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经济论文,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价值规律而非价格规律是经济学的核心规律。以经济为中心是以再生生产力为中心而非以钱为中心,经济发展是价值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再生生产力的发展、中国人民创新能力的发展而非GDP数字增长。(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经济论文,供大家参考。
精选经济硕士论文篇一
1引言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十年来,服务外包在全球大规模兴起,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引擎。如何抓住这一服务业转移的大机遇成为了各国的研究重点.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纷纷制定了服务外包发展政策以吸引全球发包方企业。中国对这一战略性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自2006年以来,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服务外包政策以推动这一次产业的健康高速发展。虽然中国服务外包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猛,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离岸服务外包承接地。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海外市场保护主义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服务外包产业仍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2012年,中国共签订服务外包合同44636份,合同金额612. 8亿美元,同比增长37%.执行金额465. 7亿美元,同比增长43. 8%,其中,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438. 5亿美元,同比增长34. 4%?当前中国在岸服务外包发展相对较为缓慢,但由于大量在华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的存在以及服务外包市场的日渐成熟,中国在岸服务外包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杭州作为浙江省经济、文化及科教中心,又是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之一.在发展服务外包方面有着人才、商务环境、产业以及区位等多方面的优势=杭州于2009年制定了《杭州服务外包发展战略与产业规划》,明确了杭州服务外包产业的定位与目标.同时制定了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着力打响杭州服务外包城市这一品牌。近年来杭州服务外包产业实力不断增强,承接的离岸外包业务总额已经从2007年的1. 13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29. 68亿美元,服务外包产业已经成为杭州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
…………
1.2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本文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杭州服务外包的发展进行研究探讨。首先定性地分析了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然后构建模型,选取各地区经济发展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各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金融外包竞争力以及软件外包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并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服务外包的经济效应进行定量研究。本文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阐述了研究背景及意义,介绍了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并说明了可能的创新点与研究难点。
第二章文献综述,对全球服务外包竞争力评价、中国城市服务外包竞争力评价以及服务外包经济效应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整理和回顾。
第三章分析介绍了全球服务外包现状,中国服务外包现状,以及杭州经济的产业结构和杭州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
第四章构建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评价指标以及软件服务外包竞争力评价指标,选取21个示范城市的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客观地评定各城市在这两个外包领域的发展水平,并根据实证结果对杭州服务外包产业进行分析。本章以及第五章是重点。
第五章采用回归分析法对杭州服务外包的经济增长、就业效应以及技术外溢效应进行实证研究,以检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对经济的实际贡献。
第六章综合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促进杭州服务外包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
2文献综述
2.1全球服务外包竞争力研究
服务外包研究院和TP1 (2012)联合制定了 “服务外包(城市/园区‘)国际运营标准OIOP?体系”,对各服务外包城市的评估采屈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服务外包(城市/园区)国际运营标准010P体系”测算出投资吸引力城市技术得分.然后通过专家委员会的分析得出专家评估得分.最终的评估结果由上述两方面加总得到,表2. 5是根据此评选体系得出的2012年最具投资吸引力、最具产业成长性以及最具投资满意度的服务外包城市排名。王晓红(2012)在对各城市成为全球服务外包交付中心的综合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时.选取了国际服务外包买方与卖方聚集、区域国际化程度和开放水平、服务外包产业基础、高端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供给、服务业发展基础以及商务境和基础设施环境这六大类指标,分析结果是北京、上海、大连最有可能成为全球服务外包交易中心。在对各城市成为全球服务外包交付中心的实证分析中.选取了服务外包供应商聚集、高等教育人力资源供给、突出的成本优势、服务外包产业基础、基础设施环境和宜居生活环境以及服务业发展基础这六大指标.分析结果显示南京、无锡、苏州最有条件成为全球服务外包交付中心。
…………
2.2中国城市服务外包竞争力研究
胥艾(2011)在国际化经营程度、服务供给能力和企业经营成本三大方面选取了 12个评价指标对大连市服务外包产业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2007年到2009年大连市服务外包综合竞争力有较大提升.己升至全国第九位.企业竞争力有所下降,教育与法制环境一直处于落后水平,政策激励方面有显著提高。文章指出大连市政府应该适度弱化政府的直接性支持作用,转而提供充足 .的间接性扶持。王倩倩(2012)在关于安徽服务外包竞争力的研究中选取了软件与信息服务企业数量、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数、互联网普及率、第三产业比重等11个指标,研究结果显示安徽企业自身竞争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人力与资本竞争力方面处于中等水平,商业环境方面具有较大劣势,安徽在吸引服务外包的综合竞争力方面在全国处于相对弱势。李丹丹(2012)选取了政府支持力度、入驻本地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互联网普及率、服务外包企业数量等17项指标对各外包示范城市进行竞争力评价,结果显示上海、北京、深圳在服务外包综合竞争力方面分别位列一二三名,杭州排名第七.其发展实力、投资导向因子、业支持因子靠前,政策支持因子排名靠后。
……………
3服务外包发展概况.......... 11
3.1全球服务外包发展现状 .........11
3.2中国服务外包发展现状 .........12
3.3杭州服务外包发展现状 .........15
3.3.1杭州经济概况 .........15
3.3.2杭州服务外包发展现状......... 17
4服务外包竞争力实证分析 .........19
4.1因子分析法简述......... 19
4.2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21
4. 3服务外包竞争力实证分析 .........22
4. 3. 1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实证分析......... 22
4. 3. 2软件服务外包竞争力实证分析......... 29
5杭州服务外包经济效应实证分析......... 37
5. 1分析框架构建 .........37
5.2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37
5. 3模型设定与分析......... 38
5. 3. 1 经济增长效应......... 38
5. 3. 2 就业效应 .........38
5. 3. 3 技术外溢效应......... 39
5. 4 小结 .........40
5杭州服务外包经济效应实证分析
5.1分析框架构建
通过上述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由前对国家或者城市服务外包竞争力评价的研究较多,在各级指标的选取上都不尽相同,但基本都涵盖丁劳动力质量和规模、商业成本、基础设施、经济环境、政策支持等这几类因素。近几年对各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竞争力的研究较多,主要都采用因子分析.有利于找出各外包示范城市的总体竞争力排名以及人员、成本、政策等方面的优劣势.能够对症下药地提出改进措施。但这种对总体服务外包竞争力的分析不利于了解各城市在不同外包领域的竞争力,尤其在当前.各服务外包城市间存在同质化党争的问题,各城市需要找出自身的强项并且继续做强,舍弃自身的弱项.谋求各地区间的共赢国外对服务外包经济效应的研究主要是从发包方的角度进行.国内学者较多地基于承包国的角度进行研究。
…………
结论
通过对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北京是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最强的城市,其次是上海及广州。杭州在21个城市中排名第4,处于领先地位,但在综合得分上与北京、上海及广州相差较多,杭州在产业基础及居民收入上处于领先地位,但在人才资源及信息化程度上处于中等或落后的水平。通过对各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软件外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软件外包竞争力最强的同样是北京.其次是上海及广州.杭州排名第七,杭州的产业基础及居民收入排名靠前。第五章中对杭州服务外包产业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显示杭州地区服务外包产业存在较明显的经济增长效应以及就业效应,但技术外溢效应并不明显。
………
参考文献(略)
精选经济硕士论文篇二
第 1 章 导 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传统的粗放型论文范文经济增长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严重破坏为代价,因此,必须走出一条绿色、清洁、高效、高附加值的可持续经济发展道路,发展文化经济①则成为一种顺应潮流的战略选择。优先发展经济的战略使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其他事业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诸多领域出现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等问题。追求经济发展本应成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生活幸福的手段,现实中却异化成为目的。所以,要特别重视文化建设的作用,发展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而加快文化经济发展则成为一种可选择的路径。
1.1.1 选题背景
1.经济层面: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改革开放以后,为了迅速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党中央确立了将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经过三十多年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被世界普遍认为是经济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我国实际上依靠的是粗放型增长方式,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耗过大,生产力水平过低,经济快速增长代价过大,增长方式矛盾突出,不仅影响经济短期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必将危害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①从“经济增长方式”到“经济发展方式”文字的变更,体现出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三条思路:一、我国经济增长由投资和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三轮协调驱动转变。二、促进经济进步由主要通过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个产业协同拉动转变。三、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靠物质、资源投入向依靠劳动者思维、技术创新,科技发展和管理方式创新带动转变。”②这些都是解决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症结所在,但是,从理论认识、政策颁布、到真正转化为实际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要走。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相对良好的投资环境,廉价的劳动力和巨大的潜在消费能力使我国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这就使投资、工业和出口增长很快,投资、工业的快速增长又带动消耗高、排放多的投资品生产的扩张及这些产业的投资扩张。由于我国创新能力不强,快速增长主要依靠附加值低而占地多、消耗多的“贴牌”生产方式来实现。这就是支撑现阶段粗放型增长方式的机制。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到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这是我们很多年前提出的目标,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原因是一些深层的矛盾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比如,内外需求结构不平衡、国内需求结构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以及体制机制不健全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生活幸福、文化进步,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上,也反映在能够享受优质的环境、清洁的水源和空气,更体现在能够享受到积极、优雅、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上。而精神文化生活,在今天经济文化深度融合、互相渗透的时代背景下显得越来越重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在传统的实体经济领域努力;另一方面就是发展不消耗物质资源、不污染环境的文化经济。
2.生态层面:环境保护成为当前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虽然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提出多年,但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草地退化、消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的现象依然不容乐观。发展文化经济有利于减少资源消耗和减轻环境压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直接导致的一个后果是我国付出了太高的资源环境代价。换句话说,我国资源环境的消耗量与发达国家相比换取的经济增量过小,由于效率低下,更多的资源被浪费掉了。这是主客观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我国当前大体处于工业化后期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我们在享受经济高速发展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代价。譬如发达国家上百年间遭遇的环境危机在我国短时间内就爆发了,并集中反映出结构型复合型的特点。李克强副总理在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上公开承认:“我国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压力还在加大。自 2011 年以来,节能减排形势已经十分严峻,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只有 1.6%,氮氧化物排放量反而上升 7.2%。资源与环境已经成为发展的最大瓶颈制约。目前,我国石油年消费量已经超过 4 亿吨,其中一半以上依赖进口。预计全年煤炭消费量为 35 亿吨,作为国民印象中的传统优势能源从 2010 年开始已经呈现净进口局面。”①一些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资源类产品有市场趋紧的态势,现实的生产能力很难保证供应。
