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专业论文范文十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9456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经济论文,经济新常态就是在找准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结构对称态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高速可持续发展,其中包括高质量无水分的GDP高速可持续增长,即我们讲的“调结构稳增长”。为了实现调结构稳增长的目标,政府实行常态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必要的,不能把我国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混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周期性的“刺激经济”。(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经济论文,供大家参考。

经济专业论文范文篇一

第一章导论

1.1研究背景

1.1.1金融危机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全球经济受到波及,由此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致使很多国家的经济发展严重衰退,居民的生活水平下降。危机过后,人们总结了这次金融危机的经验和教训,金融监管的缺失是造成这次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为了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联络全球金融监管机构,出台了一系列的金融监管措施。2010年,巴塞尔协议III正式出台,这标志着新一代银行监管框架正式形成。巴塞尔协议是“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一系列关于银行资本监管的规定,其中包括巴塞尔协议I、巴塞尔协议II、巴塞尔协议III。从巴塞尔协议I到巴塞尔协议III,巴塞尔协议的金融监管力度逐渐加强,也越来越符合时代的要求。1988年,巴塞尔协议I正式出台。巴塞尔协议I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资本的分类。根据协议要求,银行资本共分为两大类,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核心资本主要有实收资本、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附属资本主要包括次级债等;二是明确了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计算标准。根据资产的风险权重不同将资产划分为不同的风险权重等级,每个不同的等级对应着不同的百分比;三是明确了最低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为8%,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该协议还规定了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为资本总额除以加权风险资产总额。

………

1.2本文的研究意义

金融危机过后,巴塞尔协议III出台。巴塞尔协议III提出了资本监管的新要求,这将有助于银行防范风险,抵御金融危机的发生。但巴塞尔协议III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令很多银行有融资压力,为了达到最低资本充足要求,许多银行都不得不釆取紧缩信贷的措施,而银行信贷的紧缩直接关系到社会投资,社会投资的减少会对宏观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从历史来看,很多国家和地区实施了资本充足率监管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信贷紧缩,从而影响到经济增长。当前,中国也参照巴塞尔协议III,出台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全面构建资本充足率监管框架。我国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是银行贷款,当银行为了满足最低资本充足率监管的要求而提高自身资本充足率时,银行信贷的紧缩将会直接影响社会投资,从而影响经济。因此,研究资本充足率监管对信贷和经济的影响十分重要。本文的理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资本充足率监管引发的信贷紧缩效应、货币政策效应和顺周期效应对信贷和经济的影响,然后根据我国2008年到2012年的银行季度数据做了实证研究,最后提出了在加强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同时,消除信贷紧缩和经济不利影响的措施。本文研究的问题属于当前宏观经济的热点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

第二章相关文献综述

2. 1国外文献综述

2.1.1资本充足率监管的信贷紧縮效应

当资本充足率监管加强时,由于资本短时间内很难补充,而银行为了满足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只能降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而这时,缩减信贷规模将成为银行应对资本充足率监管吋所采取的主要措施,而信贷紧缩将会影响投资,从而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针对资本充足率监管的信贷紧缩效应,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Koehn和Santomero (1980)认为银行风险偏好程度决定资本管制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偏好高风险的银行在资本监管压力下会有比较大的破产风险。Kim和Santomero (1988)认为选择正确的风险组合对银行应对资本管制有很大的作用,他们研究了在资本充足率管制的情况下,银行为了获得最大利润所要釆取的风险组合。Furlong和Keeley (1989)不认为资本监管会增加银行破产风险的结论,他们运用股权价值最大化模型,证明了资本监管不仅不会增加银行破产风险,反而能有效防止银行破产。Gennotte和Pyle (1991)也认为资本监管会有效防止银行破产,他们证明了资本充足率高的银行是风险厌恶的,风险偏好较小。当发生金融危机时,资本充足率较高的银行由于信贷质量较高,能有效的遏制破产的发生。

……………

2.2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朱建武(2006)通过实证研究证明,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压力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提升没有正面帮助,反而存在着负面效应。李连发(2007)引入了 Bemanke-Blinder模型,提出货币政策应当考虑银行资本充足状况,以抵消资本充足率监管带来的顺周期效应。刘澜飚等(2007)通过对亚洲等国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加强资本管制,提高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和研究发现:在经济低迷时,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会对各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不但不会提高国内经济,还会恶化宏观经济状况。王胜邦(2007)本充足率监管对信贷扩张和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 “软约束”命题。他说明了资本充足率监管的产生和发展的进程,在理论上全面分析了资本充足率监管对信贷规模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并证明了商业银行的最优资本结构。戴金平等(2008)通过在商业银行利润函数中植入监管当局惩罚函数来构建模型来分析得出,当监管当局要求商业银行提高自身的资本充足率时,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和信贷行为。同时,资本充足率监管也会使得货币政策产生非对称效应。

………

第三章资本充足率对信贷和经济影响的理论分析............ 13

3. 1资本充足率监管的信贷紧缩效应......... 13

3. 2资本充足率监管的货币政策效应......... 13

3.2.1货币政策效应的三个渠道......... 14

3. 2.2数理模型导......... 16

3.3资本充足率监管的顺周期效应......... 19

第四章实证分析 .........21

4. 1变量选择......... 21

4.2数据来源......... 21

4.3数据处理......... 21

4. 4格兰杰因果检验......... 21

4.5 平稳性检验 .........23

4. 6 VAR 模型 .........24

4. 7 SVAR 模型.........24

4.8结论.........25

第5章结论及对策.........26

5. 1主要结论.........27

5.2政策建议.........27

5.2.1商业银行的对策.........28

5. 2.2监管机构的对策.........30

第四章实证分析

4. 1变量选择

为了研究资本充足率监管对信贷规模和国内生产总但的影响,我们选取了2008年到2012年的季度数据,来进行实证研究。从这几年的季度数据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逐步提高,而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将会对贷款额和经济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将通过下面的实证检验来进行识别。本文是研究资本充足率对银行贷款额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因此因变量选择为中国商业银行贷款总额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本文分别用loan和gdp来代替,贷款总额选取的是银监会网站上公布的中国商业银行发放的总贷款量,可以用来衡量中国银行业信贷规模的大小。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中国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商品和劳务的价值,可以用来反映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自变量为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本文用cap表示。资本充足率是银行资本总额和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率,本文选择的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季度数据。

………………

结论

在资本监管日益重要的今天,本文探讨了资本充足率监管对我国信贷和经济的影响。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导论,本文提出了资本充足率监管的重要性,介绍了中国资本监管的历程;第二章为文献综述,本文回顾了中外学者对于资本充足率监管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为下而的分析奠定了基础;第三章为理论分析,本文分析了资本监管的信贷紧缩效应,货币政策效应和顺周期效应,这三种效应将对我国的信贷规模和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其中,在验证货币政策效应时通过Kopecky-Vanhoose数理模型进行了数学推导;第四章为实证检验,本文通过2008年到2012年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贷款额、国内生产总值的季度数据,建立了 VAR模型和SVAR模型,得出了资本充足率对贷款额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结果表明,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对贷款额和国内生产总值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根据本文前面所述,

……………

参考文献(略)

经济专业论文范文篇二

1绪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选题背景

早在20世纪20年代,产业集群理论就已经出现。到了 20世纪90年代产业集群理论由美国商学院的经侦战略和国际竞争领域研究权威学者迈克尔.波特正式创立,其具体含义是: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是指在竞争与合作并存的领域内,具有关联性的公司、具有专业品质的供货商、提供服务的供应商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政府和其它相关机构(如学校、行业标准制定机构、智库、职业类培训以及行业自律组织等)的地理集聚体⑴。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甚至在早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波特对“产业集群”进行界定之前,“经济马赛克”现象在美国就已经出现,并且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闪光点。美国的桂谷、繁荣于意大利北部的皮革和服装产业集群以及出现在中国台湾的计算机产业集群等,均是当地相当著名的产业集群发展形式并为当地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我国,产业集群主要是在东南沿海的浙江、江苏、广州、福建以及北京等地区较快的发展并展现出勃勃生机。今年在经济全球化及中国市场经济发展逐步规范化的背景下,产业集群的现象开始向我国北方福射,并以其对当地经济不可小视的拉动作用,受到了各地政府越来越多的重视。由此,产业集群的政策也越来越多地被各地方政府考虑到发展本地经济政策体系中来。

………………

1.2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是伴随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出现产业集群现象而产生的,魏守华依据集群竞争优势的发展将集群演化分为萌芽、成长和成型三个阶段他认为,在集群萌芽阶段,其动力主要是基于地域划分的分工和外部经济的共同作用,此时集群的突出表现形式是专业化的生产;在集群成长阶段,促进集群快速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社会资本优势以及竞争合作效率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集群成型阶段,集群发展主要取决于集群内部的知识与技术创新,以及在动态情况下高等级生产要素的合作效率。从总体来看,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国家首先要制定宏观层面上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重点调动龙头企业,积极带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同时要充分发挥高校的知识创新作用,以创新成果提升企业发展空间。建立和完善高校从研发创新到成果孵化的产学研体系,在转化生产力的过程中使技术与生产达到高度融合。要建立健全公共服务平台和中介服务体系,保障产业集群健康有序发展,也要适时地规范市场及竞争中的不正当行为,提高服务人员基本素质,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透明竞争服务体系。要推进经营的全球化,还要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为产业集群提供各种所需的服务。

