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1.1选题依据
1.1.1科学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贫困、农村发展问题受到政府、学界和一些NGO组织的持续关注,生态脆弱、贫困落后的农村地区居民的适应性、生计问题的解决更是成为研究中的一大热点。已有的生计研究文献非常丰富,且研究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1—5]。随研究进一歩深入,生计策略,尤其是生计多样化的问题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6—81。Balihuta[9l认为宏观经济政策会严重影响农户的生计多样化水平和减贫效果,Ruben[iD]也指出社会制度化会重构生计策略,目前宏观上的认识也支持这些论证。农户并不仅仅是外界环境的受体,他们更会积极采取相应的适应对策。在应对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生计风险时,学界广泛的共识是农户倾向选择多样化的生计策略,包括农业活动(作物、牲畜的选择与搭配)和非农业活动或市场活动和非市场活动111'12。关于农户生计形式的多样性,逐渐形成一个认识偏远山区农村社会经济演变及效应的新方向,特别是在生计类型分离、现行政策作用、生计资本影响等方面,有不少成果不乏见地。对生计类型分离,Wang[i3]认为是由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驱动,使得非农劳动力价格上升和从事农业劳动的机会成本增加所导致,山区农户生计也就出现"农业、兼业和迁徙"的三足格局。而Yang[i4l和赵筱青[15发现资源禀赋的先天性分异导致的贫困起率先诱导作用(即穷则思变),因为由地形起伏、地块零碎等决定的山区农户得不到充分的就业机会,农户生计分化与劳动力的剩余连在一起。
然而,伴随山区社会经济不均衡格局的加深,生计资本对山区农户生计分化的作用闩益凸现,渐成为改善山区农户生计的一个热点议题。梁义成等[16得出生计资本的异质性不仅直接影响农户的农业决策,而且经由农户的非农参与行为间接影响农业决策及农业劳动供给。Haggblade[i7'发现,即便在非完全市场的约束下,也不能阻止"先富起来的农户"从非农活动中获取"回报"的机会和可能。即对人力资本丰厚的山区农户来说,不完全市场下其照样可以完成生计分化的行为和决策,相反,人力资本匮乏的农户,则只能选择纯农生计路径。相比资源禀赋的差异,生计资本对山区农户生计的分化更具指导意义。
1.2研究进展
DonEthridge3a]认为,文献综述可以帮我们有效避免无根据的研究,以及对以前已经做过的研究的过度重复,这将有助于确定新的前沿领域,确定所进行的研究怎么样、在哪里和以什么方式增加已有的知识。这正是所谓"研究"的真正起点,本章节的目的亦是如此,通过相关综述的基础上,扼要说明学术界对于宏观社会经济变迁与农户生计策略研究的现状,并评论有关成果,为本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逻辑起点。
1.2.1农村宏观社会经济变迁研究
欧洲人曾说,一旦农村不能呼吸,那么城市也将会窒息。邓小平[31]对农村问题就多次讲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要解决农村问题。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们没有摆脱贫困。""如果不解决这百分之八十的人的生活问题,社会就是不安定的。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和其他的经济活动,不能建立在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的贫困的基础上。"
第2章研究区域与方法
2.1研究区域概况
2.1.1金川县
综合考虑研究需求、县域实际情况、野外调査条件、数据获取及已有的工作基础等因素,选取金川县作为大渡河上游的典型县,考察其宏观社会经济变迁与农户生计策略的变化情况。金川县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芜族自治州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居大渡河上游,界于东经101°13'?102°19',北讳31°08'?31°58'。全县东西长104km,南北宽86km,总面积5524km2。地质地貌金川县地处川西南槽区,松潘一甘孜裙皱系东北部,位于龙门山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与秦岭昆仑断裂带所围限的色达松潘断块(又称阿坝地块)的南部。地质构造以招皱为主,挤压紧密[169。全县地势北高南低,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地貌以独松沟和大金川河为界,分为两种类型:东南高山峡谷地貌和西北部山原地貌。前者褶敏强烈,岩层破碎,谷深峡窄,占全县面积的29.55%,相对高差1300?1800m,谷坡一般在35?50°,河坝两岸的阶地、平坝是金川县主要农作物、经济林木的分布区。后者约占全县面积的70.55%,在构造面上,有星罗棋布的大小"山海子"50多个(大的实为冰川湖,小的为冰斗)。县内地貌另一特征是成层结构较明显,从谷底到山顶分为河谷平原、高阶地和高台地、剥蚀面、高山四层。山脉海拔多在4000?4200m,最高峰海拔5068m,最低海拔2040m,相对高差2000m以上[i69l。
第3章宏观社会经济变迁…………………………………………33
3.1人口和家庭再生产…………………………………………33
3.2劳动力的转移…………………………………………36
3.3农业的变迁………………………………………… 40
3.4农户收入变迁…………………………………………54
3.5农经体制及惠农政策的变迁…………………………………………59
第4章农户生计策略对宏观社会经济变迁的响应…………………………………………77
4.1 1982-1998年:以资源为导向…………………………………………77
4.2 1999-2010年:从资源到市场…………………………………………91
4.3生计策略响应的特点与规律…………………………………………113
4.4农户对目前生计策略的认知………………………………………… 116
4.5农户的生计策略调整预期…………………………………………120
4.6未来的生计走向一农民与农业的难题…………………………………………123
第5章农户生计资产与生计策略的关系…………………………………………127
5.1生计资产与生计策略的关系…………………………………………127
5.2生计多样化的测度与评估…………………………………………137
第6章宏观社会经济变迁与农户策略…………………………………………143
6.1"宏观社会经济变迁一农户生计策略演变"分析框架………………………………………143
从政府层面提出了研究区可持续生计的适应策略。稳定生产资料价格,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农户把握市场,完善教育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补助政策,实施"农业后继者培养工程"、培养新型农民,着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是政府层面可择机推行的适应策略,这也是目前农户改善生计的普遍诉求。不同类型农户在土地、牲畜、劳动力、技能、资金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农户的适应策略应考虑其家庭实际情况,整合各种资源,克服或避免限制性因素,确定可行的调整方向。纯农型、农为主型农户今后可借助政府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从传统农业活动中挖掘潜力。非农为主型农户应适当优化非农生计活动,或从农业活动中寻求增收渠道。非农型农户则需要巩固非农生计成果,增强非农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