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经济毕业论文范文精选十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9467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经济论文,经济学出发点是经济主体和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经济客体和经济主体的对称关系展开为经济主体和经济客体从不对称到对称的转化运动,经济主体和经济客体从不对称到对称的转化运动形成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展开为经济学的逻辑体系。经济学的出发点和经济的出发点是一致的,经济学的逻辑和经济发展的规律是一致的。(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经济论文,供大家参考。

硕士经济毕业论文范文精选篇一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35年以来,我国的城镇化率很快从17.92%提高到现在的53.73%,速度很快质量却不高。“质”和“量”不协调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着城市发展潜力的巩固和提升,并给社会带来了诸多不和谐的因素。因此,要促进中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就不能仅仅简单地讲求速度,要坚持速度与质量并重,进一步研究提升城镇化质量的方法,将快速推进城镇化和提升城镇化质量结合起来,促进城镇化从简单的追求速度转变为力求提升质量。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以城市为空间依托的工业在城镇化中起到的作用正逐渐让位于第三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主导力量,流通产业近年来的发展更是受到人们的关注。流通产业作为社会再生产中的重要环节,作为先导产业,它的发展水平直接体现了城镇化的质量。因此,有必要对流通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城镇化质量的关系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探索提升城镇化质量的政策和方法。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和江浙两省的25个城市以及市域范围内数量众多的城镇,这些地方向来就是我国流通产业最发达的区域,由于商贸流通产业的高速发展和对就业的贡献,长三角地区的城镇化的发展一直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由此看来,城镇化质量的好坏和流通产业的发展水平应该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要想加快流通产业的发展,提升长三角地区的城镇化质量,就要研究长三角地区流通产业发展水平与城镇化质量究竟有何关系。

………..

第二节相关文献综述

城镇化产生于西方的工业革命,刚幵始,人们只是研究它的发展规律和发展动力,后来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城市病等问题逐渐出现,人们才慢慢开始研究城镇化的质量。因为对于城镇化质量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看法,所以不同学者对城镇化质量的研究角度也大相径庭,归纳总结起来主要有5个方面:1.在城市发展质量方面,日本城市学家稻永幸男、服部吉二郎、加贺谷一等在1960年选取了城市规模、城市区位、城市经济活动、城市就业和城市人口增长共5项指标以评价城市的发展质量?;联合国人居中心在2001年编制了包括生产能力、基础设施、废物处理、健康和教育共5大类12个指标组成的城市发展指标体系气2.在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方面,Galbmith (1958)第一次阐述了生活质量的理念,他认为“生活质量就是指人们在生活的物质和精神方面所感受到的快乐”③。Schurman(1994)认为影响居民生活质量比较大的是人类的发展和投入,包括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教育程度、生活安全、社会福利和环境卫生等方面。Luis Delfim Santos & IsabelMartins (2006)认为生活成本的大小决定了生活质量的高低,建立了包括生活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四个方面在内的指标体系,检验了波尔图。3.在生态城市方面,Patrick Geddes (1904)第一次运用生态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城市。Richard Register (1984)进一步阐明了关于生态城市的建设,他认为紧凑、充满活力、节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城市才是生态城市,并且据此对美国城市出现的低密度情况给出了改进的办法。Yanitsky (1987)定义了更加完整的“生态城市”的概念,他认为在理想的生态城市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们能够高效地发挥出生产力和创造力,充分利用物质、能量和信息,都能拥有健康的身心和生活环境,最终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

第二章流通产业与城镇化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流通产业发展理论

较早阐述流通问题的是马克思,他在《资本论》中以交换关系为研究核心来定义流通概念:“每个商品的形态变化系列所形成的循环,同其他商品的循环不可分割地交错在一起,这全部过程就表现为商品流通”。马克思虽对流通的具体过程未有详尽研究,但其揭示了流通的内涵本质,奠定了整个流通理论研究的基石。后续国内外学者们,正是沿着马克思所指明的方向,从微观和宏观层面继续对流通的内涵进行界定。美国学者FE. Clark (1922)认为,流通是包含人的转移和商品转移两个过程的生产和消费的衔接?;日本学者田岛义博(1992)将流通定义为“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转移的过程”?;铃木武(1993)则将流通界定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一种架桥活动” 日本商业学会定义委员会则对流通下定义为“商品从生产到消费者之间的社会性转移,流通是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社会性、经济性转移” ?。国内学者基本上亦持有上述外国学者和机构的类似观点,孙抬然方(1981)把“产品从生产到消费之间所经历的所有过程”定义为流通概念;而马龙龙(2005)在其专著中强调了 “商品再从生产往消费转移过程中效用的增加,对那些无价值或不能再利用的废弃物不能并入流通范畴”。宋则(2006)等则将流通范畴扩展到“与商品流通直接或间接有关联的一切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总和”气商流包含了商品所有权转移过程中的所有运动,包含咨询、洽谈、签约、购买和消费等;物流则涵盖了商品在空间转移所引起的一切经济活动,包括商品的仓储、运输、装卸、包装等等;资金流是指伴随商品活动中所引发的一系列资金运动过程,如资金的预付、借贷、结算等,而信息流主要是综合了上述三种物流信息的一切交互运动,包括信息的收集、发布、反馈等。夏春玉(2005)仅仅把流通层次界定为“商流”和“物流”两方面,排除了上述“资金流”和“信息流”。

……….

第二节城镇化质量理论

什么是城市?国内外学者从经济、社会、地理、历史等角度对城镇化下过不同的定义: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清晰的表明他的观点,即:“城市是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以及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英国经济学家KJ. Baton (1984)认为“城市是一个在有限空间内的住房、劳力、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互相交织所形成的一种网状系统”。法国地理学家菲利普把“城市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一个生活中心和活动中心”作为其对城市的定义。我国最权威的说法,要属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对城市的界定,“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工业和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气综合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城市是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集中地,也是人口、生产资料等要素的聚集地,与此同时,围绕生产活动所引发的一些社会关系形式也在城市中集聚,因此,城市具有聚集性、经济性和社会性特点。

………..

第三章长三角地区流通产业与城镇化发展现状........ 22

第一节长三角地区流通产业的发展现状........ 22

一、空间范围的界定........ 22

二、长三角地区流通产业发展的总体概况........ 22

第二节长三角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 26

第四章长三角地区流通产业提升城镇化质量........ 30

第一节长三角地区城镇化质量的评价........ 30

一、测度指标的选择原则........ 30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 31

第二节长三角地区流通产业发展水平与城镇化质量........ 38

一、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38

二、计量模型的构建........ 40

三、回归结果与分析........ 42

第五章结论和政策建议........ 46

第一节结论........ 46

第二节政策建议........ 46

第四章长三角地区流通产业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长三角地区城镇化质量的评价

所谓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就是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环境科学、系统科学等基础理论,为通过数据统计、计算、综合来反映城镇化质量状况而设计的一整套指标体系。关于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该能够准确反映城镇化各个方面的内容,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据此,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的选择应该遵循以下4项原则:城镇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城镇化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和质量,满足人们对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的需求。因此,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也应以人为中心,充分体现民众的意愿。本次评价应真实、客观地反应现阶段居民的生活质量,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全面、完整地反应被评价地区的城镇化质量,这样得出的结果才具有可信性,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城镇化过程既包括农村向城镇地转化过程,又包括城镇本身完善地过程,是人口、经济、环境、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诸多要素综合发展地过程。因此不能选取几个单项指标,而应该通过综合性指标来全面、系统的反应城镇化质量。

……….

结论

1.本文首先对流通产业和城镇化的相关文献以及理论进行了研究分析,从流通产业的视角理论的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且建立了流通产业影响城镇化质量的机理分析。分析表明,流通产业通过拉动居民消费、提高就业水平、加快产业发展以及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方面提升了城镇化的质量。

2.其次,本文建立一套完整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人口就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发展、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六个子系统共24个指标,利用2003-2012年长三角地区25个地级市的相关数据,通过熵值法科学的测算出了长三角各城市的城镇化质量,结果表明2003-2012年,社会发展质量在长三角地区城镇化质量中占的权重最大,后面依次是城市建设质量、经济发展质量、人口就业质量、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质量。长三角地区城镇化质量总体上升,不同城市的城镇化质量存在着差异,以上海市为首的发达城市的城镇化质量普遍要比发展相对落后城市的城镇化质量高。

3.本文利用经济计量分析对长三角地区流通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和城镇化质量进行回归分析,并且加入了代表地区差异的虚拟变量。结果表明,流通产业对提升城镇化质量有着显著的正面效果,流通产业发展速度、流通产业结构,流通产业贡献率对城镇化质量的影响依次递减,而流通产业环境则对城镇化质量表现为负向作用,说明城镇化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是符合文章和常理假设的。

4.在对长三角不同地区流通产业对城镇化质量的影响考察时,本文发现长三角不同区域对城镇化质量的影响是有差异的,苏南和苏中呈现出正向影响力,而苏北、上海和浙江地区对呈三角地区的贡献是负值,并且只有苏南和浙东北影响较为显著,总体看地区性差异影响力较为微弱。流通产业三大行业对城镇化质量影响并不是十分显著,流通产业作为整体对城镇化的影响则非常表现出积极的一面,二者存在不一致性,这可能由本文对城镇化定义比较综合所造成的。

…………

参考文献(略)

硕士经济毕业论文范文精选篇二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选题背景和意义

到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十一年将“三农”问题作为党工作的重点,本年度更是强调发展现代农业和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生产,并且在今年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再次”提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而城镇化的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但是,城镇化各项措施的推进和具体项目的建设又离不开金融的巨大支持,没有金融行业提供旳资金支持,城镇化的想法也就只能停留在想法阶段。安徽省就意识到金融支持对城镇化的巨大作用,不仅采取了很多措施促进城镇化,而且还辅之以相应的资金支持,建设融资平台。如,2012年5月22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制定了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即11221工程,试图把合肥打造成特大城市,扩大其在全国的影响力,努力形成以完湖为代表的沿江城市群,同时兼顾县级中等城市的发展,孵化并形成二百个左右的中心城镇,并且综合规划全省农村建设。2013年6月,安徽新型城镇化启动,32家开发区试点造城,城镇化建设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安徽政府于2013年从地方债中拿出40亿元,专门用在城镇化试点地区的投融资平台建设,从而提高平台融资的能力,化解地方发展建设过程中亟需资金而资金供给缺乏的矛盾。同时,国家开发银行也把安徽作为首个试点省份,为其新型城镇化提供金融支持。截止到2013年6月份,国家开发银行安徽省分行已经累计发放城镇化建设贷款200亿左右,是同期发放人民币贷款的90%左右,该数据在2012年增加到了 337亿元,比重为82%?。现代经济的核心是金融,城镇化的顺利推进离不幵金融的大力支持,因此,城镇化能否实现,关键在于金融机构能不能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撑。

