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本流(黄泰岩、崔万田,2006) 。表5-1显示了近年来四川省投资-消费比率变化的情形43: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靠要素的大量投入而不是效率驱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仍然沿着投资推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轨迹运行。高投资率对居民收入有着重大的影响,一个表现就是直接挤占了消费和技术驱动经济的增长空间(吴志鹏,2009) 44。由于国内消费的持续低迷,消费对经济的刺激明显不如投资,投资仍然是拉动当前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消费的低迷是由收入占比下降引起的,这使得国内需求的增加更是难上加难,为了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还得依靠投资,这又将阻碍经济增长结构的调整(刘义圣、王世杰,2010) 45。
……………
结论
1998年以来,四川省出现了居民收入增长率持续低于经济增长率的现象。当四川省经济以年均增长率14. 9%高速增长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0.1%,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9. 9%0本文基于资金流量核算的视角,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逐层递进式的阐释了四川省居民收入增长率赶不上GDP增长率的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经济学解释。从单个住户部门的角度。住户部门的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净额对住户部门可支配总收入的正向贡献度很大。住户部门支付的生产税净额对住户部门可支配总收入的负向贡献度很大。财产收入和经常转移对住户部门可支配总收入有一定的正向贡献度。这些原因共同构成了导致住户部门可支配总收入增长率较经济增长率偏低的直接解释。从四川省现有的收入分配格局的角度。居民部门在初次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在再分配阶段,政府部门却没有很好的发挥税收在再分配中的调控作用,最终导致住户部门在四川省收入分配格局中的劣势地位没有改变,这成为住户部门分得国民财富份额减少的原因。
……………
参考文献(略)
硕士经济统计论文精选篇九
1 绪论
1.1选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保持平稳上升的发展态势,年均增长率一直保持8%以上。可以这样说,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及增长形势是近年来发展的最好的。影响一国或地区社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很多学者也已经对各类因素做了大量而细致的研究。除了对资源、制度、人口存量等因素的关注外,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人口素质特别是就业人口的文化素质对一个地区的经济的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古典的经济理论中都对这一观点做出了有力的论证。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的,关于人力资本的概念与界定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但各种说法都存在三个共同点:(1)人力资本的载体是人,人力资本体现在人身上,表现为人的知识、技能、资历、经验和熟练程度等,即表现为人的能力和素质;(2)人力资本是投资的产物,人的能力和素质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获得的,因此人力资本又可以理解为是对人力的投资而形成的资本。从货币形态看,它表现为提高人力的各项开支,主要有保健支出、学校教育和在职教育支出、劳动力迁移的支出等;(3)既然人力是一种资本,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对人力投资,都必然会受益,体现为一种收入能力。因此,人力资本的大小、高低也可表现在人力所有者和劳动者的收入上。社会要想得到不断的进步就必须要提高其所拥有文明与人口素质,而衡量社会文明与人口素质的指标中,人口受教育程度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由于拉动经济的人口因素中主要以就业人口创造的产出为主,更应该关注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
……………
1.2研究目标、思路及结构
在现在己有大量类似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探讨和实证研究,探索求证当前我国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论证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为提高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特别是加强基础教育后的继续教育程度,促进经济增长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具体目标是:(1)明晰当前我国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的现状;(2)探讨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尤其是基础教育之后的技术教育和专业教育对我国经济影响的作用机理;(3)重点分析我国就业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和高中及以上教育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4)提出有利于居民文化素质和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提高,促进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机制与建议。本文的研究拟根据以下思路进行:首先,以现有理论和研究成果为起点,对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与区域经济增长相关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出的研究成果进行一定程度的梳理总结,从中汲取研究前辈的精华和可借鉴之处,发现并找出需要在本文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研究的问题。其次,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同时,探讨其研究方法在本文研究中的适用性,进而形成本文论证检验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与其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方法和研究模型。再次,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在全面分析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内在关系的基础上,选择2010年全国31个省市作为本次实证研究的对象,充分利用已有数据和资料对各省市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全方位定性分析和定量测度,探究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对经济增长影响的重要程度及显著性。
