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经济毕业论文范文精选十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9453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经济论文,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价值规律而非价格规律是经济学的核心规律。以经济为中心是以再生生产力为中心而非以钱为中心,经济发展是价值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再生生产力的发展、中国人民创新能力的发展而非GDP数字增长。(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经济论文,供大家参考。

优秀经济毕业论文范文精选篇一

第 1 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垃圾历来被认作是城市发展的负担,人们也一直不停的探索垃圾处理的最佳方式和方法。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过垃圾围城的情况。但是现在,垃圾被认为是最有开发潜力的城市矿藏,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是对垃圾问题认识的深入和深化。目前,环境问题得到更多的重视,环保、节能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题,垃圾处理产业也借此机会蓬勃发展。我国的垃圾增长率在 10%以上,而全世界垃圾平均增长率仅为 8.42%。全世界垃圾每年约4.9 亿吨,而中国就有近 1.5 亿吨城市垃圾。我国城市垃圾堆存量已经达到 70亿吨。在这么大的垃圾压力下,我们相信,垃圾处理产业,会成为未来国内的明星产业。在众多垃圾处理的方法中,垃圾焚烧是一种非常有效且环保的方法,这种方法很早就被人们广泛使用。现在,许多国家都建设了现代化的垃圾焚烧设施,用于城市垃圾的处理。使用垃圾焚烧法处理的垃圾不仅可以减少垃圾的堆存量,同时还可以杀灭各种细菌和病毒,转有害成无害。在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今天,其节约土地的特质,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重视,也是现今发达国家主要的一种垃圾处理方式。目前我国垃圾焚烧处理市场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应完善垃圾焚烧保障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垃圾焚烧规范制度和行业标准,加强垃圾焚烧市场管理能力建设,促进国内垃圾焚烧市场总量平衡、结构合理,协调垃圾焚烧企业科学合理地调配资源。垃圾焚烧,当务之急不是讨论该不该烧,以及该在哪里烧。当务之急只能是基于社会学视野,基于特殊国庆,重点考察垃圾焚烧该怎样烧,即应该在怎样的社会条件下烧,这些条件我们是否已经充分具备。这种态度才是真正对生命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目前,垃圾焚烧项目在中国迅速上马扩展。随着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垃圾焚烧处理产业已经有相当的规模,垃圾处理时长规模显著增加,市场化率提高迅速,进入环保行业的企业数量也在迅速增加。目前,我国的来及处理时长已经进入成长期,正在向成熟期迈进。由于发展速度较快,相关政策、行业准则及技术手段等明显滞后于垃圾焚烧处理的需求,因此进一步加强垃圾焚烧项目市场管理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1.2 文献综述

本人查阅了一百余篇关于城市垃圾处理以及综合利用的文章,并对其中的十余篇关于垃圾综合利用的文章进行了仔细研读。通过查阅资料,对我国垃圾处理现状以及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在我国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技术经济评价方面,了解了与其他项目在技术经济评价方面的共性及差异性,对论文的写作有较大帮助,可以较为全面的对论文论题进行分析和研究。目前国内对于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研究很多,在沿海等发达城市和地区也相继建设了许多项目,其建设和运营情况各不相同,福建师范大学刘常青在其《城市生活垃圾综合治理研究》一文中,对于国内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分析,文中提出我国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不应研究该不该烧,而应研究在哪烧,怎样烧的论点。这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是否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也是研究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基础。中国政法大学王文培在《日本城市生活垃圾问题治理研究》一文中详细论述了国外发达国家城市垃圾处理的现状和方式方法,特别是日本在城市垃圾处理的一些成果,肯定了垃圾焚烧发电这种处理方式的优越性,日本使用垃圾焚烧发电的方式来处理垃圾已经达到垃圾全部处理的 90%以上,并且所有项目都能保证稳定运行。由此可以证明,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是最有效、最环保的一种垃圾处理方式。大连理工大学宋河宇在《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系不确定性优化模型研究》一文中,对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政策管理体系进行了分析,通过该文了解到,我国对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在政策方面支持较大,在环保、城市基础设施、新能源等方面均有鼓励或者扶持政策,为我国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快速推挤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这也是研究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技术经济可行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政策好坏直接关系到从项目立项到并网发电的全过程,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国对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重视。天津大学尚惠在《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经济评价》一文中,较为详尽的介绍了了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以及项目评价的方式方法,也是本人重点研读的文章之一,该文第二章中对项目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时间性指标与评价方法、价值型指标与评价方法、比率性指标与方法等均做了详细的介绍,并引用了相关实例,对于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经济评价体系有着较为完整的论述,本文借鉴了该文的部分论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完善了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体系,使之更贴合项目运作实际。

第 2 章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经济评价的方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及各级政府的重视,国家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些有利于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优惠政策,由于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兼备多种国家扶持范围内的概念,所以早已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项目,由于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在政策上得到政府的支持,近年来,一直被资本市场看好,项目获批后,很容易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另外,一些民间资本也随着政策的放宽,逐步进入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融资渠道。银行及民间资本的资金支持,使得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在建设及发展的资金问题上得到了充足的保障,而且就目前的形式来看,融资渠道还有进一步拓宽的趋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融资难度越来越小,这就使企业有精力及实力更好的研究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和进行工程建设,为整个项目乃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外部环境,这也将积极促进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商业化运作。

第 3 章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评价体系......... 24

3.1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企业化投资条件 ...... 24

3.1.1 国家政策支持和鼓励 ..... 24

3.1.2 环保法规与技术政策完善 ......... 24

3.1.3 项目融资难度减小 ......... 25

3.1.4 项目企业化投资前景看好 ......... 25

3.2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收益特点分析 .... 26

3.3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企业化运营模式 ...... 28

3.4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风险分析 ........ 30

第 4 章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实例......... 36

4.1 项目经济评价 ...... 36

4.1.1 项目背景 ....... 36

4.1.2 项目概况 ....... 36

4.2 经济评价过程 ...... 37

4.3 经济评价的结果 ........ 38

第 5 章 结论和建议..... 39

5.1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经济规模 ........ 39

5.2 建议完善垃圾分类收集制度 ...... 39

5.3 技术国产化是推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39

结论

目前,我国垃圾焚烧发电产业较国外发达国家从技术到设备整体落后,这与我国经济发展及现实条件关系很大。近年来,随着国民环保意识的增强、政府的重视,我国垃圾焚烧发电产业有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 90 年代以来,陆续上马了一些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笔者经过调研,了解到目前我国城市垃圾处理基本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采用国产设备和技术处理;另一种是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工艺进行处理和资源回收。前者投资小,但是工艺和产能落后,二次污染危害大,技术可靠性差,目前正处于摸索开发阶段;后者由于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和工艺,基本可以较好的控制二次污染,能源回收效果也好,但是价格昂贵,目前我国仅有沿海部分经济发达城市尝试建设了几座垃圾焚烧发电厂。由于工程造价昂贵,使得国内许多城市无法承受巨额的初期投资,而不得不放弃建设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这样严重制约了垃圾焚烧发电产业在我国的推广和发展,垃圾围城的困境依然严峻,这种情况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下去,并且难以改变。还有,上文已多次提到,我国城市垃圾理化特性与国外城市理化特性差距较大,除了经济上的制约外,外国设备和工艺引进国内后,多半水土不服,还需增加大量资金进行改造才能适应国内的垃圾处理要求。笔者认为,目前要解决这一难题唯一可行的路线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实施设备国产化,走自主开发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的路子,才可以彻底改变我国目前垃圾焚烧产业整体落后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叙原.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法律问题研究[D]. 东北林业大学 2011

[2]魏惠荣. 小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研究[D]. 兰州大学 2011

[3]王文培. 日本城市生活垃圾问题治理研究[D]. 中国政法大学 2010

[4]宋河宇.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系不确定性优化模型研究[D]. 大连理工大学 2010

[5]胡建杭. 城市生活垃圾直接气化熔融焚烧技术的试验研究[D]. 昆明理工大学 2003

[6]刘晓明. 城市生活垃圾简易分类装置设计与研究[D]. 东北农业大学 2010

[7]李林. 福建省“十一五”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路线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8]尚惠.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经济评价[D]. 天津大学 2007

[9]刘常青. 城市生活垃圾综合治理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01

[10]施忠贤. 西安城市生活垃圾循环处理和管理问题研究[D]. 西北大学 2009

优秀经济毕业论文范文精选篇二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竞相发展、百飼争流,在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培育区域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但是,以河南为中心的规划在国家层面上目前还是空白,河南省在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却长期处于政策边缘,在一些方面已形成“中原塌陷”的严峻形势,对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构成严峻挑战。面对全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沿海先进地区在率先实现小康的基础上加快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的新形势,为了更快缩小河南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实现中原_起、河南振兴,促进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到河南观察,明确要求“贯彻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牢牢把握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宝贵机遇,在促进中部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区前列”。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南省委、省政府在谋划“十二五”发展的过程中,从全省长期发展战略全局高度,总结历史经验,立足现实需要,集思广益,深入研究,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并将其作为加快河南发展,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总战略⑴。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经历了“三步走”,将进入实施新阶段。第一步,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2011年1月,国务院颁布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原经济区被证实纳入,同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建设中原经济区,顺利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第二步,上升为国家战略,2011年9月,《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发布,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第三步,编制并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三步走”工作部署全面完成,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进入整体推进、全面实施的新阶段?。郑州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批复,为新时期河南省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要以新郑综合保税区为核心,使郑州向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国际化陆港城市、国际性综合物流区、高端制造业基地和服务业基地发展。因此,基于这样的背景,对河南省城市间的空间联系和空间结构进行研究,显得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河南省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面临着较好的发展机遇,要牢牢抓住这个机遇期,提升河南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为实现中部_起、扩大对外开放、加快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积蓄力量。

1.1.2研究意义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实施规划出台的大背景下,对作为中原经济区主体的河南省空间结构进行研究显得意义重大。由于对城市经济空间结构分析方法众多,本文采取从经济联系的视角,对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进行分析,通过对经济空间联系的测度,结合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的现状,提出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的措施。对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优化进行研究,有利于集聚河南省的实力,加速建设中原经济区,将其打造成引领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新载体,对于加快中原幅起、河南振兴,对于支撑中部_起、支持西部大幵发,完善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保障国家粮食和生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对河南省空间结构优化进行研究,有利于将其内城市凝聚内力,通过形成新的增长极,扩大核心福射范围,从而更好地带动整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实现中部崛起,有利于河南发挥自身优势,在经济发展中明确定位,走出一条科学发展之路,并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2]。