第 2 章 文化经济概述
2.1 文化经济的内涵
关于“文化经济”问题的理论探讨,我国学术界始终没有形成比较统一或者相对较有影响的关于文化经济本质属性的界定。而且,国外研究文化经济“形成了边界清晰的两种学科方向——以文化艺术产业、文化商品和文化市场为研究对象的‘狭义文化经济学’和以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广义文化经济学’。”①我国学者没有对文化经济学本身进行狭义与广义的区分,在“文化经济”的相关理论问题没有梳理清楚的前提下就将文化经济作为当前以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称其为文化经济时代。因此,十分有必要继续深入探讨文化经济的基础理论,进一步分析文化经济的内涵、特征和价值,从而有效的指导和引领实践。
2.1.1 文化的内涵
界定文化概念是确立文化经济概念的前提,也是遵守形式逻辑规律,符合科学研究的必然前提。美国学者克鲁伯和克鲁柯亨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著作中列举的西方文化史上比较有名的,1871 年至 1951 年理论界关于文化概念的统计就达 164 种。通过这一事实可以看出,文化概念的复杂程度在某种意义上是超出人们想象的,具有一种文化背景、学科范畴和文化经历的学者本人确实无法全面把握文化的概念。古今中外的各领域的知名人士都对“文化”进行过界定;并且在不同的语境,在不同的用意下广泛使用文化概念。“文化”一词,英语和法语都表述为“Culture”,它来源于拉丁文“Colere”,本意用在农业领域指代耕作或者植物栽培,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词义的流变,发展到后来才逐渐引申为精神领域,表示化育心灵、智慧和情操等涵义。现代我国使用的“文化”一词是日本人在翻译西方文献时选用古汉语中文治教化的“文化”,再经由留日中国学生借用回中国,这样才最终成为现代汉语中一个外国词汇。
第3章 马克思主义文化经济理论......... 52-70
3.1 马克思关于文化经济的相关理论......... 52-56
3.2 列宁的文化经济观 .........56-57
3.3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文化经济.........57-64
3.3.1 葛兰西的文化经济观 .........57-59
3.3.2 哈贝马斯的文化经济观......... 59-60
3.3.3 莱易斯的文化经济观.........60-62
3.3.4 韦伯的文化经济观......... 62-64
3.4 中国特色文化经济理论......... 64-70
第4章 西方学者关于文化经济的分析......... 70-88
4.1 文化经济时代论......... 70-75
4.2 文化价值体现论......... 75-82
4.2.1 古典经济学的文化价值观......... 76-77
4.2.2 制度经济学的文化价值观......... 77-80
4.2.3 当代学者文化价值观......... 80-82
4.3 文化促进发展论 .........82-88
第5章 新中国文化经济发展脉络......... 88-98
5.1 文化经济萌芽期 .........88-89
5.2 文化经济恢复与调整期......... 89-93
5.3 文化经济发展期 .........93-98
结论
文化经济问题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既源于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源于人民群众的渴望。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严重破坏为代价。为此,必须走出一条绿色、清洁、高效、高附加值的可持续经济发展道路,发展文化经济成为一种顺应潮流的战略选择。优先发展经济的战略使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其他事业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诸多领域出现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等问题。追求经济发展本应成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生活幸福的手段,现实中却异化成为目的。所以,要特别重视文化建设的作用,发展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而加快文化经济发展成为一种可选择的路径。重建当代中国文化主体地位,实现与经济地位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让中华文化发挥应有的国际影响力,发展文化经济是完成这个目标的最佳路径。
本文首次提出“文化经济是以精神生产为基础,以文化产业为当代表现形态,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新型经济。”并在文化经济概念的基础上,重新分析了文化产业、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进而构建文化经济的理论体系。创新更多地体现为选题方面,针对文化经济问题已经面世的博士论文并不多见。但是,关于文化经济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深入研究亟待加强,尤其需要从经济学角度探讨文化经济的本质特征。笔者下一步研究将着重从文化经济的基本理论出发,以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为视角,重点剖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文化、文化经济对于经济发展的内在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0]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精选经济硕士论文篇三
第 1 章 绪 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论文范文一体化的浪潮席卷全球。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区域相继形成,不但对于全国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地推动作用,也大大的提高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协调区域内政府间关系,也成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一种必然手段和务实的选择。入世以来,我国一方面加快经济的发展,力争尽快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改善区域内政府关系,协调区域内经济协调发展的重任。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取得了一些成绩,领域不断延伸,规模也逐渐扩大。但是,我们也很遗憾的看到,由于我国是以行政区为单元,传统的地方管理体制没有发挥出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不仅如此,落后的地方政府间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压抑着甚至损害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桎梏。地方政府是地方利益的代表,必然从“理性人”的角度出发,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区域经济整合的过程中,会与其他地方政府之间展开博弈,带来诸如地方保护主义、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和产业同构等问题,甚至会出现由于信息不对称,采取冲突性的竞争方式,从而导致地方政府合作失败,最终损害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于“市场失灵”的现象,单纯的靠“看不见的手”,是无法进行有效调节的。这就要求区域间的各地方政府采取一定的措施,转变思想,积极交流协商,以寻求建立良好关系的地方间关系,来共同解决外部化、无界化的“区域公共问题”。因此,协调地方政府间关系,调试地方政府管理行为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形成,平衡区域间经济发展,应该成为公共管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1.1.2 研究的意义
研究的理论意义:作为政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府际关系已经成为现代国家必须正视的制度问题。地方政府竞合关系在府际关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学者主要注重研究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对于政府间横向关系,尤其是区域内地方政府的竞合关系研究数量较少。因此,对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间关系进行研究,不仅丰富和发展了现代行政管理理论,拓宽了政治学和公共行政的研究视野,而且对于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践行科学发展观以及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研究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 30 年以来,中央政府逐步向地方政府放权。地方政府间的关系从由竞争为主向竞争与合作并重的经济发展一体化发展,但是地方政府竞合也面临着组织安排和合作规则不完善,制度环境缺乏等问题。竞合过程中障碍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地方政府在竞合过程中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有哪些应该注意的问题,这些都是目前政府关系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政府关系的竞合研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并通过对地方政府竞合中所遇障碍的分析,提出对京津冀地区的政府竞合关系走向良性发展的建议。这种探索,不仅对改善京津冀区域地方政府关系,为跨行政区域的政府间的交流与合作产生的问题提供解决思路,而且对于优化我国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主要从政府间竞争关系、政府间合作协调关系两方面进行的研究,概述如下:
1.2.1.1 政府间竞争关系研究概述
关于政府竞争的论述,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关于制度竞争的阐述。他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提供对产权的有效保护,那么资本所有势必会外迁,因此为了保护产权,政府间的竞争难以避免。国外学者分别从以下角度对政府间竞争关系进行了研究。财政分权的视角:对于财政分权的研究,蒂布特对此进行了详细论述,用“用脚投票”理论阐述了政府间存在竞争时,居民对其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的满意度[1]。与 Tiebout 的分析不同,近期的国外学者更多的关注财政分权的负效应,如 AmritaDhillon[2]、Janeba and Schjelderup[3],这些文献表明,在财政分权体制下,政府的过度竞争,导致了公共服务水平低于社会最优均衡提供量。
公共物品的视角:从公共物品角度对政府进行竞争研究的有维克赛尔、林达尔、布雷顿的“竞争性政府”,布坎南的 “竞争性联邦主义”,以上都是学者从政府提供公共物品角度分析了政府竞争关系,并且指出这些有竞争性的公共物品,对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奥克森认为,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攻击规模与绩效存在相关度,指出过度的地方政府竞争,会导致公共物品的重复供给与资源浪费[4]。负面影响的视角:关于政府竞争的负面影响,不少国外学者也进行了认真分析。主要观点是政府间的竞争会演化为过度竞争,从而导致社会福利下降。布里克认为:“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者,会竞相压低税收水平,结果导致其财政收入不足以提供最优水平的公共服务”[5]。库玻特指出,地方政府往往降低环境保护标准,来吸引投资和扩大就业,而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没有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甚至影响后代人的生活水平。
第 2 章 地方政府间关系相关理论
2.1 政府间关系理论概述
关于政府关系的含义,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界定。政府关系又叫府际关系,是指政府之间在垂直和水平上的纵横交错关系以及不同地区政府之间的关系。政府间关系这一概念,最早是在 20 实际 30 年代由美国提出的。美国学者克莱德.F.斯奈德(Clyde.F.Snider)在《1935-1936 年的乡村和城镇政府》一文中最早提出了“政府间关系”(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这个概念[29]。美国学者多麦尔在《政府间关系》一文中认为,“如果说政府间关系的纵向体系接近于一种命令服从的等级结构,那么横向政府间关系则可以被设想为一种受竞争和协商的动力支配的对等权力的分割体系”[30]。国内学者对于政府间关系关系的界定大体一致,林尚立教授认为政府间关系主要是指“各级政府间和各地区政府间的关系,包含纵向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地方各级政府间的关系和横向的各地区政府间关系”。谢庆奎教授在界定政府关系时,表达了相似的观点,指出“府际关系,就是政府之间的关系”,“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各地区政府之间的关系”。“是指政府之间在垂直和水平上的纵横交错的关系,以及不同地区政府之间的关系”[31]。台湾学者江大树用相对更为简洁的语言对政府间关系进行了界定,他认为政府间关系主要是指“国家机关内部各政府组织间的互动关系”[32]。陈振明认为“政府间关系是指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也包括纵向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还包括同级地方政府之间以及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非同级地方政府之间关系[33]。
3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互动的理论分析.......... 24-34
3.1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互动的理论基础 ..........24-28
3.2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机制..........28-33
3.3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互动的理论框架.......... 33-34
4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34-58
4.1 浙江省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概况..........34-38
4.1.1 浙江省经济增长的概况.......... 34-36
4.1.2 浙江省城市化的概况.......... 36-38
4.2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动态计量分析.......... 38-47
4.2.1 方法介绍.......... 38-39
4.3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通径分析.......... 47-57
4.3.1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47-49
4.3.2 通径分析.......... 49-55
4.3.3 结论分析.......... 55-57
4.4 本章小结 ..........57-58
5 城市化、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 58-68
5.1 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的概述 ..........58-59
5.2 城乡收入差距的度量..........59-61
5.3 城市化、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 61-66
5.4 本章小结.......... 66-68
结论
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区域内政府的协调合作,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地方政府间行政壁垒加剧和恶性竞争等问题不断显现出来,建立政府间良好的竞合关系正是解决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将选题定位于京津冀区域间政府竞合关系的研究上,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和实证研究,提出了建立京津冀区域政府间良好竞合关系的建议。本文的主要观点及结论是:
(1)归纳和吸收国内外关于政府间关系的研究成果,提出京津冀应该建立良好竞合关系的观点。结合京津冀区域实际和本文研究的需要,指出资源禀赋、国家政策和经济水平是影响京津冀政府关系的因素,京津冀政府间关系存在行政壁垒加剧、地方保护盛行、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
(2)以地方保护为例,构建静态博弈模型,得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是地方政府关系陷入“囚徒困境”的原因。结合现实情况,构建动态博弈模型,得出在重复博弈情况下,地方政府可以打破“囚徒困境”,实现区域内合作。
(3)对京津冀区域各城市进行了经济关系测度,并对结果进行分类,根据欧氏距离判定方法将京津冀区域城市分为四种类型:即竞争明显型,包括天津、唐山;竞争一般型,包括石家庄、邯郸、秦皇岛、承德;互补明显型包括廊坊、保定、衡水、张家口;互补一般包括沧州、邢台。
(4)在深入分析京津冀区域地方政府间关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博弈模型和地缘测度结论,提出了建立政府间良好竞合关系的基本对策,即:明确竞合理念、优化竞合环境、完善竞合机制。
参考文献
[1] Tiebout CharlesM. A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 journal of politieal eeonomy[M].1956:416-424.
