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献综述
1.1相关概念与界定
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 PA)是指任何骨骼肌收缩引起的活动,从而导致身体运动所消耗的能量[4]。有关身体活动的研究显示,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导致身体活动的严重缺乏[5、6]。Machado-Rodrigues A M 等[7]对城乡青少年在健身、体育活动和久坐行为的研究中表明,不同的生活环境会影响城乡青少年的身体活动和生活方式,还发现城市青少年在健身、体育活动的参与方面高于乡镇的青少年,而城市青少年久坐不动的人数多于乡镇久坐不动的青少年。流行病学证实:身体活动的严重缺乏会引起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癌症等慢性疾病的发生[8]。因此,为促进我国青少年身体活动刻不容缓,对此,国家颁布了一些改善青少年体质的措施,如:2011 年的新一周期全民健身计划和制定青少年体育“十二五”规划。积极推广阳光体育运动为增加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提高学生锻炼的运动兴趣、运动时间、运动量等。体育游戏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趣味性、娱乐性强的运动,是为了促进个体身心健康的发展[9、10]。功能性体育游戏是指日常生活中自然状态和非自然状态下模仿或体验式的身体活动及业余或专业的专项性竞技运动与娱乐性、趣味性的游戏整合为一体的一系列运动。强调个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需要和心理作用对其平衡、力量等能力和运动参与度的提高,为实现个体身心的协调发展奠定基础。对于功能性体育游戏的相关研究在中国知网全文搜索结果为 0 篇,以 “功能训练”和“体育游戏”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相关研究较丰富。功能性体育游戏与体育游戏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通过娱乐性、趣味性的游戏形式突出日常生活中身体活动;注重核心素质的提高,而体育游戏更侧重于娱乐身体和活跃课堂气氛。因此,功能性体育游戏抓住体育游戏的特点,增强学生的核心素质及激发其运动兴趣,促进规律的锻炼行为。本研究通过体育游戏和功能性训练等研究成果进而对功能性体育游戏的进行深入探究。体育游戏可以丰富体育与健康课的气氛,有研究显示,体育游戏的教学方法比常规体育教学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动作技巧深刻。
………
1.2 身体活动促进青少年身心效益的研究
2010 年体质监测显示:学生体质连续 25 年不断下降。身体活动不足是导致青少年运动能力减退和身体脂肪含量增多的原因之一。因此,增加青少年身体活动,提高青少年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对青少年心理进行指导、支持和帮助,促进其自主参与身体活动的行为。健康学家证实了,有规律的身体活动和生活方式能带来生理和心理健康上的益处(如,可降低肥胖、代谢综合征等[13],提高活力、生活满意度[14])。从生理上,青少年参与运动的时间和运动项目的选择受到限制,致使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较少,久而久之就会患上“文明病”。一项研究显示,中小学生肥胖率在城市与农村环境中不断上升,而城市中小学肥胖患病高于农村中小学,而城市学生在闲暇时间参与身体运动的情况低于农村的学生[15]。从心理上,青少年的生活模式会影响未来是否从事规律的锻炼行为。Thogersen N 等[16]发现,学生体育动作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以及体育教师对同学的反馈与评价,可促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和提高身体锻炼。可见,从生理和心理方面来促进青少年身体活动是刻不容缓的。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选河北省三河市第四中学的学生,根据学校体质检测成绩整班抽取初一年级两个班学生(实验班和对照班,共 92 人),实验班人数为 46 人(男=23,女=23),对照班人数为 46 人(男=23,女=23)。两班学生的年龄分别为 13.41±0.69 和 13.46±0.69,而两个班学生的平均身高均在 160 厘米以上,两个班学生的平均体重均在 48 千克以上,两个班的基本身体情况大体一致。
……..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资源,查阅有关运动训练学、现代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运动心理学测量、社会研究方法等书籍。以“锻炼动机”、“锻炼行为”、“身体活动”、“体育游戏”、“核心力量训练”、“Physical activity”、“ Exercise motivation”、“Physical exercisebehavior”、“ Sport game”、“core strength training”等关键词在中国知网、EBSCO(教育学研究文献)、EBSCO(美国心理学会)等查阅 200 多篇文献,并对查阅的文献分层次进行阅读,在阅读文献中找到支持本研究的观点,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 准实验法
准实验法(quasi-experimental design):指在真实社会环境中不能用真正实验设计来控制无关变量,介于真实验设计与非实验设计之间的一种是实验设计[53]。
2.2.2.1 筛选班级:根据学校提供的每班学生身体情况和相关信息。采用整班抽样方,抽取初一年级两个班的学生,且两个班级学生的身体情况接近。
2.2.2.2 实验假设:本研究根据功能性训练和体育游戏相融合,提出功能性体育游戏。通过在无需控制的课外体育活动课进行游动功能性体育游戏活动与传统的腹背力量练习,对两种干预效果进行比较。因运动干预形式和内容不同,所以用心率控制两个班学生运动强度一致性,实验干预时间为 1 个学期(每周 2 次,每次 50 分钟)。假设两种干预效果都可提高学生体质,且功能性体育游戏比传统的腹背力量练习效果好。
2.2.2.3 实验分组:将两个班学生分为实验班、对照班。
2.2.2.4 实验设计:实验班的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课上进行功能性体育游戏;对照班在课外体育活动课上进行传统的腹背力量练习(如图 1)。
………..
