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快速城市发展之乡村劳动力转移及经济效用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0619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1导言


1.1选题背景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第一农民大国。中国的“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工业化和城市化、甚至是现代化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十分艰巨。S 1978年以来,农村家庭经营的制度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健全,原来被禁锢在农村的剩余农业劳动力逐步获得解放,为了改善自身的生活状况和发展条件,首先是农村中有知识、有文化的劳动力开始向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等部门选择就业,紧接着轰轰烈烈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运动在中国大地拉开了序幕。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农村的排斥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力以及转移过程的摩擦力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到目前为止,已有超过4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在城市或者农村实现了非农就业。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全年农民工总量又创新高,为25278万人,比上年增长4.4%。
尽管中国的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人数逐年上升,已经达到农村劳动力总量的三分之一,但从国际经验看,中国劳动力的转移强度仍长期处于偏低的水平,劳动力的流向呈现出区域的不均衡等,我国的劳动力转移仍是单一的由中西部向东部地区的转移,很少发生相反方向的流动(Caiandwang, 2003)。但近年来在广东、上海等沿海地区的一些行业“民工荒”现象时有发生。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不是与个人相对应的.而是具有明显的“属地化”特征,这种特征需要户籍制度以体现公民的“属地”身份.相应的教育、社会福利保障等公共产品都以这种“属地性”划分,这种制度安排扩大了户籍制度的不公平性。能否获得迁入地的户口称为劳动力转移是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这使得劳动力、地区间尤其是城乡之间的&由流动受到限制,我国的劳动力结构与它的生产效率严重的不协调。
事实上,城市化和劳动力的转移是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他们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很明显,城市化进程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拉动作用,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数量。城市因其特有的聚集效应,带动工业和服务等现代部门的发展。正是现代部门的发展才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工作岗位,现代部门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大小。城市化也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致使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盲R加快城市化速度,完全不顾城市本身的接纳程度以及转移人口的特殊性,通过肆意的圈地行为直接扩大城市的地域面积和人口数量,最终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和城市化的进程不相协调,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物质、信息等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交流,当农村剩余劳动力由转移转向迁移时,也增加了城市人口。可以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劳动力转移的质量决定了城市化的质量。如果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质量不佳,引发过多的社会、经济问题,就会影响城市化的进程。中国的劳动力的转移由于户籍等制度的限制没有及时的转化为人口的迁移,由此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现代部门的劳动力的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问题,以及人口的城市化水平远远低于土地的城市化水平等一系列的问题。


1.2研究思路与结构框架
全文共分7 部分:第1章是引言部分,引言是全文的纲领,它土要探讨论文选题的由来、方法及内容等。主要包括研究背景及意义,文中主要概念的界定,研究主要内容,研究的方法、技术路线和创新。第2章是与本研究相关的劳动力转移理论的文献综述。综述部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国内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文献,综述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流派理论模型。根据本研究的内容,主要分析了基于宏观角度的结构主义方法、微观角度的新古典土义方法、重力模型及其扩展模型。二是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农杓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相关研究,这部分的综述主要围绕城市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农村劳动力转移别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展。第3章是我国城市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回顾及现状分析。本章的目的在于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及特征进行分析,从现象上了解农村力转移的过程、现状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后面的理论分析及实证分析提供现实依据。第4章从最基本的供给一需求理论出发,探讨二元结构下两部门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均衡点。本章将主要借鉴宏观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并结合新古典主义方法的研究,在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的假设条件下,探讨两部门产出、资本等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城市化进程等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静态均衡关系,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第5章是总产出、增长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关系的实证分析。本章将首先梳理劳动结构转换的经济增长效应的核算方法,根据结构主义理论,劳动力在传统的农业部门和现代部门之间的边际产出有差别。通过构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利用中国历年统计数据,求得劳动力在农业和非农业部门就业的边际产出的表达式,再根据历年劳动力转移数量求得每一年份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增长效应,以及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第6章主要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根据托达罗的理论,导致劳动力转移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城市和农村的预期收入差距。而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是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原因。理论上,劳动力的转移或流动应该缩小城乡差距,但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并没有随着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而有所缩小。究其原因:?是农村转移劳动力中成功迁移的比重很小,二是农村转移劳动力到城镇的非农业部门就业获得的收入与城镇劳动力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他们的贡献大部分留在了城镇。正是这两个因素,使得劳动力转移缩小收入差距的效应大打折扣.甚至出现相反的作用。本章就试图从理论上解释这种矛盾现象,并利用?时间序列数据、省际面板数据进行检验。第7章是结论与展望。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得到全文的主要结论,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2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综述


