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经济毕业论文精选十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9483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经济学理论论文,经济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经济学理论论文,供大家参考。

专业经济毕业论文精选篇一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宄背景及意义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是现代经济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是现代经济的两个车轮。虚拟经济产生于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伴随着虚拟经济的发展演化,人类经济活动的价值观和运作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因此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互动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观察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到,虚拟经济的诞生是为了满足规模不断扩大的实体经济对货币资本的需求;虚拟经济的深化也是顺应了实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的要求。因此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然而,在当今世界的经济体系中,随经济虚拟化的程度不断加深的,虚拟经济不仅开始脱离实体经济而有着自己独特运行规律,而且在规模和总量上己经超越了实体经济,呈现出倒金字塔的态势,同时虚拟资产与国民财富的比例不断提高。成思危在《虚拟经济论丛》中关于虚拟经济几十年的迅速发展从数据上进行了相关阐述,可以看到在全球范围内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规模呈现倒金字塔式。据统计,1990年全球虚拟资产总量己增至499652亿美元,同期世界GDP的总量为228511亿美元,虚拟资产(主要包括银行资产、股票市值、债券余额、衍生品价值)的总量是GDP总量的2.19倍。纵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伴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背景,我国的虚拟经济在政策的引导下,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到现在己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以证券市场为代表,截至2011年底,我国股票市场总市值己经达到21.5万亿元,是W93年1048亿元的200多倍。从1997年到2011年的十四年期间,我国债券市场余额从4781亿元增加到了 22.1万亿元,增加了近45倍。这说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虚拟经济的规模逐渐扩大。虚拟经济在我国的产生和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也有着消极的影响,一方面虚拟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本保障,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在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性增加了社会经济运行的风险,它的大起大落对社会经济和居民的生活产生冲击,这正是虚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事实上,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虚拟经济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扩张。虚拟经济的成长是一把双刃剑,说到积极效应,它加速着国际资本的流通,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实体经济的融资效率,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说到消极效应,当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时也会在全球范围内对世界各国的经济运行产生消极影响。从1992年欧洲出现的货币危机,到1998年爆发于由东南亚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7年以来的美国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所引发的次贷危机以及由此导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等等都在向我们证明了:虚拟经济运行容易产生和积累泡沫,当这种泡沫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虚拟经济会呈现出失控的状态,这必然会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负面的冲击,对各国人民的正常生活产生负面的冲击。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虚拟经济的部门对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否健康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虚拟经济如何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也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问题,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幵放,我国的经济逐渐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将经济过度,在这样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很多方面还存在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我们应该放眼于全球,从其他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制度建设的实践当中汲取经验教训,处理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促使二者合理发展,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脱离实体经济,由此产生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产生冲击。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的关系,发挥虚拟经济的积极作用,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助力,以加快推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本文着眼于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探索我国未来经济和金融制度完善和改革的方向。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共同发展的趋势。要想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既要关心实体经济,也要重视虚拟经济。

第二节文献综述

一、 虚拟经济的内涵

“虚拟经济”的概念,在国外的文献当中少有被提及,这一概念最早被提出是来自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David Ricard。目前学术界对于“虚拟资本”的认识大多数来源于马克思(KarlMarx)的《资本论》中的对虚拟资本的描述,Karl Marx在《资本论》中详细分析了虚拟资本的特征,并对虚拟资本进行了分类,虛拟资本虽然最初只是现实资本的代表,但是却通过它自己的循环运动产生了价值,虽然虚拟资本没有实际价值,但是在它的循环运动当中却产生了价值。马克思在资本论当中关于虚拟资本的理论为其后的学术研宄提供了方向性。西方经济学界对虚拟经济概念理解的另外一个角度就是“符号经济”(symbol economy)的角度即对以信用和货币为核心的经济体系的研宄,符号经济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彼德?德鲁克于提出来的,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也对符号经济有所论述。相对于经典的经济学理论来说,虚拟经济仍属于新兴的范畴,因此,我国学术界对虚拟经济的概念和范畴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刘骏民(1998)在《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中对虚拟经济(Fictitious Economics)的概念进行了表述,他认为“虚拟经济(Fictitious Economics)的概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这是我国学者对虚拟经济内涵提出的最早的思考,随后随着对相关主题研宄的不断深入和我国经济虚拟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学者对虚拟经济的定义和内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成思危对虚拟经济给出了虚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五个发展阶段和五个特性。刘骏民在《虚拟经济的经济学》中,对虚拟经济的概念提出了更深入的界定。

第二章虚拟经济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虚拟经济是伴随着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经历了货币虚拟化、信用制度股份制度的建立、有价证券的出现到现代资本市场的形成,虚拟经济的发展不断深化,规模越来越大,可以说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正是虚拟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扩张。当前在世界范围内虚拟经济的规模己经超越了实体经济的规模,并对实体经济产生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国的虚拟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中发展起来的,以证券市场为典型代表,我国的虚拟经济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经历几十年快速的发展过程,目前己经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虚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第一节经济虚拟化的演进

一、 经济虚拟化的起点——货币虚拟化经济虚拟化的发展离不开货币的产生和虚拟化

因此我们从货币的虚拟化过程幵始。货币虚拟化是指货币逐步从有实际价值的贵金属变成无实际价值的纸币,并继续从有形的纸币变成无形的信用的过程。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分离出来的。货币是一切金融活动的基础,这是因为货币是最早的也是最基本的金融工具,因此经济虚拟化是以货币虚拟化为基础的。货币的虚拟化是伴随着信用的发展历程二产生的,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货币最初是由贵金属铸造,其本身是有价值的,然而在流通过程中,这些贵金属制造的钱币不可避免的有所损耗,然而这并不影响货币的流通作用。不足值金属货币依然具有等效的流通作用,这就是货币幵始虚拟化的起点;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和社会活动需要越来越多的货币,然而受到贵金属的产量的限制,这种以赀金属作为原材料的货币的供给量不能满足日益膨胀的需求,货币的有限供给和货币需求的不断膨胀,催生了信用制度的发展。正是随着货币借贷的扩张,信用制度开始发展,为经济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其后银行券和存款货币渐渐取代了金属货币的地位,此时处于虽然虚拟经济开始萌芽,但是在这一阶段实体经济的总量远远超过虚拟经济的总量,虚拟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经济以实体经济发展为主导,虚拟经济受到实体经济的绝对支配。其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国家幵始凭借自身的信用发行了法定货币,自上世纪70年代布茁顿森林体系的彻底崩溃,各国货币不可再向美国兑换黄金,随着金本位的破灭,宣告着货币的完全虚拟化,虚拟经济的发展不断深化,虚拟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开始有着自己独立的运行体系。

第三章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互动机制............ 25

第一节 实体经济影响虚拟经济的作用机制.......... 25

第二节 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的作用机制.......... 26

第三节 基于费雪方程的虚拟经济.......... 31

第四章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实证分析.......... 35

第一节 本文计量研宄所涉及的范围.......... 35

第二节 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互动..........36

第五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46

第一节 主要结论 ..........46

第二节 政策建议.......... 46

结论

一、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证券市场已经形成一定规模,这表明我国己经形成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共同发展的趋势。要想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民经济的两个方面都要重视,也就是说既要关心实体经济,也要重视虚拟经济。

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伴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的背景我国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呈现出不同的互动态势:1995-2001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各自独立发展;2002-2004年,实体经济的发展促进着虚拟经济的发展;2005-2008年,虚拟经济发展颇具规模,幵始反作用于实体经济的发展;2009-2012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呈现出背离发展的态势。之所以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互动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一是因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本身的互动机制的复杂性,另外是与我国经济处于转型阶段的现实相符合的。

三、货币供给在虚拟经济领域和实体经济领域的分配,影响着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总的来说货币供给的变化对虚拟经济的影响更大,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更持久,但是最终货币供给带来的冲击都会消失;M2的增加,能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提供充足的资本资源,因此对二者的发展皆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Barro, R”1990,"The Stock Market and lnvestment/;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Vol.3:115-131.

[2] Fama,E.,1990/'Stock Returns,Expected Returns'and Real Activity."Journal of Finance,Vol.45(4):1089-1108.

[3] Schwert'G, 1990,"Stock Returns and Real Activity. Journal of Finance, Vol.45(4):1237-1257.

[4] Lee/B./1992/'Causal Relations among Stock Return,Interest Rates,Real Activity,and Inflation."Journal of FinanceA/oUyKhl^l-lGCB.

[5] Atje.Raymond.and BoyanJovanovie, 1993, "Stock Markets and Development", EuropeanEconomic Review,37(2-3.APril)1993

[6] Ross Levine and Demirguc-Kunt,1996/,Stock Markets.Corporate Finance,andEconomicGrowth:An Overview"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0(2,May)1996.

[7] Levine, R. and Zervos, S.; 1996//Stock Market Development and Long-Run Growth/'WorldBank Economic Review,Vol.10:323-339.

[8] ]Levine/RvLoayza/N./Beek/T./2000/'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growthxausality andcauses"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es,2000(46).

[9] Crochane J.,2005,Financial Markets and Real Eeonomy.Foundations and Trends in Finance,Voll.1,2005.

[10] CrochaneJv2006,Financial Markets and Real Eeonomy in:John H.Crochane;ed.FinancialMarkets and Real Eeonomy Volume 18 of the International Library of Critical Writings in FinancialEconomics, London:Edward Elgar.

专业经济毕业论文精选篇二

1.绪论

1.1本文研究背景

自上个世纪以来,资本、自然资源、技术和教育曾被誉为是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四个要素,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这些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己逐步起了微妙变化。首先,新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表明,物质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进一步降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是来源于人力资本质量的提高和技术进步,而不再是依赖于物质资本投入;其次,自然资源的地位也日益下降,不再像以前那样有较强的依赖;第三,技术进步的地位依然重要,但是其在经济发展中的表现形式却在不断发生变化;第四,教育的作用显现,成为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在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己从社会经济的边缘走向中心,居于最高层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更为密切,成为科技技术进步的发动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出现要更晚一些,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得到加强,学术界的交流也变得日益频繁,我国开始逐渐引进西方国家的教育经济理论并将其推广发展,经历了由最开始的引进和模拟西方教育经济学、论证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机械地计量教育对经济的价值,到后来越来越重视教育投资、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走上了借鉴和自我完善成熟的道路。教育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各自的客观规律,彼此又相互联系。经济的增长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反过来,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从行业统计角度来看,教育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其实就是经济增长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本身也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一个重要服务部门。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循环关系如图1-1:

这种循环关系表明:首先,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投入的增加。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向越来越先进的方向变迁,变迁的结果决定了教育结构的变化,从而影响着教育的投入。其次,教育投入的增加使得人力资本质量得到提升,教育水平得到改善。教育投入增加使得教育机构设施增加,教职工福利变好,学校整体教育状况越来越好,教育的普及程度也得到加强,从而教育规模逐渐扩大。最后,教育水平的改善又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水平的改善使我国的人力资本数量增多、质量也得到加强,从而能够提高代表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影响经济发展水平、速度,推动经济增长。从微观角度考虑,公司会根据不同的学历安置雇员的职位,从而构成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从宏观角度来看,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就是:人力资本通过教育得到提升,经济又通过人力资本的提升得到发展:一是人力资本存量水平的不断提高能间接地对经济增长产生效果,表现为我国提高对技术水平的幵发、研究和利用;二是人力资本作为独立要素直接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教育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的开放系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与经济发展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全局性和实践性,关系非常密切。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强大的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的职能也使得教育经济功能从抽象的理论类比分析向计量经济实证分析转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各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行分析,进一步从数量的角度认识教育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另外,考察我国各地区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情况,从实证角度分析教育与经济之间相互促进关系的传递环节,研究东中西部地区的协调情况。

1.2.2研究意义

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社会热点问题,也是教育经济学家感兴趣的研究之一。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地区的经济实力得到提高,国家的教育水平必须跟得上经济的发展速度,而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本的提升。政府对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又促进了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科技创新的速度,从而又推动整个经济水平的发展。教育与经济两者之间应相铺相成,互为因果。从总体战略上考虑,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水平两者应协调一致。如果从经济增长到促进教育投入增加再到教育的发展从而使得经济进一步增长的关系存在,我们就称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协调的。否则,教育的发展不能满足于经济增长的要求,教育落后于经济,因而会制约经济的增长;相反,经济增长缓慢,无法满足教育发展需求在物质上的支撑,也会使得教育发展受到制约或滑坡。总之,教育经济协调发展,则两者处于良性循环;反之,则两者处于恶性循环。