2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基础

2.1核心一外围理论

核心-外围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普洛夫在分析世界经济空间格局时,将美国分为中心区和边缘区两部分。但最完整的核心-外围理论是由美国的弗里德曼于1966年在其专著《区域发展政策》一书中提出的。核心-外围理论的中心思想是,核心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能带动外围区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完整区域。根据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可以将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前工业化阶段,这个时期社会经济不发达,产业结构多以农业为主,各地区基本上自给自足,城市的产生和发展速度慢,区域之间彼此孤立发展;二是工业化初期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交通便利地方会出现区域性核心城市,核心一边缘关系逐渐形成;三是工业化成熟阶段,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核心区域的发展壮大,导致核心边缘地区矛盾出现,在一些发展相对较快的边缘地区也会出现区域的小核心,真正意义的核心区域逐步缩小[41];四是空间相对均衡阶段,由于扩散效应,新形成的次级中心城市的不断壮大,逐渐缩小与原有中心城市的差距,形成一个相对均衡状态,整个区域演变成为一个梯次分明、功能完善、分工明确的城市体系。核心一外围理论从均衡与非均衡的角度,解释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的空间形态及其规律性,对指导城市群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是优先成长、重点开发的地区,是引导区域发展的“地域领袖”。核心-外围理论是要素流动不断发展的结果,要加快城市群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

3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现状分析......... 17

3. 1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17

3.2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特征......... 17

3.3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20

4基于经济联系视角的河南省经济空间......... 23

4.1 城市规模结构.........23

4.2城市职能结构 .........24

4.3河南省经济联系测算......... 27

5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优化......... 41

5. 1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优化原则.........41

5.2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42

5.3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优化保障措施......... 46

6结论和展望 .........51

6. 1结论......... 51

6.2展望 .........52

结论

本文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背景下,以经济联系的视角,对河南省城市间的经济空间结构优化进行探析。主要从城市规模结构、城市职能结构、经济联系角度对河南省18个地市间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优化的政策建议。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的重点建设地区,在近年来的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连续五年保持较快的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背景下,对河南省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十分有意义。

(2)河南省大、中城市数量少,小城市和小城镇数量众多,按照非农业人口规模进行划分,河南省城市等级体系是齐全的,但不完善,城市的规模较小。而从产业职能角度进行分析,将河南省18个地市分为4个层次,从工业职能分类,将全省主要城市分为四类:轻工业城市、工业城市、重工业城市、超重工业城市,在河南省18个地市中,重工业城市占了绝大多数。

(3)通过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引力模型等计量方法,对河南省18个地市的经济联系进行测算,得出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与周边城市如开封、焦作、洛阳、许昌、漯河等城市的经济隶属度较高,与省际边界的城市经济隶属度较低。

(4)河南省的空间结构特征为城市空间等级体系齐全;依靠交通优势,形成东西和南北发展轴,东西方向主要是沿黄河一线,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0国道,在南北方向上,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构成中原经济区的南北发展轴;并形成圈层结构,河南省形成以郑州市为核心组成圈层结构,以东西发展轴线和南北发展轴线作为城市群圈层结构的牵引轴线,构成河南省城市化的辐射轴线。

(5)但在对河南省空间结构进行研究过程中发现,也存在许多问题,省会城市郑州的规模较小,辐射力不强;内部形成网状结构,但呈现不平衡现象;一体化程度低,结构松散;内部核心城市经济实力不够强。

参考文献

[1]刘中原.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战略及产业发展选择研究[D].河南大学,2012

[2]康俊.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财税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论,2012 (21) :9-10

[3]朱英明,姚士谋.国外区域联系研究综述[J].世界地理研究,2001 (6): 16-24

[4]姜博,修春亮,陈才.环渤海地区城市流强度动态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6):11-15

[5] T. Bunnell, P.A. Barter, S. Morshidi. Kuala Lumpur metropolitan area: a globalizingcity-region[J]. Cities, 2002,19(5): 357-370

[6]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一历史、现状、展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7]李春芬.际联系区域地理学的近期前沿[J].地理学报,1995, 50 (6) : 491-495

[8]闫卫阳,王发曾,秦耀辰.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模型的演进与机理[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 (4) :231-237

[9]王德忠,庄仁兴.AN APPROACH TO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REGIONALECONOMIC LINKS A Case Study on Economic Links Between Su-Xi-Chang Region andShanghai[J].中国地理科学,1997 (2)

[10]郑焕友,徐晓妹.安徽省区域经济联系与整合发展[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9 (3):43-48

优秀经济毕业论文范文精选篇三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20世纪50年代后,特别是近20多年,和平与发展成为多数国家的主旋律,各国都把经济发展都作为首要目标,国际竞争变得日趋激烈。由于就目前境况来看,全世界国家一同参与全面的全球一体化尚还有很大的差距。但各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内部由于在地理位置、交通运输和经济联系方面往往具有优势,往往存在着共同的利益,容易形成贸易往来,形成共同一体化组织,如NAFTA、ASEAN、FTM等。由于区域经济合作对政治经济发展的优势,已成为世界发展的一种潮流。然而,极富合作潜力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困扰到目前为止发展的却并不理想。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世界金融危机已经离我们远去,但这次危机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国际金融秩序,同时也影响了各国及地区的经济协调。以本文研究的东北亚地区为例,各国经济均受到严重的影响。首先是金融危机当年各国的股市均受到重创,其中俄罗斯的RTS指数和中国的上证指数跌幅分别达到了 76%和65. 39%,分别位于2008年股市跳水排行榜的第2位和第4位。此外,金融危机还导致了需求下降,原材料上涨,出现大量企业倒闭的情况,从而导致东北亚各国GDP的增长也全面放缓。此后的几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在国际经济秩序发生变动的情况下,东北亚各国经济及经济合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对东北经济振兴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互动也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对东北经济发展即使机遇也是挑战,即如何在新的经济秩序下,找到东北经济发展在东北亚经济合作中的位置,更好的参与经济合作,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实现东北的真正经济振兴。同时,通过东北经济的发展,促进东北亚经济的合作,实现东北亚经济的繁荣。

1. 2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在东北亚经济的研究中起步较早,最早研究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的是日本学者。福岛正光1968年在日本《朝鲜评论》上发表题为“日本海经济圈的提倡"的文章,阐述了其区域合作的思想。但受当时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所限,他的这一思想并没有得到响应。80年代中期后,日本学者开始重新重视环日本海经济圈的内容。其中比较又代表性的有:西川润发表的《提倡环曰本海经济合作》、金森久雄的、《要重视日本海经济圈的发展》等论文。西川润认为中国、日本、韩国以及朝鲜应在多个方面进行合作,例如贸易、基金等方面。金森久雄先生则提出了环日本海发展战略,为东北亚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日本学者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思想是以“环日本海经济圈"为核心的。国外学者对东北亚格局的研究贡献比较大的是Robert Ascalapino,他在的 Major powerrelations in NortheastAsia 从多个角度描述了中、日、韩等主要大国在东北亚的相互关系,他这篇论文的最大成功在于系统的分析了东北亚的格局,对东北亚未来的发展也做了合理的预测。国内学者对东北亚的研究大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这一时期东北亚区域合作已变得越发重要,中国学术界开始关注和研究这一内容,推出了不少东北亚地区研究的成果,比如关于讨论连接缴海、黄海、日本海的“三海经圈’’的设想、“东亚经济圈〃的设想、“东北亚经济圈”的设想、的设想等。国内学者比较早的研究区域经济的是周起业,他撰写的《区域经济学》是我国第一部这一方面的专著。此后,中国政府开始重视东北地区的发展,并提出了振兴东北振兴的战略,强调振兴东北要积极同东北亚地区结合,通过东北亚的经济合作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我国学者也开始不是孤立的研究东北经济振兴,而是将两者充分结合考虑,把振兴东北地区的经济放在东北亚区域的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关系来进行分析,并有不少收获。首先,提到了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问题,如王洛林的《东北地区经济振兴战略与政策》。接下来,一些学者讨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东北亚合作的问题,如韩彩珍在《东北亚地区合作制度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

第二章区域经济合作相关理论概述

2.1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

近年来区域经济合作的加速发展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关系愈发密切。首先,区域经济合作一个明显的功能是增强各国的实力,从而使各国应对风险的能力也大大加强,相互的分工使产品趋同性下降,有效缓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互竞争,进而减低了风险。其次实际上区域经济合作应该被认为是国际多边协作的补充。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众多,各个国家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人文环境、贸易政策等均存在很大不同,如果多采取国际贸易多边协作,难么达成共识的难度将会很大,而区域的经济合作先对就会比较灵活,由于可以自由选择合作的成员、合作的领域、合作的方式等内容,就会大大增大达成共识的可能性。实际上,世界贸易组织对区域经济合作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有数据显示,自WTO成立后,区域经济合作便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在世界贸易组织没有出现后比成立前每年至少多10个区域经济合作的组织。

第三章后经济危机时代东北亚经济合作......... 11

3.1后经济危机及对各国影响......... 11

3.1.1后经济危机旳概述 ......... 11

3.1.2后经济危机对各国影响......... 12

3. 2东北亚经济合作现状......... 13

3. 2. 1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历史阶段......... 13

3. 2. 2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现状......... 14

3. 3东北经济发展现状......... 18

3. 2.1东北经济发展的现状......... 18

3. 2. 2东北经济落后的原因 .........18

第四章东北亚经济合作与东北经济发展互动条件分析......... 21

4. 1东北亚经济合作与东北经济发展积......... 21

4. 2东北亚经济合作与东北经济发展消极......... 26

4. 2. 1东北亚区域合作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阻碍因素分析......... 26

4. 2. 2东北经济发展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阻碍......... 27

第五章东北亚经济合作与东北经济发展互动策略......... 30

5.1利用东北亚区域合作促进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策略......... 30

