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省农业地域经济发展概述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0281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 1 章 绪言


1.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最近几年,伴随着中国农村经济和农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农业经济水平也已经踏入了一个新的台阶。为了迎合这种发展变化趋势,许多省、市、县等各级政府还有经济理论界将关注的重点从工业经济发展逐步转移到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虽然如此,但我们国家许多省市与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发展仍有着明显的差距。同样,我们也不能否认的是,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有着中国特色:从我国农业整体发展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农业水平正处于过渡时期:即从原始(或初级)时期向现代化迈进。纵观我国农业发展地区,一些地区还处于人工阶段,而一些地区农业现代化正不断加深。但从总体比例来看,绝大多数地区农业水平还处于原始(或初级)阶段。从农业组织化程度来看,虽然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和农业现代化经营有了极大的发展,但仍有将近 50%左右的农民游离于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之外。就我国政府的宏观管理理念和农业经济市场发展情况而言,为了符合目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抓住本地区农业产品的特色,打开农产品的市场销路,保护地区经济利益,各级政府都在竭尽全力地促进本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自身素质及能力的限制,大部分农民仍然局限于原始农业经济,不熟悉,甚至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于是,为了保证农民的切身利益,政府在农业生产及农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其行政职能。当然,这样做目的是好的,但结果总是差强人意。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对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特别是实践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和迫切需要,但由于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使得农业经济理论在具体实践中有着难以预料的困难。
…………


1.2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我国国内针对区域经济问题的研究原本就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区域经济问题在中国受到重视的时间仅仅在十多年前。由于区域经济问题在发达国家的成功运用,使得国内许多学者将目光投入区域经济问题的研究中。有些学者发表了一些关于区域经济问题的文章。苏发金[1]在农业区域经济理论方面强调注重农业生产的区域性,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他湖北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资源优势明显,但在规模、市场、服务和体制上存在问题,农业区域经济的聚集与扩散效应没有充分发挥,只有不断创新、调整、突破旧体制,才能促进湖北农业区域经济的整合与深化。张平军[2]认为中部五省区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精华区,而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关键是如何发挥这一区域资源优势。本文根据五省区农业资源最佳开发利用方式,提出发展有特色区域优势产业的生态复合生产基地,推进重点地带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樊正强,程波[3]为了探索民族地区县域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通过对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县域经济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总结出以“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和“市场+农户”三种模式,并以田阳县为实例论述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为“批发市场+协会+农户”,即“市场+农户”模式。曾尊固,熊宁,范文国[4]认为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为适应于不同农业地域主导产品优势、市场指向、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民组织化程度的主要农业产业化模式。江苏省内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区域差异显著,对不同地区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的形成与选择有重要影响。苏南地区宜以加工企业带动型、专业市场辐射型、主导产品依托型为主;苏北地区宜以中介组织服务型、多元参与型为主,在大城市郊区和出口农产品基地区也要着力发展加工企业带动型模式。汪家政、向安强[5]针对我国农户分散经营的现状,提出农业区域化管理这一概念,目的是使分散经营联合起来,达到规模化经营的效果。农业区域化管理作为统筹全国农业整体发展的一种管理方法,在新形势下,将会有效地改善农业组织及农产品生产加工中分散、层次不高的现状。本文还就农业区域化管理中农业发展的二元制衡、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作了分析。
………


第 2 章 相关理论和方法


2.1 农业经济理论及其发展趋势
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待农业经济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农业经济总是或多或少都滞留原地,它不像工业经济一样总有一段时间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大幅度提高生产总值。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在每年生产总值增产方面,农业经济确实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经济学上,人均 GNP 的增长是另一种衡量农业经济发展的指标。人均 GNP 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农业经济发展快于人口增长率的产量增长[13]。农业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大力保障粮食生产,使粮食产量能够得到平稳地发展。如果要保障粮食的稳定增产,应有效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应重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在农业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还应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可以挖掘出多个生产销售渠道,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巩固、加强和完善支农、惠农政策。为了保证财政困难县、乡及产量大县在粮食生产方面的利益及积极性,我们可以通过继续实行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增加对良种的补贴、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加大对农业、农村经济的投入力度。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社会事业的资金投入;增加对农村固定资产的投入;增加对农村经济(其中包括农民生产)的资金投入;提高用于农村建设的土地出让。
…………


