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发展情况及方法选择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0596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增长,各种能源使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带来的负面效应严重威胁着社会健康、持续和稳定发展。全球碳排放量的增加应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从这个时期开始,人类的活动逐渐对全球的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为了种植农作物,人们大面积地开垦土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土地利用的方式,造成了森林和草原的毁灭,并且使得地球的各个圈层尤其是大气圈和土壤圈间的物质平衡机制产生了很大变化,使得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上升。因为人们过度地使用化石燃料,致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焼等这些主要温室气体的浓度越来越大,而这些气体可以吸收地球福射的长波,并且能够透过太阳照射的短波,所以导致了大气层内温度的增加。总之,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诸如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的多样性消失、降水情况的变化、植被变化、蒸散和径流的变化、海平面的上升,生物生存地带重新分配等等,以及其它的一系列的变化。IPCC的研究说明了在过去的150多年全球地表的平均温度大约上升了 0.6摄氏度。联合国气象组织预测,最近几十年内因为温室效应导致两极冰川融化,全球的海平面将会上升30到50厘米,会有两亿人被迫离自己的家园,图卢卡等岛国将会不复存在,我国上海等低海拔区也会被海平面掩没。气温的上升还会使地球气候带发生变化,大气环流变化,对农业和生态系统产生很大影响。科学家预测如果不能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到2080年全球温室气体将会上升3摄氏度。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是全球第一个为了全面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应对全球变暖对经济和社会带来影响的公约。
科学家阿雷乌斯曾在1896年指出高的二氧化碳排放会导致全球的气候变暖并且会产生一系列负面的效应,现在现实情况正好证明了这一点。气候的异常有可能是因为气候系统自身的振荡形成了不同尺度的气候波动的叠加,也有可能是因为气候系统对于外部的影响产生了反映。外部影响主要包括阳光福射的变化、人类活动和火山的爆发引起的气溶胶的改变还有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温室气体的增加和臭氧层的减少。但目前比较确定的研究结果是:近些年来全球变暖主要是由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剧增所引起的,但是也不排除气候的波动在其中的影响。从1997年的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到哥本哈根会议上的温室气体减排公告都体现了全世界对近些年气候变化的担忧。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发达国家从2008年到2012年的减排目标,但发展中国家并不承担减排义务,所以引起了一些发达国家的不满。在2008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许多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也要承担减排义务,但由于意见没有达成一致,所以哥本哈根会议以失败告终。虽然京都议定书对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有优惠,但是作为世界上的碳排放大国,我国面临着很多的政治和舆论。荷兰的环境评估机构发布的数据表明:2006年中国与能源消费相关的碳排放量已经超过了美国,成为全世界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其碳排放量比美国高出8%。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国应该承担相应的减排义务。而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对我国设置贸场壁垒,例如美国将对从不实施碳减排的国家进口的高碳产品和化工产品征收碳关税,法国将严格按照环保立法对从其他国家进口的产品征收碳关税,这些贸易壁垄将会对我国高碳产业产生很大冲击。中国宣布到202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但是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以高能耗以及高碳排放为主的产业所占比例较高,重工业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加,产业结构的重型化必然导致能源消费量激增,碳排放量也必然会随之增加。从2000年到2008年,我国的能源消费的年增长率高达9.1%,而煤和石油之类的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占了九成多,所以我国的减排形势十分严峻。
第二章相关理论、方法与文献综述


2.1理论基础
2..1碳循环理论
碳循环分为可再生的即碳排放和不可再生的碳排放两类。可再生的碳排放包括:植物经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以及在植物呼吸中排出的二氧化碳;植物被动物食用后,动物呼吸释放又被植物利用的二氧化碳。《京都议定书》中说明地球表面的碳循环系统是一个正常的系统,这个系统中碳排放、转换应该基本平衡。因为“自然碳汇”的存在,使得碳循环不会令大气中碳含量发生很大变化,也不会对地球温度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不可再生的碳排放是指煤、石油、天然气等物质燃烧时所生成的二氧化碳,其进入大气中后重新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伴随着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打破了生物圈中的碳循环平衡,大气中C02的含量迅速提高,导致“温室效应”的形成。《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限排的6种温室气体里,C02排放量的比重最大。IPCC报告中指出2004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76.7%,燃烧化石能源所释放的C02占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占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56.6%。人类毁灭森林的行为和生物的死亡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占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7.3%。所以,要研究引起温室气体排放量激增的本质,不应当仅关注某项活动的碳排放量,还应当关注碳排放所使用的原料來源,本文的研究重点也就放到了化石能源的研究方面。