3 实验结果...... 15
3.1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锻炼动机比较..........15
3.1.1 锻炼动机的差异比较.........15
3.1.2 实验前后无动机调节到内在调节分值变化的比较......16
3.2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身体素质和身体活动的比较.....17
3.3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锻炼行为比较..........22
3.4 实验班和对照班锻炼动机..........253
4 讨论与分析.... 29
4.1 功能性体育游戏对初中生锻炼动机的影响.........29
4.2 功能性体育游戏对初中生力量素质和平衡素质的影响......30
4.3 功能性体育游戏对初中生锻炼行为的影响.........31
4 讨论与分析
4.1 功能性体育游戏对初中生锻炼动机的影响
动机是具有指向性、维持性的心理倾向。我们在生活中也许不会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但我们可以通过心理行为变化来预测可能发生的事件,因此,本研究采用动机量表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诱因(即,动机前因和后因)进行研究,进一步分析锻炼动机与锻炼行为的关系。一项干预研究显示,积极或消极的运动体验,可以影响学生锻炼的动机,积极的体验能够正向的影响学生的自我身体活动、锻炼动机,以及参与锻炼的意图[58]。目前,诸多学者开始从多角度、多学科交叉的方向研究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而认知理论正是学者们研究行为与动机的首选(即从心理和生理的变化出发,更多关注心理对个体的影响)。本研究则从认知理论中的自我决定理论入手,关注个体心理动机内化过程对锻炼行为的影响,采用非参数检验法分析实验干预前测量学生的锻炼动机的结果: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自主动机无差异性(P=0.997<0.05),从无动机到内在动机的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无动机、外在动机诱使学生参与运动,只有小部分是因为自我的喜欢参与运动。与 Deci 和 Ryan 的研究一致的是学生参与运动的动机更多是由于外在奖赏或避免老师的惩罚等。实验干预后两个班学生的自主锻炼动机具有差异性(P=0.019<0.05),从两个班锻炼动机调节过程看,两个班动机都有所内化,且实验班内化在认同调节和内在调节的学生多于对照班,说明功能性体育游戏和传统腹背力量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初中生的锻炼动机,且前者优于后者。从动机的提高能看出,学生心理发生了变化,功能性体育游戏干预提高了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对于学校体育背景下,体育游戏的功能和属性更符合学生内心需要,更可以提高初中生身体活动及身体机能,达到促进不同行为阶段初中生的运动参与的目的。因此,运动干预后促进学生锻炼动机有助于了解学生参与锻炼和退出锻炼的原因,对学生坚持锻炼行为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一项研究发现,篮球游戏课程中有效的控制运动强度可提高男女生感知能力和身体活动水平[59]。积极心理学研究显示,父母更多的自主动机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带给他的幸福感,而父母良好角色和兴趣爱好的发挥也会让孩子获得更多幸福感。锻炼动机的内化过程促进学生运动的兴趣,进而让学生参云运动的行为无形中发生变化。
………….
结 论
实验干预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具有锻炼意向的人数增多,且功能性体育游戏和传统腹背力量练习可促进锻炼动机的提高,功能性体育游戏的效果优于腹背力量练习。实验干预后,功能性体育游戏和传统腹背力量练习对初中生仰卧起坐(女生)、引体向上(男生)、坐位体前屈、巴氏平衡成绩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女生的仰卧起坐提高显著,且传统的腹背力量练习效果优于功能性体育游戏效果;巴氏平衡成绩也显著提高,且功能性体育游戏效果优于传统的腹背力量练习。实验干预后,功能性体育游戏和传统腹背力量练习可不同程度地促进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能量消耗和锻炼行为的提高,且功能性体育游戏比传统腹背力量提高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和锻炼行为更好。因此,功能性体育游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身体机能,而且伴随着动机和行为的内化,可以积极促进学生锻炼自主动机和持久行为习得。功能性体育游戏干预对初中生身体活动、锻炼动机和锻炼行为关系研究需要更多的实证检验来为探究体育教育领域锻炼动机塑造青少年锻炼行为习得之间的关系提供依据。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