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俄国亚太区域战略探索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0612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引 言

本文是国内迄今为止第一篇系统分析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博士论文。本文试图通过对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考察来重新解析冷战后俄罗斯东方外交政策的演变历程,同时为我国更好的制定亚太政策,更客观地判断俄罗斯在东部方向的地缘战略意图提供可靠的参考和依据。在结论部分笔者重新梳理了论文的基本分析框架,并就可能在未来影响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俄罗斯历史上地缘政治思潮的循环问题进行了思考。对论文可能面临的疑难问题进行了预测。


第一章 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思想基础

地缘政治学作为国际政治研究中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已经具有了很长的历史。其基本的研究视角是以地理为基点,着重研究地理环境对于政治的影响以及环境与政治之间的互动。地缘政治研究在西方拥有很长的历史。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曾在自己的著作中论述过人与环境的关系,同时他也相信,“人们与其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人们既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也受到政治制度的影响”。让·博丹,孟德斯鸠等哲学家也在自己的哲学理论中表达出了朴素的地缘政治思想。

众所周知,西方世界的经典的地缘政治理论大体可以分为两派,即以拉采尔,契伦,豪斯浩弗,施密特等人为代表的德国地缘政治学派和以马汉,麦金德为代表的英美地缘政治学派。德国地缘政治学派的主要影响力集中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其理论根源主要是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理论”,而瑞典学者契伦则第一次提出了“地缘政治”的概念。德国学者豪斯浩弗通过自己的“大陆联盟”理论将德国地缘政治学派推向了高峰。与德国地缘政治学派同时存在的还有以英国和美国学者为首的其它英美地缘政治学派。其典型代表就是阿尔弗雷德·马汉和阿尔弗德·麦金德。马汉的“海权论”和麦金德的“陆权论”都是国际政治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其影响十分深远。与此同时,美国籍的荷兰学者尼古拉斯·斯巴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也是英美地缘政治学派中重要的学说。

二战之后的科恩提出“多极世界理论,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等也都曾为地缘政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范式。尽管地缘政治学自诞生以来就被打上了强烈的欧美政治哲学思想的烙印,但世界其它一些国家也同样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创立带有自身文化色彩和思想印记的地缘政治理论。而俄罗斯作为长期以来一直拥有强大影响力和独特文明特性的国家,加之其鲜明的地缘特点和宗教信仰,也必然会创造出反映其自身特点的独特的俄罗斯地缘政治理论。而这一政治理论在经过了帝俄时期,苏联时期和新俄罗斯时期的漫长历史发展之后在今天正逐渐走向成熟。最终形成了大西洋主义,新斯拉夫主义,新欧亚主义等主要的地缘政治思想流派,并对俄罗斯的对外地缘战略实践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一、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的基础

俄罗斯独特地缘政治思想的出现和发展是有其充分的历史和文化基础的。由于现代地缘政治学的真正价值是对构成国际关系基础和影响政治互动的地理因素的分析。因此一国的地理条件无疑是其独特地缘政治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最核心要件。除此之外,一国的文明形态以及其对自身身份归属的认知也对其地缘政治理论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俄罗斯广阔的领土占到了欧亚两洲面积之和的42%和将近地球陆地面积的 1/6,其地理条件十分多样,边界形成的历史也十分复杂,同时俄罗斯地处欧亚文明的结合部,其独特的民族性和宗教信仰造就了俄罗斯文明与外部文明的巨大差异和冲突。因此,在笔者看来,俄罗斯独特的地理位置,民族性和宗教是俄罗斯独特地缘政治思想形成的最重要基础。

