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范文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实践研究——以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2932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生活化教学的设计看似简单,实际需要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对身边信息与资源的利用,对教师的素养学识、研究与创新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并且生活化的教学设计不是一劳永逸的,要紧跟时代发展而不断进行更新,替换掉已经不合时宜的内容,这样使学生了解到的内容是最新的、最前沿的。教师自身的课也能不断完善,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生物学是高中阶段的基础学科之一,也具备是紧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特点的一门学科。生物学科知识可普遍应用于生活的各方面,如生活中的饮食、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都可以用所学知识加以解答。但是在近几年的家教和实习中,通过与高中学生的接触中发现,其中大多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对知识的理解死板,没有形成科学观念,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读生物学现象以及解决实际生活的生物学相关问题,甚至于不能辨别日常生活中有关生物学的谣言伪科学等。从这一方面来看与我们国家的教育理念并不适应。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了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即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社会责任四部分,其中也体现了对知识的运用的重视。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对教学的生活化的问题的注重,从树立生命观念时,就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正如新课标中提到的,教师通过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来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生物学概念。教师向学生提供的事实应是丰富多样的、具备一定代表性的。这种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提升其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担当与责任。新课标提出的新的四大教学理念中“教学过程重实践”也正是强调生物课程的教学应紧密联系日常生活。所有课程的教学都可以使用生活化教学,然而通过观看一些教师的视频课与实地听课,发现大部分教师并没有使用或者有效使用生活化教学,对生活化的理解及使用上还存在一些误区。
基于以上所述,本研究认为有效实施生活化教学具有加强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等重要意义,但如何实施则需要有效的策略与方法,分析其应用路径更有利于策略的提出,故对此展开研究。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生活化教学研究综述

国外的教育界的生活化教学相关理念提出较早,我国生活化教学最初关注者陶行知先生就是从其师杜威的教育思想中获得灵感,并结合中国在那个时代的基本国情从而提出了教育理论——“教学做合一”。从这里可以看出我国的生活化教学的相关思想最初起源于国外的相关教育思想。
从已了解到的文献来看,国外没有明确提出“生活化教学”的明确概念,但在教育学与心理学的部分理论中涉及并强调了教学与生活的关系,在各国的教育理念中或多或少地都蕴含了生活化教学的思想。由此可见,国外的研究者是认同教学与日常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发达国家的学校教育也在逐渐将二者紧密联系到一起]1[,下面将主要从各国的教育改革、课程标准等方面来进行叙述。

在美国二十世纪末推出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强调学生学习科学应当积极自主的参与既动手又动脑的实践活动等科学探究]2[。科学课程要加入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应是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同时要充分发掘利用校外的生活资源,

不要仅仅局限于校内]3[。在美国教材《生物学:生命的动力》中就体现了生活化教学的思想,教材中“生物与技术”、“科学发现”等栏目使教材增添了生活元素,这些栏目中体现了知识与生活生产的关系]4[。美国的资源整合计划与 PLB 计划也与生活化教学存在一些联系]5[。
重视科学观念的应用在英国的科学教育中同样得到体现]6[。在其中学生物学教材中,每一节都会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知识的导入,这与我国教材中的每小节的“问题探讨”栏目作用相似,并且教材内容十分贴合学生的实际日常生活。教师积极获取生活中最新的、可作为生物学案例的资源,为学生创设一个趣味性与生活化的生物课堂]7[。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思想起源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生活化
《现代汉语词典》对生活的解释包括如下几方面:“①指人或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②指进行各种活动。③指生存。④指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24[,本研究所指的是日常生活。“化”作为后缀,可表示为转变为某种性质或状态。在《写作大词典》中定义生活化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坚持从生活出发,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式真实地反应生活,这样作品具有较为浓郁的生活气息与生活情趣,如同生活那样多姿多彩]25[。那么“生活化”就是使行为活动与生活相联系,具有生活情境、富有生活的气息。
(二)生活化教学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阐述教育起源于劳动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为代表的需要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社会生活实际的多方面的需要。由此可见教育与生活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需要生活化教学。从现有的文献中来看,什么是生活化教学?还没有相对统一明确的阐述。但不同学者的阐述从大方向上是一致的,就是要将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其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创设适宜的生活情境,从而展开教学。
古穗敏认为进行生活化教学就是教师要深入挖掘学科知识的的生活内在意义,寻找二者的连结点,为学生建造连接两者的桥梁]26[。
王海燕将生活化教学归结为:“生活——教学——生活,即把教学活动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科学的引导学生探求知识,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情感体验和自我认同”]27[。
吴晓晓婷在其文章中提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联系生活的教学情境,指引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等方式学会知识,掌握技能方法,学生可以利用生物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28[。
............................

