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及对输出地经济发展影响概述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0269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目的和意义
改革幵放后中国东部地区利用区位优势与国家政策倾斜,经济发展水平远超中西部。同时城市化进程以及劳动分配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城乡收入具有显著差异。经济差距下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大批农村劳动力输出到经济发达地区,从事非农生产。一方面,人口流动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工业和第三产业提供了充足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输出,势必对输出地经济发展产生影响。本文希望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院北地区人口流动状况进行归纳总结,探求人口流动对院北经济影响及其效应大小,填补对劳动力输出地经济发展研究的不足。从理论上将,对人口流动问题研究起步很早,国外学者的研究大体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研究了人口流动的机理,或者从微观个体角度分析了人口流动的动因[7];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个体劳动力流动原因以及流动机制方面,对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较少。虽然国内学者对人口流动的经济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其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人口输入地的经济发展,以及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8],对人口输出地经济发展的研究较少。而本文研究的重心放在人口输出地,通过相关经济效应的分析,探求人口输出对输出地当地经济发展,具有以下两点创新:一、从人口输出地的角度研究了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二、从供给的角度分析了人口流动对输出地各项生产要素投入和技术水平的影响。


…………


第二节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从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出发,研究分析院北地区人口流动的动因、结构、制约因素和经济效应。理论研究方面、整理人口流动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结合改革开放后院北地区人口流动的历史和现状,分析总结人口流动的经济原因、流动趋势以及经济影响,构建人口流动对输出地经济影响模型;实证分析方面,收集和整理相关统计数据,实证院北地区人口流动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基础上对相关的人口政策提出建议。文献法。总结和梳理国内外已发表的关于人口流动和经济发展相关文献,从中提取符合中国人口输出地的理论和方法,对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理论分析,建立理论模型经验数据法。以院北地区为例,搜集其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的相关数据及变化情况,观察数据的变化是否符合理论分析的结果,从经验现象验证理论分析的结果。回归分析法。搜集样本资料建立的面板数据,构造人口流动对经济影响回归方程,通过协整关系检验和回归模型参数估计,实证理论分析的结果。
……………


第二章相关研究综述与经济增长理论


第一节国际研究综述
古典经济学人口流动论的开端,通常视为Wiliam Petty (1676)的研究,他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解释了人口流动的原因,认为比较利益的存在使得劳动力由传统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Rvenstein (1889) [i2]从人口学的角度,总结出人口流动的六条法则,分别为:人口流动的距离问题、时间问题、方向问题、难易问题、产业问题以及流动的动力问题。Rvenstein认为,相较与城市人口,农村人口更易于流动,同时人口的流动有利于制造业和商业的发展,而导致人口流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原因为主要因素。E . lee (1966)在Rvenstein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包括人口流出地影响因素、人口流入地的影响因素、人口流动过程中的阻碍因素和流动人口的个体特征。基于经验分析,他认为决定人口流动的数量的因素,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流入地对流动人口的选择,其中流动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而流动人口选择与流动个体生命周期有关,年轻者比年老者更容易流动。R .erberle (1938)首先提出了人口流动“推——拉”理论的构想,他认为人口流动是由一系列力量造成的,包括促使人口离开流出地的“推力”和吸引人口来到流入地的“拉力”;之后Burge (1950) 系统地提出了人口流动的推——拉理论,全面总结了影响人口流动的6个方面的拉力因素和12个方面的推力因素。古典经济学人口流动理论的研究,多集中于影响人口流动的动因这一点,其基本观点和推断也大多建立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缺乏全面的科学推断和实证研究,且兼容了人口学、地理学等方面的观点,因此限制了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具体运用。
……………