……..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Urbanization意思是城镇化,也有城市化和都市化的含义。大多数人还是较多地釆用城市化一词。由于国外发达国家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并不明显,所以,外文文献对于城镇化、城市化或者都市化的区分并不明确。国外学者在研究金融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时,将视角局限于地方政府和市政银行融资行为,即探讨金融发展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影响方面,只有为数不多的文献对金融发展影响城镇化作出系统性解读。Richard B. Andrews (1988)回归研究了美国和英国主要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投资水平等因素对城镇化的影响,从而,得出资金投入水平是影响城镇化最关键因素的结论。Perter R. Stopher (1993)指出金融发展情况强烈地影响着城镇化中城市土地的使用情况。Dematties (1995)认为城市金融能够为城市交通的优化提供资金支持,而这些资金支持是城镇交通提升的前提,城镇交通的提升又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Teranishi (1997)指出城市规模的扩大,即城镇化的发展需要金融机构为基础设施以及城市住房设施提供融资便利,从而以金融促城镇化发展?。Kyung-Hwan Kim (1997)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认为金融发展对于推动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Cho Wu和Boggess (2003)把美国五个州作为研究样本,运用多分支模型从定量角度深入研究了城镇化水平、金融发展和土地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认为在城镇化进程中,金融发展能够刺激社会对土地的投资热情和加速土地开发,因此对于土地的投资和幵发具有重要意义?。Chang Miao (2004)以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水资源开发的资金需求视角出发得出银行贷款可以有效解决开发中资金匮乏的难题。国外在研究金融发展对城镇化产生的影响时,大部分都是分析金融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作用,并没有涉及到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城镇化的影响,而基础设施建设仅仅是城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对于研究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仅仅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因此,很有必要从更广的范围和角度讨论金融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

………

第三章城镇化视角下安徽省金融发展现状......... 18

第一节 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18

一、安徽省城镇化发展成就......... 18

二、安徽省城镇化发展拥有的不足......... 20

第二节 金融发展在安徽省城镇化中发挥的作用......... 23

第三节 安徽省城镇化中金融发展现状 .........27

第四章实证分析安徽省金融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 33

第一节 指标体系的建立及模型选择......... 33

第二节 实证分析过程......... 35

第三节 结论......... 43

第五章 政策建议......... 45

一、制定金融市场长期发展规划.........45

二、促进区域金融协调发展,保证城镇化资金合理流动......... 45

三、提高金融深化程度......... 45

四、给予中小企业融资便利,提高城镇承载力......... 46

五、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积极推动农村城镇化......... 46

第五章 政策建议

一、 制定金融市场长期发展规划,营造城镇化投融资的良好市场环境

金融市场是企业进行投融资的重要媒介,为企业发展提供所需资金,但是发展滞后的安徽省金融市场并不能较好地实现投融资功能。因此,安徽省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首先需要进行科学规划,政府部门在金融市场发展中要科学指导,遵循“三公”原则建立健全的金融市场运营机制,为金融市场的持续稳定发展创造适宜的外部市场环境氛围。该环境的营造能够较好地引导资金流向“城镇化”,进而从外因方面保证城镇化建设资金的需求。安徽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金融发展在不同地区之间差异比较突出,城镇化水平也存在很大差距。要想使安徽省各个地区城镇化水平的均得到提升,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方式和水平需良性互补。从金融支持的角度来讲,应该实施适度有差别的金融结构性政策,从金融服务、存贷款利率等方面给予皖西和皖北地区支持,避免其他地区对这两片区域的“抽水机”作用。将政策倾斜获得的资金用于促进这些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赶上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从而推动整个安徽省城镇化进程。

………..

结论

农村金融在农村城镇化推进中拥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农业产业化、现代化以及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都要求在资金方面提供一定的支持以顺利完成农村城镇化,实现农民从身份到生活方式的改变。然而,农村地区金融的现状是金融发展滞后,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多余的劳动力也不能顺利地完成转移。金融内生于经济的经济学原理使得改变这种现状的方法是优先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民增收。在农村金融供给的现实状况中,农村信用社占据着支配地位,成为为农供给金融服务的垄断性金融机构。因此,改革现有农村信用社,避免农村资金外流,发挥其服务“三农”的优势,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同时,还可以发展其他能够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并且能够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小型金融机构。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还需要建立健全农村保险制度,保障农民能够无后顾之忧地进入城镇生活,顺利推进城镇化进程。

…………

参考文献(略)

硕士经济毕业论文范文精选篇三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一般会经历“马尔萨斯均衡”、“工业革命”(或经济赶超)、“卡尔多典型事实下的经济增长”(即新古典增长)、“新经济分叉”(内生经济增长)等阶段,在经济赶超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低收入均衡陷讲和中等收入陷讲(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08)。一些经济体跨过低收入水平均衡陷讲后很快就进入了高收入阶段,另一些经济体经过数十年仍然停留在中等收入阶段。拉美一些国家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摆脱了贫困陷讲,然而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成为高收入国家,截至2012年,智利、乌拉圭、墨西哥、巴西、哥伦比亚、阿根廷、秘鲁、委内瑞拉在中等收入阶段平均滞留62年?。而与这些拉美国家同一时期达到中等收入水平的日本以及"东亚四小龙”,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就进入了高收入阶段,它们在中等收入阶段平均停留了 30 年。东亚也有一些国家似乎要走拉美国家的老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马来西亚、泰国等亚洲中等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下滑?,迈入高收入阶段的速度明显下降。据此,Ginand Kharas (2007)在世界银行的报告《东亚复兴:经济增长的思想〉〉中提出了 “中等收入陷讲”这一名词以警示东亚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报告认为如果东亚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方式不能带来规模经济效应,它们会和那些拉美国家一样,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后仍达不到高收入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成就向世人再现了“亚洲奇迹”。1978~1999年,中国人均GDP年均增长8.4%,人均国民收入在1999年达到840美元,进入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00-2010年,人均GDP年均增长9.7%,人均国民收入在2010年达到4240美元,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与那些拉美国家以及马来西亚、泰国等东亚新兴经济体相似,进入上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也开始下降,2011?2013年中国的人均GDP增长率分别为8.7%、7.3%、7.2%?,明显低于下中等收入阶段9.7%的年均增长率。尽管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幅度没有马来西亚和泰国那么大,但面临落入中等收入陷讲的风险毫无疑问。2012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为5740美元?,若保证7%的年均增长速度,2024年人均国民收入将达到12928美元,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但是,在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人口红利已经消失等诸多不利环境下,中国要在未来10多年保持7%的年均增长速度是一个挑战。因此,“中国是否会落入中等收入陷讲”的问题已被社会各界密切关注。

……………

第二节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探讨更明确的中等收入陷阱定义。依据此定义能够判断一个经济体是否落入或跨越了中等收入陷讲。第二,总结中等收入陷讲的基本经济特征。在中等收入阶段,落入陷拼经济体之间、跨越陷讲经济体之间存在哪些共同的经济特征。两种类型经济体之间,哪些经济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第三、分析落入与跨越中等收入陷拼的原因。导致落入与跨越中等收入陷讲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第四、中国应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讲。中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来的发展特征与落入陷讲和跨越陷讲经济体有什么不同,应当采取什么措施避免中等收入陷讲。

…………

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什么是中等收入陷拼

Gill and Kharas (2007)在世界银行的报告《东亚复兴: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中首次?提出了 “中等收入陷讲”这一名词,以警示东亚新兴经济体发展面临的风险。但是,这份报告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概念来界定“中等收入陷讲”,只是对落入中等收入陷讲的原因进行了简短的描述。此后,世界银行③在2010年的报告《稳健的复苏、上升的风险》中再次提到了 “中等收入陷讲”,并对落入陷讲的原因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基于这两份报告的描述,后来的学者对中等收入陷讲的概念进行了发展。马岩④(2009)认为:“中等收入陷讲是指使各经济体从低收入经济体成长为中等收入经济体的战略,对于它们向高收入经济体攀升是不能够重复使用的,进一步的经济增长被原有的增长机制锁定,人均国民收人难以突破10000美元的上限,一国很容易进入经济增长阶段的停滞徘徊期。”郑秉文⑤(2011)认为:“中等收入陷讲是指一些发展中国家走出低水平均衡陷拼之后,虽然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人均GDP 1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行列,但却很少有国家能够顺利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区间,它们或是陷入增长与回落的循环之中,或是较长期处于增长十分缓慢甚至停滞的状态。'tiaras和KoMi(2011)认为一个国家脱离贫困陷讲后,在中等收入阶段发展停滞,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平,就是落入了中等收入陷讲。蔡防? (2011)认为按照世界银行每年的收入分组标准,如果一个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之后,经过足够长时期的增长,却未能毕业而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便是落入中等收入陷讲。Vandenberg和Zhuang? (2011)认为中等收入陷讲是指一些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仍然停留在此阶段。钱运春(2012)认为:“中等收入陷讲指的是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人均GDP3000?10000美元)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新的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徘徊的状态。”全毅 (2012)认为:“中等收入陷讲指的是一个国家从低收入国家发展成中等收入国家后,经济增长率出现回落,无法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并挤身于高收入国家行列的现象。”李中建 (2012)将中等收入陷讲界定为一国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区间、或陷入增长与回落的循环之中、或在较长时期增长缓慢甚至停滞的状态。

………..