二、生活化教学的思想起源
(一)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体系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世界教育史上极有影响效果的教育思想大师,其教育思想对各国的教育具有重大的影响意义。而生活化教学追溯其思想源头,应是与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体系是分不开的。其理论体系庞大而具有深意,下面只选取部分观点。
1.从做中学
杜威提出“做中学”的教学的原则,是突破死板的传统教材,倡导儿童从活动中学习知识。将儿童的活动经验当做学习知识的基础,使做学结合,通过做促进着学]29[。杜威提到“只有已经组织到我们心理倾向中的那种知识,使我们能让环境适应我们的需要,并使我们的目的和愿望适应我们所处的环境,才是真正的知识]30[”,从做中学使知识的获得过程等同于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过程。在做中学的这一阶段中,儿童的定位是学习的主导者,而不是教学旁观者和被动的消费者。儿童要成为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教学知识的创生者]31[。

2.教育即生活
杜威早在文章《作为道德理想的自我实现》中就阐述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经验与教育》一书中,杜威进一步强调:教育目的的实现的必要条件是从经验开始,这里的经验指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的经验。杜威认为“教育是把知识和生活中实际发生作用的价值统一起来的唯一的突出手段”]32[,通过教育将二者统一起来后,受教育者就可将教育内容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的情境中去。
3.兴趣教育
兴趣教育思想也是社威教育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兴趣是源自内在的本能需要,杜威认为教育的责任体现在,帮助每位儿童找到途经去满足自身的好奇心,强调要将儿童的生活经验作为课程的中心。

..............................

第三章 生物课堂中生活化教学的现状调查...............................11
一、调查方法及过程............................11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11
第四章 生活化教学在生物课堂中的应用路径研究......................13
一、路径构建依据.................................13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13
(二)相关心理学理论............................14
第五章 生活化教学案例设计及实践——以人教版生物学必修一为例.............................19
一、生活化教学案例设计一“细胞中的无机物”............................19
二、生活化教学案例设计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22
第五章 生活化教学案例设计及实践——以人教版生物学必修一为例

一、生活化教学案例设计一“细胞中的无机物”
(一)教材分析
本教学设计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第二节细胞中的无机物,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细胞中的水;二是细胞中的无机盐。本节课所在的章节旨在讲述细胞中的元素与化合物,本节承上开始介绍具体的细胞中的无机物。本节可运用归纳和概括的的思维方法总结水和无机盐的种类和作用,以此来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教材内容更加贴近生活,知识更易被学生理解。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从初中步入高中,进入新的学习阶段,通过前几节的学习应对高中生物的学习有了初步的适应,学生了解了关于细胞的基础知识,细胞的物质构成。学生对水和常见的无机盐是具有一定的认识,本节是进一步的深化与系统的学习。
2.认知特点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思维分析与推理能力,能够对信息进行分析、关联与整合。对于与生活相关的信息,接受程度高。

...........................

第六章 思考与建议

一、思考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发现,越是了解生活化教学,越是发现自身认识的浅薄、发现生活化教学的无限潜力。生活化教学的设计看似简单,实际需要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对身边信息与资源的利用,对教师的素养学识、研究与创新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并且生活化的教学设计不是一劳永逸的,要紧跟时代发展而不断进行更新,替换掉已经不合时宜的内容,这样使学生了解到的内容是最新的、最前沿的。教师自身的课也能不断完善,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地方较多,如要考虑学校的地域差异,进行授课时的季节等地理因素;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与认知水平;要考虑材料的选择与使用的方法等等。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课题研究时间相对较短,自身教学经验不够丰富,所以研究中的某些观点有待完善;另外,本研究仅以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为例,选取部分章节进行教学设计,举例不够全面。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