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的语文教育思想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3999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老子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的有关道家哲学的基本范畴为道家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由此成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到庄子时,道家学派已经与儒、墨鼎足而立。可是由于老子距今的时代非常遥远,加上《道德经》只有短短的五千言,因此从北魏时期开始,我国学术界就一直对老子的生卒年月以及《道德经》版本争论不休。在探讨老子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之前,我们需要了解老子是谁,以及《道德经》一书的著述年代。

第一节老子其人与《道德经》

研究老子其人以及《道德经》的文献资料很多,由于历史文献对老子本人就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因此也无从考证,后人只能根据史料进行推测。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聃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司马迁对老子有三种推断,一种是老子出生在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姓名是李耳,字聃,做过周朝藏室之史,熟谙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礼"的问题,最后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关令尹喜求他著书,写下五千言便隐身而去;一种是老莱子也是楚国人,写了十五篇有关道家的书,和孔子是同时代的;一种是孔子死后的一百二十九年,周太史儋。由于司马迁对老子及其书的叙述不确切,使得后人对老子的存在很大的争议,具有代表性的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老子就是老聃,生于春秋末期,《道德经》为老子所做,但是战国时期有人增加文字。持这一看法的以胡适、郭沫若、张岱年、陈鼓应等先生为代表。

二、老子是战国时代的人,《道德经》也是在战国时下的。持这一看法的以冯友兰、梁启超、范文澜等先生为代表。.............
............

第二章老子的语文本体观

第一节老子的言意观

"道"作为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老子对其进行了深刻地思考。老子认为,"道"的涵义丰富,它以一种超越本体的形式存在,无法通过言辞确切并且清晰地表达出来,由此就陷入了语言无法说"道"的困境当中。一方面,意通于"道",言与"道"分离,"道"在本质上是不可言说的,由此造成言与意之间的断裂。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在于"道"的浑然不可分状态和语言二分性质之间的矛盾。由此,老子提倡"不言"、"希言"、"贵言";另一方面,"道"需要语言表达出來,因此,老子又提倡"建言",要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如"美言"、引用、"正言若反"等方式,而《道德经》便是老子"建言"的典型示范。

―、"道"的内涵

老子的语文本体观和"道"的内涵有着紧密的联系。《道德经》一书中出现"道"字有74次,"道"的含义也是多种多样的,老子的独特贡献就是在"道"的原有意义上加以提升,赋予"道"特殊的内涵。
第一,"道"是真实存在的实体,但无法被感知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其中有物"、"其中有象"、"其中有精""其中有信"都说明了"道"是一个实有的存在体,它不会因为外物变化而消失,也不会因为外界力量改变而改变。
第二,"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万物发展运动的规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可以为天下母",是万物的根源,是万物存在的依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表明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按照这样的规律独立长存而没有休止,循环运动,生生不息。老子还说"反者道之动。"(《道德经》第四十章)自然界变化都存在着某一种规律,这种规律就是"反",一方面事物会向着相反的方向运动,另一方面,事物的运动发展都会回到最初的原始状态。这种规律是合乎自然的。........
.....................

第三章老子的语文教学观..............................................22
第一节以"道"为本的教育目标........................................22
一、老子"道"的语文教育是一种关于人的教育................22
二、老子"道"的语文教育是一种社会教育......................24
第二节直觉主义的语文学习观........................................24
—、观...............................................................................24
二、明..................................................................................25
三、玄览............................................................................26
第三节"行不言之教"的教学原则........................................27
―、"行不言之教"的内涵....................................................27
二、"行不言之教"的方法....................................................29
第四节以"贵师"为核心的语文师之观................................31
―、对受教育者的要求:"贵师"、"贵资"...........................31
对教育者的要求:惟道是从、一视同仁、修身明道............32
第四章老子《道德经》的文章范式......................................33
第一节《道德经》的文章本体形式.......................................33
一、《道德经》的文章结构.....................................................33
二、《道德经》的语言风格....................................................33
第二节《道德经》的文章价值取向........................................37
―、文章道德观.......................................................................37
二、文章美学观.......................................................................38

结语

老子在经历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才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老子的思想存在着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容,但是我们应该抱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心态来看待老子的思想。尤其从语文教育角度去挖掘老子的思想,更需要指向发现现代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的方法要具有针对性、可行性。
首先,分析老子《道德经》中的语文本体思想,主要讨论的是"道"与言之间微妙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学生在听话、读文、写文时,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转化的过程,从思想转化为内部语言,再通过精确符号系统的筛选,形成外部语言。在这个过程当中,经历了 "言"与"意"的转化。老子创造性地"不言"和"建言"能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启示。因此,只有打下语文教育哲学的基础,才能对语文教育的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其次,《道德经》中有很多显性的语文教学思想,如"行不言之教",这正与现代语文教育中学生主体性有很大的关联。由于应试教育的危害,教师在课上会采用填鸭式教学,老子在几千年就帮助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不应该让教师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尊重学牛的权利,让学生回到自然本真的状态。同时老子一方面培养了社会人,让人们具有社会意识与社会责任感,这样整个社会才能安定和谐;另一方面,培养了个体人,个人要顺着自然发展,并且具备较高道德情操。
最后,本文通过对老子文章范式的研究,意在借鉴老子文章的写作的技巧,以及了解老子文章中渗透的思想内涵,并对学生的写作起到指导性的作用。若对老子的语文教育思想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深层次把握,还需要继续探讨与研究。本文在形成的过程了尽了自己很大的努力,但是由于笔者能力有限,文中会有一些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指正。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