[2] Amrita Dhillon,Myrna Wooders,Ben Zissimos. Tax Competition Reconsidered[J]. Journal ofPublic Economic Theory,2007,(3):391-423.
[3] Eckhard Janeba . The welfare effects of Tax Competition Reconsidered:Politicians andPolitical Institutions [J]. Economic Journal,2009,(539):1143-1161.
[4] Ronald J.Oakerson. 地方公共经济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7-68.
[5] Helen Sullivan, Chris Skelcher. Working across Boundaries:Collaboration in public service[J].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2002,(2):35-37.
[6] Takkakaw Takahashi. Spatia competition of governments in the investment on publicfacilities[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4,(34):455-488.
[7] Andreas Wagener. Double bertrand tax competition:a fiscal game with governments acting asMiddlemen[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1,(31):273-297.
[8] Thorsten Heitkamp. The integration of unplanned Towns in the periphery of madrid:the case offuenlabrada[J]. Habitat International,2004,(12):213-220.
[9] Dells,Wright. Unhanding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J]. lsted, belmont,Ca:Duxbuty,1978,(3):34-37.
[10] 冯兴元. 论辖区间的制度竞争[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6):34-36.
精选经济硕士论文篇四
第一章导论
1. 1问题的提出
本文以2011年10月在湖北仙桃、荆州公安的两个村的鳝鱼养殖户调查数据为基础,力求通过相关理论、调查得到的基本情况和实证分析为依据剖析鳝鱼养殖的生产状况和成本收益情况,从而提出改革优化现有生产经营策略的建议。研究地点选择了湖北仙桃、荆州公安的两个村的养殖户,主要是这些村里绝大多数都在养殖黄鳝,并且养殖了很多年了,技术相对于别的地方更加的成熟。
1. 1. 1研究背景
在市场经济两面性的双重作用影响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发面发生深刻多方面变化,我国在发展的大潮中慢慢的陷入诸多的矛盾之中,这些矛盾影响着我国稳定、发展和繁荣,而最紧迫的是解决老百姓的生活生存问题,也就是解决老百姓的“菜篮子”问题,只有生活得到保障,老百姓才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要解决人民的吃饭健康问题,要解决耕地不足粮食产量低下问题,要为社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这就需要我们多方面科学发展。随着菜篮子工程的一步步发展,从初步形成了以蔬菜、肉、水果和蛋奶为主的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基本解决了城市的副食品供需要求,到规模化养殖能使城乡结合地区甚至城市郊区都能满足需求,随着快速发展开始注重安全无公害的农产品,促进合理的市场供需要求为养殖户和消费者建立合理的价格变化区间,到现在提出科学的机制与体制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从而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农副产品的大力发展是时代所需也是当今市场所要求的,作为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鳝鱼养殖是需要科学的方法来实现市场的需求的,因此本文论述的鳝鱼养殖经济分析是具有时代前瞻性的。
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素有“千湖之省”、“渔米之乡”的美誉,水产资源丰富,发展渔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比较优势。渔业在湖北省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淡水产品总产量14年来一直居全国第一,水产品产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全省农民增收的三分之一来自水产,其多项指标居全国淡水渔业首位,是个名副其实的水产大省。2008年湖北省水产品产量达到361万吨,比2000年净增127万吨,连续14年淡水产品总量保持全国第一。******委员长在视察湖北的讲话中指出:“湖北水产连续14年保持中国淡水水产第一大省,为全国做出了重要贡献。”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评价湖北渔“发展迅速,成绩显著,为农民增收贡献很大”。原省委书记罗清泉在洪湖考察渔业时指出,要把水产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通过“兴水富民”,进一步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渔业成为湖北农民增收最重要的种养业。渔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产值的比重从1980年的0.8%上升到2008年的5%;渔业总产值占农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80年的1.5%上升到2008年的20.6%,增长迅速,比重越来越高,地位越来越重要。从2004年到2007年,湖北省农民收入中各业的收入增幅分别为:种植业12.8%、畜牧业13%、水产业61.26%,显而易见渔业为农民增收贡献遥遥领先于其它产业。据湖北省统计局分析,2008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渔业纯收入为183.36元,比上年增加50.80元。2008年第一产业纯收入增长幅度12.1%,其中,种植业增长幅度8%,畜牧业增长幅度22.4%,渔业增长幅度34%。渔业收入增长幅度是第一产业纯收入平均增长幅度的3倍,在第一产业中位居第一。因此,鳝鱼养殖是关系到“三农”发展的必修课,是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是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行业之一,是关系到国富民强的基础建设。
第二章研究综述
2. 1国外水产养殖经济效益研究
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渔业资源的衰退和养殖技术的进步,水产养殖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于此相应,水产养殖经济也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早期的代表有Engle、Lemke等。水产养殖的技术经济分析是这个时期关注的重点。其中以Engle为代表的两篇研究分析了网箱养殖系统的技术经济效益问题。Lemke研究了挪威水产养殖业的最优规模问题。除了对水产养殖展幵具体的经济分析外,20世纪80年代在水产养殖经济研究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进展促进可水产养殖经济学本身研究的进步,代表性研究有Morales Olmos (1988)。Morales Olmos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一个水产养殖经济研究的总体框架,认为该领域的研究应当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展幵。具体说,微观层面主要研究养殖者(企业)的管理措施及影响运营的效率。比如养殖者的成本构成、不同养殖模式的经济效益率的比较研究等。
在宏观层面,应当关注水产养殖经济的总体情况,通过对水产养殖业对居民的蛋白质供给之贡献、水产贸易、就业、以及收入分配等问题研究,为国家的产业政策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了依据。从研究内容看,20世纪90年代水产养殖经济研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最优化问题得到了更多的研究。代表研究有Udo (1989)。在微观层面上,Udo研究了多时期线性规划模型,该模型讨论了如何通过鱼苗最优使用量的决定、群体生长状况及成本评估、最优采捕计划的决定来实现利润最大化问题。在宏观层面上,以线性规划模型分析了在泰国南部养殖业中政策制订者所面临的环境一经济的平衡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水产养殖业的技术经济分析、环境于生态经济分析、资源最优配置等继续的得到外国研究者的重点关注,而且在技术经济分析中出现了将水产养殖的外部收益于环境成本纳入分析框架的研究。同时,在20世纪80年代就进入研究者视野、90年代缓慢发展的水产养殖业政策于发展战略、养殖水产品的市场等问题得到了更为广泛且深入地研究。
第二章研究综述..........6
2.1国外水产养殖经济效益研究.........7
2.2国内规模化养殖的经济效益研究.........8
2.3鳝鱼养殖的发展历程.........10
第三章鳝鱼养殖的经济效益分析.........12
3.1数据来源.........16
3.2不同规模下的鳝鱼养殖情况分析.........19
3.3经济效益影响因素分析 .........22
结论
1.加强学习,提高农民的养殖技术和科学文化素质。尽管黄鳝养殖的技术在这两个镇上推广了 10几年,基本的技术已经被养殖户所掌握,但是发展的不平衡依旧存在。这就要求养殖户必须加强学习。学习的途径很多,可以看一些有关水产养殖的书籍、杂志或报纸,也可以从网上查找一些资料,电视上也经常播放一些有关水产养殖的节目,可以从中掌握水产养殖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值得注意的是,有关书籍和杂志的种类很多,在选择时要选择面向生产的科普型资料,这样的资料所包含的知识和技能具体化,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养殖户大有益处。[14]另外一方面,可以和那些取得很高收益的养殖户进行探讨,学习并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最后,政府部门应该更多的邀请专家组织有关养鳝技术的宣讲,让养殖户更加有效地改进技术,提高管理,从而促进农户的增产、增收。而根本的是要加强养殖户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开阔他们的视野,到省外、国外学习先进的养殖技术,在更大的市场上竞争。政府还要组织外地交流学习,提高养殖户经营管理的水平,使养殖户的粗放式养殖向着集约化方向发展。政府的帮助下实现如下转变:变传统养殖为科技养殖,变数量养殖为质量效益型养殖,变粗放型养殖为集约经营
2.加大培养优良鳝鱼苗种的力度。当前必须加快对优良养殖品种的开发和研究,建立多级良种场体系,保证水产良种的供应,扩大良种覆盖率。优质的鱔鱼苗种是影响养鳝收益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培养优良品种的黄鳝幼苗显得尤为迫切。同时,必须加强新闻宣传媒介的舆论监督作用,使一些不良现象和违法案例及时曝光,同时也要求广大生产者不要听信一些小报和没有影响的刊物的宣传,要订阅一些权威性的报刊,多了解一些特种水产养殖的信息和动态,以确保特种黄鳝养殖的健康发展。
3.发展和推广农业保险,减轻养殖户在灾害中的损失。农业保险滞后不仅仅存在于传统农业种植业中,也同样存在于水产养殖中。为了减轻养殖户在灾害中的损失,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和推广农业保险。首先,加强宣传。在农民中普及农业保险意识,加强农民对农业保险重要性的认识,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农业保险中来。其次,成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公司,进一步增强农业抵御灾害的能力。由于农业保险低收费、高风险、高赔付率以及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商业保险公司已无暇顾及农业保险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因此商业保险公司的经营模式已无法满足农村保险的需求。应当将商业保险中的农业保险分离出来,单独成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公司。再次,建立巨灾风险基金,提高防灾抗灾资金的配置效率。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基金不能满足农业风险保障的资金需要。而巨灾风险基金可作为我国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另外还可将更多防灾抗灾财政资金转换为保险费补贴,增加自然灾害保险费补贴范围,发挥财政补贴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将更多更广的自然灾害风险纳入保险保障范围,同时建立完善保险风险分散机制。最后,加强立法、加大国家财政的支持力度,扶持农业保险的发展。利用政策手段制定优惠、灵活的扶持政策,在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农业保险一定的优惠支持。另外还要重视立法工作,加快推进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建设,用法律来保障农业保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Engle R F, Granger C W J. Cointegration and ErrorCorrect ion:Representation, Estimation and Testing[J] . Econometrica,1987, (3) :119-139 .