2.1.2生态足迹理论
生态学家W.Rees在1992年提出了生态足迹理论,这个理论是用来判断自然资源利用率和自然界给人们的生命支持服务的。生态足迹指的是一个具有生产力的地域空间,这个地域空间能够提供资源用以满足某人口群体所需要的消费品的生产,并且能够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废弃物质。它包括了生产性生态足迹和消费性生态足迹。它的应用意义在于通过将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比较即可定量地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


第三章 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28-32
3.1 陕西省能源现状 ..........28-29
3.1.1 能源生产与消耗状况.......... 28
3.1.2 能源消耗存在的问题 ..........28-29
3.2 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29-32
第四章 实证分析 ..........32-46
4.1 碳排放量及相关指标测度与分析..........32-36
4.1.1 数据准备.......... 32-34
4.1.2 碳排放及相关指标测度结果.......... 34-35
4.1.3 对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分析.......... 35-36
4.2 能源消耗状况测度与分析 ..........36-37
4.2.1 能源消耗状况测度结果.......... 36-37
4.2.2 能源消耗数据分析.......... 37
4.3 脱钩实证分析 ..........37-41
4.4 2020年碳排放缺口预测..........41-46
第五章 政策建议 ..........46-49
5.1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46
5.2 提高技术水平 ..........46-47
5.3 改善能源使用结构.......... 47
5.4 调整产业结构.......... 47-48
5.5 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支持.......... 48-49


结论


本文以陕西省从2001年到2010年的能源类数据为对象,研究了陕西省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在二氧化碳的计算方面采用IPCC提供的物料衡算法,在研究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以及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方面釆用了脱钩分析法,在预测2020年碳排放强度与目标强度的缺口方面,对脱钩关系式进行了变换,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得到了以下研究结果:
(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测度,以及对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分析可以得到,陕西省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逐年上升并且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趋势和实际GDP变化趋势很相似,从2001年到2010年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经济增长并且环境退化的阶段,陕西省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相对于全国水平并不是很高。
(2)将陕西省近十年的能源消耗量转换为标准煤后,对其变化趋势进行观察,得到陕西省的能源消耗量也是逐年递增的,但是递增的幅度变化很大,而能源强度的变化总体上也在递增,说明陕西省的能源利用效率越来越低,进行低碳改革以降低对高能耗资源的使用并且改进技术水平对陕西省以后的发展非常重要。
(3)通过对陕西省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水平之间进行脱钩分析,对比全国的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弹性值可以看出,陕西省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全国平均水平来说很低。脱钩状态大多数情况都是扩张负脱钩,说明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对环境污染的基础上的。
(4)通过对陕西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水平之间进行脱钩分析将其脱钩状态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和经济增长水平的脱钩状态做对比可以得到这两方面的脱钩状态并不一致,仅以能源消耗衡量低碳经济的发展并不可靠。
(5)通过将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状态和各个年度能源强度进行对比,发现能源强度和脱钩状态呈反向变化,从而得到了要使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脱钩就要降低能源强度即提高能源利用水平的结论。
(6)通过以历史数据对经济增长率和脱钩弹性进行设置后,得到陕西省2020年的碳强度与目标碳强度之间的缺口,从而明确了陕西省的减排压力,要实现减排任务必须在技术进步以及其他促进低碳化的方式方面进行探索,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l]Vander Voet,E.,van Oers,L.Moll,S.,et al.Policy http://sblunwen.com/jjfzlw/ review on decoupling:Development ofindicators to assess decoupling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essure in theEU-25 and AC-3countries[R].CMLreport 166,Leiden: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Sciences(CML),Leiden:Leiden University,Department Industrial Ecology,2005.
[2]刘倩.山东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人学,2010.
[3]钟太阳,黄坚明,王柏源.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的脱钩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1).18-31.
[4]李忠民,宋凯,孙耀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指标的实证测度[J].统计观察,2011,(14):86-88.
[5]雷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6]Weizsacker,E.U.v.,Lovins,A.B.,Lovins,L.H..FactorFour Doubling Weath-Halving ResourceUse[M].London:Earthscan. 1997.
[7]FriedrichSchmidt-Bleek,RainerKluting.WievielUmweltBrauchtDerMensch?MIPS,Das MassFuer Oekologisches Wirtschafen[M].Basel,Boston,BerliirBirkhauser Verlag AG, 1993.
[8]De-Bruyn-S-M,Opschoor-J-B.Development-in-the-Throughput-income-Relationship:Theoretical-and-Empirical-Observations[J].Ecological-Economics, 1997,20(3):255-268.
[9]OECD.Indicatorsto Measure Decouppling of Enviromental Presssure from EconomicGrowth[R].Paris:OECD,2002.
[10]SturlusonJ T.Economic instrument for decoupling environmental pressure from economicgrowth.Project Description^ugust 13,2002.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