(一)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的地理基础

作为一门研究国家的地理位置与其政治行为的内在互动关系的学科,一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对于这个国家的地缘政治思想和地缘政治行为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俄罗斯在世界版图中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正是其地缘政治思想形成的最核心要素。在世界地缘政治的版图中,俄罗斯一般被认为处于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或“枢纽地带”,这一概念是由哈尔福德·麦金德在 1919 年发表的《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文中首先提出的。同时麦金德也认为控制这一心脏地带对于控制整个欧亚大陆乃至世界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见俄罗斯在地缘政治版图中的“枢纽”作用。同时,俄罗斯幅员广阔的领土横跨欧亚大陆,无论是在当今还是过去,俄罗斯都有着至少一半以上的领土地处亚洲部分,而这种不同于其他西方国家或亚洲国家的地理位置也使得俄罗斯长期以来都一直充当着连接东西方桥梁的重要角色。因此,“俄罗斯在地缘政治方面的天然属性并不会依其意识形态、集团利益、政治制度的变化而变化,只要俄罗斯存在,它必然是全球地缘政治中的大陆枢纽国家。

(二)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的民族性基础

所谓民族性,就是指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统一意识,这种统一意识可以发展成为一种认同观念,即拥有这种统一意识的人是属于同一个民族的。而世界上不同民族由于其发展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进程,文明特点的不一样,都会拥有其独特民族性。著名的国际关系建构主义学者亚历山大·温特将其阐述为“这种认同过程,这种作为一个群体或‘群我’的一部分意识,就是社会身份或集体身份,它使行为体具有护持自我文化的利益。”俄罗斯所拥有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其历史发展进程,造就了俄罗斯独特的民族性。而俄罗斯独特的民族性又在同时塑造着俄罗斯的历史和其文化。作为俄罗斯政治文化一部分的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俄罗斯民族性的影响。因此,民族性成为了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形成的又一重要基础。

二、俄罗斯早期地缘政治思想

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地缘政治研究相类似,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研究也起源于对于俄罗斯学者对于地理环境,尤其是俄罗斯所处的地理环境的研究。比如在俄罗斯著名学者罗蒙诺索夫在 18 世纪中叶发表的两部著作《简述北海旅行和经西伯利亚海路到达东印度的可行证明》和《前往探险经西伯利亚到东方海路的海军指挥示范规则》就是对于俄罗斯地理环境和地缘条件研究的的力作,这两部著作也在日后被奉为俄罗斯早期地缘政治研究的经典。俄罗斯学者达里在其著作《海员余暇》中也将俄罗斯视为世界上强大的海洋国家,其思想中也包括了海权思想的雏形。2而其他的俄罗斯学者如戈洛瓦切夫和斯科列金等人也在自己对于俄罗斯地理环境研究的著作中提及了俄罗斯所处地理环境的独特性以及其对俄罗斯历史发展的影响。除此之外,俄罗斯军事战略学界对于地理环境的研究也是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形成的重要来源。在俄罗斯独特的地缘政治思想形成之前,俄罗斯军界对于地缘环境的研究已经十分深入。俄罗斯海军上尉萨马里在其著作《俄罗斯海洋思想——军事海洋视角下的彼得大帝前的罗斯历史》一书中就对俄罗斯所处的海洋环境作出了详细的论述,此书对于后来俄罗斯地缘政治学界对海洋历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戈洛夫宁在 19 世纪初发表的《1824 俄罗斯舰队状况》则已经提出了类似于马汉的海权思想。1812 年俄罗斯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为俄罗斯军界的地缘实践和地缘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俄罗斯军界对地缘环境的研究也在此之后达到了高潮。俄罗斯第一本关于军事地理学的教科书就在此后由俄罗斯军官伊奇科夫撰写并出版,这本书在出版后长期作为俄罗斯军事学院的重要教科书而存在。在 1846 年,俄罗斯著名的军事学家德米特里·米留金出版了《对军事地理和军事统计意义的批判与研究》一书,书中的研究方法就采用了地缘政治研究中常用的系统分析方法,他的这部作品奠定了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理论基础,提出了地缘政治学研究的目标,任务,他所阐述的地缘政治学研究方法流传至今。