[2] Lemke, U; Kaufmann, B. Evaluation of biological and economic efficiencyof smallholder pig production systems in North Vietnam. Tropical animalhealth and production. 1997, 39(4)
[3] Morales Olmos, V. ; Siry, J. P. Economic impact evaluation of Uruguayforest sector development policy. Journal of Forestry, 1989, 107(2)
[4] Udo, H M J; Asgedom, A H ; Viets, T C . Modelling the impact ofinterventions on the dynamics in village poultry systems. AgriculturalSystems, 1996, 88(2/3)
[5]刘泽隆,范红霞.我国农户精养淡水鱼成本效率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08)
[6]包特力根白乙,冯迪.中国渔业生产:计量经济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L中国渔业经济,2008, (03).
[7]苏群,陈智娟.水产养殖的生产经营状况及成本收益分析——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08,(03)
[8]杨林,刘文辉.渔业产业化养殖的运行模式及其实施[J].中国渔业经济,2007. (03).
[9]肖平,肖秀兰,陈道印.淡水养殖效益低下的原因及改善途径[J].中国渔业经济,2003,(01)
[10]林群,邵文慧,高齐圣,金显仕.山东省渔业生产函数的协整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09,(06)
精选经济硕士论文篇五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新时期战略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程中,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其作用丝毫不可忽略。因此,党的十六大也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只有农村经济的发展才能保障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增长,早日步入小康社会。同时,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怎样使农民增加收入、加快经济发展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是我国经济发展进步的关键因素,而如何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则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采取有效手段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所有上述核心问题只有依靠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才能得到解决。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如何以创新的思维、多维的视角、综合的措施来推动农村经济增长则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尽管长期以来,农村经济始终未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但农业为国民经济所做的卓越贡献却从来不曾被忽视。20 世纪 90 年代末,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步入了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为中心任务的新阶段,金融保障成为了顺利完成该阶段性任务的重点,因为不论是推行城镇化,还是推行农业产业化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所有这些都必须以较高的农村金融服务质量为前提。但是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发展却存在诸多弊端,大部分的社会资金被投入到了国家重点扶持的非农项目,以获取较高收益,加之大量农村金融机构存款外流,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据可靠证据显示,从上世纪末开始,金融机构的深化改革弊端以及经营不善等问题,使得农村企业和农户的贷款量屈指可数。与此同时,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还受到众多其他方面的限制。因此,研究上述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问题如何得以解决,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1.2 研究的目的
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而发展的关键是资金,即金融发展。合理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对彻底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虽然国内外关于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研究已经很多,但对于某些问题依然没有达成共识,比如对于省域农村金融如何在“三农”背景下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就很少有人涉及。本文正是以此为立足点,以山东省为研究对象,详细论述了山东省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以及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并将其运用到山东省农村经济领域进行实证检验,进而分析山东省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终为加快山东省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以期促进山东省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1.1.3 研究的意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开始对农村金融发展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形成了不少理论研究成果,为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建议。但是专家学者们对该问题的研究仅仅只是停留在国家范围内,很少研究针对某个省、市或县的具体农村金融发展问题。本文选择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作为立足点,是由于在“三农”的严峻背景下,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问题是当前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怎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相互支持作用,成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因此研究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
2.1 农村经济增长基础理论研究
经济增长问题时必须清楚,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涵义不同,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济增长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其表示一国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加,即经济增长 G 等于总产出的增加值ΔY 与总产出 Y 的比值。而经济发展不仅仅体现在总产出的持续增加,还体现在国民生产总值的产业结构越来越优化。战后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进程,一般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 50 年代,其突出特征是为经济增长理论建立各种模型;第二时期是 60 年代,主要表现为使用定量分析法,寻求刺激经济增长的方法;第三时期是 70 年代之后,研究的焦点是经济增长是否存在极限,如果存在,极限值是多少等经济增长极限问题。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西方经济增长理论获得了突破发展,这一时期主导理论是经济增长的技术因素是经济内部选择的结果。下面将分别简要介绍各时期的经典理论和模型。
2.1.1 Harrod-Domar 经济增长理论
罗伯特•索洛经过对经济增长问题多年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索洛经济增长模型)。该模型的前提假设条件有如下六点:(1)全社会只存在一种产品;(2)仅使用劳动 L 和资本 K 生产产品,K 和 L 可以相互替代,但不能完全替代,K 和 L 的边际产量遵循递减规律;(3)在规模收益不变的范围内从事生产;(4)国民收入中的固定比例部分用于储蓄;(5)劳动力的增长比率固定不变;(6)生产没有技术进步和资本折旧。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由两个基本函数方程构成,即生产函数方程和资本积累方程。资本积累方程为:dk/dt=sy-nk 其中,k=K/L 表示人均资本量,y=Y/L 表示人均产出,s 为储蓄率,n 为人口增长率。其含义为:劳动力人均资本的变化量由人均储蓄额和人均资本使用量两个决定性因素。当 dk/dt=0 时,仅存在唯一的人均资本使用量 k,在该点上,总产出、总资本和劳动力都以相同的比率(n)增长。生产函数方程为:Y=AKαL1-α(0<α<1,其中,α是常数,表示产出的资本弹性;A表示技术水平;Y、K、L 分别表示产出、资本和劳动力)。索洛模型与哈罗德-多马模型相比,其前提假设包括了生产技术假设,即资本与劳动可以相互替代,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构建模型,弥补了多马模型中的相关缺陷。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劳动数量既定,随着总资本的增加,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使经济增长稳定在一个特定值上,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经济稳定增长。索洛模型没有考虑实际经济增长率与有保证经济增长率的差异,也不存在投资的预期,因此该模型虽弥补了多马模型的部分缺陷,但其本身还是存在诸多无法解决的弊端。根据该模型可得,无论储蓄率发生如何变化,总产出总是稳定增长的,即储蓄率的变化也不具有增长效应,储蓄率的上升或下降与经济的长期均衡水平没有关系。综上所述,索洛模型忽视了金融的促进作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非常数的储蓄率由经济个体运用效用最大化原理进行权衡决定是该模型的缺陷。
3 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现状............. 20-27
3.1 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20-24
3.1.1 山东省农村经济和农业的范围.......... 20
3.1.2 山东省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 20-24
3.2 山东省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24-27
3.2.1 山东省农村金融范围界定.......... 24-25
3.2.2 山东省现有农村金融机构.......... 25-27
4 山东省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27-32
4.1 山东省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27-29
4.1.1 农村金融日益尖锐的供求矛盾 ..........27
4.1.2 正规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力度日益不足.......... 27-28
4.1.3 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缺陷诸多.......... 28
4.1.4 民间金融活跃,但缺乏必要的规范.......... 28
4.1.5 农业保险体系尚不完善.......... 28-29
4.2 山东省农村金融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29-32
4.2.1 农业的弱质性.......... 29
4.2.2 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 29-30
4.2.3 农村金融制度不规范 ..........30-31
4.2.4 农村外部环境的缺陷 ..........31-32
5 山东省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32-37
5.1 建立模型.......... 32-33
5.2 选取指标.......... 33-35
5.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5-36
5.4 回归分析结论.......... 36-37
结论
山东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增长,使其对金融服务产生的需求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现实表明,当前山东省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相比,明显滞后,对于农户和农业企业的资金和信贷需求已是捉襟见肘,无法发挥其对农村经济增长的支农作用。本文在国内外大量关于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利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中的 AK 模型,通过选取数据和指标、构建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证明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在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中,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解释程度最高。所以必须尽快提高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努力构建农村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通过大量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本文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有:
1、山东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本文得出的结果表明,山东省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呈积极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越好,农村经济增长越快。
2、目前山东省农村金融体系尚不完善,仍存在诸多问题。目前山东省各类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作用未得到充分体现,致使大量农村资金流入非农项目,金融服务越来越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资金和信贷需求,随之而来的供求矛盾日益尖锐,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正常发展。
3、山东省农村金融供给无法满足金融需求的主要原因包括:农村信用社信贷资源有限,无法独立支撑;商业性银行的盈利目标迫使其退出农村金融市场;政策性银行的支农力度不够;民间金融活跃但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规范;农村金融市场缺少必要的竞争机制,造成农村信用社对金融市场的垄断;农村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差。
4、为了使山东省农村金融更好的发挥其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必须采取以下措施来改善农村金融体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调整商业银行的金融供给;巩固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功能;引导民间金融发展。
本文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较差,所以对山东省农村金融某些方面没有涉及,希望以后继续对此作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实证与政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何安耐,胡必亮.农村金融与发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贾晓俊,郭志芳.新农村建设中的财政金融政策选择[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4]刘玲玲,杨思群等.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王曙光.农村金融与新农村建设[M].华夏出版社,2006.
