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经济硕士毕业论文十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9447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经济论文,经济学出发点是经济主体和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经济客体和经济主体的对称关系展开为经济主体和经济客体从不对称到对称的转化运动,经济主体和经济客体从不对称到对称的转化运动形成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展开为经济学的逻辑体系。(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经济论文,供大家参考。

经济学理论硕士论文范文篇一

第1章绪论

1.1选题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这么多年艰苦卓绝的建设加上改革幵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工业化程度得到大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蒸蒸日上。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从整体上来看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仍旧在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一个农村人口在人口总数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农业依然是国家经济重要的部分,只有农业发达,使得农民富足,使得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整个农村的消费和购买力的上升,才能为我国经济提供更为持久的动力。为此,发展农业,发展以农业为基础的农村经济,是十分必要的。并且我国的现状是农村经济相对于城市经济,发展上还存在着严重的失调,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业发展缓慢一直都是我国农业发展中严重的问题。在进入新世纪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极大的制约了整个中国经济的协调发展。为此,十六大以来,各届政府开始愈来愈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也认定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于农村建设。十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在2012年,国务院又一次发布了以“三农”问题为主体的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开始强调农村科技创新,尤其是种植业类的科技创新。再一次确定了 二农问题是中国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

在建国之初,百废待兴的时候,中国农业发展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农业发展一方面为中国的工业起步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为中国的工业发展提高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在改革开发之后,工商业快速发展相当大程度是建立在挤压了中国农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在这一段时间,农村经济的发展十分缓慢,整个中国的经济呈现出了一种农业反哺工业的状态。而现在,由于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又一个新的时期,工业开始促进农业发展的新阶段。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当前农村经济工作必须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大规模的调整,通过加快城镇化建设来转移农村富余的劳动力。无论是其中哪一种变化,大量的资本的投入都是不可或缺的,为此,必须需要金融业的支持。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对农村的资源供求关系造成了巨大的改变,随着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对农村金融从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跟高的要求。

然而,现有的农业金融机构不仅不能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输血功能,还将农村能够制造的有限的存款通过金融流通转存到中央银行,进而流通到经济更为发达的地区,造成了农村资本的外流,进一步加重了农村资金的短缺。另一方面,九十年代以来,农村的各级商业机构纷纷裁并,规模不断缩减,仅有的农村信用社功能和定位又十分模糊,使得农村经济所能直接利用的金融渠道更为短缺,即便是己经存在的农业金融机构往往又存在效率低下、服务手段不明确等各种问题,许多农民有心借贷也欲借无门,这些忽视农村金融和借贷需求的现象使得以农业发展为目的的融资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使得农村经济极度匮乏资本投入,极大的抑制了农村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从这些方面来说,农村金融的当前形势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的发展态势十分的不乐观。虽然最近几年中央对农村金融已经做了一系列调整和变革,一定程度是缓解了农村经济的资金需求。但是这些改革措施所带来的效果从长远来看无异于杯水车新,对解决农村经济长远的发展并没有根本性的作用,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资金需求的问题如今迫在眉睫。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本文选择农村金融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探索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社会环境的建设间的联系,在得出了基本的结论后,根据实际需要,对如何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希望为构建更为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促进农村金融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都起到有益和良好的作用。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就研究的理论意义而言,在我国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下,对农村金融行文的研究,是对较为落后地区的金融与经济发展进行研究,无疑可以丰富相关的金融理论。此外,本文所涉及到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发展的互动研究,是对以往此类研究空白的填补,突破了过去单纯考虑金融与经济之间关系研究的范畴,对现有的理论提供了有益的补充。而以农村金融为核心对农村金融、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发展的互动研究毫无疑问也具有丰富的实践意义,更加贴近三农问题的实际现状,为农村诸多问题的建设都可以提供一些理论和政策上的借鉴意义,单就本文而说,研究的方向和目的可以归结到下述的三个方面。首先,借助相关的理论工具,分了了农村金融同农村经济建设、农村社会的变革间的互相作用与作用方式。其次,以农村金融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三者为参考量,构建出其相互间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在实例分析的基础,进一步探索了三者间的作用关系。从而明确,在我国当前的特殊阶段,农村金融的发展是通过何种的途径影响到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及这些影响的效果如何。最后,为了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实际措施和建议,以政策模拟为工具了,探索改善农村金融能力了,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社会不断发展的相关经济制度与政策可能。

第2章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2.1概念界定

农村金融可以解释为农村剩余货币资金的融通,也可以理解成调剂或者组织农村资金的走向,具体表现在货币的流通和信用体质的建立。二者属于不同的环节,前者属于商品交换环节,后者属于资金分配环节。我们可以把农村金融具体的理解为,在农村经济活动发展到一定情形的情况下,农村的各项经济活动,包括交易主体,交易工具,交易市场和市场的调控监管等各种因素形成的一个有#1整体。而农村的保险,货币的投放流通回笼,汇兑和货币结算,存款的吸收和提取组成了农村的金融体系。在我国这个特殊的体系下,农村金融还包括国家财政支援农村部分资金的拨付和收回。农村的金融发展可以分为工业化前阶段,工业化进程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前阶段也可称之为初级阶段,在这期间,出现了民间借贷和民间高利贷。工业化进程阶段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转型出现的一个中间阶段,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这一阶段。这一阶段农村金融活动范围逐渐增大,农村经济活动形式也逐渐丰富,融资手段和融资渠道也得到了新的发展,此时,农村经济发展到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后工业化阶段及农村经济已经发展的十分成熟,城乡之间己经没有多少差别,二者基本可以融合为一体。目前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多为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农村人口密度小,农业发达,金融服务的主要对象反而回归到农村,此时的农村金融体系很完善,金融工具和手段不仅丰富多彩还科技含量很高。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来,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进程阶段。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主要农村的各种政策性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这些大部分为农村金融的中介,同时也负责对农村金融活动的监管。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金融的发展过度的依赖政策,农村金融存在正式和非正式两种形态,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硬件较落后,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不成熟等。

第三章 我国区域农村金融效率的综合评价............ 35-45

3.1 金融效率评价方法的选择............ 35-36

3.2 因子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步骤............ 36-37

3.2.1 因子分析的基本原理............ 36

3.2.2 因子分析的步骤 ............36-37

3.3 因子分析的评价过程与结果............ 37-44

3.4 小结............ 44-45

第四章 我国区域农村金融效率效应............ 45-64

4.1 区域农村金融效率对区域农村经济............ 45-55

4.2 区域农村金融效率对区域农村产业............ 55-63

4.3 小结............ 63-64

第五章 提升我国区域农村金融效率的对策建议............ 64-73

5.1 借鉴发达国家协调区域金融发展的经验............ 64-65

5.2 实施向欠发达地区倾斜的农村金融政策............ 65-68

5.3 差异化定位区域农村金融发展............ 68-69

5.4 构建区域差异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69-70

5.5 建设区域有别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70-71

5.6 完善区域协调的农村金融环境 ............71-72

5.7 小结............ 72-73

结论

探讨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影响,本文不墨守成规,遵循实际,从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事业两个方面分别进行研究,再结合起来研究其相互的影响,在对现状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后,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來促进农村金融事业的发展。通过全篇文章的论述,逐步进行,解决问题:

第一,通过第三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社会事业和农村经济存在很多的问题,为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农村金融和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根据问题寻找解决方法。

第二,根据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可以得到: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却不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互为因果关系。

第三,通过二阶差分后序列的方差分解可以得到,短期内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约为25%,长期来看贡献率逐渐下降,趋于0;农村金融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微乎其微,基本为0。农村金融与社会事业的作用机理与第二章两者的机理分析矛盾,这可能是由于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并没有充分利用农村金融这一体系来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

第四,通过前面章节实例分析,了解到了农村金融发展的的不足和问题,对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1、引导和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2、鼓励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保障满足农村经济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3、完善农村金融法律制度,保证农村金融正常发展;4、深化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服务作用;5、强化农村金融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立.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1978-2002)[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2]徐笑波,邓英淘.中国农村金融的变革与发展(1979-1990)[M].上海: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234-248

[3]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

[4]约翰.G.格利.爱德华.S.肖.金融理论中的货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5]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

[6]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0年

[7]罗纳德.1.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8]赫尔曼,斯蒂格利茨.金融约束:一个新的分析框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

[9]兹维.博迪,罗伯特.莫顿.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10]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检验模型与政策分析[J].世界经济,2001(6):16-20

经济学理论硕士论文范文篇二

导论

一、 研究背景

气候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研究表明火星等太阳的行星表面也有着和地球类似的大气层,但是由于组成成分的差别,造成火星等星球表面温度不适合水的存在,因而没有能够产生生命。可以看出,地球大气的独特结构保证了地球表面温度适宜生物的生存。科学研究表明,在地球的历史上气候曾经发生过巨大的改变,但这种改变都是缓慢进行的。人类对自然气候系统的影响一直十分微弱。但是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煤、石油等的大量使用,产生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气象资料显示,地球温度上升的速度不断加快,自19世纪末以来,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上升了 0.74°C。虽然这种温度的增长并不是稳定进行的,随季节和地点的不同会呈现不同的变化特点,但气温上升这一趋势并没有大的改变。碳排放是指含碳的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和甲烧,这些气体的排放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增加而大量产生。这些气体能够增加大气对太阳福射能量的吸收,提高地球表面的温度。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向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超过了以往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的总和。但这种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19世纪工业革命开始后的几十年内,由于工业化的范围仅限于少数几个国家、大气层中由人类活动产生的C02等温室气体数量还不高,因此全球平均气温没有出现大幅度的变化。然而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更多的欧美国家进入工业化阶段,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越來越明显。根据IPCC于2007年的报告,1940年至2006年期间全球平均气温增加了 0. 55''C,并且全球各地出现“暖冬”的概率越来越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从不同方面就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事实、预估、适应、影响和减缓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的评估,最后指出工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是全球碳排放的主要增长极,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全球碳排放量。同时该报告还指出:如果按照现在的经济发展速度,到2050年,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将达到450ppmv,而这是全球科学界公认的二氧化碳浓度承载极限。

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十分严重,将会造成诸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问题。气候变化还可能引发大量的极端天气如台风、严重的干旱和洪滞灾害,诸如厄尔尼诺等现象都造成了许多国家大量的财产损失。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气候变暖已经获得了一些数据和事实的证实,例如地球两极的冰川开始融化、极端气候如今已经成为常态,如果任由其发展,地球环境可能发生巨大的变化。气候变暖将导致温带北移,现在的一些人口稠密地区可能因为干旱等原因不再适宜人类居住甚至成为沙漠,冰川融化使得海平面上升将流没大量的沿海地区,科学家预测,印度洋岛国马尔代夫以及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可能最先因为海平面上升而消失;更为严重的是这将有可能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食物供应受到巨大威胁,产生大量的饥荒、因此而引发战争的可能性增加等。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受到了世界各£附1<〗强烈关注,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国际社会进行了一系列的磋商和会谈。中国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十分明显:华北地区自20世纪50年代jr?始降水逐渐减少。中国北方很多地区都会经常受遭受旱灾,正常的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黄河等主要河流开始出现断流的现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断流持续时闻延长、断流范围扩大。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北方地区冬天的平均气温越来越高,“暖冬”成了常态。《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结果表明,预计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现有沿海地区海平面可能会上升0. 01至0. 16米之多,这将会导致许多海库地区发生洪水的机率大大增加,相应的沿海农业生产也将会受到剧烈的冲击,沾外洪水和台风等一系列恶劣天气也将更加频繁的侵袭这些地K。目前,关于全球气候是否正向变暖的方向发展以及这种趋势足人类活动引起,都还存在一些争议。

(二)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方向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仍未完全结束。每次经济危机都预示着一次重大的生产力格局的改变,是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无法维系的革命性结果。经济危机带来的一方面是原有经济体系的破坏,另一方面则是新的产业的建立,以及建筑在其上的新的竞争形势。原有的经济发展的模式导致了资源大量消耗,污染加剧,也推动了世界能源价格大幅上升,建立在廉价能源上的经济体系最终无法承受这种冲击而动荡不已。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各国政府将低碳产业视为维持国家未来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积极部署,大量投资于低碳经济相关产业,以求在下一次经济繁荣时能够获得领先优势,改变现有的世界产业、经济格局。以太阳能、风能幵发为代表的低碳经济被世界各国视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是获得未来竞争力的所在,因而纷纷出台鼓励政策、推出优谋措施,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第一章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第一节研究区域

