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域下初中名著导读教学策略思考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2903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笔者认为从接受美学视域分析,现阶段初中名著导读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未形成完整的“读者中心论”、未充分利用“期待视野”和未全面把握“文本召唤结构”三个方面。究其原因从教师角度来说是缺乏接受美学理论支撑、从学生角度来说是学习缺乏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从阅读程度角度来说现阶段的阅读缺乏理论层次深入分析。现阶段我们应当与文本进行初步对话、深入对话和多元对话,在接受美学视域下进行名著导读教学。

第一章 接受美学与名著导读教学的理论碰撞

第一节 接受美学的理论溯源与核心理念
20 世纪西方文论、美学研究的重点经历了几个阶段,分别是从作者向作品转移,从作品向读者转移,在文艺理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接受美学应运而生。接受美学最根本的特征是把读者提到文学理论、美学研究的中心地位。1它诞生于 20世纪 60 年代后半期的德国,并且快速地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反响。80 年代,接受美学进入到国内文艺学家的视野中,经过四十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并逐渐与阅读教学结合在一起。
一、接受美学的学理界定
接受美学也叫做接受理论,主张把文学作品的接受者放到与其创作者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进行文学分析,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将美学和历史联系在一起,从而全面地把握文艺本质,这是文学理论历史上在“作者—文本—读者”三者关系中第一次形成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批评理论的运动。该理论强调文学作品产生过程中接受者的创造性和主体性,尤其注重从接受者的审美经验出发,进一步阅读、鉴赏并评论文学作品。
接受美学的理论渊源是阐释学。19 世纪德国著名美学家施莱尔·马赫与狄尔泰将古典阐释学发展到了高峰,他们认为解释者在分析文本的时候应该尽量克服自己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以客观地接近文本并对其作出解释。20 世纪,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将阐释学推进到本体论的全新阶段,他把人的理解活动提到了一定的高度。而后,伽达默尔进一步发展了本体论阐释学,提出真正地理解是阅读者要适应和发挥与生俱来的、不可避免的与文本之间的“偏见”,在解释的过程中,不断去调整、修正这种“偏见”,遵循问答的对话式逻辑,从而形成对文学艺术辩证的、历史的、动态的分析。伽达默尔则更加关注文学接受过程的历史性,重视重建历史与美学的统一性,他说:“读者绝不是被动部分,绝不仅仅是反映连锁,而是一个形成历史的力量。没有作品的接受者的积极参与,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是不可想象的。”1无独有偶,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也诉诸读者以自由想象。萨特在《什么是文学》中早就提出了读者介入理论,他认为“作为精神产品的文学是具体的,同时又是想象出来的,只有在作者和读者的联合努力之下才能出现。只有为了别人,才有艺术;只有通过别人,才有艺术。”
........................

第二节 接受美学与名著导读之间的相通性
文学名著“指的是具有丰厚的人生意蕴和永恒的艺术价值,为一代又一代读者反复阅读、欣赏,体现民族审美风尚和美学精神,深具原创性的文学作品。”2对名著导读部分进行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接受名著的过程,可以说接受美学与名著导读之间具有较强的相通性,主要表现在名著文本的召唤性、审美主体的开放性和接受过程的对话性三个方面。
一、名著文本的召唤性
根据伊瑟尔的观点我们认为文学作品有两个极点,分别是艺术极点和美学极点。前者指作家创作的作品,而后者就是由读者完成的具体化过程。由此可见,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名著的文本是读者尚未阅读之前的文学作品,其中的语言风格、描写内容等都表达了作者的一定感情,是读者阅读的基础。而名著文本的召唤性应该存在于读者的实际阅读活动中。
诚如上文所述,文本的召唤结构认为文学文本自身具有一种机制,这种机制能够召唤读者进行阅读,呈现出来的意义都具有不确定性或者存在空白,这都是呼唤读者参与文本鉴赏和解读的基础。
文学名著的文本所呈现出来的内容具有较多的空白,这容易给读者形成更多的思考空间。从作品创作本身来讲,作家无必要也不能将所有的内容都直白地表达出来,尤其九年级上册要求阅读的《艾青诗选》《泰戈尔诗选》《唐诗三百首》等诗歌的语言更加含蓄,其中存在大量的“空白”。而文本本身的空白就会造成读者理解上的不同,这也是名著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

第二章 接受美学视域下初中名著导读教学困境及成因

第一节 接受美学视域下初中名著导读教学问题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 版)》明确提出“7—9 年级的学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 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1然而我们在调查中却发现目前初中名著导读阅读教学却存在很多问题,从接受美学视域角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读者中心论的缺失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毋庸置疑发挥着指引作用,但是阅读教学的中心是以学生阅读为核心,学生才是教学的接受主体。在现阶段名著导读的教学中很明显没有凸显学生作为读者的重要地位。接受美学要求以读者为中心进行阅读欣赏,但是现阶段学生却极少对原著进行阅读,或者说极少对原著进行细致的阅读。这在整个阅读教学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从学生阅读的角度来说,很多学生都认为阅读原著文本非常重要,但是阅读结构并不尽人意。没有读过《朝花夕拾》的同学主要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比较难懂,还没有开始读就已经出现了畏难情绪;没有读过《西游记》主要因为同学们认为《西游记》篇幅长,语言和现代汉语有一定差距,所以不愿意阅读。这说明阅读教学中从阅读的数量上来讲学生作为读者就无法形成读者中心论。
第二,从学生阅读效果上来说,读完《西游记》的同学都表示自己读懂了文本,而读完《朝花夕拾》的同学中表示自己读懂了文章的却很少。根据教师的访谈结果我们发现平时的名著导读测试中,《西游记》的失分率反而高于《朝花夕拾》。由此可见,学生作为读者很难对自己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也就是说学生对“读者中心论”的实施效果欠佳。
第三,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说,大多数教师都提出了让学生进行原著阅读的要求,但是除了测试基本上没有使用更有效的检查手段。有的学生反映教师在教学中的讲解流于表面,比方说《朝花夕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成作者简介、背景介绍、篇目分类、写作特点几个方面,然后就给同学们发一些材料进行练习。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也没有给学生阅读形成“读者中心论”的机会。


表 3.1 幼儿园基本情况统计

........................