[6]赵怡.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战略性重构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7]张元红.当代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8]张余文.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9]徐笑波,邓英淘等.中国农村金融的变革与发展 1979-1990[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
[10]姜旭朝.中国民间金融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精选经济硕士论文篇六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的问题和意义
投资作为资本积累的重要方式,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同时,投资又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2000年以来,老挝的经济逐步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总量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8. 1%的速度增长⑴。固定资产投资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有效途径,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会带动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不仅能提供促进经济增长的生产设施和生产工具,而且还能够提供改善人民生活的住宅和改善环境的基础设施,为社会和科技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1975-2010年间,老挺资本积累的平均贡献率为54%,投资率呈现上升的趋势,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经济的较快增长需要较高的投资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足,将大大制约经济的增长。老挺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加上东盟发展地区经济的政策优势,经济总量稳步扩大,其经济发展状况影响着老捉经济的整体发展;同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结构也进一步优化。保持适的经济增长要靠投资,推进投资结构的优化仍然是促进老挝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对于老捉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缺乏系统的研究,因此,政府必须处理好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系,调整投资结构和投资政策,正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方面是经济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性,即岡定资产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另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的发展要以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增长促进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开发和利用。综上所述,定性、定量,研究其老司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国内研究动态及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老挝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经历了二个比较明显的发展周期。各个周期呈现的不同特点,这显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曰趋合理和不断完善,固定资产投资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第一个周期:1975-1990年是老挺投资发展的起步阶段。改革开放以后,为使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加大了固定资产投入,1991年至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为2918. 4万美元,年平均增长21.1%,乡镇企业投资蓬勃发展,农村投资高速增长。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增长大幅回落,1991年全社会投资呈低速增长。随后政府对市场和投资体制进行了从而改革激发了全社会巨大的投资热情,1992年投资增速达28%,1995年、1998年全社会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38. 8%和25. 4%。针对投资过度膨胀,1999年国家采取了治理整顿措施。第二个周期:2000-2010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步入了平稳快速发展的时期投资增长平稳、快速增长持续时间长。充分利用市场对投资进行调节的宏观调控政策,调控更加注重运用了经济和法律手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固定资产投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点方向。老拔几乎很少文献中针对闺内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做研究,本文对老挺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投资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协整模型、Granger因果关系模型、误差修正模型以及C-D生产函数来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一研究在老挺尚未有相关文献报道。
第二章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増长关系的理论分析
2.1固定资产投资的含义与效应杜定
资产投资是指一个国家某一时期进行生产设备、厂房、其他各类设施的替换或增加的行为,使之成为将来的生产能力,最终满足将来的各类消费的需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投资行为的实质是国民收入在当前消费和将来消费之间的一种分割的比率问题。投资既是单个经济主体经济活动的起点,也是整个宏观经济运行的源头和启动力量;投资是资本形成的过程。投资按照形成的真实资产的不同分为: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和递延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就是将大量资金用于建造房屋、建筑物,购置和安装设备以及其他有关的活动。是衡量一个国家在一年内固定资产方面投资总量的指标,同时也是固定资产建造和购买活动的价值体现。在目前的投资管理体制下,将固定资产投资划分为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矿产幵发和建造投资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基本建设投资,是以扩大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为主要目的,进行新建、扩建等工程及有关工作而完成的固定资产构建和购置投资。更新改造投资,是指对现有企事业单位原有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包括固定资产更新)以及相应配套的辅助性设施、生活福利设施等工程而完成的固定资产建造和购置投资。主要用于维持简单再生产资金安排的工程、简易建筑,以及零星固定资产建造和购置等。定资产投资具有两黄性,既对生产构成需求,又能增加生产能力,从而增加供给。投资自身的两重性决定了投资对经济增长也具有效应: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客观经济过程表明,投资的盖求效应是与投资的过程同时产生的,而投资的供给效应是在形成固定资产交付使用或投入生产流动资金相结之后才能显现。二者在时间上是不同的,投资的供给效应滞后于需求效应。投资的需求效应侧重于解释中短期经济波动的原因;供给效应着眼于投资或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2. 2凯恩斯的投资理论
凯恩斯的总量分析是短期的、比较静态的分析,即假定社会结构、现有的劳动力技巧和数量、现有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竞争程度、以及消费者的偏好和习惯都不发生改变,总的供给量不变,就业量就取决于总需求或有效需求。有效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其中投资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和利息率,并且投资是利息率的反函数,即利息率越低,投资的数额越大,经济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资本边际效率的波动,从经济本身的不确定性和有效需求不足方面,说明经济波动是不可避免的。乘数理论:当有效需求不足时,在一定的边际消费倾向条件下,投资的增加最终导致国内生产总值若干倍的增加,即投资流箭变动引起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程度。投资之所以具有乘数效应,是因为各部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某一个部门的一笔投资,不仅会增加本部门的收入,而且还会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产生连锁反应,引起关联部门的投资和收入的增加,最终导致国民收入成倍的增长。投资乘数从投资流量的角度研究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说明投资的变动在多大幅度上带动国民收入的变动。it = A-边际消费倾向;其…k为投资乘数,A/为投资变动数。
第三章 方法模型介绍............ 20-26
3.1 Cobb-Douglas生产函数........... 20-21
3.2 单位根检验........... 21-22
3.3 协整的检验........... 22
3.4 误差修正模型...........22
3.5 向量自回归理论...........22-23
3.5.1 向量自回归(VAR)........... 22-23
3.5.2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23
3.6 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23-24
3.7 产业结构与生产要素效率的关系........... 24-26
第四章 老挝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26-43
4.1 老挝GDP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额........... 26-29
4.2 C-D生产函数分析 ...........29-34
4.2.1 实证分析的数据 ...........29-30
4.2.3 模型建立 ...........30-34
4.4 老挝经济增长与固定资产投资关系........... 34-43
4.4.1 数据预处理 ...........34-35
4.4.2. 计量经济学检验方法........... 35-37
4.4.3 实证分析 ...........37-43
第五章 老挝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研究........... 43-53
5.1 产业结构 ...........43-44
5.2 对老挝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44-47
5.3 产业结构与生产模型和要素效率........... 47-53
结论
协整分析显示老挝的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很大的拉动作用,当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加1%个百分点,老挝的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0.8380个百分点,投资的增长是近年来老挝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误差修正模型显示短期内,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比较明显,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每变动1%,将引起国内生产总值同方向变动0. 040%;并且存在着动态均衡机制,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误差修正项起到了较明显的收敛作用,即对上一年度的非均衡误差以0.0016%的比率对本年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做出反向修正。
通过产业结构对经济规模和要素效率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在老挝的市场经济中,扩大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会扩大经济的规模,但不会增加劳动和资本的收入;增加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仅会扩大经济的规模,而且还能增加资本生产的效率和减少劳动的生产效率,从而增加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减少劳动者收入,因此扩大了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会降低经济规模,但有助于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有助于劳动收入的增加,由此可见,第三产业起到缩小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之间贫富差距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是以降低经济增长规模为代价的,并且如果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导致经济衰退。因此,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以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发展为前提,单方面强调发展第三产业,只会使经济达到短期的经济增长,而后步入长期的经济衰退之中。
参考文献
[1]Lao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 Economic Statistics and Indicators,Vol.38,2011.
[2] National Statistical Center of Laos is the official Main Surveys : Statistical Yearbook (since1975).
[3]议会文。格兰杰因果检验用法讨论[J]。中国财经政法大学报。05.2006
[4]Magnus Blomstrom, Robert E.Lipasey, Mario Zejan.Is fixed investment the key toeconomic growth .the Quarterly Jonrnal of Economic, 1996(2):269-276.
[5]DeLong summers, L.H.I992 Equipment invest and economic growth quarterly Journalof economics, 106:445-502
[6]Blomstrom,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 comics,106: 445-502.
[7]Rune Wigren,Mats Wilhelmsson.Construction investments and economic growth inwestern Europe. Jour of Policy Modeling29(2007):439-451
[8]John Maynard Keynes(凯恩斯)Economic Geography, 1970,46(2):234-240
[9]亚当.斯密.H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997,(5): 22-2
[10]西奥多.舒尔茨.人力资本的投资研究,I960
精选经济硕士论文篇七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国论文范文经济一直处于不平衡发展状态,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来说总是比较落后。以 2010 年的人均 GDP 来说,中国 31 个省份,中部六省中的湖北省位于第 13 位,山西省 18 位,湖南 20,河南 21,江西 24,安徽 26,排名均比较靠后,而人均 GDP 排名前十位的省中,除地广人稀的内蒙古和环渤海经济圈中的辽宁省,其余都无一例外都是东部的省份。建国之初,中国的区域经济就存在显著差异,呈现出“东部沿海——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这样一个由高到低的梯度排列;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差异继续扩大,而与东、西部地区比较,中部地区的经济水平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2000 年以后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我国地区发展速度呈现东高、西次、中慢的区域结构特征,中部地区的发展不仅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而且也被西部地区甩到了后面,成为三大地带中发展速度最慢的地区。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被大多数学者描述为“中部塌陷”,主要是指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如东部、投资增长速度不如西部;搞市场经济不如东部、搞国家资源配置不如西部。世界许多国家和我国东部地区的实践都表明,开放型经济发展对促进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不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不去充分享受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所带来的利益,经济发展将无法持续。因此,在“中部崛起战略”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时刻,把开放型经济发展作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探讨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的有效途径,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目前中部地区的开放型经济发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中部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有哪些优势,劣势,机遇,挑战?除此之外,由于中部各个省的区位条件不一样,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优势程度也是不相同的,哪些地区更适合发展开放型经济?有哪些对策?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中部地区的开放型经济发展,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崛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以外商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的理论为基础,基于中部地区的经济统计数据,用科学的计量方法,尝试着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
第二节 概念的界定
一、 中部地区的界定
本文所提到的中部地区指的是中部的六个省份,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划分的依据是国家统计局 2011 年 6 月 13 号的划分办法。为科学反映我国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为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供依据,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发布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以及党的十六大报告的精神,国家统计局将我国的经济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东北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所以本文所涉及的中部地区即是中部的六个省,他们分别是: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二、 开放型经济的界定
开放经济作为一个专业词条,最先出现在 1973 年出版的由美国 D•格林沃尔德主编的《现代经济词典》中,在这部经济词典中,“开放经济”的定义是:“开放经济是一个贸易不受限制的地区的经济。在开放经济中,任何个人可以和本地区之外的任何一个人发生自由的业务关系和贸易关系。”1983 年,由英国的戴维皮尔斯主编的《现代经济学辞典》(修订版)中也有“开放经济”辞条,他们认为,开放经济是“参与国际贸易的一种经济。某种经济的开放程度大致等于其对外贸易部门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西方最具权威性的经济学辞典《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把开放经济解释为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因此,西方经济学中的开放经济已是一个规范的概念,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参与国际贸易的经济,二是国际贸易不受限制的经济,三是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西方开放经济的内容主要是从流通领域来说的,它没有直接涉及生产、分配和消费领域的开放。湖南师范大学马伯钧(1997)在他发表的题为《论“开放经济”的由来和发展》一文中提出,西方开放经济的三层概念是开放经济初步时期的外在特征,完善的开放经济还应该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国际化这四层含义。
