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自 1883 年德国的《疾病社会保险法》公布起始,世界上第一套完整的、以社会保险为主题的新型工人社会保险体系逐步建立,之后社会保险制度在各工业国家蔓延。至 1935 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后,社会保障一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20 世纪末已经有 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社会、经济制度,各国学者也通过实证研究、规范研究论证了社会保障具有经济运行“减震器”、社会“稳定器”和实现社会公平“调节器”等功能,各国政府也越来越重视社会保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保障覆盖群体扩大,社会保障支出越来越大,社会保障自身发展也出现区域和群体分配不公平状况,迫切需要自我发展和完善。
1.1.1改革与调整经济公平程度是各国社会保障的发展目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医治战争创伤,消除社会贫困,缓和阶级、阶层矛盾,普遍建立了针对贫困者、军人、工人等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随着经济财富的快速增长和积累,社会保障覆盖群体不断扩大,出现了城市与农村、区域和群体之间保障制度和保障水平的不公平。20 世纪 70 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出现经济危机,失业人口增长,贫富差距加大,社会保障的公平需求一定程度导致了社会保障支出规模不断加大,刚性的支出面临着支付困境。80 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福利危机”开始显现。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人口老龄化使得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挑战。2008 年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各国再次反思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新的共识是社会保障制度是危机中保护社会的稳定器,可以恢复和增强公众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心。之后进行的 2009 年美国医疗制度改革,2011 年英国等福利国家对社会保障支出的“瘦身”等行为,其内容实质均包括调整和修正社会保障在不同群体之间公平分配程度,同时进一步完善制度,消除社会保障发展的“过”和“不及”。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各国学者站在全球视野,对社会保障自身发展和规律不断探索研究,如何实现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保障相得益彰,如何公平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国际上对社会保障研究的重要方向。
1.1.2公平分配社会保障资源是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保障事业终极目标
新中国成立 60 多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从建立到健全,从国家保障到社会化保障,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存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发展不公平等一些值得深入反思和研究的重要问题。我国 1950 年颁布《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1951 年颁布《劳动保险条例》,自此开始建立政府主导的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全民、集体所有制企业员工享受了由政府和企业提供的社会福利待遇;农村的社会保障则只有很少的农村五保、传统合作医疗以及救灾救济。这种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扩大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没有顾及到公平正义问题。
改革开放后,1978 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对劳动者的福利、养老、疾病医疗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物质帮助以及对伤残军人、烈士家属等生活保障作出原则规定。从 1986 年起,社会化的社会保障改革步伐加快,其核心内容是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和缓解贫困地区的乡村贫困,民众开始为社会保障承担一定责任。但由此也决定了社会保障作为配套改革的实施重心在城镇,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化调整加快,而农村社会保障几乎丧失殆尽。虽然农村社会保障事业也在不断探索,如 1991 年第一个针对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办法》出台,1992 年印发《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民办发[1992]2号),但终因制度设计缺陷导致实施效果不如人意。期间城乡收入差距也进一步扩大,城乡收入比自 1986 年的 2.1 扩大至 2001 年的 2.9,社会保障没有起到缓解收入差距扩大的功能。直至 2002 年 11 月,党的十六大提出“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2003 年 10 月,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随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改革力度加大。2003 年,民政部开始部署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3 号)启动了农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始在全国部分县(市)农村试点。2007 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同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 86.2%,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7]20 号)精神,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逐步开展。2009 年 5 月 22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 13 次集体学习会,胡锦涛提出了“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2009 年 9 月 1 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 号),在全国 1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弥补了城乡之间社会保障的最大短腿。2010 年 10 月 28 日,《社会保险法》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被通过,至此,一个城乡统筹、全体国民共享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正在形成。
2理论基础与评述
随着公平正义逐步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学术理论界对于公平的成果百家争鸣,研究不断深入,公平已经成为政府、学者和公众衡量公共政策的基本标准。而社会保障是一种保障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公民的基本生活权利的社会安全制度,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功能,公平性是其必须具备的理念和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本章从社会保障的(准)“公共品”属性出发,归纳梳理中外研究文献中对公共品理论、公平理论、社会保障发展模式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的研究文献。对前人相关研究文献的回顾将作为深入、系统地研究社会保障经济公平非均衡发展的基础,以期客观评述、找出不足,完善研究。
2.1公共品理论
公共品(Public Goods)也称公共物品、公益物品、公共产品、公共商品、公共财货、公共财产等。按照萨缪尔森①(Samuelson,1954)首次提出并严格规定的公共品定义,纯公共品是指每个人消费这样的物品均不会导致别人对该产品消费减少。阿特金森和斯蒂格里茨(1980)对公共品的定义是:公共品指在对该物品的总支出不变的情况下,某个人消费的增加并不会使他人的消费以同量减少这样一种物品.