2.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有关教育与经济的最重要的理论依据是人力资本理论,教育对经济发生作用也是通过人这个因素实现的,以后的相关理论或实践研究都是在人力资本理论这个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因而,我们首先对人力资本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介绍。

2.1人力资本理论

2.1.1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

从人力资本理论的演讲过程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人力资本理论经历了由单一到多元、由分散到系统、由物到人、由外生变为内生的演进过程。从最开始的由土地、资本积累推动经济增长,到最后的由拥有知识技能的人推动经济增长。在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时期,人力资本的概念还没有真正形成,西方主流并没有将人力看作是一种资本。当时,人们认为劳动力只是劳动力数量的简单加总,而不包括知识和技能,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物质资本而非人力资本。直到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出现,人力资本理论才随之有了形成和发展。在1935年,美国经济学家J.R沃尔什发表了《人力资本观》,用个人收益和个人教育费用相比较的方式来计算教育对经济的效益,第一次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20世纪60年代,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年会上发表了题为《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从此开辟了人类关于生产能力分析的新思路。此后,贝克尔引入了 “全面生产要素”的概念,进一步促进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他出版了《人力资本》一书,对“人力资本”有了新的定义。

3. 我国的教育水平现状.......... 25-32

3.1 我国的教育投入现状......... 25-29

3.2 我国的人力资本状况......... 29-32

4. 教育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分析......... 32-45

4.1 面板数据模型......... 32-33

4.2 系统设定、样本及数据......... 33

4.3 面板数据模型检验 .........33-40

4.3.1 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33-37

4.3.2 面板协整检验......... 37-39

4.3.3 F检验和Hausman检验......... 39-40

4.4 面板数据模型估计 .........40-45

4.4.1 各地区面板估计......... 40-42

4.4.2 各地区估计结果比较 .........42

4.4.3 各地区截距项结果分析......... 42-45

5. 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45-51

5.1 系统设定、样本及数据 .........45-46

5.2 面板数据模型检验......... 46-48

5.3 面板数据估计结果......... 48-51

结论

本文根据文献梳理出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以及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延续性,对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环节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最后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结论。

(1)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就全国而言,我国的教育投入状况和教育发展水平均对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教育投入对GDP产出的贡献系数为0.7915,教育发展水平对GDP产出的贡献系数为0. 1883,说明教育投入和教育的发展是能促进经济增长的,但促进程度不一样。在我国东部地区,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而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却显示为不显著,两者的贡献系数差距也较大,分别为:1.0428和0.0087。中部地区教育投入状况和教育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影响,对GDP产出的贡献系数为0.7685和0.2026。总体来说,中部地区的教育与经济之间显示了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西部地区教育投入状况和教育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也具有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其中,教育投入对GDP产出的贡献系数为0.5556,教育发展水平对GDP产出的贡献系数为0.3275,两者差距较小。说明西部地区教育程度提升对于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2)从各个地区估计结果看出,在我国不同地区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是不一致的,情况各不相同。东部地区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系数高于全国,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贡献系数略低于全国,呈现为从东部向西部逐渐降低,且系数都影响显著;而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系数却相反,表现为东部地区贡献系数低于全国,中、西部地区高于全国。

(3)从截距项估计结果来看,东部和中部大部分省份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固定效应截距项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固定效应截距项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东中西部经济状况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偏离呈现为从东部、中部到西部逐步减弱的梯次分布,偏离程度较小,且东部和中部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表现为正向偏离,西部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表现为负向偏离。

(4)从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看,认为我国的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促进关系并不协调。从地区层面观测,中部地区显示经济水平的提高与教育投入增加之间关系显著,但是从教育投入的增加到教育水平改善以及教育水平提高到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t值分别为0. 39和1.06);而东西部地区则是相对的,西部地区结果显示经济水平增长与教育投入的增加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t值0.96),说明政府在不同的教育投入策略方面的不合理,并且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作用环节上也不明显;东部地区虽然教育投入到教育水平提高之间显示转化能力较弱(说明教育资本向人力资源的转化能力不强)。

(5)从横向来看,经济增长与教育投入之间的相关关系无论在那个地区都相对较强,说明政府部门对于教育部门的教育产品供给行为是适当又有利的;对于教育向经济的转化能力以及教育投入对教育水平的变动影响而言,东、中、西部地区则显示为中部地区均较弱,而东部地区是前者较强,后者较弱,西部地区则是与东部地区相反。这告诉我们,教育向经济生产能力的转化,教育投入的实现以及教育发展的差异,这些不同环节在不同地区发展进度会不同,差距也会很明显。因此,判断我国教育与经济在不同传递环节的协调发展情况,对于不同地区教育产业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Rauch James, 1993 ."Productivity Gains from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fHuman Capital: Evidence from the Cities”, Journal of UrbanEconomi cs34:38 0~400.

[2] Acemoglu Daron and Joshua Angrist, 2000,“How Large Are Human CapitalExternalities? Evidence from Compulsory Schooling Laws”,NBERMacroAnnual 15:9—74.

[3] Heckman James and Peter J.Klenow, 1997,“Human Capital Policy”University of Chicago working paper.

[4]Moretti Enrico, 2004a,"Estimating the Social Return to Higher Education:Evidence from Longitudinal and Repeated Cross-sectional Data", Journal ofEconom etri cs 121:17 5—212.

[5]Moretti Enrico,2004b,"Workers' Education, Spillovers and Productivity:Evidence from Plant-level Production Functions",American EconomicReview94:656—690.

[6]Pritchett Lant, 2001,"Where Has All the Education Gone?”,World BankEconomi c Revi ew 15:3 6 7—3 91.

[7] Gal or, O. ?Zeira J., 1993,Income distribution and macroeconomics [J],Review ofEconomic Studies. 60,35—52.

[8]Benabou, R.,1996,Equity and efficiency in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The local connection[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62 (2), 237—264.

[9]Becker, G.S.,1975,Human capital: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M], Second Edition,New York, National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10]Lucas? 1988.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University ofChicago,22,3~42.

专业经济毕业论文精选篇三

1绪论

在人类生存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日益尖锐的形势下,能值分析理论与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国内外也研究产生了大量相关学术成果。该方法能够统一量化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活动的价值,可以客观反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状况与问题。本文将能值分析方法应用于黑龙江省生态经济系统的研究之上,明确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以便进行有效研究分析,该方法的运用将会对黑此江省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大积极意义。

1.1研究背景

在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飞速发展下,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空前加大,引发了一系列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甚至危及生存等问题,如人口数量饱和、资源滥采耗竭、生态环境破破严重等。这些由于经济发展所造成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尖锐矛盾,不仅对当代人的发展构成威胁,而且严重的是危及到子孙后代的生存,由此世界各国便开始寻找一条既不破坏生态环境又能推动社会进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如何正确分析与协调好经济、环境、人这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正是人类亟待解决并且正在研究的重大课题。所以,寻求一种能够同时衡量、分析人类经济关系与生态环境的共同尺度是一直以来各国科学家和学者们不断努力的探索方向。人类在这一漫长的探求统一衡量经济财富与生态资源标准的历史进程中,研究提出了两类应用最为广泛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度量标准,它们分别为能量、货币,相比之下,近些年来以货币为度量标准的价值衡量方法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显著的应用和改善,例如各国常常运用国内生产总值(GDP)等指标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定量地去衡量、反映本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然而这些货币指标却忽视了对生态资源环境的核算,没有考虑到生态资源环境对经济活动的贡献,也没有反映出生态环境与人类经济之间的制约关系;而能量指标虽然度量范围涉及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但是不同类型的能量所具有的能质与价值又是不相同的,因此无法将其进行简单地累加,由此可以看出这两种度量方法都无法真实客观地反映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可持续发展的状况与问题。

能值理论及其分析方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H.T.Ochmi创立提出的,该理论方法为准确有效地评价生态资源的价值提供了科学的衡量标准。H.T.Odum是美国著名生态学家、“系统生态学之父”及克莱福奖得主,他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开始对能量进行分析,七十年代时提出了系统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到八九十年代研究发展出意义重大的能值分析理论方法,一方面该方法为生态系统和生态经济系统的定量分析研究中提供了新思路,另一方面提供了衡量生态资源经济度量标准一能位,而它同时也提供了度量资源、环境、信息和发展决策的新尺度⑴。在生态经济系统巾,主要是以能值为标准,对能物流、货币流等综合评价,获得能够正确反映系统功能与结构的能值指标,这样有利于对可持续发展性能进行评价和决策[2]。在能值分析方法中,运用新的科学度量概念一能值及其转换单位(即能值转换率),使储存在系统内、并持续流动的各种不具比较性的不同类型的物质与能量转化为同一度量标准的太阳能值,进而可以合理地定量分析与研究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及生态资源的实际价值和其在所研究系统中的各自贡献程度。能值分析方法的重要作用就是可以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系统这二者有机联系起来并进行统--度量,进而为全面系统研究自然一经济一社会这一复合型生态经济系统的功能、结构及动态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渠道。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的目的

作为国家重要粮食基地、木材基地的东北地区,其可持续发展状况长期以来面临着一系列考验,振兴东北也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方针。东北三省中举足轻重的黑龙江省既是能源大省又是农业大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系列严重问题也阻挡在黑龙江省的发展道路上,本文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点目的:

(1)根据黑龙江的自然秉赋、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黑龙江省进行能值分析,客观评价黑龙江省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情况。

(2)通过将黑龙江省的各项能值指标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分析,并作时间序列分析,对黑龙江综合发展水平分别进行横向与纵向评估。

(3)通过构建黑龙江省能值利用情景预测模型进行情景预测分析,分析关键因素(即影响变量)对不可更新资源能值利用的影响程度,并分析多种情景下黑龙江省能值利用情况,从而比较预测能值利用较优的情景,以期为黑龙江省合理利用生态资源与科学制定经济发展政策而提出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可持续发展建议。

2能值分析理论能值分析方法

目前已被各领域广泛应用,运用能值这一新的科学度量工具,有助于正确评价生态状况与人类活动、减少资源浪费和决策失误,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通过对能值分析理论与方法的了解认识,有利于我们准确掌握该方法的应用,以便最大地发挥其效用。

2.1能值分析的相关概念

2.1.1能值与能值分析

(1)能值

作为一个新的科学概念和度量工具,能值(Emergy)不同于能量(Energy)。H.T.Odum (1978)将能值定义为:在某种存或流动的能量当中所含有的另外一种能量的数量,称之为该种能量的能值;还可进一步解释为:当产品及劳务形成的时候会直接或间接利用到的某种有效能量(Available energy),该能量就是该种产品或劳务的能值,所以能值实质上即为“包含能量”⑴。所谓“太阳能是万物之源”,是因为如商品、劳务、资源等各种不同类型的能量或物质在形成的过程中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应用到太阳能,其所应用到的太阳能的数量和就是该种能量或物质所具有的太阳能能值。因而太阳能能值就可以把不同性质与类别的能量通通转化为一个共同的标准,从而解决了不同种类的能量没有可比性、不能相加减的问题。而且,能值这一概念的提出,同时兼顾地考虑到了能量的数值大小与能量的质量等级两大因素,因而它是一种能够定量分析并比较系统中不同等级能量真实价值与贡献的度量工具。任何产品及劳务形成时所需要太阳能的数量即为其所含有的太阳能值(Solar emergy),太阳能值的单位是太阳能焦耳(Solaremegy joules),记作sej。

3 黑龙江省生态经济系统的静态能值.......... 24-41

3.1 黑龙江省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状况........ 24-29

3.1.1 黑龙江省自然资源状况........ 24-25

3.1.2 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状况........ 25-28

3.1.3 黑龙江省社会发展状况........ 28-29

3.2 黑龙江省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指........ 29-33

3.2.1 构建框架........ 29-30

3.2.2 黑龙江省生态经济系统能值....... 30-32

3.2.3 黑龙江省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指标体系....... 32-33

3.3 黑龙江省生态经济系统能值....... 33-40

3.3.4 分析结果....... 40

3.4 本章小结....... 40-41

4 黑龙江省生态经济系统的动态能值分析.......41-50

4.1 黑龙江省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流量.......41-43

4.2 黑龙江省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指....... 43-47

4.3 黑龙江省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47-48

4.4 分析结果....... 48-49

4.5 本章小结 .......49-50

5 黑龙江省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利用.......50-59

5.1 情景预测法的概念与特点....... 50-51

5.1.1 情景预测法的概念....... 50

5.1.2 情景预测法的特点....... 50-51

5.2 黑龙江省能值利用的情景设计....... 51-53

5.2.1 影响变量的选定....... 51-52

5.2.2 情景方案的设计 .......52-53

5.3 黑龙江省能值利用的情景预测模型....... 53-54

5.4 黑龙江省能值利用的情景预测分析 .......54-58

5.5 分析结果....... 58

5.6 本章小结....... 58-59

结论

能值分析方法能够定量分析资源环境与经济活动的真实价值,对科学评价与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能值分析方法,进行了对黑龙江省生态经济能值指标体系的静态与动态分析以及能值情景预测,对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以期能够为解决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新的分析视角与理论平台。论文的结论如下:

