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教学“空白”方法的妙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3847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一、保留教学内容,制造空白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故意留下一些内容不讲,这样会给学生造成暂时的“知识上的空白”,那块“空白”就会吸引他们,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找,这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这样做并不是对知识的“舍弃”,而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
“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引火线”,能起到“吊学生胃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的作用。比如讲授《过秦论》一文,我们都知道,《过秦论》与《六国论》是两篇史实相互补充的史论文章,一般来说学习时两篇要互相比较借鉴。以往在分析《过秦论》第二段各国诸侯“争割地而赂秦”时,大多教师常常包办代替,不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得出结论。这样做表面看来教师讲得很精彩,而实际上效果却不好。我在教学中对此作了精心设计:先将两篇文章的关系指点给学生,然后提供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自己比较、分析。由于学生急于想要完全而准确地了解全文,这样就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阅读与《过秦论》内容有关的《六国论》,进而“填补”、“完成”被教师省略未讲的“空白”内容。这种有意保留部分教学内容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拓展性阅读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自学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开有合的节奏感极强的艺术。有时人为地在某处造成暂时的“断流”,然后又放开,会更加富有吸引力。反之,如果一味地急、一味地缓或没有“断流”,就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冲动,学习也会味同嚼蜡,效果自然不会好。自读、练习、思考、讨论都是保留教学内容的好方法,它应该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留给学生的一段“空白”,它正像前文提到的“断流”一样,能给学生以无穷无尽的想象和创造的余地,从而造成计白当黑的课堂艺术效果。

二、抓住作品特点,填补空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递给学生的信息不应是全信息,而应巧设空白,构成教学的“明暗圆缺”,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能动地去探索、质疑、思考、练习、消化、理解与吸收。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留有空白情节(在小说中尤为突出),从而使读者达到“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境界。当然,这种空白不是一无所有,而是作者复杂激烈的思想感情的融化,是藏而不露,使文章更见深沉、更具意味。它能通过打破字面语言内涵的稳定性,拓展作品的思想容量,丰富语言的表达效果。它同样担负着提示主题、抒发感情的重任。在教读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时,学生对小说的情节尤其是结尾部分很感兴趣。这样的结尾出人意料,耐人寻味,是作者有意给读者留下的一个悬念式的“空白”:玛蒂尔德知道自己付出了青春和美丽为代价换来的项链原来不过只值几百法郎时,会怎么想呢?真项链最终归谁呢?我启发学生根据小说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来设计一个尾声,填补这一“空白”。学生思维活跃,显出了多样性和独特性。有的认为玛蒂尔德会因此而发疯,最后进了疯人院;有的设想玛蒂尔德和好朋友为了争项链的所有权而打官司,因败诉而郁郁寡欢终至病死;也有的认为玛蒂尔德会又因得项链而故态复萌,追求享受和虚荣,再次陷入不复深渊;还有的学生根据小说的内容多方证明,玛蒂尔德在经历这样一次惨痛教训以后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性格,因此在一惊之后又随之释然,感叹一番命运捉弄人后又回去当她的平民妇人去了……经过一番争论,学生取得一致看法,无论哪一种设计,都比不上原作这样的“空白”式结局,这样的结局达到了“言尽而意未尽”的效果,正是小说结构艺术的精妙之处。例如执教《药》时,可巧妙利用鲁迅先生有意设置的文字空白,小说中写华老栓得到人血馒头回家时,“太阳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了丁字街头破匾上的古□亭□这四个黯淡的字。”这□中究竟是什么字呢?提示学生联系文史,将这个问题交给大家思考,也故意留下空白。如此处理,比起直接告诉答案,促使学生自己去理解领会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内容─—追念先驱者和对刽子手的憎恨。
在教学中,我们抓住这些“空白”,不仅能品味作者在塑造人物时把握人物心理的高超技巧,还能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人物内心世界的理解,从而启人心智、引人深思。