5.1.1东北地区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途径.................. 30

5.1.2东北亚区域合作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促进的策略 31

5. 2通过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东北亚经济......... 32

5. 2. 1东北经济的振兴的意义......... 32

5. 2. 2东北经济的振兴促进东北亚区域合作的策略......... 34

结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经贸往来越来越紧密,相互间依存度越来越高,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各国和地区发展的重要推手,成为参与全球竞争的必要。东北地区这个曾经为新中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曾经辉煌的工业基地,由于所依赖制度环境的变化,加之部分资源的相对枯竭等,陷入了缓慢的发展。而东部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东北地区的落后,不仅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和目标的实现,作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一环,也必然影响东北亚区域经济的发展,这就使东北经济的振兴具有了双重的意义。因此,研究东北地区经济的振兴必然要把它放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大环境中,摸清两者的相互关系,找到阻碍,排除阻碍,使得两个者相互促进,从而真正的达到互动发展。通过本文的分析,主要发现目前东北地区阻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因素有:1.面向东北亚国家的交通设施落后。2.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有待提高。3.政府部门服务水平不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首先要全面提升东北地区交通设施。并加大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同时还要提高政府为企业服务水平。此外,还有加大对东北地区的开发力度以及扩大区域间合作。同时本文对东北亚区域影响东北地区发展的原因也进行了分析。主要有:1.各国缺乏政治互信。2.各国经济差距大。3.受美国因素影响。并提出对策。同时建议充分利用东北的资源以及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从而加快两者之间的互动,使东北老工业基地早日复兴也使东北亚经济合作能更上一个层次,实现两者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陈箐泉东北亚区域经济制度性合作研究东北财经出版社2012年

[2]李平,陈耀中国区域经济学前沿2011-2012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年

[3]刁秀华俄罗斯与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进展东北财经出版社2011年

[4]王雅莉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与东北亚合作东北财经出钣社2011年

[5]宋成有东北亚史研究导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

[6]崔万田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一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

[7]高洪深第三版: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8]王大超,王桂敏东北老工业基地热点问题研究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

[9]梁双陆边疆经济学: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人民出版社2009年

[10]程伟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优秀经济毕业论文范文精选篇四

第 1 章 绪 论

1.1 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1.1.1 选题的理由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并席卷全球。各国把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当成提升地区经济力的法宝。国际上出现了诸如欧盟经济一体化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南美洲共同体等一系列跨国的区域合作组织,这些组织在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各个国家来说实现了互惠共赢。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实行的市场化改革,促使我国社会经济得到更为迅猛的发展,加入世贸组织后,为加快与国际接轨的速度,对外,我国谋求与国际社会加强合作,争取早日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对内,面临着改善国内各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关系,以实现区域一体化的重大课题。最近几年,伴随着国家一系列战略规划的陆续出台,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在我国呈现出遍地开花的良好发展态势,区域内各主体之间进行合作的范围和领域不断延伸,规模也逐渐扩大,形成了众多“经济圈”。比较成功的当属东部地区的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及环渤海地区,这是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最前沿、成效最显著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中部地区着重建设城市群,包括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经济圈等一批城市群;西部地区为打造我国经济增长“第四极”,成立了以广西北部湾地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呼包银经济区等为代表的经济区;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家重点扶持沈阳沈北新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是在中央政府的主导下,由各级各地政府推动实现的,而促使各政府与其他政府联合的原动力则是利益。在地方利益的驱动下,各地方政府之间有选择的进行合作,对其中一些问题在反复讨论的基础上达成若干协议,为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部分地区甚至制定相关的政策或规范来协调区域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下政府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不仅使传统的地方政府间以竞争为主的府际关系有了极大改善,而且有利于体制创新和社会发展,从而走出一条扩大开放、互惠合作、同谋发展的“共赢”之路。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遗憾的发现,建国以来形成的行政区仍是我国行政管理的基本单位,以此为基础的条块分割的地方政府管理体制,对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抑制作用。作为地方利益的忠实代表,各地政府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必然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经济人”假设理论和博弈论的双重支撑下,当各地方利益主体之间出现利益冲突时,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个利益主体很容易将地方利益矛盾误判为对抗性矛盾,因而极有可能采取冲突性竞争甚至恶意竞争,导致府际合作关系的破裂,从而加大贸易成本,损害经济增长,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所以,在此背景下,对府际关系进行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认为,各级各地政府应在转变思想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沟通与协商,寻求优化府际关系的对策,构建一个强有力的区域政府间的合作机制,通过政府间的积极联合,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同时,反过来促进府际关系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的合作,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府际合作关系的良性循环。

1.1.2 选题的意义

鉴于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区域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均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处于同一区域内的各级政府为促进自身发展和提升地区整体实力,纷纷加快了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依托中央政府的利好政策,区域内各地方政府间对区域整体利益达成共识,通过制度和组织等资源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塑造区域整体优势,成为各级政府的必然选择。因此,重视并加强政府间的关系研究,特别是将政府关系纳入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进行探析,不仅有利于拓宽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视野,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的政府公共管理理论,而且对于推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服务性政府,构建和谐社会,都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实践意义。

1、 理论意义

府际关系是政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国家建构必须正视的基本制度问题。目前,我国仍以行政区作为基本单元,条块分割的地方政府管理体制致使政府间的交流频繁受阻,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的有序发展。政府同样属于“理性经济人”,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将自身利益作为政策的制定标准,从而加剧区域范围内经济领域的冲突性竞争,导致政府间关系的对立,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现象。基于此,通过运用公共管理学中“改善政府间关系”的相关理论成果,来突破区域经济理论无法调和的瓶颈,以达到缓和冲突、化解矛盾,为实现区域内政府间的合作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的目的。在理论界,探析府际关系,特别是加强区域政府间合作已成为公共行政改革的发展趋势,通过研究区域内政府合作机制,对现代公共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第 2 章 概 述

2.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涵义

20 世纪 50 年代初,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出现,标志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正式产生,此后,在其特有的凝聚力和由此产生的利益因素的推动下,这一进程得以在全球内迅速发展,如今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全球 186 个国家和地区中,仅有 12 个国家和地区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区域贸易协定(RAT),剩下的 174个国家和地区至少参加了 5 个以上的区域贸易协定,有的甚至多达 29 个。所谓区域经济,从经济学的角度上讲,是以市场要素的配置来界定的,指的是资源交换作用下的经济圈;而从政治学的角度上讲,则是以行政辖区来界定的,指的是行政区划范围内的经济圈。从世界范围来看,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包含国家间的一体化和国内的一体化两个层面。早在 1954 年,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丁伯格(Tinbergen)就提出了“经济一体化”这一概念。他认为,“经济一体化就是将有关阻碍经济最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加以消除,通过相互协作,统一创造出最适宜的国际经济结构。” 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和林德特对“经济一体化”有更明确的阐述,他们认为“经济一体化是宏观经济的一体化,是生产要素的自由移动以及各成员国之间的自由贸易活动,个经济体通过共同的商品市场或是共同的生产要素市场,或者是两者之间的结合,从而达到要素价格的均等。” 而前苏联学者马克西莫娃则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诠释区域经济一体化,他认为“经济一体化就是国家经济间发展深层次且稳定的生产分工关系的过程,是具有同类社会经济体制的国家群体框架内的国际经济实体的形成过程”。可见,西方学者大多是从宏观的角度上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研究的,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是指同一区域内的两个及其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由政府主导形成一个能够凌驾于各国政府之上的机构,该机构主要用来约束各国的经济行为和行政政策,尤其对于促进区域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实现要素的合理流动,以扫清国际贸易发展障碍颇有助益。“这样的机构按照在经济上的合作程度可分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经济一体化等形式。”

第 3 章 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府际关系........14

3.1 基于矛盾的地方利益下的府际竞争.........14

3.1.1 地方利益的内涵....14

3.1.2 基于矛盾的地方利益下的府际竞争模型......15

3.1.3 府际竞争关系的表现........16

3.2 基于共同的区域利益下的府际合作.........18

第 4 章 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府际关系的困境.....22

4.1 传统的行政区划的阻碍.....22

4.2 地方利益关系的对立.........24

4.3 政府绩效考评的片面性.....25

4.4 法律保障体系不完善.........26

第 5 章府际竞合关系的构建........28

5.1府际竞合关系的原则......... 28

5.2府际竞合关系的对策......... 29

结论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对府际关系的研究应该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入手,既有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纵向的府际关系,也有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的府际关系。由于本文是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对府际关系的探析,因而更侧重对横向的府际关系的论述。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经济的一体化的观念也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从国际范围上看,世界各国范围内出现了大批合作组织,如美国的大都市区委员会、德国的柏林—勃兰登堡首都区域、日本的关西经济联合会等,这些组织不仅解决了区域内诸如交通规划和环境保护等的公共问题,而且还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技术创新能力。从国外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市场配置或是政府主导,区域内成立的一体化组织,既有经济上的合作,也有政治上的沟通,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们的兴起,对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具有重大作用。

借鉴国际经验,并顺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我国也加快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出现了诸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长株潭城市群、呼包银经济区等的经济圈,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经济圈中的各主体之间进行合作的范围和领域不断延伸,规模也逐渐扩大,在很大程度上提东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我国整体实力的提高。但是不可否然,在市场经济还不完善的情况下,经济圈中的主体仍然是地方政府,受制于我国传统的条块分割的地方政府管理体制,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不顺利。本文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和博弈理论的相关内容,构建了区域内政府之间的竞合模型,想要说明目前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个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的竞争无序和合作不足的问题。本文认为,传统的行政体制导致的思想禁锢和政策实施的区域性是直接原因,对于地方利益的单纯和盲目追求是根本原因,与仕途升迁挂钩的绩效考评体系不健全则是深层次的原因,法律法规的缺位更加剧了区域内府际关系紧张的局面。因此,笔者认为,区域内各政府应该在正当的竞争中开展合作项目,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有序竞争,构建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新型关系。本着平等互信、互利共赢、合理合法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各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宏观指导下,合理界定,理顺政府间的关系;通过健全法制和完善绩效考评机制,为良好府际关系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另外,还应进行组织创新,引入第三部门,使其与政府、市场一起成为区域内的治理主体,共同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谢庆奎.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年第 1期.