(1)通过静态能值分析,剖析了黑龙江省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现状,从而揭示其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根据数据资料测算黑龙江省生态经济系统2010年的能值流量,建立能值指标体系,将能值指标结果与其他地区进行横向比较可以得知,黑龙江省的资源自给能力较强,对内部资源幵发程度相对较高,经济对进口能源依赖性较小,但是由于过多地依赖自身资源,造成了资源过度开发的局面,经济发展与人口过多都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同时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程度不高,科技化、信息化的程度相对落后,进出口能值结构不合理,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地位。

(2)选取2000-2010年作为时间序列,建立能值流量汇总表对其进行能值流量变化分析,再构建历年能值指标体系对能值指标动态变化分析,最后对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进行动态变化分析。分析得出,2000?2010年黑龙江省总能值利用量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对不可更新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其中以消耗不可更新的化石燃料与矿物质为主,对外界资源利用与外开放程度有所提高。然而在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人口压力的逐年加大的同时系统给环境造成的压力也随之增大,并且可持续发展性能指标ESI总体呈现逐步下降趋势,表明黑龙江省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性能在逐年退化。

(3)通过能值利用情景预测分析,为黑龙江省今后的自然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十二五规划”发展要求的有效完成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参考依据。依据“十二五规划”发展要求与现行发展态势进行合理的情景设计,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能值利用预测模型,对黑龙江省不可更新资源的能值利用进行情景预测分析,计算推出2011-015年黑龙江省能值利用的预测结果与变化情况。情景预测表明,“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将大幅提高,但系统发展的风险性与生态压力也将随之增加,未来几年的时间里影响黑龙江省能值利用增长的关键因素是化石能源,但资源消费的变化对能值变化速率的影响要大于化石能源消费的变化对能值变化速率的影响。

由于研究资料数据和笔者本人的能力、时间等方面的限制,本研究还存在许多有待完善之处,例如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庞大且又复杂的研究对象,虽然笔者力求全面,但是对数据信息的搜集处理仍然存在疏漏,这是任何宏观研究难以避免的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的精确性,希望能在以后的研究中得以完善。

参考文献

[1]蓝盛芳,软佩,陆宏芳.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3.

[2]沈善瑞,陆宏芳,赵新锋,蓝盛芳.能值研究的几个前沿命题[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4,12(3):268-272.

[3] H.T.Odum,蓝盛芳译.能量环境与经济:系统分析导引[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101-156.

[4]李占玲,陈飞星,李占杰.北京市城市生态系统能值分析[J].城市问题,2005,(6); 25-29.

[5]马世骇,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97,4(1):8-11

[6]熊晓波,代力民,邵国凡.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与可持续发展[J].生态学杂志,2004,23(5):206~211.

[7]师谦友,王伟平.陕西省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及其可持续发展评估[J].统计与决策.2009,19(4)119~112

[8] 蓝盛芳,钦佩.生态系统的能值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1,12(l):129~131

[9] 总参谋部测绘局.中华人民共和国[M].星球地图出版社,2006.

[10]黑龙江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2010年黑龙江统计年鉴[M].巾国统计出版社,2011.

专业经济毕业论文精选篇四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当今世界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扮演着非常重要作用,经济增长对科技进步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科技进步不仅能够给一国带来经济总量的快速提高,而且能够加快转变经济结构,增强一国的综合竞争力。而科技投入是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是科技发展的根本基础和重要保证。今天的科技投入实际上就是投资国家未来竞争力,所以要想促进经济的不断增长,必须加大科技投入。纵横过去半个世纪,世界各国通过制定和实施科技政策促进了科技进步与创新,在提高经济效益上为发展中国家与发展落后地区提供了羊富的成功经验。所在的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

随着科技体制的改革,我国的科技事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科技实力日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竞争力也在逐步提高。最近十年以来,我国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产业创新技术链逐渐形成,以下几个方面充分体现科技成果的先进性:一批非线性光学晶体的诞生使我国在光学晶体方面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专利申请量在2010年达到27.4万件,我国科技论文被三大国际科技检索共收录8.9万篇,国际论文数排序跃居世界第六;“神舟”号系列飞船圆满发射使我国部分航空领域与世界水平接近;由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清华大学等10家单位组成产学研合作联盟构建产业技术创新链。中国科学技术的创新速度在不断加快,合作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这些都充分展示出中国科学技术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影响力越来越深远,与创新性国家差距在逐步缩小。在与其他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上,己经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高水平的格局,中国已经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呈现出多边合作的发展趋势。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科技计划以及其他相关科技政策包括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知识创新T程、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等等。从人力科技资源方面来看,我国人力科技资源结构仅次于美国和欧盟,科技人力资源总数达到5100余万,其中有206位科学家担任国家科技组织领导职位。科技人力资源结构呈现年轻化趋势,并且女性所占比重逐渐上升,是名副其实的科技人力资源大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9.7%,同期相比,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使人民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堪称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这其中离不开科技做出的贡献。因此我国加大了科技投入力度,带动了全社会科技投入的增加,有力地促进了科技发展并认真贯彻落实了“科教兴国”战略方针。不少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都使科技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也在不同程度上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带动经济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投入保持了较高增长水平,作用也越来越大,但与创新型国家的投入水平相比,我国在资源投入,科技贡献率,政策体制,技术条件等方面仍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从环境、资源这些方面而言,尽管社会,环境,自然资源等因素的和谐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我国现在面临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严重等现实问题,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的脚步,这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格格不入。因此,我国要想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仅仅依靠大量开发自然资源和大批低效率劳动力是根本不可能的,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与劳动力挖掘的有限性都会对经济发展有一定限制,只有技术的开发力量是无限的,所以必须重视合理利用有限的科技资源,发挥无限的探究力量,将科技水平带到更高层次。从科技投入而言,人力,智力资源开发不足导致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人员投入不足与研究幵发资金分散浪费。从人口总量和经济总量来看我国在世界科技体系中占有绝对优势,但是以相对人均计算的话,一些优势项目就变成劣势项目,例如每千户居民持有移动电话数,每千人宽带上网数,每万人拥有专利数等科技指标在世界上排名比较落后,这也充分显示出我国科技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从农业科技体制而言,一些传统思想观念仍然存在小农经营方式中,因此高新科学技术很难应用到农业发展中来。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国外的研究现状

关于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在国外已有不少人作过相关研究。从18世纪开始,亚当?斯密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对人类发展进程产生深远影响。《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之作,是古典经济学家研究的始点[亚当.斯密,1972]。在他的技术创新理论中,主要考察技术对经济的作用,把技术作为一种内生要素衡量经济他,强调技术创新和生产要素组合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他把“技术创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从此,技术进步理论开始收到广泛关注,并成为现代经济学增长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20世纪40年代末期,美国经济学家多马和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分别提出的发展经济学中著名的经济增长模型即“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哈罗德,1981],基于凯恩斯理论之上,该模型放弃了储蓄率不变的假设,改变了劳动市场,劳动供给,技术状况的假设,认为经济稳定增长是完全可能的,储蓄率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素。哈罗德-多马模式的中心内容是要说明:经济稳定增长所需要的条件和产生经济波动的原因,以及如何调节经济实现长期的均衡增长。为此,哈罗德提出了有保证的增长率、实际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三个概念。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很大影响,标志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产生。

在20世纪50年代,索洛既汲取了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的优点,又摒弃了后者的那些令人疑惑的假设条件,突破了哈罗德模型的局限性。在构建他的经济增长模型时,描述了一个完全竞争的经济、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增长引起产出的增长,并提出了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模式[索洛,1991]。运用20世纪20年代柯布和道格拉斯提出的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了美国1909-1949年间的有关统计资料,具体估算资金和劳动等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所作的贡献,他发现,实证测算的结果与同期产出的实际增长率存在一定的差距,也就是说,实际产出增长率中存在无法用资金、劳动投入要素解释的部分,索洛将此值称为“余值”,认为这个“余值”是由技术进步引起的。他通过余值法将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离幵来,从而开辟了薪新的领域。

第三章 科技投入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 18-28

3.1 科技投入理论......... 18

3.2 经济增长理论......... 18-20

3.2.1 经济增长的内涵......... 18

3.2.2 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 18-20

3.3 科技投入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 20-22

3.3.1 科技投入促进技术进步机理......... 20-21

3.3.2 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机理......... 21-22

3.4 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22-28

第四章 陕西省经济增长和科技投入现状分析......... 28-43

4.1 陕西省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28-34

4.1.1 经济总量及增长速度......... 28

4.1.2 产业结构 .........28-29

4.1.3 经济效益......... 29-34

4.2 陕西省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分析.........34-36

4.3 陕西省科技投入现状分析......... 36-41

4.3.1 科技投入总量及增长情况 .........36-39

4.3.2 科技经费使用情况......... 39-41

4.4 陕西省科技投入存在的问题分析......... 41-42

4.5 小结 .........42-43

第五章 实证研究......... 43-49

5.1 变量选择与数据选取......... 43-44

5.2 变量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44-45

5.3 协整检验 .........45-47

5.4 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47-48

5.5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48-49

结论

本论文是在依托课题《陕西科技投入、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针对陕西省经济增长与科技投入之间进行的实证研究,釆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模式,理论研究包括分析近代经济理论发展史,科技投入如何作用于经济以及简要介绍本文所选用的模型,实证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法等现代计量方法,使用的分析软件主要包括Excel、EViews6.0和SPSS等分析软件。通过建立动态模型,深刻地论述了陕西省经济增长与科技投入之间的相互关系,全面反映了陕西省目前科技投入状况以及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面取得了进展:首先,对科技投入促进经济增长进行理论论述,总结国外技术进步带动经济增长的成功经验,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科技如何带动经济发展。其次,对陕两宵经济增长和科技投入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一方而纵叫分祈陕西将经济增民现状,考察点包括经济增长速度、七大产业结构,城乡收入羌距以及能耗水平等方面,发现陕西省经济发展中存在增长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收入区域分配不均衡等问题;另一方面,从科技经费投入总量,财政投入总量,R&D经费投入量考察科技投入现状,再通过使用方向等方面分析陕西省科技投入存在的弊端,发现科技投入盲目性导致科技经费的浪费,科技产品需求与投入总量不足等问题,这与科技投入体制不合理也有一定关系。再次,利用动态建模的方法,考虑到数据的可采集性,选择科技活动经费与R&D经费作为科技投入指标,分别测算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后将科技活动经费与R&D经费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将GDP作为解释变量,对他们之间进行回归分析,以证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科技投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动态均衡关系并且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单向因果关系,也就是说陕西省科技投入持续增加会加快经济增长,反之则慢。而经济的增长或者倒退则不会引起科技投入的增加或者减少。

最后,通过实证研究的结论,为政府部门的科技投入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信息依据与合理的政策建议,同时也指出了本文研究中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上是对本文结论的一个概括,关于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研究,很多学者在研究这方面工作时所釆取的变量不同得到的结论自然而然不同,因此各个地区所制定的相关政策与措施也有所不同。本文也是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因素,采用不同方法进行研究,但是由于本人考察的侧重点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因此文章里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在时间跨度选择上受到一定限制,相关统计数据有限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研究方法的选取,另外研究出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的是单向因果关系,而非双向因果关系。我们知道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只有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时,二者之间冰能形成良性循环,如果经济增长不能带动科技投入的增长,那么二者之间的差距有可能因为经济增长的快速发展而加大。

参考文献

[1]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250-259

[2]陈东生.武汉市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灰色关联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

[3]:48-50

[3]陈理飞.江苏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均衡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6):89-96