…………

2金州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政策现状分析

2. 1金州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政策制定的背景

2.1.1金州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金州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雄跟省、市之首。在辽宁省和大连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中,新区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占大连市同业的2/3,占全省同业的1/3强。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108家,资产合计449亿元,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全年累计达到500亿元。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已形成自己的重点企业和优势产品,其中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企业和产品有:英特尔的65纳米制程技术300毫米娃晶圆芯片组、罗姆电子的混合集成电路和室内高亮度LED照明灯、TDK的0LE:D显示屏和蓝光DVD光盘、东芝电视的数字视听产品、日本电产的笔记本电脑光驱马达、佳能的彩色打印机和墨盒、欧姆龙的高端电子医疗设备、阿尔派的汽车音响产品等。代表国内先进水平的民营企业和产品有:路美芯片和美明外延片的LED外延片和芯片、环宇阳光集团的数字通讯设备和嵌入式系统产品、光洋科技工程的数控产品、路阳科技的半导体制造业用高分子改性材料、齐化化工的电子封装材料、东方科脉的OLm)显示产品和电子纸、拉特激光的线性激光测量仪、通发新材料的双金属复合微细线材等。合区前大连开发区在产业基地建设方面就为新区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4年,国家科技部、原国家信息产业部授予大连开发区为“大连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示范基地”核心区称号;2006年,原国家信息产业部授予大连幵发区为“国家大连电子元件产业园”称号;2008年,国家发改委授予大连幵发区为“国家信息产业高技术产业示范基地”核心区称号;2010年,国家工信部授予大连幵发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电子信息产业”称号。

……………

2.2金州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政策的具体内容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范围涵盖广泛,涉及到的领域众多,金州新区自2010年合并成立以来,政府各相关部门根据新区产业集群发展实际以及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自身的发展特点制定了一系列扶持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政策。其中综合性扶持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鼓励新兴产业企业落户新区。对于取得土地使用权自建生产经营用房的企业,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以上或投资密度在10000元/m2以上的服务企业、以及注册资本在2亿元以上或投资密度在8000元/m2以上的制造企业,给予全额土地出让金资金补贴;注册资本在3000万元以上或投资密度在6000元/m2以上的服务企业、以及注册资本在1亿元以上或投资密度在4000元/W以上的制造企业,给予70%土地出让金资金补贴;对新区关注和培育产业领域中、并取得土地使用权的企业,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或投资密度在5000元/m2以上的服务企业、以及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以上或投资密度在4000元以上的制造企业,给予70%土地出让金资金补贴。对入驻指定经营用房的企业,根据不同产业性质和经营内容,给予3年相应面积的租金补贴。鼓励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承担新兴产业方向的各类国家计划及项目,对于新区重点发展与壮大的产业方向,政府给予1: 2资金配套扶持;对于新区关注与培育的产业方向,政府给予1:1资金配套扶持。

……………

3金州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政策评估........... 15

3.1成立前后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对比......... 15

3.1.1成立前电了信息产业集群发展情况......... 15

3.1.2成立后电了信息产业集群发展情况......... 18

3.2金州新区与苏州产业集群政策比较......... 22

3.2.1 苏州产业集群政策 .........23

3.2.2金州新区与苏州产业集群政策比较......... 24

3.3国外产业集群政策与金州新区......... 25

3.3.1欧洲产业集群政策发展情况......... 26

3.3.2美国产业集群政策发展情况.................. 26

3.3.3日本产业集群政策发展情况......... 27

.3.4国外产业集群政策与金州新区产......... 27

4金州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政策......... 29

4.1加强规划引导并强化组织实施......... 29

4.2紧抓龙头企业的同时兼顾中小企业发展......... 29

4.3扩大招商引资确保发展后劲......... 31

4.4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对企服务......... 31

4.5加快园区建设构筑集群发展载体......... 32

4.6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34

4.7改善产业发展环境提升服务水平......... 35

4.8调整优化结构确保产业持续发展 .........36

4金州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政策的完善建议

4. 1加强规划引导并强化组织实施

根据“增长极”理论,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借鉴各地成功经验,成立“大连金州新区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及“大连市电子信息产业促进中心”。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为成员,配备专门人员,全面幵展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规划、组织、协调和落实工作。全面细致的做好促进金州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及相关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协调工作,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使真正有潜力的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使电子信息产业真正成为拉动金州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动力。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结合金州新区发展实际,在“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做好以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重点目标的园区与金州新区产业及总体发展相匹配的产业发展规划。把握机遇,有效吸引国内外相关产业向我区转移集聚,推进产业向高端发展,实现纵深推进,不断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综合竞争力。金州新区政府要认真组织规划实施工作,制定与产业集群政策发展相关的工作任务和配套政策,及时解决产业集群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组织制定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重点领域评价考核体系,做好指标分解和考核工作,加强对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重点领域发展动态的监测分析,建立和加强街道、园区、企业以及相关部门协调联动机制。通过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有效促进电子信息企业和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节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推动区域新型工业化步伐。

……………

结 论

本文利用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法、社会调查法、对比分析法,对大连金州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政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目前国内外的文献研究并没有将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政策的制定实施切实地与当地区域发展的实际相结合,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我国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其集群化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通过对金州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本文认为金州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威胁在于产业发展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产业新经济增长点缺乏,国际市场特别是欧美市场的季节性疲软带来了一定的冲击等等。基于对金州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未来发展走势的认真考虑,本文从组织实施、构建平台、贯彻落实、优化结构等方面提出了金州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政策的完善建议。希望可以为繁荣区域经济,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起到帮助和借鉴作用。电子信息产业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战略新兴产业,全国各地各级政府都在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特点及自身产业发展的优势,找寻适合自己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集群振兴之路。如何结合金州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金州新区自己的产业集群发展政策,使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成为新区经济增长中一股强劲的力量,是金州新区政府相关部门一直思考的问题。

本文对产业集群政策进行了拓展性研究,在区域产业集群的总体发展框架中来思考新区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政策的制定和保障实施问题,为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及其他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都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此外,本文还详细分析了金州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以及产业集群相关政策的实施过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对金州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综合效果的有效检验。本文希望可以通过对金州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全面分析评估,找出问题,想出对策,希望可以为金州新区电子信息产业政策的不断发展完善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为金州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

参考文献(略)

经济专业论文范文篇三

第一章导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现阶段,我国税收体制走到了不得不进行改革的十字路口,税收问题总是能被各种媒体和大众舆论推到风口浪尖,营业税改增值税,房产税的试点,资源税的改革以及遗产税的争论等等,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话题。在“十二五”规划中,对于营业税改增值税已经做出了明确的部署,这使得增值税的征收范围扩大,其影响力必将更加广泛。数据显示,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增值税在我国税收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连续十余年超过50%,之后增值税收入的增长逐渐放缓,但增值税的比重仍然居于首位,不可撼动。“十一五”期间,增值税收入一直稳定在总税收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国内增值税年均增长率为14.3%。基于增值税在我国国计民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本文主要围绕这一税种展幵。从1954年真正意义上的增值税在法国出炉到如今,除了美国,世界上的主要发达国家都开征了增值税,很多发展中国家也发现增值税是稳定财源且征收简便,进而加以利用。增值税的征收实践是本文关注的重点,因为增值税的原理十分简单,但各国在实际征收中基于本国国情采取了很多特殊的处理办法和创新点。我国在接近30年的增值税税收实践中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1984年建立了仅限生产环节征税的增值税制度。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之后,我国确立了以增值税为主体税种的税收制度,1993年12月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2008年国务院进一步修订了增值税法规,公布《增值税暂行条例》并沿用至今。

我国的增值税税收实践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立足实践,选择了增值税起征点这样一个论题,理由如下:一是在2008年后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也受到一定冲击,其中较为明显的部分在于民营经济层面,在危机下抗压能力较弱的民营经济呈现了萎缩的局面,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活力,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增值税方面,除了各种税收优惠政策,与民营经济联系最紧密的就是起征点这一政策工具,因为增值税起征点实际制约个体经济,即个体工商业户是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起征点对个体税收征收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销售额在起征点以下的个体业户可以不用缴纳增值税,其行业地方差异核定业户的销售额。'个体征收一般釆用后者。1993年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首次规定了增值税起征点,具体为销售货物的起征点为月销售额600-2000元;销售应税劳务的起征点为月销售额200-800元;按次纳税的起征点为每次(円)销售额50-80元。规定起征点的背景在于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照顾个体经营者,发展个体经济,从而刺激我国经济的发展繁荣。由于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差,个体经济的规模较小,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也很低,社会工资和物价水平都处于相对比较低的水平,所以起征点的数额也定在一个比较低的位置。