第二章 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这一章将分别从外贸易规模和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这两个方面去分析中部地区整体以及中部六省的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现状。所有的分析都会从中部地区总体和中部地区六个省两个方面进行,其中,对于中部地区总体的发展水平将会与全国的平均发展水平或东部,西部的发展水平进行横向比较,而对于中部地区六个省的发展水平,将会进行六个彼此之间的比较。
第一节 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规模分析
一、中部地区整体对外贸易发展的规模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在规模上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和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中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还是相对落后。
1.中部地区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1)自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的对外贸易规模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如表 2-1所示,中部地区的对外贸易总额由 1986 年的 32 亿美元增加到 2010 年的 1168.8 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 18%。1999 年,由于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一度大幅下降,之后快速恢复,逐步上升,2009 年,由于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出口再次大幅下降,之后由于政府实施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在第二年(2010 年)对外贸易规模立即出现强势反弹,达到历史最高点。
(2)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一直保持顺差,顺差额在波动中上升,年平均增长率为13%,增长较快,但在 1999 年和 2009 年出现两次较大程度上的波动,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外部经济危机导致出口急剧下滑,而进口又维持刚性,导致顺差减小。
第三章 中部六省开放型经济发展.......... 42-62
第一节 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 42-47
一、 地理位置条件.......... 42-43
二、 自然资源条件.......... 43-44
三、 劳动力数量和成本条件.......... 44-47
第二节 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劣势.......... 47-58
第三节 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机遇.......... 58-60
一、 政策推动 ..........58-59
二、 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 59-60
第四节 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威胁.......... 60-62
第四章 中部六省开放型经济环境比较分析..........62-75
第一节 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区域环境评价指.......... 62-66
第二节 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环境评价模.......... 66-72
一、 数据分析方法和数据来源 ..........66-67
二、 各环境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67-72
第三节 中部六省开放型经济环境总体评价.......... 72-75
第五章 六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75-88
第一节 山西省开放型经济发展.......... 75-78
第二节 安徽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对策分析.......... 78-80
第三节 江西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对策分析.......... 80-81
第四节 河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对策分析.......... 81-83
第五节 湖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对策分析.......... 83-85
第六节 湖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对策分析.......... 85-88
结论
本文选取了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这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在对中部地区六个省整体和六个省各自的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初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六省整体和六个省各自所具有的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外部环境中潜在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在对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合适的指标衡量六个省在这些影响因素方面的综合情况,并在最后一章针对各个省在这些影响因素方面的表现情况作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这些研究,本文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就中部地区整体的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现状而言,中部地区整体除了在几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中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收到明显的影响以外,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从量的角度上来说,和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中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还是相对落后。而且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依存度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资在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也不高,说明中部地区整体的开放程度还不高。
(2)就中部地区各个省的开放性经济发展现状而言,对外贸易方面,湖北的对外贸易总额最大,江西的增长速率最快。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湖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多,河南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发展最快。山西省无论是在对外贸易还是外商直接投资方面都处在六省中最末的位置。
(3)就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环境而言,中部地区整体在能源和矿产方面相对于其他区域具有比较优势,六个省中,山西省在煤炭资源,江西省在铜矿资源,湖南省在锰矿资源,河南省在铝土矿资源,湖北省在磷矿资源分别有比较优势。在本文最后的建议中也提到各个省应当充分利用这种资源上的比较优势,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产业水平。中部地区整体在劳动力的数量和价格方面相对于其他区域具有比较优势,结合目前全国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中部地区如安徽省等靠近东部地区的省份可以通过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方式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4)虽然中部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有其自然的要素禀赋,但是不可否认,中部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劣势相对于全国其他区域而言还是比较明显。这种劣势主要体现在,中部地区的基础建设水平不够,市场化程度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高端人才聚集不足等方面,虽然六个省在这几个方面的劣势程度不一样,但是总体而言,中部地区想要发展开放型经济,必须在这几个劣势明显的部分将强建设。
(5)就中部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外部条件而言,目前,总的来说还是机遇大于挑战。中部地区的机遇主要是体现在中央的政策方面,近几年中央将“促进中部崛起”从一个纲领性的文件逐步落实到几个重点任务,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就是中部地区的开放型经济发展。而针对中央的号召,六个省的省政府又出台了专门针对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相应的任务也在一步一步地明确和落实。除了政策以外,在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中部地区也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当然,中部地区在外部环境方面依然面对着挑战,主要集中在这三个方面,一个是目前大环境的经济回升基础不稳,外需增长又乏力,另外就是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最后是区域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
(6)根据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方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一个地区想要发展好开放型经济,首先得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区域环境条件。区域环境主要体现在经济环境,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科技文化环境和政策环境这几个方面。六个省在这几个环境因素方面的发展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在提出相应的区域环境发展的对策之前,必须要对各个省的区域环境表现做一个总结。本文第四章用量化的方法,给出了这个答案:首先,没有哪个省份在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基础环境和资源环境全面发展,因此不存在有绝对优势的省区,但是山西省在这四个环境上的得分都排在最后一位,属于绝对劣势省区。相对来说,湖北省在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基础环境这三个方面都处在数一数二的位置,只有在资源环境上有些欠缺。湖南省在经济环境,资源环境和基础环境这三个方面都处在中等以上的位置,在文化环境方面比较欠缺。河南省在资源环境,文化环境和经济环境方面都处在中等以上的位置,在基础环境方面比较欠缺。江西省在基础环境方面排名靠前,但是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资源环境都处在中等以下的位置。安徽省在文化环境方面排名中等,但在其他的三个环境方面还是处在中等以下位置。
最后,中部地区通过发展开放型经济来促进经济发展是大势所趋,但是具体的政策建议都必须基于对中部地区整体和六个省详细分析和研究上,需要更多的专家和学者做出更多的努力。本文视图在这一方面做出尝试,但是鉴于作者本身水平和时间有限,很多方面还存在不完善甚至不正确,希望能有更多的学者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对本文的观点做出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 马伯钧.论“开放经济”的由来和发展.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1997(3),65-72
2. 李练军和冯中朝.我国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生态经济[J].2007(9),116-119
3. 郭庆然.FDI、对外贸易对中部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科学决策[J].2010(9),23-26
4. 梁丹和郭宝华等.河南对外开放的区域格局与经济增长研究.经济问题探索[J].2005(l),69-71
5. 盛垒,杜德斌和钟辉华.FDI 对湖南省的经济增长效应及其地域梯度差异的实证分析.经济地理[J].2006(7),569-572
6. 王香花.山西对外贸易国际竟争力的现状与提升途径.经济问题[J].2007(3),121-123
7. 张亮.对外贸易对湖北经济增长贡献分析.统计与决策[J].2005(3),35-38
8. 李练军和曹小霞.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优势与对策研究.生产力研究,[J]2008(5),21-23
9. 李练军和黄志峰.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聚类分析及比较.江苏商论,[J]2007(3),43-47
10.李练军和程呈.我国不同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差异比较研究.商业研究,[J]2007(9),17-19
精选经济硕士论文篇八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温室气体排放是导致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而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又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的燃烧。气候变化是目前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而归根到底它是一个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利用能源发展经济的能力越来越强,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及利用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化石能源在生产消费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对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加上它的不可再生性,对我们人类今后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峻的挑战,由此,不得不使政府和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以及它的可持续性等提出诸多问题。近 50 年来,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三倍多。发达国家已走过工业化阶段,他们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已成定局和历史。而作为后起之秀的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也随之大大增加。之前在大气中累积的温室气体没有及时清理掉,加之目前碳排放量的日益增加,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累积得越来越多,其影响已达到世界各国不得不重视的地步,低碳经济由此兴起。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涵盖了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多种经济形态,旨在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全新变革,也是从化石燃料为特征的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又一次巨大进步。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简言之,低碳经济指的是在发展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整个社会最大的产出。
2008 年我国经济跃居世界第三位,与此同时,碳排放总量也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不断攀升,在这一年,我国的碳排放量成为世界第一。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对世界能源及资源的旺盛需求,曾引发西方国家的担忧。如今,碳排放问题似乎又成为他们指责中国的“口实”。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家,对碳减排作出承诺,2009 年 11 月 25 日,中国向世界宣布中国的碳减排目标:“到 2020 年,中国单位 GDP 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 年下降 40%~45%”。这一目标的提出表明了中国今后的发展道路,即坚决走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实行节能减排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在“十二五”国家规划中,将碳排放强度目标作为我国发展的约束性指标纳入考核体系中,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由此正式起步。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对于中国政府提出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有专家分析认为,这是中国做出的明智之举。一方面,中国向国际社会主动表明减排的态度和目标,既有助于促进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问题上协调一致的行动,也有利于树立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和拓展自己在国际上的发展空间。而且,中国虽然不承担碳减排义务,但是早做准备,不失为明智之举。这不但可以为中国在发展低碳技术和减排管理经验方面积累资源,而且也能给发达国家做榜样,促使他们承担减排义务。另一方面,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变也是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自 1979 年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近 10%的速度增长,经济规模大幅度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趋突显。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又造成了环境破坏和大气污染,我国对石油的强劲需求加重了对国际能源的依赖,影响了国家能源安全。我国迫切的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向,降低能源消耗和改善能源结构。而发展低碳经济,将经济发展方式转向低排放、低能耗和优质能源结构方向与我国经济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因此,我国在哥本哈根大会上提出的减排 40%~45%的目标是既是我国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绿色进步的重大举措,也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在国际社会上应有的表态。此举可能在短期内对我国经济增长有影响,但长期来看,会推动我国经济向着更优质和可持续的道路发展。
然而,国内也有不少人士“忧心忡忡”。因为如此大规模的节能减排一定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制约,影响 GDP 的增长速度。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面临着摆脱贫困和改善民生的任务,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负出应有的责任。中国 2020 年的碳排放强度减排目标是实实在在的,需要切实降低单位 GDP 能耗及碳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如何实现在减排目标的约束下,保持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 现代化,是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必须面对的问题。2010 年,何祚庥院士在《科学时报》上发表的《中国会不会走向“半个”工业化?》一文中,对 2020 年碳强度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提出了疑问。随后,陈俊武院士和丁仲礼院士也分别就何祚庥院士的疑问在《科学时报》上发文做出回应。他们都认为完成此目标的难度较大。
第二章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分析和比较
近二十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攀升,同时,经济也是高速发展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是一个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经济发展水平都相关的量,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是怎样的水平?怎样计算?与世界和其他国家相比是怎样的?这是本章要解决的问题。
2.1 我国碳排放的国际环境