河北省地处东经113° 04’至119° 53’,北讳36° 01’至42° 37’,位于华北地区,漳河以北,东临勸海,西为太行山地,北为燕山山地,燕山以北为张北高原,其余为河北平原。河北省总面积为18. 88万平方公里,2010年河北省总人口达到7193. 6万。根据河北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河北省区域生产总值达到2. 42万亿元人民币(位列全国第六位)。河北省处于中国陆地的第三阶梯,最高峰为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43%的平原海拔不到100米。河北省东部与天津市舭连,有三座城市拥有勸海海岸线;在河北省东南部和南部依次是山东省和河南省。太行山位于河北省西部,是河北、山西两省的分界线。河北省的西北部和北部地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东北部与辽宁省接壤。

第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一、 发展低碳经济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道耍特点。恩格斯曾经讲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工业革命后人类获得了巨大的生产力,能够更大程度上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地球的面貌。但如今,经过200余年的发展,人类面临着越来越多资源、能源、环境的限制,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堪忧。因而为了解决当前的问题,以及为了应对未来可能更加严峻的后果,世界各国都认识到需要改变以往对地球毫无节制的索取的发展方式,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低碳经济足解决上述问题的钉效段之…,市场自发的调节能力,吸引人们在低碳经;^相关的行业投入大虽的资源。英圆于2003年首先提出了低碳发展的概念。经过PCC以及联合M其他方而的推动,各国政府己经十分重视低碳经济的投资。尤其足在金融危机之后,在全球经济哀鸿遍野之际,只有低碳经济相关产业保持了快速的增长,引领世界经济走出这一次的衰退。因而,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这种经济形式能够搜脱原有的煤炭、石油价格剧烈波动对经济的冲击,能够应对化在燃料可能耗尽这一事实对于现有经济体系的影响。世界上要国家纷纷投入充分利用所具存的资源、资源以及科技等优势。河北省要紧抓这一战略机遇,调整现的相对落后的产业结构,构筑在新经济形式中的竞争力。

第三章 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挑战.............. 41-48

第一节 能源结构部分不合理............. 41-43

一、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 .............41-42

二、能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42-43

第二节 产业结构部分不合理.............43-44

第三节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44-46

第四节 低碳经济体系不完善 .............46-48

第四章 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48-59

第一节 调整经济结构,发展低碳产............. 48-50

第二节 能源结构低碳化 .............50-51

第三节 促进低碳相关的技术创新............. 51-54

一、增加技术研发投资............. 52

二、完善技术转让体系 .............52-54

第四节 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政策体系............. 54-55

第五节 广泛宣传低碳理念 .............55-56

第六节 积极增加“碳汇”............. 56-59

结论

低碳理念的宣传可以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各种渠道、采用各种方式进行,广泛宣传节能信息、利用新能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等,提升公众对于低碳生活的意识。要强调低碳生活实际上是体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个人可以在不降低生活标准的同时,减少个人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政府要积极倡导正确的生活方式,目前在河北省很多地方的消费行为中还存在为了攀比、面子而大肆铺张、严重浪费的现象。因而需要积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物质享受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是为了大量耗费生活资源,一味追求个人的享受。真TH的生活水平提高既包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意味着健康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个人的幸福感。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当前河北省的发展十分重要,现在每年都有很多人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城市生活,一些人沉浸在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中,不利于缓解碳排放的增长。通过宣传,要使公众理解低碳经济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以及个人实践低碳生活的途径和意义。可以组织专门的讲演、辩论等活动,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编写通俗易懂的低碳经济知识读物,因地适宜的开展一些简单易行的推广宣传活动。另外可以积极发展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鼓励人们绿色出行,减少个人的碳足迹。虽然现在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上有关低碳经济的报道越来越多,但很多人对于如何在生活中实现低碳仍不十分清楚。因此,需要建立完备的宣传教育体系,提倡低碳的生活方式,促使人们在F1常生活中养成“低碳”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金瑞庭.中国实行计划生育对碳排放影响的实证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46-49.

[2]张然.中国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05年下降40%-45%.

[3]佟震.基于低碳经济的东北三省碳排放区域格局研究[D].长存:东北师范大学.2010.

[4]刘慧,成升魁,张雷.人类经济活动影响碳排放的削际研究动态[D].地理科学进展.2002, 21,(5): 11-14.

[5] Wilfrid Bach.气候保护战略的重新审视[J]. AMBiO. 1998, 27(7) : 498-505.

[6] Johnston, D,Lowe, R,Bell,M. An Exploration of the TechnicalFeasibility of Achieving C02 Emission Reductions in Excess of 60%Within the UK Housing Stock by the Year 2050[J]. Energy Policy,2005(33): 1643-1659.

[7] Treffers, T, Faaij, APC, Sparkman, J, Seebregts. Exploring the ossibilities for Setting up Sustainable Energy Systems for theLong Term: Two Visions for the Dutch Energy System in 2050[J]. I'lnergyPolicy. 2005, (33): 1723-1743.

[8]朴英爱.低碳经济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J].林大学社会利学报.2010,50 (3): 153-158.

[9]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8(3): 79-87.

[10]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出版社.2007.

经济学理论硕士论文范文篇三

1 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相关理论

1.1 经济开放度的基本涵义及影响因素

一般度量经济开放度的指标可以分为数量指标和非数量指标,其中数量指标包括对外贸易比率、对外融资比率、对外投资比率和对外服务贸易比率;而非数量指标包括相关的开放体制和政策,本币的可兑换性、主要国际组织的参加情况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参与情况等。③经济开放度作为衡量一国或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最重要的综合性指标,从其内涵上看,其含了两层涵义:一是该国或该地区融入世界经济的方式和程度;二是允许别国以何种方式、何种程度、何种代价渗透进本国或地区经济。而从其外延分析,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外开放度与对内开放度经济开放可分为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所以经济开放度也可相应的分为对外开放度和对内开放度。对外的经济开放侧重于该国或该地区与国际之间的经济联系,是该国或该地区国际竞争力的体现;对内开放则侧重于该地区与国内其他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经济联系。本文所讨论的开放度侧重是指辽宁地区与国际上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指标系统。

(2)整体经济开放度和部门经济开放度整体开放度意义在于将开放地区各经济部门各项指标整合为一个整体作为考察对象,正如本文将辽宁省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开放度;部门开放度是指在一个整体内只以其某一行业或指标为研究对象。

(3)单向经济开放度和双向经济开放度理论上讲,一个开放主体单方面的对其他开放主体的开放程度的度量为单向经济开放度,而取两个经济实力对等的国家或地区之间相互开放度的平均值为双向经济开放度。但是事实上没有完全实力对等的开放主体存在,所以本文侧重于研究辽宁省区域经济的单向经济开放度。

1.1.2 经济开放度的影响因素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开放度折射出其与世界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而影响经济开放度的因素有很多,考察开放度的主要的影响因素对开放度的度量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从经济理论出发,分析影响经济开放度的一些主要因素。

(1)国家或地区的大小。一国或地区经济开放程度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该国或该地区的大小。大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意味着面积大,人口总数多,资源相对丰富,国内或区域内内需比较大,也就是说大部分产值能在内部消化,所以,产品、服务和资本进出口动力不大,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低;小的国家或地区内部消化能力小,有过量的产品和资本可以流动到国际市场,所以开放程度较高。

(2)国家或地区资源的丰富程度。如果该国或该地区自然资源匮乏,为了满足国内需求,所需要的大部分资源需要靠从国际市场进口,而为了维持进出口的平衡,该国需要不断扩大出口,因此资源欠丰富的国家或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高。

(3)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生产力水平高的国家,其产品蕴含了较高的技术量和较高的价值量,在能满足国内需求的情况下,出口过量的产品可以占领更多的国际市场,因此,需要采用外向型的发展战略。同时,开放度高的国家其居民的个人收入会增多,根据理性消费者的特点,收入的增加也能不断满足个人消费的多样化需求,更能刺激国内和国际市场的活跃性,所以,一国或地区的生产力水平越高,对外开放程度越高。

(4)合理的对外开放观念。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就是人与人之间交往联系不断广泛与加深的过程,事实证明,合理的对外开放观念与政策,可以有效的促进本国或本地区与国际的交流,为向外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具体来说,经济开放程度越高,越能促进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活跃性,经济竞争力越强,越能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

1.2 经济增长的涵义及影响因素

1.2.1 经济增长的涵义

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在致力于研究经济增长的相关问题。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人均产出水平的提高(或人均实际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对于其定义一般有两方面的理解:一方面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实际增加量或它们的实际增长率;另一方面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潜在的(或充分就业时的)生产能力的增加。①度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的指标一般用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民收入(NI)来表示。而在用这三个经济指标的时候需要剔除通货膨胀的价格因素、人口数量的变化和实际经济增长与潜在经济增长的区别三个因素。与经济增长相近的另一个概念是经济发展,两者虽然相似,但却有本质的区别。经济增长一般被定义为产量的增加——这里的产量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而经济发展是个复杂的整合体,经济增长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体制结构的总体进步。所以,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

2 辽宁省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一般论述

2.1 影响辽宁省经济开放度的指标

经济开放度涉及的方面很广,主要包括贸易、金融、投资、劳务的跨国流动、对外政策、技术的国际流动、市场化开放程度等。概括说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开放主要包括实物经济部门的开放和金融部门的开放,或者包括总量上的开放度(广度)和结构效益水平上的开放度(深度)。①本文试图在结合国内外许多学者对经济开放度的测量指标的研究下,结合辽宁省的实际情况,最终选取了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指标来测量辽宁省的经济开放度。

2.1.1 贸易开放度

贸易开放度是一国或地区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一般用对外贸易额进出口总值在地区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来表示,即贸易开放度=进出口贸易总额/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贸易开放度的变化代表着对外贸易在本地区经济中所处地位的变化。即贸易依存度=进出口贸易总额/地区国民收入总额(贸易总额=进口额+出口额)。

2.1.2 外资依存度

外资依存度反映的是实现的总产出对外资的依赖程度,表示为外资依存度=实际利用外资额/GDP,即外资依存度与实际利用外资额呈正相关关系。本文选取这一指标,主要是由于辽宁省是资源性和重工业型经济区,属于粗放型经济,资源和劳动力相对丰富,而资金和技术水平相对缺乏,基于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的需要,扩大利用外资成为对传统产业合理化升级的重要内容。

3 辽宁省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关系............. 37-46

3.1 变量、数据来源与分析工具............ 37

3.2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37-38

3.3 变量的协整关系检验............38-41

3.4 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 41-42

3.5 因果关系检验 ............42-43

3.6 辽宁省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实............43-46

3.6.1 贸易开放度与辽宁经济增长............ 43-44

3.6.2 金融开放度与辽宁经济增长............44

3.6.3 实际关税率与辽宁经济增长............ 44-45

3.6.4 辽宁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增长............ 45-46

4 结论与辽宁省优化对外开放促进经............ 46-50

4.1 结论 ............46

4.2 辽宁省优化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增长............ 46-50

4.2.1 对外贸易政策............ 46-47

4.2.2 金融开放政策............ 47-48

4.2.3 引进外资政策 ............48-49

本文引用五个开放度指标对辽宁省的经济开放度水平的不同方面进行了估算,然后引用聚类分析,剔除了两个与经济开放度相关系数很小的指标,又采用因子分析法,用余下的三种指标测算出辽宁省近年来的经济开放度,之后又分别用 ADF 单位根检验、EG 协整关系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方法对所选择的三种指标和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对于文中所选择的五种指标来说,虽然不够完善,但是却是根据辽宁省自身的经济结构特点所选择出来的,是研究辽宁省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关系较为合适的度量指标。结果表明:经济开放度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2.038个百分点,这说明辽宁的经济开放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处于比较高的水平,并且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所以,研究如何能够合理有效的提高经济开放度,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同时还要尽量避免对外开放对辽宁省内部经济系统的冲击,成为制定相关政策必须考虑的问题。

我省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发展开放型经济;坚持进出口相结合,以进促出,大进大出;坚持政策驱动和启动内力相结合,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坚持商品经营与资本经营相结合,实现外经贸经营观念的转变;坚持管理和服务相结合,实现外经贸部门管理方式的转变。辽宁省当前的对外贸易中粗放,数量扩张性产品的出口占很大的比重;高消耗,高污染的产品在出口商品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上升,而这种以牺牲坏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势必难以长久维系,所以辽宁省必需根据自身的经济特点切实采取合适的对外贸易措施,拓展我省经济发展空间。

参 考 文 献

[1]Chow P.C.Y. Causality between Export Growth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NIC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87,26(1):55 - 63.