[4]陈琪.企业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社,2000:23-37

[5]丹尼森.美国经济增长源泉与我们面临的选择[M].布鲁金斯研究所出版社,1962:38-49

[6]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增长理论述评[J].经济学动态,1994,(5): 16-17

[7]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税赋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128-130

[8]盖起军.刺激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与政策选择[J].生产力研究,1999,(5):27-58

[9]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58-179

[10]哈罗德.动态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67-89

专业经济毕业论文精选篇五

1导论

1.1选题背景

当前,我国区域发展格局正面临战略性调整。2000年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等一系列新的区域发展战略,同时加快培育一系列重点战略地区成为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如天津滨海新区、北部湾地区、关中-天水地区等。“十一五”期间,进一步提出建设主体功能区,以寻求优化空间资源配置,规范空间开发秩序,重构均衡协调的区域发展格局。目前,我国区域空间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包括区域差距越来越显著,空间发展格局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区域间竞争加剧,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合理完备的区域分工体系尚未建立;人地关系紧张、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环境压力过大,导致现有空间发展格局不具有可持续性等。因此,重塑区域空间格局和国土开发结构,以解决区域发展面临的问题,实现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升经济发展效率,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区域发展与政策研究的核心课题。从经济发展水平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GDP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增长,GDP总量已经由1978年的3645.2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09年的34万亿以上;人均GDP也由改革开放前的381元,增长到了约26000元(见表1-1)。由此可见,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提升。2010年底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1年《经济蓝皮书》就预测,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将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目前看,中国的经济总量的确超过了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位。然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否是有效率的? GDP的大幅提升主要是依靠什么得来的,是资源投入的结果,还是效率的提升呢?等等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探讨。

就城市化的发展来看,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经验表明:经济的发展会导致城市化,经济发展有时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国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Kuznets,S.,1966)。经济发展的初期,农业部门总是占据主导地位,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将逐渐转移到非农部门,并且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主要工程(Beauchemin C,Schoumaker B; 2005)。?19世纪以后,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呈现了大规模的流动状态,并且不断加强。由此导致了城市化进程在全球大规模展开,世界先后诞生了以英国“伦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为主的城市群,西北欧以“阿姆斯特丹-巴黎-鲁尔”为中心的城市群,美国以“波士顿-华盛顿-芝加哥-匹兹堡”为主的城市群,曰本形成了由“东京-名古屋-大阪”三大都市圈组成的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等世界级城市群。由于发达国家具有地广人稀、城镇化起步较早、交通发达、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较为协调等优势,城市化发展迅速,几十年间已经经过了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即城市化的初始阶段、城市化的高速发展阶段和城市化的成熟阶段。

2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经济增长中的效率,及其相关问题一直是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以及经济地理学界不断争论和研究的问题之一。不同的学派及学者主要基于自身的研究,而提出了不同的概念界定和认识。本章将首先对相关概念及其理论问题进行梳理,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和评价,以便为文章接下来的研究打下基础。

2.1相关概念及辨析

2.1.1经济增长

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认为,经济增长本质上就是一个国家国民财富的增加。实际上,他们是把经济增长看成是实际产量的增加。但由于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能自动地实现产品的供求平衡和充分就业,所以,实际产量总是等于潜在生产能力。因此,他们的观点认为. 经济增长包含着实际产量的增长和生产能力的增长两个方面。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强调,经济的增长是社会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的过程。因此,这一扩大再生产理论也可以看作是经济增长理论的雏形。马克思把经济增长理解为生产能力的增长,并进一步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能力的过剩与非充分就业,乃至经济危机的发生是无法避免的,所以实际产量和生产能力二者并非总相等。由此可见,马克思所理解的经济增长与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理解不同,他所理解的增长并不是实际产量的增长。

3 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理............... 51-67

3.1 经济效率影响因素的选择依据.............. 51-53

3.1.1 经济效率的增长过程 ..............51-52

3.1.2 经济效率影响因素选择的局限性.............. 52-53

3.2 经济效率的直接决定因素.............. 53-55

3.2.1 资本.............. 54

3.2.2 劳动力.............. 54-55

3.2.3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55

3.3 经济效率的间接影响因素.............. 55-66

3.3.1 理论假设.............. 55-57

3.3.2 理论模型.............. 57-59

3.3.3 影响机理分析.............. 59-66

3.4 本章小结 ..............66-67

4 中国经济效率的动态空间格局.............. 67-115

4.1 研究方法.............. 67-72

4.2 数据来源及处理.............. 72-76

4.2.1 经济效率的数据及处理.............. 72-73

4.2.2 经济效率影响因素变量.............. 73-76

4.3 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76-106

4.4 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106-113

4.5 本章小结 ..............113-115

5 中国经济效率的静态空间格局.............. 115-143

5.1 研究方法.............. 115-119

5.1.1 面向投入的CCR模型.............. 115-118

5.1.2 可变规模收益(VRS)模式下的BCC模型.............. 118-119

5.2 变量选取及其处理.............. 119-120

5.2.1 变量选取的原则.............. 119

5.2.2 变量的确定和数据.............. 119-120

5.3 经济效率计算结果分析.............. 120-142

5.4 本章小结 ..............142-143

结论

文章紧密围绕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条主线,运用文献综述、理论演绎、空间分析及计量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了几个问题:(1)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假定,构建经济效率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并深入分析了经济效率的影响机理;(2)对1990-2009年间中国经济效率的动态演进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3)对2009年中国经济效率的静态格局进行了研究,并测算了投入项的径量和差额;(4)对中国经济效率的空间溢出关联进行了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 1990-2009年间的大部分年份,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普遍较低,且呈现了下降趋势;同时,中国省域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了波动的状态。在不同的年份,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了差异化的省域空间格局。这20年间,全国尺度全要素生产率平均下降了 1.35%。按照东、中、西、东北的划分,在这20年间,只有东部地区的平均全要素生产率改善了,平均上升了 2.37%;其余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中部地区下降最多,为4.45%;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下降了 2.78%和1.84%。从各个年份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来看,全国尺度上,大部分年份的增长率均为负。数据表明了: 1993、1994和1995年是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快的三年,究其原因在于这三年的技术进步率(或称技术变化)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说明1992年之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带来了明显的效率改进。其余年份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下降,主要是由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下降所导致的。中国技术效率下降了2.60%、纯技术效率下降了 2.20%,规模效率下降了 0.50%。

(2)在技术效率方面:1990-2009年间,全国尺度、东、中、西、和东北地区技术效率的增长率,在大部分年份是负的。说明了在这20年,中国的技术效率总体是下降的;在这20年间,中国的技术效率依然呈现区域间的空间差异,而且沿海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技术效率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区域技术效率。

(3)在技术变化方面:中国的技术变化(或称技术进步率)呈现波动状态,1991-1993年呈现了快速的增长;1995-2000年总体表现下降的趋势;2008年,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技术进步率大幅下滑,但是由于国家釆取一系列举措应对国内外的经济形势,技术进步率随之"V”字反弹。同时,这一时段中国的技术进步率在不同区域间也存在差异。20年间,中国的技术进步率平均增长了 0.95%;说明技术进步一定程度的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从东、中、西、和东北地区来看,东部省份技术进步率的增长最快,达到了 3.44%;东北三省技术进步率增长位居第二位,增长了 1.75个百分点。相比之下,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技术进步率在此间是下降的。其中,西部地区下降了 0.24%;中部地区下降了 1.19%。结果发现,除了 1993年外,其余的19年,东部省份的技术进步率均高于全国及其它区域的平均水平;且大部分年份,东部和东北区域的技术进步率高于西部和中部区域的技术进步率。充分说明了我国东部省份和东北省份的经济增长部分地得益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4)在纯技术效率方面:这20年,中国的纯技术效率同样呈现了波动状态,总体呈现了下降的趋势。全国尺度上的纯技术效率下降了 1.82个百分点,技术进步率最高的东部区域,其纯技术进步率下降了 0.35%;而中、西、东北区域的纯技术效率下降更多,分别下降了 2.74%、2.41%和2.53%;纯技术效率的下降直接导致了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

(5)在规模效率方面:这20年,中国的规模效率平均下降了 0.38个百分点。其中,东北三省下降最多,下降了 0.95%;西部下降最少,为0.08%;中部和西部省份分别下降了 0.59%和0.33%。但是,从总体水平看,规模效率的下降幅度不大;且中部省份大部分年份的规模效率处于上升阶段。西部省份大部分年份的规模效率处于下降状态。

参考文献

[1] Abramovitz M. Resource and Output Trends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1870[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6, 46 (2) : 5-23.

[2] Adam S. Chinese Manufacturing Performance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1980-2002[J].Center Discussion Paper No.1920, in Economic Growth CenterYale University.2005.

[3] Adams J. Fundamental Stocks of Knowledge and Productivity Growth[J].Journal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98 (4): 673-702.

[4] Ahsan S,Kwan A,Sahni B. Causality between Government ConsumptionExpenditures and National Income: OECD Countries[J]. Public Finance,1989,44 (2): 204-224.

[5] Anselin L Bera A. Spatial Dependence in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With anIntroduction to Spatial Econometrics[A] .Aman U,David G. Handbook of AppliedEconomic Statisties[C].New York: Marcel Dekker, 1998: 237-289.

[6] Anselin L. Spatial Econometrics: Methods and Models[M]. Kluwer AcademicPublishers,Dordrecht. 1988.

[7] Anselin L. Spatial Dependence and Spatial Structural Instability in AppliedRegression Analysis[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1990,30 (2): 185-207.

[8] Anselin L. Some Robust Approaches to Testing and Estimating in SpatialEconometrics[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1990,20(2): 141-163.

[9] Anselin L. 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J].GeographicalAnalysis, 1995’ 27 (2): 93-115.

[10] Anselin L. The Moran Scatter Plot as an ESDA Tool to Assess Local Instability inSpatial Association[J].In Fisher M, Scholten H J,Unwin D (eds), SpatialAnalytical Perspectives on GIS[C].Taylor & Francis,London. 1996.

专业经济毕业论文精选篇六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民航运输以其便捷、舒适的特点也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机场作为民航运输的起点和终点,是现代城市关键的综合交通枢纽,已成为集聚和辐射要素流动的中心、连接市场和资源的纽带[1]。机场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的商业和社会服务设施改善了区域的服务条件,航空运输、基础设施和各种服务设施的便利性增强了机场对相关产业和资源的吸引,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伴随着机场的发展而展开,使机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同时,在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高度关注自身的社会责任,做合格的企业公民,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已经在商业社会形成越来越广泛的共识。民航运输机场作为城市具有高度战略意义的大型交通基础设施,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它的贡献不仅在于运输功能的发挥,还表现在拉动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所以,机场的发展不仅是为了获取项目直接的经济效益,还应综合考虑机场的社会效益。作为公共基础设施,机场本身的属性决定了要比其他市场主体承担更多的社会公益性,除交通运输功能以外,在地区经济繁荣、社会发展乃至政治稳定等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国民航运输业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全球第二大航空运输系统,定期航班运输总周转量(不含香港、澳门、台湾)在国际民航组织缔约国中的排名,由 1978 年的第 37 位上升至 2005 年的第 2 位,近几年一直保持世界第 2 位(仅次于美国)。截止 2010 年末,我国境内民航定期航班通航机场 175 个(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全国各机场共完成旅客吞吐量 5.6 亿人次,货邮吞吐量 1129.0 万吨,飞机起降架次为 553.2 万架次。目前世界民航业己处于成熟阶段,而我国仍却处于快速增长阶段[2]。我国民航客运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进入成长期,货运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进入成长期。参照国际民航运输业的发展经验,民航成长期一般可以持续30-40 年,因此我国民航业在未来相对长时间内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3]。近年来我国民航运输业快速发展,机场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机场在有效保障航空运输的同时,很好地发挥了在经济发展中的助推器、粘合剂作用,特别是与民航运输密切相关的高科技、金融以及旅游等行业从民航业的发展中获得充足的支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机场已成为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关键性战略资产,机场的经济和社会价值评价日益受到政府部门、机场自身、投资者等多方重视。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将民航运输机场定位为社会公益性基础设施,定期对机场所发挥的社会效益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

