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导论
1.1问题的提出
制造业即一般意义上的工业,制造业回归的过程也就是“再工业化”的过程,制造业回归是指重新重视和发展制造业,包括改造提升现有制造业和发展新兴制造业业的过程。与之相对应的概念一去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生产能力,主要是制造业产出和就业比重降低的过程。全球金融危机前,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美国为了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将大量传统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便在世界范围内配置和使用资源,再加上金融危机前金融市场空前繁荣,美国将目光集中到金融衍生品的创新而不是实体部门,制造业的发展受到忽视。制造业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劳动力迅速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越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美国不断经历着“去工业化”的过程。金融危机后,西方有一种理论认为,全球经济失衡是引发危机的原因之一。主要表现为出口型经济体对美国保持大量贸易顺差,这部分顺差再回流到美国金融市场,从而助推了金融泡沫的形成。于是很多专家都把美国这次金融危机归因于美国长期以来的"去工业化”,并提出美国经济要再次实现平衡,就必须暂时抛弃金融创新而重新回归实体经济,振兴制造业,实现经济重心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的转型。也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美国总统奥巴马多次重申了他的回归战略,他希望政府和企业可以共同努力,通过发展制造业,扩大出口,增加国内就业,这也是美国近期的“再工业化”计划,而“制造业回归”则是美国“再工业化”的依托。
………………
1.2国内外有关研究综述
其实美国制造业回归并不是后危机时代才提出的思想,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工业开始出现衰退迹象之初就有学者提出过“美国再工业化”的思想。莱斯特.瑟罗(1989年)认为,由于欧洲和円本的强势崛起,美国已经丧失了在20世纪50年代曾拥有的领先地位,要想在新的竞争中取胜,必须明白用新的战略规则。他指出只有制造业才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制造业必须再次成为美国的主导部门,相对而言,服务业的发展只是暂时的,起辅助作用,它不会也不应该继续吞嗟经济中的其他部门。Ramana Ramaswamy和Robert Rowthom(2000)通过分析美国制造业就业数据,显示之制造业就业占总就业比重已从1970年的28%下降到2000年的14%,美国经济当时强劲的根源在于良好的宏观经济管理和股市的繁荣,但能使美国经济保持活力的更高效的生产部门越來越少,正在的增长动力在服务部门。但是政府制定政策,股价和房价都会相对波动,出现需求和供给之间的不平衡,他们认为制造业的疲软与美国当时经济的繁荣及其矛盾②。Thijs ten Raa和Edward N.Wolff (2001)通过分析20世纪80至90年代制造业增长率的计量模型,指出在这段时期制造业增长率回复较快,而其他行业特别是服务业则不然。在这一时期,美国制造业从事外包或外包服务功能。而这一复苏只是说明制造业实现了产业重组而非真正地技术进步。但是若把服务投入量化到物质投入,将服务业生产率的提高转嫁到商品部门,那制造业恢复生产率将减少五分之一的增长,所以更加印证了这段时期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更多的是源于外包服务。
……………
第2章美国制造业回归的相关理论基础
2.1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新古典增长模型也具有明显的政策含义:一是在其他外生变量相似的条件下,人均资本低的经济有更快的人均资本旳提高,人均收入低的经济有更高的增长率。二是人均产出(Y/L)的增长来源于人均资本存量和技术进步,但只有技术进步才能够导致人均产出的永久性增长。以中美为例,美国相对于中国是人均资本高的国家,所以其经济增长率明显低于中国,尤其是制造业的增长率。在后危机时代美国想要使其衰落下去的制造业回归国内,只有通过依靠其技术和科技进步的优势。随着美国服务业拉动经济增长能力的逐步减弱,发展新兴制造业已成为美国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制造业回归是美国对自身过度发展虚拟经济教训的深度反思、总结和修正,后危机背景下既承担了短期的目标,也是着眼于构建制造业长远竞争优势的重大调整。
……………
2.2超保护贸易理论