……………
2 .相关文献回顾及我国经济和教育现状
2. 1国内外文献综述
国外的学者对人力资本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的初步认识可以最早从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谈起。他在他最早的研究论证中就明确地把劳动者技能的增强看作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并首次论证了劳动者技能和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是怎样对个人收入和工资结构方面产生影响。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是以哈罗德-多马模型为起点,论证了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且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速度呈正相关关系。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技术进步论,以索洛建立的含技术进步因素的经\济增长模型为代表。然而,经济增长中仍存在若干尚未得到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为此,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西奥多.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是最早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是当代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的。他明确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和劳动力技能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大于其他要素的增加。他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发表的文章:《人力资本投资》、《教育的经济价值》、《对人投资的思考》、《教育与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源》等成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标志着舒尔茨完整的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使他被誉为“人力资本之父”。贝克尔与舒尔茨一样在该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从家庭和个人的时间分配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关于人力资本的相关问题,强有力地解释了人力资本的性质、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因此该著作被认为是经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
…………
2. 2我国经济发展与教育现状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教育资源大国。人是事业的根本,而教育则是人之根本。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及赶超发达国家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较好较快的发展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保持了三十年之久的持续高速发展,是世界上发展最迅速的国家,令全世界为之瞩目,成为了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中共十六大以来,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引,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宏观调控得到不断的加强与完善,实现了经济的持续较快向前发展,不断提升了我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2012年,我国经济的总体运行情况为经济增长总体保持平稳态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人民生活得到新的改善,就业形势和物价总水平保持总体稳定,农业基础得到进一步稳固,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等方面都取得了新成效。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从2003-2011年,我国经济每年平均增长达到两位数,为10.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的年均增速;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额提高了 5. 6个百分点,在世界经济总量的排序上升到了第二位。2012年GDP为5193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1年增长7. 8%;总人口达到13. 54亿人,比2011年末增加了 669万人;就业人口总量达到了 9. 37亿。
…………
3、实证研究........ 15
3.1模型的选择........ 15
3.2变量选取和度量....... 18
3.3模型和数据来源....... 19
3.3.1模型的设定....... 19
3.3.2数据的收集及预处理....... 19
3.5实证结果....... 20
3.6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的研究....... 22
3.6.1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对第二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23
3.6.2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25
3.6.3分析小结....... 26
4、结论及启示....... 27
3.实证分析
3. 1模型的选择