1.1.2 我国民航运输机场发展中的问题

30 多年来,我国民用机场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年均分别增长 15.9%、15.1%,是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 1.62 和 1.54 倍,远高于同期世界民用机场运输量的平均增长水平。到 2010 年底,我国大陆颁证的民航运输机场共 175 个(不含港澳台地区,下同),平均密度为每 10 万平方公里 1.82 个;根据飞行区等级,4E 级及以上机场 31 个、4D 级机场 40 个、4C 级机场 71 个、3C 级及以下机场 33 个,运输机场比 1978 年的 78 个机场,增长了一倍多①。目前,以地面交通 100 公里或者1.5 小时车程为机场服务半径指标,现有机场可以为 70%以上的县级行政单元提供民航服务,服务区域人口数量占全国的 76%、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 90%以上。根据 2007 年底编制的《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到 2020 年,我国民用机场总数将达 244 个,基本形成北方、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五大机场群,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机场为国际枢纽型机场,昆明、乌鲁木齐机场为国际门户型机场。

我国机场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由于机场作为公益性设施的实施细则还不完善,民航机场在建设与发展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①用地困难。现在社会普遍认为机场是企业,尚未把机场归到公益性基础设施范畴,机场用地只能和其他企业竞争,按市价拿地,机场建设成本很高(如成都双流机场建设时的征地费就很高,几乎可修建一个机场)。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许多机场运输量大增,亟需改建或扩建,这就涉及到征地和用地的问题。如果社会没有认识到机场是公共设施,由于成本过高将导致机场发展困难。要确保机场改扩建用地,关键问题是机场作为公共设施的地位应该得到普遍认可,只有这样机场用地难的问题才能彻底解决。②资金不足。民用机场作为公用设施,政府的投资力度与实际需求尚有较大差距。机场建设投资很大,修建一条跑道就需要好几个亿的投入。这就要求政府尽快改变观念,将机场当做像铁路、公路一样的基础设施,加大资金与政策支持力度,保证机场建设与发展资金的及时到位。③考核问题。新颁布实行的《民用机场管理条例》已明确规定机场是公共设施而非普通企业,因此国家对机场的考核就不应还按照一般企业的考核方式进行,在考核机场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关注其社会效益②。

第二章 民航运输机场及其社会经济效益的形成机理

2.1 民航运输机场

国际民航组织认为机场是供航空器起降及其地面活动而划定的区域,包括域内的各种建筑物和设备。机场一般可分为军用机场和民用机场,民用机场又可分为民航运输机场和通用航空机场。民航运输机场的功能全,规模大,使用频繁;相对而言,通用航空机场主要供专业飞行之用,一般功能单一,规模较小,对场地的要求不高,且配套设备较简陋[69]。

第三章 民航运输机场社会经济效益评价..................38-55

3.1 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原理.................. 38-40

3.2 投入产出模型在本文中的研究框架.................. 40-47

3.3 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概述.................. 47-48

3.4 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8-54

3.4.1 指标权重的确定.................. 48-51

3.4.2 模糊综合评价.................. 51-54

3.5 本章小结 ..................54-55

第四章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天津机场.................. 55-84

4.1 天津机场运输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55-76

4.1.1 直接经济贡献.................. 55-56

4.1.2 关联效应分析.................. 56-65

4.1.3 引致效应分析.................. 65-75

4.1.4 机场运输业对投入产出表中投入.................. 75-76

4.2 天津机场的经济效益测算.................. 76-79

4.2.1 天津机场的直接经济效益.................. 77-78

4.2.2 天津机场的间接经济效益.................. 78-79

4.3 天津机场的非经济效益分析.................. 79-83

4.4 本章小结.................. 83-84

第五章 民航运输机场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84-97

5.1 民航运输机场社会经济效益的内涵.................. 84-85

5.1.1 民航运输机场社会经济效益的内部性 ..................84-85

5.1.2 民航运输机场社会经济效益的外部性.................. 85

5.2 民航运输机场社会经济效益影响因素分析.................. 85-89

5.2.1 直接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 85-87

5.2.2 间接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 87

5.2.3 非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 87-89

5.3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89-95

5.4 本章小结.................. 95-97

结论

本文主要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和 AHP-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民航运输机场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展开研究,并以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为例验证了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可行性。主要分析结论包括:

(1)梳理和总结了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以及发达国家民航运输机场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的实践与经验,目前在评价民航运输机场社会效益方面还没有比较成熟的定量分析方法,但在衡量经济效益方面,国际上一般都采用投入产出法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关于经济效益评价,拟借鉴国外共同采用的方法,并结合我国的实际进行适当调整,对民航运输机场的经济影响进行分类与评价;而对于非经济效益的评价,则尝试在经济效益评价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方法进行量化分析,以期取得更为准确与合理的评价结论。

(2)本文将机场界定为一个区域的概念,指机场及其区域内的相关企事业单位,因为这些单位与机场存在着紧密的依附关系,这样有利于对机场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更加全面与合理的评价。在分析机场特征的基础上,本文将机场定位是大型交通基础设施,而非一般的盈利性企业。作为一种正外部性很强的公共基础设施,机场的运营应该是一种公益性和收益性并存、以公益性为主的模式,并且收益性经营是为了保证机场经营效率,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3)分析了民航运输机场社会经济效益的形成机制。机场在城市和区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通过机场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来实现。首先,机场有较强的集聚效应。机场的发展可以有效促进要素的大规模流动,吸引住宿、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和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的集中,使其成为产业集聚的基础和平台,进而形成机场经济区。另外,作为大规模物流集散中心,机场的区位优势对企业也有较强的吸引力,促使产业集群效应的形成,进而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其次,机场有较强的辐射效应。机场作为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它的经济活动能对城市产生许多有形或无形的辐射效果;同时,产业集聚带来技术、资本以及劳动力等要素的集中,进一步带动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4)在阐明投入产出法和 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出这两种方法在本研究中的应用框架。投入产出法的分析框架是:首先,将现有投入产出表调整成突出机场运输部门的表式;其次,从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包括关联效应和引致效应)两个方面分析机场运输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一方面掌握民航运输行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获取测算机场社会经济效益所需要的相关系数;最后,以增加值为主要指标,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对民航运输机场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测算与评价。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分析框架是: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采用 AHP 方法并结合物元模型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接着根据相关文献和民航运输的特点,确定评价等级标准集合,然后确定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隶属度,最后进行多层次综合评价,得出综合评价结论。

(5)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对天津机场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天津机场的直接经济贡献相对较小,但其作为大型基础设施,产生了较多的间接影响。同其他产业相比,天津机场运输业对经济的后向带动作用高于平均水平,前向推动作用低于平均水平。三次产业中,对第二产业带动作用较大,主要表现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等部门,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商业贸易、高新技术和金融服务等行业。除经济效益以外,天津机场在就业、税收、吸引投资、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非经济效益。随着天津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机场扩建工程的实施,机场在天津经济中的地位将日益显著,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将越来越重要。

(6)在分析民航运输机场社会经济效益的内涵、影响因素与评价主体目标的基础上,构建了主要针对我国大型民航运输机场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为综合评价做好准备。指标体系包括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 3 类,3 类下又分为 10 项 29 个指标条目。考虑到虽然公共服务是机场的重要功能之一,但该功能绝大多数是临时性的,并非民用机场的主要业务,因此,没有将公共服务项列入综合评价模型当中,即在实证分析过程中指标体系包括 9项 27 个指标,其中 14 个定量指标,13 个定性指标。

(7)运用 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天津机场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得到综合评价结论为“一般”。从评价过程可以看出,27 个指标条目中权重最大的3 个指标的评价等级分别为:“B321出行的安全性”属于“较好”、“B111旅客吞吐量”属于“一般”、“B121劳动者报酬比重”属于“较差”; 9 个项指标中权重最大的 3 个指标的评价等级分别为:“Bl1增加值来源”的属于“一般”、“B12增加值分配”属于“较差”、“B23引致效应”属于“较差”;三个类指标的评价等级分别为:“B1直接经济效益指标”属于“一般”、“B2间接经济效益指标”属于“较好”、“B3非经济效益指标”属于“较好”,三个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3106、0.3412和 0.3481,尽管有两个指标的评价等级属于“较好”,但由于三个指标的权重相差不大,再结合三、四层的结果得到天津机场社会经济效益属于五个等级的隶属度为(0.098、0.288、0.338、0.204、0.071),所以综合评价结论应该为“一般”。

参考文献

[1]乔治.拉德诺蒂,航空运输盈利策略,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4

[2]夏洪山,现代航空运输管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3]都业富,航空运输管理预测,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1:78~89

[4]Aiport Council Intemational.The social and economic impact of airports in Europe.2004

[5]Julie Cidell,John Adams,The Groundside Effects of Air Transportation,researchreport,2001,

[6]Michael Brink,Officials Are Trying to Raise a City in the Shadow of Detroit'sAirport,The NewYork Times,November 27,2002

[7]Irwin, M. D. and Kasarda, J. D. Air passenger linkages and employment growth inU.S. metropolitan area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 1991(56):524–537

[8]Goetz, A. R. and Sutton, C. J. The geography of deregulation in the U.S. airlineindustry,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97(87):238–263

[9]Ivy, R. L., Fik, T. J. and Malecki, E. J. Changes in air service connectivity andemployment,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1995( 27):165–179

[10]Bowen, J. Network change, deregulation,and access in the global airlineindustry,Economic Geography, 2002(78): 425–439

专业经济毕业论文精选篇七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外商直接投资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也是跨国公司实现生产活动国际化分工的重要方式,FDI的快速扩张对许多国家以及整个世界的经济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跨国公司早期的投资活动主要集中于制造业,但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服务市场的开放,服务业逐渐超过制造业而成为外商直接投资最为重要的领域。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统计,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的时候,服务业FDI仅占全球直接投资流入存量总额的25%,但是到了80年代末,该比例已经接近50%,2002年继续提高到了60%,2007年年末,全球服务业FDI流入存量已超过10万亿美元,占世界FDI总流入存量的64%,远远超过制造业FDI同期27%的存量份额(UNCTAD(2004,2008))。服务业FDI的迅速增长,使得外商直接投资的部门结构转向服务业,服务业逐渐取代制造业而成为外商直接投资比重最大的产业部门,而服务业跨国公司通过并购、战略联盟与新建投资等扩大市场范围的方式,也相应的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角色。

在服务业FDI的行业结构中,金融部门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领域,在服务业FDI中占据相对较高的份额。就金融服务业FDI存量而言,如表1.1所示,1990年该部门占世界服务业流入存量总额的40.5%,2002年这一比例为28.6%,之后基本维持在30%以上。截止到2007年年末,金融业FDI流入存量超过3万亿美元,占服务业流入存量总额的30%。最近几年金融业FDI份额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服务业其它部门FDI的快速增长所致,尤其是电力、电信、供水和商务服务业等,如1990年到2002年,电力行业FDI流入存量的美元价值猛涨了13倍,占全球服务业FDI流入存量的3%,电信、仓储和运输业增长近15倍,占服务业FDI流入存量的n%,而商务服务业增长了8倍,占到了26%的份额(IJNCTAD,2004)。尽管如此,金融产业依然是服务业FDI存量中比例最高的部门,在服务业FDI中占据重要位置。

20世纪%年代以前,金融业FDI的动机主要是追随母国制造业客户并为其提供金融服务,金融业FDI更多的表现为制造业跨国公司的附加功能。但是90年代之后,由于全球化的深入以及各国对金融管制的放松,以寻求国外市场机会为主要动机的金融部门海外扩张日益明显,发达国家的大型金融集团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迅速拓展自身的市场范围,并凭借总资产和分支机构在东道国数量上的绝对优势支配着世界金融服务业。1989年《财富》杂志按收入排序的世界最大50家跨国公司中没有金融公司,但是到了2003年,来自德国、欧盟、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14家金融集团进入了这一排名(UNCTAD,2005)。2006年,以地理分布指数(Geo罗即hiealspreadIndeX,051)①排序的世界前50家金融跨国公司中,欧洲国家以34家的绝对数量在排名榜中占主导地位,美国、日本和加拿大分别占据9家、4家和3家(UNCTAD,2008)。

