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税收流失分析及治理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0441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一、税收流失的定义和分类


(一)税收流失的定义
税收流失问题近年来被广泛关注,但对税收流失的解释,在理论上还没有达成共识,由于研究的角度和采取的标准不同,各位学者对税收流失概念的理解也存在着差异。在综合各种有关税收流失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本文认为税收流失的定义可以分为狭义的税收流失和广义的税收流失。所谓狭义的税收流失,是指现行税收法律制度下,各类税收行为主体违反现行税法或违背现行税法的立法精神,导致实际征收入库的税收收入少于按照税法规定的标准计算出的应征税收额度的各种行为。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如贾绍华认为“税收流失的内涵是根据现行法律制度,在一定时期内本应征收而实际未予征收或未能征收的各类税收”①。这一类税收流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税收流失是各类纳税人利用各种手法窃取税款,造成税收收入减少的一种经济现象②。即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等采取各种手段,既包括非法手段,也包括合法手段,少纳税款甚至不缴税款,导致税收收入减少的一种经济现象。具体表现为偷税、逃税、抗税、骗税、欠税、避税等现象和行为。二是税收流失是指税务部门应收而未收的税收收入。即由于征税方工作疏忽大意将应收税收收入漏征或少征,或是由于征税方违反税法规定,徇私舞弊,导致税收收入未能及时足额入库。在现实工作中表现为包税、吃税、转引税款、任意减免税款等行为。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狭义的税收流失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税收流失行为的主体包括纳税人和征税人;二是税收流失行为最终结果是导致税款流失;三是税收流失行为的性质不仅是违反法律规范的行为,如偷税、逃税、骗税等行为,也包括违反法律精神的行为,如避税,虽然形式上是合法的,但违反了税收法律的精神,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税务机关也要采取反避税措施,制止这种行为的发生。所谓广义的税收流失,是指在狭义的税收流失定义基础之上,把那些有争议的各种现象和行为也含概进去,如因税制不健全、不完善所导致的国家税收收入损失等。持这类观点的学者如郭北辰认为“税收流失是指在一定的税收制度条件下,由于税收行为关系人的行为失当,税收行为环境恶化,或税制配置不当,以及行为关系人的行为与环境不协调,甚至相互冲突而引起的各种形式的税收非正常耗散与漏损,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经济相关效应”①。广义的税收流失与狭义的税收流失相比有以下差别:一是税收流失行为的主体范围更加宽泛,不仅包括税收征纳双方,还包括用税人,如各级地方政府等。二是税收流失的行为不仅包括纳税人和征税人的各种违法和违反法律精神的行为,还包括政府部门的不规范行为,如乱收费,甚至还包括一些合法行为,如减免税的规定等。三是税收流失的规模不仅包括按照现行税收法律规定的标准计算出的应收未收的税收,还包括由于部分税种未开征引起的税收流失等。由于狭义的税收流失的定义在判断标准和统计口径上的规定更为明确,为了研究方便,本文所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将主要在狭义的税收流失定义范围内进行。


(二)税收流失的分类


1.根据税收流失所依存的经济活动性质不同,可以将税收流失分为公开经济中的税收流失和地下经济中的税收流失。公开经济是指已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并在国家有效控制范围内的经济活动以及由此获得的收入,与之相应的税收流失现象主要表现为偷税、逃税、漏税等,这是显性流失。而地下经济是指未在官方机构注册,逃避政府的监督和管理,未纳入经济管理计划和官方统计之中的合法和非法的所有经济活动以及由此获得的收入②。各种地下经济使我国的实际税基小于潜在税基,从而减少了税收收入,造成税收流失,这是隐性流失。
2.根据税收流失产生的原因不同,可以将税收流失分为三类:一是制度性税收流失,是由于税收制度不完善,越权减免税、税收政策滞后等因素导致的税收流失;二是管理性税收流失,是由于管理上存在漏洞造成的税收流失;三是不遵从性税收流失,是指纳税人不遵从税收法律法规造成的税收流失。
3.根据税收流失的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将税收流失划分为两大类:一是纳税人的行为导致的税收流失,具体表现为偷税、逃税、漏税、骗税、抗税、欠税、避税等形式;二是征税人的行为导致的税收流失,具体表现为吃税、包税、任意减免税等形式。


