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贫困县农村幼儿老师精神生活探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3982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一)精神:人类生命存在的本质

精神生活是人作为生命主体存在的本质,教师的精神生活则是教师之所以为教师的本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要成为学生的知识的源泉,就要永远处在一种丰富的、有意义的、多方面的精神生活中。”4他认为教师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是其从教的前提,是取得教育成效的基础。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亦认为:“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学质量;没有教师的精神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的精神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5因此,教师的精神生活质量对教育的有效实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同时也给我们以启迪:建设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素质,必须关注教师精神生活质量的提升。

(二)己有视角:对农村幼儿教师精神生活关注的缺失

作为农业大国,大力发展农村幼儿教育,提升农村幼儿教育质量,是保障我国幼儿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我国学前教育现代化、均衡化发展的关键。而要提升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就必须关注农村幼儿教师这一群体真实的生存状态。

近年来,国内学者普遍开始关注农村幼儿教师的生存状态,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村幼儿教师的工作待遇、社会地位、工作环境、专业发展机会、心理健康状况等层面。政府亦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以及农村幼儿教师师资队伍建设越来越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严格执行幼儿园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法落实幼儿园教师地位和待遇’,,并指出要“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之中。刘延东同志在2010年主持学前教育专题座谈会时特别提出,“要办好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立园长与教师定期培训制度,特别是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养培训”。

然而,无论是学者研究还是国家政策层面,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关注更多的集中于农村幼儿教师“外在”的提升与发展,诸如地位、待遇、培训等,对其“内在”的状况,即农村幼儿教师的精神生活状况一一农村幼儿教师的生命本质却很少有关注。而缺乏了对精神生活的关注,势必会影响对农村幼儿教师本真状态的把握。因此,关注农村幼儿教师的生存与发展,不仅需要关注农村幼儿教师的“外在”现实,更需要把外在的客观实在悬置起来,去关注农村幼儿教师的生命本质一一精神生活状况,以把握农村教师“如其所是”的本质内涵。本研究“尝试对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扶贫县7农村幼儿教师”的精神生活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以还原农村幼儿教师的真实存在,勾勒农村幼儿教师的本真世界。


二、文献研究综述

(一)精神生活内涵研究

1、精神与精神生活

讨论“精神生活”之议题,首先要对其中关键词“精神”的内涵进行探讨。然而纵观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要给“精神”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却不是件易事。沃尔特·普林西普(W. Principe )指出:“‘精神’这个词有着很多种不同的含义””,英国学者赖特(A. Wright)也指出:“‘精神’是一个众所周知难以定义的词”“精神”定义的难以明确,原因不仅在于人们因认识不同而对其内涵的界定不一,更因为“精神”作为人之存在的一种属性,在不同个体身上的表现亦有很大差异。

《辞海》中对于精神的释义如下:+(1)哲学名词。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唯物主义者常把精神当做和意识同一意义的概念来使用,认为它是物质的最高产物。(2)犹神志、心神。宋玉《神女赋》:‘精神恍惚、若有所喜’。(3)犹精力、活力。李郧《上裴晋公》诗:‘龙马精神海鹤姿’。(4)神采、韵味。方岳《雪梅》诗:‘有梅无雪不精神’。(5)内容实质。如:传达会议的精神。”ii《辞海》所列出的五项释义大致可以归列为两大类:一类为人的主观存在状态,如人的思维、意识等心理状态;神态、活力等人的内在气质。另一类是指事物所体现出来的意境或主题,如梅与雪相互映衬所凸显的意境、文件、会议所传达的主题意义等。

国内有学者从精神作为人之存在性这一角度出发,将“精神”定义为:“精神是指对人的主观存在状态的描述与定位,是人所具有的一种基本属性以及发展过程的理想归属”,并认为,作为人的存在的精神属性,应从三个层次把握,第一,从整体上看人类的存在状态:人的存在是一种不同于物的精神存在;第二,从个体身上看个体与个体间的区别(这里的个体既包括大方面的东西方、国家、民族、社会制度等,也包括小方面的单位、团体、家庭等):不同的价值取向与追求的目标,区分了不同精神标志的个体;第三,从具体的个人身上看不同的个人存在者个别性和独特性,而个人的精神又通过三个基本层面体现:第一层面为心理和情感,第二层面为道德和意识,第三层面为审美意识和信念水平(王坤庆,2009)。