[2]赵全军.中央与地方政府及地方政府间利益关系分析[J].行政论坛,2002 年 3 月.

[3]陈瑞莲,张紧跟.试论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间关系的协调[J].中国行政管理,2002 年12 期.

[4]陈剩勇,马斌.区域政府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J].政治学研究,2004 年第1 期.

[5]王健,鲍静等.复合行政的提出——解决当代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冲突的新思路[J].中国行政管理,2004 年第 3 期.

[6]韩刚.东北三省区域政府合作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08 年第 3 期.

[7]新华.五大难题制约长三角政府合作[J].决策探索,2006 年第 1 期.

[8]孙大斌.由产业发展趋势探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动力机制[J].国际贸易探索,2003 年第 9 期.

[9]保健云.地方利益冲突、地方保护主义与政策选择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 年第 6 期.

[10]陈瑞莲,张紧跟.试论我国行政区域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2002 年 4 月第 1 卷第 4期.

优秀经济毕业论文范文精选篇五

一、案情简介

2007 年 9 月 26 日,欧洲金属紧固件生产商协会向欧盟委员会提出中国向欧洲地区出口的碳钢紧固件(以下称紧固件)存在倾销,同年 11 月 9 日欧盟委员会在欧盟官方期刊上发布公告,决定对产自中国的紧固件(不包括螺母及不锈钢紧固件)发起反倾销调查,调查期从 2006 年 10 月 1 日至 2007 年 9 月 30 日,在此调查期间,中国对欧出口紧固件的涉案企业遍布上海,嘉兴和绍兴等 11 个主要生产省市约 1700 余家,涉案金额约 5.75 亿欧元约占国家总出口额的 1/3,11月 12 日,中国商务部与机电商会迅速将决定通知了全国紧固件生产企业,有 123 家企业积极应诉。12008 年 2 月,5 月,9 月及 11 月,欧盟分别召开了 4 次听证会,采用美式的对抗性形式,中国方面积极抗辩,提出: 中欧产品范围不同。欧盟企业生产的是主要用于汽车,航空器上的高强度高档型紧固件,中国生产的仅仅是用于建筑和机械类的普通型的低端碳钢紧固件,而欧盟生产商并未生产这种低端产品及类似产品,两种产品消费群体并不同,因而并未对欧洲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威胁。但欧方坚持认为两者是同类产品且欧洲生产者也生产此种产品。此外双方也就用于 DIY 产品的木材的螺钉等产品是否应排除在调查之外展开了争辩,最终欧委会否认了这些产品的排除性。印度并不合适作为替代国。欧委会选择以印度作为替代国,否定了中方提出的以台湾作为替代的提议,然而提供信息的印度生产商生产的产品与中国企业的并不同,印度产品主要用于汽车及类似产品的高端紧固件产品,但欧方坚持认为两种产品在物理及技术特点上具有相同性,认定中,欧,印三方产品为同种或相似产品。欧委会用于调查的抽样方式存疑。欧委会抽样时选择随意并未按照 WTO 有关规定,选择产量排在前列的应诉中国企业进行抽样调查并且没有对外公布申请调查企业的名单。

2011 年 3 月 15 日,30 日,在应中欧申请延迟 60 天后,上诉机构收到了来自中欧双方针对专家组报告中相关法律问题及未认定问题的上诉申请。2011 年 7 月 15 日上诉机构发布了最终裁决报告:报告中维持了专家组的裁定,认定:欧盟《反倾销基本法》第 9(5)条对产自非市场经济成员国家的出口商和生产商设立单独待遇测试,并以此决定是否适用单独倾销幅度和单独税率的做法违反了 WTO《反倾销协定》第 6.10 条和第9.2 条。上诉机构认为《反倾销协议》第 6.10 条要求调查机构应为每个外国出口商或生产商计算单独倾销幅度,同样第 9.2 条也要求在计算倾销幅度时需单独计算。上诉机构维持了关于欧盟未及时将产品分类及出口价格公平比较等有益于中方抗辩维护其合法利益的行为违反了《反倾销协定》之第 6.2.条,第 6.4 条及第 2.4 条的认定。欧盟仅给予中方少于 30 天申请市场经济待遇和个别待遇的时间违反了《反倾销协定》第 6.1.1 条。

二、非市场经济制度概述

(一) 非市场经济概念与界定

非市场经济,Non-Market-Economy, 即 NME,也称计划经济或转型经济,即国家或政府广泛干预本国的经济活动,以国家计划代替市场调节资源配置,指挥经济运行,具体表现为政府决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产品价格,不能实现货币的自由兑换。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对,起源于冷战时期。战后,以美欧为核心的资本主义强国建立起以经济自由主义和私有制为主导的多边贸易体制,并且将其作为经济交往的国际经济制度,以维护自身利益和国际地位,相对的以计划经济和公有制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就被认为是非市场经济国家(当时称为垄断经济国家),这无疑是一种歧视性做法,一旦被认定具有非市场经济地位,就意味着该国家或经济体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经过中国长期努力,目前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完全认定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截止 2011 已有97 个国家肯定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第二种是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如美国;第三种是将我国视为转型经济国家,如欧盟。欧盟《反倾销基本法》中非市场经济制度主要由出口国市场经济地位和被诉产品生产商市场经济待遇和单独待遇两部分构成。21998 年 4 月 27 日,欧共体发布第 905/98 号理事会条例,将中国和俄罗斯从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中移除,但仍未承认中俄为市场经济国家,而是将其视为转型市场经济国家。根据欧盟《反倾销基本法》第 2(7)条与第 9(5)条,中国企业可以申请第 2(7)条下的市场经济待遇测试,若通过审查,即可获得市场经济待遇并自动获得单独计算税率的资格,中国企业(包括未通过 MET 的)也可以根据第9(5)条申请单独待遇,通过第 9(5)条下的单独待遇测试即可获得单独待遇,可单独计算税率,未申请及未通过的已申请企业只能接受统一平均税率。

(二)非市场经济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1. 政治角度:冷战思维在经济领域的延续

当今世界分工的细化及生产力的发展已将全球联系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经济因素日益成为国际交往的主要内容,但是为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政治斗争往往与经济手段如影随形,对于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便是这样一个经济交往下的政治斗争。多边贸易体制形成于冷战爆发之时,当时世界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二极世界格局,此后到上个世纪 60 年代是冷战高峰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进行遏制和封锁,主要体现在经济和贸易两个方面。冷战时期建立的多边贸易体制建立在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确认的市场经济基础之上,对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裁定权掌握在以欧美为首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手中,因而以苏联为首的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国家一开始就被认定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被排除在多边贸易体制之外。

二、非市场经济制度概述.......7

(一)非市场经济概念与界定.........7

(二)非市场经济制度的产生与发展.........8

(三)1983 年声明与《中国入世议定书》第十五条........12

三、欧盟紧固件案涉及的非市场经济规则.......16

(一)市场经济待遇标准和替代国制度..16

(二)一国一税与单独税率....21

四、欧盟紧固件案的影响.....27

(一)对紧固件产业的意义.....27

(二)对中国面对非市场经济制度问题的法律意义.......27

(三)应对策略启示.....28

结论

中国加入 WTO 后的十年旅程收获颇丰,也充满艰辛。尤其是饱受非市场经济问题的困扰。长期以来,以美欧为核心的市场经济国家经常以非市场经济问题为由在国际贸易中对中国采取带有歧视性的替代国和一国非市场经济制度,使中国企业负担高额的反倾销税,丧失竞争优势。非市场经济问题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冷战时期,具有很深的政治,经济和法律渊源,它既是冷战的产物,也是贸易保护的手段。中国在这次紧固件案中,第一次主动挑战了欧盟的非市场经济制度,并且得到了上诉机构的支持,认定欧盟《反倾销基本法》第 9(5)条不符合《反倾销协定》的规定,这对中国来说是一次重大的胜利。给我国企业进行反倾销诉讼带来一些有益启示。但是中国面对的形式依然严峻,最近欧盟新修改了《反倾销基本法》,针对非市场经济待遇调查做出了三项修改,其中延长裁决期限和只审查抽样企业的申请两项对我国十分不利,降低了我国获得市场经济待遇的可能性,由此可见我国在反倾销中的非市场经济问题的解决的道路依然漫长。

参 考 文 献

[1] 陈力:《国际贸易救济法律制度中的非市场经济规则》,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

[2] 赵相林、李光辉:《世界贸易组织法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年版。

[3] 高永富、张玉卿:《国际反倾销法》,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版。

[4] 纪文华、姜丽勇:《WTO 争端解决规则与中国的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版。

[5] 李双元、蒋新苗、屈广清:《世贸组织规则研究的理论与案例》,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1 版。

[6] 肖伟:《国际反倾销法律与实务欧共体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版。

[7] 杨仕辉、杨海燕:《欧盟“非市场经济”反倾销制度的起源、成因及对中国的影响》,载于《欧盟与中国•福建:跨文化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 年版。

[8] 张斌:《非市场经济待遇历史与现实》,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版。

[9] 陈冠达、肖艳:《打赢“洋官司之后须自强-中欧紧固件贸易争端胜诉带来的思考》,载于《浙江经济》2011 年 10 月期。

[10] 李秉航:《试论国际反倾销法现状及反倾销法中替代国制度》,载于《法制与经济》2010 年 9 月第 252 期。

优秀经济毕业论文范文精选篇六

第一章导论

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农业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本文力求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影响和制约甘肃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实因素,构筑切合实际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进一步丰富生态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以及农业循环经济内涵。甘肃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滞后的农业大省之一,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本文通过深入实地调研,系统分析、归纳、总结甘肃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并提出相关建议,这将有助于提高甘肃农业生产效率,对缓解甘肃农村贫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构建两型社会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都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2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研究思路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基于一个基本的事实:作为一个典型农业生产地区,甘肃农业经济占其国民经济比重较大,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造成甘肃农业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较大程度破坏,因此迫切需要转变这种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考虑,首先,对循环经济及农业循环经济相关理论进行梳理,为本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运用理论分析和经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甘肃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优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再次,构建综合指标体系对甘肃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评价;第四,根据甘肃农业区划,有针对性的提出切合实际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最后,从四个方面就如何可持续发展甘肃农业循环经济提出保障性政策建议。