[2]David E. Giles and Chad N. Stroomer. Does Trade Openness Affect the Speed ofOutput Convergence?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Empirical Economics, 2006,31(4):883-903.

[3]Diao,X.,Fan, S.& Zhang, X . China'S WTO Accession: Impacts on RegionalAgricultural Income--a Multi - Region,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J].Journal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3, 31(2):332-351.

[4]E.M. Ekanayake, R. Vogel, B. Veeramacheneni. Openness and economic growth:Empirical evidenc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utput, inward FDI and trade.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ies, spring, 2003, 20(1):59-72.

[5]Francisco F. Ribeiro Ramos. Exports, Im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Portugal:Evidence from Causality and Co-integration Analysis. Economic Modeling,2001,18(4):613 - 623.

[6]Karunaratne, N. D. Growth and Trade liberalization in Australia: a VAR Analysi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1994, 41(4):625 - 643.

[7]Levine R, Renelt D. A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Cross-country Growth Regress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2, 82(4): 942-963.

[8] Lee. J. Capital Goods Imports and Long-run Growth, Journal of DevelopmentEconomics, 1995(1.48):91 - 110

[9]Tyler. W Growth and Export Expans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Some EmpiricalEvidenc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81,(9):121 - 130

[10]Islam M N. Export expansion and economic growth: testing for cointegrationand causality. Applied Economics, 1998, (30): 243-248

经济学理论硕士论文范文篇四

绪论

一、 研究选题意义

香药是一种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气味芳香的有机香物质。正是因为香药气味芬芳,能给人带来愉悦舒适的感觉,可以辟移消毒,净化环境,可以用于饮食、医药、保健等,有益于健康,所以才受到人们的喜爱,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根据宋代洪会《香谱》、陈敬《陈氏香谱》、赵汝适《诸蕃志》、唐慎微《证类本草》等资料记载,当时常见的香药主要有龙涎香、龙脑香、沉香、乳香、檀香、丁香、苏合香、麝香、木香、茴香、藿香、荜澄莉、金颜香、没药、胡椒等数十种(详见后文第一章)。早在春秋战国时,人们在生活中就开始用本土的泽兰、蕙草、桂皮等。如《大戴礼记?夏小正》就有“五月蓄兰为沐浴”的记载。屈原《九歌》中说“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菜。”西汉时张骞通西域后,域外香药幵始不断传入中国使用,如赵飞燕女弟“杂熏诸香,一坐此席,余香百日不歇”?尚书郎“怀香握兰。”②魏晋南北朝时,政局纷乱,但上层社会用香却普遍奢侈,如《从征记》记载刘表去世:“表子捣四方珍香数十斛置棺中,苏合消疫之香毕备。”③《晋书?王敦传》记载石崇奢侈,家中厕内“置甲煎粉、沉香汁”。唐代社会富庶开放,域外传入香药更丰富,如孙思邀《千金要方》收载了许多香药方剂。贵族阶层用香更是十分奢侈,例如宰相元载妻子“排金银炉二十枚,皆焚异香,香亘其服。”④权贵宗楚客造新宅“沉香和红粉以泥壁,开门则香气蓬勃。”⑤宰辅杨国忠“又用沉香为阁,檀香为栏,以麝香乳香蹄土和为泥饰壁。”

可以说,香药在宋代以前就被人们较多地消费使用,但主要局限于上层社会官僚贵族阶层,没有普及于平民百姓生活之中。进入宋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海外贸易日益发达,香药大量进口。随之,香药消费幵始进入宋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时官私宴席、同僚聚会、茶肆酒楼、科举考场、朝堂办公、婚丧礼仪、宗教祭祀等诸多场所都要用香药。同时,除上层社会官僚贵族奢侈享用消费外,宋代香药也开始大量进入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被消费使用,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消费品。由于香药的消费使用在宋代社会生活中比较普遍,已呈大众化,社会对于香药的需求巨大,因而香药成为仅次于布帛、大米、盐、茶、酒等之外的一项大宗消费商品,是宋代社会经济中一个重要的消费经济点。正因如此,所以宋代政府以市舶抽解博买、禁榷等方式将香药贸易纳入国家管理和经营,并由此获利甚厚,正如《宋史?食货志下七》所说:“宋之经费,茶、盐、巩之外,惟香之利博,故以官为市焉。”与此同时,“官市之余,听市于民”,政府禁榷香药之外,宋代广大民众也获得了一定的香药经营空间。当时民间许多人们从事香药海外贸易,国内贩运、加工、销售、香具制造,甚至还有香药消费服务等,己形成为一个重要的香药行业。此外,香药与饮食业、制茶业、酿酒业、制墨业、制瓷业、医药业、建筑业、器具制作等其它产业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产业虽然不是因为香药业而兴起,却因香药业更加兴旺,它们与香药业一起促进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香药业经济给宋代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鉴于上面所述,笔者认为深入探讨和研究宋代香药业经济问题,无疑是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首先,宋代香药业经济作为当时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起点是进口贸易,然后是批发、加工、销售,直至消费终点,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值得研究。因而研究清楚宋代香药业经济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分析其发展背后的原因,正确认识其在当时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对于进一步推进宋代社会经济史研究来说,必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其次,宋代政府以市舶抽解博买、禁榷等方式将香药纳入国家管理和经营,在当时香药业经济中扮演了管理者和经营者的双重角色。这实际上为我们探讨中国古代传统国家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载体。因此,研究宋代政府在当时香药业经济中的管理和经营问题及作用,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在古代传统国家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在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问题,无疑又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此外,传统香药业绵延发展至明清时期仍然不衰,但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国内持续的战乱动荡使传统香药业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化学合成香料与工业技术也在很大程度上排挤和改变了中国传统香药业,一时间多数人们使用的香不再是天然香,而是化工合成香。所幸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天然香料香精业重整旗鼓,得到了较快发展。但由于国外香料香精提炼合成技术已十分先进和成熟,世界香料香精业的主要生产企业基本上集中于欧美和日本,它们占据了国际香料香精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这又制约了我国天然香料香精业的发展。然而,本世纪初以来面对现代工业化对生存环境的挑战,人们幵始反思并形成一股崇尚自然、返朴归真的思潮,这实际上给我国天然香料香精业的发展又提供了一个契机。因此,振兴和发展我国天然香料香精业经济,一方面需要抓住机遇与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借鉴我国过去传统香药业经济发展的一些历史经验。由此可以看出,研究比较兴盛的宋代香药业经济对于当今发展我国天然香料香精业经济来说,则无疑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宋代香药概述

香料是现代术语,绝大多数具有挥发性,往往带有令人愉悦的芳香气味。香料按来源可分为天然香料和人造香料两大类。人造香料是指近代以来采用化工技术生产的香料。天然香料包括动物性天然香料和植物性天然香料。动物性天然香料主要品种有麝香、灵猫香、龙涎香等。植物性天然香料是以芳香类植物的花、果、叶、皮、根、莲、干、树脂等为原料生产的多种成分混合物,成分非常复杂。目前,在世界上生产的天然香料有500多种,属于常用的有200种左右。?宋代人们使用的是天然香料,但在宋代史籍文献中,人们习惯称香料为“香”或“香药”。当时之所以称为“香药”,主要是因为绝大部分香料既可入香,又可入药。宋代香药,其中一少部分是我国本土出产的,但绝大部分是来自于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地。本土出产的一些香药除麝香和海南沉香外,品质上大多不如外来香药芳香。笔者根据相关文献材料,就宋代本土和外来的一些常见香药的产地、性状、药用价值等作了梳理和概述,并就其中的一些问题作了辨正,从而为本文后面几章的进一步研究作一基础性知识的铺垫。

一、 麝香

麝香是我国本土出产的极为名贵的一种动物性天然香药,为雄麝腺囊的分泌物,有特殊的香气。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麝如小麋,脐有香。”另据《太平御览》卷九百八十一注引:“《本草经》曰:‘麝香,味辛辟恶杀鬼精,生中台山也’;《秦嘉与妇书》曰:‘今奉麝香一斤,可以辟恶气’;猫康《养生论》曰:‘麝食栢而香。’ ”②这些说明汉代、三国时期,人们对于麝香的性状己经比较了解,并懂得使用麝香。

第三章 宋代民间海外香药贸易 ................96-129

第一节 香药在宋代海外贸易中的地................ 96-99

第二节 宋代民间海外香药贸易经营者................ 99-104

第三节 宋代民间海外香药贸易经营制度探析................ 104-110

第四节 宋代民间海外香药贸易兴盛原因................ 110-116

第五节 宋代海外香药走私贸易 ................116-129

第四章 宋代香药的政府禁榷经营................ 129-172

第一节 宋代市舶香药的抽解与博买 ................129-136

第二节 宋代市舶香药的纲运 ................136-147

第三节 宋代香药的政府榷卖 ................147-158

第四节 宋代政府香药收入的财政地位 ................158-166

第五节 宋代政府在香药业经济中的................ 166-172

第五章 宋代香药的民间经营................ 172-208

第一节 宋代香药的民间商业贩运................172-178

第二节 宋代民间香药加工业的兴起................ 178-189

第三节 宋代民间香药面脂妆粉加................ 189-191

第四节 香药与宋代其他产业................ 191-205

第五节 宋代民间香药业经济兴盛原因................ 205-208

从产业经济的视角来看,香药与盐、茶、酒等其他产品不同,基本上不在国内生产,而是大部分需从国外进口,因而宋代香药业经济链条的起点是香药进口贸易,然后是香药批发、贩运、加工、销售,直至香药消费终点。正因如此,我们在前文依次分别对宋代香药朝贡贸易和民间海外香药贸易、政府对香药的禁榷经营、民间香药销售和加工经营以及宋代社会的香药消费作了详略不等的考察。现在我们可以对全文作一总结。在北宋前期,统治者出于树立国威的政治需求而积极鼓励朝贡贸易,香药朝贡贸易获得较快发展。北宋中期以后,由于财政困难,宋朝政府不得不以务实的态度对待香药朝贡贸易,实行估价回赐制度,控制朝贡贸易规模和成本,注重自身贸易利益。南宋时,香药朝贡贸易由原来的估价回赐为主转变为抽解和买为主、估价回赐为辅。因此,海外诸国朝贡贸易积极性大为减少,香药朝贡贸易也由繁盛渐趋衰落。此外,北宋时期陆上丝網之路乳香为主的香药贸易承唐代繁荣之余绪,再度繁盛,并没有衰落。其贸易规模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唐代,只是与当时海上丝绸之路香药贸易相比,略显逊色而已。

宋代民间海外香药贸易比较发达,大食、三佛齐等国外海商及国内海商大多实力雄厚,经营海外香药蕃货贸易,规模庞大。同时,许多沿海中小商人、船户、船员以及官僚贵族也直接或间接参与海外香药蕃货贸易活动。在宋代海外香药贸易实践中,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以及共同抵御贸易风险,出现了资本与资本的合伙经营,这实际上反映了在海外香药蕃货贸易中资本发展的一种积极方向。同时出现的资本与劳动的合伙经营制,体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在某种程度上的分离。这些合伙经营制度无疑是一种较好的制度选择,有利于当时海外香药贸易的发展壮大。另外,丰厚利润驱使、东南亚诸国与宋代之间经济差异互补、市舶抽解博买过重、沿海地区地缘特点等诸因素也使得宋代海外香药走私贸易一直存在。宋代政府香药禁榷经营,一方面接受海外和西域诸国的香药朝贡贸易;另一方面市舶抽解博买香药,专门设置香药库,并由榷货务榷卖批发香药和直接销售香药,由此获得的收入甚厚,在财政总收入中的比率高达2-3%左右。香药收入在缓解宋代政府财政困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香药业经济链条中,宋代政府扮演了管理者和经营者的双重角色,起到了主导的作用。但宋代政府在香药禁榷经营过程中出现了强买强卖、经营成本费用极高和效率低下、挤占民间香药业发展空间等一些不可避免的弊病。

参考文献

1、[汉]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点校本1962年。

2、[南朝]范晔《后汉书》[M],中华书局点校本]982年。

3、[北朝]魏收《魏书》[M],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

4、[唐]姚思廉《梁书》[M],中华书局点校本1973年。

5、[唐]李延寿《南史》[M],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

6、[唐]令狐德棻《周书》[M],中华书局点校本1971年。

7、[唐]魏征等《隋书》[M],中华书局点校本1973年。

8、[后晋]刘昀等《旧唐书》[M],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

9、[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中华书局点校本1992年。

10、[宋]毕仲衍撰,马玉臣辑校,《〈中书备对〉辑佚校注》[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经济学理论硕士论文范文篇五