三、用好提问激疑,设置空白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即心求通而未得;“悱”,即口欲言而未达。“愤”和“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短暂的“空白”,因为它并不是学生学习的真正开始,而是一种蓄势,是学习前的准备。创造这种心理状态的最好方法就是“提问激疑”。
提问激疑应该抓住文章的关键之处。如在讲授莫泊桑的《项链》时,就应该抓住路瓦栽夫人的个性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路瓦栽夫人突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2)路瓦栽夫人对请柬的反应说明了什么? (3)作者怎样写路瓦栽夫人在舞会上的成功?你通过阅读这些描写意识到了什么? (4)小说最后通过谁的口道出项链是假的?假项链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在问题提出后,会积极思索,反复阅读课文,进而认识到路瓦栽夫人的虚荣心是造成她人生悲剧的主观原因,而资本主义社会是路瓦栽夫人虚荣心滋生的土壤。严格地说,这时才真正是学生学习课文的开始,而在此之前教师的“提问激疑”实际上是学习前的一种准备性活动。实践证明,这种学习前的准备性活动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没有这一环节,学生就不可能进入“受激发状态”,也就不可能兴趣盎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四、精心设计板书,彰显空白

板书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板书能把复杂的内容条理化、简单化,使之更直接、更明晰地传授给学生。但是,如果在教学设计上对板书讲一点“空白”艺术,对某些内容故意不写或写得很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学生就会对内容产生好奇、求全的心理和求知的、释疑的欲望,从而使语文教学充满新的活力,产生美妙的艺术境界。如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和理解后,进行这样板书:把”孔乙己”三字写在中间,然后在周围形象地画上几把刀刺向孔乙己。再接着说,是这几把刀把孔乙己致死的,结合刚才对课文的分析,请同学们填出这几把刀的名称。看到这样的板书,学生被深深吸引,于是积极思考,研读课文,探究答案。最后,在空白处填上了“封建礼教”、“封建科举制度”、“丁举人”、“短衣帮”等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获得了一种满足,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板书空白艺术在这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借助语言技巧,暗含空白

语言是语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语言技巧是语文教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教学语言不应该从头到尾像机关枪一样叫个不停,也不应像石英钟那样不紧不慢。它应该讲究速度、讲究变化,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
其中,停顿是教学语言的技巧之一,它能造成语言暂时性的空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这种短暂的语言“空白”,能给学生咀嚼、回味已讲内容的机会,有利于下一步教学的顺利进行。此外,停顿造成的这种教学语言的“空白”对组织课堂教学也有很大的帮助。
我在教《祝福》一文时,讲到祥林嫂悲惨地死去时,语调深沉地说:“就在富人们杀鸡宰鹅迎接福神、绅士们长袍马褂合家欢聚的除夕之夜,满头白发、两眼呆滞的祥林嫂脸色恐怖地倒在雪地上,寂然地死了,尸体旁放了一个空篮子,一只破碗,一根开裂了的竹竿。”这时,我发现学生个个神情严肃,有的已泪光闪闪的。一段沉静之后,语调一转,激昂地说:“祥林嫂在‘福神’赐福之时死去,这正是对封建社会的辛辣讽刺和深刻揭露!而小说结尾那带有寓意的环境描写,说明封建专制的阴云依然笼罩在中国农村的上空,不知何时才能散去,而祥林嫂的悲剧将会重演。它告诉我们,不推翻这个罪恶深重的封建社会,就不能解救千千万万的祥林嫂。”这时,教室里异常寂静,学生的神情刚毅、肃穆、庄严,教学效果很好,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运用空白艺术是培养学生多思创新的有效途径,可以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获得探究的乐趣、创新的乐趣、积极向上的乐趣,合乎素质教育精神,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并具操作性的语文教学方法。
当然,语文教学讲究空白艺术,但它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必须服从课堂教学的思想内容。我们要从实际出发,适时运用,杜绝随意与盲目,空白不宜太多过滥,教师的空白设计只有与教学环节形成很好的衔接,才能谱写出和谐的乐曲。

【参考文献】
[1]叶长文.再论教学布白的艺术[J].中国教育学刊,2000,(5).
[2]【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