中国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当中,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1979-2008 年间,中国经济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 9.92%,比 1953-1978 年间平均增速 6.1%要高出 3.7 个百分点,年均增长速度提高了 60%。到 2009 年,按当年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340506.9亿元,是 1978 年国内生产总值的 93 倍。然而,我们也得看到,我国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中国一次能源的二氧碳排放量由 1978 年的 136186 万吨上升到 2009 年的 666736 万吨,增长了近五倍。2008 年,我国温室气体的排放超过了美国,越居世界第一。图 2-1 是我国和印度、日本、英、美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库。由图中数据,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速度飞快,由 1961 年的 946 万吨上升到2008 年的 3208 万吨,是 1961 年的 3.39 倍。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的碳排放增长速度慢于世界水平,发达国家的碳排放增长速度较小,甚至出现负增长的状况。而中国和印度这些发展中国家碳排放增长得很快,2008 年是 1961 年的十几倍。表 2-1 给出了 2003年到 2008 年上述各国的碳排放年增长速度,可以看到,中国在 2003 年和 2004 年的碳排放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经济的增长速度。在“十一五”大力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和行动下,碳排放急刹车,在 2008 年仅为 3.41%,但仍高于世界水平。因此,在节能减排方面,我国需要作进一步努力。
第三章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 31-45
3.1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 LMDI ........... 31-33
3.1.1 LMDI 方法的优势........... 31
3.1.2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31-33
3.1.3 数据来源及处理........... 33
3.2 实证结果分析........... 33-41
3.3 影响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41-43
3.3.1 经济发展与工业化水平........... 41-42
3.3.2 技术发展与投入水平........... 42
3.3.3 国际贸易........... 42-43
3.3.4 政策因素........... 43
3.4 本章小结........... 43-45
第四章 2020 年碳排放强度目标的情景...........45-58
4.1 关于 MACRO 模型........... 45-46
4.2 模型的构建思路 ...........46-49
4.2.1 模型假设........... 46
4.2.2 模型的构建........... 46-47
4.2.3 模型求解........... 47-49
4.3 2020 年碳排放强度目标的情景........... 49-54
4.4 建议 ...........54-56
4.5 本章小结 ...........56-5
结论
从中国碳排放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碳排放总量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90~1996年碳排放量呈现快速增长阶段,1996~2000 年属于碳排放的平稳阶段,2000~2007 年是碳排放的急速增长阶段。这是因为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其碳排放也呈现出类似的阶段性。从长期的发展趋势看,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能源消费急剧上升的现状难以改变,尽管技术进步和新能源利用能减少一定量的碳排放,但无法抵消碳排放总量在未来的上升趋势。
(2)从 1990 年到 2002 年,二氧化碳强度下降得很快,从 1990 年的 5.77 吨二氧化碳/万元下降到 2002 年的 2.83 吨二氧化碳/万元,下降了 51%, 2002 年以后,二氧化碳强度总体下降幅度不大,下降的速度有变缓的趋势。从 1990 至今,年平均下降 2.74%。
(3)对碳排放强度进行 LMDI 因素分析,将碳排放强度分解为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三因素的合成效应,得出能源效率是我国一直以来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贡献度占 90%以上,而能源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较小,贡献度在 10-12%之间,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强度几乎不产生影响。其他因素,包括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科技投入与技术革新、出口贸易和政策等对碳排放强度也产生影响。
(4)通过改进的 MACRO 模型,求解 2020 年碳减排目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假设能源结构不变的情况下,若实现 2020 年碳减排目标,经济增长速度仍能达到 8%以上,但主要是由于减少能源消费来实现的,对能源消费造成很大影响;若将能源结构考虑到模型中,能源结构优化的部分可以增加相应的能源消费。因此,碳排放强度目标可以通过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的共同改变来实现。但考虑到"十一五"期间的大力度减排措施,基本完成了 GDP 能耗降低 20%的目标,由于过去节能减排力度较大,很有可能在未来 3年内,出现能源强度变化反复的情况。诸多因素将是未来节能减排的不稳定之源。因此,我们不能放松警惕,应从多种路径寻找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Wu, L. B., Kaneko. S., Matsuoka, S.. Driving forces behind the tagnancy of China'senergy-related CO2emissions from 1996 to1999: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structual change,intensity changeand scale change[J]. Energy Policy, 2005, (33): 319-335
[2] Fan, Y., Liu,L. C., Wu, G.. Changes in carbon intensity in China: empirical findings from1980-2003[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 (62): 683-691
[3] 查冬兰, 周德群. 我国工业 CO2排放影响因素差异性研究—基于高耗能行业中低耗能行业[J]. 财贸研究, 2008(1): 13-16
[4] 冯相昭, 邹骥. 中国 CO2排放趋势的经济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18(3): 43-47
[5] 朱勤, 彭希哲, 陆志明.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及实证分析[J]. 资源科学, 2009, 31(12): 2072-2079
[6] 徐国泉, 刘则渊, 姜照华. 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16 (6):158-161
[7] 陈彦玲, 王琛. 影响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析[J].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09,17(6): 54-58
[8] 籍艳丽, 郜元兴.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实证研究[J]. 统计研究, 2011(7): 37-44
[9] Munksgaard, J.K., Pedersen, M.W.. Impact of household consumption onCO2emissions[J]. Energy Economics, 2000, (220): 423-440
[10] Milana, C., The input-output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flexible' productionsystems[C]. In: Lahr, MichaelL., Dietzenbacher, E., Input-Output Analysis: Frontiers andExtensions, Essays in Honor of Ronald E. Miller. Macmillan Press, London, 2001, 349-380
精选经济硕士论文篇九
1.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直以来,人类的论文范文经济生活和社会发展都依托于能源的存在。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加大。林木毁坏、土地荒漠化、河流污染、资源枯竭、温室效应加剧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对未来经济社会进步造成极大制约,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一定影响。不容乐观的形势,让人类不得不重新反省自身的行为给生态环境和资源造成的压力,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粗放型经营方式阻碍着可持续发展,探寻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转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迫在眉睫。煤炭资源在我国能源矿产中的地位不容小觑,为国家的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山西富煤优势得天独厚,同时,山西煤炭产业也面临着结构畸重难解的困境。时值“十一五”收官,“十二五”开局,山西省紧跟时代的步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转型、跨越大发展的战略决策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我国非常重要的动力燃料产出地,做强做精煤炭产业不仅为山西本身谋得长远利益,同时更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2008 年底,山西拉开了“煤炭资源整合”战役的恢宏大幕,开启了煤炭工业改革发展的实践航程。这一事关全局、影响长远的战略性工作,无疑是中国煤炭工业改革发展的一次大胆探索和成功尝试,也是一次山西告别“煤炭枷锁”的自我救赎;告别拥有煤海浩瀚之称,但无力掌控煤炭经济发展走势的昔日;丢掉在市场大潮中错失发展良机,时常在阶段性低靡中徘徊不前的过去;告别“多、小、散、乱”、“傻、大、黑、粗”的初级发展模式,屡屡带来生产安全问题和生存环境问题的隐患;突破唯煤支撑、唯煤独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重围困……据权威数字显示:兼并重组过后,山西仅留存 1053 座矿井,办矿主体也减少了,目前仅剩下 130 多家,每个矿井的年平均产量达到 120 万吨以上;4 个亿吨级、3 个 5000 万吨级、11 个千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呈现在我们面前,其产量占到全省的 75%;全省煤矿平均回采率预计达到 80%;矿井百万吨死亡率预计降低到 0.3 人以下……1一连串精彩的数字标志着山西省煤炭工业正“化蛹成蝶”。通过整合,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煤炭企业的优势互补,达到了资源集约化的目的,改善了环境恶化、资源紧张、事故频发的窘况,提高了经济效益。山西告别了煤炭旧时代,迎来了煤炭强省崭新的春天,走进了能源新时代。
坚持挖好煤、用好煤,以促进煤炭产业结构升级为基点,大力推进煤炭深加工产业和相关产业发展,增强山西煤炭企业的整体实力。现在,山西省许多煤炭企业相继开始谋划煤炭循环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煤―电―建材”、“煤―焦―化”等循环思路成为各企业实施战略规划的主脉络。总之,由于我国煤炭产业关键而特殊的地位,山西省的煤炭产业在全国经济发展中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研究其循环经济发展问题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首先,煤炭是世界上最经济、分布最广的矿产能源,其产业地位的基础性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为社会提供了广大的就业机会。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国的能源消费 1949 年到 1993 年,增长了 47 倍,是实际 GDP 增长的 1.5 倍。这充分说明,中国在实现工业化的初级阶段,是以大量能源投入为代价来换取社会财富增加的。21 世纪前叶,随着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推进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经济进入一个崭新的快速增长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致对能源消费需求的不断加码。据世界石油输出国组织专家综合煤炭需求和煤炭出口预测,到 2020 年煤炭需求可能达到 25 亿吨,煤炭前景仍然较好。电煤需求日益加大,年增长 3000 多万吨,成为煤炭需求的主要增长因素。煤炭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对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支撑作用。特别是新兴煤化工产业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煤炭的液化和煤炭的气化等新技术、新产品对延伸煤碳产业链条、增加煤炭附加值效益倍增。即便未来国内煤炭消费比重会有所下降,煤炭在全国矿产能源格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不会改变。
2.循环经济及山西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2.1 循环经济理论综述
在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资源困扰、生态破坏等现实问题,无时不在束缚着时代前进的步伐。人们在实践与创新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认真审视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末端治理范式和循环经济范式。如今,一些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其经济运行模式大多以末端治理范式为主导,理论基础主要有庇古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科斯定理”、“外部效应内部化”理论等。5这些理论提到的方式曾在减少生态污染方面起到过积极的历史性的作用。20 世纪 60 年代,“宇宙飞船理论”出现。鲍尔丁这位美国经济学家在其理论中指出,地球好比是一艘飞行在太空中的宇宙飞船,要持续生存下去,就要依靠不断消耗物质和能源,依靠不断发现再生资源,若是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上不能保持其合理性,随意破坏赖以生存的环境,肆意浪费有限的资源,地球最终就会走向灭亡。这是循环经济思想的早期代表。他让我们认识到,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没有绝对无用的垃圾,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应该从线性经济转变成生态经济。上世纪 70 年代,环境保护运动在全球兴起,其关注的焦点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然而,防止污染应该在生产和消费的源头上下手的观念,当时还没有进入人们的视线。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世界发展的主题趋势走向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生态建设、资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循环经济战略构想的主要内容,并在众多领域发展开来。
2.1.2 循环经济的内涵与主要特征
我国人口密集、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这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约因素。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进步的根本举措。循环经济是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在环境的承载能力之下,合理利用资源,倡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朝着生态、绿色、健康的方向转型,是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载体。不过,关于循环经济的概念,在国内尚没有统一的学术表述。笔者综合各界学者所述,认为循环经济就是以物质、能源低排放、低消耗、高效能的闭合循环使用为特征,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视为目标,在物质、能量有效循环利用的前提下,倡导人类的经济活动要尊重自然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改善经济活动 ,6组成一个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为循环链条的发展模式,使人类的经济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危害降到极小的限度,是对传统经济以“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排放”单向流动为特点的线性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研究应用高科技环保新技术,实现资源合理的回收与利用,低碳清洁,循环再生,在生态环境上追求低污染甚至零排放,实现绿色经济,科学发展。
3. 山西省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现状........... 22-30
3.1 山西省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 22-23
3.2 山西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 23-27
3.2.1 煤炭行业生产效率低.......... 24-25
3.2.2 开采技术落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25-27
3.2.3 产业结构不合理.......... 27
3.2.4 煤炭产业持续发展能力欠佳.......... 27
3.3 山西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问题的..........27-30
4. 山西省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条件.......... 30-36
4.1 山西省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条件.......... 30-33
4.2 山西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分析.......... 33-36
4.2.1 国外典型模式借鉴 ..........33
4.2.2 山西煤炭产业循环经济.......... 33-36
5. 山西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36-43
5.1 强化循环经济的理念宣传..........36
5.2 优化社会政策环境.......... 36-39
5.3 提高煤炭企业管理与技术水平..........39-43
结论
山西煤炭产业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开创行业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局面,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已是十分迫切的实际问题。本文的研究只是涉及到该问题的一些方面,依然有许多相关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这也是笔者日后努力的方向。目前,通过本文的研究内容,仍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山西煤炭产业在全国工业经济发展中地位重要,在以后较长的时间里,煤炭资源扮演的最重要能源的角色不容易改变。煤炭资源的大量消耗以及污染物的排放问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但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煤炭工业企业和其他很多工业企业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山西煤炭产业必然是社会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煤炭产业面临着来自企业生存、资源有效利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要实现跨越转型大发展,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必然选择。
其次,山西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内涵是在煤炭企业内部高效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在生产、加工、废弃物排放等环节实现清洁、无害、循环利用;在企业外部与其他行业企业建立互动的生态产业链,通过合作,延伸上下游产业,互为资源,形成协调发展的生态工业园区,真正完成传统的企业集聚向现代的产业集聚的转型发展。
再次,山西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中存在生产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开采技术落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煤炭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关联性不强,煤炭产业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由煤炭资源管理体制不合理,政府过度重视经济效益,企业技术落后,管理机制不完善,行业整体素质不高,人才专业性不强,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不足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山西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须从强化循环经济的理念宣传、优化社会政策环境、提高煤炭企业管理与技术水平三个方面寻找解决的对策和措施。
参考文献
【1】毛如柏,冯之浚. 论循环经济[C]. 上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P96-107.