1.绪论

1.1选题背景和意义

时至今日,08年金融危机的阴影乃挥之不去,金融危机的巨浪先后吞唾了美国和欧洲,就连被称为亚洲奇迹的中国也未能幸免。时间进入2012年,类似危机、萧条和通缩的字眼仍然占据了各大财经媒体的头版头条,世界经济正在从金融危机和欧美债务危机的阴影中漫长复苏。从07年下半年次贷危机到08年雷曼兄弟破产,金融危机全面爆发,而后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经济刺激计划,以期挽救奄奄一息的世界经济。各国政府刺激计划的出台和救市决心无疑是给濒临破产的世界经济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此后,各国经济渐渐呈现复苏势态,其中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复苏尤为明显。尽管美联储多次降息,甚至联邦基金利率已经降至0-0. 25%的历史最低位,美国经济复苏仍然乏力,经济萧条、失业率居高不下、政府债务高企等成为困扰美国经济的顽症。面对发发可危的美国经济,美联储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箱已经弹尽粮绝。无奈之下,美联储启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采用各种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向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压低长期利率,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社会总需求。2008年9月中旬,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倒闭,引发了世界经济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原本普通的次贷危机演变成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面对急转直下的经济形势,2008年10月,美联储决定购买3000亿美国长期国债,收购房地美和房利美发行的1.25万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共向美国经济注入约1.75万亿流动性,这被称为美联储第一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1)。第一次量化宽松对稳定金融市场,避免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影响进一步扩大起到了积极作用。尽管世界金融市场动荡逐渐平息,然而美国经济复苏仍然十分缓慢,通货紧缩,失业率高企,市场信心不足,两加上美国中期选举临近,第二次量化宽松成为拯救奥巴马政府的最后一根稻草。2010年11月,美联储在结束了为期2天的利率会议后,宣布重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计划到2011年第二季度前购买6000亿美元美国长期国债,这被成为美联储第二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2)。2011年4月18日,标准普尔把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前期展望由“稳定”下调为“负面”,并维持主权信用评级不变。各大媒体纷纷猜测如果接下来3个月美国经济不好转,美国主权信用评级面临被下调的风险。

2011年5月16曰,美国国债总额触及国会允许的14. 29万亿上限,美国财长盖特纳迅速采取紧急措施维持美国政府的借债能力,将美国政府的支付能力延迟到8月2号,如果8月2号,政府还不能提高债务上限或削减开支,就会出现债务违约。尽管经过艰辛的谈判,两党就债务上限问题达成了初步共识,但成果有限。果不其然,2011年8月6日,标准普尔将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由“AM”下调为“AA+”,长期展望为负面。于是,经济学界猜测美联储将启用第三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尽管美联储并不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始作俑者,但是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规模和强度却是史无前例的,这也引起了经济学界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关注和研究。自2001年3月开始使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来,学界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进行了广泛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站在巨人肩上,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进行了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本文试图深入挖掘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理清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和传导机制,并分析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质和影响。尽管,本文的研究只是沧海一粟,但是若能增进学界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解,弥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研究领域的一点缺憾,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也不枉费心血。

在金融危机和欧美债务危机的大背景下,弄清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机理,全面理解和研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研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利于增进学界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认识。从日本2001年3月开始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算起,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践和研究也只不过走过了 10來年时间,尽管学界已有一些学者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进行了研究,但是在此之前很少被人们关注和重视,再加上实践时问较短,学术研究文献相对较少,而且研究还不深入和全面。此次金融危机为学界加深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解和研究提供了契机,本文也正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其次,研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利于丰富和完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相关理论。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本文试图回答“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样”等问题,并进一步分析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效果、传导机制和影响,以期构建有关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研究框架。再次,研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可以为危机中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站在世界经济近30年的历史长廊里,映入我们眼帘更多的是像危机和萧条这样的字眼,研究通货紧缩和经济萧条不在是经济学冷门。研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能指导我们在金融危机或经济萧条时更好地利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更好地发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作用。最后,研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利于中央银行改进宏观调控水平。中央银行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箱里有诸如存款准备金、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等常规工具。然而,当面临长期金融危机或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箱可能弹尽粮绝。因此,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成为中央银行的不二选择。研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可以丰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箱,改进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

2.文献综述

1936年,凯恩斯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问世,拉幵了货币政策有效性论战的序幕。在《通论》里,凯恩斯提出了其著名的“流动性陷讲”‘,认为当名义利率降至某一不能再低的水平时,人们普遍预期未来利率将会上调而产生强烈的流动性偏好,以致央行无论发行多少货币都被人们窖藏,货币政策无效⑴。然而,弗里德曼等货币主义者在对大萧条时期美国货币史进行研究之后发现大萧条时期美国货币供应量实际上是收缩的,美联储错误的货币政策使原本普通的金融危机演变成为了大萧条,货币政策并非无效"_”。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论战,经济学家们基本达成共识:货币政策短期有效而长期无效。亚洲金融危机使刚刚走出泡沫破灭阴影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为了刺激经济,日本银行从1999年开始施行零利率政策。然而,经过近2年的实践,零利率政策收效甚微,円本经济陷入“流动性陷讲”。无奈之下,日本银行从2001年3月开始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经过5年的实践,円本经济渐渐复苏,2006年3月F1本银行结束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践引起了众多经济学家和中央银行家的关注,也拉开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效性论战的序幕。2008年9月,随着雷曼兄弟倒闭,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通货紧缩冲击和金融市场动荡促使七国集团中央银行将政策利率降至接近于零的水平并实行非常规货币政策。这些政策措施包括承诺将在更长的时间内维持低利率甚至零利率,大规模流动性扩张,购买政府长期债券和直接干预信贷市场(Klyuev,Lmus& Srinivasan,2009广。面对失业率高企和经济增长停滞,美联储曾先后两次启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购买美国长期国债。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起了全球关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再次成为经济学家和中央银行家们争论的焦点。

3.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 ................37-54

3.1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37-39

3.2 流动性陷阱 ..............39-47

3.3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47-54

3.3.1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三大支柱.............. 47-49

3.3.2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操作方式 ..............49-52

3.3.3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操作工具.............. 52-54

4.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效果及其传导机制研究.............. 54-69

4.1 研究变量、方法及数据 ..............55-59

4.1.1 研究变量..............55-56

4.1.2 研究方法 ..............56-58

4.1.3 研究数据..............58-59

4.2 实证分析.............. 59-68

4.3 结论和启示.............. 68-69

5.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质及其影响.............. 69-81

5.1 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质.............. 69-72

5.2 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美国的影响.............. 72-78

5.3 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外围国家的影响.............. 78-81

政府会失去对利率的控制以至于无论发行多少货币都不会对价格和产出造成任何影响吗?这个问题曾经引起广泛争论。凯恩斯认为当经济陷入“流动性陷眺”时,人们普遍存在强烈的流动性偏好,无论央行发行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窖藏,货币政策无效。在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银行开始实行零利率政策。然而,此后2年时间里零利率政策收效甚微,有经济学家认为日本经济巳经陷入“流动性陷讲”。无奈之下,日本银行从2001年3月开始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并维持零利率政策长期不变。凯恩斯“流动性陷哄”再次成为经济学界争论的焦点。怎样才能使陷入“流动性陷讲”的经济体走出困境,学界还没有形成共识。Blinder(2000)总结了破除“流动性陷讲”的方法:本币汇率P值、进一步降低长期收益率曲线、购买私人资产、承诺实现一个适度的通胀目标和增加基础货币供给。Krugman(l 998)认为中央银行应该对未来货币政策扩张做出承诺,并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这种观点旨在通过政策承诺引导公众预期,使公众相信央行会继续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直到通胀目标实现,进而降低未来短期利率预期、风险溢价和长期利率,以刺激总需求。Melzer(1999)发现即使短期名义利率为零,央行仍可以通过增加基础货币供给使本币e值,并通过实际余额效应来刺激总需求\进而影响各种资产价格和利率水平,使经济走出流动性陷讲。Bemanke(2002)认为当短期名义利率达到零边界时,央行仍可以采用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刺激经济,一个果断的政府总是能够制造出更高的产出和通货膨胀,将经济拉出流动性陷讲^']。具体而言,美联储可以扩大购买资产的数量、种类以及期限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将市场利率维持在历史低位,刺激社会总需求。Svensson(2003)得出一国走出“流动性陷讲”最安全的方法是使本币大幅e值,然后采用爬行盯住汇率制度,当预期的价格或通胀目标实现时再退出汇率制度[66]。在本国贸易条件不出现明显恶化的条件下,本币大幅艇值可以刺激本国出口,增加国内产出,增强公众对经济复苏和通货膨胀预期。当国内经济复苏和通胀目标实现时,再退出爬行盯住汇率制度,这样可以避免经济过热。Eggertsson(2006)在标准凯恩斯一般均衡模型基础上提出了现代“流动性陷讲”论该理论认为在无摩擦金融市场和央行可信赖通货膨胀目标下,当短期名义利率接近于零时,除非超常规货币政策能有效改变公众对未来政策利率路径的预期,否则非常规货币政策将无法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M],北京出版社,2008 年。

[2](美)保罗.克鲁格曼:萧条经济学的回归[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年。

[3](美)保罗.克鲁格曼: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与2008年金融危机[M],中信出版社,2009年。

[4](美)米尔顿.弗里德曼和安娜.雅各布森.施瓦茨:大衰退[M],中信出版社,2008年。

[5](美)米尔顿.弗里德曼和安娜.雅各布森.施瓦茨:美国货币史:1867-1960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6]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第二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7]李石凯,2010:从货币供应量变化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J],中国金融,(23): 77-78。

[8]李永刚,2011: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财经科学,(4): 1-8。

[9]刘胜全,2009:金融危机中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及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8): 10-16。

[10]刘兴华,2010:日本的“零利率”政策:起源、效果与趋势[J],现代日本经济,(4) : 17-22。

经济学理论硕士论文范文篇六

1.导论

1.1研究背景

中国作为硕士论文范文发展中国家,虽然人均历史排放仍然较低,人民生活水平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但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国际减排压力,中国能否找到一条经济快速增长的低碳发展之路,将是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事情。但是,中国要实现经济发展的低碳转型绝非易事。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温室气体排放持续较快增加,而减排温室气体意味着各个地区将承担额外的经济成本,影响地方经济发展,从而地区层面可能缺乏低碳转型的内在激励;另一方面,中国国土辽阔,国内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自然条件差异较大,本文将会证明,如果不能恰当安排,应对气候变化的集体行动又可能加剧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和非协调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探寻中国低碳经济的区域推进机制,就成为了中国能否成功实现经济发展低碳转型的一个关键问题。为对本文研究背景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下文拟对相关研究背景作一更详细的介绍。

1.1.1气候变化的严重后果

百余年来,地表平均温度总体而言不断升高,这是确定不移的科学结论。根据联合国国家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Change,以下简称IPCC) 2007年的报告,近百年(1906—2005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已经升高了 0.74°C。在斯特恩报告(Stern,2007)中,也釆用了这个说法。气温升高将给人类生活带来哪些重大挑战呢?根据IPCC第四次综合报告和斯特恩报告,本文概略如下:1.大量冰川融化。根据IPCC 2007年的报告,这不仅增加了洪水风险,还会影响到一些地区的持续性供水,最终可能会威胁到多达六分之一的世界人口。2.海平面上升。海水热胀冷缩,必然导致海平面上升。研究表明,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孟加拉国将有1/5多的土地被掩。一些大的沿海城市,比如纽约、东京、鹿特丹、开罗和伦敦等都将面临严重风险。而沿海地带往往是各国经济发达地区,是GDP和人口的高密集地区。3.严重影响粮食生产。研究表明,当气温升高达到或高于4 °C时,全球粮食生产很可能受到严重影响。其中,越是落后地区,粮食生产越依赖于良好气候,因此,对非洲一些国家的影响可能更为严重。4.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灾害风险大大增力口。两个报告均表明,到木世纪中期,可能会有2亿人将因海平面上升、洪水泛滥或严酷干旱而永久离开家园。5.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地表气温如果上升超过2°C,大约有15—4%的物种可能会遭到灭绝命运。气候变化同样给中国环境与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根据《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06),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沿海海平面以每年1.4-3.2mm的速度上升,西北地区冰川面积减少大约21%,青藏高原冻土层变薄,变化最大的地区高达4-5米。中国六大流河的实测径流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海河流域尤为明显。20世纪60年代以来,祁连山林带上升约400米。降水量变化趋势虽然尚不显著,但年际波动和区域差异增大。并且,这种升温趋势如果持续的话,到2030年,我国种植业的生产潜力可能下降5—10%,到本世纪末,水稻、小麦等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可能下降30%或更多(林而达,2006)。胡鞍钢(2011)还指出,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危害最大的国家,同时还是因自然灾害造成粮食减产最多的国家。