2.2 系统动力学理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 Jay Forrester W 于 1956 年创立了 SD,(全称 system Dynamics),即系统动力学。在上个世纪 50 年代末,System Dynamics 已经得到了全面、快速地发展,它在许多领域特别是经济管理领域得到充分的应用。System Dynamics 针对问题的理解,是基于系统行为与内在机制间的相互紧密的依赖关系,并且透过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操弄的过程而获得的,逐步发掘出产生变化形态的因果关系,所以,System Dynamics 称之为结构。彼得•圣吉(Peter Senge M)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这一著作中给出了描述现代管理系统的 7 种基模(舍本逐末基模、成长与投资不足基模、成长上限基模、恶性竞争基模、共同悲剧基模、富者愈富基模、饮鸩止渴基模)。在这一著作中,Peter Senge M 认为在管理问题动态性复杂分析中,基模可以作为一个主要工具。并且在著作中,Peter Senge M 还对系统基模做出了相关定义:系统基模是由正、负反馈环、延迟构成的系统的基本模型[8]。
…………


第 3 章 江西省农业区域经济的系统动力学模型....14
3.1 影响江西省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的系统分析 ..... 14
3.2 入树基模生成集法 ....... 15
3.3 系统流位、流率及变量的确定 ....... 15
3.4 江西省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流率基本入树....... 16
3.4.1 一阶基模 ..... 19
3.4.2 二阶基模 ..... 20
3.4.3 总体基模 ..... 28
3.5 小结 ...... 29
第 4 章 江西省农业区域经济的系统.....30
4.1 系统反馈基模分析 ....... 30
4.2 小结 ...... 35
第 5 章 江西省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策略.....36
5.1 促进江西省农业区域经济发展 ....... 36
5.2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 37
5.3 加强农业技术创新与应用 ..... 38
5.4 合理利用农业社会化服务 ..... 38
5.5 小结 ...... 39


第 5 章 江西省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策略


5.1 促进江西省农业区域经济发展
由图 4.1 农业经济增长、农业市场化程度与农业各生产要素流动程度的舍本逐末基模中可以看出,江西省农业区域经济要快速发展,需要综合农业生产领域中各生产要素如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发展的基础上,增强江西省农产品市场化。但是,从目前江西省农业区域发展状况来看,为了达到保护本地区的经济利益,各地方政府通过隐蔽或公开的等多种形式实现地方保护主义。虽然地区间经常存在着合作,但是由于没有共赢意识,在大多数合作中大家各自考虑的仍然是自己的利益,并无整体观念。由于这种现状,导致在省内各农业生产要素在流通过程中渠道堵塞,各要素不能够自由流动,农业资源也难以得到有效共享,资源造成严重浪费,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经济融合,影响到现代化(即开发、统一、竞争)的农业市场的尽快形成。企业、行业、地区间的优势无法互相弥补,各方无法形成“三赢”局面。而农业市场化程度也无法与其他省市、甚至发达国家相比。同时,在经营机制上,农业各生产要素也是极其重要的。要保证农村区域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就应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有效地引入科研、生产单位;就应该集中资源建设农产品实施基地;就应该合理有效地集中经营农业生产要素(如劳动力、土地、资金等)。


…………


结论


本文运用基模分析法、因果关系图和入树基模生成集法对江西省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分析并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本文探寻了了江西省农业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利用系统基模分析了对影响江西省农业区域经济的主要因素,建立了相关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第二,利用系统动力学的理论详细分析了江西省农业区域经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入树基模生成集法进行详细分析,规范地生成了影响江西省农业区域经济系列基模确定了各影响因素之间关系,并由此得出相关策略及管理方针:提高农业各生产要素流通率,增强农业产品市场化,促进江西省农业区域经济发展;加强政府扶持与帮助;有效增加及利用农业技术人才;合理利用农业社会化服务。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