2002年我国给予下岗再就业者优惠提高其增值税的起征点:将销售货物的起征点幅度由现行月销售额600-2000元提高到2000-5000元;将销售应税劳务的起征点幅度由现行月销售额200-800元提高到1500-3000元;将按次纳税的起征点幅度由现行每次(日)销售额50-80元提高到每次(円)150-200元。此规定于2003年1月1日开始执行。②1993年后,出于保证税收收入的需要,起征点一直未随经济发展变动。虽然2003年给予下岗再就业者利好政策时,提高了其起征点,但未惠及所有个体经营者。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并席卷全球,我国经济受到了一定冲击,尤其是中小企业和个体经济受到的不利影响较大,在这种形势下,本着为中小经营者减负的思想,增值税起征点首次提高。③2011年10月28日,我国又将增值税起征点分别调整为5000-20000元,5000-20000元和300-500元。在条例规定范围内由各省决定其起征点的具体数额,山东省均采用范围上限,即最高数额为本省起征点数额。2011年规定对从事蔬菜批发、零售的纳税人销售的蔬菜免征增值税。④虽然这一文件不是针对起征点的,但其却是自2008年调整农产品起征点以来的又一惠农措施,对平抑物价颇有裨益,并且使得蔬菜流通环节的由过去的起征点到集体免税,这或许是未来税收优惠政策的长期发展方向。

第二章相关文献综述

2.1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1.1增值税税负

在增值税税负层面,马栓友(2001)经过对全社会1979年-1999年固定资产投资率与宏观税负的实证分析,认为我国宏观税负应控制在GDP的20%左右。安体富、林鲁宁(2002)通过对我国宏观税负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认为我国当时宏观实际税负已经达到26.06%,实际处于增税阶段,企业税负过重,应当予以减税。2D夏杰长、王新丽(2003)通过对我国税收收入结构的分析,指出以增值税为主的流转税所占比重过大是造成我国企业税负偏高的主要原因,应当优化税制结构。@平新乔、张海洋等(201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增值税对中小企业有歧视,即中小企业税负高于大企业。④所以从税负层面,我国税负较高,原因在于税制结构不合理,流转税所占比重较大,而主要的流转税增值税又使得中小企业税负偏高,因此与中小企业类似,同属于经济结构底层的个体工商户面临的税负可能偏高,遗憾的是没有直接研究个体工商户税负的文献.

第三章影响增值税起征点上调的经济因素.......... 13

3.1影响2011年增值税起征点上调决策.......... 13

3.1.1经济发展水平与起征点调整.......... 13

3.1.2个体工商户的税收负担与起征点调整.......... 15

3.1.3税收成本与起征点调整.......... 18

3.1.4财政收支状况与起征点调整 ..........19

3.1.5居民消费与起征点调整.......... 21

第四章增值税起征点上调的经济效应分析.......... 23

4.1增值税起征点上调的经济效应.......... 23

4.2个体税收效应的总体评价.......... 33

第五章国外增值税起征点调整的经验分析.......... 34

5.1增值税起征点使用的普遍性.......... 34

5.2增值税起征点调整方法介绍.......... 36

5.3增值税起征点应用的国际经验 ..........37

结论

由于个体经营者和小微企业的税源质量参差不齐,我们有必要先对其进行分类,建议将起征点之下的税源简单分为增长型和稳定型两种,其分类依据可以是业户各年经营情况的历史数据。对于增长型业户,要严密监控其纳税行为,并且大力宣传国家税收政策,防止其采用化整为零或者自由流动的方式避税。应当对起征点下税源的数据进行更新,建立两种税源的联动机制,当稳定型税源有了新的发展机遇,将其转为增长型税源,而将已发展到一定程度但还未达起征点的税源转为稳定型税源。长期内只要建立一个税源管理的长效机制,规范管理,就会大大提高征管效率,减少工作总量。

参考文献

[1].贾康、刘克崮,《中国财税改革二十年:亲历与回顾》,经济科学出版社

[2],千:乔、席卫群《比较税制复曰.人学出版社,2009

[3],朱肮宁,对我国现行增值税优惠政策的思考(J)。财税金融,2011(8):69.

[4],张奍宙、滕小芳,怎样理解起征点与免征额。金融天地,2011(5):203.

[5],马栓友,宏观税负、投资与经济增长:中国最优税率的估计。世界经济,2001(9):41-46.

[6],安体富、林鲁宁,宏观税负实证分析与税收政策取向。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5):26-31.

[7],夏杰长、王新丽,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宏观税负与税制结构探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3):112-118.

[8],平新乔、张海洋等,增值税与营业税的税负。财政与金融,2010(3):6-12.

[9].刘怡、聂海峰,间接税负担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分析。经济研究,2004(5):22-30.

[10]王志刚,中国税制的累进性分析。税务研究,2008(9):16-19.

经济专业论文范文篇四

前 言

(一) 选题背景

达茂旗作为一个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当地政府已经意识到,以发展促稳定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发展需要支撑,如何选择科学的支撑,如何发挥政府职能加快经济发展,对于当地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文结合当地资源实际,以分析研究达茂旗工业经济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为着眼点,以达茂旗工业经济发展和政府在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落脚点,以工业化理论、县域经济发展理论、公共管理理论为支撑,研究县域经济主导产业发展模式和工业化过程中政府行为,总结分析达茂旗当前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自身优势、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等因素,进而提出达茂旗工业经济发展战略,并对政府在工业经济发展中应如何发挥作用提出了政策建议,对当地工业经济乃至于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很好地指导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工业化理论研究概述

(1)世界工业化理论研究概述

世界工业化理论始于十八世纪古典经济学。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指出资本积累和劳动分工是国民财富增长的两大主要因素,任何劳动部门的劳动都是财富的源泉。工业化思想在二十世纪 50 年代后得到广泛发展。钱纳里在《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中提出“从历史上看,工业化一直是发展的中心问题”,由此可见,钱纳里已将工业化看作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3]。马克思的著作中虽然没有出现“工业化”这一术语,但是,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仍然从大工业的产生及其性质上进行了分析和论述。马克思指出:“在工场手工业中,单个的成组的工人,必须用自己的手工工具来完成每一个特殊的局部过程”,而“在机器生产中,这个主观的分工原则消失了。在这里,整个过程是客观地按其本身性质分解为各个组成阶段,每个局部过程如何完成和各个局部过程如何结合的问题,由力学、化学等技术上的应用来解决。”[4]世界经济发展史证明,自工业化思想产生以来,虽然几经波折,但最终还是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发达国家通过工业化实现了现代化,成为政治经济强国,发展中国家也陆续将工业化提上了重要日程。

(2)我国工业化理论研究概述

我国工业化思想的萌芽产生于十九世纪中期。十九世纪 40 年代,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始研究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改变中国落后状况的新的出路,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5]中国工业化思想的萌芽开始出现。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提出,中国要建立冶金和机器制造等重工业,发展轻工业,以及建立农机工业,发展农业和机械化,其实质就是中国要实现工业化[6]。20 世纪 40 年代末,张培刚在《农业与工业化》中对工业化的概念作了比较完整的阐述:“工业化可以被定义为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可能最先发生于某一生产单位的函数,然后再以一种支配的形式形成一种社会的生产函数而遍及整个社会。”[7]根据张培刚的解释,这一工业化概念可以将工业发展和农业改革(农业现代化)都包括在内。1963 年,中共中央《关于工业发展问题(初稿)》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发展方针,开始从国民经济发展整体考虑如何工业化。“从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二十世纪 90 年代,中国工业化思想在诸如工业化发展道路、工业化发展战略、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现代化战略、工业化地区发展战略以及工业化与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均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和理论体系。”[8]50 年代末期至 70 年代中后期,中国工业化理论研究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政府将钢铁产业放在了工业化的首要位置,形成了一个畸形的工业化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扭曲的思想逐步得到纠正,工业发展也步入了正常发展轨迹,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是从反思我国过去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造成的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教训开始。邓小平在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了分‘三步走’逐步实现包括工业化在内的全面现代化的科学构想。

一、政府管理与工业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 政府管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各国经济发展实践以及经济学者的研究成果显示,既没有单纯的计划经济,也没有单纯的市场经济,只有计划与市场结合的混合经济,即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由于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成为一种互相弥补的关系,但是,很多时候的市场失灵也是由于政府干预不当造成的。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必须重新定位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使政府调控能够更多地受到自我约束,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更多地表现在帮助市场发挥作用上。总体而言,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提供公共服务、调控宏观经济、消除外在效应、分配收入及财产、维护市场秩序五个方面。

1. 提供公共服务这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基本职能

公共物品是指能够同时为多人提供服务或满足多人使用的物品,而且公共物品的供给成本与使用效果不会随人数变化而变化。公共物品在使用和消费上具有非常明显的非排他性特征,比如,治安、教育、交通等有形的公共服务和制度、法规、政策等无形的公共产品,可以同时满足多人的使用需求,而且其效用不会因为多人同时使用而有所改变。由于公共物品非排他性的这一特点,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市场调节很难达到生产和供给的最优配置,而单纯的依靠自然人之间的直接交易去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也由于成本偏高而无法大规模推广。私营经济由于公共服务投入多、效益低而不愿意或没有能力提供,也有一部分公共服务本身具有很强的盈利性,比如铁路、电力等行业,如果完全交由民营企业经营,非常容易造成行业垄断,导致成本上升,效益低下,损害消费者利益。为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必须通过国家预算投资,承担起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职能,这也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政府不断加大对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供水、供电、环境保护、基础研究、公共教育等公共产品、公共设施等公共服务和市政设施直接投资规模和力度的原因所在。