2,精神生活内涵

对精神生活研究,需对精神生活具体内涵得以把握,以便能够从具体、琐碎的人类生活世界中把握人类精神生活的本质。有关精神生活的内涵,不少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进行阐释。有学者从人的精神活动层面对精神生活进行解释,将精神生活看作是人的各种精神活动包括心理活动的总称。如“人的精神生活包括人的全部心理活动,作为人的生活的一部分,特指为了满足个人精神需要的种种活动”(黄楠森,20001s )。有学者从精神生活实现的不同方式将精神生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为审美层次,通过人对世界的审美把握来表现,主要指人们在生活中通过对艺术的欣赏,既能得到精神的享受,又能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与文化品味;第二为道德层次,通过人的行动得以实践与证明,其中道德感是个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道德层次是信仰层次的延伸和贯彻,其合法性最终来源于至善尺度的确立;第三为信仰层次,这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归宿,是人类的心灵家园,主要通过对至善至美的追求来实现。信仰层次作为精神生活的最高层次和基本内容,为人们提供了人生的内在理想和理想境界(郑芳,201116 )。有学者从精神活动的发生、投入这一视角描述精神生活,认为“有没有精神的投入,是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根本区别”,“正是精神的介入和精神生活的发展才使得人的活动具有人的性质”(包哲兴,张同基,19981' )。因此,精神生活是“人之为人的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可以理解为它是主体(人、社会)为着满足自身精神需要的、有精神投入和精神(文化)交流的、并对主体自身的精神状态与精神建构带来直接影响的、包括精神文化的创造与消费在内的一切活动”(张同基,包哲兴,199618)。有学者从精神生活的动态发展角度阐释其本质内涵,认为精神生活是“指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个人在一定的物质生活基础上以其所拥有、选择、追求、创造的精神资源满足和超越自身精神需要的精神活动及其状态,是现实个人的本质存在方式”(寥小琴,200519 )

(二)有关教师精神生活状况的研究

根据上述对精神生活内涵与质量衡量指标研究的分析,可以得出教师精神生活应包含这样三部分内容:第一,教师的心理活动层面,包括心理健康、职业倦怠、主观幸福感、压力状况等;第二,教师的文化活动层面,包括教师文化休闲活动的内容、质量、需求等;第三,教师的价值观与信仰层面,包括教师生命价值观与职业价值观,其中,职业价值观包括专业认同与专业热忱等。因此有关教师精神生活研究的文献整理也将根据这三部分内容进行梳理与分析。

  通过文献整理,发现国内有关教师精神生活状况的研究多集中于教师精神生活中某一维度展开研究,包括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职业倦怠、主观幸福感、压力状况、职业认同、文化休闲等方面;对教师精神生活整体性研究非常少,且研究方法多为理论性探讨以及经验性总结,研究对象为中小学教师。如有学者以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为研究基点,探讨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对教师的意义,并对教师丰富的精神生活具体内涵以及实现途径进行建构(黄圣周,200029;段鸿,陈霞,200830 );也有学者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提出精神生活对中小学教师发展的重要性,并建议从文化管理、人才管理以及赏识教育来提高教师的精神生活质量(刘以平,2010)


第二章 农村幼儿教师精神生..................... 28-56

一、农村幼儿教师心.......................28-41

(一) 农村幼儿教师生活.............................. 28-34

(二) 农村幼儿教师压力............................. 34-36

(三) 农村幼儿教师自........................ 36-40

(四) 小结 ......................................40-41

二、农村幼儿教师文化............................ 41-49

(一) 农村幼儿教师................................ 41-45

(二) 农村幼儿教师文化.....................45-46

(三) 农村幼儿教师.............................. 46-47

(四) 农村幼儿教师........................ 47-48

(五) 小结............................... 48-49

三、农村幼儿教师心................ 49-56

(一) 职业价值观........................ 49-53

(二) 生命价值观 .....................53-55

(三) 小结.................................. 55-56

第三章 农村幼儿教师精............................ 56-71

一、农村幼儿教师精神生活之“态”:充满............................ 56-59

(一) 面对职业:沉醉其...............................56-58

(二) 面对生活:知足常乐的............................. 58-59

二、农村幼儿教师精神生活之“基”:乐...................................59-63

(一) 闲暇:农村幼儿教.....................................60-62

(二) “只为村童”的使命:闲暇中教................................62-63

三、农村幼儿教师精神生活之“源”:血脉相连的...................... 63-67

(一) 农耕文化孕育农村幼儿教师“重义轻................................ 63-65

(二) 儒学思想铸就农村幼儿教师“安贫乐..................................65-67

四、农村幼儿教师精神生活之“思”:教师发展之人................................. 67-71

....................................................................


结语

在调查与梳理农村幼儿教师精神生活状况时,常常被农村幼儿教师们高度的专业热忱、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所感动。然而,调查中却同时也发现,农村幼儿教师对自身能力缺乏足够自信,尤其是与城市幼儿教师相比时,由于身处农村缺乏充分的专业培养机会使得农村幼儿教师感到自信不足。由此可见,若是仅仅将思维的视角过多的关注于外在的弱势,必定会使得农村幼儿教师很少去看到自身的优势所在。对此,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两点出发以提高农村幼儿教师自信。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