第二节为什么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就目前来看,落入中等收入陷讲的国家主要是一些拉美国家(WorldBank,2010)。这些拉美国家为何落入中等收入陷讲,现有文献进行了大量探讨。而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刚刚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经济增长开始减速,是否会跌入中等收入陷讲,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主要对象。世界银行在2007年的报告《东亚复兴:经济增长的思想》中指出,拉美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都不能逃离中等收入陷讲的原因,是基于要素积累的发展战略会导致资本边际生产率的下滑,在2010年的报告《稳健的复苏、上升的风险》中将其进一步阐述为:面对不断上升的工资成本,拉美国家始终挣扎在大规模和低成本的生产性竞争之中,不能提升价值链和开拓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产品或服务的高成长市场。这两份报告对拉美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讲原因的描述比较抽象,而学术界的分析则较为具体,如不切实际的福利赶超(樊纲和张晓晶,2008;陈昌兵,2009)、实施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林毅夫等, 1994;马岩 2009)、政治体制不稳定(Rodriguez,2001;孔经源,2011)、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失衡(马晓河,2010)、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化(方浩,2011)、早期殖民者留下的坏制度(Acemogluetal,2001)、语言、民族的多样化(Alesinaand Eliana, 2004)、腐败(李中建",2012)以及比较优势真空(Eeckhout andJovanovici2,2007;蔡昉,2011)等都是导致拉美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讲的原因。高杰等(2012)将其中部分原因梳理为社会建设滞后论、转型失败论、社会流动性不足、发展模式缺陷论、福利赶超、消费不足论六个方面。然而,这六个方面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两两之间甚至存在因果关系,落入中等收入陷讲是它们系统作用的结果。本文将这些因素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

第三章中等收入陷阱的界定及其基本特征............ 21

第一节中等收入陷阱的界定......... 21

第二节中等收入陷阱的基本特征......... 28

第三节本章小结 .........40

第四章经济减速与中等收入陷阱......... 42

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低收入均衡陷阱......... 42

第二节经济减速与中等收入陷阱......... 44

第三节经济增长速度的分解框架......... 46

第四节本章小结 .........54

第五章人口年龄结构、就业水平与中等收入陷阱......... 55

第一节人口年龄结构、就业水平与经济增长......... 55

第二节经济增长速度主要因素分解......... 57

第三节本章小结 .........62

第七章中等收入陷耕与中国发展道路

第一节跨越中等收入陷拼的关键因素

人均GDP增速的差距是拉美等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陪讲而日本以及东亚四小龙跨越中等收入陷讲的直接原因。第五、六两章将人均GDP的增速分解为就业水平变化、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变化、资本深化速度、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规模经济与配置效率7个部分,那么在落入陷讲与跨越陷讲两种经济体之间,哪一个或哪几个部分的差距是造成人均GDP增速差距的主要原因呢?表7.1对第五章和第六章的结论进行了汇总,并计算了两种类型经济体的人均GDP增速及其7个组成部分的差距。从进入中等收入阶段时人口总数大于100万的国家或地区来看,在中等收入阶段,跨越陷讲与落入陷讲经济体人均GDP增速的差距为4.7%,其中资本深化速度上的差距的贡献最大。按照对人均GDP增速差距贡献的从大到小顺序排列,7个组成部分依次为资本深化速度、就业水平变化、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变化、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配置效率、规模经济,其中规模经济的差异缩小了人均GDP增速的差距。如果只分析大型经济体,在中等收入阶段,跨越陷讲与落入陷讲经济体人均GDP增速的差距为4.95%,也是资本深化速度上的差距的贡献最大。同样,按照对人均GDP增速差距贡献的从大到小顺序排列,7个组成部分依次为资本深化速度、配置效率、技术效率变化、就业水平变化、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变化、技术进步、规模经济,其中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上的差异缩小了人均GDP增速的差距。

……..

结论

鉴于拉美等国家的教训,“中国是否会落入中等收入陷哄”成为各界密切关注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文首先对现有关于中等收入陷讲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发现现有研究在中等收入陷讲的概念上不存在较大的争议,只是给出的概念缺乏可操作性,难以指导相关的实证研究。一些非实证类文献有将一切导致经济减速的因素都纳为跌落中等收入陷讲原因的倾向,没有明确主导因素,也忽视了对共同原因的探讨。在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讲这个问题上,现有文献多是对成功跃过陷讲国家的经验进行总结,但是所得出的经验缺乏实证研究的佐证。为了给出更明确的中等收入陷讲定义,本文以世界银行的国家收入分类标准为依据,采用Maddison (2010)的数据,确定了以实际人均GDP为指标的收入门滥,即按1990年美元表示,人均GDP小于2000美元的国家或地区为低收入经济体、人均GDP位于2000?5300美元之间的国家或地区为下中等收入经济体、人均GDP位于5300~11300美元之间的国家或地区为上中等收入经济体、人均GDP大于11300美元的国家或地区为高收入经济体。按照以上分类标准,本文确定了 Maddison数据库中137个国家或地区的中等收入阶段,然后以18个下中等收入阶段和20个上中等收入阶段都处于1950-2012年之间的国家或地区在下中等收入阶段和上中等收入阶段停留年数的中位数分别表示跨越下中等收入阶段和上中等收入阶段的最大时间。两个门滥值分别为25年和18年,所以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中等收入阶段停留超过43年即落入中等收入陷讲。最终,本章确定了 42个落入中等收入陷讲的国家或地区,6个跨越中等收入陷讲的国家或地区。

..........

参考文献(略)

硕士经济毕业论文范文精选篇四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Electricity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is rapidly increasing in the whole world. Most of theelectricity produced is provided by thermal, hydro and nuclear power plants. There arerecognized also wind and solar power potentials, making them the most rapidly growing sourcesof electricity production.Fossil fuel reserves and consumption of coal, oil and natural gas combustion negative impact onthe environment, as well as dependence on imported fuel, are endangering the welfare of manycountries. Because of the wind and the sun are "free", it is evident that solar and wind energyvalues won't increase with time. Therefore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countries are reviewing theirenergy strategy,directing it toward clean and environmentally acceptable solutions.Despite the lack of emissions of gases causing the greenhouse effect, the nuclear plants areshowing water growing requirements, they are polluting significantly amount of heat and causingconcern related to radioactive waste and human health risks. Safety standards and technologicalimprovements considering the growing demands, the cos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uclear powerplants is increasing (the cost of the deployment of modem nuclear power plants is U.S. $ 4-7million per 1 MW). Environmentalists are also concerned about the questions about the storageand transportation of nuclear fuel, while countries' security officials are concerned about thepotential threat of nuclear terrorism and nuclear fuel use. Those communities are promotingrenewable energy local sources intensive use feature. In some countries, renewable energytechnologies are currently considered to be economically competitive with traditional electricalsystems. These technologies are becoming even more attractive, if considering the cost of thedamage caused to the environment, endangered to human health and other external influences.Population growth increases the use of electricity, comparing with water reserves, generategreater demand for satisfy the population, agriculture, electricity and water needs. The concernsassociated with water use and environment generates tension to the hydro resources use andmanagement.

……..

1.2. Related research

The popularity of alternative energy sources suggests variety research. The studies with thesedirections are numerous which are mostly experimental, i.e. the studies are actualizingmainly experimental way.The author mentions in the literature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alternative energy resourcesdevelopment, as well as alternative energy forecasting difficulties once again facing the fact thatthe directions of this research are very limited depending on geographic location, quantity sunnydays and so on [^].In [14] literature mentions about problems of electrical energy accumulators in which the maindevelopment directions are import of the structural elements and chemical new technologies.It is particularly mentioned in the literature [6] book that the basic concepts of solar PV systems'calculation, but there are not mentioning the problems of the main structural elements: PVmodules, inverters, and the selection of storage batteries quantity.Literatur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problems of solar and wind power stations are not solved tillthe end.

………..

Chapter 2 The recent situation about RES

2.1. Photovoltaic system exist problems, modem solutions and the market situation

One of the main problems of modem energy is to search of alternative energy resources. In thispoint one of the preferred directions is photovoltaic. It depends on factors such as environmentalsafety and solar energy unlimitation.The photovoltaic stations peak power is 1200 TW and produced energy is 2-10^^ TW-h. Theworld energy market is very dynamicThe solar energy increasing market is very perspective. Oil and gas reserve in the middle of thiscentury will be very close to consumption and solar energy should compensate the reduction involume of fossils. Well, as the increase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to the atmosphere shouldlead to faster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ly clean solar photovoltaic that can decrease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revent global warming.At the end of this century in terms of 60% solar energy will be dominant, because of solar energyis inexhaustible. Exposure to harmful indemnity hidden social costs of traditional power plants(diseases, duration shortened life and so on) distributed throughout society and they are 50-80%of energy value. If these losses will include into indices of fuel and energy, then photo energybecome competed already in this development stage.Solar energy can be dominating decentralized energy source in the places which don't haveenergy supplied system. For solar energy converters become the use of mass, we should solvefollowing problems:? to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we should solve the problem of huge solar modules surface keeping ideal clean,? to cancel their decreasing effectiveness in the time, when solar modules are warming,? to increase the solar modules service time,? to reduce the price of modules.

………..

2.2. The role of wind power in electrical system

When appropriate location is chosen and decided to make the investment there, then we can say,that wind power projecting process is starting. This is an inevitable and a continuous process.The first is certitude of step, that is, the maximum installed capacity according to appropriateallows capacity of system or buying, selling electricity's agreement. The main problems of preinvestment stage are: When wind power building positive decision is existent,then we can start wind powerpreliminary layout. The latter can give an idea of what kind of developments are possible. Forthis purpose, we should make a prior scheme, where It is necessary to find out, what systems areexpected to be used, what power is possible to have in different power systems installation. Thepreliminary scheme will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actualize wind measurement appropriate specificlocations and also actualize with stakeholders appropriate discussions. After successfullyimplementing these, we can process the labors project.