在金融服务业FDI流入存量的国家或地区分布中,发达国家占据了全球金融服务业FDI的大部分,1990年的份额为75.2%,2002年上升为77.2%,之后基本保持在80%以上(表1.1)。这表明,发达国家在金融业FDI存量中占主导地位。实际上,早期的金融业FDI主要是在发达国家之间对流,发达国家既是金融业FDI的主要流出国,也是主要的流入国。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发达国家依然是金融服务业FDI的主要来源国,但是投资的重心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转移,这些国家成为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选择目标地区。根据世界银行2001年的《世界发展报告》,发展中国家吸收的金融业FDI从1991年的360亿美元增加到了1997年的1730亿美元。尽管金融业FDI增长在1997一1999年的亚洲、俄罗斯和巴西危机中受挫,但是2000年又保持在了约1780亿美元的水平上。根据国际清算银行下属的全球金融系统委员会(CGFS)2004年报告,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业FDI流入是前半期的8倍,在这些FSFDI流入量中,银行部门占据了主要部分,但是保险和证券公司的比重也在逐渐增加。在几大新兴经济区域中,拉美和中东欧地区尤为突出,许多国家的外资银行已经占据了全部银行资产中的主要份额,亚洲国家的外资银行资产份额虽然相对比较低,但是也在不断提高。

第二章文献综述

在全球FDI资本流动中,尽管金融部门的直接投资活动早已存在(主要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跨国银行),但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FDI理论研究的重心一直集中于实体部门,对于金融部门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随后,随着金融部门FDI的快速发展,金融部门FDI的行为与影响的研究才进入了众多研究者的视野。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作为金融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金融部门FDI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总的来看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尤其受到各国政府决策者和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金融部门FDI行为的影响因素与金融部门FDI进入对东道国所产生的影响①。因此,本章将对上述两个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论。另外,由于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探讨金融服务业FDI经由东道国金融产业而作用于实体经济的内在机制问题,而这一问题的研究需要涉及到金融部门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理论,因此本章也对此进行了简要的评述②。

第三章 新兴发展中国家金融业FDI的发展趋势及影响 .....................43-59

第一节 新兴发展中国家金融业FDI的发展趋势.................. 43-50

第二节 新兴发展中国家金融业FDI的区域性特点.................. 50-53

第三节 金融业FDI对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53-57

3.3.1 对产权结构的影响.................. 53-55

3.3.2 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55-57

本章小结.................. 57-59

第四章 金融服务业FDI对东道国经济影响的机制框架.................. 59-101

第一节 金融服务业FDI与东道国金融体系效率.................. 59-69

4.1.1 金融业FDI对东道国金融体系效率的..................60-65

4.1.2 数据描述性说明.................. 65-69

第二节 金融服务业FDI与东道国金融体系稳定.................. 69-77

第三节 金融服务业FDI影响东道国经济增长.................. 77-89

4.3.1 资本作用机制.................. 78-82

4.3.2 效率作用机制 ..................82-87

4.3.3 公司治理与制度建设机制 ..................87-89

第四节 金融服务业FDI影响东道国经济增.................. 89-99

本章小结.................. 99-101

第五章 金融服务业FDI与东道国经济增..................101-141

第一节 变量描述、数据来源与计量方法.................. 101-106

5.1.1 变量描述与数据来源.................. 101-104

5.1.2 计量模型与方法 ..................104-106

第二节 对金融业FDI增长效应直接机制的检验.................. 106-122

第三节 对金融业FDI增长效应间接机制的检验.................. 122-138

5.3.1 对信号作用机制的检验.................. 122-131

5.3.2 对强化溢出机制的检验.................. 131-138

本章小结.................. 138-140

结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业FDI快速流向新兴发展中国家,并对发展中东道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金融产业内的直接投资活动,金融业FDI对东道国金融产业的影响引起了较多的关注,但是金融业FDI对东道国宏观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未得到足够重视,而金融业FDI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更显不足。本文以此作为切入点,从竞争和溢出的视角,基于金融体系效率和稳定的逻辑主线,对金融业FDI影响发展中东道国宏观经济增长的机制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经验检验。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金融业FDI有利于促进发展中东道国的宏观经济增长。相对于实体部门FDI,金融业FDI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迂回式影响特点更为明显,即金融业FDI通过改善东道国金融服务功能,进而通过金融服务业和其他实体产业的密切关联效应而最终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因此,金融业FDI、金融系统发展以及经济增长之间构成了一个因果关系链条,从积极方面看,这个链条的内在逻辑在于,金融业FDI通过促进竞争、促进溢出和制度完善等各种渠道而改善东道国金融产业效率和金融体系稳定,高效稳健的金融体系可以稳定的提高信贷供给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改善公司治理和制度建设、持续的吸引其它实体产业的资本流动或贸易,从而有利于东道国的资本形成和生产率提高,并最终促进宏观经济增长。第二,金融业FDI通过一定的影响机制促进发展中东道国经济增长。这些机制包括:资本作用机制、效率作用机制、信号作用机制和强化溢出机制。

金融业FDI通过促进金融市场竞争而改变东道国的垄断市场结构,从而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降低了金融服务价格,这个过程使得经济中的储蓄和投资机制更为顺畅,储蓄有效的转化为投资,从而有利于资本形成,并通过资本渠道促进经济增长。实证结果表明,金融业FDI存在显著的促进竞争效应,外资银行进入通过促进东道国金融系统竞争而有助于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降低金融服务价格与成本,并最终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研究同时第六章结论与启示发现,相对于外资银行在东道国的市场份额,外资银行数量的促进竞争效应更为明显。另外,实证结果还表明,尽管金融业FDI通过促进竞争效应为东道国带来显著的增长收益,但是当考察这种收益是否主要通过资本渠道而发生时,我们发现,并非所有的检验指标都存在统计上的显著性,这说明,金融业FDI通过资本渠道影响东道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有限的。

参考文献

[1] Ettredge, M. and R. Greenberg. Determinants of Fee Cutting on Initial AuditEngagement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0.28(1): 198-210

[2]Allen T.Craswell,Jere R.Francis and Stephen L.Taylor.Auditor Brand NameReputation and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5(December)20:297-322

[3] Defend M.,T.J.Wong and Shuhua Li.The Impact of Improved AuditorIndependence on Auditor Market Concentra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and Economics,2000:49-66

[4] Albert L. Nagy,Joseph V. Carcello. Client Size, Auditor Specialization and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fJ].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 2004, 19(5):651-668

[5] Balsam, S., Krishnan, J. and Yang, J. S. Auditor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ndEarnings QualityfJ]. 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2003, 22(2):71-79

[6]Brian W. Mayhew, Kimberly A. Dunn. Audit Firm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ndClient Disclosure Quality[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04, 19(1):35-58

[7]Defond, ML.,Francis, J. R. and Wong, T. J. Auditor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ndMarket Segmentation: Evidence from Hong Kong[J]. Auditing: a Journal ofPractice & Theory,2000,19(1 ):49-66

[8]Gramling, A. A., Johnson, V. E., Khurana, I. K.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udit Firm Industry Experience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Quality[M].Working Paper,Georgia State University,2001

[9]Krishnan, G. V. Does Big 6 Auditor Industry Expertise Constrain EarningsManagement? [J]. Accounting Horizons,2003,17(supplement):1-16

[10]Mark H. Taylor. The Effect of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on Auditor's Inherent RiskAssessments and Confidence Judgments.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00,17(4):693-712

专业经济毕业论文精选篇八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矿物质能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随之而产生的能源短缺和各种环境污染等问题也逐渐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一大障碍,于是中国政府逐渐认识到节能减排,研发新能源的重要性。2000 年以来,中国就已经部署了众多的新能源重大科研项目来扶持本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其中较为典型的有“半导体照明”、“ 清洁煤炭利用”、吃“电动汽车”、“高温气冷堆”以及“风能和太阳能”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为推动照明节能、新型能源汽车发展以及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探索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中国政府在 2009 年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就向全世界做出了郑重的承诺: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温室效应,到 2020 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 2005 年下降 40%到 45%。我国不仅面临着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不足的内部压力,也面临着国际温室气体减排新框架下谈判和政治博弈的外部严峻挑战。在能源严重短缺的情形下,短期内大规模的降低单位GDP 碳排放强度,不仅在经济上得不偿失,而且在技术上也不可行。经济发展和减排相结合的低碳发展模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做好节能减排,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是我国践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路径之一。2008 年中国在北京举行了的盛大的奥运会,为向世界展示中国节能减排的决心,一大批节能减排和绿色新能源技术成果在奥运会各种场合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推广,如风能、太阳能、半导体照明以及新能源汽车等以新能源为主的产品都得到了规模化的示范,无时不刻都在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宗旨。

如果将大型水电装机计算在内,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对新能源开发和利用规模最大的国家。在 2006 年以前我国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速度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其增长速度一直处于较为低迷的阶段。2006 年,中国出台了一部专门扶持我国新能源发展的政策性法规——《中国可再生能源法》,该套法规的诞生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注入一剂强心药,自此,中国新能源步入快速发展时期。2010 年,以风能、水能、核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为主的可再生能源的发电装机占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比例高达 26.5%。但如果去掉大型水电装机,2006年其他新能源电力装机在全国电力装机所占的比重仅有 1.4%。2007 年这一比例在全国电力装机达到了 2%,相比 2006 年增加了 0.6%。到 2009 年,去掉大型水电装机外的新能源电力装机在全国电力装机所占的比重则达到了 3.3%。由各年的增长比例可以看出,增长速度虽然缓慢,所占比例也不大,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全国各级地方政府都出台了相应的金融支持、税收优惠、补贴等政策来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并加大投资力度,新能源研究与利用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推广,致使新能源正逐步在成长为我国一个新兴的产业。据统计,2010 年中国清洁能源投资增长了 30%,资金额达到 3360 亿元人民币,成为迄今为止清洁能源投资数额最大的国家。

中国太阳能热水器装机容量在全球居于首位。燃料乙醇的产量也只是位居美国和巴西之后。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与世界欧美等先进国家相比虽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高成本严重阻碍着我国光伏产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政府在发展光伏产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扶持了一大批光伏发电企业,发电容量也进一步增加,随着光伏技术的逐渐成熟,我国的光伏产业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预计在未来几年中光伏产业的增长速率可保持在 20%至30%之间。我国的太阳能电池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但原料和核心技术常常受制于国外。目前,风力发电可能是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及前景的新能源发电,因为其发电技术相对于其他几种新能源来说已经相对较为成熟。2010 年中国风力发电新增装机容量高达 15.6×105KW,居世界首位。截至 2010 年底,中国风电机组累计装机容量已达 41.8×105KW,累计装机容量位居全球第一。特别是,在中小型风力发电机组技术方面,较之国外其他国家有一定的优势,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在大型并网风力发电设备制造技术方面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2010 年,全国新增核电发电装机容量 1.73GW,截至 2010 年底,全国核电装机容量达到 10.81GW,在建机组 28 台 30.97GW。

第 2 章 新能源产业发展状况概述

2.1 新能源相关概念

关于能源的定义,目前世界上大约有 20 多种。其中比较有权威性的描述有《大英百科全书》将能源定义为“能源是一个包括所有阳光、燃料、风能、流水的术语,人类通过利用适当的转换手段与技术,将其转换为自己所需要的能量形式”[1]。美国的《科学技术百科全书》将能源定义为能够从中获取热、光与动力之类能量的资源。日本的《日本大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人类在各种生产以及生活活动中,通过利用热能、光能、机械能和电能等转换成人类所需要的类型,在自然界中可用来作为这些能量来源的各种资源载体。而中国的《能源百科全书》将能源定义为是可以直接或者通过间接转换来为人们所需的热、光、动力等任意一种形式能量的各种载能体资源。人们有时也将能源称之为能量资源或能源资源,是指可以产生如热量、光能、电能和机械能等各种多种形式的能量或者理解为可做功的一切物质的统称,或者是能够直接获取或者通过间接方式(如加工和转换)获取的有用能量的各种物质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水能、风能、地热能、太阳能、煤层气以及生物质能等一次性能源和热力、电力以及成品油等二次能源,还包括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2.1.2 新能源概念及分类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 1978 年 12 月 20 联合国第 33 届大会第 148 号决议使用的一个专业化名称,即指常规能源以外的所有能源。1981 年 8 月联合国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会议正式界定了其基本含义,即以新技术和新材料为基础,使传统的可再生能源得到现代化的开发利用,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来不断取代资源有限、对环境污染的化石能源。它不同于常规化石能源,特别强调可以持续发展,对环境无损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一切直接或者间接来自于太阳或者地球自身内部所产生热能的能量载体。新能源种类繁多,如风能、水能、太阳能、核聚变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所衍生出来的各种生物燃料及氢所产生的能量等。总体上来讲,新能源包括一切可再生能源和核能。新能源相对于传统常规能源而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资源储量丰富,具有可再生性特征,可供人类永续利用;(2)能量密度低导致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较大的空间范围;(3)新能源资源分布较广泛,有利于新能源的小规模分散式开发和利用;(4)低含碳量或零含碳量,环境代价较小;(5)目前除水能的开发成本较低外,其他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成本相对于常规能源要高许多。(6)太阳能、风能以及海洋能等新能源受时间影响较大,间断性的波动供能,持续性不强。

