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总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国经济增长必然伴随着货币化的推进。只有货币进入生产、流通领域,才能使物品、劳务和资源显现出自身的价值,并将货币作为媒介来进行交换和配置。金融的作用是推动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其实质即经济货币化形成的过程。一国的货币化程度越高,意味着货币与金融体系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范围越大、推动力越强。一国货币化的发展进程,取之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制度变迁或结构变革的程度。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此后,中国开始大力振兴经济建设。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尽管存在一些障碍和错误,但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实现小康社会,中国经济在近 30 年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高。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在此情况下国有银行的功能是作为出纳机构,发挥的是资源配置功能,货币仅作为计价或核算的工具,被称为“消极货币”。货币供给也只是一个由实物分配计划所决定的内生变量,货币需求量较小。可见,改革开放以前,经济活动的货币化程度非常有限。三十年来,中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加快了货币化进程,经济货币化率不断提高。1978 年时,我国货币供应量 M2 为 1159.1 亿元,GDP 为 3645.2 亿元,货币化水平(M2/GDP)仅为 0.32,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从货币化进程的角度看,对外贸易和经济活动都在继续,上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初中国经济的货币化主要是普通商品的货币化。这一时期虽然出现了两次通货膨胀,但并不影响中国经济的繁荣和快速增长。纵观历史,1992 年我国货币化水平首次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平均拐点 0.9,之后持续攀升,于 1995 年我国货币化水平突破1,于 1998 年货币化水平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货币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且于 2019 年创出新高2.03。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经济货币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的客观经济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一个经济社会中实体经济向货币经济转化的过程,可以说是货币这一重要生产要素所产生的化学反应,货币通过发挥职能作用,逐步向实体经济领域渗入与扩张。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外研究动态
早期,国外学者对经济货币化做了较多的研究,最初学者们针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而经济货币化属于金融发展领域的核心变量,因此学者们开始对经济货币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探究。货币化是指与自给自足的生产和物物交换相比,货币的使用越来越多,人们可以在没有价格压力的情况下把更多的钱投入流通(Lewis,1955)。Goldsmith 对货币化的研究开辟出新的研究思路,提出了“货币化路径”假说,为后面学者进行经济货币化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Goldsmith 的主要观点在于:①经济货币化水平是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水准与经济发展进程重最重要的指标之一;②货币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同向变动,但货币化水平应当呈“倒 U 型”,先上升到某个值后趋于平稳再缓慢下降。1973 年,Mckinnon 定义并运用了经济货币化的指标,他创造性地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这一指标不仅可以用来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情况,还能用来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情况,而麦金农和肖对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化水平进行了专门研究。从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货币化水平平均水平都较低,经济社会货币数量相对有限,经济发展滞后、经济发展缓慢的恶性循环。Sanchez(1977)认为货币化是货币经济向非货币经济的扩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路径和经济市场的具体表现。金融市场及其金融机构提供的货币流动性程度差异很大,这可以从国家货币化水平来判断。一般来说,货币化率高的金融市场比较成熟,能够提供大量的货币流动性(Johnson elhiraika,2003)。一些学者还分析了津巴布韦和巴基斯坦货币化率上升的原因。原因在于,上世纪 90 年代进行的金融改革,显著提高了金融资产质量,增加了金融机构数量。津巴布韦政府为迅速提高货币化水平,在农村金融市场增加了信贷网点布局,为此它的货币化水平(M2/GDP)由 20%迅速提高到30%;巴基斯坦银行业机构在市场中的地位有所提高,货币化率也由当年的 39%迅速提高,James A Hanson 分析了 1990 年至 2000 年包括中国在内的 12 个主要发展中国家银行业资源的动员和分配情况,指出金融深化、货币化、经济增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正在弱化。
.............................