现代经典经济理论认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管理和制度等因素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来探讨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重点分析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就业人口和受过高等教育的就业人口在经济增长中所起到的作用。在相关文献中,研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方法主要集中在以下儿方面:运用C-D生产函数模型及其改进的模型变形,从就业人口数量的增加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的角度来考察教育或是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运用菲尔德模型的两部门模型,将国民经济生产部门划分为教育部门和非教育部门两部分,建立两个部门的生产方程,通过数据回归拟合得出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外溢作用,同时,也对教育部门与非教育部门之间的生产力差异起到一定的研究作用。还要部分学者认为,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灰色系统特征,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系统,从信息到结果并不是简单的一对一、一对多抑或是多对一的映射,而是存在多对多的灰映射关系,所以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灰色模型来描述。投入产出模型在研究教育和经济的关系上的应用较为广泛。通过设计教育-经济的投入占用产出表,研究人力资本的生产与分配及其与其他各部门经济增长的关系。利用静态模型分析教育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利用动态模型分析人力资本的培养与经济增长的联系,以及各部门投资所能创造的就业机会等。
…………
结论
1)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对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增长及对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均有较显著的影响,且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就业人口中高学历人口比重越大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大。中国要实现未来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仅靠有限的物质资本是无法满足未来的发展需要的,必须要把人力资本投资作为现在乃至未来经济发展的切实支撑点,以较少且有限的的资源投入来获得较快的经济增长,为赶超其他发达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上面分析结论得知,就业人口中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人口比例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强于受过高等教育人口比例的提高。针对这一结论,我们应该在重视发展高等教育之前,更应该做的是,制定相应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并切实实施各项举措,全力扩大高中教育的招生人数;在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时候,在将经费的支出重点适当的向高中教育倾斜,使得更多的人可以受到良好的高中教育,为发展高等教育提供坚实基础。
……………
参考文献(略)
硕士经济统计论文精选篇十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依法成立的合同从成立之日起生效,具有法律约束力。而在当代社会经济活动中,合同已经成为了当事双方之间确定权利和义务的最有效的工具。在现今的企业中,合同大量存在,部分大的企业还成立了专门管理合同的部门,积累有大量合同数据。而且,随着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的概念在我们的思想和观念中日益深刻。然而,对于合同管理工作,越来越多的业务和越来越庞大的合同数目,人工管理已经不太合理,这就给传统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模式,于是部分公司开始使用合同管理系统,合同管理系统主要实现合同的立项、选商、申报、审查、签订、履行、归档、查询统计等全过程网上管理。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从合同立项到合同结算,无论是合同流程管理还是与合同相关的承包商、市场准入管理,都会积累大量的数据,而这些数据对于企业来讲也是生产经营中的宝贵财富。如果能将合同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利用起来,对这些数据进行汇聚,并通过分析、汇总进行数据加工,把数据资源转化为可被企业领导直观获取的“数据知识信息”,那么将会对企业决策者提供更好、更全面的决策依据,也有利于企业规范化管理。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当代信息化经济社会中的企业来讲,合同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管理部分,在国外,西方发达国家合同管理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已远远超越中国,形成了一种制度准则和形式规范。西方社会在合同管理方面的研究也较多和较早,美国在1959年就成立了国家合同管理协会,有些州甚至还专门提供合同管理指南供企业参考,美国于2002年7月颁布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还规定了股票在美国的上市公司必须否和某些公司责任、说明和报告标准。欧洲很多国家也对合同管理有着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如德国的商法典就规定“年度报告的管理层报告部分评估和解释公司经营活动的未来预计发展,以及与之相关的主要机会和风险,包括提供合同管理的风险管理信息。审计人员在发表意见前必须作为年度财务报表审计的部分而评估管理层报告”。由此可见,西方发达国家对合同管理的大量研究己使其充分认识到,合同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具有重大影响,建立健全的合同管理系统是企业维持正常经营活动的基础和保障在国内对合同管理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建筑工程、招投标、物资采购、劳动合同、项目合同的合同管理方面。而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比较大的企业基本都建立了自己的合同管理系统,合同管理系统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看来,很多企业都在幵发了适合自己的合同管理系统,并已经略显成熟,但是也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已使用合同管理系统,其中有一部分企业根据自身情况进一步开发合同统计分析系统。在现有企业一般合同管理系统中也存在以下两个特点,一方面是比较底下的数据利用率,另一方面则是系统中越来越多的数据量。由于合同系统中的数据主要是以文本形式存在的,是一种非结构化的信息,这使得合同中的数据信息很难根据用户的要求进行提取和应用。