第3章 文献综述及评价............ 42-57

3.1 国外对能源与经济关系的研究综述.......... 42-46

3.2 国内能源消费与经济间关系..........46-48

3.3 国外学者对新能源的相关研究综述.......... 48-53

3.4 国内学者对新能源研究综述 ..........53-55

3.5 本章小结.......... 55-57

第4章 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 57-69

4.1 模型选取 ..........57-58

4.2 数据收集及处理 ..........58-63

4.2.1 数据描述.......... 58-61

4.2.2 相关数据处理.......... 61-63

4.3 序列之间的平稳性分析.......... 63-64

4.4 序列之间的协整性分析 ..........64-65

4.5 序列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 65-67

4.6 本章小结.......... 67-69

第5章 中国新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因果.......... 69-81

5.1 误差修正模型的理论分析.......... 69-72

5.2 数据收集与处理.......... 72-74

5.3 序列平稳性分析.......... 74-75

5.4 协整关系检验 ..........75-77

5.5 误差修正模型.......... 77-79

5.6 因果关系检验..........79

5.7 本章小结.......... 79-81

结论

本文对我国新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通过渐进的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能源消费与经济关系增长的关系研究、新能源消费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 Granger 因果关系研究、新能源消费和常规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研究以及我国新能源产业面临的障碍与对策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我国能源消费、实际资本存量、劳动力投入与我国实际 GDP 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②从长期看,各因素对我国 GDP 增长的贡献率也各不相同,其中实际资本存量对 GDP 的贡献率最高,其次是劳动力投入,能源消费对我国 GDP 增长最低,但从模型的回归结果看,能源消费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我国 GDP 将增张 0.31%。③从 Granger 因果关系分析来看,我国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存在单向因果关系。

(2)新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 Granger 因果关系分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结论:①我国新能源消费与我国实际 GDP 增长之间存在着二阶单整关系,且两者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②从长期看,新能源的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③从短期来看,由于新能源发展的成本影响,新能源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较于长期来说要小一些。④从 Granger 因果关系间验结果来看,在 10%显著水平下,我国新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

(3)新能源消费、常规能源消费、实际资本存量以及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①本文在进行研究时,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原理,对其进行了改进,将模型变量从原来的两个(资本和劳动量)扩展到四个(新能源、常规能源、资本和劳动量),建立了四要素超越对数生产函数,运用统计软件 SPSS19.0 对建立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进行了岭回归分析,所得回归分析结果各项检验值均符合标准,方程拟合优度良好。②本文运用公式计算出了这四种生产要素每年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通过比较发现,我国新能源的产出弹性低于要素弹性,但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去高达17.1%,虽然相对与实际资本存量有所不足,但是却高于常规能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新能源利用还处于初步阶段,技术不成熟,造成新能源利用成本较大等原因造成了我国新能源产出弹性较低的结果,但是我国新能源消费量的增长速率远远大于常规能源消费数量,以至于出现了新能源产出弹性小于常规能源而贡献率却大于常规能源贡献率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Yu.E.S.h.,Jin,J.C..Co-integation tests of energy consumption,income,andemployment[J]. Resources and Energy,1992,14(3):259-226.

[2]. Hwang,D.B.K, Gum,B..The caus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Thecase of Taiwan[J]. Journ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1992,16:219-226.

[3].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课题组.新能源产业有望成经济新增长点[J].中国科技投资.2009(10):18-21.

[4]. Michael Dalton, Brian O’Neill, Alexia Prskawetz, Leiwen Jiang, John Pitkin.Population aging and future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J]. EnergyEconomics, 2008,(30): 642-675.

[5]. 中国可再生能源利用步入快车道[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9-04-15.

[6]. Donella,Dennis M,Jorgen R,et al.The Limits to Growth[M].New York:UniverseBooks,1972.

[7]. Kraft,J.,Kraft,A..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Joumal of Energyand Development[J]. 1978,3:401-403.

[8]. Akarca, Ali T., Long, Thomas Veach, II. Notes and Comments: On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 A Reexamination[J]. Journal of Energy& Development,1980(05):326.

[9]. Yu,E.S.H.,Hwang,B.K..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FurtherResult[J].Energy economies,1984,6(3):186-190.

[10]. Yu,E.S.H.,Choi,J.Y..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An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Journal of Energy andDevelopment,1985,10(2):249-272.

专业经济毕业论文精选篇九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刚刚过去的金融危机被认为是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衰退。它不仅造成金融系统部分瘫痪,还对实体经济产生破坏性的作用。违约率和公司破产都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这场危机最初源于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灭。随着泡沫的破灭,抵押贷款的违约率不断上升,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得不把数千亿美元与房地产相关的资产(特别是次贷相关产品)计入坏账。而同时,在资本市场上,流动性急剧萎缩,股市从2007年的最高点滑落,到2008年8月份时总共蒸发了数万亿美元。在实体经济界,金融危机也使得像福特、通用汽车等百年老店的经营陷入困境,纷纷寻求政府援助。失业率不断攀升,以至于解决失业问题成为在金融危机期间上台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首要任务。然而,在危机的背后,我们似乎总能看到信用市场的影子。正如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愈发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危机期间信用市场遭遇了严重破坏,信用市场的冻结导致信贷供给下降了 28%之多。这次危机也不例外,信用市场的恶化-债务违约率上升、企业债务负担加重、资产价格下跌、破产事件增加-不仅仅只是宏观经济下行的被动反应,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导致经济不景气的重要因素。Bmnnermeier (2009)指出信用市场的恶化和短期债务违约率的升高是导致金融危机期间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等金融机构的破产,并最终把危机带到了美国甚至整个世界的金融体系中的最直接的原因。

信用市场的不完美性不仅仅触发了金融危机的产生,危机之前它本身的变化(各种金融工具的革新)也是美国房地产行业长期繁荣的重要原因,为危机埋下了伏笔。一方面现代金融产品的创新大大改变了信用市场的运行效率的同时,也刺激了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产生;另一方面现代的金融机构越来越依靠短期融资的方式,这种融资方式部分的满足了金融机构投资长期风险资产的资金需求。然而,由于信用市场的不完全性,债权人之间可能出现协调问题?,这种融资方式使现代的金融机构更多的暴露在了续债风险的阴影之下。信用市场的不完全性加大了整个经济体的信用风险水平,也暴露出现代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本文的研究目的就在于从理论上揭示信用市场的不完全性的经济效应。具体而言,本文将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首先,信用市场的不完全性使得债权人之间的协调出现问题,债权人续债失败直接造成了金融巨头的倒闭,并触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特别的,本文将研究存在多种类型债权人和信息不完全情况下,市场流动性、短期融资方式以及大的投资者(如机构投资者)对信用风险的影响。其次,信用市场的不完全性是如何影响了房地产市场的运行,刺激房地产泡沫的产生,为危机的到来埋下了隐患。最后,本文建立了一个经济周期模型,研究信用市场与宏观经济的相互作用,信用风险呈现出逆周期特征,并且信用风险的存在扩大了冲击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1.1.1信息、协调与信用风险

现代的金融机构越来越多的依靠短期融资的方式,这种融资方式部分的为其长期风险资产提供资金支持。这种模式为金融机构提供必要资金支持的同时,也使得金融机构暴露在了短期债券续债失败的阴影下。如果短期债权人突然拒绝继续借贷给金融机构,那么他们的短期流动性将难于满足债权人的兑付要求,从而陷入流动性不足的风险,甚至因此而倒闭。这也正是危机中倒下的金融巨头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的故事。现代的金融机构选择短期融资的方式除了利率上的考量外,更多的是由于投资者更青睐短期的资产,如短期货币基金等,这使得他们能更快的回收资金(Allen and Gale, 2007)。另外,金融机构选择短期融资的方式还具有“宣示效应”,他们想向他们的债权人宣示公司具有良好的流动性,能够满足资金的兑付要求,这也是公司显示其实力的有效方式(stein,2005)。然而,与此同时,大部分的投资项目或抵押贷款却具有长期性,很多项目的成熟期都在数年以上。负债与资产期限结构的不匹配,使得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严重依赖于短期债务的滚动,如果突然出现续债失败的情况,这些金融机构将面临流动性不足的风险。在危机发生之前,投资银行资产与负债的期限不匹配也表现出增加的趋势。投资银行越来越依靠“回购”等短期融资模式。在一项“回购”协议中,投资银行往往卖出一部分抵押资产获得资金,并承诺在之后某天按照约定价格买回抵押资产。这种短期融资模式中,增长最快的是“隔夜回购”。在投资银行资产的比重中,从2000到2007年这种模式的融资所占的比重几乎翻了一番。而期限最长可以到三个月的“定期回购”的比重却基本保持不变。对“隔夜回购”的过分依赖,使得投资银行资金来源变得十分不稳定,这对市场流动性提出相当高的要求。一旦信用市场流动性枯竭,或短期资金续借失败,投资银行将遭遇巨大的流动性冲击。

2.信息、协调与信用风险

2.1引言

2007-2008金融危机突出了债权人续债协调失败对信用风险的影响。近年来,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其它类似金融机构等越来越多的依靠短期债务进行融资,如商业票据、商业回购等?。这种融资方式部分满足了金融机构持有长期风险资产的资金需求。然而由于债权人之间可能出现的协调问题,这种融资方式将金融机构暴露在续债风险的阴影之下。危机期间,债权人不愿意续债,银行纷纷因为流动性不足而陷入困境甚至倒闭。即使这些银行资本充足,到期能全额偿还债务,债权人也因为担心其他债权人要求兑付使银行倒闭而纷纷采取不续债的策略。债权人续债协调失败加大了债券违约风险。Brunnermeier (2009)指出资本市场流动性的恶化和短期债务续债失败是导致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华盛顿互惠等金融机构的破产最直接原因之一。同时它也是造成美国金融体系部分限于崩馈的重要原因。为了加大直接融资的比例,改变国内过分依靠银行的融资方式,中国正逐步发展其公司债券市场,对信用风险进行深入研究,无疑具有“前车之辄,后车之鉴”的意义。危机中债权人之间的协调失败还表现出以下两个特点。首先,在做续债与否决定时,每个债权人都面临着三重不确定性:作为债务人的金融机构是否有足够的流动性来满足到期的债务;其他债权人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如果债权人同意继续借贷给金融机构,未来的收益如何。其次,金融危机中机构债权人在投资银行倒闭的过程中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气比如,在危机中倒下的雷曼兄弟投资银行,其包括机构和个人在内的债权人超过10万户,而其中26%的债权被30个大的机构投资者所持有。甚至一些商业银行也由于机构投资者不愿意继续借贷而陷入困境,如英国北岩银行?。根据这些特征,本文研究在多重不确定性环境下,大的债权投资者、短期债券比例与市场流动性对信用风险的影响。理论上分别对这些因素的研究包括关注短期债的融资方式(Morris and Shin, 2004)、大额短期融资(Calomiris,1999; Huang and Ratnovski, 2011)、市场流动性(Diamond and Raj an, 2005;Brunnermeier and Pedersen, 2009)及由续债引起的信用市场冻结(Plantin, 2009;Acharya et al. 2011)=然而,文献中缺乏对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如何影响信用风险的研究。本文弥补了此空缺。