1.2.2研究方法

本文将综合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尝试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问题,并得出符合实际的科学合理的结论。

1、理论分析和经验分析相结合。首先对循环经济及农业循环经济等相关理论进行介绍,然后利用甘肃农业发展的统计数据,综合分析甘肃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现实基础和优劣势。

2、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首先对循环经济及农业循环经济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就如何可持续发展甘肃农业循环经济进行模式选择,做到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既有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进行定性介绍,也有构建综合指标对甘肃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进行定量评价,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1.3本文拟创新点与难点

1.3.1拟创新之处

本文在借鉴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运用生态经济学、循环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学科及理论,以实地调研为基础,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甘肃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同时,从文献检索中发现,使用实证方法对农业循环经济,尤其是甘肃农业循环经济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初步构建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库(一般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第二章相关理论概述与文献述评

2.1循环经济的理论概述

2.1.1循环经济思想的起源

二战结束后,新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以国民生产总值(GDP)为主要目标的经济增长方式取得明显成效。但过度追求量的增长也带来很多严峻问题,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人类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逐渐突显。循环经济思想便起源于人类对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的关切,是人们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反思的结果。循环经济思想首先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Kenneth E. Boulding)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Spacesship Economy)被认为是循环经济思想的萌芽,该理论将地球比喻成一艘孤立在太空飞行的宇宙飞船,、鲍尔丁指出,如果我们不加重复地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地球资源被耗尽,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的发展将受到威胁。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著名报告《增长的极限》,这份报告在系统考察了全球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以及科技进步的关系后,向全世界发出了 100年后全球经济增长将会因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而停滞的警告,从此将生态环境纳入到经济增长制约因素范畴引起了全世界的注目。1987年,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标志着一种新的发展观诞生。1990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D.Pearce)和特纳(R.K.Tumer)在他们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一书中首次规范了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的概念。自此,一种新的发展方式 循环经济,成为在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先后被各国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

第三章甘肃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 18

3.1甘肃农业发展现状..........18

3.1.1甘肃农业自然资源.......... 18

3.1.2甘肃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19

3.1.2.3甘肃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20

3.2甘肃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SWOT分析.......... 20

3.2.1甘肃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优势.......... 20

3.2.2甘肃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劣势.......... 21

3.2.3甘肃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机遇.......... 23

3.2.4甘肃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挑战.......... 24

第四章甘肃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26

4.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6

4.1.1指标说明 ..........26

4.1.2各项指标权重确定.......... 26

4.1.3标准化处理 ..........27

4.2实证分析.......... 29

4.2.1甘肃整体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29

4.2.2甘肃省各州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31

4.3小结..........33

第五章甘肃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34

5.1甘肃农业区划 ..........34

5.2构建各具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 35

结论

甘肃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其农业生产仍处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阶段,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层次较低。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内外经验,加强区域合作,提升甘肃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与生产方式。第一,广泛幵展经验交流活动,引进国内外成熟的技术和先进的理念,实现与区域乃至国际接轨;第二,引进技术及管理人才,延伸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通过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培育区域核心竞争力;第三,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需要打破多方面的守旧观念和体制限制,在吸收其他先进区域经验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本区农业循环经济,从而为进一步推进独具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幵创道路。

参考文献

[1]冯之梭.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88页

[2]吴季松.循环经济综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3] Robert A Frosch . A perspective on industrial ec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tometals—industry eco~system.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1997,(5): 39-45

[4] Frosch R,Gallopoulos N. Strategies for manufacturing Scientific American, 1989,(9): 106-115

[5] Das Sujit,Curlee,T. Randall. Automobile recycling in the United States[J]. energy impactsand waste generation, 1 995,14(3~4); 265-284

[6] Reijnders. A normative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resource choice and recycling[J]. 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2000,28(1): 121-133

[7] Stuart Ross, David Evans, The environmental effect of reusing and recycling aplastic-basedpackaging system, Journal ofCleanerProduction, 2003,1 1(5): 561-571

[8][美]唐奈勒vH?梅多斯等著.超越极限:正视全球性崩溃,展望可持续的未来

[9][美]保罗.霍肯著.商业生态学[M].夏善晨.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56—81、76—79

[10][美]艾瑞克.戴维森著.生态经济大未来[M].齐立文.汕头:油头大学出版社,2003:106. 120

优秀经济毕业论文范文精选篇七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低碳经济缘起于全球气候变暖,随着人们碳减排意识的不断加深,它不但成为国际经济和国际政治的重要议题,而且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引领着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气候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及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近百年来,全球正经历着一场以气候恶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变化。对此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不断的对此进行跟踪评估。综合 1990 年、1995 年、2001 年和 2007 年的四次评估报告可知,地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增加,而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人为温室气体。由于化石燃料的使用,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已经从工业革命前的 280ppm 上升到 2005 年的 379ppm。如果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无法得到控制,预计今后 20 年气温的上升幅度将达到每 10 年 0.2 摄氏度。并且由此引发的全球气候变化将从冰河与永久冻土减少、大洋的生态系变化、湖泊及河流的水温上升、陆地生态系变化、海水酸性化等方面对人类健康、生产和生活环境产生影响。随着对碳排放与气候变暖的因果关系的更加确认,联合国不断召开会议,以期减少全球的碳排放量。1992年6月150多个国家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设定 2050 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 50%的目标。1997 年 12 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会议(COP3)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2005 年 2 月 16 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2007 年 12 月 15 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最终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其主要内容包括:大幅度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未来的谈判应考虑为所有发达国家(包括美国)设定具体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应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长,但不设定具体目标;为了更有效地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发达国家有义务在技术开发和转让、资金支持等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在 2009 年底之前,达成接替《京都议定书》的旨在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新协议。2009 年 12 月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虽只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但形成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治共识,明确了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低碳化方向,确认了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和体制。2010 年 11 月 29 日,墨西哥坎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达成两项成果,内容涉及为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提供资金、技术帮助以及《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

面对着国际会议的召开和国际公约的制定,碳减排已然成为一种现实。鉴于此种发展趋势,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制定低碳经济计划。在全球的石油竞争仍在继续之时,一场悄无声息的碳博弈战争已经拉开帷幕。低碳经济首现于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等老牌工业国家,主要原因在于其在 21 世纪的全球竞争中失去了与美日韩,包括“金砖四国”在内的核心竞争力后,欲抓住应对气候变化进行产业革命的机会,占领下一个经济制高点。它们积极确立明确的减排目标,建立对二氧化碳排放进行严格管制的政策体系和碳排放交易制度,并完善相应的技术及能源配套体系。例如,2007 年 3 月各成员国通过了欧盟委员会提出的一揽子能源计划,同年年底通过了欧盟能源技术战略计划,明确提出鼓励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并单方面承诺到 2020 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 1990 年的基础上减少 20%。英国于 2008 年颁布实施的《气候变化法案》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此外,美日德澳等发达国家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纷纷加入低碳经济行动中。虽然也举起了低碳经济这面大旗,但美国历届政府对低碳经济的重视程度不尽相同,呈现一种上下起伏的波形运动状态。和以往相比,美国克林顿政府虽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是由于共和党国会的阻挠未能采取实质性的行动,只是在 1993年达成了“气候变化行动规划”这一自愿计划。在 2001 年,小布什政府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为借口,退出了《京都议定书》。2009 年,面对着金融危机与气候危机的双重压力,奥巴马政府好似与历届政府反道而驰,一上任不但在国际上积极参加 2009 年的哥本哈根会议,而且在国内宣布全面废除布什政府消极的气候政策、正式任命气候问题特使、把经济刺激计划中数量可观的资金用于开发清洁能源、提出《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等。他继承了《京都议定书》的思路,以总量减排方式为美国设定了温室气体减排的具体目标和时间表,主张利用“限额——交易制度”(Cap-and-Trade)来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同时,奥巴马政府希望把美国未来的经济安全、气候安全、能源安全统筹起来考虑,通过增加“绿色岗位”来缓解国内的就业压力,将新能源产业继续建设成为美国未来的支柱产业,最终达到维护美国全球利益的目的。

第 2 章 低碳经济与低碳经济政策理论体系构架

研究美国低碳经济政策转向的问题,首先要对低碳经济的属性有深入的把握,并对由此所延伸出的低碳经济政策的概念进行清楚的界定。而理论是概念的扩展和延伸,鉴于低碳经济既是国内问题又是国际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因此新政治经济学和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理论工具是分析的不二选择。由此,也就在双重博弈模型的修正下,产生了本研究的三层级分析框架。

2.1 低碳经济的三重属性与低碳经济政策界定

2.1.1 低碳经济的政治、经济与资源环境属性

低碳经济缘起于碳排放增加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其目的是通过全人类的努力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从而防止气候变暖带来的威胁人类生存环境的后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技术创新的支持、需要经济结构的调整、需要能源效率的提高、更需要新兴产业的兴起,由此决定了低碳经济的经济属性。然而,世界“竞争与合作”的本性决定低碳经济必然具有政治属性。在世界多极化格局下,“低碳”一词在不断冲击着各国的政治神经,每个国家都在虎视眈眈、跃跃欲试。此外,碳这一物质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其环境资源属性。因此,低碳经济具有政治、经济和资源环境三重属性。