第 2 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经济货币化
货币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指从非货币经济向货币经济的转变。指一国货币生产、交易、消费和分配的所有产品和服务的比例。它是衡量货币体系在经济中的重要尺度。货币化比重的逐步扩大表明,说明货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加深。货币化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这一过程不仅包括数量的变化,还包括质量的变化。从数量上讲,货币化是指货币在一国生产、交易和消费的所有产品中所占比例的扩大。从质量上讲,货币化是指货币功能的提高和货币在经济中实力的增强,即货币的深化。货币深化是货币泛化的重要延伸,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货币手段生产、交换和分配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扩大,以物易物的形式不断减少。人们喜欢用金钱作为支付手段。同时,在最终产品消费总量中,居民使用商品的比重下降,市场交易商品的比重逐步提高。这是实体经济从原材料经济向货币经济转变的过程。货币逐渐被实体经济所吸收,这将是寻求经济货币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寻求狭义货币化的核心。
衡量一个国家货币化程度的指标在理论上存在争议。目前的国际惯例一般用货币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来表示。Mckinnon 率先提出货币化指标,将其作为经济发展的货币和资本。因此,国内研究者也将这一指标用于货币化研究,一般以 GDP 为分母来衡量。我们需要解释选择 GDP 作为分母的原因。一般来说,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分为一定时期的流量和一定时期的存量两大类。在流量公式中,我们不需要在估值中进行选择,因为每个项目都是现金流量的实际价值,而权益公式的选择更为复杂。一方面要考虑初始成本,另一方面要考虑当前市场价值或接近市场价值的估值。我们将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为了分析金融结构和发展,特别是国际分析,我们不太重视金融工具的绝对年流通量,也不太重视一个地方的货币平衡或市场价值。无论是国际比较还是对一国不同时期金融发展水平的衡量,所要说明的价值不是这些指标的绝对值,而是相对于宏观经济总量相对值。这些宏观经济指标可以作为分母,比较标准与参照物,这就需要对于各种分母的相对作用进行评估,选择是否合适。由于国际范畴的比较,选择也有限。但也必须满足与金融工具流量或存量有关的宏观经济总量必须与以前的范围相一致的条件。换言之,要比较某一时期金融工具的流量,分母必须是同一时期、同一地区的经济流量,它是获得最终产品和服务流量的最佳指标;金融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设施的关系是金融分析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有必要选择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资金流动的分母,国民生产总值包括一国中间产品进入和转移的收入,而中间产品的收入不能衡量一国产品和服务的最终产出。学术界对分子的选择有三种不同的方法。首先是介绍最常用的广义货币化测度 M2。在转型期经济非货币化过程中,它反映了市场经济对货币的需求,货币需求与货币供应量相匹配。其次是狭义货币化测度,用 M1;最后一种是用 M0 进行测度,但是解释力度较弱。
..........................
2.2 相关理论借鉴
2.2.1 经济货币化理论
(1)经济货币化理论
经济货币化指的是指一国由非货币经济向货币经济转变的过程,即非货币经济的入侵和扩张过程。经济货币化始于实体经济的发展。1997 年 10 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J.G.Borpujari 撰写了《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和货币政策》一书。经济货币化的研究是从对实体经济模型的研究开始的。通过该模型,他研究了实体经济如何从非货币经济向货币经济转变,对西方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博普杰瑞认为,实物部门的特点是生产和消费的自我维持模式。虽然在实践中,实物部门可能会与外界进行一些实物交换,以满足其消费需求,但我们是理论研究中假定实物部门没有外部交易,所有的经济活动都通过实物交换完成。如图 2-1 所示,横坐标代表的是实物部门的总人数,纵坐标代表的是人均产出水平,曲线上的点代表的是当期人数下实物部门的总产出。假定总人数为 OL1,人均产出为 P0,该部门的总产出为 OL1?P0。而基于现实情况考虑,理想状态下总人数为 OL1,有些由于年龄、身体状态不能进行工作,因此我们设实际参与的人数为 OL,根据前文的假设,实际参与人数需要满足整个经济体的总产出,因此每人需要提高自己的产出效率,此时将产出水平提高到 P1,而目前的实物部门的总产出为 Q1Q1’。
............................