1.1.2传统生产方式与气候变化

人类行为干预气候变化的一个理论前提是,气候变化是人类行为的结果。否则,千预气候变化将超过人类现有能力。正是这个问题曾引起过激烈的争论。历史学家葛兆光曾提到,我国商代和唐代都曾出现气候变暖的时期,而在南宋时期又出现了气温偏低的记载。言下之意,气候变化可能主要是自然界自身变化的结果。但是,据IPCC第四次综合评估的结果表明,虽然不能排除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自1750年以来,人类活动确是气候变暖的最重要原因;而近50年全球变暖,90%以上的可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特别是化石燃料的使用。换言之,工业革命以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传统高能耗、高排放生产方式的结果。IPCC第四次综合评估报告还模拟了在“自然强迫”和“同时考虑自然和人为强迫”下气侯变化的结果对比,请见下图:

2.文献综述

最近十余年来,国际和国内对于低碳经济的相关研究文献已经有了巨大增长。笔者通过“Science Direct”检索了相关文献,在“All fields" 一栏中输入“low carbon economy",发现截止2011年共有46371篇文献的内容涉及低碳经济,杂志43067篇。近五年低碳经济研究国际论文数量查阅了相关文献,在“题名”中输入“低碳经济” 一词,结果显示截止2011年总数共有4767篇。显然,要想把所有这些都做一遍梳理,是不可能的。因此,第一,本文只选取了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进入综述;第二,由于相关文献仍然较多,质量参差不齐,本文只述及了笔者认为较代表性的文献。即便如此,仍恐有挂一漏万之嫌。对于文献综述,博士论文一个常用方法是分为国际和国内两大板块。这个办法固然也可以将国内和国际上的相关研究比较清楚地展示出来,但缺陷亦很明显,第一,对同一问题领域的论述可能分散在国际、国内两个地方,不免零散;第二,国际国内的问题背景不一,具体问题不同,这种方法不利于将国际和国内的相关研究结合起来分析。故本文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原则进行文献梳理。大体上分三部分进行分述:低碳经济的概念研究、低碳经济的内容研究和低碳经济的模式与机制研究。

2.1低碳经济的概念研究

“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概念源自英国,由英国政府2003年《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首先提出。在美国一般用“低碳能源技术”(Low-carbon Energy Technonlogy)或“绿色能源技术”(GreenEnergy Technology)等概念。韩国将它与绿色产业、环境保护相结合,称为“低碳绿色增长战略”(Low-carbon Green Growth Strategy)。日本则宣称要建立“低碳社会”(Low-carbon Society)。相对来说,“低碳经济”概念被更多人所接受。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低碳经济”是这样被描述的:它是以更少的能源资源消耗及更小的环境污染,获取更多的经济产出。白皮书还指出:英国政府应当在发展、应用及探索前沿科技、营造新商机和新的就业机会,实现经济增长的环保型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领路人”作用。要想完全弄清英国“低碳经济”的含义,还要回顾它之所以提出“低碳经济”的初衷。白皮书亦说得很清楚,英国面临着“三大挑战”,需要实现“四大目标”。所谓三大挑战:第一个挑战是环境方面的挑战;第二是英国本土能源供应量下降;第三是未来20年英国需要大量更新现有能源基础设施。四大目标是指,一是2050年将英国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减少60%; 二是保证可靠的能源供应;三是提高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率;四是确保每一个家庭都能够获得经济能够承受的供暖。由此看来,英国“低碳经济”强调的是在更低的高碳能源消耗和保证充足、经济的能源供应的前提下,同时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经济状态,并非单纯强调以更小的能源资源消耗获取更大经济产出。

3. “统筹协进”总方案的提出........... 70-92

3.1 区域层面推进中国低碳经济发展...........70-85

3.1.1 温室气体的物品属性 ...........70-75

3.1.2 碳排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三重关系........... 75-77

3.1.3 中国低碳经济区域推进面临的三大矛盾........... 85-92

4. “统筹协进”总方案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92-116

4.1 “统筹协进”总方案的理论依据 ...........92-104

4.1.1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 ...........92-96

4.1.2 科学发展观...........96-101

4.1.3 政府规制经济学理论........... 101-104

4.2 “统筹协进”总方案的现实依据........... 104-116

5. 区域推进的责任机制研究 ...........116-150

5.1 中国碳减排区域责任体系...........116-119

5.2 近年来的探索及局限 ...........19-124

5.3 内容之一:改进碳减排责任的区...........124-141

5.4 内容之二:构建目标责任考核体系...........141-146

5.5 内容之三:降低政府的责任界定成本 ...........146-150

结论

产业转移是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的互利行为,发达地区实行类似“腾龙换鸟”的战略,不仅可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土地空间日趋紧张、要素价格趋于上涨的情况下转向发展高附加值产业,而且事实上实现了碳排放转移,因此,发达地区理应对此作出一定补偿,不能“一转了之”;落后地区引入了一部分尽管符合自身碳约束标准的高能耗、高排放产业,并且也能够通过前面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稀释”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但未来的减排压力仍然沉重。因此,无论对于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而言,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实施碳转移补偿机制都是必要的。对于发达地区而言,可以更加顺利地促成相关产业转移,对于落后地区来说,可以促进所转入高排放产业的技术进步,增强自身节能减排的内在潜能,减轻节能减排未来压力,真正实现中央所强调的产*.业转移的“生态环保”原则。

当然,碳转移补偿机制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比如通过地区政府之间的转移支付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产业转出地和产业承接地共建产业园区、GDP和碳排放量由两地分享从而将产业转移和碳排放转移适当分幵的方式实现等等。具体釆取何种方式,本质上是一个实践探索的过程,需要转出地政府、承接地政府和转移企业三方共同探索,找到各方都受益、都接受的方式。总之,在产业发展的碳约束日趋严厉的新情况下,发达地区也应该对于产业转移的消极后果承担一定责任,而不是利用落后地区迫切发展经济的心情,将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企业一转了之,这才是发达地区政府应有的正确态度。同时,也才更有利于在产业转移中推动产业承接区域的低碳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局编: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2)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局: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3)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局: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4)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局: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5)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局: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6)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局: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7)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

(8)广东省统计局编《广东统计年鉴2010》:

(9)浙江省统计局编:《浙江统计年鉴2010》:

(10)陕西省统计局编:《山西统计年鉴2010》:

经济学理论硕士论文范文篇七

一学术前史

本题目所说的“民初”指北洋政府统治初期,即1912年一 1916年间袁世凯统治时期。所说的“交通系”则主要指以唐绍仪、梁士诒、叶恭掉、周自齐、朱启钤、吴鼎昌等为核心的旧交通系。所说的“经济政策”,一是指交通系核心人物以政府主管官员或法人身份参与管理、经营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时所制订的行业管理政策,这些企业包含以官办或官督商办为形式举办的铁路、航运、邮政、电信、银行等近代企业;一是指他们以国家机关首长名义,通过政府行为,以财政、税收、金融、币制、实业等政策、法规的颁布而干预、影响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配置与调整社会经济资源的分配。

(一)、关于“交通系”的研究现状

交通系的研究目前主要围绕以下几个内容。其一,作为北洋集团内部的主要派系所作的群体研究,主要涉及交通系(新、旧交通系)的形成、发展、人员构成及其主要特点,以及对交通系主要人物(主要为梁士治、曹汝霖、叶恭掉)活动的研究。其次为政治史、外交史领域的研究,包括对交通系在辛亥革命前后、洪宪帝制时期、段祺瑞执政时期政治活动的研究,对交通系在“二十一条”签订、中国参加一战、“西原借款”、清末收回铁路路权交涉中的外交活动研究等等。从研究成果看,国内已有一篇专题研究交通系的博士论文(于庆祥《清末民初交通系研究》),两篇专题研究交通系的硕士论文问世(石宝友《清末民初旧交通系研究》、武玉兴《叶恭掉与近代中国交通事业》)。关于交通系及其主要领袖的专著已有五部问世(贾熟村《北洋军阀时期的交通系》、贾熟村《曹汝霖传》、李吉奎《梁士治》、杨权《开拓近代交通事业的文化人叶恭绰》、察应坤、邵端《周自齐传》)。涉及交通系研究的国内外论文有近三十篇(自1964年彭明先生所著国内第一篇研究交通系的论文《五四前后的交通系》计起),绝大多数为上一世纪九十年代后发表。这均可说明交通系的研究在近二十年内虽得到国内外学界重视,但比较起其他研究领域,尚可称之为新兴的研究领域。总的来看,不仅成果可谓不丰,特别是在新的评价体系、研究方法和观点方面尚未有新的突破。

1、 交通系的形成、发展、人员构成及其特点

大陆学者中最早涉及交通系的专题论文为彭明先生所著之《五四前后的交通系》(《历史教学》1964年第2期),该论文对“五四”前后新旧交通系的主要发展概况给予了比较详细的论述。该文提出“旧交通系系以梁士诒为首,是在袁世凯时代形成的”、“旧交通系是袁世凯一手培植起来的,是他进行政治斗争的一个工具”。文章详述梁士诒在清末从担任袁世凯的幕职开始,此后任邮传部五路提调、全国铁路总局局长,辛亥以后步入政治中枢,以“二总统”之地位“综握机要,左右袁氏,支配群僚”。在政治上不仅组织公民党助袁当选正式大总统,更是在“五路大参案”后积极参与洪宪帝制,成为帝制祸首。同时经济领域,梁士诒曾兼代财政部,并任税务处督办、公债局总理,交通银行总理,创办通惠实业公司与盐业银行。这些均标志者交通系在权利上达到一个嶺峰。认为“交通系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当权派的一部分,是袁世凯的工具,其特点是活动于交通、银行、实业界。关于投靠帝国主义方面。它在当时是比较倾向于英美的,……但他倾向英美,并不是绝对的,特别是当其被通辑流亡时,他和日本的关系也日益密切了”。该文对袁世凯去世后梁士诒为首的旧交通系的活动、发展情况也给予了介绍。

2、 交通系与民初政治、外交

王雅文著《论清末民初政坛上的梁士诒》(《史学集刊》2004年第2期)一文,叙述了梁士治在清末受维新思想启发,积极吸收“实用之学”,在兴办铁路实业、筹款建路、革新铁路管理方面建树极多。并由此奠定了他在财界的基础。民国初年,梁为袁世凯所重用,其政治生涯达到峰巅,由于积极拥戴袁世凯称帝,因而遭到世人的谴责,被迫避罪逃亡。日后利用军阀之间的矛盾,一度登上国务总理宝座,出现了短暂的“辉煌”,最终在军阀混战中下野,无法避免其悲剧结局。徐建生著《“财神”梁士诒》(《历史教学》1989年第2期)也对梁士治的从清末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活动给予了详尽的论述。贾熟村所著《孙中山集团与交通系的恩怨》(《云梦学刊》2010年第1期),认为:“孙中山集团是共和立宪派,主张大权归议会,归内阁。交通系是君主立宪派,主张大权归总统。二者是完全对立的。”这造成民初袁世凯统治时期双方的截然对立。又提出:“但在特殊情况下,又是可以合作的。几十年风云变幻,分分合合,恩恩怨怨,相当复杂,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即袁世凯去世后,双方在反直问题上、在北伐战争中出现了合作意向。再如,杨德山著《安福俱乐部与安福国会》(《历史教学》1999年第5期)介绍了梁士治与安福国会的关系。陈剑敏著《梁士诒策划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始末》(《河北学刊》2002年第6期)叙述了梁士诒在一战中的外交主张,即联合英法对德宣战,抵制日本侵略的思想和主要活动。