第 3 章 美国低碳经济政策的转向...... 30

3.1 克林顿的温和低碳经济政策 ...... 30

3.1.1 国际态度:温和并签署《京都议定书》....... 31

3.1.2 国内态度:相对积极......... 34

3.2 小布什的消极低碳经济政策 ...... 35

3.2.1 国际态度:消极并退出《京都议定书》....... 36

3.2.2 国内态度:相对积极......... 37

3.3 奥巴马的积极低碳经济政策 ...... 40

3.3.1 国际态度:活跃..... 40

3.3.2 国内态度:积极..... 46

第 4 章 美国低碳经济政策转向的国际激励........ 53

4.1 低碳政策的国际政治属性---国际减排压力 ...... 53

4.1.1 气候与碳排放因果关系确定......... 53

4.1.2 国际社会纷纷制定减排目标......... 57

4.2国际低碳创新博弈 .... 60

4.3国际合作减排机制 .... 73

4.4 国际交易平台及交易主体 .... 78

第 5 章 美国低碳经济政策转向的国内激励........ 83

5.1 政治层面 ........ 83

5.2 经济层面 ...... 103

结论

未来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制度需要建立在灵活的、有活力的市场机制的基础上。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过程中,积极尝试用市场机制来解决环境问题。在发达国家节能减排交易市场纷纷成立的背景下,中国也相继成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等排放权(或环境产权)交易专业机构。通过这些交易所进行碳交易,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取得明显经济效益。在建立健全排放权交易体系的过程中,中国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积极扩大参加者范围。在中国目前特定的转型条件下,实施碳排放权交易需要扩大参加者范围,但不能一蹴而就。首先应该提高全民自发的减少碳排放的意愿;然后在保证法定单位积极参与的基础上,逐渐培育市场,直至投资者的出现。其次,配额分配实现从短期无偿到长期拍卖的过渡。中国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最好经过一个短期以无偿分配为主到长期以拍卖为主的平稳过渡。因为在短期内,中国经济尚处于转型与赶超发展阶段,拍卖方式会对企业的成本造成压力。而长期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结构的转变,需要更具公平和效率的分配方式。最后,制定有效的监管体系,维护市场的良好运行。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应避免盲目性和滞后性,避免地方政府为追求 GDP 增长而睁一眼闭一眼的行为,杜绝企业为获得较多排放权的“寻租”行为,有效地规避监管机构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起一套有效的事前审核、事后监督的排放权调控机制。

参考文献

[1] Alexandre Kossoy & Philippe Ambrosi. State and Trends of the Carbon Market 2010 [R].World Bank, 2010(05): 1-89

[2] Alexandre Kossoy, Team leader & Pierre Guigon. State and Trends of the CarbonMarket 2012 [R]. World Bank, 2012(05): 1-138

[3] Abdeen Mustafa Omer. Focus on Low Carbon Technologies: The Positive Solution [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June 18, 2007

[4] Andrea Baranzini, Jos Goldemberg & Stefan Speck. A future for Carbon Taxes [J].Ecological Economics, 2009, (32) : 395- 412

[5] Abraham, S. The Bush Administration’s Approach to Climate Change [J]. Science,2004(305): 616–617

[6] Adam B. Smith & Richard W. Katz. US billion-dollar Weather and Climate Disasters:Data Sources, Trends, Accuracy and Biases[R/OL]. Accepted: U.S.NOAA, 2013(01):2-5

[7] Byron W. Daynes & Glen Sussman. Economic Hard Times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President Barack Obama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J]. APSA 2010 Annual MeetingPaper, 2010(09): 1-52

[8] Bella Center. 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during the Press Availability in Copenhagen[EB/OL]. The White House.

[9] Bracken Hendricks, Sean Pool & Lisbeth Kaufman. Low-carbon Innovation: A UniquelyAmerican Strategy for Industrial Renewal[R/OL]. Report of Center for AmericanProgress.

[10] Center for Climate and Energy Solutions. About U.S. States & Regions [EB/OL].

优秀经济毕业论文范文精选篇八

第1章绪论

1.1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选题背景

自“凯恩斯革命”以后,纵观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变缓的时候都会以扩大财政支出和增加财政赤字的手段来促使经济的复苏。然而这次成功的变革在后期却出现了较大的争议。在走出“大萧条”之后,美国经济就陷入了 “滞涨”。其经济增长的有效性就受到广泛的质疑。尤其是2008年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主要国家不约而同的扩大赤字规模,以求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支出来促进经济的复苏。但是美国经济的迟迟低迷、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却让人对赤字财政政策充满疑惑。在我国,自改革幵放以来,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了适应经济和改革的发展,中国基本上实行的是相机块择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也伴随着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面貌而出现。具体而言,1993年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通货膨胀、经济过热到通货紧缩、经济变冷,然后转为经济局部过热、结构性问题突出到2008年金融危机经济过冷这四次大的波动,于此对应,财政政策也进行了四次次大的调整,相继实施了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以及积极的财政政策',在这几次大的调整中,财政赤字的规模基本呈逐年递增趋势,特别是2008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中国财政赤字逐年增加,2013年中央政府拟安排财政赤字1. 2万亿元,我国的赤字率也将从2012年的1.5%上升到2. 1%—2.2%2。毫无疑问,财政赤字对缓解我国的财政负担、进行经济建设和体制改革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就中国前几次实践的经验来说,财政政策短期见效快、影响久的特点,使得在调控过程中难以控制赤字规模的实施效果,在财政政策扩张和收缩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经济过热以及经济“硬着陆”的现象3。历史虽然是相似的,但绝对不会重复。我们应该对下面几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如何客观评价中国财政赤字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财政赤字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有无效应、有多大效应以及效应的作用机制如何?财政赤字对于经济增长是否有危害,我们该如何观察到并预防或消除这种危害?未来中国应该实施怎样的财政政策?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为国家实施制定恰当的财政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分析工具和实证分析。为解答这些问题,本文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检验财政赤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由此总结出财政赤字对经济增长产生效应中应重点关注的几点。并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就财政赤字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出一定的结论,并期望能为中国财政政策实践活动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借鉴。

1.1.2选题意义

财政赤字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不管在理论还是实践中都是备受关注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其中也关系到分别对于财政赤字和经济增长这两个概念的认识和重视。在实践中,由于政府必须承担着重要的经济责任,不管是在出现经济危机,还是遇到经济发展瓶颈时,都需要一个有效的调控工具来发挥作用。一直以来,财政赤字都作为这样一个重要工具存在着,然而就理论上来说,对于财政赤字的有效性争论不断。因此探讨这一工具所带来的经济影响,探讨其最终作用是否有效,如果有效则其效应是偏向于积极还是消极,都显得极其重要。因此本文选择了讨论财政赤字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希望能够通过理论和实证的研究,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探讨。具有以下意义:

(1)本文重点讨论我国财政赤字和GDP之间的关系。通过理论和实证的研究,并重新检验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理清了宏观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的脉络,最终找出政府作用于市场的效果如何。

(2)运用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来分析财政问题,丰富财政学的研究方法。

本文重点讨论我国财政赤字和GDP之间的关系。通过理论和实证的研究,并重新检验了两(3)本文选取财政赤字和居民消费、私人投资、以及GDP的视角,分析这几个宏观变量之间的关系,且注重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更具有说服力。能让政策制定者和人们清晰的了解如何运用财政赤字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

(4)本文拟通过研究,得出经济增长和财政赤字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和财政赤字关系的若干政策建议。给我国政府部门制定财政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希望能有助于推动我国宏观经济的增长。

第2章财政赤字理论

自由竞争时期的古典经济学家对于财政赤字基本上持否定态度,如亚当斯密提倡严格控制财政的活动范围,使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最小(尚长风,2005),从整个财政赤字理论的发展历史看,最具有革命性的是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理论(郭守杰,2006),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经济危机诞生了凯恩斯理论,基于流动性陷讲理论、货币需求理论和国民收入决定论,凯恩斯阐明了经济一般常态下的就业低于充分就业,产出低于潜在产出,因此政府应当主张推行赤字财政政策来刺激有效需求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尽管在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经济滞胀的原因,凯恩斯的赤字财政理论逐步退出了主流经济学理论的范围。但80年代以后兴起的新凯恩斯主义进一步完善了凯恩斯学派的理论,使该学派又重新回到主流经济学之中。20世纪60年代以后兴起的各经济学流派有关财政赤字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堪志伟,2005),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学派认为,财政赤字政策不仅无效,而且有害(Barro,1990)。公共选择学派主张约束政府的支出规模,保持财政平衡,反对财政赤字以及相应的国债政策。货币学派对赤字财政政策也是坚决持反对态度。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凯恩斯学派的财政政策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都是无效的,其代表人物Barro运用生命周期假说和跨时模型,用数理方法表达了李嘉图的财政赤字中性理论(郭红玉,2005)。供给学派认为不能仅仅根据财政赤字规模的大小来对财政赤字的宏观经济效应进行评价,关键是导致财政赤字的根源是什么。为了实现经济长期增长,供给学派主张削减政府公共支出,同时实施减税的财政政策,最终实现财政收支平衡。80年代中期以来,以罗默、卢卡斯等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构筑了一种新的增长理论一内生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说明了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源泉与动力,而其为凯恩斯主义学说带来一定理论支持的是,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技术的增长也具有外溢性和公共品的某些特征,因而都需要政府积极财政政策的扶持和鼓励。

第3章中国财政赤字政策及其演变 ............14

3.1中国财政赤字发展历程与经济增长现状........... 14

3.2傾财政政策演变........... 16

3.3中国财政赤字政策的分析........... 20

3.4凯恩斯理论中财政赤字对经济增长........... 20

第4章中国财政赤字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24

4.1中国财政赤字的经济增长机制有效性检验 ...........24

4.1.1中国财政赤字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 24

4.1.2中国财政赤字与私人投资关系的实证研究........... 28

4.1.3财政赤字与私人投资之间的关系检验...........31

4.1.4检验结论........... 34

4.2中国财政赤字与经济增长关系........... 34

4.3检验结论及总结........... 42

第5章正确处理财政赤字和经济增长关系........... 44

5.1要树立科学全面的财政赤字观........... 44

5.2应注意财政赤字风险........... 45

5.3提高使用财政赤字的政策水平........... 47

5.4控制财政赤字规模........... 48

结论

针对我国目前财政赤字不断扩大的现状,为避免财政赤字过大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避免财政赤字的过度扩大,国家应逐步控制和适当压缩财政赤字规模,对财政收支和政府债务管理坚持审慎原则,并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据2013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我国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为1.5%,债务比重不足20%,赤字率和债务负担率远低于国际警戒线3%和60%,处于安全水平,但在国际经济谨慎复苏,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蔓延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坚持财政收支和债务管理的审慎原则,特别是要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在刺激经济和宏观稳定之间找准平衡点。我国财政赤字规模的快速扩大主要是来自于政府支出的快速增加,因此提高支出的效率很重要:一是把政府资金投入到国民经济发展和民生领域,以及民营企业不愿或者无力投放资金的领域,包括:基础设施、义务教育、医疗保障等等。二是要优化投资量,投资过多或者过少都不利于效率的最大化,并减少公共基础设施重复的建设,实现地区间公共产品服务均等化。

参考文献

[1]Barro, Robert J .Macroeconomices . John wieley Ey & Sons,ine, 1993. Fisherand Stephen Tuxnororsky, J. Public Investment,Congestion,and Private CaptialAccunulation .The Economic . Journal .1998.