第二章 冷战后俄罗斯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

一国地缘战略的形成除了受到本国地缘政治思想的影响之外,也受到其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的深刻影响。这种地缘政治环境包括邻国的数量,领土范围,地理位置,国力强弱等。一般来说地缘政治思想作为影响地缘战略制定内因相对稳定,其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之内都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而地缘政治环境作为外因其变化较为频繁,邻国领土范围的变化,国力的强弱的增减都可以改变地缘战略制定国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而一国地缘战略的形成和制定过程就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齐甘科夫的分析逻辑当中,国家身份意识的形成是作为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出现的。然而笔者认为,一个国家身份意识的形成是具有相当的历史性的,其本身在形成之初确实会受到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的影响,但其一旦形成就具有自内而外影响一个国家行为的影响力,从而内化为一个国家对外战略形成的内因而存在。因此,本文的析逻辑更倾向于将俄罗斯国家身份意识,即大西洋主义,斯拉夫主义和欧亚主义地缘政治思想作为分析俄罗斯地缘战略的内因,而在将俄罗斯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尤其是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作为外因来考察。

一、全球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

(一)地缘安全的多极化趋势

在国际政治的语境下,所谓安全,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国家不受到外敌入侵或威胁的一种状态,即“已经获得的价值没有受到威胁的状况(阿诺德·沃尔弗斯语)。而在地缘政治研究中,安全则始终处于核心地位。也可以说,地缘安全是地缘政治理论的核心内容。在以往经典的地缘安全研究中,传统的,受地理因素限制的“地缘安全”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国家的边界和与其相关的势力范围是其关注的要点。而在进入 20 世纪,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受到科技高速发展,尤其是军事科技迅速发展的影响,以往固有的如国家边界,水体等地缘安全要素被突破。很多地区和世界大国的地缘安全利益以不仅仅局限在其国家周边,而更多的具有地区性和全球性的特点。在冷战期间,全球的地缘政治格局是典型的“两极格局”。即“在地缘政治空间中存在这两个实力相当的国家或集团,在这两者的边缘或外围,存在一些与它们实力相差较大的主权国家,这些主权国家或依附于两者中的一者,或受其影响而实际处于受制状态”。1美国和苏联作为两极格局的核心,对于世界地缘安全形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尽管从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在欧亚大陆两极体系的内部出现了分化,但地缘安全两极格局的基本态势仍然维持到了冷战结束。

(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

对于地缘经济以及地缘经济学的研究是冷战后地缘政治领域研究中逐渐兴起的一个研究领域。“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之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和摩擦日益增多,一个国家对外影响力也不能仅仅依靠军事力量来获得,更多是通过经济行为向国外的延伸和运作来发挥……经济手段取代了军事手段,地缘经济的竞争成为‘没有硝烟的战争’。”1因此,今天对于一个国家地缘政治影响力的判断将不仅仅取决于其军事实力的强大与否,其经济发展水平也已经成为最为重要的判断依据之一。而在分析全球地缘政治环境时,全球地缘经济格局的变化也是我们考察地缘政治格局的重要方面。自冷战结束以来,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关系的重要特征,也是地缘经济领域发展的最明显表现。这主要是由于“前苏联和东欧各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消除了二战后世界上形成的两大平行市场,为经济全球化和同一世界市场的形成扫清了障碍”,2与此同时,“技术变迁带来了各国经济市场的一体化……世界各地关税税率的降低使国际贸易的扩大成为可能,这推动了全球范围的市场和国家化,以及国家之间商品价格的一致化。关贸总协定建立半个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增长了 6 倍,部分原因是由于贸易总额扩大了 16 倍。”3图 2.3 显示了冷战结束 20 年以来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趋势,同时也表明尽管全球贸易在 2008 年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但其总体趋势仍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而贸易以及经济全球化已经是冷战后地缘经济发展的最显著特征。

二、前苏联地区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

(一)“心脏地带”的破碎和地缘安全结构的调整

心脏地带的概念是英国的地缘政治学者哈尔福德·麦金德在 1919 年发表的《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文中首先提出的。麦金德认为心脏地带应当包括东起西伯利亚森林地区,西至包括黑海的东欧地带,北起北极圈的边缘,南至中亚的草原。“鉴于在时间和空间距离方面铁路相对于轮船的优越性,世界最大陆地心脏的统治将成为世界统治的基础。一种得到了对枢纽地区控制的欧亚大陆陆上力量将取得对海洋世界的优势。从地缘政治现实的发展来看,冷战时期苏联一直是麦金德所提出的“心脏地带”的实际控制者。这也是苏联挑战美国在世界体系中霸主地位的地缘政治基础。尽管在冷战期间东欧地区的一些国家曾试图反抗苏联对于这一地区的控制,但从总体而言,苏联在东欧地区强大的军事存在以及其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主要领导者的地位保证了其在对于心脏地带的有效控制。