三、达茂旗工业经济发展战略与政府管理..........24

(一)达茂旗工业经济发展战略..........24

1.达茂旗工业经济发展模式..........24

2.达茂旗工业经济发展的定位和战略..........24

3.政府管理在达茂旗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8

(二)达茂旗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30

1.达茂旗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30

2.达茂旗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31

四、发挥政府管理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33

(一)尊重市场规律培育龙头企业..........33

(二)通过政策引导加快工业结构调整..........33

(三)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大项目承载能力..........34

(四)提高政府在加快项目建设中的推动能力..........35

(五)发挥政府在产业集群化发展中的引导功能..........36

(六)转变政府职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36

(七)强化政府在解决企业发展融资难题中的作用..........37

(八)加强政府对企业内部管理的宏观协调指导..........38

结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达茂旗发展的潜力在工业,优势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要实现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重点在工业,难点也在工业,如何破解工业经济发展中的难题,是加快发展的关键所在。达茂旗政府应该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快转变职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公共服务上来,立足旗情实际,做好工业经济发展规划和组织实施,把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尽快转变为经济优势,才能实现“民富旗强”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桂琴、刘秉龙.《民族地区工业化进程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2]廖乐换.《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3]伍启元.《公共政策》[M].商务印书馆,1989.

[4]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M].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

[5]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陈振明.《公共管理学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郭小聪.《公共经济职能与宏观经济管理》[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

[8]沈立人.《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和经济行为》[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9]樊纲.《市场机制与经济效率》[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0]世界银行.《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

经济专业论文范文篇五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的时代背景与主题选定

1.1.1研究的时代背景

自20世纪至今,资源枯竭、生态恶化、能源短缺等仍为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树立和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业己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追求。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应运而生,并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和潮流。目前,发达国家已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并制定和实施集生态设计、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绿色消费等为一体的循环经济策略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而我国总体上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持续追求和人均自然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基于此国情,国家确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国家经济由粗放型增长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转变。进入21世纪,国家相关部委正式启动和开展循环经济建设工作,以重点行业、产业、领域、园区、企业和省市县区等为建设范围,探索不同空间尺度和规模下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和模式,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发展循环经济己成为我国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1.2研究的主题选定

园区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实践载体,是实现区域人口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经济集聚区,是地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依托和突破口。现阶段,我国工业园区在实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矛盾,如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行业特质与资源能源紧缺、产业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等[3]。从成果上看,无论官方还是学术界,其对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和模式的研究仍均处于探索期。从产业链的视角看,园区是围绕某个或某些产业类,以园区企业为节点的若干产业链运行的集合,是通过纵向延伸、横向稱合和侧向补充等途径,形成主导产业、配套产业和支持产业混合的经济集聚区。当今,企业与企业间、区域与区域间的竞争已逐步升级为产业链间的竞争;产业链式发展己成为提升区域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产业链视角下研究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是一种新探索。甘肃高台工业园区,地处河西走廊中部、黑河干流中游下段、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其所处区域为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1)规定的限制开发区内,故其经济发展尤需谨慎。基于此虑,结合园区发展实际,剖析其发展特征和潜力,探索产业链视角下促使该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建设路径和推进机制,具有重要代表性,同时可向其它相似园区提供可借鉴的发展思路。

1.2研究的国外现状与国内现状

1.2.1研究的国外现状

从循环经济理念首次提出至今,西方发达国家开展了丰富的循环经济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在园区层面,研究或实践的形态多为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等;其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和具体实践经验均走在世界前列,其中以丹麦、德国、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最具代表性。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是国际上公认的最早、最著名的生态工业园区之一,其成功昭示了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及建设思路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德国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如完善的法规和政策、DSD运作模式、以消费促生产理念、市场机制运用、动员公众参与模式等),其循环经济发展历程可划分为4个阶段:“废物末端治理”、“以循环为目的的废物减量化”、“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废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其境内发展循环经济较具有代表性的园区有:Emscher、Winddsbleiche、Hamm、Suhl、Schkopau、Dortmund 等生态工业园区,日本是世界上最早明确提出循环经济理论的国家,其在循环经济运用和推广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功,其中"循环经济法规建设”和“政府支援政策”两方面的建设成效尤为突出在产业园区建设方面,以“构建循环型社会”为核心目标,以“静脉产业”为切入点,以“零排放”为要求,形成了以地方自治组织为主体、政府机构管理、研宄机构参与的产政研一体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较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园区有川崎零排放工业园区等。美国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成果一直为众多寻求循环经济发展思路的国家和地区视为“先行者”或“参考书”,其中较为成功的发展理念或经验有:循环型生产模式、绿色消费模式、循环式能源政策、政府推进机制等其园区循环经济自1993年发展至今,境内己有20个城市建立了生态工业园区,其中最具代表性生态工业园区或示范区有:马里兰州的Fairfield、弗吉尼亚州的Cape Charles、德克萨斯州的Brownsville、田纳西州的Chattanooga、纽约的Plattsburgh、华盛顿的 Raymond Green、明尼苏达州的 Green Institute 等

第三章产业链视角下园区循环经济发展.......... 16

3.1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研究体系阐述..........16

3.1.1外部环境研究.......... 16

3.1.2本底条件解析.......... 17

3.1.3理论案例借鉴.......... 18

3.1.4发展思路拟定.......... 18

3.2园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19

3.2.1评价指标体系综述.......... 19

3.2.2评价指标体系拟定.......... 20

3.3园区产业链稳定性判定方法设计.......... 25

3.3.1影响因子分析.......... 25

3.3.2判定方法设计.......... 27

3.4园区循环经济发展实践路径选择.......... 37

3.5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推进机制探索.......... 40

第四章实证分析-以甘肃高台工业园区为例.......... 44

4.1高台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现状概况 ..........44

4.2高台园区产业链运行稳定性判定.......... 52

4.2.1指标的权重值确定.......... 52

4.2.2产业链稳定性判定.......... 52

4.3高台园区循环经济发展建设思路.......... 54

4.4高台园区循环经济发展践行路径.......... 55

4.5高台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推进机制.......... 59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61

5.1主要结论 ..........61

5.2研宄展望.......... 62

结论

本论文在综合国内外相关最新研究成果及结合实地调研心得的基础上,对相关概念与理论进行了梳理和解读,并尝试提出和阐释了产业链视角下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框架和建设思路。现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简述如下:

(1)通过对相关概念的梳理,本论文对“产业链”、“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等概念的认识更为深刻,并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阐释。通过对相关理论的解读,得出:“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园区产业链建设是贸易分工思想的重要体现”;“园区及产业链均具有生命周期特征”;“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对周边地区存在极化和扩散作用”;“园区产业发展的区位选择与产业属性有关”等。详见本论文第二章内容。

(2)本论文尝试提出的产业链视角下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框架,主要包括五大部分,即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研究体系阐述、园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园区产业链稳定性判定方法设计、园区循环经济发展实践路径选择、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推进机制探索。其中:①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研究体系阐述部分。主要内容细化为:外部环境研究(时代背景与区域背景)、本底条件解析(发展基础与发展现状)、理论案例借鉴(成熟理论与成功案例)、发展思路拟定(综合分析与系统论证)。②园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确定部分。在综合官方及学术界所建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由32项细化指标组成的园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③园区产业链稳定性判定方法设计部分。在查阅和研读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对园区产业链稳定运行产生影响的主要因子,设计了一套由涵盖经济发展、物质供给、节点企业、人才技术、政策法规、园区建设6大部分的32项细化指标组成的园区产业链稳定性判定指标体系,并拟选了层次分析法(AHP)对园区产业链运行的稳定性进行判定。④园区循环经济发展实践路径选择部分。提炼出了园区产业链建设的“七步骤”,即产业链设计、产业链布局、产业链招商、产业链整合、产业链创新、产业链运行和产业链管理,七部分间相互补充与促进,传达与反馈关系并存。⑤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推进机制探索部分。总结出了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四主一体”推进机制,明确了“四主”(政府、园区、企业、公众)在园区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主要职能和工作侧重点,四者职能相互促进、相互补充。详见本论文第三章内容。

(3)运用第三章的研究框架和建设思路,以甘肃高台工业园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分析表明:该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良好。针对高台园区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较具有针对性的建设意见及措施。详见本论文第四章内容。

参考文献

[1]刘庆广.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宄[博士论文].兰州:兰州大学.2007.

[2]王元亮.基于产业共生的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宄-以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硕士论文].兰州:兰州大学.2012.

[3]王伟荣,廖维晓.我国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突破[J].科技管理研宂.2010,(19):76-79.

[4]于文武.德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特征及经验借鉴[J].经济师.2008,(9):03,]06.

[5]崔旭,许刚,陈雯.德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可借鉴性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6,19 (3): 34-36.

[6]朱蓓,肖军.德国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特征及其管理政策[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31 (3):140-144.

[7] Ligthart F A T M. Eco-industrial Park in Germany[M]. ECN D uurzam e Energie in de Gebouw de O m geving.2004.