[2]Adam C.S, Bevan D.Fiscal Policy Design in Low-IncomeCountries[D].Discussion Paper No.67. University of Oxford. 2001(3).

[3] Shawn Ni and Xinghe Wang, 1995,Balanced Government Budgets Versus DeficitFinance in a [12]Growth Economy,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XXVIII, No. 4b,1120—1134.

[4]Michael A. Nelson and RamD.Singh, 1994, the Deficit-growth Connection : SomeRecent Evidence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Change 43,No.2,167—191.

[5]Blinder A.S and R. M, Solow. Analytical, Foundation of Fiscal Policy. In A. S.Blinder et al, The Economies of Policy Finance, Brooking Instruction . 1974.

[6]布兰查德,费希尔著.宏观经济学[M].刘树成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36-45

[7]郭守杰.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8]石永东,朱东明.中国财政赤字问题的研究-赤字增长的实证分析[J].预测.1996.

[9]刘溶沧,马拴友.赤字、国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兼评积极财政政策是否有挤出效应[J].经济研究.2001(2).13.

[10]张晓婧.中国财政赤字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经济学院.2011.

优秀经济毕业论文范文精选篇九

第一章导言

1.1问题的提出

我们可以确定业内的保险公司为了持续的盈利和发展,单纯地靠增加业务员和代理渠道、提高手续费率的拓展市场的方式将日渐失效,诚信而稳健的经营将是竞争的根本,这种变化已经在业内得到体现。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意识到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很多公司已开始着手改善服务以确立竞争优势,如车险市场出现的小额案件快速理赔、免费救援、代驾服务等,但这些服务是否落到实处将会影响客户的续保并通过口碑传播影响新客户的选择且会受到保险监管部门的监督,如2011年阳光财产保险深圳分公司因未履行“快赔”服务承诺而遭到保监会的罚款。因此,在保监会对行业的非规范经营、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足和侵犯被保险人利益行为等加大监管力度情况下,以保险商信用为基础的服务质量的竞争己成为我国未来财产保险行业竞争的主要手段,同时也将在行业市场结构变化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对产业组织理论和产业动态研究的回顾,可以发现产业组织理论主要关注产业内厂商的生产效率差异,以及由此引发的产业内厂商的进出行为和市场结构的变化,消费者的需求只是作为价格的参数,厂商的竞争优势主要指成本效率优势。然而,就竞争的本质来说,厂商的竞争主要是对消费者的竞争,消费者的选择行为会影响到消费者的需求,进而影响到厂商的绩效并形成市场结构的演变。80年代初兴起的声誉理论及相关模型,侧重于分析在次品市场或其他厂商有信息优势的市场上消费者和厂商之间的重复博弃,厂商在均衡的状态或均衡路径中保持付出“高努力”的条件。声誉模型融入了消费者的选择行为,消费者根据获得的“产品”质量更新对购买厂商的信心,并影响下一期的选择决策,但其中仍假设单个厂商在同一时期内生产的产品质量是一致的,仅存在“好”和“坏”两种状态,这一强假设并不适合分析服务行业,特别是保险行业,因为,首先,保险合同存在“射幸性”,在一个时期内只有部分消费者会发生风险事故,其次,对于服务行业来说,很难保证所有的消费者得到完全统一的服务,服务质量体现为保险商对保险合同的履行水平。保险业作为特殊的服务行业,需要保险双方均履行最大诚信义务,诚信是行业市场运行的基础,但保险在投保人购买时,仅以合同的形式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被保险人出险后得到的(以补偿额度、时效和摩擦成本衡量的)实际赔付水平均取决于保险商的履约水平,因此,保险商的品牌信用决定了被保险人可以得到的实际保障水平,而财产保险需要周期性重复购买,保险商的服务质量影响其被保险人的续保决策,进而影响市场结构。因此,本文将保险商的品牌信用引入财产保险行业的竞争框架,分析保险商之间竞争及产业动态中品牌信用的作用。

从保险需求研究来看,客户购买保险行为的相关研究中未涉及客户对保险公司的选择,主要分析在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特定风险厌恶程度和风险水平下,对最优保单的设计,包括保险费率、保险额或共保比例、免赔额度等方面的最优决策;而从保险供给方面的研究来看,更多集中于最优保单设计、行业效率、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研究,对保险商提供的服务质量,即品牌信用,在行业市场结构动态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少有提及。本文将尝试做出以上两个方面的努力,并定义和引入保险公司的品牌信用,理论框架拟安排如下:首先,分析投保人在保险公司的品牌信用的影响下如何做出保险的理性购买决策,并扩展至重复购买的情形;其次,在竞争性财产保险市场,建立简单模型分析了保险公司在长期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驱使下,保持其品牌信用和做出市场进入和退出的条件;最后,分析财产保险业内销售人员的个人品牌信用与保险商品牌信用的互动机制,以及销售人员的流动与行业竞争的关系。

1.2研究的意义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为导言,阐述了文章的研究背景、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为文献综述,简要回顾了产业组织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特别是与本文相关的产业结构动态的前沿理论,也对包括保险产业组织和竞争相关的保险购买、保险市场结构、保险行业效率等研究做了梳理和评述,最后回顾了与品牌信用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第三章为我国财产保险保险市场竞争格局与品牌信用状况,从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产品市场特征与行业监管环境、行业进入和退出壁全、行业分销渠道以及行业品牌信用状况等5个角度,对我国财产保险行业的竞争格局与品牌信用状况作出了简要分析,第四章为保险商品牌信用对投保人保险购买行为的影响机制,定义了保险商品牌信用,将保险商品牌信用引入被保险人的保险商选择模型,并将模型扩展至重复购买的情形,是第五章关于财产保险产业竞争和市场均衡研究的基础。第五章为财产保险产业竞争和市场均衡,结合第四章的内容分析,把保险视作经济学意义上的“经验物品”的一种,分析了保险商的品牌信用的变动对保险商客户基础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保险商维持“高努力”行动的条件,即保险商维护品牌信用激励的约束条件,以及市场上保险商的进入与退出产生的竞争的力量对市场均衡稳态特征的影响。

第二章文献综述

从静态的角度,完全竞争性市场能够保证经济资源达到最优配置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信息完全对称、价格由供求而不是由特定厂商或购买者决定、厂商可以自由进出,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且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与完全竞争相对的市场状态是垄断,垄断厂商会基于利润最大化目标而实施限制市场供给、歧视性定价、以及减少创新等战略,造成社会福利的下降。在具体产业内,竞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来自竞争对手或潜在竞争对手的压力会使在位企业通过提高效率、增加创新、差异化产品等手段来保持竞争力,而新进入市场的厂商也需要确立竞争优势,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厂商需要做出种种战略决策,但本质终是在赢得更多目标客户和即期利润最大化之间权衡,并做出有利于长期利润最大化的选择。与产业竞争问题最相关的研究是产业组织理论,本章主要回顾产业组织理论关于产业竞争问题的核心研究,并重点介绍关于产业动态相关的前沿理论,总结这些研究在处理财产保险行业竞争中的不适用性,并提出本文分析财产保险产业竞争模型的角度以及本文将要处理的主要问题。此外,在本章也回顾了关于保险产业的相关研究,着重指出本文中投保人保险购买模型与巳有保险需求等相关研究的异同。

第三章我国财产保险市场竞争格局........... 22

3. 1我国财产保险业市场结构与市场需求......... 22

3. 1. 1我国财产保险业的市场结构变化......... 22

3. 1. 2我国财产保险产业市场需求 .........25

3.2我国财产保险业产品市场特征.........29

3.2.1财产保险业产品市场特征......... 29

3. 2. 2我国财产保险行业监管环境 .........29

3. 3我国财产保险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 33

3. 4我国财产保险业的分销渠道......... 35

3.5我国财产保险业内保险商的品牌信用状况......... 37

3. 6小结 .........39

第四章保险商品牌信用对投保人保险......... 40

4. 1引言......... 40

4. 2保险商的品牌信用和投保人对保险商选择.........41

4. 3重复购买下投保人的续保决策过程......... 44

4. 4小结......... 48

第五章竞争性财产保险市场的产业竞争......... 49

5.1引言 .........49

5.2基本模型 51

5. 3具有保险商品牌信用的竞争性财产......... 60

5.4模型扩展......... 65

5. 5小结......... 68

结论

本文从品牌经济学的视角对我国财产保险行业的竞争问题予以了分析:首先,基于对我国财产保险行业的竞争格局和品牌信用状况的描述和总结,本文将保险视作“经验物品”并定义了保险商品牌信用,将保险商品牌信用引入投保人购买保险时对保险商的选择模型,并将模型扩展至重复购买的情形,分析投保人对保险商品牌信用预期的调整对投保人做出是否续保的决策影响;其次,建立了分析存在随机质量偏差的带有保险商品牌信用的竞争性财产保险市场模型,保险商边际利润和客户基础的反向变化、市场的自由进出共同保证了均衡稳态的存在;最后,分析了保险销售从业人员分别与投保人和保险商间的双重委托-代理问题,建立简单模型分析了保险销售人员履行最大诚信并付出高努力的约束条件,对保险销售人员与保险商之间品牌信用相互影响和依存机制进行了分析,还探讨了销售人员的流动引发的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变化。通过各章节的分析,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

1.市场需求、监管环境、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都会使行业内原有的一面靠销售人力或费用的高投入、一面压缩赔付成本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2.保险商的品牌信用,即在投保后能够确保投保人能够获得的实际保障与保险合同约定之间的差异程度,对投保人的投保和续保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差异小的保险商更容易得到投保人的选择。

3.保险商边际利润和客户基础的反向变化、市场竞争的力量共同保证了带有品牌信用的竞争性财产保险市场均衡稳态的存在,在市场均衡稳态下,保险商具有持续维持其品牌信用的激励,市场竞争的力量使得在位保险商和以长期经营为目标的潜在保险商仅能获得平均利润。

参考文献

[1] Abbring J. H. and Campbell J. R. Last-In First-Out Oligopoly Dynamics[J].Econometrica, 2010,78(5): 1491-1527.