第一章北洋集团的崛起与交通系的形成、发展

1895年大清帝国被曾视为“蕞尔小国”的日本击败,这给上至帝国的统治者,下至士农工商各阶层的带来了空前的震撼。在统治阶级内部,急于谋求解国势于“倒悬”,新的治国之策为形势所逼,越发带有了推进早期现代化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倾向。1895年7月19日(闰五月丁卯日),深受甲午战败剌激的光绪帝上谕军机处等:“自来求治之道,必当因时制宜况当国事艰难,尤应上下一心,图自强而码祸患。朕宵旰忧勤,惩前瑟后,惟以觸除积习,力行实政为先。叠据中外臣工条陈时务详加披览,采择施行,如修铁路、铸纱币、造机器、幵各矿、折南漕、减兵额、创邮政、练陆军、整海军、立学堂。大约以练兵筹饱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同月,还谕令各督抚、将军要破格、广用经世之才,“于平日真知灼见,器识宏通,才猷卓越,究心时务,体用兼备者,妒列事实,专折保奏。其有奇才异能,精于天文、地理与算法、格致、制造诸学,必试有明效,不涉空谈,各举专长,俾资节取”。?随即,在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地方督抚的引领下,有大批新型知识分子与士绅积极的投入、参与,以练新军、办学堂、建铁路、兴工矿等为主要内容,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的自强新政运动朝着纵深方向进一步发展。这不仅使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也揭开了清末新政的帷幕。在这一空前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出于救亡图存、谋求国家出路的宗旨,产生了军事救国、实业救国、立宪变法救国、教育救国等不同主张,出现了立宪改良与暴力革命两种出路。孙中山、康梁、张謇、严复等一大批风云人物为时势所造就,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第三章 交通系与民初金融政策.................. 161-269

第一节 对中交二行的控制与影响................. 162-194

第二节 经理内国公债 .................194-209

第三节 垫款与中交停兑风波................. 209-221

第四节 交通银行金融业务的................. 221-225

第五节 其他金融活动................. 225-242

第六节 交通系与民初币制................. 242-269

一、整理滥币................. 242-256

二、影响币制改革................. 256-269

第四章 交通系与民初财税政策................. 269-397

第一节 交通系人物的财政思想.................271-275

第二节 对财政管理制度的改革 .................275-296

第三节 外债的举借................. 296-310

第四节 官产、官业政策 .................310-341

第五节 整理旧税与施行新税................. 341-369

一、整理旧税.................342-364

二、施行新税 .................364-369

第六节 盐政改革与海关管理................. 369-397

一、盐政改革................. 369-381

二、海关管理 .................-397

第五章 交通系与民初农工商政策 .................397-427

第一节 农业政策及影响 .................397-407

第二节 工商业政策及影响 .................407-427

结论

民国年间,一些经济学家曾精辟指出,中国近百年来主流、精英人物经济思想与政策,除兼顾本国固有思想以外,“在同一空间,同一时间竟兼容了各国、各时代、各派的思想,以致从封建观念到共产主义,无所不有,内容纷歧、庞杂,达于极度。”而每种思想、政策之产生都是针对现实问题。而总的趋势或今后应致力的方向是,“建立一种经济科学——适合国情的社会经济学,提倡产业革命、计划经济与社会改革,本民主主义原则,发扬成为一种中心的经济思想”。?另有学者分析民初袁世凯执政时期,其经济政策形成的主要背景。“南京临时政府虽然仅存90天,政权被袁世凯所篡夺,但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如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些保护工商业的规章措施,鼓励兴办实业,奖励华侨在国内投资等等,都不是袁世凯北洋政权所能任意改变和否定的。因为兴办实业,建设新社会,以争生存,反映了当时要求争取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的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爱国热情,提倡国货,振兴实业已交织融合,形成为一股历史潮流,谁也无法阻栏和予以遏制。”“从袁世凯全部活动看,他在政治上处心积虑地欲图洪宪帝制,经济上并不完全排斥资本主义的发展。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债积如山,军费幵支浩繁,财政枯竭,急欲摆脱困境,并笼络资产阶级,取好于国民……。

结合以上,笔者认为,制约袁世凯统治时期交通系领袖等制订经济政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辛亥革命的胜利与民国建立,进一步刺激了国内发展工商业的热潮。即使在南京临时政府解体后,袁世凯在其统治期内,也出台各种政策适应这一早期现代化的发展趋势。而随后“一战”爆发,这给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带来良好机遇,由此形成所谓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有的学者讲:“北京政府的经济政策,也是促使中国经济近代化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辛亥革命后,尤其是第一次大战及战后几年,我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个较为迅速的发展,在历史上被称之为‘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化工厂,矿山、轮船、铁路、银行都有显著增多,而且在工业、商业、金融业方面私人资本都已占有主要地位。以往论著把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往往归之于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输出,使中国产品在市场上减少了竞争力量,获得了一个有利的机会。这个原因是确实的,但它是一个外因,仅考虑这一点是不全面的。”并进一步认为北京政府在民初所制定的实业、货币、金融等经济政策,“我们已看到北京政府的政权已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这些方面(指各种经济政策,著者加)都反映了北京政府经济政策,为该时期经济近代化进程创造了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我们决不能因为它未在物质资金上于本国工业以扶植,而否定其整个经济政策的历史作用”。?这说明北京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出台的各种政策特别是实业与货币、金融政策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进一步扩张与推行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与政策保障。但需指出的是,在肯定北京政府经济政策对早期现代化发展所起作用时,学者多把这些成就与贡献与张謇、周学熙联系起来,而极少注意到梁士治、周自齐、朱启钤、吴鼎昌、叶恭掉等交通系领袖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第四、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58。

(2)、郑毅主编:《东北农业经济史料集成》第3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3)、来新夏编:《北洋军阀》(1 -5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4)、天津档案馆、南开大学分校档案系编:《天津档案租界选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5)、国立故宫博物院印行:《袁世凯奏折专辑》,台北:广文书局,1970。

(6)、熊性美、阎光华:《幵漆煤矿矿权史料》,天津:南幵大学出版社,2004。

(7)、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室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

(8)、《邮传部奏议类编.续编》,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4辑第140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9)、世续等:《大清德宗景(光绪)皇帝实录》,台北:华文书局,1970。

(1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1972年版。

经济学理论硕士论文范文篇八

1.1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本博士论文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科学发展观与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项目号:07&ZD017),紧扣我国开放型体系中外资、外贸、经济增长在结构与技术上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源成为经济体竞争力主要决定因素的宏观背景,试图从知识产权层面寻求实现“调结构、转方式”的发展目标的制度因素,进一步完善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代表,改革开放以来FDI与国际贸易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作为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及发挥溢出效应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获得了耀眼成就。201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29728亿美元,其中出口居世界第一,30多年来增长了80多倍,由1980年的181.19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15779亿美元。但出口产品的技术结构偏低,工业制成品出口中以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较小。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工业制成品比重2005年前均低于30%,而韩国、美国、英国等国在21世纪初就远超30%;2008年我国该比例仅为29%,远低于韩国的33%、马来西亚的40%、新加坡的51%?,这与我国出口贸易大国的地位极不匹配,离贸易强国的目标还相距甚远。我国凭借低成本优势带来的出口贸易过度扩张也引起贸易伙伴的频繁贸易保护主义行为,2009年我国出口占全球9.6%,而遭遇的反倾销案则占到全球的40%,反补贴案c^75%。外资领域同样面临严重的挑战。2010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为1057美元,是1990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34.87亿美元的30多倍,且连续十多年成为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以及优惠的引资政策吸引大量跨国企业将组装、加工配套等劳动密集型程序转移到我国,但这种粗放型利用外资的方式也导致引进了一些过度消耗资源、后端获利能力低、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与企业,从而许多学者质疑“市场换技术”的引资方式并未取得预期效果。

伴随经济不断发展的是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日益完善,《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相继实施并不断进行修改,对应的审判及行政管理体系、知识产权行业协会等组织也相继成立并完善。尽管美国“特殊301条款”长期以来仍将我国停留在“重点观察名单”上,但以版权、专利、商标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不断上升。2009年版权合同数是1996年1873件的近8倍,注册商标数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6%,专利授权量更是平均每年增加3万多件,发明专利所占比重也呈上升趋势。国际上通用的从专利立法层面度量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GP指数(摘自Ginarte和Park的相关论文)也表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确实得到明显提高,已超过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即使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立法与司法之间的差距,加入执法力度修正后的指标还是显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不断上升的趋势不改。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已经被广泛认为是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素⑴,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则通过给予创新者对创新成果垄断性的占有及使用权(通过减少创新成果所有权不确定性的行为)而激励了知识资本的积累与创造。但对于以引进、模仿与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作为主要技术迁方式之一的幵放型发展中国家而言,林毅夫[2]指出“由于模仿成本低于创新成本,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相对于单靠自主研发的技术变迁方式而言成本无疑更低廉”。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变动将影响通过FDI、国际贸易等形式从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可模仿技术集的结构与质量,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深刻影响。而且,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逐渐将模仿与创新同时作为技术进步的两条重要途径,理论上仍单纯将模仿作为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方式的方法已存在局限性。更关键的是,对于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我国来说,引进“哪些”、出口 “哪些”、经济是否协调与可持续增长,相比引进“多少”、出口 “多少”、经济是否增长而言已显得更重要。我国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扩大开放领域,提高开放质量”,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将“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重点工作,提出要“切实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大力优化外贸结构与提高效益”、“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总体水平和综合效益”,进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在此种宏观背景下,本论文以结构与技术作为分析问题的切入点,将发展中国家的创新能力引入理论分析模型,同时考虑模仿与创新两种技术进步模式,重新审视知识产权保护对FDI、国际贸易等技术外溢渠道在质量与结构上的影响,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的经济增长效应,试图寻找优化我国利用外资结构、促进对外贸易升级,以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知识产权制度信号,这符合我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的整体思路,有利于我国通过获取知识产权优势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

第2章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因素分析

2.1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演进历程及度量

知识产权保护是指保护知识产权不受知识产权拥有者之外的其他人侵犯和损害,主要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亦称为版权)、专利、商标和商业秘密,这些知识产权对知识经济的建立、运行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对具有公共属性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在维护知识产权拥有者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也会由于垄断而损害其佘一部分生产者及消费者的利益,因此各经济体会根据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特征与需要釆用不同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以最大限度地平衡利益与损失。发达国家在最初经济起步阶段也经历了从较低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向较高阶段过渡的发展过程。我国自1978年幵始实行改革幵放政策以来,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日益完善,综合起来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 1982-1990年的起始阶段。1982年8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商标法》以及1984年3月12日通过的《专利法》及其实施是主要标志。(2) 1990-2000年的逐步完善阶段,主要表现为1990年9月7日《著作权法》的通过,及1992年《专利法》的修改。(3) 2001年以来的基本形成阶段,此时我国逐渐与国际接轨,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2000年第二次修订后的《专利法》于2001年7月1日开始实施,对应的审判及行政管理体系、知识产权行业协会等组织也相继成立并完善。

在主要的四种知识产权中,由于商业秘密的难以度量,一般情况下国家知识产权局以及众多知识产权保护文献仅从版权、商标权和专利权等方面进行相关统计与研究。日益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与不断强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使侵权成本不断上升,更多的创新者就会选择通过相关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来维护自己知识产权的合法权益。随着我国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创新能力的迅速提高,版权登记与商标注册数整体上均呈快速增长趋势。2002年新《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及2004年《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的实施,2007年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公约》和《世界知识产权表演和录音制品公约》等重要的版权国际公约,我国版权保护整体水平达到了国际通行的标准。2009年版权合同数达到14223件,是1996年1873件的近8倍,尽管2004年和2007年有小幅波动,但整体上升趋势不改。我国商标的登记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由1996年128428件上升至2009年的837643件,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6%。

第3章 开放经济条件下知识产权.................. 45-63

3.1 知识产权保护影响外商直接投资............... 45-49

3.2 知识产权保护影响国际贸易............... 49-53

3.3 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影响............... 53-63

第4章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对外资结构............... 63-90

4.1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结构特征............... 63-66

4.1.1 总量变化特征............... 63

4.1.2 区域结构特征............... 63-64

4.1.3 行业结构特征............... 64-65

4.1.4 技术结构特征............... 65-66

4.2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对外资结构的影响............... 66-74

4.3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 74-87

4.4 结论及启示............... 87-90

第5章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对外贸结构............... 90-120

5.1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特征............... 90-93

5.1.1 产品结构............... 90-91

5.1.2 市场结构 ...............91-92

5.1.3 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区域结构............... 92-93

