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论
1.1研究背景与目的
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社会保障以及相关的制度安排就成为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衰老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寿命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国家不得不面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老年人的赡养率也呈递增趋势,同时中国仍然是一个人均收入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大国,即所谓的“未富先老”今的国家,因此,构建健全和运行高效的养老保障制度就显得尤为必要,这也成为靓财政的重要职责。
1.1.1公共财政实践的深化
民生财政的提出是公共财政实践深化的结果。民生财政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它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乃至新中国建立60年以来国家经济社会制度安排的必然结果。新中国成立后,鉴于当时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选择汲取农业剩余发展工业,同时实行低工资、低价格措施,以城乡分割方式发展工业,尤其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以便迅速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这在当时的形势下无疑是正确的选择,但乒该看到,这种选择是以忽视民生、乃至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改革开放之前近30年的历史是全国人民为实施赶超战略而做出牺牲的30年,1978年以来实行的改革开放战略就是吸取建国30年忽视民生的教训,以解决吃饭这一最大的民生问题为起点,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启动改革的。这一关注民生的改革很快取得了巨大成功,粮食产量迅速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大大改善,经过随后几年的深化改革,中国十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基本解决,可以说,千百年来困扰中国的最大的民生问题一一吃饭问题基本解决。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迅速为城市改革所借鉴,这就是各种形式的承包制和打破大锅饭的改革,以分配体制为核心的改革在促进经济迅速恢复与发展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生问题的大大改善是改革成功的重要标志,也是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动力,更是进一步改革的前提和基础。然而,以改善民生为实质内容的改革,在3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却没有得到一以贯之地执行,更没有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得到坚持和贯彻,改善民生只不过作为改革过程中的一个副产品而己。因此,随着改革的深入,原本得到改善的民生问题最终演变为改革的一个教训,即忽视民生。从农村改革来看,随着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进,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基本解决,农村迎来了发展的黄金十年。但是由于缺乏民生意识,在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各种乱收费、乱罚款不期而至,以至演变为久治不愈的“三乱”问题,各方面对农业的汲取大大超出了农民承受的限度,最终形成了民怨沸腾的局面。直到2005年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农业税才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以农业税为附加的各种乱收费才得以根治。
20世纪九十年代初至2005年的十几年间,对农村的过度汲取恶化了刚刚有所起色的农村发展环境,造成了“农才寸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严重的“三农”问题,时至今日,“三农”问题仍是中国发展的短板,是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决速协调发展的障碍‘这不能不说是忽视罄这二改革的根本目标所造成的恶果。从城市来看,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取得了成就举世瞩目,GDP的增速和规模都位居世界前列,与此相应,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快,民生问题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城市居民实实在在地分享了改革的成果。然而,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改善民生与深化改革的关系,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同时,在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前提下,过早过彻底地把城市居民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方面统统推向了市场,人们碎不及防之间突然感到生活的安全感消失了,幸福感降低了,于是被迫采取储蓄的办法以防不测,这导致中国高储蓄率长期居高不下,消费相对不足,致使中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出口拉动,国民经济发展受外部影响过大,缺少回旋余地。
2.民生财政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民生财政是公共财政的具体化和深化。民生财政的概念根植于民生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民生财政的核心内容与拓展体系是由时代决定并随时代不断发展的,然而无论现在还是长远,养老保障都是民生财政的重要内容和义不容辞的职责。
2.1民生财政界定
民生财政富含民生理念,但是,民生财政不是简单的“民生+财政”。同时,“民生”户气诵七拍芬凡了妇君扮尸币、沪两字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词语,探讨。因此,探讨民生财政问题,就有必要对民生。
2.1.1民生概念界定
从字面上理解,“民”即普通民众;“生,,即生活、生计、生存;所谓民生就是普通民众的生活、生计、生存问题,在内容上包括与民众息息相关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方面,从人的生活横断面讲是衣、食、住、行;从人的一生的纵断面看就是生、老、病、死。“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匾”。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月家发尽存在着不可分害」的关系。民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保障和促进民生是国家的基本套会职能。民生状况•民生情景既构成了一个社会千姿百态的生活图影又成为国家政乍统治合法性