…………

Chapter 3 Calculation of PV System.......... 21

3.1 The determination of inverter load and energy used......... 25

3.2 The determination of storage batteries quantity and necessity ......... 27

3.3 The determination of solar cells' amount......... 29

3.4 Illumination calculation .........30

3.5 PV SYSTEM ECONOMIC PROPOSITION.........33

Chapter 4 Case study......... 37

4.1 Sample calculation of PV system .........37

4.2 Solar photovoltaic station software modeling......... 55

4.3. The planning of require electricity for Yerevan city through......... 58

Chapter 5 Conclusion......... 59

Chapter 4 Case study

4.1 Sample calculation of PV system

3 kW solar photovoltaic power plant design and selection of basic structural elements areobserved in my dissertation. The calculation was actualized in Yerevan city for a 1 storey house,the layout of it shown in Figure 4-1. Determine the area i peak solar hours during the day. That's why, the solar radiation averagemonthly kWh/month on surface, which has same inflection angle with solar cell, it is necessaryto pide the number of days in the month. The meaning of peak hours is 1000 W/m^ intensityhours. Thus, the system operates in the summer we can accept the smallest value in a months. Ifthe electric power supply totally should be provided by solar cell, then the calculation must bedone for the coldest month. In this case, we should have more solar cell and therefore morelosses because of hours of sun peaks due to low values. Install a powerful system for solar cell isconsidered to be economically inexpedient. For this reason, in case a reserve power source isavailable, it is recommended to do the calculation for the average annual peak sun hours, whichwill allow reducing the cost of PV systems. Energy produced during the hot period of the yearmay be granted to the grid and the cold period appropriately will take from grid or reserve powersource .

……….

Conclusion

1. Today, when oil, coal, natural gas and the other energy carrier reserves5 data are muchmore concerning, it becomes uigent to study the possibilities of alternative energysources.

2. The global market for solar PV module price decreases year by year, which is due to theproduction of the newest technologies and market new, more powerful existenceproducers, which is why a number of European countries one of tiie priorities of theenergy is solar energy.

3. Autonomous solar PV stations cost 50% or more (depending on the number of non-sunnydays) is the price of the accumulator batteries, therefore, currently, it has the potential tobe connected to grid solar PV power plants.

4. A number of countries still aren't connected to grid solar PV power plants clearly definedprice. The price is variable and depends on the prospects for renewable energydevelopment in this sector. This fact causes additional difficul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solar energy as investors "fear" or hopeless and dangerous in the field of investments.

5. During planning of autonomous solar plant, it is necessary to rendering the inpidualapproach, considering to daily and weekly load curves of the house, because of thepossibility of a short peaks can be covered a spare power source as diesel or pefrolgenerators, which will reduce the total cost of the plant.

6. The processed computer program allows exploring solar PV power plants by running ourscripts.

..........

Reference (omitted)

硕士经济毕业论文范文精选篇五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截至到 2013 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 54%。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将有更多的农村人口逐渐转变为城市人口。在城市化水平不断的提高的过程中,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达到全新阶段,人们的起居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善。随着人们甚或水平的提高,人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起来。由于城市的无序发展导致大量的问题,如人口激增、交通拥堵、大气污染,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开始在生活品质得到提高的同时,开始渴望享有优质的人居环境。发展与治理城市开始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才是真正建设现代化城市的最根本的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实现和推进,便出现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涌入的现象,城市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根据《国家统计年鉴》的相关资料显示,截止 2013 年末,就全国的水资源总量来说,2.75 万亿立方米是个不小的数据,在世界排名中也是排在了第六位,但是从人均水资源的量上来说仅仅才 2400 立方米,这样来看的话,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的话还不到四分之一,从人均水平来评比的话在世界排名到 110 位了,这俨然已经成了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2010 年,中国民用汽车总计 7801.83 万量,到 2013 年已经拥有 1.37亿辆,增加将近 76 个百分点,如此规模的增长速度,导致汽车尾气急剧增加,尤其是近年来城市不断增加的城市雾霾现象。雾霾现象的不断出现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汽车围棋的排放量是越来越大。

………

1.2 研究意义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前提和保障,人居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百姓居民的身心健康,快乐与否。同时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人口经济资源等等各方面的问题。城市规模的扩张也会带来一系列的城市问题。比如交通堵塞的问题,资源的匮乏问题,城市无法容纳不断增加的人口,空气质量不断下降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西安作为西部规模较大城市,同时又是西部文化、政治、经济中心,研究显示研究西安的人居环境的现状,对于提出改善人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这俩者关系方面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参考价值。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快速扩张,使得人居环境不断恶化,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的改善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人口数量排在世界第一位,人居环境更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全世界的人们的居住环境场所中,有大概接近十亿人左右有住房困难,他们或者是住房短缺或者是居住条件非常的恶劣,其中至少还存在着一亿人没有长久固定的居住场所,这些人连居住条件都无法满足,更谈不上居住条件的改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多数城市以资源的粗放开采以及廉价的劳动力来实现经济的发展,对人居环境的关注较少,有些城市甚至以牺牲区域的资源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短暂的经济发展。只有少数地区能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问题,但这些地区普遍发展较为迟缓,跟不上节奏,人们生活的物质条件也相对落后。总体来说,中国的人居环境条件比较差,人居环境讯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所以未来对于人居环境的建设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是对整个未来发展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人居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但我们应该从千丝万缕的联系中找到核心,即: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研究,这两方面也是世界范围内研究的重点。

…….

第二章 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

2.1 人居环境相关的理论

我们居住的内外环境就是人居环境,它是和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地表空间。希腊学者道萨亚迪斯在《人类聚居学》中就提出了“人居环境”这一概念。根据现在的理解,“聚居”可以通俗的理解为“聚居地”的意思。1993 年,吴良镛,林志群等先生首次提出“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概念。吴良镛先生在结合中国目前实际国情基础上,提出“人居环境科学”的基本框架。这一框架综合考虑了不同层次的人居环境,覆盖范围从城市到乡村,因此可以说这个框架不单纯是建筑或城市问题,而是包含与人类居住环境有关的综合因素。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融合了多个学科的门类,在人类居住学、环境学等学科研究的成果之上,逐步的深入研究,与此同时,融合了城市规划学、建筑学以及景观学。人类生活在一定的空间地域范围内,与人类不断进行接触的自然环境和摸不着的文化、娱乐等软环境对人居环境有重要的影响。综合以上的描述,人居环境就是我们活动的各种场所,在这个场所中,我们从事着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说娱乐活动、生活工作、居住休闲等。著名的建筑师吴良镛院士提出,与研究某一侧面的的学科,如城市规划、景观学科不同,人居环境研究的对象是人们居住相关的种种因素,在这门学科中着重强调了一个中心,同时以这个中心来不断扩散的学科。综上所述,人居环境科学具有复杂的多学科融合的特性,正因如此,显示出人居研究的魅力。人居环境的研究并不是局限于在某一地域范围内,它是以建筑科学为依托,同时涉及到城市规划、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与人类细细相关的多个方面,在不断交叉与融合的研究现状下,人居环境的学科显示出具有多重且边缘的学科特点。

……..

2.2 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

从上个世纪开始,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就提出来了。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是在上个世纪末,联合国召开了一次以“人类居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为主体的大会,从联合国的这次会议中可以看出人们逐渐的注重生存环境的保护。在这次会议中,我国发表了一篇《人类住区发展报告》,提出了“15 年行动计划”,这个文件也成为了中国提高人居环境的跨世纪纲领。从这次大会开始,可持续概念的发展和运用在各个国家得到普及,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了延伸。在我国,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惜一切的代价,造成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这些后果实际上是人类在自掘坟墓。可持续发展着重两个特点:可持续性和协调性。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保护好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不要只注重经济发展而盲目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协调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经济发展的同时要以环境的承载力作为基础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综合来看,可持续发展的两个特点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只有将两个特点不断结合,才能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与协调性。

……….

第三章 西安市人居环境与经济系统现状分析.......15

3.1 西安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 15

3.1.1 经济综合实力 ....... 15

3.1.2 社会发展现状概括 .... 16

3.2 西安市人居环境发展概况 ........ 18

第四章 西安市人居环境与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20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评价方法 ...... 20

4.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20

4.1.2 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构建 .... 21

4.2 分析方法与评价模型 ...... 23

4.2.1 主成分分析法 ....... 23

4.3 协调发展度模型.... 24

4.4 协调度等级划分及其标准 ........ 25

4.5 人居环境与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 ..... 25

4.6 两系统协调度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 29

第五章 促进西安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31

5.1 坚持“以人文本”,传弘扬可持续发展理念...... 31

5.2 发展循环经济,优化城市环境 ..... 31

5.3 加强新区建设,调节城市人口密度 ....... 32

5.4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配套服务水平 ..... 32

5.5 打造城市历史文化的特色...... 33

第五章 促进西安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坚持“以人文本”,传弘扬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西安城市的总体布局中,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其都应着重体现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城市的基础设施与住宅小区都应体现以“人”为本的这个主题,仅仅围绕健康舒适,方便出行的的建筑设计来满足人的需求。在旧城区改造与新城区建设的过程中,要把交通出行便利程度,休闲娱乐场所的选址等以人为核心的要素考虑在内,让更多的市民体会到人居城市的不断改善带来的方便。与此同时,要学会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提高城市人们居住环境建设的宣传。各个宣传部门应该充分的应用多种宣传工具,通过多层次的宣传工作让大家充分的意识到城市人们居住环境的建设对于促进社会大发展,同时提高城市的形象和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的重要意义,把市民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倡导人们学习人们居住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多方位的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氛围。

……..