5.2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与进口贸易产............... 93-105

5.3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与出口产............... 105-117

5.4 结论与启示 ...............117-120

结论

改革幵放以来,我国外资外贸迅猛发展,经济增长取得惊人成绩,进出口贸易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技术含量不断上升,但仍与我国贸易大国地位不相匹配。粗放型引资方式也伴随外资企业获利能力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与我国“调结构、转方式”的经济增长目标尚存一定差距。幵放经济条件下,对于将模仿与创新共同作为技术进步主要模式的我国而言,外部环境不断施压与国内技术进步共同作用下的不断完善的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FDI、国际贸易等国外技术转移渠道产生了影响,同时激励了内部自主创新,进而作用于我国的经济增长。鉴于现有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经济效应的研究更多的停留在总量规模层面,本论文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以结构与技术作为研究主线,将模仿与创新共同纳入经济增长模型,运用区域、产业、企业等多个层面的4个数据集,结合虚拟变量、GP指数、专利授权量等多种知识产权保护度量指标,从理论与实证两个层面考察了知识产权保护对FDI、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具体得出了以下结论:

(1)经济开放中,外部技术获取途径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演进产生了冲击效应。微观数据的实证结果发现,研发资本及人员投入是推动我国企业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驱动力,国际贸易、技术许可等行为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较高要求,而FDI能充分利用产权结构化解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的缺陷,因此对我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冲击效应存在但不显著。在技术水平较高行业,进口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促进作用会增加。

(2)理论上经济开放过程中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对FDI、国际贸易的结构与技术水平产生了较大影响。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对FDI流入的影响取决于总体效应与替代效应的综合作用。不断强化的东道国知识产权保护会吸引更多的外资企业朝技术密集度较高的行业聚集。三方参与两阶段模型的推演结果显示,东道国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会提高跨国企业向东道国转移技术的质量。进口国的市场需求扩张效应与出口国的市场垄断效应共同决定了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与进口贸易的关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可能会引致更多的高技术产品进口。拓展Hausman技术进步模型的结果表明,若整个经济体的发展阶段以溢出效应较强的模仿型技术进步为主,则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会限制整个经济的出口技术进步,反之亦然。

(3)理论上模仿与创新共同作用下的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应存在非线性关系。求解经济系统均衡解的最终结果认为,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但不同创新能力的国家存在不同的临界值,由自主创新技术的产出弹性、旧技术的产出弹性、模仿国外先进技术的产出弹性决定。若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小于临界值,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与较强的模仿能力会进一步促进知识产权保护的经济增长效应。

(4)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变动不但影响了外资流入的规模、区域和行业结构,而且影响了在华外资企业的生产效率。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外商直接投资具有稳定且显著的正向相关性。由于东、中、西部区域经济结构与行业间知识属性的差异,使知识产权保护对外资的促进效应在西部地区变得不明显,却加强了在高技术行业的影响程度。尽管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市场扩张”与“规模生产”效应促使在华外资企业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但推动的主要原因在于研发投入、行业技术水平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外资企业技术效率是以“让出市场”、“保护他人”为代价的,主要借助于“对模仿抑制造成的市场需求拉动”渠道,而“政策导向驱动企业技术资源投入”的渠道不明显。

(5)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不断演近也对进口贸易结构与行业出口技术水平产生了影响。我国进口商品结构优化虽受市场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实际关税率、距离等因素制约,但政府提供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起到了一定推进作用,对高新技术产品进口贸易的促进作用强于工业制成品进口。即使考虑多边贸易阻力,对高新技术产品进口贸易的市场扩张效应仍大于垄断效应。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还是出口技术提升的“加速器”,且在研发强度大、技术水平高、外资渗透率高的行业较明显。强化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并不会直接促进出口规模扩张,但能通过提升出口行业技术含量而间接作用于出口规模,这正是我国出口贸易转型发展的方向。但过高知识产权保护的出口技术进步效应却不明显,因此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选择应遵循适宜、灵活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Romer P.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71-102

[2] 林毅夫,张鹏飞.适宜技术、技术选择和经济增长.经济学季刊,2006,(3): 985-1006

[3] Nordhaus W. D. Invention, Growth, and Welfare; A Theoretical Treatment ofTechnological Change.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1969

[4] Zigic K,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violations and spillovers in North-Southtrade.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8,42:1779-1799

[5] Rapp R T,Rozek R P. Benefits and cos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indeveloping countries. Journal of World Trade,1990,24:75-102

[6] Chen Yongmin, Puttitanun Thitima.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innov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5,78: 474 – 493

[7] 代中强,梁俊伟,王中华.内生知识产权保护与知识产权制度变迁:来自中国的经验.世界经济研究,2009,(2): 65~72

[8] Helpman E. Innovation, imitation,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Econometrica,1993,61:1247-1280

[9] Lai E L. 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and the rate ofproduct innovatio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8,55: 115-130

[10] 黄静波,孙晓琴.最优关税、专利保护期和FDI—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模型拓展与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2): 122-141

證指數收益波動性的實證研究》,統計決策,2005(3): 頁97-98

经济学理论硕士论文范文篇九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区域经济差异是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适度的区域经济差异,有利于各区域之间的合作和竞争,增强各区域发展的主动性和紧迫感,优化资源配置。区域经济差异过大,不仅不利于区域发展,甚至会激化社会矛盾,引起社会动荡,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于不同地区之间自然条件、社会资源、制度、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比较大,这不仅表现在东、中、西部之间,南、北部之间,同一区域内部的差距也比较明显。一些学者研究了不同省份、省际边缘区、县乡、经济区内部的差异问题,至今还没有学者对兰新铁路辐射带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因此,本文以兰新铁路辐射带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兰新铁路是连接新疆与内地省份的唯一铁路干线,是西北地区铁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起甘肃省兰州站,途经武威、金昌、张掖、清水、酒泉、嘉峪关、疏勒河、柳园、哈密、鄯善、吐鲁番,西至乌鲁木齐站,全长 1903km,东连陇海铁路,西北接北疆铁路,构成了“欧亚大陆桥”在我国境内的通道,与包兰线交汇于兰州,与兰青线相接在河口南,在武威与干武线相接,在吐鲁番与南疆线相接。由于兰新铁路辐射带内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社会资源和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差异。兰州市是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交通相对便利,区位相对优越。河西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农村经济较发达,特色农业发展较快。在兰新铁路辐射带内矿产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兰州、白银、天山南北。镍矿主要集中分布在金昌;铜矿主要集中分布在白银。这些丰富资源为发展工矿业和建设工矿型绿洲奠定了良好基础,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1.1.2 研究目的

以兰新铁路辐射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兰新铁路辐射带区域经济现状及2001 年以来区域经济发展变化趋势,对兰新铁路辐射带的区域经济状况,有一个客观的认识,通过分析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找出主要影响因素。具体而言,本文的研究目的有以下三个:

(1) 分析兰新铁路辐射带区域经济差异时间特征

(2) 分析兰新铁路辐射带区域经济差异空间特征。

(3) 寻找影响兰新铁路辐射带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

1.1.3 研究意义

区域经济差异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将在相当长时期内存在。区域经济差异的大小,可作为区域经济是否协调发展的一个检验标准。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表明,研究的基本单元不同,所表现出的区域经济差异特征不同,一般而言,研究的基本单元越小,区域经济差异特征的测算越精确。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以县级行政单元作为研究的基本单元,以兰新铁路辐射带为研究对象,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的时间和空间特征,有利于清楚认识区域经济差异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原因,为缩小区域经济差异,促进兰新铁路辐射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进入 90 年代后,我国学者开始关注交通经济带的研究。从理论角度对经济带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根据发达国家和我国的经验教训,总结了交通经济带发展规律,是当前十分迫切的理论问题[1]。对于兰新铁路辐射带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发挥铁路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制定铁路沿线经济规划、发展对策以及如何构建铁路经济带都有重要意义[2]。该研究有利于铁路沿线省份确立正确的发展战略,以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国外研究进展

从杜能农业区位论开始,西方学者相继对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理论。通过对国外区域经济差异文献的整理,本文总结出目前国外区域经济差异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2.1.1 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研究

区域经济差异问题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自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问题进行了研究。Riskin(1978)认为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各省间的相对差异明显缩小,与其他欠发达国家相比,进步明显[3]。Lardy(1979)对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乡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内陆与沿海之间的经济差异进行研究发现,当时区域经济差异并不明显[4-5]。而 Friedman(1987)认为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地区差异呈扩大趋势[6]。Tsui(1991)以人均国民收入作为测度指标,在1952—1970 年期间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化轻微,但在1970—1985年期间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呈扩大趋势[7]。Rozelle(1994)利用基尼系数分解的方法研究发现,1984—1989 年东南沿海省间区域经济差异扩大显著[8]。Chen(1996)等采用索罗经济增长模型研究发现,1978—1993 年期间中国各省份之间人均GDP 的增长呈条件收敛[9]。Wei Ye Hua(1998)对中国所有省份之间差异进行研究发现,省份之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10]。Long Gen Ying(1999)用人均 GDP 作为指标,利用锡尔系数分解的方法研究中国地区差异发现,1978—1994 年期间中国地区发展差异变化趋势呈“U”型,变化的拐点出现在 1990 年,1990 年以前,沿海与内陆差异减小,1990 年以后差异呈扩大趋势[11]。Song Shun Feng(2000)等人从城乡差异方面分析发现,1985—1991 年期间东中西三大区域内的城市之间的差异呈不断扩大趋势[12]。Zhang X B(2001)等以各省的人均消费支出额为测度指标,认为 1983—1995 年间中国城乡间极化水平比沿海与内陆间高,但沿海与内陆间极化趋势快于城乡间极化趋势[13]。Max.L(2002)等对中国省域之间区域经济差异进行研究发现,1978—1990 年期间区域经济差异呈缩小趋势,1990 年以后区域经济差异又开始扩大[14]。

3 区域经济差异的理论基础................ 20-24

3.1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20-21

3.2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21-23

3.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23-24

4 兰新铁路辐射带范围界定和区域概况.............. 24-26

4.1 辐射范围确定.............. 24-25

4.2 研究区域概况.............. 25-26

5 兰新铁路辐射带区域经济差异时间尺度分析.............. 26-33

5.1 总体差异特征.............. 29-31

5.1.1 绝对差异特征 ..............29-30

5.1.2 相对差异特征.............. 30-31

5.2 区域经济集聚性分析 ..............31

5.3 区域经济平稳性分析 ..............31-33

(1) 以极差和标准差测度的兰新铁路辐射带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呈逐年加速增大趋势。以变异系数测度的兰新铁路辐射带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从各县级行政单元人均 GDP 的偏度系数看,偏度系数均大于 0,表明兰新铁路辐射带区域经济差异呈右偏态,说明在全区域人均 GDP 水平之下的县级行政单元占多数。

(2) 在 ARCGIS 10 中,将兰新铁路辐射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与图形数据连接,选择自然断点法,将 2001 年、2005 年、2006 年和 2010 年兰新铁路辐射带内的县级行政单元分为四种类型: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较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通过分析 2001 年、2005 年、2006 年、2010 年的各种类型县级行政单元数量发现,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较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基本呈现“金字塔型”。 通过计算兰新铁路辐射带经济重心、几何重心与人口重心发现:2001 年兰新铁路辐射带经济重心位于敦煌市北部,几何重心位于肃南县西北部,人口重心位于肃南县东南部;2005 年兰新铁路辐射带经济重心位于瓜州县西北部,几何重心位于肃南县西北部,人口重心位于肃南县东南部,与 2001 年相比,经济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人口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总体上不均衡现象减弱;2006 年兰新铁路辐射带经济重心位于瓜州县西北部,几何重心位于肃南县西北部,人口重心位于肃南县中部;2010年兰新铁路辐射带经济重心位于瓜州县西北部,几何重心位于肃南县西北部,人口重心位于肃南县中部,与 2006 年相比,经济中心向西北方向移动,人口中心向东南移动,总体上不均衡现象增强;2001、2005、2006 和 2010 年兰新铁路辐射带经济重心、几何重心与人口重心存在较大偏离,反映了经济发展存在不均衡现象。利用 ARCGIS 10 分别对 2001、2005、2006 和 2010 年各县级行政单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进行趋势分析可知,兰新铁路辐射带的总体空间分异特征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