(一)民生是经济问题
民生,就其本义而言是人民的生存和生活问题,而人的存在首先要解决的是衣食住行。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我们首先应该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它一些东西。他们在设想和展望未来理想社会时,也是把丰裕的物质生活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要求无产阶级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掌握社会中的一切生产资料,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只有当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第三部分 中国养老保险改革的路径设计........... 39-50
一、法理上有效养老保险的前提条件........... 39-41
(一) 明确而清晰的目标 ...........39
(二) 养老保险当局需具有独立性........... 39-40
(三) 足够的养老保险资源........... 40
(四) 有效的执行力 ...........40
(五) 养老保险的综合性........... 40
(六) 成本—效率养老保险........... 40-41
(七) 养老保险标准和行业结构的有效性........... 41
二、我国养老保险的法律现状........... 41-43
(一) 存在养老保险空白与养老保险重复........... 41-42
(二) 重复的机构和人员设置........... 42
(三) 养老保险机构缺乏独立性............42
(四) 缺乏有效的外部协调机制...........42-43
三、我国的养老保险路径设计........... 43-49
(一) 养老保险的目标 ...........43-44
(二) 养老保险机构的独立性........... 44-45
四、路径选择...........49-50
结论
养老保障的重要性是世界各国的共识。现代社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不倾力打造坚固的养老保障网络,以期熨平经济社会发展中因矛盾的集聚而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强大冲击,从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作用。然而,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与稳固又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世界各国无论贫富莫不时刻受到养老保障的巨大压力及其不稳固造成的冲击。长期困扰欧洲各国的罢工与社会冲突大多因社会各阶层对养老保障的不同诉求而引起的。对中国而言,中国人口老龄化以史无前例的姿态困扰着中国这个经济社会尚处于艰难转型的国家。中国老龄化以庞大的老龄人口基数、飞快的增速、罕见的城乡倒置冲击着这个养老保障方面准备不足、认识不够‘骊在犹豫徘徊的发展中大国。更可怕的是,这一切发生的背景是中国经济社会正经历箭所未有的多元转型的阵痛之中,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打破了数千年以来担黔.依托的家庭养老模式;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加速了家庭养老模式瓦解的进程;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的转型,使公民对养老保障提出了迫切要求。所有这一切都表明,覆盖全民的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己经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而是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政治问题,否则,我们根本没有资格奢谈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更逞论和平崛起了。
养老保障的艰巨性也是世界各国的共识。作为一个世界性难题,养老保障难就难在其对财力的巨大需求。从国际上养老保障的实践来看,养老保障由三部分组成,强制性个人储蓄形成的个人账户积累、企业年金积累和政府财政支撑的基本养老基金。无论哪种类型的国家,国家财政支持的资金都是其中至关重要的部分,也是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实质和核心所在。国际上也一般以财政对社保的支付比例来作为划分福利模式的核心标准。自然,对欧美发达国家来说,前两部分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以美国为例,美国基本养老制度下的养老金替代率是400/0多,其余是个人积累和企业年金,三者共同保障公民退休之后优裕的生活之需。而中国的情况是,由于长期实行保吃饭的低工资政策,个人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份额明显较低,个人积累无从谈起;企业年金也因为企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末端而利润微薄,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尚且困难,企业年金也就成为水花镜月。因此,整个国家不得不把养老的重任和期望压在国家财政肩上,这也是中国养老保障制度体现的最大国情与特色。
参考文献
1高培勇主编:《财政与民生》,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
2阎坤:《中国养老保障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3阎坤:《中国县乡财政体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4阎坤、王进杰:《公共支出理论前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5维托•坦齐、卢德格尔•舒克内希特:《20世纪的公共支出》,商务印书馆,2005年。
6王绍光、胡鞍钢:《中国:不平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年。
7王雍君、杨凤山:《民生服务财政支持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8汪行福:《分配正义与社会保障》,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9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编:《民生保障与和谐社会:保险、社会保障与经济改革的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0李效东:《社会动力论:民生福利、经济发展与中国复兴》,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