结论

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古城,西安携带着众多的文化遗产和人文风景景观。它不仅仅是一个有着特殊的价值意义的古城,而且还是古文化载体的一个重要代表。西安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必须把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特色结合到现代化建设中。比如说意大利的罗马城市给去过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主要归功于古老的罗马文明。要想吸引大量的人才在这里定居下来,要想给到这里参观的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必须建设具有文化特色的城市。所以说西安城市建设的发展规划必须要以协调发展作为指导,合理的对历史文化进行开发整合,依据“大西安”的总体框架,对古老的文明城市进行规划设计,要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地带,大大强化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断的提高西安在世界的知名度。要着重突出传统的空间格局,对历史文化古迹做好保护工作,向世人展现西安的古都特色,把西安建设成为一个极具历史特色的现代化大都市。

…………

参考文献(略)

硕士经济毕业论文范文精选篇六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现状及意义

2003 年开始,中国的流动性过剩现象就已经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流动性过剩问题进行解读。流动性过剩不仅表现在:外汇储备居高不下;银行超额准备金持续高位;融资市场资金充沛,同时还表现出一些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症状:物价上涨;经济过热;房地产业、股票市场虚假繁荣;通货膨胀成为趋势 等等。针对这种情况,2008 年年初,中国政府开始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以此来防止我国经济的过热增长,以及物价的快速上升,最终实现了阻止物价由结构性上升向通货膨胀转变的目的。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得到长久保持。2008 年 9 月,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殃及中国,致使中国的出口业、房地产业、制造业等纷纷陷入困境,最终,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创伤。鉴于此,中国政府反过来开始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期促进我国经济的逐步恢复以及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从金融危机爆发开始,全球就展开了史无前例的联合救市行动,美国、日本、欧洲甚至新兴市场国家为了复苏本国经济,无一例外的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而这些救市政策引致大宗商品,诸如:黄金、粮食、石油等的价格连续突破新高,使流动性得到重塑,最终,对我国流动性变动产生深远影响。经过近一年的恢复、积累,到 2009 年下半年,我国流动性逐渐出现过剩势头。2010 年,我国物价水平开始持续上涨,CPI 指数同比上涨 3.3%,经济从危机中复苏,流动性实现逆转呈现出过剩状况。鉴于此,2011 年我国政府开始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流动性过剩程度虽有所趋缓,但并未改变流动性过剩的整体趋势。直到 2012 年年底,我国流动性仍然表现为过剩局面。本文研究的流动性过剩指的是从 2009 年下半年开始到 2012 年年底这一段时间我国呈现出的流动性过剩现象。

………

1.2 研究目的、内容及结构

1.2.1 研究目的

1、本文拟探究流动性背后的金融政策调控的效果问题,将对流动性的研究与我国的政策调控相联系,分析不同金融调控政策的效果大小,为我国未来调控流动性过剩问题提供政策依据,将研究与实际相结合,提升流动性研究的深度与实用性。

2、本文拟全面考察后危机和欧债危机背景下中国流动性过剩形成的机制、传导过程、冲击影响等所有细化的层面,建立统一完善的流动性过剩机制分析框架图,将流动性过剩的运行机理提升至理论高度具有理论创新意义。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流动性过剩现象的判断

2.1 引言

赵海华在《关于流动性涵义及度量方法的文献综述》中写道: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之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国家的流动性就已经呈现出过剩状况,而这得益于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 2 。但是,2008年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最终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全球经济陷入窘境,流动性也因此迅速实现逆转,呈现出不足的状况。与此同时,我国流动性也出现了 2003 年以来的首次拐点。因此,流动性变化引起众多学者的普遍重视,与流动性相关的研究大量出现,但是,对于究竟什么是流动性,应如何准确界定流动性的内涵、外延,以及对流动性如何进行有效测量等问题,观点众多,尚未形成统一意见 3 。鉴于此,本章对流动性的各种定义、流动性过剩的定义以及流动性的度量方法进行综述,并对 2009 年-2012 年间我国流动性状况作出判断。

……….

2.2 流动性相关理论

继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首次提到流动性之后,很多经济学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流动性进行定义、研究,推动流动性相关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流动性作为经济领域中一个基本概念,首次被提及可追溯到 20 世纪凯恩斯的名著。凯恩斯在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指出,与其他资产相比,货币具有一种特殊的性质,即:不需要转换为别的资产就可以直接用作支付清偿手段,人们因为偏好这种特性而产生对货币的需求,故凯恩斯将货币需求称之为“流动性偏好” 4 。《通论》中将流动性定义为某一项资产转换为支付手段的难易程度,或者简单理解为资产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迅速转换为支付手段的能力,这称为流动性的基本涵义。在此之后 Investopedia(投资百科)给出了相似的解释,即流动性指一项资产能够迅速转化为现金的能力。除此之外,国外学者更多是从层次类别和抽象意义上理解流动性。从层次类别上,Hicks 从定性的角度将流动性分三类进行定义:交易者维持其经济行为及活动所必须的运营资产;为了在遭遇经济波动中难以预料的变动后仍能保持灵敏反应所必须持有的储备资产;为取得相应收入而持有的用于投资的资产 。Hicks 定义的流动性既包括银行体系创造的存款货币、非银行体系与企业创造的信用,同时也包括各类企业持有的各种非有形的但可交易的金融资产。与 Hicks 相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同样从三个层面理解流动性,但区别在于《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分别从资产的到期日、便通性、金融力①三方面对流动性进行定义。从资产到期日曲线来界定流动性,由于通货的剩余期限是零,流动性最强,因此,表现在到期日曲线上,即为:到期日曲线在纵轴上的截距由通货的多少决定。从便通性角度出发,可以将流动性表示为货币余额存量与产出流量的比率,即 M/Y。该比率数值与流动性成正比,数值越高,流动性越强,反之流动性越低。金融力则从以整个经济体的资产负债表为依据来对流动性进行解释。

………

第三章 流动性加速过剩期研究......... 21

3.1 引言.........21

3.2 非常规经济政策的激励.....21

3.3 经济“反弹式”增长的推动....23

3.4 小结.........43

第四章 流动性温和过剩期探究......... 45

4.1 引言.........454.2 欧债危机的阴影.........45

4.2.1 欧债危机爆发的原因........45

4.2.2 欧债危机对我国流动性的双重影响.... 46

4.3 经济发展遭遇“瓶颈”.....47

4.4 小结.........61

第五章 流动性过剩的金融调控实施的效果分析.........63

5.1 引言.........63

5.2 判断调控效果大小的依据.......63

5.2.1 流动性本身的变化.....63

5.2.2 流动性变化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程度.......... 64

5.3 各项调控措施的效果分析.......64

5.4 小结........76

第六章 未来金融调控的基本思路

6.1 引言

在介绍了 2009 年-2012 年我国流动性存在过剩现象,分析了引致此现象发生的国际国内因素,并且探究了近年来我国针对流动性过剩采取的金融政策效果后,如何为应对我国未来的流动性过剩现象提供政策建议,就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上一章我们提到诸多的金融调控政策,并且对其各自的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短时间内我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仍将继续存在,如果仅凭原有的金融调控措施恐难实现调控预期,因此,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将金融调控措施和财政调控政策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对于金融政策的辅助作用;另一方面,应该更加完善现金融调控体系,在现有金融调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探寻新的调控方向,不断适应我国流动性变化的新情况。针对我国目前存在的流动性过剩状况,中央政府采取措施进行调控,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只有在这些原则的指引下,方可保证调控的有效性与正确性。首先,调控政策应该遵循自主性原则。所谓自主性原则也可称之为独立性原则,不仅调控政策的制定部门要具有独立性,不受其它部门或上级的限制;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指我国政府在制定调控措施时要摆脱国外政府的控制,坚持自己正确的立场,根据国内的具体情况作出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制定出得调控政策符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

结论

从 2009 年到 2012 年,四年间虽然我国流动性总体上均处于过剩局面,但是 2009 年-2010 年的流动性过剩局面要比 2011 年-2012 年我国的流动性过剩局面严重。众多学者从这四年的情况出发,将其笼统的概括为存在流动性过剩情况,并未发现这四年间我国流动性过剩情况存在阶段性。本文则运用全面、动态、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了过去的四年中,在我国经济运行中发生的流动性过剩的阶段性变化,按照总分的思路,首先通过指标计算得出我国流动性存在过剩情况,并将其分成两个加速过剩期与温和过剩期两个阶段,然后分别就两个阶段进行深入分析,探究不同阶段下,导致我国流动性出现过剩情况的国际国内原因。之后,针对此 4 年间,政府采用的金融调控政策进行效果分析,得出不同金融调控政策的采用对于流动性调控的作用大小以及有没有负面作用,最后针对前面章节的分析研究为我国未来调控流动性过剩情况提供政策建议。对于 2009 年-2010 年,我国流动性加速过剩期的情况,本文主要从国际上美国等国家的宽松货币政策方面以及国内的外贸业回暖、信贷投放增加、房地产业繁荣等方面分析此时期流动性快速增加的原因。美国等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本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增加,而我国物美价廉的产品就成为国外居民的首选,这样我国的外贸出口量就会增加,从而外汇占款增加导致流动性增加。我国房地产业的繁荣,不仅会直接增加流通中的流动性,更重要的是,因为房地产业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企业,房地产业的繁荣会带动 50 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这样货币的流通速度就会增加,在货币供给量一定的情况下,流通速度的增加同样意味着流动性的增加。

…………

参考文献(略)

硕士经济毕业论文范文精选篇七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新型城镇化越发成为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关键词。国家已经把城镇化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前进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内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就是发展城镇化、支持城镇化建设。这也是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经过领导层和理论界的一段时间以来广泛地研究和探索,新型城镇化的方针、政策和实现路径已经很清晰。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在积极推进城镇化。但是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发展相当不平衡,出现了很明显的地区性差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新疆城镇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缩小和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就必须抓住机遇,依据新疆的实际情况,加速新疆城镇化发展。然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由于城镇化更多地表现为人口向城镇地区的集中转移及工业地区的发展,金融在其中的作用地位并非十分清晰。但有一点是可以十分肯定的,就是:城镇化的过程是依赖于资金的支持。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城镇化是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的实现模式,而金融服务经济的功能最主要就是实现资源的配置,城镇化发展与金融发展自然是密切相关的。因此金融行业如何扮演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支撑作用以及其如何良性发展已经成为发展现代城镇经济的主题。

………..