第二节 接受美学视域下初中名著导读困境之原因解析
从接受美学视域下对初中名著导读的教学困境进行分析,现阶段初中名著导读的教学中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既有教师教学的原因,也有学生学习的原因,更存在阅读本身的原因。
一、教师教学与接受美学理论联系不紧密
教师教学主要反映教师对教学本质把握的情况,现在初中名著导读教学观念缺乏一定的接受美学理论的支撑,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维度设置与接受美学理论不密切
教学目标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内在期望,在表述的过程中往往以学生掌握技能的形式展现出来。现代教学理论往往将教育目标设置成三个维度。
第一是知识与技能目标,对名著导读来讲就是要求学生进行文学文本的阅读,掌握文本中的基本知识。从接受美学角度来说是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形成自己的主动阅读,这与“读者中心论”的观点不谋而合。第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对于名著导读教学来讲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意志,具备一定的阅读速度,掌握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批注、浏览等阅读方法,能根据作品的类型、特点和平时的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这恰好能够充分利用接受美学观点中的“期待视野”。第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于名著导读教学来讲要求学生能够就文本内容和形式进行反思和分析,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这点与接受美学观点中的“文本召唤结构”有相当强的契合性。
然而我们在对名著导读教学目标进行调查的时候发现,现阶段教师的教学目标比较简单,比方说在学习《西游记》的时候,有的教师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真阅读名著《西游记》,了解该作品的主要内容。2.了解写作背景,掌握人物形象,能够复述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3.学习并发扬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百折不挠、朝着既定目标一往无前的精神。
.........................

第三章 “与文本对话”的教学策略·····························31
第一节 与文本的初步对话·························31
一、形成期待视野,建立对话目标················· 31
二、利用阅读期待,明确教学目标····················· 32
第四章 接受视域的实践价值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39
第一节 接受美学之于初中名著导读教学的实践价值···················39
一、激励学生主动地阅读文本······················· 39
二、形成开放民主的课堂气氛······················ 39

第四章 接受视域的实践价值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节 接受美学之于初中名著导读教学的实践价值
接受美学用于初中名著导读教学在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有重要作用,这主要表现在激励学生主动地阅读文本,形成开放民主的课堂气氛和发挥文学名著的美育功能几个方面。
一、激励学生主动地阅读文本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北宋思想家张载强调阅读一定要培养兴趣,他说:“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在接受美学观点指导下进行名著导读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允许学生在阅读之前就可以形成不同的“期待视野”,这就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教学现状,学生有了自己的表现空间,能够获得较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就会更愿意投入到阅读中。学生们在名著阅读中总能在文章中找到自己擅长的、喜爱的内容从而引起共鸣。比方说有的学生喜欢稀奇古怪的魔法,他们就能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中获得享受;有的同学喜欢天文学,他们就能在《星星离我们有多远》中获得知识……教师采用接受美学观点进行教学,就能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越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就越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形成观点,进而形成良性循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时,现阶段的语文教育要求承认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自主能力的养成。因此,教师在名著导读教学中也能够进行合理的指导,让学生形成独具个人风格的名著理解和分析。这样一来,学生自然能够成为阅读的主体,也会成为课堂的主体。只要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其积极性和创造性自然受到较大的承认,于是选择主动阅读。


表 3.2 人均受教育年限统计

......................

结语


“名著导读”贯穿整个中学阶段,对名著导读的教学是现在一线教师以及相关学者关注的焦点。我们在教学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将接受美学理论引入初中名著导读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让阅读课堂活起来,老师忙起来,学生动起来,提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接受美学的核心理念是以读者为中心,任何一个读者在其阅读一部具体的文学作品之前,都已经处在一种预先的理解结构或者知识框架的状态之中了,同时文学文本自身具有一种机制,这种机制能够召唤读者进行阅读。
接受美学与名著导读之间具有较强的相通性,主要表现在名著文本的召唤性、审美主体的开放性和接受过程的对话性三个方面。而我们将接受美学应用于初中名著导读教学对于形成对话式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接受美学视域分析,现阶段初中名著导读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未形成完整的“读者中心论”、未充分利用“期待视野”和未全面把握“文本召唤结构”三个方面。究其原因从教师角度来说是缺乏接受美学理论支撑、从学生角度来说是学习缺乏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从阅读程度角度来说现阶段的阅读缺乏理论层次深入分析。现阶段我们应当与文本进行初步对话、深入对话和多元对话,在接受美学视域下进行名著导读教学。
总的来说,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名著导读教学策略具有极大的实践价值。这主要表现在激励学生主动地阅读文本,形成开放民主的课堂气氛和发挥文学名著的美育功能几个方面。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调和侧重读者的理论与侧重作者的教学之矛盾、调和名著导读与其他内容的教学之矛盾,以便让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下的名著导读教学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