3. 信用市场不完全性与房地产宏观效应........... 73-95

3.1 问题提出 .........73-76

3.2 模型的基本设定......... 76-81

3.3 模型的均衡 .........81-87

3.4 房地产价格内生化和比较静态......... 87-91

3.4.1 内生的房地产价格......... 87-89

3.4.2 比较静态分析......... 89-90

3.4.3 短期均衡分析 .........90-91

3.5 内生的违约决定与社会最优......... 91-94

3.6 结束语......... 94-95

4. 信用风险与宏观经济波动......... 95-118

4.1 引言 .........95-99

4.2 危机爆发前美国经济的运行特征......... 99-102

4.3 风险传导机制 .........102-104

4.4 模型 .........104-114

4.5 模型的数量化结果......... 114-117

4.5.1 参数校正.........114

4.5.2 冲击反应......... 114-117

4.6 结束语......... 117-118

5. 总结 .........118-124

5.1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118-123

5.2 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123-124

结论

由房地产市场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各个方面造成了严重冲击,美国经济陷入困境,同时也使得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的危险。危机的产生有着各种方面的原因,但在这些纷杂现象的背后,我们似乎总能找到信用市场的影子。可以说,不管是危机前市场的繁荣还是危机后市场的消码,都离不开信用市场的作用。正是居于此,本文试图从信用市场不完全的视角对金融危机进行研究,以揭示信用市场不完全性及其经济效应。具体的,本文的第二,三,四章分别从协调与信用风险、信用扩张与房地产高涨,和信用风险与宏观经济周期波动不同维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借以分析信用市场不完全性起到的重要作用,为了更好的理解其作用机制和制定相应的政策都提供了有益的帮助。本章将进一步对我们的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当的政策建议,同时指出文章中的不足之处和后续可能的研究方向。

首先,本研究分析了多重不确定性环境下,短期债券比例、市场流动性和大的债权投资者投资行为对信用风险的影响。07-08年金融危机中金融巨头的倒闭突出地反应了债权人续债协调失败对信用风险的影响。现代的金融机构越来越依靠于短期融资的模式,但其投资标的往往具有较长期限。这种资产与负债期限错配的模式,使得金融机构的资金高度依赖于短期债务的滚动,如果金融机构突然遭遇续债失败将可能陷入流动性不足的窘境,甚至于倒闭。这种融资模式在满足金融机构资金需求的同时,也使得他们暴露在续债风险的阴影之下。债权人之间的协调问题就变得十分重要。即使这些银行资本充足,到期能全额偿还债务,债权人也因为担心其他债权人要求兑付使银行倒闭而纷纷采取不续债的策略。债权人续债协调失败加大了债券违约风险。在以往的研究中,许多研究者分别短期融资模式,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以及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进行了研究,认为他们是引起07-08年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然而,从理论上说还缺少一个综合分析的模型。本文第二部分的模型提供了一个清晰而丰富的分析方法。我们考虑了债券通常由大小两种债权人持有的事实,把Morris and Shin (2010)的模型进行了更加一般化的处理。通过讨论大小两种债权人的投资策略相互影响,来分析流动性不足风险与破产风险相互关系。另外,我们的模型还反映了投资者在做决策时面临的多重不确定性,即银行流动性的不确定、继续借贷的收益率不确定和其他债权人的投资策略不确定。

参考文献

[1] 丁晨,屠红梅,2008,"内生货币体系下房价波动对货币供求的冲击”,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黄忠华,吴次芳,杜雪君,2008,“中国房价、利率与宏观经济互动实证研究”,中国土地科学

[3]刘洪玉,张红,2006,“房地产业与社会经济”,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4]沈悦,刘洪玉,2004,“住宅价格与经济基本面:1995—2002年中国14城市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

[5]徐滇庆,2007, “房价与泡沫经济”,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6]屠佳华,张洁,2005,“什么推动了房价的上涨:来自上海房地产市场的证据”,世界经济

[7]严金海,2007,“土地抵押、银行信贷与金融风险:理论、实证与政策分析”,中国土地科学

[8]袁志刚,樊萧彦,2003,“房地产市场理性泡沫分析”,经济研究

[9]周京奎,2005,“货币政策,银行贷款与住宅价格”,财贸经济

[10] Acharya, V.,Gale,D. and T. Yorulmazer , 2011, “Rollover Risks andMarket Freezes,,Journal of Finance, 66(4): 1177-1209.

专业经济毕业论文精选篇十

第一章 引言

1.1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对企业家精神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受到经济学家们的关注,相关的讨论和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其中一些经济学家甚至认为“企业家经济”将会是 21 世纪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这种观点表明:企业家精神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在一个国家和地区长期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Sander Wennekers and Roy Thurik(1999)首次从多个角度采用现代计量经济方法综合阐述了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实证分析表明,新办企业比率与 GDP 的增长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积极而活跃的企业家精神能够促进产出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企业家阶层和企业家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也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企业家精神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如鲁传一、李子奈,2000;李新春,2001 等等)。目前,关于国内企业家精神的相关实证研究中,大多基于全国层面建立统一的衡量标准,计量企业家精神要素状况的现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很难反应区域间企业家精神的实质情况;另一方面,作为发展中的大国的中国而言,正在经历着剧烈的经济变化,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变动也较发达国家更为明显,这也为本文从动态和区域的角度去考察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供了更好的试验场。

结合我国现实背景来看,改革开放后我国民营企业的迅速崛起和兴旺,国有企业改革所取得的成就等,无一不与企业家群体的形成和快速增长息息相关。特别本世纪初以来,传统产业转型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农村出现了大量过剩劳动力以及我国每年待业人口增量,大都为新建的个体私营企业民营企业所吸收,或是通过自我雇佣来解决;同时国家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资料显示:从 1994 年到 2009 年,中国的每年专利申请量由 67807 件增长到 976626 件,增长了 14.4 倍;同时期中国的实际 GDP 由 1994 年的 48198 亿元增长到 2009 年的 314779 亿元,增长了 6.5 倍(见图 4.1)。这些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企业家精神对我国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因此,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基于以上理论和现实背景,本文选择企业家精神与中国经济增长作为研究课题。

1.2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熊彼特(Schumpeter,1934)的巨著《经济发展理论》,他在这本书中高度强调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家对推动创新和经济增长的作用。他认为企业家的功能是进行“新的综合”,并直接把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与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熊彼特的这一“创造性破坏”思想受到了许多经济学家的关注,引发了一系列关于企业家精神和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鲍莫尔(Baumol,1969)将企业家视为创新者,而将企业家的发明与创新看作是经济长期周期变化的驱动力,进一步分析了企业家精神在生产性部门和非生产性部门的差异化配置带来的经济影响。鲍莫尔认为一个经济体能否实现持续增长,关键在于企业家精神是配置到创新等生产性活动中,还是配置到寻租等非生产性活动中。20世纪 80 年代之后,新经济增长理论兴起,技术进步由外生变量转化为内生变量. 以罗默(Romer)卢卡斯(Lucas)等为代表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将企业家精神纳入到内生经济增长中并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增长是经济系统内生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外部力量推动的结果,内生的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而企业家精神则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Sander Wennekers and Roy Thurik(1999)首次从宏观经济增长理论、产业经济学、演化经济学、经济增长史及公司治理理论等多个角度综合阐述了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Audretsch和Roy Thurik(2001)发展了Romer等人的内生增长理论,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探讨了企业家精神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提出了企业家精神通过知识的扩散推动经济增长的机制。Fritsch(2002)认为企业家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区域性现象,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对经济绩效作出贡献存在巨大的区域差异。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1世纪初,企业家精神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引起我国学者的高度关注。鲁传一、李子奈(2000)提出了将企业家精神引入经济增长理论的构想。李新春(2001)认为,21世纪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不是产权改革或国有企业私有化的结果,而是更多地依赖于企业领导人的企业家精神;庄子银(2005)认为,具有旺盛企业家精神的经济比企业家精神微弱的经济有更高的长期经济增长率和人均收入;靳卫东、高波(2008)进一步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群体所共有的价值观体系,体现为企业家群体所共有的特质,如创新性、抗风险性、工作态度和自身价值感等等。这些特质可以影响企业家的创新行为,是决定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如果企业家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抗风险性,或者具有较高的工作热情和自身价值感,那么他们的创新投入就会较高,这将提高整个社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

第二章 企业家精神概念的界定及其影响因素

2.1 企业家精神概念的界定

Sander Wennekers 和 Roy Thurik(1999)认为企业家精神包含三个层面:个体层面(Inpidual Level)、公司层面(Firm Level)和宏观层面(Macro Level)。因此学者们对企业家精神的不同理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研究的层面不同。

2.1.1.1 个体层面的企业家精神

个体层面的企业家精神是从关注具有成功经营管理经验的个体企业家开始,进而研究企业家所具有的共有特质,形成企业家精神理论。管理学家和早期的经济学者一般都从这个层面来研究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管理学家德鲁克(Peter F.Drucker,1996)认为企业家是谋取利润并为此承担风险的人,是能开拓新的市场、引导新需求、创造新顾客的人。企业家是革新者,他们善于捕捉变化,并能把变化作为可供开发利用的机会。因此他把企业家精神确定为社会的创新精神。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1934)认为企业家是不断地在经济结果内部进行“革命突变”,对旧的生产方式“进行破坏,实现生产要素新组织的人,是推动国民经济向前发展的主体”。他认为企业家精神就是一种不断创新的精神,是社会发展的策动力量。剑桥学派的马歇尔(Marshall)认为,企业家是以自己的洞察力、创新力,发现和消除市场的非均衡性,创造交易的机会和效用,给生产过程指出方向,使生产要素组织化的人,他把“企业家才能”作为第四个生产要素,把“三位一体”的公式扩大为“四位一体”。后人对企业家理论的深入研究一般源自他的思想。我们认为,这些学者基本上是从单个企业家作为研究的立足点,通过总结企业家的特质,来研究企业家精神与产出的关系。他们研究的共同点就是企业家精神的载体仅仅是企业家本人,因此他们研究的企业家精神是个体层面的企业家精神。

第三章 企业家精神的指标度量.......... 21-25

3.1 企业家创业精神的衡量指标......... 21-23

3.2 企业家创新精神的衡量指标......... 23-25

第四章 企业家精神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 25-30

4.1 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现状分析.........25-26

4.2 模型的设定与数据说明......... 26

4.3 实证分析......... 26-30

4.3.1 单位根检......... 26-27

4.3.2 协整检验......... 27

4.3.3 可变参数模型分析 .........27-30

第五章 企业家精神与区域经济增长.........30-36

5.1 模型建立与数据说明......... 30-31

5.1.1 模型建立......... 30

5.1.2 数据说明......... 30-31

5.2 我国各区域企业家精神的现状分析......... 31-33

5.3 实证分析......... 33-36

结论

1、从整体上看,企业家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对中国经济的增长产生了显著的正效应,这与李宏彬等(2009)所得结论一致。但是,在对中国经济增长率拉动的具体分析中,本文得出,在 1994 年开始,企业家创业精神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逐年上升,1996 达到了高点,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家创业精神在1996~1998 年、2007~2009 年出现了负增长,所以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也是负的,2001 以后,企业家创业精神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一直维持在 1.8%左右。另外,企业家创新精神对经济的拉动是非常弱的,即徘徊于 0.44%的低位水平。

2、企业家精神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较强在样本区间内,我国东部地区的总体企业家创业热情要比不发达的中部和西部更为旺盛,中部和西部却相差不大;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对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度基本一致。

3、企业家精神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率先改革,吸引外资不仅带来了投资量、先进技术和经营方法,还规范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效率。相对而言,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化进程大大落后于东部地区,市场意识淡薄,其制度转型面临着“知识存量”不足、创新主体(政府、企业)动力不足、以及创新成本较高等问题。另一方面,按照罗默的定义,人力资本是正规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结果。东部地区由于率先取得了发展,各级政府及企业有条件进行更多的人力资本投资,促进知识、技术以及制度的不断创新。由于东部地区人力资本收益较高,吸引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向东流动,进一步扩大了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总的来说东部的企业家精神要比中西部地区活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导致了这一时期的东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扩大。

参考文献

[1] 厉叶淼,邬爱其.中国创新产出转化能力区域差异及动态变化[J].科技管理研究,2009,(8):138-140.

[2] 李新春.中国国有企业重组的企业家机制[J].中国社会科学,2001,(4):85-94.

[3] 董先安.浅释中国地区收入差距:1952-2002[J].经济研究,2004,(9):48-59.

[4] 付桂生,郭锦墉. 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82-84.

[5] 高波.文化、文化资本与企业家精神的区域差异[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7,(5):74-80.

[6] 高铁梅 , 康书隆 .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动态分析 [J]. 世界经济,2006,(4):22-30.

[7] 何予平. 企业家精神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 C- D 生产函数的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06,(7):95-100.

[8] 靳卫东,高波.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企业家创新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评论,2008,(5):113-120.

[9] 靳卫东,高波,吴向鹏. 企业家精神:含义、度量和经济绩效的评述[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8,(4):101-105.

[10] 黎赔肆,丁栋虹.企业家精神含义:多视角的观点[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16-20.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