1.2 研究的现状

虽然城镇化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金融则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它们都是学术界和政府机关关注的重点研究问题,但相比之下,关于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关系的研究却是不多,人们更多的注重于分别研究城镇化和金融。阿罗(Kenneth J.Arrow)和罗默(Paul M.Romer)认为解释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是知识的外溢性,于是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就通过知识的外溢性有效地联系起来。有关于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最为著名和权威的是钱纳里(Hollis Chenery)和塞尔昆在1975 年提出的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发展模型”,他们的这一理论证明了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是正相关关系。根据钱纳里-塞尔昆发展模型,说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是一个由紧到松的逐渐发展过程,发展初期的城镇化是由工业化发展逐渐推动起来的,在城镇化率和工业化水平都达到 13%的水平之后,城镇化发展水平开始快速发展并明显的超过了工业化发展水平,直到工业化的中后期,制造业在工业中所占的比重会慢慢下降,工业化发展对城镇化的推动促进作用也因此开始逐渐减弱。除此之外,钱纳里-赛尔昆的模型还给出了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经验数据。在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面,最常被引用到的就是钱纳里在 20世纪 70 年代中期的研究成果 3 :对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问题的研究,钱纳里在 1975 年出版的《发展的模型:1950-1970》这一书中,在第一阶段研究发展一致性特点部分,运用模型回归,提出了城镇化水平与人均 GDP 的一般对应关系。美国地理学家布莱恩•贝利指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国的城镇化水平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相关联系性。大量统计资料的分析也表明,这种联系不仅仅是存在,而且十分有规律。布莱恩•贝利在 1965年选用了 95 个国家的 43 个变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证明了他的这一理论的正确性。

……….

2 理论基础

2.1 农村城镇化概述

农村城镇化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农村经济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尤其是近些年中国政府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建设农村城镇化作为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对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就更宽广,研究的视角也随之变得多元化起来。关于农村城镇化内涵的阐述,学术界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农村的城镇化发展是生活方式的转变,是从农村的生活方式向城市逐步靠近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循序渐进的,包括人口转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第二种观点认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定会历经的一种经济形式就是农村城镇化,它的基本原则要求生产技术效率的最高化、农村生产要素效益的最优化以及就业方式收益的最大化;第三种观点认为,农村的城镇化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社会结构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发展趋势农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资本、人口等生产要素由原来的第一产业转移到了二、三产业,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城市化社会转变。二是体现在人口分布结构的变化,农村人口越来越少,城镇人口逐渐增多,城镇的数量和规模也在递增。三是体现在居民的意识形态方面,城镇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逐渐扩散到农村,影响了农村地区的意识流,使得农民的意识发生显著改变。四是生产要素聚集方式的变化,这主要表现为人口、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城市和农村之间高效率的流动和重组。五是城镇空间形态发生变化,即城镇区域扩大,城镇化基础设施服务不断完善。

………

2.2 农村金融的内涵界定及构成

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农村金融发展。可以说,现代农村金融的构筑包括三个层面。一,基础层面,所指的是农村的微观经济结构和组织;二,中间层面,指的是农村金融的结构和组织;三,调控层面,指政府和人民银行对农村金融的宏观调节。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使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契约自主、责任自担和产权独立的法律资格,这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在基础层面上作出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承担对我国农村金融实施政策指导和监督的功能。我们通常所说的农村金融体系一般是指它的第二个层面,即农村金融组织及其结构 。金融体系的定义分为广义狭义。狭义的金融体系是指国家的金融组织体系,就是具体有哪些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在金融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什么样的职能和作用;而广义的金融体系是指由一国的金融市场、金融监管和金融组织组合而成。金融市场是参与金融市场活动的主体主要是由金融机构、居民和企业等其他社会单位组成,它是由金融组织为基础而形成的。它是指金融体系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和运行。同时农村金融体系与农村的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他们之间存在相互的作用和影响,农村金融体系指的是一切为农村经济服务的金融机构、金融组织、金融制度和金融活动的总称。它是以农村信用活动实现和货币流通的形成为标志,二者是相互渗透的。

………..

3 新疆农村城镇化与农村金融的关系研究.......17

3.1 新疆农村城镇化现状分析........17

3.1.1 新疆自然地理条件及城镇区域分布特点......17

3.1.2 新疆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18

3.2 新疆农村金融发展现状..........18

3.3 新疆农村城镇化发展与农村金融的互动机制......21

4 新疆农村城镇化中农村金融服务体系........25

4.1 新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供需矛盾的表现..........25

4.2 支农信贷投入结构不合理,民间借贷盛行........27

4.2.1 信贷投入与 GDP 相关性分析 .........27

4.2.2 支农贷款投入的总量不足 ....28

4.2.3 农村民间借贷活跃,高利贷盛行 ......29

4.3 农村金融体系供给不足,区域布局失衡....30

4.4 农村金融组织产权不清晰........30

4.5 农村金融机构组织的功能不健全.........30

4.6 农村金融风险分散与转移机制缺乏.......34

4.7 新疆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建设的原则..........35

5 构建新疆农村金融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38

5.1 建立农民真正需要的合作金融....38

5.2 通过有限度的竞争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村市场....38

5.3 以创新的方法发展政策性金融....39

5.4 通过小额信贷组织弥补农村金融的不足..........39

5.5 财政支农与金融改革有机配合....39

5 构建新疆农村金融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5.1 建立农民真正需要的合作金融

小农经济自然与合作金融相结合,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的约束和正确的引导和支持,真正反映农村金融需求的,以农民自主联合为主要内容的合作金融在新疆并未得到很好发展。因此,一方面要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扶持发育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三农”,改变农民在农村金融资源获取上的不利地位。另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外部法律和政策环境,保证农民完全参与、充当农村合作金融的主体,这是培育农村合作金融需要坚持的基本出发点。应根据新疆的实际情况来加大对农村信用社支持力度,制定有效的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模式。全区应通过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优惠政策来制定产业政策,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之上,最大可能地加大对农村信贷支持的投入。促使新疆农村信用社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在基层直接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组织。这是打击农村高利贷和解决农业信贷难的关键。建议简化贷款手续,方便农民借款,全面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使农户在种养业方面的资金贷款需求基本得到有效的解决。有选择地在资金方面支持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农产品的出口创汇农业,积极从各方面配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支持农民提高专业化养殖水平,扩大种养业规模。

……….

结论

由于小额信贷本身的特征和优势,其在新疆农村区域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和较好的发展基础,是一种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的金融模式。要实现小额信贷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包括监管、准入、资金来源以及信用体系等;其次,要选择合适的发起人。应由热心从事扶贫事业并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为发起人,这对保证小额信贷组织的稳、长远、健康发展大有裨益;第三,应建立必要的利益分配和补偿机制,以促进发起人的行动,实现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给予小额信贷组织以尽可能的支持也是必要的。除此之外,创建良好的农村社会信用环境也是必须是,创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不仅是金融部门支持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应加大力度对农村信用环境的改善,通过召集农户学习等机会来提高农户的信用意识。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一方面要积极协调工商、税务、和司法等部门大力支持农村信用社的金融工作, 还要为农村信用社创造宽松的经济环境,为农信社在农业贷款方面开通绿色通道。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调节职能作用,帮助和改善农村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和保全信贷资产。同时,加强对农户的法律知识普及和加强不守信用者的信贷限制和法律打击力度,进一步开展评选最佳信用户的挂牌活动,选好典型, 树立榜样,鼓励群众,以此推动农村信用环境的尽快改善。

…………

参考文献(略)

硕士经济毕业论文范文精选篇八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贵州经济社会虽取得了较快发展,但经济基础依然薄弱,与全国经济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且有不断拉大的趋势,造成贵州经济落后的最主要原因无疑是工业化落后,典型的山地经济特征是困扰贵州工业化进程的主要因素,贵州应突破现存的经济发展困境,找到一条适合山地经济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贵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原省委书记栗战书同志在阐述实施“两大”战略,推进“三化”同步时,也特别提到了要“加快构建符合喀斯特地区实际和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要求的山地现代农业体系。”山地经济是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概念,是指以山地为载体,以农业、林业、畜牧业等生产部门为主的经济系统。1其具有以下特点:主要存在于山区,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不同,但又存在交叉;一般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交通封闭,信息交流不畅,经济开放度不高;生产力水平不高,有些地方还存在“牛耕人种”;劳动力素质偏低,基础设施不完善。一般经验表明,山区发展相比平原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较慢,但瑞士、日本、德国等国以及我国的广东、内蒙古等地区的发展过程告诉我们,科学规划山区发展,适时转变山地经济发展模式,山区工业化水平很可能取得巨大成就,赶上甚至超越平原地区的水平。贵州推进工业化必须打破现有山地经济模式,找出影响山地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主要因素,通过有力的政策措施实现贵州山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后发优势论的创立者格申克龙为分析后进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颇有说服力的理论框架,并在一定程度上被一些后进国家的经济增长过程所验证。山地大量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广袤的发展空间,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后发优势理论为落后山地如何结合自身潜在优势、发挥自身潜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认为,19 世纪 40 年代,德国作为一个农业生产占支配地位的山地国家,要想实现工业化,必须正确解决好工业和农业的关系。马丁认为瑞士是个资源匮乏的山地国家,但瑞士又是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其经济发展的独特之处,在于充分利用和结合本国的地理环境,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把产业建立在发展高、精、尖的工业基础上,开创了一套比较成功的发展模式(马丁,1994 年)。从 1997—2001 年,Mountain Agenda 相继完成了《世界山地—山区发展的基本方面》,《世界山地—21 世纪的水塔》,《世界山地—森林与可持续发展》,《世界山地—旅游与山地可持续发展》,《世界山地—21 世纪的挑战》,《世界山地—山地、能源与运输》等系列研究报告,对世界山地共同面临的问题做了全球性概括。显然,对山地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实施山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势在必行。随着人们不断深入的认识到山地的生态、经济的重要性,正确开发与保护山地的要求不断提高,在联合国大学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共同出资下,国际山地学会(IMS)于 1980 年正式成立。该学会的宗旨是“为谋取人类福利和山地环境与资源开发之间的良好平衡而奋斗”,并组织国际间山地研究合作,为合理利用和保护山地资源做出贡献;推动综合性、多学科的山地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推广山区经济发展的一切科研成果。在联合国大学和国际山地学会的推动和支持下,国际山地学术刊物《山地研究与发展》于 1981 年正式创办。

………

2 工业化与山地经济的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对工业化定义的表述形式较多,总的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1)张培刚将工业化定义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连续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革的过程。”22)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生产手段从以手工劳动为主向以采用机器为主的发展过程,也是国民经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3)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历史过程,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生产工具、技术装备和原材料,为人们提供日用工业品。4)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其特点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本的生产要素组合方式由低级向高级演变。5)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6)工业在一国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至取代农业,成为经济主体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说到工业化,人们很容易片面的理解为优先发展工业,使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实际上,这样理解工业化是有失偏颇的。工业化不但需要把工业发展成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更为重要的是将发展工业的经验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不能把工业发展简单的等同于工业化,因为工业化的过程不是独立的,不单是工业发展,而是伴随着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协同发展。

…….

