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依据虚词泛指没有完整意义,只有语法意义或功能的词。虚词一般没有独立的意义,主要依附实词存在,从而产生语法意义。在文言文中,虚词起到体现语义变化,表达情志,调节音韵和停顿的作用。常见的文言虚词主要分为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六类。从学术角度来说,从元代开始文人学者就对虚词展开了研究,出现了许多关于虚词的书籍。虚词对文言文情志和语意的表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教学角度来说,选择恰当的虚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文言文,提升学生文言文的学习能力,为以后的虚词和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
1.1.1 理论依据
1.1.1.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关于语言文字的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中提到学生应学会理解和运用中国语言文字,主张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学习任务群 4“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中强调“在自主修改病句和分析句子结构的过程中,体会汉语句子的结构特点和虚词的作用,进一步领悟语法规律。在学习文学作品时,观察词语的活用、句子语序的变化等,体会文学语言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全部语文活动中,积累汉字、汉语的有关现象和理性认识,了解汉字在汉语发展和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巩固和加深义务教育阶段所学的汉字和知识;体会汉字、汉语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及汉语的民族特性,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①虚词是中国语言文化的一部分,学习虚词的用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
1.2.1 虚词研究现状
我国对虚词的研究起步很早,元朝时期卢以伟写出了《助语辞》(中华书局,1988年),这本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研究虚词的书籍,它将虚词以书籍的形式整理下来。清朝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2010 年)编撰完成,是中国虚词研究踏入新阶段的重要里程碑,该书主要把古代汉语作为探索的对象,是中国历史上现代语言学的奠基石。清朝刘淇的《助字辨略》(中华书局,2004年)是一本水平较高的探索古书中虚词用法的书籍,收录了单字 476 字,例句涉及范围广,收录唐代和宋代人常用的话语。《助字辨略》在虚词研究中也起着奠基作用,影响了许多后期关于虚词的写作,为以后的虚词研究打下坚实基础。王引之于 1819 年作的《经传释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收录了虚词 160个,虽然以单音节虚词为主,但是涉及了许多训诂实践和自己的经验总结,这本书因声求义,不限行体。吕叔湘的《现代汉语》(商务印书馆,1980 年)是一部记录虚词的词典,也是一部讲解汉语语法的词典,这本书主要从意义和用法两个方面对虚词进行分类和说明,内容细致,范例准确、生动,富有生活气息。杨树达的《词诠》(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 年)共收录了四百六十九个虚词,主要按语法分类,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明确标注出来,同时也标明了虚词的通常用法和不常见用法。将涉及的虚词先注音,再分词类,后面标明意义和用法,最后举例说明。杨伯峻先生的《古汉语虚词(商务印书馆,1982 年),将虚词进行分类并且在虚词后面附上例证和译文,收录了一百多个虚词,是研究和学习虚词的重要书籍。北京大学所编撰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年)是当时收录虚词最多的书籍。历代学者在虚词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我们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
第 2 章 高中语文教学中虚词运用与教学情况分析
2.1 虚词运用情况
2.1.1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重点虚词统计
下面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和选修中的文言文为对象,统计考纲规定的常用重点 18 个虚词““而”、“何”、“乃”、“且”、“若”、“以”、“因”、“与”、“则”、“之”、“其”、“于”“所”、“为”、“者”、“也”、“焉”、“乎”,并列出 18 个重点虚词出现频率,统计结果如下表:
表 2-1 人教版高中语文虚词出现次数统计表
通过表 2-1 统计可以发现,虚词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其中出现次数较多的虚词有“之、而、以、也”,其中“之”的使用频率超过了一千次。“而、以、也”的使用频率也比较高,有六百次左右。“其、者”使用的次数也很多,使用频率都接近了五百次,由此可见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
2.2 虚词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2.2.1 学生虚词学习现状
为了解学生虚词学习现状,本文以厦门同安一中高一、高二、高三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各年级抽取 100 人,共发放问卷 300份,回收有效问卷 290份,主要从学习态度、学习现状、学习方法三个方面展开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表 2-6 学生虚词学习情况调查内容
.................................
第 3章 虚词教学策略...................................19
3.1虚词教学策略的理论依据................................19
3.1.1 多方面兴趣理论....................................19
3.1.2 最近发展区教学理论....................19
第 4章虚词教学设计.......................................30
4.1汉字的起源教学设计...................................30
4.2虚词的起源教学设计...............................31
第 4 章 虚词教学设计
4.1 汉字的起源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关于汉字的教学设计建议设置在高一的上半学期,作为一个专题课程进行开设。高一的学生在初中打下了学习的基础,为了缓解学生对字词的学习的畏难情绪,这节课致力于培养学生对中国字词的探索兴趣,提成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中国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了解中国汉字的发展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组探索的方式进行比较,了解中国字词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虚词专题课程建议设置在高二学期末。高一高二的学生已经学习了虚词的基本概念,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接触到了重要的虚词,文言知识方面也有了一定的积累。高二学期末学生基本完成了高中的新课程,这一阶段开设虚词教学专题课程有利于学生对以往学过的虚词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为高三课外文言文的练习打下基础。
........................
结语
本文首先对文言虚词的研究现状和教学中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学术界和教育界的文献进行了系统整理,对虚词的特点和用法进行了简要总结,对教材中虚词进行整理分类,使虚词教学研究更有条理化。在探索虚词研究现状的同时,对在校学生和一线教师进行了统一的问卷调查,对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和教师教学现状进行整体上的把握。
其次,通过对虚词教学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了解虚词的教学现状。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虚词的重要性关注度不够,过于注重虚词的“工具性”忽视虚词的“人文性”,没有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引导学生系统了解和掌握虚词的使用,从而导致学生对虚词的认识与理解缺乏系统性。从学生方面讲,学生从态度上忽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认为虚词的学习过程较为枯燥且作用不大,对虚词学习有畏难情绪,缺乏学习的兴趣。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案,作为教师要扭转对虚词的教学态度和方法,强调了重视虚词背后的文化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的虚词分析方式进行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态度,采用多种学习方法学习虚词,探索虚词背后的文化意义,改变过于“功利性”的学习状态。
最后根据虚词的教学现状提出相应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汉字的起源,主要目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部分为虚词的起源,在高一上半学期开设,使学生了解虚词的虚化过程;第三部分设置在高二的下半学期,为虚词的专题教学课程,复习虚词知识,将虚词知识进行整理复习,教授辨析虚词的方法。通过虚词教学学会虚词,同时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