3.1 经济货币化的形成机理分析................................ 21
3.1.1 实体部门对经济货币化的需求:货币需求...............................21
3.1.2 银行部门对经济货币化的驱动:货币供给..............................23
第 4 章 我国经济货币化与经济增长的现实关联...................................33
4.1 我国经济货币化总体态势............................ 33
4.1.1 我国经济货币化基本态势:1952-2018................................33
4.1.2 我国经济货币化与国际的横向比较:1997-2018.....................34
第 5 章 中国经济货币化总体经济增长效应实证研究.................................43
5.1 实证研究设计...................................... 43
5.1.1 实证模型推导与方法选择................................. 43
5.1.2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44
第 6 章 中国经济货币化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实证研究
6.1 经济货币化对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6.1.1 模型设定与方法选择
(1)模型设定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经济货币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上文已从全国层面进行了分析,本节将从区域层面考察经济货币化对经济增长的研究。在 Barro(1991)的基础上,构造经济货币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计量模型。同时本文借鉴范聪等(2010)学者的研究思路,考虑经济货币化对经济增长的滞后效应,在进行实证研究时在模型右侧加入因变量的滞后项,通过滞后项来考虑前期的因变量对当期因变量的影响。
(2)方法选择
本文基于传统的计量方法为解决模型的内生性问题,运用系统 GMM 估计方法进行参数回归,研究经济货币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本文研究中,由于模型的自变量中含有因变量的滞后期,动态面板模型常会出现内生性的问题,从而造成模型参数估计的有偏性(Nickell,1981;Anderson & Hsiao,1982)。此时,使用普通面板最小二乘法(LSDV)或者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都无法消除模型内生性问题,为得出无偏估计值,学术界普遍认为工具变量法是较为适合的估计方法,其中又包括一阶差分 GMM ( first differenced GMM)估计方法和系统GMM (System GMM)。1991 年,Arellano 和 Bond 提出一阶差分 GMM 模型有效解决了模型的内生性问题,随着该方法在经济计量中的普遍应用,众多学者发现该方法可能受到弱工具变量的负面影响导致估计结果并不准确。为了消除一阶差分 GMM 模型中弱工具变量的影响,1998年,Blundell 和 Bond 结合水平回归方程和差分回归方程,通过进一步增加工具变量以获得更加准确地参数估计结果。该模型的具体做法是将滞后一期作为工具变量。为了得到准确的参数估计,根据本文选取的数据特征,本文将采用系统 GMM 进行估计。系统 GMM 估计方法的实质是通过引入工具变量来解决模型的内生问题。因此,有必要进行序列相关检验和过度识别检验,以解决由于过度引入工具变量而导致参数解释力度下降和工具变量有效性下降等问题。
............................
第 7 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本文考察了货币化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分析了经济货币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从古典生产函数模型与交易费用模型的基础上,推演出合意的货币化水平对最优经济增长。从理论上分析了经济货币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然后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选取 1952-2018 年的年度数据与 1994-2018 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最终得出了如下的研究结论:
(1)理论研究表明:经济货币化通过提高经济效率、减少交易费用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随着经济货币化水平的提升,经济增长的速率会减缓,甚至是负效应。合理的货币化水平是实体经济稳定增长的必要条件,经济货币化的使用能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增长,而过高的经济货币化会产生通货膨胀,经济增长速度减缓。通过理论分析发现现实中的经济货币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往往表现为非线性,会随着货币水平的提高使经济增长的速率减缓,只有保持在合理的货币化水平才能有效地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2)实证研究表明:经济货币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本文分为两个层面分别验证经济货币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运用时间序列方法从全国层面探究经济货币化对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然后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分区域检验了经济货币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后再运用动态门限模型检验经济货币化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