【2】冯之浚. 循环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深刻革命[J]. 环境经济. 2005,Z1
【3】刘华. 论经济与可持续发展[J]. 南方论刊. 2004,1
【4】吴光玲.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生态城市建设[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0,10
【5】赵国忱,任风玉. 基于循环经济的煤炭企业发展模式研究[J]. 中国矿业,2005,01.
【6】刘梅月,张月玲. 循环经济在煤炭企业中的应用研究[J]. 能源技术与管理. 2008,02
【7】王颖,郭惟嘉等. 对煤矿发展循环经济的研究[J]. 商场现代化. 2006,29
【8】田建春. 阳泉经济转型研究[J]. 晋阳学刊. 2003,S
【9】毛学农. 区域经济报道的前瞻性[J]. 新闻世界. 2010. 08
【10】向君. 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立法实践[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05
精选经济硕士论文篇十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的意义
现代经济可分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大体系,伴随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程度的加剧,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整体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更甚从前,开始在金融创新的支持下逐渐偏离实体经济而迅速扩张和膨胀,其规模更是远超过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的时代业已到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着“双刃剑”的作用。虚拟经济如果能适应实体经济的需要必将能够对实体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也存在演变成泡沫经济的隐患,假如泡沫破灭引发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和蔓延最终影响了美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在思虑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负面效应的同时,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的研究有了更多的现实需求。美国次贷危机(资产证券化过度→金融资产过度扩张→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金融危机)强烈冲击着各国乃至全球的金融稳定和世界经济安全,房地产市场的过度虚拟化经济在此次危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美国房地产市场虚拟经济的发展研究,不仅将有利于更好的解释此次金融危机,而且更重要的是树立房地产市场虚拟经济的合理发展的理念,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在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上,温总理曾经强调要吸取次贷危机的教训,在稳步推进金融创新和加强金融监管的同时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应该始终不渝地重视发展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虚拟经济的发展应该与实体经济相协调,以求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因此,探究虚拟经济的发展规律及其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机制,努力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才能规避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风险和负面效应,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增长。当前,身处后金融危机时期的中国,在谨防经济二次探底风险的同时,要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就应该正确认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作用,加强监管及时防范虚拟经济过度发展能蕴含的风险。当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中国也正在效仿外国在进行金融创新增强房地产市场杠杆化。我国应该以美国为鉴,既要促进房地产市场虚拟经济的发展,又要谨慎小心,防范房地产市场虚拟经济的过度和不合理发展给实体经济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本文的研究结论也具有较强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视角的确立
实体经济指的是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其主要构成部分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商业等产业部门。①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其概念将在第二章文献综述中详细阐述。在现代经济体系中,虚拟经济和金融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金融工具渐趋多元化和衍生化的金融市场以及将房地产用于投资的那部分房地产市场成为了虚拟经济的主体部分。在 1995 年乔纳森 特南鲍姆(德国)为了描述和展现现代经济体系中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各自的领域,构建了一个“倒金字塔”型经济模型(如图 1),在这个模型里面,整个经济体系被划为了物质生产、商品及服务贸易、股票等资本交易和金融衍生品四个层次:位置处于金字塔结构最底层的是最具实体经济特征的物质生产,第二层是在物质生产基础上产生的商品交易及服务贸易,第一层和第二次属于实体经济的范畴;第三层是趋于虚拟化的股票和债券以及期货商品交易,到了第四层则是虚拟性比较明显的金融衍生品、纯空头资本交易了,在杠杆的作用下,这些金融工具的过度使用可能使虚拟经济的规模被无限放大。这个“倒金字塔”不仅让我们对现代经济结构中的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各自的范畴划分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还生动展现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虚拟经济在现代经济体系所占的比重远远超过了实体经济,因为倒三角顶部两层表示虚拟经济的面积之和要远远大于底部两层表示实体经济的面积之和。
第二章虚拟经济的内涵和演进形态
2.1 文献综述: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
虚拟资本是马克思在其代表著作《资本论》中最早提到的。我们研究虚拟经济,必须从马克思有关虚拟资本的论述入手。马克思沿着商品——货币——资本——生息资本——虚拟资本的发展轨迹,抽丝剥茧深入分析了货币逐渐虚拟化发展到虚拟资本的演化过程。他认为,虚拟资本的产生以信用制度的建立为基础,并随着生息资本的产生而逐渐发展,“生息资本的形式造成这样的结果:每一个确定的和有规则的货币收入都表现为资本的利息,而不论这种收入是不是由资本生出,货币收入首先转化为利息,有了利息,然后得出产生这个货币收入的资本。同样,有了生息资本,每个价值额只要不作为收入花掉,都会表现为资本,也就是都会表现为本金,而和它能够生出的可能的或现实的利息相对立”①。因此,“人们把虚拟资本的形成叫作资本化”。②由于虚拟资本的运行过程的仿佛只是货币的投入与产出,只是纯粹的货币的增值过程的“假象”,因其相对于实体资本的增殖过程必须以实际的生产活动为基础而言是虚拟的,故而叫做虚拟资本。马克思着重从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两者的相互关系方面对虚拟资本做出进一步分析。实体资本是真实参与了社会再生产的过程并创造出了新的商品价值的那部分资本,而虚拟资本就是实体资本存在的所有权证书,这种所有权证书“成为现实资本的纸制复本”,“这些所有权证书不仅是国家证券,而且是股票的价值的独立运动,加深了这种假象,好象除了它们可能有权索取的资本或权益之外,它们还构成现实资本。这就是说,它们已经成为商品,而这些商品的价格有独特的运动和决定方法。它们的市场价值,在现实资本的价值不发生变化(即使它的价值已增殖)时,会和它们的名义价值具有不同的决定方法。”③由生息资本转化来的虚拟资本,已经脱离了社会再生产的运动,成为了一种单纯的价值运动,虚拟资本被商品化了,但是这种特殊商品的价格决定却又和通常的资本不同。
综上所述,马克思所论的虚拟资本,其共性是可以流通买卖的货币资本。虚拟资本本身而言是不存在价值的,但它通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分享了生产过程中的部分利润,其价格主要由初始投资和预期未来收益的贴现值决定。虚拟资本是特殊的货币资本,它的产生和运行必须以实体资本的存在作为基础,不然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它又有别于实体资本,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独特殊运行规律。虽然纷繁复杂的新事物(如期货、期权及各种金融衍生品等)和新情况(如货币脱离金本位制、经济全球化等)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不断涌现,但是直至今日,马克思对虚拟资本的分析仍然为虚拟经济的研究奠定了最深刻的基础。
第三章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机理.............. 17-24
3.1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机制.............17-19
3.1.1 虚拟经济发展对消费的作用机制............. 17-18
3.1.2 虚拟经济发展对投资的作用机制 .............18-19
3.2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双重影响............. 19-24
第四章 房地产市场的虚拟特性和资产证券化............. 24-29
4.1 房地产经济的虚拟性............. 24-25
4.2 房地产市场虚拟化的典型产物............. 25-29
4.2.1 参与的市场主体 .............25-26
4.2.2 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流程............. 26-29
第五章 次贷危机——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 29-37
5.1 次贷危机的根源是房地产市场虚拟化............. 29-31
5.2 次贷危机的传导路径 .............31-35
5.2.1 从房地产市场爆发.............32-33
5.2.2 在金融领域的传导.............33-34
5.2.3 从金融市场波及到实体经............. 34-35
5.3 次贷危机的启示............. 35-37
结论
次贷危机在给美国经济造成巨大伤害的同时也冲击着世界经济,中国也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金融创新工具使用过度和金融监管的缺失是次贷爆发最主要的两个原因,加强对有“经济危机之母”的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尤为关键,在各国都在总结次贷危机的经验和教训,在反思该如何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关系之余,中国在刚结束不久的两会工作报告上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也为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第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式上,温总理在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夯实实体经济基础,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当前工作的主要任务。并进一步指出 2011 年我们坚定不移地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确保调控政策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一方面坚持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不变,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继续控制通货膨胀;一方面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重点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发展。2012 年房地产市场调控仍处于关键阶段,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需求的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坚持实体经济为基础不动摇并不断夯实实体经济,必能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同时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完善监管体系,防范金融风险,必能保持虚拟经济的正确适度发展,并进一步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促进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推动我国整体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Goldsmith, R.W.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M].New Haven,CT: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89-91
[2]McKinnon,R.I.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M].Washington,DC:BrookingsInstitution,1973:76-79
[3]V. Spike peterson,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as Reproductive,Productive,and Virtual (Foucauldian) Economies. University of Arizona, USA,2009
[4]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rtual Economy and Real Economy UnderCurrency Flow,[J] Reformation & Strategy ,2008-04
[5]Demetriades , P.K.Hussein.Does Financial Development Cause VirtualEeonomic Growth?Time Series Evidence from 16 Countries[J].Journal ofDevelopment Eeonomics,1996(15)
[6]Levine,Ross,Loayza,Norman,and Beck Thorsten.Financial Intermediationand Growth:Causality and Cause[J].Joum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0(46):31-77
[7] Modigliani, Merton H. Miller. The Cost of Capital,Corporate Finance andTheory of Invest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8,(48)
[8]Myers, Stewart C. The Capital Structure Puzzle. Journal of Finance. 1984,(39)
[9]Mekinnon,R.I.,1973,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Thebookings Institution.
[10]Chick and Vietoria, 1993,Monetary Theory and Monetary Policy,St.martin’s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