[2] Ackerberg D. A. and Rysman M. Unobserved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inDiscrete Choice Models: Estimating Price Elasticities and Welfare Effects [J]. The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5, 36(4): 771-788.

[3] Agarwal R. and Gort M. The Evolution of Markets and Entry, Exit andSurvival of Firms[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96, 78(3):489-498.

[4] Aguirregabiria V. and Mira R Sequential Estimation of Dynamic DiscreteGames [J]. Econometrica,2007,75(1): 1-53.

[5] Arrow K. J. Uncertainty and the Welfare Economics of Medical Car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3, 53(5): 941-973.

[6] Baek T. H.,Kim J. and Yu J. H. The Differential Roles of Brand Credibilityand Brand Prestige in Consumer Brand Choice[J]. Psychology & Marketing, 2010,27(7): 662-678.

[7] Bain J. S. Barriers to New Competition[M]. Cambridge, MA: HarvardUniversity Press, 1956.

[8] Bajari P., Benkard C. L. and Levin J. Estimating Dynamic Models ofImperfect Competition[J]. Econometrica,2007,75(5): 1331-1370.

[9] Beenstock M., Dickinson G. and Khajuria 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Property-Liability Insurance Premiums and Income: An International Analysis[J]. The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1988,55(02): 259-272.

[10] Benkard C. L. A Dynamic Analysis of the Market for Wide-bodiedCommercial Aircraft [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4, 71(3):581-611.

优秀经济毕业论文范文精选篇十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从国外社会来说,首先,对于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如美国和日本)而言,其贸易逆差扩大,顺差减少;其次,贸易政治化趋势突出。主要表现为美国某些行业协会和劳工组织将其失去行业竞争力的原因归咎于从中国进口的廉价商品;第三,美国、日本和其他一些国家经济出现衰退。此时,其无法通过向中国出口更多产品以实现其贸易顺差和经济增长,由此产生了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想要以此遏制中国这种发展势头。这些因素促使国外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从国内社会来说,首先,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其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逐渐增大;其次,贸易双顺差大幅增加,并且外汇储备规模巨大;第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第四,通货膨胀率下降;第五,货币信贷增长比较合理。这些因素使得中国具备货币升值的条件。由此可见,人民币升值似乎势在必行。中国政府经过深思熟虑后,在 2005 年7 月 21 日起放弃原有的单一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这是对自 1994 年以来实行 11年的外汇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此次汇率制度改革将使人民币汇率更加自由化。此后,中国于 2010 年又提出进一步推进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截止到在 2012 年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中间汇率相对于 2005 年 7 月时已由 8.27 人民币/美元,下降到 6.28 人民币/美元④,即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24.06%。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化来看,人民币升值将在未来一段时期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此种汇率升值的情况使人想起日本在上世纪 80 年代末的日元升值,及随后出现的经济增长放缓情况。国内外学者曾经努力研究其内在联系。他们认为日元升值与日本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泡沫经济和90年代出现的经济衰退密切相关。这不禁让人担忧人民币升值是否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会产生同样不利的影响。比较中、日两国汇率升值的背景和客观环境,我们不难发现两国具有诸多的相似情况。主要表现为:两国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在货币升值前,两国的经济发展依赖于出口,并且在货币升值后,政府都提出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两国的主要贸易伙伴都是美国,并且对美国均出现巨大的贸易顺差;两国都面临较大的外部升值压力等。因此,深入研究和比较中、日两国汇率升值对各自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日本政府在此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对于完善人民币形成机制,使中国政府能够有效制定经济政策,以降低或规避人民币升值对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将起到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外学者的研究分为整体性研究和局部性研究。整体性研究主要是研究汇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直接关系,而局部性研究则侧重于揭示汇率与影响经济增长的宏观或微观(企业)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而通过所分析的影响因素论述汇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间接关系。尽管存在大量研究汇率与经济增长的文献,但是具体研究人民币升值或日元升值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影响机制的研究成果则相对较少。

(1) 汇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整体性研究

国外学者研究汇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一般基于经济学理论,通过建立模型的方式研究汇率与经济增长的直接关系。例如,Takatoshi, Ito, Peter Isard 和 StevenSymansky(1996)①检验了巴拉萨—萨缪尔森模型对于高速经济增长的亚洲国家的适应性。他们认为尽管模型存在一些假设条件不符合现实情况,但是该模型仍旧适用于解释这些亚洲国家高速经济增长的原因,尤其是能很好地解释了日本、韩国和台湾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Michael B. Devereux(1999)②分析了经济快速发展的亚洲国家鲜有出现实际汇率升值趋势的原因。其认为运输服务部门生产力增长会导致贸易品价格的下降,进而使得实际汇率贬值,这与巴拉萨-萨缪尔森模型的结论不同。Ronald MacDonald(2003)①认为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存在于欧元区,并且欧元区的经济条件总体上也符合 H-M-K 假说。此外,作者还提出了汇率通过贸易和投资两种渠道影响经济增长。Philippe Aghion 等(2009)②利用 1960 年到2000 年间 83 个国家的相关数据构建面板模型进行分析后认为实际汇率波动对生产力的长期增长率存在显著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依赖于一个国家的金融发展程度。

2 中、日两国汇率升值期间经济发展情况的历史回顾

2.1 汇率与经济增长的内涵

1、汇率的内涵

汇率在经济学上定义为两国货币之间兑换的比例。其可以分为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名义汇率是指以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相对价格。通常是在外汇市场交易中形成或由官方规定。实际汇率是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之间商品和劳务相对价格的一个概括性度量,也就是将名义汇率按两国同一时期的物价变动情况进行调整后所得到的汇率。经济学家认为只有实际汇率才能真正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实际汇率又可分为两类:外部实际汇率和内部实际汇率。外部实际汇率其实就是前文所述实际汇率的定义,包括双边实际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双边实际汇率是对两国之间名义汇率剔除国内外价格水平以后得到的,反映了这两个国家之间商品的兑换比率。实际有效汇率是各种双边实际汇率的加权平均,其权数可以是某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在其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内部实际汇率是指一个国家内部可贸易品的国内价格与不可贸易品的国内价格之间的比率。为了反映汇率升值对于中日两国的总体影响,本文将采用实际有效汇率指标进行分析。

3 汇率升值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33

3.1 汇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一般分析.......... 33

3.2 汇率变动影响国内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35

3.2.1 消费(价格)传导机制..........35

3.2.2 外国直接投资传导机制.......... 37

3.2.3 净出口传导机制.......... 39

3.3 汇率升值影响国内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41

4 中、日两国汇率升值影响经济增长..........42

4.1 模型的设定及数据选取..........42

4.1.1 模型的设定..........42

4.1.2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43

4.2 实证分析..........44

4.2.1 日本方面的实证分析..........45

4.2.2 中国方面的实证分析..........48

4.3 中日两国实证结果的比较分析..........52

5 结论与启示 .......... 56

5.1 主要研究结论..........56

5.2 政策建议..........57

5.3 后续研究方向.......... 59

结论

从消费情况来看,中、日两国的进口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对国内消费的影响不同,即日本的相关价格能够促进消费,而中国的相关价格则会抑制消费。从外国直接投资情况来看,中、日两国汇率升值均会促进外国直接投资额在短期内增长。从出口情况来看,中国的出口价格指数上升对于出口存在负面影响,而日本的出口价格指数下降却会促进了出口增长。从进口来看,中、日两国汇率升值对于进口均表现出正面影响,但是中国的正面影响主要来源于本国货币海外购买力的上升,而日本的正面影响则同时来源于进口价格的下降和本国货币海外购买力的上升。由于净出口受到出口和进口的同时作用,因此,中、日两国汇率升值均对净出口情况产生负面影响,但两者受到汇率升值的影响程度不同:中国在人民币升值初期(2005-2007 年)净出口增长率出现下降,而净出口额保持上升;日本在日元升值初期(1985-1988 年)净出口额先增后降。从国内生产总值来看,中国的 GDP 增长率持续上升,而日本的 GDP 增长率出现先升后降的情况。

本文首先通过国民收入恒等式阐述了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宏观变量包括消费、政府购买、国内投资和外国直接投资,以及净出口。随后,基于分析上述宏观变量与汇率之间的关系,本文构建了汇率升值影响经济增长的三种重要传导机制,分别是消费传导机制、外国直接投资传导机制和净出口传导机制,从而阐述汇率升值如何通过影响这三个宏观经济变量,进而间接影响国内经济增长。具体表现为:汇率升值通过降低进口价格和国内商品价格的方式刺激消费需求,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汇率升值通过增强外国投资者的汇率预期的方式增加外国直接投资,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由于汇率升值通过提高出口价格的方式抑制出口、以及通过降低进口价格和提高本国货币购买力的方式刺激进口需求,因此,汇率升值对于净出口存在负面影响,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汇率升值将减少净出口,进而抑制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陈国进,陈创练, 人民币升值背景下进口商品消费与国内商品消费关系研究[J],世界经济,2010(7)

[2]陈国伟,夏江. 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总产出影响的实证分析[J]. 经济科学,2002(04):49-55

[3] 林毅夫,李永军. 出口与中国的经济增长 需求导向的分析[J].经济学(季刊),2003.

[4]陈全庚.人民币汇率改革和 1995 年汇率趋势[J]. 国际金融研究.1995(05)

[5]封北麟,汇率传递效应与宏观经济冲击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12)

[6]黄明皓. 汇率传导、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的关联度[J]. 财政金融,2011(10)

[7]李天栋. 人民币汇率政策的目标与条件-基于经济增长视角的研究[J]. 国际贸易,2006(06):48-51

[8]李晓鹏.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及展望[J]. 金融论坛. 2005(08):3-8

[9]梁焕磊 潘小丰,浅谈原材料价格上涨给物价上升带来的压力[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6)

[10]廖石坚.80 年代中期以来日本货币政策体系的变革[J],日本学刊,1993,(6):38-53.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