[8]施锦芳.日本循环经济成功经验探析[J].日本研究.2010,( 1 ): 77-82.

[9]矫学成,邱传毅,王贵林等.曰本发展循环经济的做法与经验借鉴[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6): 10-14.

[10]苗绘,王仁波,李海申.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分析及借鉴[J].特区经济.2009,(7):84-85.

经济专业论文范文篇六

第1章引言

1.1研究问题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虽然强调税收的内在稳定器功能、税收的““短期经济增长效益,但是由于局限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范畴,一般认为税制结构只会在短期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从长期来看税收对经济增长没有影响,因此在新古典经济理论中税制结构不是影响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因素;直到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时期,通过外生变量内生化,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下,税收才成为一个与长期经济增长的相关因素加以研究。在不同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税收对经济增长有不同的影响和影响路径,另外,不同的税种对经济增长也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为解释税制结构与经济增长相关的历史数据、描述税收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路径、预测税收对经济的影响提供了一个可行的理论框架。税制结构的不同对经济增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不同税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否相同?在不同税收负担水平下各税收比重的增减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怎样的影响?对于前两个问题,国内外研究都比较多,尤其国外研究己经十分丰富,但是国内对于前两个问题的研究尚无定论,另外国内对第三个问题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使用我国1997年至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一步检验前两个问题,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考虑税收负担与税制结构之间相互作用对经济增长产生的交互效应。因此,本文的研究问题可以归结为税制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包括税类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税种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税制结构与宏观税负交互效应三个问题。

1. 2研究背景及意义

1. 2.1研究税制结构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经济的持续增长是一国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下,税收被认为是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说税收的结构和规模对经济增长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税制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各个税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同税收负担水平下税制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研究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2.2研究税制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我国应该实行怎样的税制结构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前以及改革初期有着广泛争论:有人认为应该实行以所得税为主的税制结构,有人主张实行以流转税为主的税制结构,还有学者认为建立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双主体”的税制结构可以在实现经济效率的同时促进社会公平。在这些主张中“双主体”主张最终占据了上风,并成为税制改革的理论依据。但是,这些研究由于缺少历史数据的支持,研究成果大多是定性的、或者国外研究成果的简单引进,缺少实证研究的成果如以佐证。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税制结构中所得税比重有所上升,但是离“双主体”税制的改革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双主体税制结构理论的重新思考,这使得通过定量分析的方式研究税制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具有了必要性。分税制改革已经实施近20年,这些年的统计数据为研究税制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供了数据积累。各类经验数据的积累为验证税制结构改革的效果、研究税制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供良好的素材,因此,这为通过定量分析的方式来研究税制改革的的经验提供了可能性。

第2章概念界定与理论综述

2. 1概念界定

2.1.1税制结构的概念

不同的学者对税制结构有不同的定义,本文中,税制结构是指一国(或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由多个税种组成的复合税制体系中所含有的税收种类的地位及其关系。由于税收的种类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在研究税制结构时往往根据研究的需要对税收首先进行分类,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从理论上对税收进行分类,通常所说的直接税、间接税就是这种分类方法;第二种是从法律的规定进行分类,不同税法中规定的税收为一种税收。在本文中将前一种分类方式基础上的税制结构称为“税类结构”,后一种分类基础上的税制结构称为“税种结构”,以下分别对这两个概念进行界定。

2.1.2税类结构的概念

本文中税类结构的含义是指在对不同税种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得到的不同种类的税收所占税收总额的比例关系。我国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征收过的各种税收高达21种,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企业所^税、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房产税、车船税、车辆购置税、资源税、固定资产方向调节税、印花税、屠宰税、烟叶税、筵席税、专项调节税、证券交易税等。对这些税收进行分类时通常采用“五分法”:即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特定目的与行为税。流转税是对商品流转额征收,包括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而城市维护建设税是流转税的附加税,通常为了研究方便也将它放入流转税种一同研究;所得税通常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和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现已经并入企业所得税);资源税是对土地、矿产等资源进行征收,包括城镇土地使用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等;我国目前的财产税只要是对房产征收,先后开征过房产税和城市房地产税;特定目的与行为税通常包括印花税、车船使用税、车辆购置税、筵席税、屠宰税等。

第3章理论假设.......... 11

3.1主效应假设......... 11

3. 2交互效应假设......... 15

第4章研究设计......... 18

4.1文本选择......... 18

4. 2变量描述......... 18

4. 3数据分析......... 21

4.4结论......... 22

第5章回归分析结果......... 25

5.1主效应回归分析结果......... 25

5. 2交互效应回归分析结果......... 30

第6章讨论与对策......... 34

6. 1本文主要结论......... 34

6. 2对策建议......... 36

6. 3研究不足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8

结论

本文中得到数据支持的假设有假设1C、假设ID、假设2A、假设2H、假设.3D。假设1C得到数据支持,因此财产税比重的增加对经济增长是不利的,这与财产税直接税的性质以及我国财产税较弱的累进性有关。一般认为财产税属于直‘接税,其比重增加对经济增长是不利的,本文的结论与这一理论相符。本文中的财产税包括房地产税和车船税,但是二者的经济增长效应是不同的,只有房地产税与经济增长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假设2H得到数据支持),而车船税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不显著。这说明对房地产征税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通过对房地产等财产征税具有遏制当前房地产行业过快增长的作用;而我国当前对汽车的需求旺盛,小汽车已经进入普及阶段,因此税收不再是购买者考虑的主要因素,对车船征税不会影响汽车行业的发展,从而对经济增长没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假设ID得到了数据支持,其他税收的比重增加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因为其他税收中主要是一些具有特定政策目的的税收(如资源税就具有控制自然资源开发的目的),它们往往因为国家调控政策的需要而对经济进行有意的扭曲,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本文的研究成果符合其他税收的这一特点;另一方面,其他税收多属于直接税的性质,不能转嫁税负,从而不利于资本积累且具有降低边际投资倾向的作用,对经济增长具有不利的影响。同时考虑其他税收与宏观税负的交互效应(假设3D得到数据支持)后可以看出,随着税收负担的降低,其他税收的比重增加对经济增长的消极影响将越来越小,因此,可以考虑在降低税收负担的同时增开其他税种作为调节特定经济领域的政策手段。

参考文献

[1] Engen Eric and Skinner Jonathan. Tax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J].National Tax Journal 1996,9( 4): 617- 642.

[2] Se-Jik Kim. Growth Effect of Taxes in an Endogenous Growth Model ToWhat Extent Do Taxes Affect Economic Growth ? [J], Journal of EconomicDynamics& Control 1998,23: 125- 139.

[3] Kneller, Richard, Bleaney, Michael F. and GemmelJ Norman. Fiscal Policyand Growth: Evidence from OECD Countries[J] .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9,74 : 171- 190.

[4] Gareth D. Myles. Tax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J]. Fiscal Studies, 2000,21: 141-168.

[5] Zagler Martin, Durnecker Georg. Fiscal Policy and Economic GrowthfJ].Journa 1 of Economic Surveys, 2003,17( 3): 397- 418.

[6] Burgess, Robin, Stern, Nicholas. Taxation and Development[J] Journal ofEconomic Literature, 1993,31( 2) ?? 762- 830.

[7] Lehmussaar. Deregulation and Consumption-saving Dynamics in the NordicCountries[R]. IMF Staff Papers, 1990, 37:71- 93.

[8] Zee. H.Empirics of Cross-country Tax Revenue Comparisons[J] . WorldDevelopment, 1996,24: 1659- 1671.

[9]马栓友.税收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兼论我国的最优直接税/间接税结构[J].经济理论与经济,2001, ( 7): 15- 20.

[10]纪志明.税制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分析[J].企业经济,2004,(11): 172-174.

经济专业论文范文篇七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2001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9062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1%,2011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最新统计结果显示,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228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9.1%,10年间上升了 2个百分点。国际上通常将年龄在60岁及以上年龄阶段人口总数占总人口数的10%以上,或者将年龄在65岁及以上的人口总数占总人口数的7%以上作为衡量人口老龄化的起点,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农业大省,河南省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河南省人口总数为10437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0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 36%。按照国际标准,河南省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根据现有的人口统计资料预测,河南省的老龄人口将爆炸式增长,到2050年,河南省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将达到2835万人,老年人口系数将达到24. 4%。与沿海发达省市相比,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老年人口基数大、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同时又具有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的特点,这种特殊的快速社会老龄化进程将对河南省的社会养老、劳动力供给、产业结构调整产生较大影响。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仅是老年群体的问题,它更关系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研究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消费政策以及规划养老保险制度政策时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只有充分考虑到河南省人口老化的这一客观事实,充分考虑到各种影晌因素,协调好各种关系,才能使河南省经济持续、全面、协调、稳定地发展。对于构建和谐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1.2选题意义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成为全国性问题,也是国内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河南省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研究目标,具有以下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用计量方法定量地分析河南省人口老龄化规律与经济发展关系,发展并完善了特定地区人口学理论的分析方法,促进了在区域视角下人口经济学的发展,为河南省的人口发展战略调整提供经济学视角

(2)现实意义:通过研究河南省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能够为我省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健全养老保障体系等提供相应的依据,对于促进今后我省经济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河南省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2研究方法及创新