二、税收流失的现状及规模测算


(一)税收流失的现状
目前,我国税收流失现象非常严重,导致税收流失的途径也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偷逃税现象严重
从近年来税务机关查处的税案来看,团伙作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涉案金额逐渐上升,涉案企业或个人的反稽查经验多,非常熟悉当地的经济环境和税务稽查的程序手段,能够迅速转移财产及作案证据,涉案企业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以“晋鲁”虚开发票偷税案为例,山西宇进铸造冶炼公司和山西宇晋钢铁公司同属于河南仁和集团公司,自 2002 年 1 月至 2005 年 3 月,以低价买进当地小铁厂的生铁、铁水等产品,改变原料名称以废旧物资的名义入账,同时取得山东、陕西、河南等 7 省 20 户废旧物资回收企业的虚开发票 12741 份,抵扣进项增值税税额 2.25 亿元;设置账外账,隐瞒销售收入,少缴增值税 2.45 亿元;少缴地方各税 4701 万元。另外,河南省税务机关还查实,河南仁和集团公司的 5 家关联企业隐瞒销售收入,少缴增值税 9208 万元,少缴企业所得税 927 万元,少缴地方各税 1332 万元。山西、河南税务机关通过上述企业检查,共查补税款 6.31亿元,罚款 1.4 亿元,加收滞纳金 3.82 亿元,合计 11.53 亿元。


2.避税现象难以遏制
由于避税是非违法行为,因此,避税渐渐成为纳税人降低税收负担的首选。虽然我国税制不断完善和反避税力度日益加强,但恶意避税问题依然十分严重,避税的手段也五花八门,主要表现有二种:一是区内注册,区外经营。无锡健特药业有限公司2001年12月5日将注册地址变更为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而实际经营地仍然在原址,仅在开发区内租用了一间办公室,从 2001年第四季度开始健特公司开始享受 15%的优惠税率,仅一个季度就获得减免税款2017 万元①。二是转让定价。转让定价是外资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避税行为,随着跨国公司的大规模进入,国内企业与世界范围内的关联企业发生内部交易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而现阶段我国又没有一个完善的转让定价制度,因此,转让定价逃避纳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2002 年,广州宝洁公司在广东某银行贷款 20 亿元,然后从贷款中拨出巨资无息借给关联企业使用,这样既可以将利息支出在税前扣除,少缴所得税,又可以提供巨额贷款给关联企业,省去正常借贷产生利息所得税的税负。2003 年广州国税局依法调整宝洁公司纳税所得 5.96 亿元,因此补缴企业所得税 8149 万元②。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外企通过各种手段转移利润,造成亏损假象,据统计,我国外资企业亏损面达到 60%以上,年亏损金额达 1200多亿元。根据国家税务总局抽样调查,有 1/3 的亏损企业是正常经营亏损,而六成以上外企是虚亏实盈,其主要手段就是转让定价,占到避税金额的 60%以上③。


三、税收流失产生的原因 .....24
1.税收制度不健全导致的税收流失 .....24
2.税收征收管理不到位导致的税收流失 .........25
3.纳税环境恶化导致的税收流失 .........26
四、税收流失的经济影响 .....28
1.税收流失对财政收支的影响 .......28
2.税收流失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28
3.税收流失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29
4.税收流失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29
5.税收流失对宏观调控的影响 .......29
五、税收流失的治理对策 .....31
(一)国外治理税收流失的经验借鉴....31
(二)治理税收流失的措施........32


结论


税收流失问题一直是税收征管工作的重点,近年来,我国的税收流失现象很猖獗,呈现出上升趋势,严重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不仅减少了财政收入,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而且还影响了收入的再分配,弱化了税收的宏观调控功能,威胁着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协调发展的严重障碍。本文旨在借鉴当代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综合分析了我国税收流失的现状、规模、成因及其经济影响,从税收法制体系、征收管理以及纳税环境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治理对策。
由于税收流失问题涉及面广,受学识和经验所限,本文对于税收流失问题的研究仅处于表面层次的分析,对于深层次的分析有待进一步探索,有不足的地方,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参 考 文 献
1.贾绍华 中国税收流失问题研究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年
2.郭北辰 对税收流失的基本界定 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1 年 2 期
3.梁朋 税收流失规模:地下经济视角的分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1 年第 1 期
4.伍云峰 我国税收流失规模测算 当代财经 2008 年第 5 期
5.刘洪 夏帆 我国非正规经济规模的定量估测 统计研究 2003 年第 10 期
6.朱小斌 杨缅昆 中国地下经济实证研究:1979-1997 统计研究 2000 年第 4 期
7.杨碧云、易健行、易君健个人所得税逃税理论模型的演进及对我国的启示 当代财经 2003年 8 期
8、童大龙 我国税收流失的理论与实践探析 铜陵学院学报 2005 年 1 期
9、马杰、马珺 征税人违规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财贸经济 1996 年 11 期
10、郝春虹 传统逃税理论模型的进一步修正:以中国现行税制为框架 税务与经济 2006年第 2 期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