(二)地缘经济格局的缓慢重构

“心脏地带”地缘经济格局的发展与地缘安全格局的发展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冷战结束 20 年以来,前苏联地区的地缘经济格局仍然处在缓慢重构的状态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扩大,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在不断发展。然而“心脏地带”受到苏联时期旧有地缘经济格局的影响。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明显体现出多元发展的特点。即地区内国家出现了离心和向心两种不同的地缘经济发展方式。俄罗斯是前苏联地区国家中的经济结构中的核心力量。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经济总量的 80%和生产资料中的 75%。仍然是前苏联地区经济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同时受到苏联时期计划经济体制和国民经济发展整体布局的影响,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存在着较为紧密合作和依赖关系。“对于俄罗斯独联体国家是有保障的销售市场,是俄罗斯原料和许多配套物资,包括国防工业物资的重要来源……独联体可以为俄罗斯进出口货物提供稳定的运输走廊。”1在冷战结束之初,俄罗斯对于独联体国家在经济上采取“甩包袱”的政策,同时很多独联体国家也急于摆脱对俄罗斯的经济依赖,这造成了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大幅度减少。在 1993 年之后,以《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基本原则》出台为标志,俄罗斯重新将独联体视为其保障其军事,政治和经济利益的“优先方面。”2但在整个叶利钦政府时期,由于俄罗斯国内面临者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因此俄罗斯政府并未能在加强前苏联地区国家经济合作方面做出实质性的推动措施。

第二章 冷战后俄罗斯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52

一、全球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53

(一)地缘安全的多极化趋势..........53

一、冷战后的俄罗斯亚太地缘安全战略..........98

(一)冷战后俄罗斯面临的亚太地缘安全环境..........98

(二)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安全战略的构想...........101

第四章 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实施路径..........159

一、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实施中的支点国家..........160

(一)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中的中国 ..........160

(二)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中的印度 ..........164

结论


论文对于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考察,在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演变的纵向维度上,笔者提出了大西洋主义,新斯拉夫主义和新欧亚主义三个分析角度,在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演变的横向维度上,笔者又提出了地缘安全方面,地缘经济方面,地缘文化方面三个考察方向,通过对于这几个层次和维度的交叉对比来展现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全貌。在 21 世纪以来,亚太地区在俄罗斯外交战略中的地位得到了明显提升,尤其是在梅德韦杰夫总统执政的四年时间里,亚太战略成为俄罗斯对外战略中的最大亮点。而在普京总统发表的竞选纲领《俄罗斯与变化中的世界》一文中,“亚太方向”被置于“欧洲因素”之前,是俄罗斯重点关注的战略方向。这是否意味着在未来亚太方向将会继续提升其地位,最终获得与欧洲同等重要的地位?这对俄罗斯的全球战略和亚太地缘战略又会有哪些影响,这一系列问题也值得深思和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 顾志红. 事实与真相——俄罗斯地缘政治与外交[M]. 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
[2] 郑羽,蒋明君等. 普京八年:俄罗斯复兴之路[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3] 毕洪业. 俄罗斯与欧洲关系研究[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4] 刘清才, 等. 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研究——地缘政治与国家关系[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5]刘从德. 地缘政治学导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 姜振军. 俄罗斯国家安全问题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7] 柳丰华. 俄罗斯与中亚——独联体次地区一体化研究[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8] 郭新宁. 亚太地区多边安全合作研究[M]. 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

[9] 刘清才,高科等. 东北亚地缘政治与中国地缘战略[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10] 余建军. 冷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行为研究[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