1.2.1研究方法

人口老龄化问题属于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研究领域,它涵盖了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等多个学科。本文依托河南省最新的人口普查资料与数据,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针对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给出应对人口结构老龄化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对策,以促进河南省社会经济协调、持续快速发展。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两种:文献研究是本次验证中十分重要的部分,理论上的成果大多源于文献研究。通过对国内外人口老龄化经济效应的研究回顾,得到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使论文得到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本文釆用的河南省统计年鉴、河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统计年鉴、河南省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等具有权威性的资料为本文的定量分析提供了详实的数据,在此基础上文章选用灰色预测模型及相关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定性分析方法是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河南省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的归纳研究,提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2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理论概述

2.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人口老龄化定义

人口老龄化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社会中个体人员的生理衰老,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的老年化状态,即整个社会大部分人口的老化。人口学定义的人口老龄化是指进入老龄化社会后社会人口年龄的结构特点以及老龄化人口比例在未来人口年龄中的发展趋势。人口老龄化可以分为顶部人口老龄化和底部人口老龄化。顶部人口老龄化是指处于人口金字塔顶端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形成的人口老龄化;底部人口老龄化是指处于人口金字塔底部的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在总人口中 ,下降,进而导致老年人口比重上升而形成的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过程一般是从底部人口老龄化向顶部人口老龄化发展。老年人口问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社会服务、收入情况、居住安排等合法权益和特殊需求;二是指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人口老龄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引发生产、消费结构和家庭结构发生相互变化从而会对现实的老年人口问题产生影响。需要指出,人口老龄化并不是产生老年人口问题的原因,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一定程度上只会影响老年人口问题的严重程度。

3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现状、特点及趋势.......... 10

3.1河南省人口现状及人口老龄化特点.......... 10

3.1.1河南省人口现状 ..........10

3.1.2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1

3. 2河南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 14

4河南省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24

4. 1人口老龄化对河南省经济增长影响.......... 24

4. 1.1数据选取与实证方法.......... 24

4.1.2实证方法及步骤..........25

4.1.3实证分析.......... 26

4.2河南省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32

4. 2.1人口老龄化对三大产业的影响.......... 32

4.2.2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的影响.......... 33

4. 3对劳动力供给及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36

4. 4河南省人口老龄化对老年社会保障的影响.......... 37

5应对河南省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措施.......... 41

5.1加速河南省经济发展.......... 41

5.2协调好老龄产业的盈利性和公益性.......... 41

5.3开发低龄老年人力资源.......... 42

5.4巩固并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43

结论

人口老龄化是我省乃至我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是不可逆转的人口发展趋势。人口老龄化问题对于河南省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对我省的经济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以积极的姿态应对。本文分析了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了河南省2013—2022年的人口年龄结构,并通过实证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论证了人口老龄化对我省劳动力供给和劳动生产率、及社会养老保障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通过灰色预测及GM (1,1)模型预测出2012年-2022年河南省常住人口总体呈下降趋势,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较大,0—14岁儿童数量虽在增加,但是增幅较小,15—64岁人口数量下降幅度较大,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呈逐年上升态势,河南省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第二,本文基于1995—2011年的经济、人口数据,采用相关计量模型分析了人口老龄化与河南省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长期内,河南省经济增长与人口老龄化间存在均衡关系,老年人口抚养比上升1%,人均GDP下降约1. 718977%,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1%,GDP则下降1. 179925%;短期内,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及人口自然增长率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通过脉冲响应分析更清晰的说明了三者间的关系。

第三,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我省的社会养老保障尤其是农村养老保障面临着重大的考验,要加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和劳动生产率的影晌主要以负面影响为主。

第四,人口老龄化对河南省产业结构的影响也较大,这也给河南省老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因此要抓住机会大力发展河南省的老龄产业。

第五,提出应对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的相应措施:利用“人口红利期”促进我省经济发展;建立健全医疗保障机制,巩固并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开发低龄老年人力资源;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协调好老龄产业的盈利性和公益性。

本文的工作只是初步的,许多问题还未深入讨论,例如关于人口老龄化和储蓄之间的关系、人口老龄化对河南省投资和消费的影响等领域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但是由于个人能力有限而且缺乏相应的资料本文并未涉及,有待以后做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望广大专家和学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李仲生.人口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邬沧萍.社会老年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1

[3]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33

[4]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37

[5]邬沧萍《社会老年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33

[6]曲海波.著.《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 173.

[7] Bourgeois Bacchant. .The meaning of engag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and Human Development,193-198,1954

[8]李宝库.主编:《新世纪老龄工作实用全书》.华龄出版社.2002年.第87页

[9]Auerbachetal, AlanJ. And LaureneeJ. Kotlikoff,Dynamie Fiseal Policy,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1990.

[10] Economic and Social Implication of Population Aging[M] .New York: United Nation,1988

经济专业论文范文篇八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自然资源是国家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必须的生产要素,其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已成为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目前,关于资源禀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情况,到底是“资源红利”还是“资源诅咒”,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究竟是自然资源禀赋直接导致不同国家之间、相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增长水平的差异,还是其他变量通过传导机制在影响经济增长,而自然资源只是一种错误的表象而已?学界也是众说纷纭,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因素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同一国家相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保持不变还是出现拐点,也是值得商榷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厘清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肃清不同的经济环境下传导机制的因素,这样才能更清晰的梳理出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改革开放至今,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进我国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至 2010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跃居世界第二。我们在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同时,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的矛盾也凸显出来。我国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差异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在不同的时间区间段,资源富集地区、资源贫瘠地区与区域经济增长是正向相关还是负向关系,甚至是不相关,造成此差异情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进行再验证。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省际层面时间段数据分析,研究资源禀赋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正确处理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摆正资源禀赋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对于发展资源经济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同时,也可以通过传导机制的研究,可以协调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缩小不同区域的经济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文献综述

西方学者关于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自然资源约束下经济增长问题研究;一方面是自然资源如何制约经济增长;还有一方面是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研究。(1)在自然资源约束下经济增长问题上,悲观主义学派认为:地球上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对自己的经济行为不予约束,自然资源终将枯竭。马尔萨斯(1798)在《人口原理》中指出随着时间推移,人口的膨胀,世界经济最终将因自然资源的枯竭而崩溃。以Meadows等为代表的学者(1972)对经济增长做出预测:随着时间的演进,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不断减少、环境的恶化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人类给自然环境造成的负担已远在它的可持续水平之上,它无法再维持超过一两代人的时间。乐观主义学派认为:自然资源虽然有限,但如果存在技术进步,世界经济可以克服可耗竭资源的有限供给问题。Beckerman(1972)、Coleetal(1973)、Lecomber(1975)等经济学家研究认为:从短期来看,自然资源的变动在市场上来不及做出相应的调整下,对经济的影响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冲击;从长期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能找到任何可耗竭资源的替代物,自然资源的约束不会对经济增长构成威胁。Solow(1974)等少数增长理论家运用新古典Ramsey 增长模型进行分析,认为即使自然资源存量有限,人口增长率为正,人均消费持续增长仍然是可能的,对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持乐观态度。(2)在自然资源如何制约经济增长方面,西方学者更多的是侧重于国别研究,早期的学者一般都认为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从自然资源开发起步,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可以快速实现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Habakkuk( 1962)以美国为例,认为自然资源禀赋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随着20世纪70年代学术界对“荷兰病”的关注,传统经济理论中对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正相关的看法遭受质疑,部分学者认为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Auty(1993)认为自然资源丰裕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小于自然资源贫瘠的国家。Sachs和Warner(2001)采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拉丁美洲国家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丰富的自然资源对委内瑞拉、墨西哥、秘鲁等国的经济增长起到阻碍作用。Papyrakis(2004)和Gerlagh(2007)将假说检验从国别研究延伸到了美国内部区域进行研究,他们通过美国州际面板数据也证实了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负相关的关系。(3)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研究。Gylfason(2000,2001,2006)发现自然资本会挤出外国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减少了贸易、外国投资、国内投资和政治自由,带来更多腐败和不公平,抑制教育和金融深化。 Papyrakis和Gerlagh(2004,2007)探讨了资源寻租(腐败)、投资(包括研发投入)、对外开放、贸易模式和教育等解释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Collier和Goderis(2008)发现公共部门和个人的高消费、低的或者不充分的投资以及高估的汇率也会产生影响。

第 2 章 “资源诅咒”假说的再检验

2.1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关于被解释变量指标选取。在自然资源丰裕程度的测量指标上,目前文献上主要有三种:(1)采掘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2)采掘业职工收入占地区职工总收入的比重;(3)能源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第(3)种是目前国内外研究中采用最多的测量指标。此三种测量指标有一个共同点在于其与 GDP 高度相关,若同时使用有可能会存在“内生性”的问题。为此,在本文中我们将采取一个具有更具有宽泛内涵的人均生态足迹作为自然资源禀赋的测量指标1。物质资本通常选取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或者各省份的人均实际投资额作为其测量指标。本文为了平稳数据,采用的物质资本存量数据取其对数值作为物质资本的测量指标,在计算方法上我们采用永续盘存法进行估算1;人力资本采用的工具变量为平均受教育年限,计算中将受教育程度分为小学以下、小学、中学(含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受教育年限分别选取 0、6、10.5(初中 9 年、高中 12 年)、16;2科技创新采用平均每万人专利申请授权数;经济制度条件的描述上,常见的变量主要有非国有化水平、对外开放度和市场化程度等。考虑到我国改革开放 30 余年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故采用对外开放度表示。而对外开放度直接反映在对外贸易水平上,所以本文采用进出口贸易总额占 GRP 的比重作为测量指标。