2.2 相关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776 年亚当.斯密在其经典巨著《国富论》中提出绝对成本理论,有关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开始逐步进入经济学界的视野。1817 年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可以表述为: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对于处于比较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和交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和得到了益处。比较优势战略在本质上是着眼于在国际经济分工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建立起与自己资源匹配的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但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看,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存在许多局限性,其中最大的局限就是该理论里仅有劳动这一种生产要素。因此,在多种要素存在的情形下,该理论在解释比较优势来源时就会产生困难。20 世纪初开始,国际贸易领域最为重要的研究成果一直是近代比较优势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赫克歇尔和俄林等人。1919 年,赫克歇尔在其论文《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中,第一次提出了要素价格均等理论,并研讨了国际要素禀赋差异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他指出,每个国家和地区都会出口或使用本国相对丰富的要素资源生产产品,因此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要素禀赋差异是发生国际贸易的充分条件;他还指出,如果不考虑地区空间分布,则使用相同要素和技术的产业会获取相同的回报。后来,赫克歇尔的学生俄林,对其的贸易理论做了进一步的发展。他在考察了贸易格局的同时,考察了贸易的经济效应问题,并以其老师的理论为基础,重新表述了 H-0 理论。1933 年,哈伯勒摒弃李嘉图模型中的成本不变假定,发展到成本递增的情形,这对于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的模型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

3贵州的山地经济特征及其对工业化的影响............11

3.1 贵州山地经济的资源现状及发展特征........11

3.1.1 贵州山地经济的资源现状.......11

3.1.2 贵州山地经济发展的特征.......12

3.2 贵州工业化进程、现状及发展趋势............12

3.2.1 贵州工业化进程及现状...........12

3.2.2 贵州推进工业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5

3.3 贵州山地经济特征对工业化的影响分析....17

3.3.1 贵州山地经济特征对工业化的不利影响..........17

3.3.2 贵州山地经济特征对工业化的有利影响..........18

4 贵州发展工业与山地经济模式的关系分析............19

4.1 贵州推进工业发展与山地经济模式转变的关系..........19

4.2 贵州推进工业发展对山地经济模式的选择.........27

5 贵州转变山地经济模式发展工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30

5.1 原材料......30

5.2 市场..........30

5.3 资本..........33

5.4 劳动力......34

5.5 科技..........37

6 贵州立足山地经济发展工业的对策措施建议

6.1 原材料方面

针对特色优势资源能源,应科学分析市场需求,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广阔、产业化覆盖面大、对人民增收效果明显的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利用好现有优势资源能源。把市场需求和贵州优势结合起来,要下功夫分析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当地的资源优势,科学论证,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地开发既受市场欢迎、适销对路又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独具一格的特色产业和产品。在充分了解贵州特色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确定主导产业,延伸并完善产业链。立足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用市场经济方式预测发展趋势,重点关注现有的特色产业,增强产业间的关联度和相互配套能力,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优势能源资源。发展现代农业,关键在于建立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体系。根据贵州农业发展的实际和特点,为加快贵州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应紧扣特色化、高效化,应依托资源环境的优势和特点,面向国内外市场,按照“产业发展特色化、特色产业规模化”的发展目标,努力构建符合贵州发展实际的产业体系。将工业化方式运用到农业发展中,努力提升农业规模化程度,建立现代化的山地农业体系。依托贵州资源优势,让农民直接参与到市场经济中来,提升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空间,努力实现产品的增值,随着农产品生产特色和规模的形成,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

结论

贵州省一直以来,对科技创新的改革不断深化,科技投入的领域也不断拓宽,科技创新投入主体也发生了转变,由原来的财政投入为主转变为由民间资本和财政共同投入的格局,但同时也要注意到,财政投入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是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因此,首先应该逐渐建立稳定、长效的财政投入机制,在加强财政投入的同时,充分利用税收优惠等鼓励政策,鼓励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到科技创新中去。除此之外,还应通过多种方式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提高生产力水平和财政收入,为进一步科研投入提供资金支持。在加强科技创新投入的同时,应加强对科技创新经费的监管,确保科研经费的充分合理使用,并进一步完善科研激励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全身心投入于经济社会建设之中。依据贵州的资源优势和区位特点及重点科研任务,建设一批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开放实验室为主体,硬件设备先进、软件配置齐全、人员水平较高的“贵州省高新技术高地”,使其成为技术创新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依托贵州省高校资源,开办科技人才创业园区,视情况可一次给予一定金额的创业经费,并优先给予贷款贴息、担保等优惠;采取校企、研企、校研联合等办法,根据重要产业、行业的需要,在有条件的企业和科技园区建立若干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的工作站,进入工作站承担科研任务的博士、硕士除继续享受研究生生活补助外,可以从项目经费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生活补贴。

…………

参考文献(略)

硕士经济毕业论文范文精选篇九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1955 年 10 月 1 日,掀开了新疆历史发展的新篇章。新篇章开始到至今已经过了辉煌的 59 年。这 59 年,半个世纪的历程,对于勤劳的新疆各族人民来说,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辉史篇。自治区成立 59 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自己的努力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自治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投资和发展环境日益改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各项改革逐步深化,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对外开放日趋扩大,各族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技教育成绩喜人,各项社会事业让人满意地发展;全社会各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新疆也成为中国能源基地和国际能源通道,中国西向开发的前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枢纽区。1955 年新疆 GDP 总额、第一产业总额、第二产业总额、第三产业总额分别为12.31 亿元、6.69 亿元、3.22 亿元、2.4 亿元,2013 年分别为 7505.31 亿元、1320.57亿元、3481.56 亿元、2703.18 亿元,分别增加了 610 倍、197 倍、1081 倍和 1126 倍,“一、二、三”的产业结构演变为“二、三、一”的状况。目前一个全新的新疆正展现在世人面前。有了 59 年的成绩,肯定会有 59 年的轨迹,有了轨迹肯定会有轨迹的规律,即 59 年的新疆整个社会经济的状况和规律,因此本文的主要目的,深刻的研究新疆 59年以来的新疆经济的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一个区域的经济周期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动是关系到该区域宏观经济是否能够健康发展运行的现实问题。如何理解和揭示出上述问题的内在规律性,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

第二节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的背景

对于经济周期和产业结构这个热门话题,大多学者认为经济增长必然引起产业结构变动,后者对前者具有促进或抑制作用。但诸多两者之间的研究中存在少量一起分析以外,其它的研究一般情况下分割进行的。像新疆这样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研究它的经济周期与产业结构之间关系的关联性很少见的,也可以说是没有。一个区域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常态现象,这种现象的表现形式是扩张与收缩的不断交替。如果能一定的程度上分析出来促进扩张的因素和引起收缩的因素,对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好处不可限量。尤其是当前增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对经济波动的预见性是变成了经济学界必要解决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本人为厘清新疆1955-2012 年期间经济周期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而选择了这一题目。

………..

第二章 周期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动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 经济周期波动与经济周期相关理论

经济波动是社会整体经济活动的综合变动表现。人们一般用“经济周期”这一概念来描写叙述长期实践中所观察到的几少带有一定规律性的由积聚性的下降与上升趋势的经济过程。人们 17 世纪末以来用经济周期这一概念来反映商业的萧条和繁荣。朱格拉在 1980 年第一次将经济周期看作“重复发生的虽然不一定是完全相同的经济周期形式”。此后,经济周期被描述为由四个阶段过程的经济波动。四个阶段大概特征如下美国 NBER20 世纪中叶开始对经济周期波动问题实行了较为周全和深切的研究。根据 NBER 早期权威人士 A.Burns 和 W.Mitchell 的定义:经济周期是一般在主要通过商业企业来组织经济活动的国家中(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所见到的一种经济总量变动行为波动。阶段过程是:经济的扩张→接着衰退→收缩和消失→下一个周期的复苏扩张………,这种情况重复发生,发生过程不是简单的,而是很多的复杂因素包含在里面。一个周期的延续时间为一年、五年、十年、十二年不等。在经济分析研究中,常把经济周期分为两个时期(扩张和收缩),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和两个转折点(谷和峰)。

………..

第二节 产业结构变动与产业结构演变的相关理论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古典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结构问题的研究均与经济增长波动理论相结合。因此要研究产业结构变动理论必须从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结构变动等相关概念入手。“结构”概念指的是整体的各个构成部分之间的搭配和排列状态。它最早在自然科学中被应用,随后被引用到经济领域,出现了经济结构这个概念。马克思最早对经济结构概念进行了界定,指出经济结构是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通过生产承担者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关系演化而来的。它具有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属性,对于我们研究经济结构变动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在马克思经济结构理论基础上学者们从纯经济学的角度概括了经济结构概念,经济结构指主要结构的各个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部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随着经济结构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20 世纪中叶产业结构概念产生,当时对产业结构概念的界定并不规范。在最早使用产业结构这个概念研究经济问题时,有些学者利用它界定企业关系结构以及产业的区域分布,还有些学者用来界定产业间的关系和产业内部的关系。产业结构的研究领域和概念阐述,随着对产业经济研究分析的不断强化,渐渐就明晰下来了。当前产业结构这个概念的论述也基本定下来了,即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中产业内部各部门和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部门和产业之间的扩散和技术变动的相互关系,是经济结构的最重要、最关键组成部分。本文讨论产业结构变动主要从产业内部以及产业间结构变动入手。对于前者的研究主要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内部变动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对后者的研究主要包括产业间结构变动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

………..