超保护贸易理论是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它试图把对外贸易和就业理论联系起来。在这个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国际经济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发生了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危机之后,各国相继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改变为奉行保护政策,强化了国家政权对经济的干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也改变了自由贸易的立场,反而赞同超保护贸易政策,并积极为其提供理论依据。超保护贸场理论的主要论点是:一是鼓吹贸易顺差以扩大有效需求。古典自由贸易理论假定国内是充分就业的,国家间贸易以出口抵偿进口,进出口能够平衡。偶尔出现差额,也会由于黄金的移动和由此产生的和和由此产生的物价变动而得到调整,进出口复位于平衡。凯恩斯主义认为,古典学派的贸易理论已经过时。首先是充分就业事实上并不存在,现实社会存在着大量的失业现象。其次是传统理论只用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来证明贸易顺差、逆差的最终均衡过程,忽视了在调节过程中对一国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影响。二是,鼓吹贸易顺差有益,贸易逆差有害。凯恩斯主义认为,总投资包括国内投资和国外投资,国内投资额由“资本边际收益”和利息率决定,国外投资量则又贸易顺差大小决定,贸易顺差可为一国带来黄金,也可扩大支付手段,压低利息率,刺激物价上涨,扩大投资,这有利于国内危机的缓和与扩大就业率。
……………
第3章美国制造业回归战略及其效果评价..........11
3.1美国制造业发展表现.........11
3. 2美国制造业回归的政策框架体系与内涵.........13
3.2.1政策框架体系.........13
3. 2. 2振兴制造业的主要举措.........15
3. 3美国制造业回归实施效果的对比分析.........17
3.4美国制造业回归实施效果的评价分析.........19
第4章美国制造业回归对中美贸易的影响.........21
4.1中美贸易失衡状态有所缓和.........21
4.1.1美国出口能力不断提高.........21
4.1.2中国对美国出口增势明显减弱......... 22
4. 2我国对美国出口遭遇贸易摩擦增多.........23
4. 3我国出口相关利益和就业受到影响.........25
第5章美国制造业回归对中美投资的影响.........27
5.1美国对中国投资增速放缓.........27
5.2中国对美国投资障碍有增无减.........29
第6章美国制造业回归对中国的启示及政策建议
6.1美国制造业回归对中国的启示
回顾世界当今经济强国,这些国家的崛起和腾飞几乎都是凭借过硬的制造业发展起来的。根据世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经历,必须发展制造业,英国从1640年光荣革命开始就发展制造业,到后来打败日不落帝国荷兰争霸世界。德国也是发展工业,制造业才能成为经济强国、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这亚洲四小龙也是走的这种过程。因此,只有制造业先进了才可以成为经济强国。制造业是立国之根本,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之一。原因有二,一是即使社会发展到更高的阶段,吃穿住行所需要的物件仍然需要制造,而且是更先进更高品质的制造;而是发展高科技和服务业离不开制造业的支撑。科学技术创新成果,最终还是需要经过制造业来体现出来。这次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的不匹配,美国在过去的若干年内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金融衍生产品,忽视制造业的实际发展水平,导致资本市场的泡沫越吹越大,最终出现金融危机。危机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这些国家“拔苗助长”的一种矫正。金融业应该是为制造业服务,优化资源配置,而不是超过制造业。危机发生后美国也认识到国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之处,实施制造业回归战略,采取多种措施力图重新振兴美国制造业,保持美国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竞争优势。然而近年來,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也出现了产业空心化、房地产过度膨胀的情况,这对我国经济的长久发展是相当不利的。发达国家尚且不敢轻视制造业的发展,还处于工业化中期的中国,对于制造业的重视既是必然,也是国情使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制造业仍将是中国的“立国之本”。
…………
结论
当今全球制造业的竞争已不再是企业或者产品的竞争,而是产业链的竞争。在产业链的全球竞争环境下,我国制造业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如劳动力成本上升,因产品质量问题引起的贸易摩擦不断等等。因此,要摆脱在全球竞争中的被动地位,我国制造业就必须进行全球产业链升级。国际产业转移的新一轮趋势和新兴制造业的发展为我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提供了机遇。近年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是跨国公司在市场的驱动下,将制造业产业链的研发环节转移到我国,其研发机构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主要分布在计算机、通信、电子、化工、汽车、医药等行业,同我国制造业在这些行业的中高端领域短兵相接,这为我国制造业产业链升级提供了有利时机。因此,我国制造业企业应紧紧抓住此次产业链整合的机遇,将国内中低端制造业转移至成本更加低廉的西部地区或者周边发展中国家,实现产业链逐步由中低端向中高端环节转移,提高制造业产品的技术附加值。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