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教学的现状及路径研究--以山东单县六所小学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3186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教学论文,本论文采用调查问卷和实地访谈的形式,开展针对当前山东单县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中的现状,探索出更有效的途径,并结合当下的时代特点,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并塑造浓厚的优秀文化校园环境。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传统文化进行筛选与整合,使之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并将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相结合,正式教学与非正式教学活动相协调,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日常生活、学习、课堂中,提高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其对国家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凝聚中国力量。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依托于本民族每位成员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根基。我国教育部在 2014 年颁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其中:“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培育学生的理想人格和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①由此可见,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对青少年优秀道德品质的塑造和行为养成发挥重要作用。2017 年 1 月 25 日中央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意见》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教育作出了明确的指示,②同时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指出了四种自信的本质是建立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更加明确了传统文化对塑造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在多元文化价值背景下,注重发扬主流文化的影响和价值,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根基,理应受到尊重和传承。教育对文化具有传承、改造、传播、交流和融合的作用,在新时代更要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教育乃国之根本,因此,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具有划时代意义。
(二)在小学德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多元文化并存互动格局中并未占据重要地位,当下中国文化环境为多元文化并存,在社会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等大的文化环境背景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渗透着外来文化和网络文化,并影响着小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因此,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中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除了受环境的影响,小学生也面临着升学竞争的压力,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基础教育的内容被“应试教育”所挤占,基础教育演变成了对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竞争,分数是评价学生是否优异的主要标准。自 2012 年,全国各个地区陆续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理念,主张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德育方面,小学过程的德育是人道德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的教育阶段,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关键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教育阶段,既可以丰富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又对小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起引导作用,同时这个过程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是继承优良传统的一种途径。同时,融入文化德育的理念,使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入小学德育的过程中,充满人文性。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中重点研究的领域之一,随着发表的相关论文、出版的专著越来越多,国内很多学者经过孜孜不倦地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关于传统文化与德育方面的相关研究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梳理,一方面是宏观层面上传统文化与德育的内在联系及传统文化在德育中实施的可能性等相关理论的研究;二是从微观层面论述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及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的研究,特别是在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道德品质、价值观等思想意识形态的重大价值的研究综述。

以“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为关键词在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进行检索,找到相关图书 33 个,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约 2900 篇。但是以“传统文化与德育”为关键词,找到相关图书 18 个,论文约 770 篇,涉及基础教育阶段传统文化与德育有关联的图书少之又少,相关论文约 60 篇,而有关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内在联系的相关研究几乎是空白的,已有的研究中多集中在传统文化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邓球柏先生在其《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着重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相通之处,①并挖掘了传统文化典籍如《大学》、《论语》、《春秋繁露》、《荀子》、《韩非子》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同样,根据邓秋柏先生的研究,可以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联系和共通之处,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意义。从徐永春先生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梳理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途径和原则的阐述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关注从宏观的、系统的视角进行本论文的研究。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优秀传统文化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
“文化”一词有很长的演变历史,也有多种定义,综合“文化”一词的演变过程,对比中西方对文化内涵的不同解释,《现代汉语词典》将“文化”定义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即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同时也改造人类自身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一切活动以及由此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中国传统文化在徐春永教授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书中进行了更详尽的总结:“从广义上来讲,中华传统文化指在自身的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流传下来的稳定地、典型的、反映民族风貌和特质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包括一切影响民族发展进程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讲,中华传统文化特指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绵延流传下来的影响整个中华民族发展进程的、具有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全部精神成果,也即中华民族传统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①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方面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与外来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和吸收的过程,传统文化在每个发展的历史阶段,都有能够为社会所用、对社会的发展、制度的完善起推动作用的文化,小学生德育可利用的传统文化资源既包括精神文化方面如儒家经典、诗词歌赋、礼仪规范、民风民俗等,也包括物质文化方面如史书典籍、建筑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②张岱年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本观点,主要包括人生理想、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③“张岱年先生看中的是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的思想,包含浓厚的人本主义思想,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人类历史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是创造文化的主体,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自然是将“人”放在文化的核心地位,但最重要的是关于人们道德自觉性的思想。李宗桂先生表示,优秀传统文化主要特征表现在: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中国文化健康的精神和正确地传播方向,具有民族认同的功能,并具有历史继承性和稳定性等特点。④总之,优秀传统文化是可以被当下利用的、符合当下时代发展和需要的文化精髓,它是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被继承下来的、对所处时代有积极作用的文化精华,并可以推动时代的发展和人的思想进步。
.............................

2.2 相关的理论基础
2.2.1 社会文化建构主义理论
社会文化建构主义者认为,人学习的心理活动与他所处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这样背景下,个体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主动构建知识,从文化背景中汲取知识并储存于已有的知识体系中。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强调德育是一个浸润心灵的过程,中国的传统建筑,古典文学,书画艺术为小学德育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建构提供了素材,在德育的过程注重小学生与周边文化的良性互动和小学生对传统文化思想的主动吸收和体验,促使小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人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的,人的衣食住行等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的环境是人有意识选择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存在形式,没有环境就没有学习内容。德育的核心是环境建设,人的自我学习是与环境影响同步进行的,环境建设不仅指的是物质环境建设,还可以指精神环境建设,那些不被作为德育内容的自在因素如校园文化、制度文化和榜样示范,一旦进入可以被选择和学习的背景材料,也就是进入了德育的范畴。

建构主义最早的创立者皮亚杰认为儿童主要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基本过程获得对外部环境的认知。“同化”的过程指的是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儿童通过吸收并整合外部环境的信息来丰富已有的知识结构,使已有的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发展;“顺应”指的是当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不能发生重组与改造来吸收外界的信息,儿童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以吸收外界知识,在这样一个知识结构建构的过程中,主动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儿童认识环境、接收外界信息的动力源。为儿童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的兴趣,有利于促进儿童积极主动地与外界环境信息进行“同化”和“顺应”。

.........................

3 单县地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现状调查研究..............................13
3.1 单县地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调查分析...................................13
3.1.1 调查目的......................................... 13
3.1.2 调查工具.................................. 13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路径........................................31
4.1 合理构建教材体系...........................................31
4.1.1 实现教材内容的合理化.................................... 31
4.1.2 开发具有单县地域特色的校本教材.................................... 32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路径

4.1 合理构建教材体系教育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做了明确的指导,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代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国外优秀传统文化成果教育相结合。精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结合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在小学各学科教材中合理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校本教材内容要突出地域特色,利用当地特色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增加当地小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学校积极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校本教材,并鼓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校本教材的开发,结合学校学生道德需求,运用到德育教学活动中并不断开拓新的文化内涵。
4.1.1 实现教材内容的合理化
小学的各科都负有德育的职责,《语文》、《品德与生活》(《道德与法制》),以及附属科目中的体育、艺术(音乐和美术)和综合实践等都可恰当地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

结语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