第三章 新疆 1955-2012 年历次周期阶段与产业结构变动分析........18

第一节 新疆经济周期阶段的总体界定 ......18

第二节 新疆不同经济周期阶段中的产业结构变动 ........22

第三节 新疆不同经济周期阶段中的产业部门结构变动 ....28

第四节 新疆经济周期和产业结构变动与全国的对比 ......31

第四章 新疆经济周期波动与新疆产业结构变动的关联性分析........35

第一节 新疆经济周期波动对新疆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分析 ......35

第二节 新疆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分析 ....41

第三节 厘清新疆经济周期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 ....45

一、新疆经济增长波动与三次产业增长波动的 Granger 因果关系....45

二、新疆经济周期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的 Granger 因果检验....47

第五章 优化新疆产业结构、减稳波动的对策建议......49

一、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49

二、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有前瞻性........49

三、优化新疆三次产业内部结构........50

四、促进三次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50

五、注重调控易受国际市场影响的产业........51

六、提高宏观调控的效果,充分利用中国新疆大发展......51

第五章 优化新疆产业结构、减稳波动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新疆的发展历史和产业结构的演化过程来看,新疆经济的整个过程一直存在政府指导为主的状况,市场经济的色彩较弱,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方式还未形成。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从此次公告可以看到,市场已经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今后的发展当中一定要大力促进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一直以来,新疆经济波动的调整或者产业结构的调整都主要依靠政府的决策来实现调整,对市场的作用忽视了,因此有些方面的调整没有及时的呈现出调整效果。为了提高产业调整的实力效果,以后的发展中一定要执行市场为导向的决策机制,大力促进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目前在新疆产业结构调整上所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事后调整”。一方面,这种调整方式,与当前的市场经济不太相符。另一方面,虽然调整产业结构虽然较合理,但由于这是一种“事后调整”,滞后于最佳调整时期,这导致产业结构调整效率不太高。无论从本论文中所提到的相关数据或者从格兰杰结果来看,不是新疆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着新疆经济波动,而是新疆经济波动影响着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由此可知,新疆有关调整产业结构的政策没有对新疆经济波动发挥出很好的作用。形成这样局面的最根本原因是,在调整产业结构上没有事先考虑好,而是出现经济波动以后才采取措施。因此在调整产业结构上,一定要形成事前预测,事前调整机制。为了做到这一点,各研究机构以及各高校研究者要发挥好自己的作用。而企业以市场机制基础上,慢慢的形成“让企业做主”的局面。

………..

结论

目前在新疆易受国际市场影响的产业以石油行业和天然气行业为主,而这些产业在新疆工业上所占的比重较大,对新疆经济的作用重多。因此,这些行业受影响会直接影响新疆全区经济,会导致经济波动。因此在这样一个,石油和天然气市场价格经常波动的情况向,一定要对这些产业提高敏感度和预测能力,要高度重视对这些产业的调整,从而能一定程度上有效控制经济波动。由于新疆经济具有滞后性,因此地方政府对于新疆的经济发展提出的宏观经济政策很大程度上具有引导性作用,要在中央政府对新疆的经济发展做出政策调整时,地方政府努力配合和保持中央政策和地方政策的协调性,就要预先判断中央的宏观政策的走势,提高宏观调控的效果,充分利用援疆政策的作用,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契机,不断改善新疆的经济状况,在原有基础上创新,发展、壮大,促进跨越式发展,提高新疆经济的稳定发展。

…………

参考文献(略)

硕士经济毕业论文范文精选篇十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自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持续而快速的增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及其他官方统计,在 1978-2012 年间,中国 GDP 每年平均增长都在 8%以上。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1978 年为 3624 亿元,到 2012 年增长为 509767 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1980年为 463 元,到 2011 年增长为 37195 元。在过去的 30 多年的时间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能够保持如此高的增长率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对于中国创造这种经济神话,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而大量的研究和讨论,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虽然经济学家们的角度观点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那就是中国一直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实行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并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中国领导者在发展中国经济的道路所走的关键性的一步棋,对中国发展的意义重大。中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转变,实质上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即资源配置由政府配置转向市场配置,逐步改进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探索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配置方式,促进经济增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资源配置方式主要靠政府进行配置的。事实证明,这种配置效率低下,严重损害了国家经济的发展。1978 年是中国经济的重大转折点,这一年中国实施了经济体制改革,并在十四大会议上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市场力量渐渐壮大,逐步被赋予更大的主导权,政府干预的领域逐渐减少,资源配置的效率明显得到提高。

…………

1.2 概念界定

对于经济增长的度量和定义,方法很多。关于它的定义,最经典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的,本文对此不做赘述,原因是本文在此主要是弄清经济增长的度量以方便第三部分的实证研究。关于经济增长的度量,它既可以是绝对量,也可以是相对量;既可以是总量,也可以是人均量;可以是名义量也可是实际量。西方经济学通常把经济增长规定为总量或人均量的增加。但无论用总量还是用人均量的增加来描述经济增长,通常都用经济增长率即增长速度来度量。本文的经济增长率指的是年度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这一增长率排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在经济学文献中,对于政府规模界定的差异比对经济增长界定的差异要大的多。常见表示政府规模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财政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政府规模,另一种是采用政府购买性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政府规模。这种政府规模表示方法的不同,直接体现出这政府活动范围和政府职能的大小。财政学上对政府支出的分类主要有三类:按支出性质分类、按支出用途分类、按政府职能分类。对于政府支出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外学者对政府支出进行分类,研究不同经济性质的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例如,Grier & Tullock(1989)将政府支出分为政府消费和政府投资;Devarajan et al(1996)将政府支出分为生产性和经常性;郭庆旺、吕冰洋、张德勇(2003)将政府支出分为政府投资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马树才、孙长清(2005)将政府支出分为投资支出与消费支出(经常性支出),根据他的观点,这种划分是按政府支出的用途来进行的;寇铁军、周波(2007)公共资本和公共服务两大类;李发昇(2011)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了划分,这些因素被分为了两类:投入因素和影响因素,从而在此基础上将政府支出分为投资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其中投入要素是劳动、资本和土地等,而影响因素是影响投入要素发挥作用的因素。

………

2 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2.1 适度政府规模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政府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手段实现的:(l)法律、法规手段。制定各种法律法规,规范约束市场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动,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提供各种公共产品如国防、行政、司法等来保护产权,制定和维持市场竞争规则,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环境,形成统一有序的市场体系。(2)行政手段。政府通过限制垄断、征税和补贴、价格控制、政府管制、明确产权等方式纠正市场失灵,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3)经济手段。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为其提供必要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如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能源、科技文化教育、公共卫生等公共产品;通过税收政策调节市场经济、矫正市场失灵,如制定合理的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向造成外部不经济的厂商征税或向造成外部经济的私人进行价格补贴;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收放来协调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平衡,实现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充分就业。以上各种手段,不管是法律的,还是行政的,或是经济的,这些都是政府的活动各个方面,而政府活动都是以一定的财政支出为基础的。政府支出规模实际上反映了政府职能的范围和活动的数量。所以,政府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实际上可以被看作政府支出规模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

…………….

2.2 经济增长因素

前面第二部分分析了适度的政府规模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那么在适度规模的前提下,财政支出用于哪些方面更有利于经济增长则需要从经济增长的因素开始分析。中外学者对经济增长理论及经济增长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虽然在哪些因素能促进经济增长还存在争议,但都启发了本文的研究。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多种多样,包括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科学技术、制度、文化等,经济的增长就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资本的投入(投资)通常被认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资本存量的增加会促进经济增长,而资本存量本身又是投资推动、生产出来的要素,因此归结起来就是要鼓励投资推动经济增长。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1)投资数量。投资具有乘数效应,根据投资的乘数效应原理,因为投资、消费和收入是相互影响的,投资的增加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国民收入的增加则会带来投资和消费的增加,通过乘数,投资又使收入进一步增长,那么经过这一系列连锁反应,最后的收入将数倍于初始投资,从而拉动经济的增长。(2)投资效率。投资效率的提高是经济持续长久增长的保证。调整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可在投资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促进经济增长。

………..

3 中国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16

3.1 经济增长与政府支出规模门槛回归分析....16

3.2 面板数据的检验和面板模型选择..........20

3.2.1 面板数据检验 ......20

3.2.2 面板模型选择 ......21

3.3 实证结果及分析..........22

3.3.1 关于政府总支出门槛回归的结果及分析 .....22

3.3.2 关于政府消费性支出门槛回归的结果及分析 ........27

3.3.3 关于政府投资性支出回归结果及分析 .......32

4 结论政策建议 ..........36

4.1 本文结论.........36

4.2 政策建议.........37

3 中国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本章的实证研究以 1997 年至 2012 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为对象,运用面板数据研究政府支出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包括总量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生产性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消费性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使用 EIVEWS 和STATA 软件从计量的角度研究回答两个问题:(1)政府总支出、政府生产性支出和政府消费性支出对经济增长有没有促进作用,有多大的作用;(2)是否存在一个促进经济增长的最优政府规模,若存在,这个规模是多大;进一步,研究政府生产性支出规模和政府消费性支出规模是否也存在最优规模,其规模是多大。2006 年我国财政支出统计的口径有所改变:2006 年财政支出划分为 11 类,其包括:国内基本建设支出、增拨企业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地质勘探费、工、交、流通部门事业费、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社会保障支出、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政策性补贴支出。

……..

结论

本文通过前人对关于政府支出与经济增之间关系的总结对中国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历史实践关系进行了分析,并从数量估计和理论模型推导两个方面对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综合研究得出,我国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分析结果表明,政府支出(政府总支出、政府消费性支出、政府投资性支出)、固定资本投资占 GDP 比重、劳动增长率都是平稳序列,它们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经济增长与政府总支出及政府投资性支出同方向变动,经济增长与政府消费性支出反方向变动,即政府总支出的增加和政府投资性支出的增加导致 GDP 的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政府消费性支出的增加反而会导致 GDP 的下降,阻碍经济增长。主要具体结论如下:政府投资性支出与经济增长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根据本文前面对政府投资性支出的定义,其包括的项目有:国内基本建设支出、增拨企业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地质勘探费、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根据宏观经济学,经济建设支出(基本建设支出)作为购买性的财政支出对于经济增长具有乘数效应,但同时也会对私人投资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抵消一部分经济增长。尽管如此,就中国目前发展状况,政府的财政支出对中国经济的增长仍然发挥很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承担起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转轨的重任,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支出的投入。这些必要投资作为政府总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乘数效应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科教文卫支出对经济增长同样具有促进作用。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