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根据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教育的有关理论,结合中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入手,分析了 中学生环境素养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由毕业论文事业部整体提供。
第一部分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目前,地球是人类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地球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环境的恶化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淡水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十大环境问题直接威肋、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何保护环境,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地球上每一个人都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现在的中学生,将是21世纪的栋梁,只有他们的环境素养提高了,才能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世界。
(二)新课改理念的要求
环保意识是新课程改革中极力倡导的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总目标和课程具体目标都对环保意识做出了具体要求,课程总目标的要求是: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课程具体目标指出: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三)黄河三角洲区域开发建设的需求
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通过,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东营市作为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蕴藏着丰富的环境教育资源。
(四)学生的环境素养有待提高
我于2010年9月1日以问卷的方式对东营市河口区义和镇中心学校七年级六个班的学生进行调查。问卷由各班班主任利用班会时间发放,强调本次调查目的仅仅是为了研究,不记名,学生答完后立即收回,发放问卷238份,收回有效问卷232份。因此,本次调查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校学生现有的环境素养水平。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有关环境素养的研究
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学者Roth(1968)首先提出的。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使用环境意识这一概念。而环境素养这一概念被提及和论述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
笔者通过在清华同方CNK工一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环境素养”,从1980---2009年中,共有70篇相关论文。系统的著作有郑国全的《公众环境意识研究进展》;陈德权的《环境素养评价体系与模型的构建及实证分析》。以上两著作均从理论上论述了环境素养。前者主要研究公众的环境意识,后者主要指出环境素养的概念,构建出3级4层的环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和对应的数学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两者均未对学校条件下如何实施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做出阐述。当然也有一些关于学校条件下如何实施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的研究成果,如赵彬的《浅析新课改下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环境素养的培养》
(二)对地方环境资源的研究
关于地方环境资源的研究成果是比较少的。通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地方环境资源”,从1980---2009年中笔者共检索到相关论文0篇,在CNK工中输入“地方环境资源”搜索,共检索到9篇相关论文。
(三)已有研究的特点及本研究的方向
当前有关环境素养的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一方面对环境素养的基本理论问题作了基础性的概括和研究,这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对环境素养的实践层面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开展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的实践与研究,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应该说,这些都对学生环境素养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有关利用地方资源培养学生的环境素养的研究并不多,目前本人能查到的只有王佳音的《化学教育中利用地方环境资源培养学生环境素养的策略研究》,生物学方面还没有类似的研究。因此本人将自己的研究定位于生物教育中利用地方环境资源(黄河三角洲)培养学生的环境素养
三、相关概念初步界定
(一)环境素养
环境素养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逐渐修习、积累而形成的关于环境、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对待环境的行为的一种综合素质。它主要包括对环境知识的掌握程度,环境行为能力的大小,以及环境意识的强弱3个方面L}J
(二)环境教育
美国《环境教育法》(1970年)的定义为:“所谓环境教育,是这样一种教育过程:它要使学生环绕着人类周围的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同人类的关系,认识人口、污染、资源的分配与枯竭、自然保护,以及运输、技术、城乡的开发计划等等,对于人类环境有着怎样的关系和影响”
我国的《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分册认为:环境教育是“借助于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卜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并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环境”。这是我国80年代对于环境教育的权威界定。本文中的环境教育采用这一界定。
参考文献
[1〕王音佳.化学教育中利用地方环境资源培养学生环境素养的策略研究「v].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2〕杨静,陆真.化学教材中环境教育知识体系的构建「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 (21) 18-20.
[3〕赵彦修,张可柱。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4:33-89.
[4]翟坤.环境教育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与思考「D][硕士学位论文].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系,2006.
「5〕赵彦修,张可柱。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下册)[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4: 160-174.
[6」刘玲玲.从环境教育视角解析新化学课程标准「J].化学教育,2003 (7) : 17-20.
[7〕赵彦修,张可柱。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上册)[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5:75-120.
[8〕陈晓云.化学学科环境教育应对策略「J].安徽化工,2003 (6) : 51-52.
「川赵彦修,张可柱。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下册)[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5; 52-155.
[l0〕李娟 200,孟瑾.澳大利亚地方政府开展环保教育的做法及特点「J].环境科学导刊,(O1):14-16.
[11] Grunsell A} Wade R.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 nd Development Education withintheFormal Education System[M].London,South Bank University,1997.
[12] Ar Cuy T. A, and Johnson. public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 statewide survey. The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on, 1987,147:31-37
[13]PalmerJoy A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21Century,Routledge[M].London&NewYork,199 8.
14]Helen L,LaTrobe&Tim G,Acott. AModified NEP/DSP Environmental AttitudesScale}M}.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000.
中学生环境素养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6-7
Abstract7-8
第一部分 绪论9-16
一、问题的提出9-12
(一)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9
(二) 新课改理念的要求9
(三) 黄河三角洲区域开发建设的需求9
(四) 学生的环境素养有待提高9-12
二、研究现状综述12-13
(一) 有关环境素养的研究12-13
(二) 对地方环境资源的研究13
(三) 已有研究的特点及本研究的方向13
三、相关概念初步界定13-14
(一) 环境素养13
(二) 环境教育13-14
四、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创新之处14
(一) 研究的目的14
(二) 研究的意义14
(三) 创新之处14
五、研究方法14-16
(一) 文献分析法14
(二) 理论研究法14-15
(三) 调查研究法15
(四) 行动研究法15-16
第二部分 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环境素养的理论基础16-18
一、心理学的有关理论16
二、现代教育理论基础16-18
(一) 社会主义教育理论16-17
(二)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17-18
第三部分 中学生环境素养培养的研究与实践18-29
一、黄河三角洲区域地方环境资源概况18-19
(一) 自然资源18
(二) 气候特征18-19
(三) 生态特点19
二、中学生环境素养培养的方法与途径19-29
(一) 深入挖掘生物教材中的环保素材,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19-23
(二) 利用丰富的课外活动进行环保教育23-27
(三)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将环境保护落实到行动上27-29
.........................................................29-32
您可能有教育硕士论文方面的购买需求,请到教育硕士论文频道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