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法探析
引言(一)研究的缘起
学生参与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
一言其古老,是因为对学生参与问题的研究历经多年。从历史上看,“学生参与”的观念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它的形成与教育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是传授方法的两种观念①密不可分。无论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是传授方法的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学生的地位,但是强调的是学生的接受地位和教师的传授地位,对于学生参与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到19世纪后期,工业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有了新的需求,作为上层建筑用于培养人刁一的教育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鼓励“学生参与”的观念应运而生。学生参与的观念强调,教育的主要任务既不是“传授知识”,也不是“传授方法”,而是要创设一种能够鼓励和刺激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的教育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帮助和指导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交往等多方面的体验。可以说,从产生伊始,世界各国就开始了并一直进行着对“学生参与”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
言其常新,是因为“学生参与”的观念在本质卜与“现代社会对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的尊重”②这一理念不谋而合。1989年联合国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第31条规定,儿童具有参与社会生活和享有均等机会的权利。“缔约国应当尊重并促进儿童充分参加文化和艺术生活的权利,并应鼓励提供从事文化、艺术、娱乐和休闲活动的适当和均等的机会”。根据这一规定,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不仅是他们的基本权利,更是他们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需要。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兴起了对学生参与的各种研究。在我国,尤其是在当前一轮接一轮的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学生参与的问题的研究更是掀起了新的高潮。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学生的参与进行了丰富和完善,对学生参与的研究历久弥新。
随着现代教育观的不断完善和各项教育政策的陆续出台,课堂教学也有了新的要求。为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得到落实和贯彻,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6月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纲要》认为课改主旨在于“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yi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侮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些规定都体现了对学生参与的重视。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展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人风采的第一现场。只有通过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富有生命力的课堂。课程改革对于教师和学生所提出的要求,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另外,通过多年的传统教育课堂学习和研究生阶段对教育学理论和现实的思考,以及本科期间的教育实习,笔者发现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教师自说自话”、学生与课堂教学关系冷漠,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均衡、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不够高、参与效果不显著等明显的问题。尽管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也做了很多尝试和努力,但是仍然收效甚微。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进行研究,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对教育现状的改变略尽绵力。
(二)文献综述.概念界定
“参与”( participate )最早源于拉一f文。早在古希腊政治学中就已经提出了参与的思想,但是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参与”最初源自近代民主理论中有关人民权利的思想,主要是指“政治上的参与”。《现代汉语词典》将“参与”解释为“参预”,即“参加(事务的计划、讨论、处理),参与其事”。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参与通常就是指这个意思。“参与”的应用始于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社会领域,指的是“个人的思想和感情都投入到一种鼓励个人为团队目标做出贡献、分担责任的团队环境之中”,①这就意味着参与者在投入时不仅要“做出贡献”、而且还要“分担责任”,是全身心的投入,这样的投入能“极大地激励参与者,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②可以说,参与的实质就是分享权力、分担责任,参与是主动的、平等的、互动的。
参与既然是要介入、投入到某种活动状态之中,就意味着参与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主体对活动的能动性作用过程。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在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之间是平等的主体间性关系,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积极主动地对知识进行选择,并进一步地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是被动学习和接受知识的机器。因此,课堂参与反映的是学生的正向态度,具体表现可以通过情感、思维、行为等方面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全面投入情况来加以衡量。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河南安阳人民大道小学联合课题组.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实验与指标体系的建立测评研究[[J].教育研究,1994 (12)
2.程晓樵,吴康宁等.教师课堂交往行为的对象差异研究【J].教育评论,1995 (2)
3.程晓樵,吴康宁等,学生课堂交往行为的主体差异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 (3 )
4.刘云杉,吴康宁等.学生课堂语言交往的社会学研究阴.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I饭),1995(4)
5.吴永军,吴康宁等.我国小学课堂交往时间构成的社会学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1995(5)
6.叶澜.i.1.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7.卜澜.更新教育观念创建面向21世纪的新墓础教育【J].「一卜国教育学刊,1998 (2)
8。张文r}.主体参与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学JPI实践的指导思想[[J].中国教育学刊,1999 (4)
9.吴康宁,程晓樵等.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J].教育研究,1999 (6 )
10.裴娣娜.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主体教育·发展性教学实验室研究报告之一,[J]. 学科教育,2000 (1)
11 .Tesser A, Campbell J.A self-evaluation maintenance approach to school behavior[J].Educational Paychologist,l982(17):l一13.
12. Finn J D, Cox. Participation and withdrawl among fourth-grade pupils[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1,1992(29): 141一162
13. Kennedy E. Amultilevel study of elementary male Black students and White student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2(86):105一110
14. EuniceT, Hartley, Melissa A, etal. Self-modeling as http://sblunwen.com/jyjxlw/an interventiong to increase student classroom participation[J].Psychology in the Schoo1,1998(35)363一372
15. Astin W A. Student involvement:a developmental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J].Proquest Psychology Journal,1999(40):518-529
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摘要 4-6
Abstract 6-7
引言 8-23
(一) 研究的缘起 8-9
(二) 文献综述 9-19
(三) 研究目的与意义 19-20
(四) 研究的主要方法与基本思路 20-23
一、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23-29
(一)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内涵 23-24
(二)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依据 24-25
(三)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特点 25-27
(四)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流程 27-29
二、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29-39
(一) 参与现状 29-34
(二)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所取得的成绩 34-35
(三)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还存在的问题和误区 35-36
(四) 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的因素分析 36-39
三、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策略 39-61
(一) 准备策略——为有源头活水来 40-41
(二) 指导策略——同频共振成合力 41-55
(三) 提升策略——不待扬鞭自奋蹄 55-61
结束语 61-63
参考文献 63-67
附录 67-70
致谢 70