(3) 通过对 2001 年、2005 年、2006 年和 2010 年的兰新铁路辐射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分析发现:2001 年经济发展的热点区集中于天山区、新市区、水磨沟区、达坂城区、七里河区、安宁区。在兰新铁路辐射带东南部存在一个明显的经济发展的盲点区,主要集中于天祝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永靖县、安定区、临洮县、东乡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积石山县、临夏县、广河县、和政县、康乐县、临夏市;2005 年经济发展的热点区集中于天山区、新市区、水磨沟区、达坂城区、头屯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与 2001 年相比,热点区增加了头屯河区。在兰新铁路辐射带东南部存在一个明显的经济发展的盲点区,主要集中在乐都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天祝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永靖县、安定区、临洮县、东乡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积石山县、临夏县、广河县、和政县、康乐县,与 2001 年相比,经济发展的盲点区增加了一个,其中临夏市摆脱了经济发展的盲点区,乐都县和化隆回族自治县被划入了经济发展的盲点区;2006 年经济发展的热点区集中于天山区、新市区、水磨沟区、头屯河区、沙依巴克区、达坂城区、七里河区、安宁区。在兰新铁路辐射带东南部存在一个明显的经济发展的盲点区,主要集中于会宁县、乐都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天祝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永靖县、安定区、临洮县、东乡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积石山县、临夏县、广河县、和政县、康乐县、临夏市、平川区;2010 年经济发展的热点区集中于天山区、新市区、水磨沟区、达坂城区、头屯河区、乌鲁木齐县、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与 2006 年相比,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增加了乌鲁木齐县和西固区,同时,沙依巴克区没有被划入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在兰新铁路辐射带东南部存在一个明显的经济发展的盲点区,主要集中于永登县、会宁县、乐都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天祝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永靖县、安定区、临洮县、东乡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积石山县、临夏县、广河县、和政县、康乐县、临夏市、平川区,与 2006 年相比,经济发展的盲点区新增了永登县。

(4) 通过利用常系数回归模型和变系数回归模型分析兰新铁路辐射带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可知:常系数回归模型在空间模型的拟合度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掩盖,不能够反映各个影响因素的局部参数估计值,变系数回归分析能够表现局部参数估计值,GWR 模型能够更好地揭示空间异质性,经分析可知,各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共同决定了兰新铁路辐射带区域经济差异现状。由于经济基础、发展战略、政府制度、资源状况及区位条件等在各县级行政单元上存在空间差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各影响因素的敏感度不同,不同影响因素对于同一县级行政单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不同;同一影响因素对于不同县级行政单元的影响不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由社会发展状况、投资水平、经济实力、经济结构等影响因素共同决定了兰新铁路辐射带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

参考文献

[1] 张文尝等.交通经济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

[2] 白永平,罗 君,张学斌.兰渝铁路辐射带的经济差异及原因[J].城市问题,2011,(5):28-33

[3] Riskin C. China's Political Economy: The Quest for Development since 1949[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12-98

[4] Knox P L. The accessibility of primary care to urban patients: a geographical analysis [J].Journal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1979, 29(200):160-168.

[5] D Martin, William s H C W L. Market-area analysis and accessibility to primary health-carecentres [J]. Enviroment and PlanningA, 1992, 24(7):1009-1019.

[6] Friedman E. Maoismand the liberation of the poor [J]. World Politics, 1987, 39(3):408-428.

[7] Tsui K Y. Chinas’ regional inequality, 1952-1985[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1,15 (1):1-21.

[8] Rozelle S.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creasing inequality: emerging patterns in Chinas’reforming economy [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1991, 39 (3):471-506.

[9] Chen J, Fleshier B M. Regional income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 Journal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996,22 (2):141-164.

[10] Wei Yehua. Regional inequality of industrial output in China 1952 to 1990 [J]. GeografiskaAnnaler, 1998,80 (1):1-15.

经济学理论硕士论文范文篇十

1导言

1.1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世界论文格式范文经济发展史的经验表明,每次经济危机,都会带来产业结构的深刻调整,也给经济社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能。2012年后金融危机时代继续延续,生态语境下的实体经济转型成为战略所需。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欧美等西方国家提出将新兴产业研发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力图在新能源、干细胞、航天、节能环保和智慧地球领域取得突破;欧盟宣布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保持绿色技术领域在世界领先地位;日本重点开发新能源和环境保护产业;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力求在全球高技术产业占据重要位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聚焦中国县域经济发展,首次关注县域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极力提倡并推广集群战略;世界银行无偿提供100万美元用于万州、包头、武夷山“中国典型城市生态市”规划。世界经济结构将再次深度调整,国际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许小年指出“依靠民营化、城镇化和全球化'促进GDP增长的县域经济体是中国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厉以宁在中国县域经济发展高端论坛上称“县域经济的发展将足中国经济未来长久发展的一个动力,可促进稳增长。”张五常认为“高强度竞争下县域经济的活力是中国经济得以高增长的关键,是改革开放30年成就的一个重点,足县级竞争制度造就了中国的经济奇迹。”李才元认为,“在外需不振的大前提下,中国经济正转向‘内生性循环’,完成这个重大战略转型,必须统筹协调投资和消费这两驾马车。如果说h—轮经济增长,主要由中央政府牵头推动,那么未来一段时间,实现‘软着陆’之后的中国经济,己经开始‘让地方经济喝主角’,县域经济会成为下一轮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节点。”因此,中国经济要真正出闲境,必须依靠县域经济这个强大的增长引擎。县域经济发展主要动力则是县域经济产业的升级,而产业结构的演变必须依赖于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崛起引起产业结构调整,其中以新兴产业特有的创造、拓展和满足新需求的强盛生命力,带领经济进入新的长久繁荣周期足主要趋势。基于对中国以及世界经济即将发生重大结构调整的预测判断,总理在2009年11月3日首都科技大会上提出“要逐步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都明确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

国家发改委制定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及配套政策,各省(市)也根据各地实际进行研究和规划,谋求在新兴产业发展上抢占先机,就算县城的基础建设和城市化进程,都大大落后于我国工业化水平,如果能够调动县域产业发展后劲,将实现县域中小城市的大面积绿色_起。依照国内多数专家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以及主要领域划分,为改变“三高一低”和“两大两小”'的特征,三明市在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和生物育种、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领域有涉足发展,但均处于起步阶段。经初步统计,2009年三明市新兴产业产值约55亿元,其中新材料产业产值17亿元,新能源产业产值2亿元,医药和生物产业产值27亿元,节能环保产业产值5亿兀,电子信息产业产值4亿兀。新兴产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成长速度快,对经济带动作用显著,有助于落实三明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以及推动主动对接国家、台湾等区域外的新兴产业的进程。建设创新型产业园,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必须前瞻性地培育和引导新兴产业发展,不断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跟上时代和科技发展的步伐,大力发展适合三明区域经济特点的新兴产业,这对于提升三明市工业核心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驱动力,以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发展的两个车轮,带动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

1.1.2中国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理论与实践

党的“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发展县域经济足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国家十二五规划也明确表示要?'‘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发挥县域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科学规划产业发展方向,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推动形成城乡分工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产业发展全局,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重要区域的总布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强化自主创新,重视人才和技术引进,力求重点突破,推动新兴产业跨跃式发展,带动全市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因其具有确认的区域范围和功能,地域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体系,拥有明确和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以及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等特点,成为国家推广循环经济的有效载体。县域经济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据较高的份额,一些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亮点。

2县域产业结构演变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本文研究范围是生态文明视角下地域产业结构演变问题,属于产业经济学范畴,涉及多学科理论,主要有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经济学现论、产业经济学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区域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等,国内外的学者在这些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对这些相关理论进行综述,有助于进一步理清研究思路和脉络。

2. 1县域产业结构演变文献综述

2.1.1国外研究现状

从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进程看,现代县域经济的增长不仅包括总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的产业结构成长、演变的过程,两者的内在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威廉?配第(1981)认为,在国民经济产业的农业、工业、商业中,商业的收益是最大的,三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阶梯递增关系。产业之间具有很大的收入差距。这就会使得大量劳动力从那些收入相对较低的产业转移到那些获得更高收入的产业部门。克拉克在威廉?配第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本国劳动力在三大产业之间的分布及其演变的趋势,提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后人统称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其主要结论足:当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第一次发生大的变化后,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即劳动力总足向高收入的产业移动。库兹淫茨(1989)认为,知识存量的增加、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结构方面的变化足引起产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因此这种依存关系可以总结成,高的总量增长率引起高的需求结构转移率,而需求结构的高转移率则拉动生产结构高变动率。罗斯托(2001)则认为,现代产业经济增长产生飞跃,是由于那些具备生产函数的主导部门发出各种扩散效应,如旁侧效应、前向效应和回顾效应,所产生的技术创新或者新技术引进所引起的。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3 研究背景分析............. 65-90

3.1 三明市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 65-71

3.2 三明市县域经济特色与产业发展............. 71-76

3.2.1 三明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73-74

3.2.2 三明市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74-76

3.3 三明市县域经济新兴产业的发展............. 76-79

3.4 三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需求............. 79-83

3.5 三明市产业创新环境评价 .............83-90

3.5.1 SWOTs分析法的引入............. 83-88

3.5.2 战略选择 .............88-90

4 生态文明背景下县域产业结构演变............. 90-128

4.1 机理分析框架建立的理论借鉴............. 90-102

4.2 影响县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三大关系”............. 102-114

4.3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114-121

4.4 研究的理论基础 .............121-128

5 生态文明理念下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结............. 128-170

5.1 三明市主导产业与区域布局............. 128-136

5.2 三明市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综............. 136-142

5.3 三明市县域经济三次产业.............142-148

5.3.1 模型的选取与分析............. 142

5.3.2 数据的来源与分析 .............142-147

5.3.3 三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取向............. 147-148

5.4 生态文明对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拓展的促进............. 148-152

5.5 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进趋势分析............. 152-157

5.6 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 157-160

5.7 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 160-169

5.8 本章小结 .............169-170

结论

现阶段,县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就是把县域传统产业结构原来按照社会需求的各种要素进行转换并实现生态价值扩张,并以产业资本有机构成和技术含量为主导,改进区域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生产联系和比例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生态语境下,生态化成为县域产业演进升级的主导方向,如何实现绿色产品的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成为县域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在于县域内牛.性产业机制是否有利于产业升级发展。依靠产品、产业链、产业与生态的不断锅合推动着县域经济产业的不断纵深发展,促进要素供给、知识溢出、资源协调、生态资本等的整合,能过为县域产业生态文明产业转型、升级换代提供坚实的支撑。

一提升区域绿色品牌,强化县域生态市场支掉。在绿色品牌升级中,要扶持网络创业与:体,形成网络创新文化,培育创造网络。在由“产品品牌一产业品牌—园区品牌一区域品牌”构成的绿色品牌战略体系层级中,县域经济目前整体上处于以水果、茶叶等为标志的“产品品牌”阶段。应立足于现有优势和产业布局,围绕特色产业、工业园区定位,集中力量,着力推广有特色的绿色产业品牌,整合交通区位、生态环境、投资环境等区域品牌,不断注入新的元素,丰富和挖掘生态内涵,获取品牌知晓度、美誉度跃升的高端效应。

二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体系,拓展县域高端生态产业链。在自然资源丰富地区,资源开发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多数属于低端产业链,链条短。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中高端产业链,是今后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是利用本地资源丰富的优势,集中精力打造一两个矿产品转化加工集聚区,把矿产品优势延伸为制造业优势。二是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走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的路子,扶持龙头企业,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典型意义上的产业集群不是指各类企业集中在一个园区,而是上下游之间互为配套网络的中小企业之间的集中在一定区域内,并不断衍生出新的中小企业。通过这些中小企业利用闲置土地和厂房、优惠政策和配套服务,幵辟创业基地,激发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创业,尤其鼓励高校毕业生、港澳台人员、中青年经营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在本地创业,形成多种形式的创业主体,利用研究成果扩展产业链,将先进技术引导到生产一线,锻造产业发展的微观组织链。

参考文献

[1]徐小佶,韦信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3]曲福田,孙若梅,郭中兴,于法隐.生态经济与和谐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山版社,2010.

[4]薛国文,县域经济发展探索[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 (县域产业结构生态化)主导产业

[5]王盛章,赵桂溟.中国县域经济及其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6]钟勇.产业结构演进机理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4.

[7]战炤磊.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分类特征与演化路径[J].云南社会科学,2010(3) : 109-113.

[8]费景汉,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观点[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9]陈冬野,马清槐,周锦如.配第经济著作选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0]陈冬.新型工业化现论与实证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