2.1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般理论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是--个问题的两种表现形式,也是世界各国现代化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化进程不仅仅是经济现象,同时还是重要的社会现象,也是个人口问题。因此,无论是社会学家、人口学家还是经济学家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从未停止过。人口学家主要是从人口特征的角度出发研究人口迁移的推理和拉力,有代表性的理论是著名的推-拉理论。社会学者主要是从迁移者的社会特征入手研究的,他们主要研究? ?些社会特征在人口迁移中的作用,如性别、年龄、社交网络等,形成的比较有代表的理论有社交网络理论、先锋移民理论等。地理学者则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的重点是距离、工资等因素对人口迁移的速度和规模的影响,他们还研究了人口迁移和城市发展的相互关系,有代表性的理论是重力模型。经济学界对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更为深入,形成的理论体系也更完善。早在1662年,古典学派创始人威廉?配第就揭示了劳动力转移的动因是部门间的比较利益差异。以刘易斯、费景汉等人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对劳动力的流动做了深入的研究。


3 中国城市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39-59
3.1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现状 ........39-43
3.1.1 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39-40
3.1.2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 40-42
3.1.3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困境........ 42-43
3.2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回顾........ 43-46
3.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46-51
3.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历程回顾 ........51-59
4 两部门经济与劳动力转移 ........59-81
4.1 农业部门与剩余劳动力供给........ 59-64
4.2 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产出........ 64-71
4.3 非农业部门与剩余劳动力需求........ 71-73
4.3.1 基本模型........71-72
4.3.2 结论分析........ 72-73
4.4 非农业产业与劳动力转移........ 73-78
4.5 供求均衡........ 78-81
5 劳动力转移的的经济增长效应........ 81-103
5.1 中国经济增长的历程与机制........ 81-84
5.1.1 中国经济增长取得的成绩........ 81-82
5.1.2 中国经济增长波动明显........ 82-84
5.2 劳动力转移的增长效应........ 84-89
5.3 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增长机理........ 89-94
5.4 劳动力转移增长效应的实证分析........ 94-103


结论


本文首先分析和回顾了我国城市化的现状和历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的现状和历程。城市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质上是同?-问题,当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在宏观上就表现为城市化进程。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外出务工收入占农户全年收入比重不断上升,同时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程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过程也是我国户籍制度不断松动的过程,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面临的渚多凼境都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受阻有关,如城市化水平偏低、与工业化水平不相适应;大部分城市未达到最有规模:以及城市内部诸多的不和谐现象等等。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就是理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渠道。其次,本文从结构主义出发,构建了包含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分的两部门经济模型,运用经济学最基本的供给一需求理论,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和资本存量投入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它保证了农.业的产出,是农村劳动力得以转移的前提保障。非农业部门产出的大小和增长速度决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文章的实证分析也证实了理论分析的结论。再次,文章梳理了学者们测算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增长效应的主要方法,既有直接的从生产函数入手,也有间接的分解劳动生产率等。本文采用直接的生产函数法,在第四章的基础上,采用岭回归估计法估讣出我国的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生产函数,求得其各&的劳动边际生产率。这是计算我国农村劳动力由从事农业生产转向非农业生产的经济增长效应的基础。与以往学者相比,本文选取更多的生产要素,对产生函数的估计也更加准确。通过计算,文章发现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整体经济增长效应在2个百分点作用,也就是说我国高速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就是劳动配置的二结构效应。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也是我国经济最稳定的增长源泉,尤其是在经济下滑期。例如在1990年经济增长的60%来劳动力的转移效应。


参考文献
[1]Lewis W. A.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http://sblunwen.com/jjfzlw/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TheManchester School. 1954,22 ( 2 ) :139-191.
[2]Lewis W. A. Unlimited Labor: Further Notes.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Social Studies. 1958, 26 ( 1 ) : 1-32.
[3]Cai Fang, Dewen Wang. Migration as Marketization: What Can We Learn fromChina'2000 Census Data.The China Review. 2003, 3 ( 2 ).
[4]Hollis Burnley Chenery and T. N. Srinivasan. Handbook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Elsevier. 1988.
[5]Gustav Ranis and John C.H.Fei. 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AmericanEconomic Review J 961 Vol.51 ,No.4: 533-558.
[6]Dale W. Jorgenson. The Development of a Dual Economy. The Economic Journal.1961,71: 309-334.
[7]Todaro M. P. A model of unba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Developed Countries. 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 March 1969. 254-268.
[8]Harris, John R., and Michael P. Todaro. Migration, 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 ATwo-Sector Analysi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0, 60 ( 1 ) :126-42.
[9]Todaro M. P.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Employment: Comment. American EconomicReview. 1986, 76 ( 3 ) : 566-569.
[10]Todaro M. P. Todaro M. P,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Employment. AmericanEconomic Review. 1970, 60 ( 1 ) ; 187-188.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