3 社会保障经济公平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33
3.1 文献回顾与评述 ..........33
3.2 过程系统的内涵与应用 ..........34
3.3 社会保障经济公平的过程系统评估模型 ..........36
3.4 社会保障经济公平非均衡评估指标体系设计..........43
4 城乡社会保障经济公平非均衡发展评估 .......... 51
4.1 文献回顾与评述 .......... 51
4.2 指标选择与数据说明 .......... 52
4.3 城乡非均衡发展实证分析 ..........56
4.4 结论 .......... 63
5 省际社会保障经济公平非均衡发展评估 ..........65
5.1 文献回顾与评述 .......... 65
5.2 指标选择与数据说明 ..........66
5.2.1 指标选择..........66
5.2.2 研究期间、区域说明..........67
5.2.3 数据及来源说明.......... 68
5.3 省际非均衡发展实证分析 .......... 69
5.4 省际非均衡发展的聚类分析 ..........73
5.5 三大地带的非均衡发展评估 ..........75
5.6 结论 ..........77
结论
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障的重要特点是具有收入依赖性,因此个体收入因素对社会保障的制度覆盖、覆盖后的筹资等均具有实质性的影响,对应了社会保障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进而影响结果公平。城乡、区域收入差距的缩小能自动缩小城乡和区域社会保障的经济不公平程度,因此,缩小初次分配不公平的程度将直接影响社会保障经济公平的非均衡程度。2013 年 2 月 3 日,《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13]6 号)中重点关注了收入差距和分配不公平等问题,并提出初次分配的一些调节目标,如:2020 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力争中低收入者收入增长更快一些;城乡、区域和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扶贫对象大幅减少,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结构;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明显提升。初次收入不公平程度的缩小与缩小社会保障不公平程度之间会产生良性互动。
社会保障事业的信息化技术手段、经办机构的经办能力均是促进社会保障经济公平的重要辅助手段,卫生行政体制的改革对医疗保障的公平性有正向推动作用。此外,完善地方政府的政绩评价体系也是促进社会保障经济公平的重要方面,因为经济挂帅的政绩考核标准潜在了鼓励了地方政府对社会保障事业的忽视,不重视则必然产生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不协调,如果改变地方官员的升迁考核标准,对社会保障事业的不作为问责,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目前的社会保障资源配置不公平状态。
参考文献
[1] Adalbert Uelner.“Sozialleistungdynamik in West –undhttp://sblunwen.com/jjfzlw/ Ostdeutschland”.InstitutFinanzen e.V.,Bonn,im Mai 2002,die IFST-Schrift No.396,S.109
[2] Albert O. Hirschman. 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Yale University Press,1961。
[3] Alexandera w.,Cappelen ole,Frithjof Norheim,2006,Responsibility,Fairness andRationing in Health Care,Health Policy,76:312~319。
[4] Anders Ljungberg.Process measurement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2, 32(4):254~287.
[5] Barro R, Sala-I-Martin X. Economic Growth[M]. New York: McGraw-Hill, 1995。
[6] Becker,G.S.,Murphy,K.M.,Tamura,R., “ Human Capital,Fertility,and EconomicGrowth”,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98, No.5,(Oct.,1990),S12~S37。
[7] Bellettini,G & Ceroni,C.B.,“Is Social Security Really Bad for Growth?”, Review ofEconomic Dynamics Vol.2(1999), 796~819。
[8] Bellettini,G & Ceroni,C.B.,“Social Security Expenditure and Economic Growth:AnEmpirical Assessment”[J]. Research in Economics,Vol.54(2000),249~275。
[9] Brian Barry,Theories of Justice, Berkeley, Calif., Unive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pp.3~9。
[10]Buchanan,J.M.,An Economic Theory of Clubs,Economica,Vol.32(Feb.,1965),pp.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