……………
第二章关键技术介绍
2. 1 C#语言
“某公司合同统计分析系统”是用信息化的方式对合同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汇总,并对合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方便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减少甚至避免风险带来的损失,是为补充完善“合同管理系统”而开发的系统,因为合同管理系统的统计功能较为薄弱不利于工作人员对合同管理有全面的把握。系统中要实现的是对合同信息的录入、存储、查询,合同的统计分析,合同统计分析图表展示以及合同基础数据。以下是系统实现中每个业务环节的描述:Cft是微软公司发布的一种面向对象的、运行于.NET Framework之上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它是.NET框架提供的开发语言的一种,是唯一专门为.NET框架设计的语言。C拆吾言是从C和C++语言演化而来的,有着广泛的应用基础,随着微软.NET框架的逐渐流行,C#语言成为移植到其他操作系统上的.NET版本中使用的主要语言[4]。C#语言使得以前的C++程序员可以高效的开发软件程序,而绝不损失C/C++原有的强大的功能。因为这种继承关系,C#与C/C++具有极大的相似性,熟悉类似语言的开发者可以很快的转向C#。但是C#与C/C++还是有明显区别的,主要区别如下:在编译目标方面,C++代码直接编译为本地可执行代码,而Ctt默认编译为中间语言(IL)代码,执行时再通过Just-In-Time将需要的模块临时编译成本地代码;在内存管理方面,C++需要显式地删除动态分配给堆的内存,而Ctt不需要这么做,Cft釆用垃圾回收机制自动在合适的时机回收不再使用的内存;在指针使用方面,C++中大量地使用指针,而C#使用对类实例的引用,如果确实想在CS中使用指针,必须声明该内容是非安全的,但是一般情况下C#中没有必要使用指针;在字符串处理方面,在Cft中,字符串是作为一种基本数据类型来对待的,因此比C++中对字符串的处理要简单得多;在库使用方面,C++依赖于以继承和模板为基础的标准库,C#则依赖于.NET基库;C++允许类的多继承,C#只允许类的单继承并且通过接口实现多继承;Ctt还可以用于网页设计,如ASP与ASP. NET,而C++则无法用于网页设计。
……………
2.2 Oracle 10g 数据库
合同统计分析系统是旨在将“合同管理系统”和“市场准入系统”产生的基础信息关联起来统计分析出各类对规范和决策有用的各类统计信息依据。数据库(Database)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它产生于距今五十年前,随着信息技术和市场的发展,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数据管理不再仅仅是存储和管理数据,而转变成用户所需要的各种数据管理的方式。数据库有很多种类型,从最简单的存储有各种数据的表格到能够进行海量数据存储的大型数据库系统都在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ORACLE数据库系统是美国ORACLE公司(甲骨文)提供的以分布式数据库为核心的一组软件产品,是目前最流行的客户/服务器(CLIENT/SERVER)或B/S体系结构的数据库之一。ORACLE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一个通用的数据库系统,它具有完整的数据管理功能;作为一个关系数据库,它是一个完备关系的产品;作为分布式数据库它实现了分布式处理功能。但它的所有知识,只要在一种机型上学习了 ORACLE知识,便能在各种类型的机器上使用它,目前最新版本是2009年9月份推出的Oracle数据库llg第2版“”。Oracle数据库是典型的关系型数据库。
……………
第三章需求分析 ..........11
3.1业务需求分析.........11
3.2总体需求分析......... 12
3.2.1 总体结构......... 12
3. 2. 2业务流程......... 13
3.2.3数据流程......... 14
3.3功能需求分析 .........15
3.4非功能性霈求分析......... 17
3.5 本章小结 .........17
第四章系统设计......... 18
4.1软件架构设计......... 18
4.2功能模块设计......... 20
4.3数据库设计......... 21
4. 4本章小结......... 32
第五章系统实现......... 33
5. 1登录模块......... 33
5. 2系统管理模块......... 35
5.3统计分析模块......... 38
5.4数据入库模块......... 45
5.5合同统计图模块......... 47
5.6自定义查询模块......... 51
5. 7 本章小结......... 55
第六章系统测试
6.1 测试规划
用户界面测试主要是检测软件界面上是否有错别字;弹窗警告是否准确;界面布局是否合理。用户界面测试用于核实用户与软件之间的交互。UI测试的目标是确保用户界面会通过测试对象的功能来为用户提供相应的访问或浏览功能。另外,UI测试还可确保中的对象按照预期的方式运行,并符合公司或行业的标准。功能测试主要是检测各个模块基本功能是否能达到设计需求。对测试对象的功能测试应侧重于所有可直接追踪到用例或业务功能和业务规则的测试需求。这种测试的目标是核实数据的接受、处理和检索是否正确,以及业务规则的实施是否恰当。此类测试基于黑盒技术,该技术通过图形用户界面(GUI)与应用程序进行交互,并对交互的输出或结果进行分析,以此来核实应用程序及其内部进程。功能测试是测试实施阶段耗时最长的一种测试。
……………
结论
本文首先介绍了项目开发的背景及意义,对目前大部分企业的合同信息数据管理现状进行了介绍,说明了研究内容,然后对合同统计分析系统做了一个简要的介绍;最后针对需求分析,提出了合同统计分析系统的总体设计,根据调研分析的结果,进行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编码、测试,完成软件的开发。本系统在开发过程时,在追求功能完整的同时,尽量追求操作的简洁和方便,并且提供友好的用户操作界面。本文主要工作包括:
1、对系统展开深入需求分析,主要完成了业务需求分析、功能需求分析和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2、根据需求分析,首先提出了系统的总体设计,然后对系统进行详细设计与实现。完成了合同统计分析系统,并对实现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展开讨论。
本文通过对合同统计分析系统的设计和研究,对软件系统从设计到实现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充分意识到信息安全的的重要性。本系统对于大型企业合同管理具有非常大的借鉴与参考意义,对于那些研究如何使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人员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确保合同统计分析系统安全平稳运行,对大型企业做好合同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