第 3 章 资源富集地区资源禀赋影响....11

3.1 资源富集地区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的回归分析 .......11

3.2 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13

3.3 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传导机制研究 .........14

第 4 章 资源禀赋影响区域经济增长....17

4.1 模型设立及回归分析 .........17

4.2 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19

4.3 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增长传导机制研究 .......29

第 5 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32

5.1 结论........32

5.2 政策建议 ...........32

结论

本文通过对 1991-2009 年我国省际层面面板数据的分析,引入自然资源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科技创新和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要素,从资源丰裕度和区域发展战略两个维度来实证地考察我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台除外)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研究了其在经济增长中的运行机理。主要结论如下:

首先,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在整体上有促进作用,但在区域和省级层面的效果存在差异。从资源丰裕度来看,资源富集地区的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增强;从区域发展战略来看,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自然资源对于经济增长仍持续发挥着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在西部地区有所减弱,在东北和中部地区得到增强。在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自然资源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则出现转折。

其次,资源诅咒现象在中国省际层面尚未出现,该结论适用于 1991~2009年时间窗口的整体分析。但就个别省份而言,自然资源对于经济增长已经出现拐点,意味着其已经步入资源诅咒期。同时,也有一些省份自然资源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显现下降趋势,如果处理不好自然资源与其它变量之间的关系,同样有可能面临资源诅咒。

最后,自然资源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影响区域经济增长。从我国经济改革阶段上看,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科技创新效果显著,但对外开放度作用效果仍需进一步厘清;在区域发展战略的影响下,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途径普遍得到拓宽,体现出国家政策实施的积极效果。资源禀赋与人力资本的结合是较为普遍的情况,科技创新则为相对落后区域资源禀赋作用发挥的新途径,而物质资本和经济制度途径则需要进一步理顺和打通。

参考文献

[1] Auty R M.Sustaining Development in Mineral Economies: The ResourceCurse Thesis.London: Routledge,1993.

[2] Beckerman W. Economist,Scientist and Environmental Catastrophe,Oxford Economic Papers,1972,24:237-244.

[3] Cole, H S D.et al. Thinking about the Future: A Critique of the Limitsto Growth,Chatto and Windus,1973.

[4] Collier,B. Goderis. Commodity Prices,Growth and the Natural ResourceCurse:Reconciling a Conundrum[A],CSAE Working Paper,2008

[5] Elissaios Papyrakis,Reyer Gerlagh. The resource curse hypothesis andits transmission channels[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4,32(1):181-193.

[6] Elissaios Papyrakis,Reyer Gerlagh.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7,51(4):1011-1039.

[7] Habakkuk,H.J.American and British Technology in the NineteenthCentur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2.

[8] Lecomber R. Economic Growth versus the Environment,Macmilan.1975

[9] Papyrakis E,Gerlagh R.The Resource Curse Hypothesis and ItsTransmission channel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4,32(1):181-193.

[10] Papyrakis E,Gerlagh R. 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inthe United State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7,51(4):1011-1039.

经济专业论文范文篇九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个地区经济增长,通常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为某地区经济总量的增长,另一方面则是其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经济总量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经济结构状态或者说经济制度的转型为基础的,两者呈现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联关系,即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而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中最主要的因素,长期的经济增长都是在一次次的经济制度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之后取得的。产业结构合理地变动和及时地调整,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增长;不过,若产业结构不能合理地变动而且又不能及时得到调整,就可能制约经济增长,甚至导致经济倒退,因此,经济发展的永恒性决定了产业结构必须进行调整和优化。大量的调查和研究表明,结构调整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的作用更为突出。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一些经济学家在通过对许多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情况的归纳与统计分析后,指出了经济结构状况和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提出经济结构因素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变量之一。政府投资一直以来都是国民收入均衡函数中的一个重要变量,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显现。地方政府投资作为经济直接的投资变量,可以通过乘数效应发挥刺激经济的作用,同时由于地方政府独特的地位,作为政府部门,其行为有一定的引导和指示作用,政府投资的引领,必会带动游资和民间资本的涌入,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也有利于所投行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 30 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突出成就。2007 年 GDP 比1978 年增长了 65 倍多,社会、经济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成果。中国连续 30 年的高速增长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被国际学者称为“中国奇迹”、“中国之谜”。然而如何维持这一奇迹成为中国政府整个十二五规划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使命。2007 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经济危机使如何调整自身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对于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健康的向前发展显得至关重要。步入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的下滑,随着 CPI、PPI 等指标的逐步回落,通货膨胀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如何刺激经济增长重新成为了宏观经济的关注点。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各地地方政府陆续推出了大量的投资计划,总和大大超过 08年的中央四万亿刺激政策,可见地方政府投资逐渐成为了此轮保增长过程中的主力。2010 年,在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中国中央政府明确的提出了“调结构,保增长”的战略发展目标。近来,全球经济不容乐观,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美国经济增长持续低迷,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在内外交困的新形势新环境下,中国是能继续保持长期的高速发展,还是如同日本一样经历长期的经济衰退,这都取决于这段过渡时间,国内经济内生增长动能是否能够得到足够的扩大和巩固,中国走到了决定未来命运的分水岭。

第二节 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 1994 财政分权制度的安排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理论界开始关注中国各级地方政府在整个中国转型经济改革中起到的作用。各级地方政府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与主体,而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带有浓厚的地方政府色彩。地方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各个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是地方政府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跨越式”增长的重要手段。理论研究和国际产业发展经验表明,地方政府主导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但也蕴含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和道德风险。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但是我国产业结构的矛盾仍然突出,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区域产业结构之间存在非正常趋同的问题,地区经济差异逐渐拉大,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的经济形势极其严峻,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本质上是对我国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冲击,这时候各地方政府要根据其比较优势,发展自身的优势产业,从而推动其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因此在研究中国经济增长时,地方政府行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变量,本文试图在分析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时,加入地方政府行为这一重要影响变量,希望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制度、绩效以及产业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为中国的奇迹增长方式找到合理的证据与解释;有助于地方政府更好的发挥其推动经济发展的的主动权,制定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在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中,学者们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开拓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领域,得出了一个又一个新的成果。第一,对各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差别研究得出:除了重大技术和可忽略的对外贸易效果外,需求的重要性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变化。他们认为,由于消费量的不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将逐渐地改变产业结构。第三产业的发展过程就可以用收入弹性来很好地解释,收入的增长引起了结构的变化。第二,基于这样一个假定:经济升级是从单位劳动投入增值低的产业转向高的产业。由此能得出: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是正相关的。Timmer 和 Szirmai(2000)对于此观点有一个关键性的讨论。同上面需求引起的变化相反,这个观点的预期并不十分清晰,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很可能是互为因果的。在传统的份额变化分析中,Pender(2003)通过这样一个假定:劳动力的重新配置有利于具有较高生产率的产业,从而使得结构受益假说理论更具合理性。第三,Baumol 提出了非均衡增长的假说,即结构受益负担。该假说与上述方法不同,它认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具有负效应。在一定的需求水平下,由于产业之间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具有的环境差异,将会导致劳动力配置从具有较高的生产率增长的兴旺产业转向较低的生产率增长的产业。就长期来说,越来越多的萧条产业聚积了大量的劳动力,这样的结构负担将减少人均资本收入的总增长。第四,一些研究者(Aiginger,2001)认为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对原材料和自然资源需求的影响是一个“选择”的例子。产业结构变化可能是一个“选择”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不同的产业之间的企业产出具有可替代性。在基础资源相关产品,例如钢铁和其他木料、纸浆的使用上,技术效率的提高已降低了这些产业在总支出中的份额。尽管不同部门之间受这种影响的效果不同,对于具有创新性的企业家来说,这个过程是内生的。企业家改变需求的可能性是一个重要的“选择”来源。它也适用于其他产业,也解释了中观结构如何影响宏观经济的另一中方法。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模型建立 .......12

第一节 理论分析....... 12

第二节 模型建立及说明....... 14

第四章 产业结构变迁和地方政府投资.....17

第一节 我国产业结构和地方政府投资现状......... 17

第二节 模型的实证检验....... 26

第三节 计量模型的经济意义......... 37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第一节 结论..... 41

第三节 政策建议....... 43

结论

国际经济风云变化,当年如日中天的经济第二大国日本,泡沫的破灭带来了其长达十几年的通缩,经济增长一蹶不振。更有欧盟,一个众多国家的联合体,发行共同的货币——欧元,意在扩大集团在国际中的影响,同时制衡美国的一家独大的地位,如今,却陷入了债务危机的深渊,引领了 08 年金融危机后的二次衰退。而庆幸的是,中国以一个耀眼的新星的姿态闪耀在世界的东方,正在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强有力的发动机。2000 年至 2011 年,我们保持了长达十年的年均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由原来的不起眼的落后国家,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回顾历史,我们用 60 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其他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即使是在金融危机深重的 2008 年,我们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GDP同比增长 9.6%,傲视全世界。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理论界有大量的论述,而本文选取了目前来看最具现实意义的两个变量——产业结构变迁和地方政府投资来分析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对三者之间关系有个系统的了解并可对现实经济的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经过上文的一系列论述和检验,我们得出如下结论: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从数据分析中我们发现,近 10 年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化,2000年时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为 15.06:45.92:39.02,而 2010 年其比值变为了10.10:46.75:43.14,而就业占比则从 50:22.5:27.5 变为 36.7:28.7:34.6,产业结构逐步呈现“三、二、一”的发展格局,就业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明确,第二产业的支柱性作用坚定不移,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更多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第二产业,吸收就业,完成产业结构质的飞跃。虽然目前来看,第三产业占比依然小于第二产业,但就其发展速度来看,不久的将来,第三产业必将超越第二产业,主导国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商务印书馆,1999

[2] H•钱纳里M•塞尔昆因.发展的格局:1950-1970[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3] 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4] 周振华.产业政策的经济理论系统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5] 郭克莎.中国:改革中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

[6]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研究[J].经济研究,2011(5):4-16.