第二节国内研究综述
中国关于人口流动的研究起步较晚。1978年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中国的人口流动成为可能,但此时的人口研究多集中于人口数量控制、计生政策方面,进入90年代后中国人口流动规模逐渐扩大,学者幵始对中国劳动力流动进行多方面的研究。由于国内人口流动研究幵始较晚,人口流动机制方面的研究多是借鉴国外成熟的理论成果,再根据中国现实经济、人口状况经行相关假定或模型的修正,从而分析中国问题。张庆五(1988) [34]对“人口流动”和“人口迁徙”的概念进行了区别和分析,确定了各自的研究对象和统计范围。张善余(1990)根据省际人口流动数据,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模式的变化。李树苗(1994)对80年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经行了计量分析,发现区域经济差异越大,区域间人口流动率越大,距离与人口流动率之间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蔡防(1995) [37]分析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口流动的成因、趋势与政策,认为产业结构和人口分布的扭曲,城乡收入差距的存在是当时人口流动的主因。李立宏(2000) [38]总结了影响中国人口流动的十大因素,包括:距离、经济差异、融资状况、产业结构、失业率、经济体制与政策、总人口、人口迁移量、人地比、资源气候环境情况。段成荣(2001) 利用人口普查资料,建立人口流动决策分析矩阵,对影响流动个体流动方向的因素经行了研究。
……………


第三章人口流动对输出地经济发展影响...........14
第一节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14
一、经济发展中实物资本的作用........14
二、经济发展中劳动的作用........15
三、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的作用........15
四、经济发展中技术的作用........16
第二节人口流动对输出地经济生产的影响........16
一、中国人口输出地的经济、人口特征........16
二、人口流动对输出地生产要素和技术水平影响........18
三、人口流动对输出地经济发展影响模型........24
第四章皖北地区经济、人口状况........26
第一节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27
一、国内生产总值........27
二、固定资产投资........27
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8
四、第一产业比例........29
第二节皖北地区人口变化状况........29
—、人口流动状况........29
二、资本部门从业人口........ 31
三、常住人口变化状况........31
第五章皖北地区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回归分析........33
第一节数据来源与处理........33
第二节人口流动与经济的面板数据分析........33


第五章院北地区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回归分析


第一六市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即人均GDP来衡量,为了具有可比性,人均GDP以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流动人口以各地区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数来衡量,分为流向本市区、县、街道的流动人口和流向市外的节数据证分析的样本区间选取2000年至2011年。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被解释变量,以院北流动人口,分别代表剩余劳动力的本地转移和外地转移,其数值通过总人口数乘以流动人口比例,再乘以流向分布比例获得。经济发展中实来源与处理

出于数据的可得性,2000年之前院北地区没有相关人口流动数据的统计,因此实物资本投入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增加模型的解释能力,引入实物资本的因素,由于实物资本存量没有相关的统计资料且难以精确计算,因此选择各地区各年份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作为年投资额的指标,为具有可比性,各年份固定资产投资额以2000年为基期按照固定资产价格指数进行调整。各项统计资料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安徽统计年鉴》。
…………


结论


人口流动是指人们出于自身利益从一个地理单元移动到另一个地理单元的现象,其对经济最直接的影响是导致劳动力的转移与再配置。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中存在典型的二元经济,农业生产部门中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改革幵放后中国的人口流动现象主要表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转移的形式是农村从业生产人口转移到城镇建筑、制造、服务等行业,转移的方向是由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向东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转移,流动人口主要表现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经济发展是指经济生产总产出和居民生活福利水平的提高,狭义的经济发展即经济增长。从总供给角度来看,经济增长状况主要由市场经济中价格体系调节下各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以及技术水平所决定。实物资本是影响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实物资本积累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单位劳动生产效率,间接增加人力资本和提高技术水平,推动经济增长。劳动的影响效应表现为经济生产中个体劳动者工作时间增加所导致的劳动投入的提高,以及劳动的优化配置,通过这两个路径劳动可以提高经济的总产量。人力资本由于积累成本低、提高前景大,成为经济增长新的着眼点。技术水平可以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使经济摆脱要素投入量的限制,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长期动力。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