[7] 郭金龙,张许颖.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研究,1998(9):38-40.

[8] 刘伟,李绍荣.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2(3):14-20.

[9] 干春晖,郑若谷.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研究--对中国1978-2007 年"结构红利假说"的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09(2):55-65.

[10] 张维迎,栗树和.地区间竞争与中国国有企业的民营化[J].经济研究,1998(12).

经济专业论文范文篇十

导论

一、 选题的意义

霍尔果斯口岸自1983年国务院批准正式恢复通关以来,凭借国家赋予边境口岸的特殊政策,口岸经济、特别是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但也存在规模小、档次低、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落后、功能不足、转型升级困难等严重问题。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2011年国务院批准霍尔果斯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使霍尔果斯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对霍尔果斯口岸经济状况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研究探求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和发展规律,可以为其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基本依据,对指导霍尔果斯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口岸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霍尔果斯位于新疆西北边陲,地处欧亚第二大陆桥重要节点,对外中亚五国经济落后、政治和民族关系复杂,对内处于偏远的少数民族边境地区、远离国内成熟市场,其自身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区域特点明显。而国内学者对口岸经济的研究多集中在东部较发达省份,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偏远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研究较少。在总结前人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霍尔果斯口岸经济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深入探讨其发展特点与规律,可以充实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大胆进行理论探索具有一定意义。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口岸作为连接内外的重要通道和环节,其经济发展很早以来就引起中外学术界广泛关注,并从多个角度展开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

(一) 早期研究

早期关于口岸经济研究只是局限于口岸贸易方面的内容,可以依据时间线索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949年之前,主要侧重于事例研究和资料整理。海外学者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开展贸易之时,如一些传教士、外交官、游历者以及当事人在华的一些商业调查,这些考察报告或者著作虽然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性研究,但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严格意义上的贸易史研究,则始于二十世纪之初时任海关外籍税务司专员撰写的一批贸易史著作,其中马士《中华帝国的贸易与行政》、《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魏尔特《关税纪实》、《中国关税沿革史》;班思德《最近百年中国对外贸易史》等研究在史料挖掘和运用方面,都为之后诸多学者所借鉴,基本上勾勒出了贸易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基本架构。1926年,美国学者西?甫?里默开始借用国际贸易理论分析贸易趋势、结构等最基本问题。日本学术界除1939年米谷荣一《近世支那外国贸易史》一书考察对外贸易整体演进之外,主要表现为一系列商业经济调查。例如,东京工商会议所调查科和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以及东亚同文会先后组织的一系列商业经济调查,对于贸易问题都给予较多关注。①国内学者这一时期除几部贸易简史之外,则集中于海关资料整理。例如,黄炎培、庞?松《中国商战失败史(中国四十年海关商务统计图表:1876—1915)》、杨端六、侯厚培等《六十五年来中国国际贸易统计》、唐有壬等编纂《最近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图解:1912—1930》、胡纪常、樊明茂《国际贸易统计上之货物名目及分类》、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纂《最近三十四年来中国通商口岸对外贸易统计(中部)》、蔡谦、郑友挨《中国各通商口岸对各国进出口贸易统计:1919,1927—1931》、何廉主编《中国六十年进出口物量指数物价指数及物物交易指数(1867-1927)》、蔡正雅、陈善林等《中日贸易统计》、蔡谦《近二十年来之中日贸易及其主要商品》、袁王济、蔡正性《中国关内区对外贸易输出入物量、物价分类指数》、陈伯庄、黄荫莱《中国海关铁路主要商品流通概况》、周浩等合编《二十八年来福建省海关贸易统计》等等。②这些资料的整理出版对了解和研究中外贸易整体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霍尔果斯口岸与经济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与国之间经济往来的深度和规模也在不断扩展。作为这种经济往来的平台——口岸地区的经济也越来越引起理论界重视,并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以深入研究。口岸经济的研究是明确口岸经济如何以贸易为基础手段,使人力、自然资源和资金等物质要素在一定的技术、制度条件下相互结合,最终为社会提供日益丰富的物质产品、并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口岸经济要素主要包括物质流、人力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众多有形和无形要素等。正是由于经济要素的流动发展带动了涵盖口岸经济众多行业、众多部门、众多领域的发展,是口岸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内容。口岸是指边境上设有过境关卡或开展贸易的地点。口岸作为国家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通道,必然会凭借其地缘优势发展成为区域内的经济增长点。口岸经济是指以口岸为载体,以进出口贸易和加工贸易为基础,通过人力流、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流等经济元素双向反馈而带动贸易、加工、仓储、经济技术合作、电子商务、旅游购物、商贸金融、交通及服务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经济活动发展,从而显现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因此,口岸经济由于其在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中具有特殊的位置而引起政府界的重视。在我国,目前口岸是跨部门、跨行业、多层次、多环节、多功能、分工协作的有机综合体,由五个相对独立、分工协作的子系统组成:一是口岸综合管理子系统,负责对口岸的综合管理协调,由口岸管理委员会(或办公室)、口岸党工委等机构组成;二是口岸查验子系统,依法对进出境的人员、货物和交通工具进行检查、检验和检疫,由海关、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边防检查、港务监督、船舶检验等机构组成;三是口岸货源子系统,包括各进出口企业或单位;四是口岸运输子系统,包括公路、铁路、航空、7K运等各种运输方式;五是口岸综合服务子系统,包括国际货运代理、外轮代理、外轮理货、外轮供应、代理报关报验、保税库、海关监管库、涉外金融保险等口岸特色服务业和商业、饮食、住宿、交通通讯、治安保卫等一般服务业。各子系统既分工独立,又密切配合,共同围绕创建依法把关、监管有效、方便进出、服务优良、管理科学、收费合理的一流口岸的目标来运作。

第三章霍尔果斯口岸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41

3.1霍尔果斯口岸经济发展内在的制约因素.......... 41

3. 1. 1规划比较落后.......... 41

3. 1.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41

3.1.3产业基础脆弱、结构不合理.......... 42

3.1.4开放合作不到位.......... 42

3.2霍尔果斯口岸经济发展外在的制约因素.......... 43

3.2.1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 ..........44

3. 2. 2新疆综合经济实力不足.......... 44

3.2.3中国与中亚五国经济合作总体水平低.......... 44

3.2.4俄罗斯制约中国与中亚地区合作.......... 45

3.2.5哈萨克斯坦存在合作的不稳定性.......... 45

3. 3促进霍尔果斯口岸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47

3. 3. 1科学完善规划体系.......... 47

3. 3.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48

3. 3. 3提升主导产业层次..........49

3. 3.4大力发展口岸金融业.......... 51

3. 3.5培育壮大边境旅游业.......... 52

3.3.6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 ..........53

结论

综上所述,霍尔果斯口岸自开放以来、特别是与哈萨克斯坦正式建立关系以来,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进出口总额快速增长,出口商品开始由日用初级消费品为主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化,特别是机电产品占出口商品主导位置。进出口商品结构开始优化和改善,经贸、能源、非资源、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扩展。但是,与全国的发展形势相比,霍尔果斯口岸经济仍显规模小、基础脆弱。对外贸易发展粗放、方式单一,加工业链条短、产业层次低、技术落后,旅游、金融等服务业刚刚起步。进出口贸易对口岸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霍尔果斯口岸应该抓住目前面临的机遇和优势,紧紧围绕连接“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这一特殊功能,整体谋划布局,将优化发展环境、扩大对外开放、经济转型升级作为重点,实现口岸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车维汉.发展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大卫.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第四版.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高新才,高宏霞.西北区域经济发展蓝皮书——新疆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李桂.云南近代经济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

[6]李恒海,邱瑞照等.中亚五国矿产资源勘查幵发指南[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0

[7]刘永佶.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8]刘永佶.民族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9]蒲开夫.中亚五国简况[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10]秦放鸣.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W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